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产业;概念;分类
“文化产业”概念源起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1947年对“大众文化”的争议和批判。自从他们把“文化产业”纳入研究范畴以来,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便得到了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文化产业的变迁和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学术界,文化产业同样是内涵丰富、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
一、文化产业概念区分
目前给“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界定一个准确的定义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从最为广泛的人类学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一个“独特人群或社会团体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因为所有的产业都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有关。然而事实上,倘若我们将文化定义为“社会秩序得以传播、再造、体验及探索的一个必要(虽然并非唯一)的表意系统(signifing system)”的话,“文化产业”这一术语的表述和使用就会更加精准和严谨。简言之,文化产业通常指的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production of social meaning)最直接相关的机构(主要指营利性的文化企业机构,但有时也包含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和国家组织及非营利组织)[1]。因此,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大都应该包括广播电视、书报刊出版、广告以及表演艺术等。而所有这些文化活动的首要目标都是与受众沟通并创作文本,最终多以文化产品的实体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从广义上讲,所有的文化制品都是文本,但由于它们可以任人解读,必然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有些概念甚至还时常混杂在一起。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相对应的概念,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很多场合和领域混合使用,人们没能准确认识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伴随着快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方式,文化产业日益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视野并风生水起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体两翼。
一般来说,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质,通过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则由市场主导,是经营性的,主要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调动更多非公益性资源和民营资本激活文化市场,以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2]从资本来源上看,文化事业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统一集中提供;而企业商品生产的资本来源则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多元化,广泛吸收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经营领域。从管理体制看,文化事业通常实行公益性管理体制,文化产业实行经营性企业管理体制。从调控方式上看,对企业单位,国家主要通过税收政策、法律制度和价格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并进行合理引导;而对文化事业,则偏重以国家直接调控为主。
文化事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公益性。绝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美术馆等都是国家投资兴建和拨付日常经费进行管理的,理所应当归社会全体公民所有。二是社会共享性。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社会公有并且共享。三是社会公用性。主要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文化事业起着重要的文化服务引导作用,文化事业导向和滋养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可以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激发社会开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加快文化消费步伐,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建设具有基础性的补充作用,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都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3]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行十多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明确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文化产业既有商品消费的经济属性,又有精神享受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既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实实在在的强大经济实体,又能体现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具有无限生机的经济增长点,能够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4]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两手抓、两加强”,要尊重两大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两对关系——文化发展之“魂”与文化传播之“体”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只注重市场规律而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能随意夸大或简单理解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化或文化市场化。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始终要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影响和谐稳定及国家安全来获取经济效益。[5]
(二)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
在国家层面,我国对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有着明确的区分,并没有不加区别地对待。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及党的十七大、十报告中涉及有关文化产业内容时,普遍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创意”二字,文化产业并不是创意产业,创意只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所有的文化产业都只是围绕着创意来展开活动的。
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个概念。20世纪末,英国政府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主要指那些充分运用个人的天分、技艺、智慧,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通过循环开发进而创造就业机会和潜在财富的艺术思维活动[6]。“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①根据“有想法的人,特别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在很多情况下比操纵机器的人更有力量”的基本判断,对创意产业做出较为宽泛的定义,他认为构成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艺术设计、专利申请、商标营销和版权保护。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依靠人的灵感和创新,借助现代科技提升传统文化要素的内涵和品质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加工和移植,创意活动融注了最大的个性特质。
创意产业区别于文化产业的最大特征主要在于它高度集纳了创意元素、文化因子和科技力量,三者相互作用并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智慧、高文化的新型产业集群。[7]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知识产权、文化产品及服务被认为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在国内,北京最早认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侧重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角度重新定义创意产业——以创新为根本要素和途径,突显文化内核和创意价值,主要体现了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的行业集群特征。[8]而相对于文化产业,具有信息密集性和高知识性特征的创意产业是高智慧和创意的结晶,始终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任何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利用人文积淀,通过重塑传统产业结构来完成创意点燃和价值实现。如当今的3D电影、3D打印和高清数字电视等高科技文化产品都是通过数字新技术完成的。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创意,创意是一种新科技理念。由于创意产业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条的高端环节,因此它的创新思维凝结在文化产品及服务当中,通过价值传导进而实现它的附加值增加,完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深度发展。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极为密切。文化中有创意,创意中有文化。无论是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是在政府制定实施决策方面,对“创意产业”一直存有较大分歧,特别是一谈到文化必然提及文化产业,这一对平行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有显著差异。有时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明确的区分,有时二者之间又可以互换使用。[9]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虽然强调创意产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知识创新、产业升级和效益倍增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量空间,但由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所限,且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侧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与我国倡导的自主创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看来,盲目照搬英国等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不利于政府的统一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两者研究,有助于明晰各自归属的产业边界,廓清文化产业与创意之间认识上的误区。
