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十个成语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十个成语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十个成语故事

第1篇: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这是冬日的乡村。日头已近黄昏,雪后初晴,天空飘着朵朵的云。太阳从云后露出红扑扑的脸庞,接着又向西边的群山滑落过去。落日的余晖斜斜的洒向不远处的山坡。山坡上长满了树,但此时它们早已落尽了叶子,大多伸展着光秃秃的枝桠,也有的树枝上覆着一层薄雪,乍看去犹如绽放着朵朵洁白的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地发着光儿。

在山坡的一旁,有一所小屋,青砖灰瓦,屋顶笼着淡淡的轻烟。这时,太阳慢慢地向山后藏去,四周也开始暗淡下来。小屋里没有开灯,显得十分昏暗,只有在屋的一角,灶台之后,燃着一个火堆,闪耀着些许的光亮。火堆旁靠墙坐着一个老人,毛发已显苍白。他头枕双臂,伏在膝盖上,昏昏欲睡。老人右手边的长凳上,放着一根长长的烟斗。在他的脚边,蹲着一个小孩,长得精灵古怪。小孩见老人在打瞌睡,便拿了一根树枝,在灰烬上无聊的拨弄着。四周一片安静,只听到小孩用树枝划地的声音。

不多时,一个中年汉子走了过来。汉子身材高大,长期的体力劳动让他变得体格壮硕。他稳稳地坐在火堆一旁,像大山般雄壮。汉子的到来弄醒了老人,他揉了揉懵松的双眼,随后又抚摸了下旁边孙子的小脑袋。小孩见老人醒了过来,立马也精神起来。他扔掉了手中的树枝,坐在老人旁边的小凳上,仰着头,双手摇着老人的胳膊说:“爷爷,爷爷,讲个故事吧!”

老人坐直了身子,拿起长烟斗,从烟斗袋中撮出一小撮烟丝,塞进烟斗中。随后,他顺手捡起一根燃着的木棒,靠近烟斗,深深地吸了一口。老人眉头紧锁,像是回味,又似深思。半晌,他轻轻地吐出了一口烟。于是,烟雾便笼罩了那张沧桑的脸。这时,只听见老人缓缓地说道:“那就讲个故事吧!在很久以前啊,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子里有一户人家,家里面很穷,但他家的孩子却很懂事,学习从不让家长操心。从小学到高中,孩子每年都会获得‘三好学生’,这也让他的家长感到骄傲。可是哪知道啊,这孩子越来越大,却开始不懂事起来。有一天呀,老师把小孩的父亲喊到学校,告诉他那个孩子在学校谈恋爱了,老师曾在教室里看到孩子经常和一个女同学谈话。孩子的父亲生气极了,心想自己辛辛苦苦地送孩子来读书,没想到他却这么不争气。于是便喊来了孩子,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孩子的父亲心想,这次孩子会认真学习的。可是啊,谁想到呢,那孩子被打了之后,竟背起了包,一声不吭的跑到了城里打工去了。这样一来,他的学业也荒废了。本来,他的家人还指望他考个大学,将来会有出息的呢------”老人喃喃的说着,一边搂着小孙子,一边又狠狠地吸了一口烟,随后用眼角偷偷地瞟了一眼一旁烤火的汉子。

汉子头低得沉沉的,从口袋里摸出一支卷烟,来打发这冬日的孤寂。片刻之后,汉子抬起头,开了腔。“我也来说个故事吧。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户很穷的人家。这家孩子看到父母每天都辛苦的劳动,便想自己也能为父母分担一些。可他实在太小,不能够做那些体力活。于是,他便发奋学习,尽可能的让父母感到高兴。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每年拿到奖状回家,看到父母满脸欣慰的模样。可在他上高二那一年,老师突然说他和班上的一个女同学谈恋爱,并把他父亲喊到了学校。

第2篇: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3、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本次研讨会在上海明园美术馆举行,沪上众多诗人济济一堂,研讨古冈诗歌作品。古冈首先谈了他自己反抒情的写作倾向、强调了不断提炼语言的重要性,并推崇诗歌中言之有物的当下真实体验。嘉宾们解读和分析了古冈诗歌的城市特质和关注现代性的深刻寓意。主要发言辑录如下:

萧开愚(诗人、河南大学教授):我非常非常高兴,因为古冈的诗我比较熟悉,他也是我很好的朋友,他很早以前的诗我也看过,前两年我帮他一本小册子写过序,那个诗集里有几首诗是很好的,《职员的晨曦》这组诗中的每首都是真的诗歌,非常过硬。

