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互助;心理援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56—02
大学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大学里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社会实践,更重要的是实现情感、毅力、抗压力等各方面心智的成长。随着外来思想的侵蚀,以及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基于朋辈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教育方式,它的模式的构建则显得势在必行。
一、大学朋辈互助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完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足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但是我国的心理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还很不足。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3000,而我国高校通常每1万名学生中才有1名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1]。由于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的严重不足,导致高校学生有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足,基于朋辈互动心理的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则能更好地通过学校、系与学生三者,对学生进行及时完善的心理辅导。
(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与目俱增,他们不仅要面对升学压力,还要面临求职压力。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弱,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如果大学生心理有问题,却得不到有效的疏通,就会导致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甚至一些心理严重的大学生都需要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进行沟通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不同层次,除了严格的心理问题外,大部分的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在激动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是需要经过相关的培训与心理辅导才可以解决。构建朋辈互动心理模式,能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援助需要,能有效地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朋辈互助模式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在朋辈互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是朋辈互助的主要理论依据,在该理论中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心理素质放在重要位置[2]。该理论认为应该提高良好的咨询氛围,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平等、尊重、轻松的环境,使他们更好地放松与交流,更容易进行心理辅导,从而找到心理问题所在。
朋辈互助的现实依据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它显示当代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79.8%的人首先会选择向朋友倾诉,45.5%的人会选择向母亲倾诉、38.6%的人会选择向同学倾诉,30.9%的人会选择向恋人倾诉,22.5%的人会选择向父亲倾诉,只有3.2%的人会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3]。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朋友、同学等朋辈人物是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最愿意咨询的对象。尽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大学生的心理抑郁、焦虑问题的频率明显要低。
大学里的朋辈互助是操作方便、惠及面广、事半功倍的社会支持形式。在大学生的心理援助时,各大学要积极构建朋辈互助模式,创建良好的朋辈互助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大学朋辈互助模式构建的现状
(一)朋辈互助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学的朋辈互助模式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还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机构的运作还很被动,还没有涉及朋辈互助工作。学校的咨询机构与学校的心理社团缺乏联系,学校的心理社团与各班的心理委员之间沟通也不密切,虽然设有各种工作制度,但是在运行时往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比普通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高职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则显得更为落后,如很多高职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只有三四个人组成,根本无法应对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很多心理问题只能由辅导员完成。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原因,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二)职业生涯朋辈互助薄弱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当学业结束时,他们就要步入社会,在大学期间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存在很多迷茫。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求职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如何更好地就业成为大学生的无形的压力。很多学校为了逃避压力甚至选择继续读研,继续在校园生活。面对就业压力时,大学生的迷茫与恐惧不断增加。
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4日公布的青少年现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调研分析报告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0%的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33%的学生与父母不沟通,有25%的学生与父母出现矛盾才主动沟通;50%的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对生活不满意;20%的学生对现实生活感到空虚不安;60%的学生觉得孤独;有80%的学生认为社会不平等[4],其中有些已发展成愤怒情绪。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加强。
(三)朋辈互助实施效果不理想
尽管现在很多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引入朋辈互助模式,但是在具体的运作中,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如一些大学在组织互助形式时采用个别帮扶、群体讲座、团体游戏或相关的拓展活动,或橱窗黑板报的宣传等,由于活动的制定不完善,活动时断时续无法连续进行。加之相应的互助团队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相应经费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由于活动不连续,活动的内容不深入,活动不丰富,使得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更好地发挥朋辈互助的沟通作用。