二、文化产业的分类
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和门类非常丰富,是一个多系统多组织构成的有机整体,长期以来没有一个规范科学的分类标准,现在的分类标准是在各种产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因为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加之文化产业概念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世界各国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产业政策等各不相同,所以与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和体系也不尽相同。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发展目标制定本国的文化产业分类体系,以应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目前在国际上各种产业分类标准中,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其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的三大产业分类法最广为人知。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即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相关产业。除此之外,一些国际组织根据组织内部的产业划分原则也制定了自己的产业分类标准。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从组织结构上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信息咨询、文化旅游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产业的阐述不尽相同。由表1可见,世界各国根据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分别对本国文化产业进行了具体而宏观的行业划分。最早建立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化的生产标准,经过生产、复制、流通和传播等主要环节的一系列活动,强调其知识产权的属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角度进行科学界定,为我国建立文化产业分类框架提供了重要参考。我国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分类也有系统研究,但划分类别上存在差异性。21世纪初,有学者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包括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告、娱乐等较为细致的综合性文化体系[10],但划分范围太宽泛,过于笼统。另有学者将文化产业区分为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11]。这种粗略划分虽有些过于狭隘,缺乏具体操作性,但划分较为清晰。为更好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制定科学规范的分类标准和体系已势在必行。
我国统计部门最早于1985年首次把“文化艺术”纳入第三产业统计项目中,开始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分类标准,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和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下和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2004年国家统计局会同多个部门广泛调研、共同研究,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作为首个国民经济分类指导标准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首次对文化产业的内容进行科学划分和全面统计,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宏观发展决策的制定实施。此次分类标准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认为文化产业是为全社会提供各类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围绕文化消费的活动集合。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制作、文化产品销售活动、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等六大类[12]。再具体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服务层(见表2)。
■
表2:《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4)划分层次
通过表2可以看出,我国在文化产业的分类上比较宽泛,涉及的领域和门类较多,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既有物质文化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又有精神文化生产、和经纪活动;既有公益性文化,又有经营性文化;既包括学术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又包括商业活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交错混杂并存发展。随着新兴文化业态的相继出现,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越来越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亟须对现行分类体系进行必要调整,使其更加切合现实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文化产业主要指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进行的创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2012年7月,国家统计局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延续原有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对产业类别和结构分别进行了相应调整,新增了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特征的新兴业态,逐步细分了部分行业小类,去除了少量不相关的产业类别。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4)的基础上进行修订,颁布实施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进行了更为精准的界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并进一步说明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内涵)和与其相关生产活动(从外延)的范围指向。
根据2012年的分类标准可以概括出,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辅助活动和专用文化设备的生产活动成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要内容,其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构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体,其他方面则是补充。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基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规定的范围保持一致。统计上指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覆盖全部文化及相关单位,“文化事业”着重指公益文化单位,而“文化产业”主要指经营性文化单位(见表3)。
当文化产业的内涵较为明确时,其外延描述就会更清晰。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基本上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可喜成就,特别是新的四层次划分较为合理,对文化产业链条进行了新的提炼和梳理,更符合文化生产规律[13],更好地适应了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这既回应了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热切关注,同时也澄清了以往在文化产业认识上的不确定认识,为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文化产业统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和行业导向,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加速融合,文化产业的涵盖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步完善文化产业的科学划分体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文化产业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和系统划分,能够正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恰如其分地定位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坐标,以便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进行有效的区别管理,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既要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同时也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门类。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产业的媒介品牌与创意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0XXW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JJD860006)]
注释:
①约翰·霍金斯先生是国际创意产业界著名专家,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版权媒体及娱乐业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知识产权的负责人和提供创意及知识产权咨询的创意集团的主席及创始人之一。
参考文献:
[1]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
[2]孙小婷.中国文化产业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3]张彩凤.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26.
[4]高书生.文化体制改革的10年 谱写文化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2-10-17.
[5]孙志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J].红旗文稿,2012(17).
[6]创意产业[EB/OL].http://baike.ccitime/2010-05-11.
[7]温朝霞.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智力+科技”[N].天津日报,2008-10-24.
[8]李嘉珊,赵晋晋.中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外贸易实证对比[J].生产力研究,2007(17).
[9]多斯桑托斯.2008创意产业经济报告[M].张晓明,译.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8:10.
[10]戚鸣.文化产业:全球新兴产业[N].光明日报,2002-09-12.
[11]王慧烔.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2).
[12]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EB/OL].http:///2004-05-18.
[13]张玉玲.文化产业:专家解读《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N].光明日报,2012-08-02.