上海的诗歌作者朋友跟别的地方的诗歌作者风气不一样,古冈是比较典型的。多年前,我跟他在同一栋楼,我在打工,他做财务。我对他这种职员生活稍有了解,他办公室条件挺好的,长沙发可以睡觉什么的。他在那儿写诗。那份工作待遇那么好,辞职挺可惜的。他想写东西,把工作扔了,挺不简单的。

我对上海这个城市、城市生活和这儿的作者都非常尊敬。上海人好像是另外一种人。打个比方,北京那个地方空间比较大,再没钱的人住在那儿都可以,越是没钱的人好像越有说话的底气。可是上海,没钱自己不好意思出门,不好意思见人。这个门槛挺高的,我喜欢这种感觉,我要自觉地拥有这种感觉其实太难。另外,我觉得上海作家,包括过去解放前的,有一种不大瞧得上什么事的这种气质,冷眼看着。

我要说的这个跟古冈和上海朋友的诗有点关系。八十年代以来诗歌的变化很多,上海作者当然着急,什么东西都看着,可他着急的方式不太一样。着急归着急,干自己的还是干自己的。也会受到潮流的影响,也会模仿潮流,可他们的生活内容毕竟不一样,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受到这儿的生活规矩的限制,这个约束他们自动接受。

“割了脐带的痛,绕紧儒家的器官”(《冷暖》),我觉得古冈写的还不是抑制,其实挺端正的,有种忍痛的感觉。其他地方写诗的人,忍痛的能力是比较弱的,我们一有点什么感受就大喊大叫,可上海的作者是能忍痛的。古冈在那个好高的写字楼里做了好多年,不了,两个月就不行了。我觉得他的诗里面有一种忍痛的经验。他在语言上,有这种打破节奏的努力,我觉得比较成功。语言的讲究与内容是合拍的,打破语言的惯性也是比较节制的。用的很多文雅的字跟这些口语的搭配,我觉得也比较恰当。另外我觉得古冈这组诗是狰狞的,有一种忍痛的狰狞。

当然我不能只说好话。有一个疑点,他这个组诗是一个大的写作计划的一个部分,可是单看这些诗,我还是觉得是即兴的诗,不是有组织的。这些题目不是一个有计划写作的表现,对题目和内容是合拍的,如果大的集子的,我估计还需要深入。作为一般的抒情诗的写作,我觉得这个组诗正好,写得真好。

钱文亮(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阅读古冈的诗歌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他的诗歌总是不断挑战我们习惯的主题模式、象征秩序和修辞套路,在词语的钢丝绳上翻高难度的筋斗。古冈的诗歌往往很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组合又比较突兀、飘忽,“多远取譬”,语义的逻辑衔接若即若离,容易令读者心慌。大概是因为居住在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人见多识广,每日信息量过大以致目不暇接,体现在古冈的诗中就是各种意象、非意象纷至沓来又稍纵即逝,转换异常迅速,令人恍然大悟什么叫诗歌的“张力”。

其实古冈的诗歌并不玄学,因为这个从小便在上海生活的南方人无意中濡染了海派文学共有的对于世俗生活物象、日常细节的唯美主义的精雕细刻,线条、色彩、形状、质地、意态……正是因为这些,古冈的诗歌虽然极少出现外滩、外白渡桥、豫园、东方明珠、万国建筑等等地标性的上海符号,但却时不时敞漏出上海内在的微观肌理和非浪漫、非诗意的生活底子,并且因其微观而得大上海的丰富、真实。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和我一样出生于共和国的1960年代人,古冈的诗歌语言并非全然是自我指涉,而是深深植根于特殊的历史现实语境。这一点如此重要,借用耿占春的话说就是:“这些诗歌文本为我提供了把经验主题化的可能,同时又提供了与晦暗不明的语境保持隐喻性关系的方法。”