(四)朋辈互助员的素质需提高
朋辈互助主要是由大学生与老师组成,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较强,对朋辈互助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个优秀的朋辈互助员不仅要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上进、乐观进取,还要具有较强的同情心,亲和力,更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能力。只有这样的朋辈互助员才能更好地心理问题学生进行沟通,取得良好的援助效果。
由于各高校的心理人员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对分散在大学各班的朋辈互助员进行系统与定期的心理知识培训,无法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有效与系统的监督,使朋辈互助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常常感觉无助。在他们的服务中对健康宣传活动、相关资料的管理参与较多,而对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筛查、监控等环节参与很少,因为他们感觉不知道如何去沟通,去谈话。只有朋辈互助员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才能更好地使朋辈互助模式发挥作用。
四、大学朋辈互助模式构建的对策
(一)完善朋辈互助工作机制
大学朋辈互助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作,只有完善朋辈互助的工作机制,做好人员的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援助。在朋辈互助中,对人员的选拔、培训、管理、督导每个环节都要有严密的制度进行约束,才能保障朋辈互助员科学高效地工作。朋辈互助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不是任何有热情的学生都可以担当的,因此,在对朋辈互助员的选拔时一定要严格,要从品德方面、心理学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1、选拔机制
(1)要成为朋辈互助员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具有高尚的品格,要充满热情,待人真诚,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只有具有这些品质,才能给予被援助者无尽的关爱,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朋辈互助员作为心理咨询者,他们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因为只有心理素质优于他人,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本文建议大学通过自编调查问卷、“自我诊断表”、“自我效能感量表”等方式来进行人才的选拔。
2、考评机制
朋辈互助员主要是由学生组成,他们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还不高,需要由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对他们进行定期的督促与检查。只有通过合理与科学的督导,才能使朋辈互助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自我,实现快速成长。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详细的考核内容,公正的考评方法,对朋辈互助员的工作进行鼓励与肯定,使他们知道不足,在经验中提升自己的心理互助能力。
3、队伍培训
朋辈互助员作为心理咨询的主体,他们的素质与专业水准决定着心理援助的效果与水平。即使大学在选拔朋辈互助员时科学合理,选拔了品德高尚、拥有一定心理知识的学生,但是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长期培训。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培训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朋辈互助员的整体素质。
对朋辈互助员的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理论培训,更要进行实践培训,如对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应对进行详细培训,还要通过咨询示范、咨询实践、情境实践的培训,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咨询技巧,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培训时,一定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可以在专业老师或指导下开展模拟咨询,使他们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技巧,培养处理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5]。
(二)构建朋辈互助的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任何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大学可以在网站上建立朋辈互助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上可以接受同学的心理咨询预约,可以进行网络心理问题的解答与沟通。网络平台可以根据咨询主体的不同,分为专业老师的咨询台与学生的咨询台。网络平台还可以根据咨询内容的不同,将咨询的内容分为人生、情感、就业、考研、升学等各方面的咨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找到疏通心理的方式。由于网络的便捷与匿名性,可以使学生减少咨询的心理抵触,同时可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将会成为倍受学生喜欢的朋辈互助方式。本文建议大学重视朋辈互助网络平台的构建,这样将能更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三)建立全面分层的朋辈互助机制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与修养的人才,在朋辈互助中一定要发挥大学生的自助作用,构建“他助—自助—互助”的机制。虽然现在大学心理咨询师,有心理委员会,但是当一些学生有心理问题咨询后,过些时间又有心理问题,就不好意思继续咨询。大学生正处于面对诸多压力的时期,仅仅依靠一两次心理咨询很多完全缓解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建议大学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基层防线,还要建立“专职心理辅导员——辅导员——学生”等多层次心理网络体系[6],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这两种模式的构建,就能最快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及时通过各种措施,采取有效的干预。这样不仅能发挥渠道沟通作用,还能在大学中构筑有效的社会支持力量,扫除学校心理工作的盲点,能及时地与学生、学校沟通,能对同学进行简单有效的心理辅导,是值得大学推广的一种方式。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学业有成,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高校的专业咨询人员的师资力量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建议大学要完善朋辈互助工作机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互助小组,提高朋辈互助员的整体素质,构建朋辈互助网络平台,从而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朋辈心理互助模式,促进大学心理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梁宇嫣.高校朋辈互助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2]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模式教育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2).