[关键词]韩国文化产业;概念;文献
2000年之后韩国文化在世界迅猛传播,并在2004年就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第五大国。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产业都属于政府推动型,中韩两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以及近些年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我们也感同身受,研究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在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二、国内研究概述
由于中韩两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均采取了“政府推动型”战略,政府为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所以我国学者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涉及到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我们以政策介绍和政策研究进行归纳概述。
(一)政策介绍型
政策介绍型主要是介绍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时所指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和成立的机构。
郑成宏副研究员在《韩国文化产业现状与借鉴》(2002年)一文中介绍了韩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韩国自上而下都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经营。首先,韩国政府在政策和财政预算上支持文化产业开发,大量资金的投人,保证了主要文化部门的正常运转。其次,地方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开发,而且韩国大企业也都热衷于流行文化产业的经营。作者认为韩国不仅在保存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有所作为,而且在流行文化的产业化方面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投资模式和管理经验,政府和民间投大量资金进行文化市场开发等方面结合得也较成功。
(二)政策研究型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针对政策本身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这类研究既有针对中韩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进行比较,找出双方差异,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改革不配套,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不完整,投融资体制不适应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等。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学者结合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解决方案。
王文华和胡杰群在《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2008年)一文中认为,当前韩国文化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与韩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积极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中国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整合优化行政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具有独立性的专业技术研究开发组织,全面启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二,建立和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如设立奖励基金机制、扩大跨国生产及合作等,同时设立专门性的发展基金,鼓励文化创作和新的文化创意,大力培植文化企业发展。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许为民教授和曹峰旗博士在《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启示》(2008年)一文中认为,韩国政府在其文化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对我国的重要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政府观念层面上,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在政府制度机制上,加快文化产业立法工作,改革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第三,在政府行为上,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转变职能,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新环境要求的宏观调控机制,探索新的运作和管理模式。
总之,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散见于各类文献、报刊。我国学者对于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非常详细,可谓面面俱到,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材料。
三、结论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关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持续走热,研究内容呈多元化趋势。但很多学者只是从某个领域或某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文化产业问题。从整体上看,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分布不广。从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来看,多数集中在社会学、人文学、历史学等文科性质的学科,他们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由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研究主题涉及到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经济学者参与其中,而经济学者参与研究的成果所占比例很少。
目前,我们对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将相关的学术成果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的研究必须坚持之前的多角度研究,从不同层面全面地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骆莉。韩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5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困境;实践;探索
近年来,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重要贡献,日益被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者所重视,各级党委政府也已认识到其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经济发达省市在文化产业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12年,甘肃省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决策,争取到2020年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1相关概念阐释
1.1文化产业
对于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于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位著名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或称文化工业)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产业是指生产领域中广为人知的商业逻辑和工具理性,在消费领域同样引人注目。闲暇消遣、艺术作品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为文化产业所过滤;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简言之,文化产业通常指的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最直接相关的机构,主要指营利性的文化企业机构,但有时也包含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和国家组织及非营利组织。
1.2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影响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立足白银市,在参考部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认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分别是生产因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及政府因素。1.2.1生产因素生产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基础设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站等)。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工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高强度的机械设备,它主要依赖某些非自然资源,即文化人才和文化环境。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创造并传承的。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1.2.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即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感知公众需求并及时做出反应,如何促进文化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并且形成一股刺激文化企业创新的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市场需求促使文化产品不断变革和创新,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规模经济效益。1.2.3相关产业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孤立进行,而是要通过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影响达到协同发展。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支持。这些产业是文化创意的载体,有的是文化产业的延伸,有的为文化产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只有依靠它们抽象的文化符号才可以化作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流通和传播也离不开它们的支撑。1.2.4政府因素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和政策保障,即政府通过直接注入资金或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优惠措施,对一些文化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来促进文化企业发展;通过坚持实行文化体制改革、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来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从而为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激励文化企业创新等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
2白银市文化产业发展困境
2.1文化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且高级人才匮乏
白银市属于我国第一批资源枯竭转型性城市试点市,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城市化严重滞后,难以积聚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密度,增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难度。文化资源综合开发能力薄弱、缺乏整体规划、开发不足、主次不分与盲目开发等现象并存。文化人才供给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专业化文化领军人才严重匮乏。
2.2文化产业投入力度不大,融资渠道单一
由于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业态本身存在资产难于评估、投资风险较大的特点,其项目和产品是否能够获到市场认可,按照预期收回成本并且盈利,始终是个无法获得肯定答案的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的顾虑,对演艺、电影、动画等文化产品往往缺乏信心。在市场融资缺位的情况下,政府在其中的协调和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搭建起文化企业与银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风险公司、市场研究机构、民间资本的对接沟通平台,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3白银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3.1扶持龙头品牌发展,着力打造优势集群
政府要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突出演艺企业产品开发,有效整合市域演艺场所资源,积极培育演艺主体与演艺品牌,提升文化演艺整体层次和品位,将白银打造成我国西部重要的民族文化演艺中心。同时,政府要发展一批演艺娱乐企业,立足兰—白都市经济圈,面向国内外市场,完善市场运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此外,政府要全力支持演艺企业(团体)充分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创作推出一批体现白银独特地域文化与时代特色的精品演出剧目。
3.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化人才集聚
政府要研究白银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等问题,摸清文化产业人才供给缺口,根据人才缺口的种类、层次,拟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引进计划和引进措施。此外,政府要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健全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非遗传承人、名师名家等人才数据库,做到对人才状况底数清、情况明,重点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短缺和层次失衡问题,为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战略提供依据。
3.3培育文化资本市场,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3.3.1转变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方式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市级财政不但要逐年加大投入,而且县区财政也要固定投入。一方面,政府要重点建立逐年增加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机制,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县区设立县区文化产业政府基金,注重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园区、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和有活力的小微文化企业;另一方面,政府要着力探索政企PPP合作模式,尽快拿出适合PPP投融资模式的项目名单,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此外,在条件较为成熟的黄河石林、永泰龟城和会师广场等项目的建设中,政府要率先引入PPP投融资模式,待该模式成熟后,可将该模式进行复制,推广到其他业态和项目上。3.3.2建立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可发起成立白银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并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再与行业的领军企业共同建立网游、动漫、影视等专项基金。此外,政府母基金分别投到专项基金当中,专项基金再募集社会资本,专门用于文化项目产业化开发与运营的资金支持,用有限的政府基金撬动巨大的民间资金。3.3.3拓宽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首先,政府要推动中小型文化企业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企业资产,并建立文化企业上市资源后备库,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其次,政府要利用信托平台发行文化产业中小企业集合信托,通过担保公司担保、专业机构增信等多种形式募集社会资金;再次,政府要运用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文化企业直接融资的成本负担;最后,政府要鼓励和引入电子商务平台,发挥技术、信息、资金优势,为白银市文化创业创意人才、小微文化企业创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4结语
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白银市文化产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很大。目前,白银市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知名文化产业品牌无法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仍不完善,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正因为如此,白银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政府只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统筹协调、监督保障、服务提供及环境营造的职能,在建立政策规划体系、促进文化人才集聚、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着力打造优势集群、推进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就能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银市政策研究室.白银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Z].2014.