的确,作为出生1960年代的上海人,古冈们的时间空间都过于庞大复杂难以把握,但是我却惊喜地发现古冈已经以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和历史洞察力的命名抓住了这座中国最现代的城市的精神特征――“上海,驱巫的版图”――古冈一组诗歌的题目,足以令“今日腐烂的历史学家汗颜”(改自钟鸣的一句评论海子的话)。不是吗,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性就是去魅。“巫”和“魅”均与神话和宗教有关,似乎与理性精神背道而驰。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去神秘化和神圣化的过程。在这一方面,可以说上海是走在了所有中国城市的前面。然而,“去魅”“驱巫”的后果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妙,因为具有去魅性质的现代化也意味着:“不仅在‘自然界’,而且在整个世界中,经验都不占有真正重要的地位。因而,宇宙间的目的、价值、理想和可能性都不重要,也没有什么自由、创造性、暂时性或神性。不存在规范甚至真理,一切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

或者如张汝伦所指出的:“韦伯说的去魅化也好、理性化也好,都不过是计算理性以它的名义宣布情感产生的上帝已死。现在唯一的上帝是金钱,唯一的宗教是商品拜物教。”而这样一个没有意义的利益世界,对于古老的智者“巫”的传人的诗人来说显然是无法容忍的,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冈的诗歌不断以反讽、反常不规矩的诗歌言语捅刺官僚化、科层化的现代性语言“制服”“工作服”和“牢笼”“栅栏”“铁锁”――古冈诗中经常出现的负面意象,从而隐喻着一个当代诗人对于神圣意义的顽强寻觅。

贾 鉴(诗评家、任教于上海大学):初读古冈的诗,觉得抽象且生涩。抽象涉及他对世界的理解,生涩更像一种风格追求。有人用“逼仄和枯涩”描述他的语言特征,我觉得很准确。

这其中确实包含某种“反诗意”的意图,尤其在各种表达手段、形式已经泛滥的时代,你要回避那种恋物癖式的美学趣味,不得不小心绕开一些过于丰腴的表达,我不是否定后者,但它确实充满风险。因此,枯涩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警觉,也为自己的写作增加难度,因为不小心的话,枯涩也会滑向另一端,即枯燥。

这其中的平衡似乎很难说清,似乎只关乎读者的阐释趣味,其实想想绘画中的速写就可以了。速写通常是作为绘画中训练抓形能力的一个手段,但它追求的并非“像事物”,而是准确的提炼并因此达成扎实、丰富的塑造效果。我觉得古冈的诗歌就是这一意义上的速写的写作。

前面有人都讲到了古冈诗歌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问题,我也觉得,枯涩中发现的那些东西,恰恰是他借助写作发明出了一座不同于他人的上海。无论是现代性意义上的“上海”,还是江南文化意义上的“上海”,它们都已经转化成了一种美化的模式(其实美化和丑化有时也只有一线之隔)。

古冈的诗歌里捕捉了另一种上海形象,它是微观历史层面上的上海,或者说它是尚未进入历史编纂层面的生活史,是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正被各种大叙事有意抹去的城市图景,古冈留住了这些东西,无意中赋予上海另一种主题空间。我一直认为如何处理这段历史是对当代诗人的一个考验,我在古冈的诗中看到了某种可能。

这与个人生活经验有关,但更与他的诗学特质有关。他的诗句简短,停顿频繁,好像对表达怀有迟疑;他诗中很少用人称代词,句子的主语通常是各种事物,或者干脆是未名的,他呈现了一个混迹、游移在事物中的主体形象,一种站在历史缝隙间的观望的姿态。

正如他曾写道:“现在大了,老的心更小,/梦一城的东西,全摆那儿。”(《尘世的重负》)好像时间本身可以膨胀出某种力量,心也好,一座城也好,都在时间的作用下置于透明的境地,但“梦”又取消了透明本身,这其中蕴藏着辩证的倒转:“驱巫”是另一种(也许也是不得已的)写作巫术。这其中显现出来的那种主体态度,是很让人信任的一种态度。

曲 铭(诗人):“怎么写”的问题古冈很清楚。他的先锋姿态在于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营造出他自己的艺术世界,由此拓展了诗意和诗艺的疆界,给汉语诗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案例、成熟的范本。

古冈的诗风偏重于语言实验的路数,注重精致,注重完美,注重形式,风格化显明。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古冈每一年代阶段诗的形式包括题材对象都有改变,都有特征印记。这反映出他对诗歌形式的重视以及开拓态度。他力求每一首都是精心之作,每一行都是反复推敲,每一字都是费心提炼。古冈写诗不可能是一挥而就,而是像一个雕塑家,在自己的作品面前无数次地雕琢推敲。古冈缺乏醉酒百篇,立马可待的豪气,有的是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匠心,以此体现对诗的虔诚。他写诗不靠冲动, 而是深思熟虑、蓄谋已久的谋杀。