[3]芦茜.大学校园中朋辈互助的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
[4]青少年现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调研分析报告[EB/OL].中国新闻网,2010—03—04.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实现国家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大学生又处于一个叛逆期,在他们的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引导,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笔者对全国各地一些高校的调查发现,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工作人员一般身兼数职,心理咨询老师可能同时也是辅导员、校领导,这会使得他们混淆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者。
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各高校中辅导员一般是充当着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量极大,不能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深入及时了解。还有就是对一些没有学习过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辅导员来说,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产生困惑,不懂得如何处理,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
(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高
笔者还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尽管我国的高校基本都有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但是学校不愿意花心思去经营,学生愿意去进行咨询的也是少数,甚至还有许多人表示不知道学校有这个服务,去进行咨询的学生就更少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同虚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如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应重视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大对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例如发泄室、心理测评室、治疗室等,这些硬件设施在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还应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动力,让他们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做得越来越好。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教师是和大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成年人,这些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引进专业人员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本校心理专业大学生及研究生参与其中。对刚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老师进行一些专业培训,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大学生怕受到外人异样的眼光或不想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对心理教育工作有所抵触,这使得许多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展开得并不顺利。然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代表自己就有心理问题,许多成年人也会进行心理咨询。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有困惑,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点,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方式,但仅仅靠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随着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很多情况下,仅仅这一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网络咨询、案例分析、游戏等活动,去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会遭遇各种问题:情感方面、学习方面、就业方面等等,这些问题会困扰他们,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能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着各方面竞争不断增加,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促使着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频发,大学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新的难题[1]。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于大学生来说,传统的心理教学相对来说重理论轻实训,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作用的发挥。理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才可教育指导学生在观念、能力、知识及心理素质上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1.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性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院校学习过程中,不仅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造力及学习能力,还需具备健全的人格、抗挫能力及稳定的情绪等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专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对于大学来说,重视和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进而妥善处理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3]。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调节、疏导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2.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系统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全面素质教育提升的重要组成单元,同时也是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代表着未来希望。所以大学生学习能力、人生价值观、思想素养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主动关心学生,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定期和学生开展交流沟通,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高校需从不同角度,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自身需求进行全面的创新[4]。不断发挥自身独特功能,结合其他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实现良好的优势互补。
2.2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需理论结合实践,结合二者的特点,充分利用其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单独存在时其作用将大打折扣。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可明确目标,不断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总结,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发现并分析问题,才可实现不断完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教育,需将其作为长远的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中,明确规定需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结合其身心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进而促使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5]。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途径分析
3.1进一步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对于高校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态度及认知,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导向作用,是一种稳定性及理想性的范型。高校教育者具有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其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及取向。与此同时,也会影响着其教育措施及理论的选择,从而制约其教育实践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其工作模式的创新首先需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理咨询,轻心理教育的工作模式,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及预防性功能,注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6]。
3.2进一步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种有效的教育实践模式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正向着整合的方向发展,注重高校和相关部门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通过多模式的工作机制及实施途径,合理调动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参与度[7]。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理论依据需突破心理学范围,需进一步引入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而构建适应实践要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理论基础[8]。