深圳(文化)博览会走过了十个年头,算起来也不能概念化地把时间累积,更不能用嘤嘤啼哭到慢慢长大这样一种规律性的方式诠释文化思路。而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在深圳这样一个前沿城市“抢着来”,虽然本身有着地方的特殊性,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能不说只有深圳能够做得到第一个开始。因为这里,文化贸易成为了搭建文化产业这个平台的使命不二选择。
既然是文化贸易,那就不能不从经济学角度,更高端地做深文化产业这个“面孔”,以及更有说服的国际影响力。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仅有深圳这个内涵之外充满活力的城市,更让人们看到的是文化产业在这个城市体现的现实爆发力。
总体来说,文化被做成了贸易产品,还被人们看得到摸得着的那种真真实实的软实力。这不能不说蓬勃发展的背后,总有那么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创新精神。唯有创新,人们才能看得到希望,也唯有创新,才让文化这个大概念慢慢进入人们视野,且更有价值地体现出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4年,首届深圳文博会大幕开启。可以说,深圳不仅“闻其身”,而且“见其人”。用最快的速度,搭建起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发展交融的使命。真正扬起了文化产业这艘大船,不停地向前航行、远征。因为来自全国各省、市、县的文化产品,都会在这里凝聚,是“驴子、是马”拉出来亮一亮身份,能不能真的体现特色,自己说了不算,拿得出手才是真正的实力。
文化虽然是一个大概念,可要真正能赚得来钱,能受到这个行业的大佬们亲睐,可绝非是一件易事,如果没有一种独特的引力,一定不会聚焦来欣赏的目光。因为社会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在时时更新。从产业角度来说,就是要做得出市场。不管文化是精神,也不管文化是实力,写着“春天故事”的深圳,没有更多能解释这个产业的理由。
“文化+科技”、“文化+创新”、“文化+金融”,是全国、全世界文化凝聚在这里的宗旨。因为这个宗旨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强力发展,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推动,更是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在已经在深圳早就根深蒂固了,也是屡试不爽,长期实践的历史证明。
文化领域的“深圳道路”,不断拓宽,不仅占据着中国文化产值的半壁江山,且仅深圳这个地方文化创意设计集团企业就达6000余家。因为这些企业不仅得到了自己的收获,也让地方百姓享受到了这个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文化软实力
广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由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所组成的观念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政治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则是由西方软实力理论与中国文化力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程认为,我们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上使用文化“软力量”这个概念,因此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文化“软力量”有三层内涵,即文化吸引力、文化亲和力、文化规制力。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不论是哪种说法,总归软实力是相对于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而言的。
进入到21世纪以来,秦皇岛作为河北省沿海的旅游开发城市,已经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意识到提升秦皇岛的文化软实力对于促进、推动秦皇岛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秦皇岛近些年来,在旅游业、广播电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网络文化业以及文化产品的制作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升。
2009年,秦皇岛市提出“旅游兴市”战略,要按照“中国北方最大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国内最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全市大力发展旅游。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从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扶持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最显著的就是随着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兴起,秦皇岛市的房地产市场被带动得更加活跃,秦皇岛市周边的一些城市尤其是北京来此地投资、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秦皇岛市作为北方重要的旅游城市,其美誉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青睐,这就是典型的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例子。从目前来看,秦皇岛市的旅游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自2001年秦皇岛市实行市县两级电视台合并以后,秦皇岛的广播电视业取得了一定发展。2009年,秦皇岛市广电局注册成立秦皇岛文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实行市场化运作,并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创办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秦皇岛影视节目交流基地。2010年,原秦皇岛电视台、秦皇岛人民广播电台合并组建成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截止到2010年底,秦皇岛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已达到100%。虽然秦皇岛在这些方面不是走在全国最前列的,但是其意识到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介发展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纸媒——报纸,似乎之前专家学者所预言的“媒体的冬天”正在经历,的确,在网络以及移动媒介日益发展的今年,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快速。秦皇岛市现在市场上发行的报纸主要有《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燕赵都市报》等,其经济来源和其他纸媒一样,最主要的是广告收入。2010年,《秦皇岛日报》和《秦皇岛晚报》的日均发行量分别达到了6万份和10万份,占秦皇岛报纸总发行量的60%。
其他方面,如秦皇岛山海关的历史博物馆建设虽然在2009年底基本建设完成,但是目前尚缺乏体系。此外,利用秦皇岛市优秀资源—葡萄而形成的“葡萄文化”也颇受大众喜爱,希望能借助“葡萄”能形成一系列的“葡萄文化”,作为秦皇岛市的一个品牌推向全国甚至世界。
针对以上所述的能体现秦皇岛市软实力的方方面面,秦皇岛市在文化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一、秦皇岛市文化产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但其在规模上呈现出小、弱、散的特点,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链,而且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缺乏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的文化品牌;二、缺乏骨干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秦皇岛的中小企业较多,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较低,很难形成龙头企业,导致特色文化产品稀缺,缺乏强有力的文化品牌。虽然秦皇岛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缺乏整合开发的力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发展体系;三、缺乏文化专业人才,创新力短缺。文化产业最核心的就是文化专业人才和创新力。秦皇岛市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突出的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这就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传统文化产业更新换代缓慢。
针对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秦皇岛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应该切实利用好秦皇岛市本地丰富的资源:生态文化景观、社会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等,进一步发展秦皇岛市文化发展。2010年,秦皇岛市委宣传部召开“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制定出了秦皇岛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切实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开展,最终实现秦皇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秦皇岛市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秦皇岛市也一直以这个为发展目标,仅仅抓住机遇,实现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的振兴,切实增强秦皇岛市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辞海[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11(1):1216.