其修辞基本特征是:绝少用大词,熟词。而采用别人不用,或没用过的词;意象密集;外观一般不均匀分段,每一行字数也不平均,造成错落建筑美;篇幅规模多在30行上下,制作一定的审美时间、空间。

突出特征有:一是短促的字、句,且名~集中居多。古冈有意以短句短词消解以往人们惯常看见的“诗句”。社会上流行的诗句,在古冈那里遭到封杀。他把诗的高度浓缩的文字特质推向新的高度。惜墨如金,尽一切可能剔除赘物,达到作品的精致、简洁,淬炼。同时,短词短句制造出其诗作特有的建筑外观和呼吸节奏,达到了一种内在的紧张力。并合理利用标点,形成清晰的句子层次。所以他很多诗作看上去有建筑和节奏,而好像没有“诗句”,诗味必须在不断阅读中方可品尝。如《唱和之夜》。

二是注重细节。从小处着眼。古冈喜欢白描笔法,并如工笔画那般精细,透露出其观察的锐利和独到。他一反大多诗歌追求宏大场面,写意酣畅,上天入地气势,而是在人家不经意处描摹场景画面,开掘诗意。如《春节过后》的写实,仿佛一幅逼真到摄影般的静物画,细致到尖刻。同时,古冈对意象的独创性要求颇高,他的作品中,不时跳动着新鲜的意象、喻象,撞击着读者的感觉,带来大胆、新鲜的体验。

三是叙事风格。通常,很多诗作在编制幻境,而古冈的诗多人事写真,不经意间成为非虚构文本的代表。先锋意识要求他另辟蹊径,他从一开始写诗走的就不是惯常的抒情方向,进入新世纪后明显张扬了叙事风格。叙事本是诗歌的古老的功能,如人类早期的史诗,吟诵诗人时代。这一传统在古冈这里得到了创新发挥。他的诗有的题材可以写散文、写随笔。他的一些作品中情节、场景、对话、人物俱鲜活可见。如《背叛》,简直就是小说情景。那样锐利的眼力,那样细密的笔触,不去写小说真是可惜。

怎么写,和个人审美趣味有关,而写什么,反映出的是作者的社会立场。读古冈诗,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写什么”?古冈写作方向明确,他以个人独特的视角反映现实,他蹲下来看生活,把观察的位置放得很低。他不是责任感强烈的“文以载道”那一路呐喊文人,也不代表“诗言志”的抒情诗人。他的描绘题材及描写对象暴露出人本主义态度和想法,即小人物命运的奇崛、悲壮。古冈和流行诗歌唱反调,回避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回避怀才不遇的书生情怀,而对小人物投入了诸多关注。诗里的对象如果是他自己,也是作为小人物的一员出现。他将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的代表来观察、描绘,不像很多诗人狂妄自大或顾影自怜。他一般不会去抒发远大的个人志向和人类理想,诗作中鲜见祖国民族等大词、山海云树等熟词,而是脚踏实地地以“普通人”的身份观察周围,描绘场景,不像很多诗人那样感觉良好,对生活指头画脚,他放低身段,仿佛蹲下来观察周围,既不为人们注意,又角度别致。

古冈的诗观察入微,眼力尖刻,昭示猥琐的表象,直逼人性的背面。其琐细以致“难看”,简直让风花雪月诗人难受反胃。这种审美观让人想起波特莱尔《恶之花》的气味。他逼迫读者改变惯常审美趣味,从另一个维度来理解生活,从而达到他的诗歌张力。

古冈直面现实而无粉饰生活的态度,从他那本诗集的名称《尘世的重负》便可抓住要害。首先是尘世。既不是飘渺的世外桃源,也不是文人的白日梦,也不是英雄献身的理想境界,而是每日里反复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常态。很多诗人写作目标抓住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最美的一刻,而古冈偏偏在习以为常中,在俗气庸常里开掘诗意。其次是重负。古冈的诗没有以虚幻的美好麻痹,也没有以想象的美好逃避,而其中有庸常的无聊,包括时光的压力往往带给读者以沉重感,逼仄感。这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直面现实的选择,解剖现实的嗜好,令人想到卡夫卡、加缪、萨特等人描绘的一些景象。