3.3探索立体式、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实践中,需根据现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渠道,借助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空间。首先,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大一学生必修课,以教材为核心,教学模式多元化。例如结合新闻、社会热点开展课堂讨论、电影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将心理教育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对学生意见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心理知识理论认知的不足,同时评估其典型的心理问题,以更丰富、更能契合学生需要的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例如,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及“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第三,可通过强化虚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的优化,将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传到网上,到校园网、微信推送等方式促使学生获取同等质量及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
3.4多渠道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首先,需进一步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实施多种目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师培训计划,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水平及建设教师队伍。其次,重视课题研究,借助课题研究推动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此种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最后,可借助宣传进一步促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学校、家庭及社会不同维度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促使不同系统的相互补充[10]。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30―0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体现其价值,则必须要将教育落到实处。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性质就是一种思政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固然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界新课改政策的执行也正是为了改变这样的教育现状。因此,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在教育者们加强重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而主题班会的召开,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讨论机会来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以此为主题召开班会,有利于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切实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方式的制订过程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具民主性与可行性,以切实提升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模式
1. 理论基础与科学探讨模式。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决定中学生是否能有效疏导心理,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就当前农村现有情况来看,开展与落实理论基础教育十分必要。理论基础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奠基石,对中学生良好心理养成具有指导性作用。对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应确保理论基础的有效落实,根据农村教育资源情况,有效利用先进信息资源与社会题材,在确保理论基础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融入到班会氛围中,并从中收获理论知识。当然,单纯依靠老师的书本知识渗透与生硬知识解读很难发挥班会的重要作用,作为集思广益的探讨场所,班会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对此,笔者认为,科学引入辩论探讨模式十分重要,在拟定班会主题之后,由学生分别站在正方与反方的角度之上对主体进行辩论,由此来深化与探索主题诠释含义及不同视角下的辩证关系,借此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心理养成,确保其心理健康。
21世纪既是知识的世纪,同时也被认为是健康的世纪,健康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健康促进”运动,主要内容是推动全世界对健康的关注和健康理念、健康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学校是人类一生中,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学习度过,这就使得学校的健康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健康教育该开展哪些内容、如何开展,其模式的选择将会对健康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有学者提出了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其中,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研究表明:“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能有效的改进、改善人类的健康行为和水平,并且在现代的临床医疗护理中被广泛应用。以酗酒有害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把酗酒有害健康、酗酒引发的疾病以及与酗酒有关的死亡数字等知识传授给群众;群众接受知识,通过思考,加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酗酒的健康行为模式。
“知信行”模式是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行为主义论综合而成。这种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步骤为:首先,充分学生或患者对他们自己当的行为方式感到恐惧和担心(知觉到其危害性和严重性);其次,让学生或患者相信一旦自己不良行为得到改变,会产生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好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最后,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操作,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
显而易见,在大学的健康教育活动实施中可以充分运用该理论,该理论简单、成熟、易推广,可以有效提高大学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该模式实施过程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了解和分析教学对象。
教师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的学习诉求是是什么,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了解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有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产生这些习惯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自己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2 选择教育材料。
若想要课堂活跃,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充实、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从学生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入手,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危害性,引发学生反思,继而使他们产生改变的动力。
3 制定教学计划。
任何事情顺利的完成的,都离不开有效的计划。一个好的教育计划,等于健康教育顺利完成了一半。计划的主要内容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根据知信行模式理论,要掌握好安排好各个阶段进入的时机,需要指出的是“知信行”是一个循环往返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直线过程。
4 实施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教学计划,有步骤完成各项工作,并做好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必须动员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其中,确保计划的顺利完成。
5 评价教育效果。
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在整个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诊断性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原有水平,也要有形成性评价;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改进了,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更要有最后的形成性评价,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进而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研究》钱华美 复旦大学 2010
1 研究对象
选定我院实习护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进行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实验组采用改进教学模式进行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两组在人数,性别以及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2 带教模式