[2]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手机媒体 3G 文化产业 价值链
我国2000年在“十五”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从内容结构上大体可分为教育、科技、媒体、艺术和旅游等五个方面,这是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五大要素和支柱。其中媒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传媒为主要形式,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报刊、图书、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业等产业形式。①因此,作为新兴媒体,手机媒体可归属为文化产业范畴,属于新媒体、文化产业、媒体产业研究的交叉性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产业的经济视角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以后,新技术要素对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影响与推动,而这种技术要素将成为主导未来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1947年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阿多诺(Adorno)与霍克海默(Hoc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指出其特指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以及从事文化服务的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和社会机构)。据此产业定义,日本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就已占GDP的18%,仅次于制造业成为该国第二大经济支柱。②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本世纪初政府才正式提出了这一产业概念,而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研究。祁述裕、韩骏伟(2006)撰文指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③而手机媒体文化产业是指围绕手机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平台进行的文化产品生产、消费形成的产业体系,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行业、网络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是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代表,从产业特色及发展潜力看,将成为未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在外延上,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可分为手机短信文化、出版文化、游戏文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商务文化、生活文化等多种形式,随着手机媒介功能和产品形式的拓展,手机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迅速,呈现多元性、灵活性。总体上看,该产业体系当前处于形成与发展初期,新技术、新产业形式引起产业资源整合及产业链重构,成为变化的最大动因。新技术动力尤以3G的广泛应用为代表。
3G即指正在广泛推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大容量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高速无线上网、即时视频通话、影视在线播放、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这种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极大地拓展手机媒介文化产品形式、文化消费的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增值空间、用户的数量以及相关多产业的融合度。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发放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G业务的经营许可,这标志着移动通信服务进入了“3G”时代,由传统语音服务向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服务转变。手机媒体文化产业也乘此东风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该产业发展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获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3G的带动下产业进入投资高峰期,2009年~2010年电信运营商对3G投资达2800亿元左右。2010年我国3G用户达到2520万户,半年增长率即达约90%。通过通信业、网络业、文化业等不同产业的融合,依托移动通信平台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手机文化产业也相应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专家预计,3G的建设在未来几年内能拉动两三万亿元的社会投资,考虑到其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移动商务等领域的影响,预计将会带来10万亿元的经济增长。④
与国外差距大。我国媒体文化产业总体上与国外差距较大。在规模上,我国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2.6%,而美国、英国该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10%;在竞争力上,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日本的38%。3G在我国也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2009年国内3G手机总销量虽然突破500万台,但与中国3G用户规模1500万相比,仅为三分之一,很大程度上还是低端市场占据主流,而资费过高是3G在内地发展的一大阻力。在同国际产业巨头竞争时,这种差距使我国手机媒体文化产业面临更多困难,需要依靠大手笔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赶超。⑤
产业体系尚不成熟。作为新兴媒体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我们缺乏与国外媒体文化产业集团抗衡的超级综合性产业集团;在资源配置上,我们有待优化国内外媒体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动荡的状态,生产与消费形式、盈利模式、利润分配及价值链各环节都尚未成熟,抗风险能力差;人力资源上缺乏具有丰富经验和现代产业管理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发展更加依赖3G等新技术应用的推动。2010年中国社科院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新媒体的发展有赖于强大的技术作依托,一旦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3G)成功推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迎来大范围普及与发展。3G还将提升手机短信、电子出版、音乐下载、游戏等传统形式的手机信息服务和娱乐功能,进一步发挥在音乐、视频下载及在线播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拓展商务功能如手机营销等,大大增加利润增长点。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发展有其明显的技术依赖性特点,受到新技术应用推动力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用户开发空间和潜力巨大;由于新产品推广导致利益各方进行博弈,盈利和利润的重新分配,使其发展也易受到新技术应用导致的价值链重构、营销模式革新的影响。
3G技术应用对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利润增长点。虽然近年来手机文化产品主要局限于围绕以文字、静态图片为主的信息服务、手机报等产品形式进行开发,许多高端文化消费形式由于硬件、通信带宽的限制并未广泛应用起来。例如目前国内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由于硬件技术尚未有质的突破,用户较少、市场规模有限。而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3G技术的大范围成功推广,使我国的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会迎来大范围的发展和普及。同时,3G的应用将使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上网、手机游戏、视频下载、即时通信、移动支付等业务成为行业新引擎,成为3G时代最具增值潜力的业务拓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加快产业体系的建构与产业资源的整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结构及价值链理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产业价值链可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就手机媒体文化产业而言,在移动通信技术变革和多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移动增值业务的价值链实际上已经拓展为手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3年内,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的信息文化产业链,将拉动1.8万亿~2万亿元规模的社会投资。⑥手机媒体的业务形态将更加丰富多样,产业合作将更加成熟,盈利模式将趋于多元化。3G业务将使资金、人才、客户群等各种相关产业资源向优势区域和强势企业集中而因此重构产业价值链。