古冈的很多诗作风格倾向“陌生化”,以此逼迫一些具有一定文艺修养的读者加入想象,在他的诗中加入创造。为了这个陌生化,他对自己的诗作千锤百炼,反复修改,追求技艺上的“完美”。

在一般人眼里,诗人的气质是热烈的,甚至是狂放的,而古冈的秉性是冷静多于热情,他更愿意做一个局外人,“旁观者清”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很合适。

古冈的诗乍一看不习惯,难以进入,再三阅读,却能让人收获层出不穷的审美体验,其中密集的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古冈善于写平常题材,从日常生活中揭示人生的无常,发现人生的某种荒谬。古冈一直是躲在作品背后的,不发表意见,也许是说不清道不明。古冈的诗实践了“诗到语言为止”的信条。他的诗里,绝少出现第一人称“我”。然而我感觉其隐含的思想或观点或态度显示出庸常的力量,就是以日常生活的真实对抗流行文艺中伟大、光荣、神圣、使命等虚泛的价值。

若要指出其不足,则技巧修辞以至于雕琢语言是把双刃剑,过于倚重语言,不免喧宾夺主,忽略了立场倾向,或者态度不够鲜明,容易拘泥于小处。古冈诗比较多的呈现书面风格,局限于阅读欣赏。诗句的进行节奏不够流畅,有人为转折、故意分行的感觉,不容易朗诵,因此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之所以我妄加评议是看好他的未来发展:纵观古冈三十年的写作,他在诗艺上已相当成熟,达到了难得的高度,而在雅俗共赏的诗意目标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精心之作的出路,既要投入不懈精力,还要投入丰沛情感。观察是必需的,体验同样可贵。

叶青(诗人):九十年代中期,我与古冈相识于同一幢高层写字楼。我印象中的古冈始终是一个类似于卡夫卡式的人物,他业业,循规蹈矩,然而内心充满了对城市的倦怠与忧郁。这个形象与今天诗会的主题《职员的晨曦》颇为吻合。

古冈敏感的内心早已对城市生活产生令人窒息的疏离。他的诗歌给人迟钝、絮叨、性冷淡之观感,但这正是他凭借诗歌写作逃脱现代精神困境的一把利器,反而成就了一种直截了当的犀利诗风。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致力于穷尽语言历险可能抵达的边界。他的诗歌是通过打磨语言、修炼自我抵达圣洁的途径,是城市瓦砾中寂寞的珍珠,那是“我们每个人自身囚禁中的月亮”(古冈诗句)。

从诗歌文本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诗人对现代汉语的陌生化处理、现代意象与古汉语的拼接,复合的语义功能获得能量放大,连续不断的意外造成更繁复的智力空间。种种对生存意义或对生活本质的自我反省、疑虑与质疑,指向一种通常以感性为圭臬的诗歌写作中弥足珍贵的理性主义。显然,他的诗歌不是传递庸常美感的,不是给人享受的。相反,它们是叫人难受的,在难受中引发某些思索。

古冈诗歌中的叙事成分,更多的只是事件的片断、静态的场景以及瞬间变易的情绪。诗人往往巧妙地采取静观的、克制的态度介入事件,从而构成精神活动与生存处境之间的对话。

新感觉主义的魔幻、存在主义的荒诞、老上海格调的戏仿,这些都在古冈诗作中打下很深的烙印。他企图以诗性的方式将生活中的全部荒谬揭示给人看见。

作为一个有观念的诗人,他在对周边日常琐碎的解构中,反而成全了一种内热衷肠的介入。那些具有强烈介入色彩的作品深含着热忱与批判,当诗歌对现实生存表达诗性的关切时,同时也将诗歌本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刘漫流(诗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年前因旅行未能躬逢浦东图书馆古冈诗歌专场。今日原本我也只是作为诗友、作为倾听者而来,甚至不仅是作为读者。虽说诗人们为无限的少数而写作,因偶然的阅读而结识。我始终警惕这种小圈子内的互相吹捧与自我繁殖。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当一位诗人面对另一位熟识的诗人朗诵新作时,这后一位竟尔躲进浴室拒绝成为听众。无疑,诗人可能为爱而写,诗歌却理应勇于面对更多人、更广袤的空间。

令我好奇的尤其是如古冈这般有一定难度的诗,会赢得怎样的读者?除忒几只熟面孔, 他们、你们,会是谁?大众传媒依然习惯于为大大小小的成名人物贴上明星的标签。相比之下,诗歌属于小众。诗人与诗固然拥有自身的光芒,并非远在天边, 就在这里,在人群中,在这小小的空间,诗人古冈就是今天下午的明星。