对照组按照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一如以前进行常规临床带教,实验组采用改进教学模式按以下教学,现将实验组教学模式改进措施探讨如下。
2.1传统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
由传统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PBL教学法是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2],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其核心在于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实践中我们根据护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理论讲授内容,设计实施PBL教学的章节内容,选择较典型的临床常见病例进行健康教育,并将方案提前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对指定自学内容及提供的问题进行预习和查找资料。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查询的平台,利用图书馆和多媒体等多种途径,指导资料查询方法。带教教师分组辅导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指定问题内容先进行分组讨论,主要是总结分析各组的学习结果,集中整理学习资料,小组讨论后再集中讨论学习,每组让1名学生代表发言,从该病的病因、治疗原则及护理计划及临床最新进展等几方面来开展健康教育的讨论。在整个讨论过程当中,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强化参与意识,要求其他学生就主讲学生的发言提出不同的观点,补充不足。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分析,就学生争论的焦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针对事先设计的学习问题和在讨论中形成的问题,从理论知识到临床最新进展进行系统的讲解。PBL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自实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护理思维
传统护理健康教育建立在功能制护理框架上,以疾病为中心、以技术操作为分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所培养出来的护士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与现代护理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顺应现代护理教学任务,应改变传统的临床护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临床带教中教育学生以护理理论为导向,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整体化护理模式服务于病人,注重整体护理和素质教育等教学内容的调整。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及思维。在健康教育绪论课中以古今中外许多不为名利所惑、以维护人类健康为己任、为护理事业而献身的护理前辈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并在专业课教学中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平时的示教课程也可以让学生扮演病人,换位思考让学生可以从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3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健康教育的护理知识繁杂、单调、难记。而且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知识,单纯的讲授和操作演示,学生常感到内容抽象难以掌握,对于护理操作有时不能全面系统的观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图文并茂,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授框架知识,增强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3]。
2.4 重视疾病护理中实践操作的健康教育
根据现有医院条件,我们主要开设了以下实验:心电图、血糖测定、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血液透析电教及泌尿系统体检计数训练、神经系统体检及昏迷评定量表使用等。在培养学生技能操作的同时,重点训练学生与病人的沟通和健康教育的能力。突显出健康教育对诊疗操作效果的重要影响。
实验教学前,在主讲教师的组织下进行集体备课,按讲义要求,每项操作反复演练,师的教学示范动作,统一操作要领和细节要求[4]。
部分实验内容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课前1周布置给学生教学内容,以讲义、实验指导和评价标准为依据,学习单项操作的目的、用物准备、病人准备、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实验中教师认真细致观察每一位学生分解动作操作及连续性操作要领,及时给予协助补充及纠正。认真总结操作技术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存在的不足与错误按评价标准指导、纠错,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同时示范整个操作技术的连续性动作。实验中还要加强整体观念的培养,注意操作技术的综合应用。
3 教学模式改进效果
对照组按以往教学计划进行,实验组参照以上教学实践改革措施进行教学干预后,分别从学生的阶段性健康教育评分成绩和学习态度对两组进行考察,均有显著性提高。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见表1、表2)
表1 两组学生阶段性成绩以及操作比较
*P
【关键词】医院;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信行
医疗卫生机构是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既承担着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工作,也承担着医疗机构员工自身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主力军[1]。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是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易行的治疗手段[2]。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也是医院治疗的重要手段[3]。为了解甘肃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信行,更有效的做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课题组于2014年10—12月从全省37所三级医院[4]抽取20所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1945名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甘肃省东、中、西、南4个区域(甘肃区域分布没有北部区域)的每个区域随机抽取5所三级医院,共抽取20所,占甘肃三级医院总数的54.05%(20/37)。
1.2.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经查阅文献、反复修改和预调查后形成,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选取的10个基本健康教育理论知识[5]的认知、医院健康教育态度和行为等。调查问卷中问题有1项及以上未做答的,视为无效卷。
1.2.3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45份,回收率为97.25%,所调查对象全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分布在18~55岁,其中年龄在43~55岁被调查者占4.65%,31~43岁占19.20%,18~30岁占76.15%;本科及以上占42.93%,大专及中专占57.07%;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占4.62%,中级职称占20.72%,初级及以下职称占74.65%。
2.2对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知晓情况
本次调查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方面的问题,其中对健康的定义的知晓率最高,为78.51%;对“从健康传播的效果层次看,您认为属于健康传播最终目标”的知晓率最低,为16.20%。只有2个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知晓率超过50%。在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及以下职称护理人员中“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危险行为”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的关系”“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危险行为”“大众传播的特点”“(健康)传播效果的最高层次”“在人际传播技巧中的观察技巧”等问题,大专及以下学历护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学历在本科级以上的护理人员(P<0.05)。而就“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知晓率,大专及以下学历护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护理人员(P<0.05)。3个年龄组仅有“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组增大,该问题的知晓率越高(χ2=35.82,P<0.05,表1)。
2.3对医院健康教育的态度
调查显示,90.33%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93.42%认为在随诊过程中,医生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94.81%认为医院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94.86%认为有必要对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89.25%认为医院有必要设立独立的健康咨询门诊;86.59%认为医院应该设立专门的科室负责全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表2)。被调查者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分别为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册或折页(25.86%)、病房视频健康讲座节目(21.73%)、针对个体的健康教育(21.12%)、健康讲座(17.19%)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14.09%)(P>0.05)。59.8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随诊过程中,医生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时间应在5~10min。26.52%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最大的阻力是缺乏开展健康教育的技术和能力;25.08%的认为医护人员主要任务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健康教育;24.51%的认为缺乏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或平台;19.10%的认为没有报酬。
