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与梦露的一周范文

我与梦露的一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与梦露的一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我与梦露的一周范文

比玛丽莲・梦露早十年出道的,还有一位好莱坞巨星丽塔・海华丝。她一生有过五次婚姻,其中一任丈夫是《公民凯恩》的导演奥森・威尔斯。这位名垂影史的天才导演有句名言:“如果你觉得这是幸福,看看丽塔・海华丝的人生吧。”海华丝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是性感女郎“吉尔塔”,当她回忆起坎坷情路时说:“男人与吉尔塔坠入爱河,醒来后却发现身边躺的是我。”

让观众着迷的,是明星在舞台或银幕上扮演的角色,不是他们本人。角色,是和无数幕后工作人员共同制造出来的幻觉。角色和本人之间的落差,恰是痛苦所在。

我认识一些“名人”和“明星”,他们要为自己的“名”付出很多代价。对他们而言,惶恐无助是常态,寂寞孤独是常态,抑郁失眠也是常态。有时我半夜三更睡得正香,接到名人朋友致电,要求倾吐心事,聊完五块钱的再聊五块钱的,诉不尽的委屈倒不完的苦水。

名人虽不愁衣食住行,却摆不平自己的心。假如命运没有让他们成为名人,他们或许不会有那么多烦恼。

首先,他要解决自己和角色之间的落差。白天出门演名人,又高又帅又白又美;夜深人静时关上门自己面对自己,其实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这种分裂让人找不着北,想想第二天还得继续演,简直睡不着觉。

正因为这种落差的存在,名人很寂寞。有时耍大牌拒人千里,一是怕冷不防被利用,二是怕演不好会穿帮。我认识一位酒店的总经理,一辈子没结婚。他不简单,我们熟悉的诸多上世纪80~90年代的港台女明星――包括已故的,健在的,嫁人的,改行的――都当过他女朋友。我猜想当这些女明星下榻酒店,终于可以卸下面具和伪装、身心松弛做回自己的时候,往往既惶恐又寂寞,这时候对她们嘘寒问暖、体贴照顾,是很容易乘虚而入的。

当名人是一条不归路。你不得不往前走,因为无路可退。你厌恶了被众人围观,但更害怕被世界冷落。

比如名人到餐厅吃饭,人们蜂拥而上找他签名合影令他不胜其烦,可大家视若无睹谁也没认出来他又倍感失落。我想如果我是餐厅服务员,最恰到好处的做法应该是走上前去友好地打个招呼,“×先生,我很喜欢看你的电影”或“×小姐,我很喜欢听你的歌”,然后走开,再别无端打扰。名人的虚荣心是需要按摩的,说实话这力道分寸不太好拿捏。

所以有些名人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像名人,出门雇一群穿高统靴的保镖跟班,外加一帮倒着走给他拍照的摄影师。北京某星级饭店经理就曾经告诉我,明星下榻时,有些经纪人会要求饭店安排“职业粉丝”在门口尖叫迎接,场面不热烈下次就改住其他酒店。

在自己与角色的落差之外,名人还需要解决自己和别人之间的落差。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生活中的很多苦恼的确源于和别人攀比,而且专门在自己这个圈子里攀比。其实普通人还好,在一起混的层次水平都差不多,谁也比谁强不到哪儿去。名人比名人,可比的就太多了,凭什么你粉丝比我多?凭什么你出场费比我高?凭什么你嫁入豪门了我没嫁进去?只要愿意,你可以24小时处在羡慕嫉妒恨当中,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状态。

第2篇:我与梦露的一周范文

[关键词]命名方式;片名翻译;归化;异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精神文明享受。看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最受欢迎的娱乐休闲活动之一。但是,国内电影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的。因此,相当多的外国电影进入了中国市场,不但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娱乐需求,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视野。然而,中国的电影片名翻译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一部电影往往有几个译名。尤其是在网络媒体兴盛的今天,错译和乱译的现象仍有存在。不少翻译工作者都在积极研究、探索电影翻译策略,以规范电影字幕翻译和片名翻译。其中归化与异化策略是时下流行的影视翻译理论。本研究通过影片命名方式的不同这个视角来看待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期能更好地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实现片名翻译的“信达雅”。