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关系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手机文化产业是当今“内容产业”、“创意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开发的各种手机文化产品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满足用户对信息、文化、娱乐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但创造了市场,而且也主导了产业发展。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用户主动性相比传统媒体文化产业更为明显,用户成为积极参与价值创造的主力军,并使手机文化产业运作过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合一的格局。产品形式是否能吸引用户也决定了产业利润实现与否,这些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对接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手机媒体文化产业应用3G技术的主要策略
政府应适应3G技术特征对手机文化产业进行合理的价值导向和政策规制、竞争和垄断规制,制定有利于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战略与政策。在3G技术条件下,其高传输率、大容量的带宽为多种文化内容及形式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已经下降,而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更多来自于内容支持和业务创新。因此,手机媒体文化产业的接力棒逐渐移交到内容生产领域,其产业发展前提是重视“内容为王”、“专业制胜”的内在规律,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文化创新的产业实体。作为新兴产业,政府在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担当“引路人”角色的同时,还要做好“造桥人”:鼓励地方投资建立移动媒体文化产业孵化园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文化资源,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推动新兴媒体文化产业的集团化建设。
文化产业界应该及时适应3G技术变化,实施媒体文化创新工程,增强媒体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G技术作为一种高容量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技术特点上能够支持以手机视频为主的视听类服务。因此在移动媒体文化形式上,需要强化在该领域的创新,扶持以经营手机视频、实时沟通及影音为业务的内容提供商,在强调“内容为王”的3G技术时代,占领文化阵地的制高点。
各大运营商作为引领和推动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可采取三种媒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以延长自身产业链为主的平面型、系列化经营模式。作为产业引领者吸收各内容提供商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形成运营商为主导的利益共同体,拓展针对不同市场定位、不同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信息产品,强化自身服务和营销能力,对3G支持下有巨大提升空间的业务领域积极创新,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信息服务,创造“蓝海”,扩大市场份额。这种强调“以我为主”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各大运营商普遍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投入大、战线长,容易分散精力,增加失误风险。
2.以媒体间联合为主的立体型、一体化经营模式。提供运营平台与各大媒体合作,拓展信息服务种类,提升内容服务的本地化,降低业务拓展成本,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强调“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是近期内各运营商趋向采用的方式,缺点是整合过程中阻碍较多,整合周期较长。
3.以整合更大资源为主的兼容型、多元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实质就是实现跨媒体、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产业集团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组合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打造媒体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基于运作较为成熟的产业合作模式,属于一种高端的产业形态和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以3G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新技术孕育着巨大的潜力,推动并将主导我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重构文化产业结构及价值链。因此,它决定了我国媒介文化产业能否适应文化消费的需求以及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迫切需要我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策略,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10XW04)
注 释:
①杨立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媒体文化产业的发展》,《理论与现代化》,2003(2)。
②⑤张小平:《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现实》,2006(5)。
④⑥世华财讯,2010年7月26日省略/Info/40482278
近十年来,挪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着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挪威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给出适合本国现状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利用传统文化政策制定模式带来的便利,挪威政策界分层级地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文化战略和适合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措施。在国家层级中,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四个部门从利益目标出发,将政策与社会目标相结合,各自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在区域层级中,各区域按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区域发展为目标制定了合适的发展政策,以阿格德尔地区为例进行阐述。阿格德尔位于挪威的南部,文化氛围浓厚。该区域通过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地区经济与竞争力得到了提升,是挪威区域层级中成功的案例。
关键词 :
挪威 文化创意产业 政策 阿格德尔地区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43-02
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四个北欧国家之一,国土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510多万,人口密度比较低。自19世纪开始,挪威就对文化领域进行补助。二战以后,挪威政府和地方管理部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文化领域的支持,努力将文化与艺术发展成为公民福利。近十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在挪威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挪威体验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挪威经济中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根据政府机构的统计,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挪威国内从事文化产业的员工数量增加了50%,创造的价值增加了77%。2009年挪威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增加到2.7万家,拥有的员工数量增长到7.5万人,占到了挪威劳动力的4%。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产值约为25.7亿欧元,而在2014年增长到44.9亿欧元,年增长率超过了12%,这比挪威其他行业增长的都要快。
2挪威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
2.1国际背景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艺与才能中获得发展动力,并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增加就业的产业。
继英国之后,许多发达国家都提出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具有差异性,导致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
2.2挪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
在挪威,早期管理文化产业的政府机构是贸易与工业部等主管经济发展的部门,这些部门为了方便讨论文化与商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政策制定,将文化产业定性为文化商业,即进行与文化相关的商业活动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各国相继提出了不同版本的文化创意产业,使得各自国内政策和传统产业结构出现了相应调整,并引起国际观念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政治经济交流活动的进行,国际环境的变化刺激了挪威国内的政治经济,使得挪威政策界和经济领域对国际变化不断地进行解读,并跟随国际趋势,加深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知,并着手提出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其实,“大动漫”作为一种崭新的概念,于2009年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上就被首次提出。它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动漫产业而言更为广阔的概念,已不限指动画片、漫画书,而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普、广告、建筑、艺术设计乃至核电、国防航天、海洋石油等领域的一个新媒介。