2.4护理人员医院健康教育行为
调查发现,45.83%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最多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开展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其次是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9.25%)和开展健康讲座(19.41%)。53.27%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针对患者或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的时间为5~10min。25.06%的被调查者2014年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16.78%的接受过1次。57.53%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与病人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最受欢迎,其次是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家庭保健知识、自我体检护理;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60.99%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为就诊的患者。仅有1.34%的被调查者参加社区健康知识宣传活动;3.19%的被调查者参加公共场所的健康咨询活动。当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咨询烟草的危害时,49.18%的被调查者不能够科学的开展烟草危害的健康教育和戒烟方法。在日常工作中,20.12%的被调查者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37.93%的需要硬挤出来,但会影响工作;41.84%的能合理安排必要的时间用于健康教育。
3讨论
医院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7]。《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要求在2020年创建1400个健康促进医院[8]。健康促进医院是现代医疗机构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社会化而提出的,并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民质量的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化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7],其中对医院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调查显示,医院护理人员缺乏基本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某些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知晓率在职称和学历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
90%的问题的知晓率差异与被调查者年龄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只有2个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知晓率超过50%,知晓率最高的问题为健康的概念,为78.51%。最低的仅为16.20%。说明医院缺乏对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工作,护理人员也没有通过自学等方式获得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对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很少。在护理人员对医院健康教育的认知方面,8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诊疗的各个环节,并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说明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已经认识到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医院患者、医护人员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这与姜霞[9]的研究结果不同。接近60%的护理人员认为患者每次接收健康教育的时长应该在5~10min,超过60%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者针对患者健康教育时长为5~10min。这提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医院健康教育规范中,应考虑针对个体健康教育时长应为5~10min。
对于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阻力,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健康教育技能,部分被调查者认识不清,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机构,不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10]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应得到医院广泛重视。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一是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医院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咨询工作,帮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碍,了解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等知识,提高病人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水平。这些工作对于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健康恢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及医院管理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护理人员规范的健康教育制度,通过合理的途径、规范的方案开展医院健康教育;三是医院要把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纳入周、月、季度和年度考核,通过监督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切实落实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真正把健康教育融入到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的全过程[6];四是医院要因时、因地、因人地开展个体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活动,切实把医院健康教育作为患者诊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湖北省农村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30-31.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1-172.
[3]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南方护理杂志,1997,4(6):14-16.
[4]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甘肃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4-09)[2014-12-01].
[5]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
[6]迟晓琳,纪军传.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2004,36(5):374-375.
[7]潘岳松,郭秀花,田向阳,等.健康促进医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展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721-724.
[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4-15)[2014-12-01].
金一
(杭州市余杭区妇统幼保健院 浙江杭州 311100)
摘 要:目的:分析凸显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的学生120例进行研究。将120名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60名,对照组60名。对照组的学生采取常规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实验组的学生采取以凸显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护理学教学。在课程结束后,向两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且进行理论考试检验学习成果。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对新型的教学方法满意度比较高,理论课程成绩为(87.2±12.4)分。对照组患者理论课程成绩为(71.5±11.6)分。实验组患者理论课程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掌握好健康教育的技巧,培养基本的沟通交流的能力,也是临床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护理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技能。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凸显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尽早适应临床工作,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外科护理;护理教学