此地正位于诗人的生长之地襄阳南路与陕西南路之间,距离古冈曾供职的石油公司大楼亦止两三个街区,或者说,这一带恰好构成了古冈诗歌中的日常街景。当然这只是一个颇富意味的巧合,古冈的生活几乎一直就围绕着这个地址。这里是真正的市中心,但诗人古冈的生活却如同隐居。纵观其大半辈子的低调生涯,古冈被三种身份或角色缠绕:诗人、职员、市民。古冈作品中弥散的市民性使得我们不得不重审一种自张爱玲以降的海上市民文化及其传承。

波希米亚工伤保险公司职员卡夫卡是小市民,劳埃德银行资产负债单评估员艾略特是小市民,里斯本商行的外文翻译佩索阿是小市民。作为职业会计与前物业经理的诗人古冈,正是从一个市民的真实处境出发,与上述诗歌前辈共同致力于针砭现代城市文明流弊与金钱的痼疾,及其对诗性生活的辗压。

古冈前不久获得本地市民创作大赛奖项信非偶然。为配合活动印制的这本小宰樱题目正出于一首同题诗:《职员的晨曦》。这也让我想起佩索阿《惶然集》中一个小题目,挪用于此时此境恰适浑然应景:《会计的诗歌和文学》。

郭吟(诗评家):古冈他们家,世代居住在上海。因此对于城市的变迁,人事的变迁,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全球化底下的巨变,他显然不仅有大量的观感,更有不可替代的体验。因此,创作大都市题材的诗歌,对他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他却对都市的外在生活和它的表面形态似乎完全不感兴趣,而只对与之发生敏感联系的,能亲证其存在的,又能让他与语言独处的事物感兴趣。他是隐身于城市角落里折射上海灵魂的诗人。

缺乏自主精神主导下的表达,是没有灵魂的表达,是不能发现现代都市灵魂的。如果我们深入阅读古冈的《上海,驱巫的版图》诗集,会发现他的诗歌,是知识、思考和隐秘一体的化身。

古冈这类诗,明显应该算作实验性的诗歌。读这样的诗,我总觉得,可能需要在阅读了他的全部诗歌的基础上,或尽可能多地阅读之后,才会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在这样的大量阅读后,我们可以从他经常使用的某些词语的不同用法和词意的诸多面相来了解,为何他在诗句上要故意地制造断裂、缺失和在词语搭配上故意不谐调,让意义不明,这样做究竟出于何种用意?也让我们对这样的断裂、缺失和不谐调,为什么反而能产生它独具的诗性能力的认识有所助益。从中或许能更好地发现和了解这种诗歌的突出特点和意义。

但是仍然要说,读古冈的诗是困难的。他在诗歌语言方式上的上述专横、反常的表达,是有其特殊的语言策略的:它是去浪漫化的,冰冷的;是反体验、反情绪性的。其中虽然弥散着各种鸡零狗碎的日常经验,却是在智识操控下营造的属于他自己的纯粹的精神领地。是希望在“平庸的河流中保存一座无目的的精神纯粹性孤岛”的努力。因此它是全然孤独的,代价是对它的理解往往是徒劳的。这也是现代抒情诗歌追求所谓最“偏远的建筑”和回归其元状态时面对读者的普遍遭遇。对此,在诚实的观察之下,应该理解为是诗人对于读者的有意无意的断然回绝:当人们欢天喜地地接纳眼前的世界时,诗人事实上却躲在偏远的角落里冷眼相望,以其富有张力的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隐秘地表达着对它的深刻不满,然后绝尘而去。我的@种理解,也可以看作是以“无边的现实主义”批判世界时,赋予它的一个具有极端意涵的注脚。当然,诗人自己对此可能不以为然,而仅仅把它看成是独立自足的,自我表征的纯粹诗歌形象,会说它是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牵连的。

我对古冈多年来,在诗歌上所作的独特的努力是很钦佩的。他是一位自觉的诗人,一个优秀的诗人。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写出有份量的赋予了当代都市灵魂的诗歌。虽然我们是老朋友,我仍然愿意在此不厌其烦地向他表示我的敬意!