日前,天津神界创始人陈维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文化部提出的“大动漫产业观”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理念上的突破,让业界人士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转变,那就是要求我们要用整合型的思维来经营。
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认为,动漫是想象力的艺术,除电影电视等表现形式外,还有巨大的产业创新空间,如网络动漫、社区动漫、手机动漫等新模式。因此,无论是从业者还是主管部门,都应该树立大动漫思维,创建大动漫格局。
在产业发展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动漫游戏作为重点发展的五大新兴文化产业之一,并再次提出了“产业创新”、“跨行业发展”和“延伸文化产业链”的理念。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从国家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跨界”与“融合”已经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关键词。
放眼全球,美国以动画电影享誉全球,日本借助电视动画迅速崛起,韩国则依靠互联网游戏迎头赶上。那么,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关键词] 比较优势;文化产业;永州
[中图分类号] F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99-03
[作者简介] 孙文清,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广告学、企业文化、文化产业;(浙江 临安 311300)
秦爱萍,湖南永州市劳动局干部,研究方向为企业文化、文化产业。(湖南 冷水滩 425000)
文化产业是挟新经济之势蓬勃于世的朝阳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本要素匮乏,但文化底蕴厚重、人文资源鲜活的永州地区而言,发展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摆脱目前文化产业徘徊不前的局面。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学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按照李嘉图的论述,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他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劳动成本的差异,各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劳动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就能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的结构。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不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第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日本,紧随其后的是亚洲“四小龙”。在过去数十年,这些地区的经济以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经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被誉为“东亚奇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发展之初的经济规模小、人均拥有的自然资源少,与其他国家一样,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结果遇到了财政赤字增大、外贸收支不平衡、通货膨胀过高等困境。政府只好放弃这一战略,以充分利用经济中现有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着重发展轻工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生产过程使用较多的廉价劳动力,减少了昂贵资本的使用,其产品相对来说成本就比较低,因而竞争力强。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正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功的核心所在。相反,20世纪初欧洲移民向往的黄金地、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的阿根廷,在“二战”后,企图希望建立自己完备的工业体系,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各类工业,结果退回到了发展中国家。而具有与阿根廷类似比较优势的澳大利亚一直坚持在国际分工中发挥自己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如今已跃升为发达国家。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产业发展道路时,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其竞争优势,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地方经济,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在市场中获得好处。
二、认准发展永州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
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是指由于特殊的文化资源禀赋和地域特征所形成的优势,是一种比较而言的存量优势,是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永州古称零陵,缘名于舜帝,“舜南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史记》)。永州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文化资源优势。永州文化底蕴厚重,文明源远流长。其一是远古文化灿烂多姿。境内留存的远古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有481处。“零陵”即是中国夏朝前仅出现的34个古地名之一。永州远古文化的发现,向传统的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说及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原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制陶工艺之源、中华道德文明之源、是以舜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永州境内的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周敦颐的理学,怀素、何绍基的书法艺术,以及母系社会留传下来的古老文字“女书”,是潇湘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其二是名人文化异彩纷呈。永州历代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产生了怀素、周敦颐、何绍基、李达、等驰名中外的杰出人物。以前,湖南载入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的共23人,其中永州有5人,在湖南有名可考的15个状元中,永州有4人,湖南的第一个状元也出自永州。历史上,永州是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宋・陆游),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谪居永州10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名篇。历代文豪、先哲如司马迁、蔡邕、李白、杜甫、李商隐、元结、颜真卿、欧阳修、坡、寇准、朱熹、徐霞客、等仰慕永州,咏诗称颂。所有这些都是永州的文化企业进行市场开拓不可多得的条件。永州的古文化和名人文化为永州文化产品乃至其他可以负载文化符号的耐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旅游资源优势。永州位于湖南省南端,五岭北麓,南接广东,西邻广西,是全国唯一同时与广东、广西两省相毗邻的地区。处于桂林、南岳、广州旅游圈南来北往,东推西进的旅游线上,有着良好的客源市场。“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游是经典山水游;南岳旅游是人文、风景游;广州旅游是都市游。我国南方旅游惟独缺乏的是纯文化旅游。而永州得天独厚的古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与之有着巨大的互补性。“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宋・欧阳修)。永州旅游资源总量居湖南省第三位,汇自然情趣与人文意蕴于一身,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第一是胜迹多。历代形成的名胜达2000多处,被国家、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达200多处。第二是品位高。这里有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石棚,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一的12000多年前人类最早培植水稻的遗址―――道县玉蟾洞,纪念柳宗元的胜地――柳子庙,与山东孔庙齐名的文庙――宁远文庙,中华人文始祖舜帝秦汉时期特大型舜帝陵庙遗址――九疑山舜帝陵,海内外瑶胞向往的瑶族祖居地――江永千家峒,全国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祁阳浯溪碑林。第三是种类全。全市共有旅游资源7类、47种类型、225处景观。
地缘和人缘优势。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地处中南、华南、西南三大经济协作区的结合部,可集聚人流和物流,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有六个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此外,永州还有一批热衷于地方文化研究和开发的专业化机构和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近年来,永州地方文化研究者共出版地方文化学术专著数十部,举办了数届“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柳宗元学术研讨会”、“女书学术研讨会和祭舜大典”。“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直接参与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