掌握好健康教育的技巧,培养基本的沟通交流的能力,也是临床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护理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技能。随着我国临床护理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护理人员成为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人员,但是,学校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对健康教育的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现状并不乐观[1],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作为唯一的重点,对健康教育的教学大多都是一带而过,从而导致护理专业的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非常弱,护理人员如果意识不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就会造成严重的医患关系[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的学生120例进行研究。将120名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60名,对照组60名。实验组学生有女生54名,男生6名,年龄在17~19岁之间,对照组学生有女性55名,男生5名,年龄在17~20岁之间。两组学生日常考试成绩和年龄等方面均无较大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120名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60名,对照组60名。对照组的学生采取常规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实验组的学生采取以凸显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护理学教学。在课程结束后,向两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且进行理论考试检验学习成果。
1.2.1对照组教学 对照组学生采取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把教学重点放在护理的操作能力培养中,将健康教育的教学排在学习的最后,并且简单讲解。
1.2.2实验组教学 实验组学生采取凸显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健康教育,在重点讲解护理操作技术的同时,也要详细讲解健康教育内容,理论教学结束后,可以引用一些比较经典的病例,培养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可以将实验组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10名学生。老师在上课前一周将病例发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先通过查询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理论知识后,然后每个小组模拟进行健康教育练习,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纠正,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 向两组学生发放我校自制的调查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对比两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4-5]。见表1。
3讨论
掌握好健康教育的技巧,培养基本的沟通交流的能力,也是临床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护理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技能。随着我国临床护理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7-8],o理人员成为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人员,但是,学校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对健康教育的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作为唯一的重点,对健康教育的教学大多都是一带而过。
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学生理论课程成绩为(87.2±12.4)分。对照组患者理论课程成绩为(71.5±11.6)分。实验组患者理论课程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并且,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也高于对照组的学生,在学习兴趣,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方面的满意程度明显较高[9]。
因此,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凸显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10],帮助学生尽早适应临床工作,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洋.健康教育路径表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7):89-90,91.
[2]丛小玲,杨艺,许苏飞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3,28(8):69-72.
[3]付晓丽,项安华,刘艳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J].医学信息,2014,(14):19-19.
[4]丛小玲,杨艺,许苏飞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成人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设计与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50-52.
[5]丛小玲,杨艺,李璐寰等.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外科护理学情境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护理研究,2016,30(16):1977-1979.
[6]顾莉莉.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0):276.
[7]陆梅,巫慧敏,邓秋平等.健康教育路径在骨科新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中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3):1810-1811.
[8]陈志英.社区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4,(19):114-115.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膝关节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44-01
膝关节病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膝关节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本病主要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
Orem认为自我护理能力是指个体实施自我护理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根据年龄、个体发展情况、生活经历、社会文化处境、健康状况以及可得到的条件而有所不同【l,2】。基于此,本研究以霍克巴姆的健康信念模式理论为指导,对膝关节病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0——2012年,在我院骨科住院的膝关节病患者60例,平均年龄45岁。纳入标准:符合膝关节病的诊断标准,患者意识清楚,有读写能力,能正确理解健康信念的内容;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对自愿参加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干预前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试验组应用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的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1.2.1 理论基础 健康信念模式,HBM是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它由三部分组成,即个体的健康信念、行为的线索或意向以及行为的制约因素”【3】。
1.2.2研究工具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4】。该量表是美国学者Kearney和Fleischer于1979年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制订的。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43个条目,5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能力、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强。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量表能较好的反应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因此本研究选取此量表为研究工具。
1.2.3 HBM制订的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
(1)入院时:对膝关节病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其健康信念程度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具体的内容是:了解患者对膝关节病的认知程度及患者的心理变化,家属对患者、疾病的关心程度,评估其相关的健康行为,并指出健康行为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提高其健康信念,同时指出不良行为对疾病恢复的危害。
(2)住院期间:评估患者对健康行为的认知情况,对健康行为和不良行为的执行情况。通过教育使患者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改变危险的健康行为。针对患者疾病所处的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方案,如下肢的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训练等,饮食原则,服药标准等。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3)出院时:评估患者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对治疗护理的认可情况,讲解出院后服药的标准,说明定期复诊的重要性,纠正其错误认知,使其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督促膝关节病患者强化健康行为,从而促进疾病的局限和康复。
1.2.4 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本研究通过对膝关节病患者应用以健康信念模式理论指导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了疾病的有关知识,正确地认识健康行为和不良行为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程度,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局限,同时也为患者建立了健康行为的态度和信念,提高了自我护理的能力,肯定了HBM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晓玲.护理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60.
[2] 鄂慧峰,袁义厘,张红兵.奥瑞姆(Omm)自我护理模式与应用.现代护理,2003,9(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