吴跃东(诗人):古冈独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手法,产生了叙事与思辨相结合的意境,用词的讲究和描述的精确到位又使其具有个人独立价值的孤独与超绝,他往往会把对事物特有的敏感传递给读者,使某些看来微不足道的感觉得以升华。

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索是古冈早期作品中的一大主题,再加上错落有致的语感和节奏,内敛的强大张力,使他的诗中蕴涵着巨大的形而上的力量。但同时这种思索和困扰又给他肉身带来了压力,敏感的心一下子紧缩,把生命暗示给他的许多秘密通过现时的场景一一渲泻出来。

在古冈的诗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怀旧情结,使他的诗隐隐透出一丝没落贵族的气息和无奈,这可能和他的家族史有关。他从小就远离父辈,一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我们从古冈众多的作品中都可看见其祖辈的身影,如《26路车站》《下班》《童年即景》《郊游》《新年花园》等,这种对祖辈的怀念和眷恋,除了血缘上的因素外,更有对诗歌情有独钟的家庭氛围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可看到历史的画面和现实的场景,怎样在传统抒情和现代派手法的融合中得到美感:

哦!记住这怀旧之夜

旧上海的绅士在热恋

在烛光摇龅目Х裙荩昔日的侍者

已老,但恋人依旧

在时光的尽头舞蹈

30年代的萨克斯管继续在百乐门吹奏

断肠人在天涯,哦!一生的内部

又有多少人能进出自如,一生的风景呢?

……

――(《30年代的萨克斯管》)

如果说古冈早期的作品中其思辨成分往往锋芒毕露的话,那么在近期的作品中思辨的成分已渐渐隐入幕后,但从中透出的力度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许是一种新的境界。有论者说,古冈的诗风较早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笔者认为,古冈还是古冈,其风格在本质上还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近期的作品中增加了叙事的比重且变换了叙事的角度和场景。这应该说是古冈本人在作一种新的尝试,但尚在起步阶段。而正是在这一起步阶段,古冈已将目光时时地扫射着今天极平凡的各种生活场景并以此来思考时代的课题:

就几分钟,他们一下子全跑了

变空了的办公室内

几盏日光灯闪了几下

便熄灭。让后面的桌椅

隐入视线模糊之处

柔和地把物体

消灭掉

……

在窗玻璃外

苏州河像剖腹产

刀疤,游移的东流

般蠕动

人已走空,我坐在

转椅上

什么也不动

――(《八小时内外》)

生存的空间,存在的标记被办公室内的日光灯和窗外的苏州河所取代,空茫的感觉在孤独的转椅上膨胀。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古冈复出后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部分可能是他的练笔之作,因此略显粗糙,叙事过于繁琐,节奏过于拖沓。喷泉已出,难免留下些许沙石。相信经过诗人的过滤,会以清清涓流汇入读者的心田。

简洁浅显的语言,精细平淡的叙事,令人一看就喜爱,继而受鼓动,更进一步叫你沉思,最终才驱使你去对生命的是非善恶下判语,这才是踏雪无痕的境界。正如休斯为阿米亥《阿门》所作的序中写到的那样:“随着它们变得更开放、更单纯、外貌更朴拙,它们也变得更裸地现实、更活生生地精确。它们开始传达真实事件的震惊。无论心思的跳跃多么神秘或怪诞,最终的效果总是极端单纯而直接的。人们不再那么留意一位令人目眩的天才诗人的技巧,而是留意他所经历和感受的真实事物的讲述”。令我们欣慰的是,古冈也正在走出这一步。

翟月琴(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讲师):初读古冈的诗,感觉他对于上海的想象,有别于我印象中的城市诗。可以说,形象化是古冈抒写上海的重要方式。本是漂浮、迷幻的魔都,在他的笔下,更多地呈现为静态凝固的画面。

通常而言,流动而拥挤的人群、拆迁又重修的建筑,似乎是诗人们与这座城市交流的必然选择。如同宋琳的《外滩之吻》,跳跃的意象与摇摆的姿势相互辉映;如同肖开愚的《北站》,短句与短句的缝隙里晃动着人影;如同陈东东的《外滩》里,语音的重复和语词结构的调整牵系着方位的移动。读这些诗句,像是摆动着身体走过川流不息的人群,节奏里裹杂着晕眩、迷失的体验。(见拙文《从城市诗看破碎无序的辞章》)