三、利用比较优势,提升永州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必要性条件。一种产业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其竞争优势。而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因此,永州文化产业要形成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就要尽快地把当前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第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营造优良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永州的文化产业比较优势只有在营造优良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之后,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施文化产业的政府主导,首先,政府要在地方产业结构的战略构架上转变思路,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搞大工业已不符合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加快以古文化旅游为突破口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应列入决策层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一是树立文化产业观念。彻底扭转长期以来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商品、文化与消费、文化与市场严重分离的局面,破除文化只是一种事业的旧观念,树立文化产业意识、文化市场意识。二是要调整文化资源的管理经营方式。明确政府各部门是相关文化资源的管理者而不是经营者,各部门均不得自办产业、自控文化产业市场,要实行文化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即所有权是国家的,管理权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将经营权交给投资商和企业去运作。再次,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市场的管理。政府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当前特别要打击走私、倒卖、破坏文物活动。在文化产业建设中,要尽快健全法律,依法办事,形成制度化、法律化的市场秩序,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分开,保护纳入事业管理,开发和利用纳入企业化管理。最后,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政府应繁荣节庆娱乐、商务会展和学术研讨,以节造势,以会聚客,提高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拓展永州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
第二,科学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首先要充分做好全市文化资源调研,把制定文化产业规划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制定规划时,思路要开阔,应面向社会文化来研究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既是一个社会概念,也是一个行业形态的概念。在行业门类上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为主体,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都是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其次,准确定位文化产业。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产业经营的前提。利用比较优势,形成永州文化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也必须正确定位文化产业。正确定位的关键是要做到适应环境、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重视市场调查研究工作,正确把握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意识等经营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与此同时,要正确地分析自己,认清形势。在此基础上,按照抓住市场机会、尽量回避风险、扬长避短的原则,做好永州文化产业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次,重点应放在既有资源的市场运作上。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资源要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进行设计和开发,寻找各种途径发掘文化产业的潜力。包括对古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资源进行保护研究和综合开发设计,对已经开发但开发不成功的文化产业设施进行改造,不断从事新的旅游、旅游产品、文化礼品、民俗产品和休闲娱乐项目的策划与设计。
第三,提高永州文化产业整体素质,抢占文化产业市场制高点。提高永州文化产业的素质,必须用创新的观念去认识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应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创意,用新创意、新技术重新组装开发各类文化资源,挖掘包装出文化“新产品”,营造文化产业“新形象”。再通过整体营销,拓宽新渠道、新地域、新市场。形成研究与开发、经营与管理之间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创新链”。首先,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塑造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品牌。品牌经营是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永州文化产业发展中虽然凸现了柳文化、舜文化两个品牌,但实质上是在做“产品”,尚没有形成品牌。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包含了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总和,它往往通过产品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信誉、广告以及促销等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品牌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品牌定位、品牌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提升等环节。构建永州文化产业品牌,就要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制定统一完整的品牌计划,在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任何点线面上有效整合与控制所有沟通元素,使其充分反映永州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其次,对现有的发展中的文化产业进行规划和整合,走联合型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永州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较散、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单个开发,既增加了开发成本,又无法建立整体形象,同时,小规模、单一的文化产品开发,吸引的只是零散消费,效益不大。因此,在文化产业开发时,应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进行综合开发,推出以古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景观为主题的产品系列,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互联、互动,获取规模效益。再次,做好营销工作,开展招商合作。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要求是永州文化产业发展中毋需讳言的事实,所以,必须抓紧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充分运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营销活动,引进外资、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最后,建立有利于刺激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一是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培养消费者良好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其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准。二是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拉动机制,尊重价值规律,既可以让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按投入产出的原则计算成本、确定价格,也可以让经营者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制定价格,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文化产品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张拓.“入世”与比较优势[J].经贸世界,2003,(1).
[2]林毅夫,蔡?,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A].林毅夫.中国经济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张小蒂,李晓钟.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J].学术月刊,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