一、归化法与异化法――片名翻译的理论基础

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翻译策略。归化法是以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把源语言翻译成符合目的语人的文化价值观文本符合译人语的文化价值观,让原作者向目的语的文化靠拢。归化翻译旨在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再现源语言。电影翻译中的归化即意味着译者尽可能将英文电影以大众最容易接受、理解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而异化法是对民族中心主义的一种背离,主动接受源语言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源语言的语言文化之中。异化翻译旨在最大限度地传播文化,按照源语言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进行翻译,为目的语的读者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达到让他们了解、欣赏异域文化习俗的目标。

译者必须牢记的是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任何想进行成功翻译的人都应学会灵活、熟练地交替使用两种方法。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也正是如此。电影片名翻译力求达到语言、文化、功用上的统一。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不可避免。而归化和异化是有效缩小和解决这种差异性的翻译策略。恰当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对片名翻译的发展意义重大。两种翻译策略都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翻译杰作,如归化策略的《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异化策略的《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二、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选择――基于影片不同命名方式

从事片名的翻译工作有必要了解电影的命名方式,进而可以对比中英电影的命名差异运用相应的翻译法进行翻译。电影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五种:以时间命名;以地点命名;以主角命名;以情节命名;以主题命名。

(一)以时间命名

有些电影是以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历史背景命名的。这个时间可以是一个具体某年,某月,某日,甚至具体到几分几秒,也可以宽泛到某一段历史时期或历史背景。例如2012译为《2012》;11:14译为《11点14分》;127 Hours译为《127小时》;Summer译为《夏天》。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以时间命名的电影都是采用了异化法翻译的。这一点也并不难理解,因为时间衡量单位不分文化地域差异。也有以时间命名的电影在翻译片名时采用了归化法,但极为少见。如2012年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的英文名是Back to 1942。究其原因,可能是为了跟2005年新加坡和日本合拍的电影《1942》区分。

(二)以地点命名

电影故事发生的地点或环境对整个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转达等至关重要。所以,有些电影是以地点命名。例如In My Fathers Den译为《在我父亲的洞穴里》;In Bruges译为《杀手没有假期》;The Town译为《城中大盗》;District 9译为《第九区》。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以地点命名的电影在翻译片名时有的是采用了归化法,有的采用了异化法。《在我父亲的洞穴里》是一部极具张力的新西兰悬疑片,荣获了第2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影评人奖。随着电影的深入,观众会逐渐了解到多年前父亲的洞穴里发生的事正是这个失常的家庭罪孽的开始。如果采用归化法翻译,泄露了天机,那相当于毁了这部佳作。《第九区》的片名很符合影片的科幻风格。观众会随着电影纪录片风格的镜头一步步见证在第九区――地球专门隔离外星人的区域发生的一切。如果采用归化法反倒是画蛇添足了。

影片《杀手没有假期》是一部既坚持了独立路线的个性又兼顾了传统的商业元素黑色喜剧。根据电影剧情采用归化法翻译的《杀手没有假期》让影片那股黑色幽默劲儿不胫而走,吊足了观众看片的胃口。如果是异化翻译为《在布鲁日》则顿时感觉索然无味,更会让不知道这个比利时古城的中国观众一头雾水。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城中大盗》,归化的翻译都更好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调动了观众看片的欲望。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以地点命名的影片到底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翻译片名,取决于这个地点是否能直接奠定影片基调,调动观众赏片的欲望。如果可以则采用异化法,反之,则采用归化法。

(三)以主角命名

以影片主角命名电影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因为如果观众喜欢一部电影,他们将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记忆犹新。这种电影片名可以让观众把他们的记忆与特定的电影牢牢联系在一起。例如Lincoln译为《林肯》;Elizabeth译为《伊丽莎白》;Juno译为《少女孕记》;Ruby Sparks译为《恋恋书中人》。

在英文电影中,以主角名字命名十分常见。不管主角是名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直接用来当电影的片名。而中文电影一般只选用著名或观众熟悉的人名作为电影的名字,如、等。因为西方社会人类依存于大自然,也独立于大自然。他们更强调个人而不是集体,所以西方电影中的个人地位极其重要。相反,中国文化提倡集体主义精神而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且中国历来就存在着明显的等级观念,所以很难想象中国的电影会以一个平凡的人物命名。因此当我们翻译中国观众熟悉的人物时,选择向作者靠近的异化法。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都在中国观众的认知范围之内,也符合中国的文化习惯,用异化策略译成《林肯》和《伊丽莎白》保留源语言的信息,有助于目的语观众对源语言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

翻译以平凡人物命名的英文电影片名时,我们一般采用归化策略来适应目的语的文化,如上例中的《恋恋书中人》《少女孕记》、还有前面提到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些归化法翻译的片名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更好地调动观众看片的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间的人们的沟通愈来愈多,在翻译以人名命名的影片时,异化策略越来越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占据上风,如《泰瑞》(Terri)、《伯尼》(Bernie)、《朱莉与朱莉娅》(Julie & Julia)这种以平凡人物命名的影片都采用了异化法翻译。

(四)以情节命名

电影情节是构建一个故事的重要部分,可以很好地引导观众赏片,因此这也是最常用的命名方式之一。例如My Week with Marilyn译为《我与梦露的一周》;Searching for Sugar Man译为《寻找小糖人》;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译为《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Hobbit:An Unexpected Journey译为《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笔者收集的材料中发现以情节命名的电影在翻译时基本都是采用异化法。因为以情节命名的电影可以让观众对电影的剧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引导观众赏片,拉升电影票房,所以用异化法还原源语言片名的这些功用即可。

(五)以主题命名

有些电影以电影故事反映的主题命名。这一类片名或许对观众来说不够抢眼,但却有着“余音绕梁”的效果。例如Silver Linings Playbook译为《乌云背后的幸福线》;The Help译为《帮助》;An Education译为《成长教育》;Hereafter译为《从今以后》。

翻译以主题命名的电影片名时,在归化和异化的选择上相当灵活,需要译者根据目的语观众对源语言片名的理解情况或目的语的片名语言习惯交替使用归化或异化策略进行翻译。第一类是如《帮助》(The Help)、《疯狂的心》(Crazy Hearts)、《爱》(Amour)这种片名用词对中国观众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电影,用异化法还原这一类电影片名已可以做到“信达雅”。第二类是采用归化法翻译后可以更准确地凸显电影主题的电影。如《成长教育》(An Education)的片名告诉观众这是通过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而学会的东西,并不是指上学受教育。《危情时速》(Unstoppable)的翻译告诉观众这是一部紧张的动作片,并且跟车有关。如果按字面翻译成“停不了”或者“不可阻挡”则失色很多。第三类是为了让片名更符合中文电影片名惯用的四字格式,如《从今以后》(Hereafter)、《回来的路》(The Way Back)、《情窦初开》(The Crush)。第四类电影是片名是目的语观众完全无法理解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习语或专业术语。第85届奥斯卡中的《逃离德黑兰》(Argo)、《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Silver Linings Playbook)都是属于这一类。Argo一词来自希腊神话,其本意是一条船的名字,由众英雄在雅典娜帮助下建成并乘此船取得金羊毛。Argo在影片中是本次逃离行动的代号。Silver Linings是英语习语,意为一线希望。Zero Dark Thirty是一个常用的军事术语,一般不特指任何时间,只表示室外环境是漆黑的时刻,要么非常晚,要么非常早。

三、结语

电影是一种有着无限艺术魅力和旺盛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有助于观众了解、欣赏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这个意义来说,电影是不同文化的载体,它传播着文化信息。片名就如同电影的眼睛,对电影本身尤为重要。恰当的片名翻译不仅有助于提升英文电影的票房,更可以让观众铭记于心,代代相传。而从电影片名的命名方式的不同来总结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选择为在片名翻译中实现语言、文化、功用上的统一,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充实了中国电影翻译的理论规范。

[参考文献]

[1] 鲍志坤.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审视电影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2(24).

[2]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l(01).

[3]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