再读古冈的诗,他也会直白地谈论“全变了”、委婉地表达“迁飞的放任”,由此走出干枯而缺乏质感的程式化生活、追悼与上海相关的儿时的光景。然而,在弄堂口、老北站、襄阳北路以北等空间里,在爷爷、奶奶、爹爹、卖鱼女等形象身边,在弥漫着古语和方言的文字间,甚或是听到爷爷唤出的那一声“冈冈”时,那些谈论和表达则显得格外苍白无力。因为诗人感觉化、白描化的作手法,使得那些稳定的空间和具体的人站立在平缓舒展的语词句式和音韵节奏之间,形象而又无声地被写入记忆之书。

这部记忆之书,关乎他成长过程里的日常生活,关乎他作为上海市民的足迹脚印,也关乎他阅读经验的层层成像。诗人古冈常常说,他在寻找一种传统。我想,他反复追述的往昔,包括城市以及扎根于城市里的人,也许绵延出的正是他所迷恋的一种传统吧。

王晓渔(文艺评论家,现供职于同济大学):这几天被迫安静下来,发现平常似乎说了太多可说可不说的话。有时我们抱怨“时代的喧嚣”,却没有注意到,“时代的喧嚣”里有很多是来自自己的喧嚣。因为自己太喧嚣,所以只能听到喧嚣;正如只有自己安静下来,才会听到那些安静的声音。古冈就是一位需要屏住呼吸才能听到他的声音的诗人。

这本诗集的题目是《职员的晨曦》,很多朋友注意到古冈的“职员”身份。“职员”和“诗人”似乎是格格不入的:“职员”谨慎持重,“诗人”无所顾忌;“职员”服从纪律,“诗人”张扬个性;“职员”朝九晚五、“诗人”黑白颠倒。“诗人”一般要睡到自然醒,很难看到“晨曦”的。作为生活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甚至“诗人”的方式常被视为一种更理想的生活。谁不愿意无所顾忌、张扬个性、睡到自然醒呢?

但是在诗歌写作中,谨慎持重、服从纪律、朝九晚五未必是缺点。这涉及到如何理解新诗的问题。新诗常被称为自由诗,这种自由是否可以等同为拒绝内在的规则或纪律?一说到规则和纪律,很容易招致“复古”的指责。如果在白话诗诞生的时代,有这种焦虑,是可以理解的,那时考虑的是如何远离古体诗。但新诗已经诞生一百年,这种焦虑似乎可以缓解。古冈的诗作有点文言,但又有些口语,互相调剂,互相解毒。他平常说话是缓慢的,诗中却很多短句和动词,比如《职员的晨曦》开篇,“沉浮”“合拢”“吊起”“塞进”“分类”“剔除”“罩上”“突入”“喧响”,一系列的动作展现出晨曦的节奏。

第4篇: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1、宁死不屈:宁愿死也不屈服。

2、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3、百折不屈: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4、宁折不弯:本指白杨木受到外力作用,只会断折,不会弯曲变形。后用来比喻宁可死也绝不屈服妥协。

第5篇: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Abstract:Distance learning is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separated from teachers, learns with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Supervis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 distance learning lack of timelines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the distance learning project is evaluated and analyzed in five aspects containing needs assessment, theoretical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impact assess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is paper. Case analysis is also used so as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关键词:远程学习 评估 项目管理

Keywords:distance learning assessment project management

作者简介:林 萱(1984.11-),女,瑶族,广西富川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教育

一、项目管理与评估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目的的特定管理方法体系。包括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改进等。项目评估是项目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始终贯穿于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是运用社会研究程序,在一定政治和组织环境条件下,系统地调查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目的是帮助即将决定的项目是否应该继续、改善、扩展或缩减;或评估新项目的用途和创意;提高项目关系和指导的绩效,满足项目各方的要求等。

远程学习评估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远程学习评估似乎成为了教师的难以“下手”的难题,因此,充分发挥评估对远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尤为重要。每个远程学习过程都可以看成是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将整个远程学习看成是一个项目来管理。因此,项目评估的时候应该多方面因素,考虑评估目的,项目结构和调节,可用于评估的资源。本文研究的远程学习项目评估包括:需求评估、理论评估、过程评估、影响评估、绩效评估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属于评估的整体,每个部分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二、典型的项目评估问题

项目评估过程看似复杂,实则可以简单化,以评估问题为切入点,将项目评估问题化。

需求分析是指用于回答项目需要的社会条件以及项目需求程度的问题。一般可以包括(1)项目的本质与范围是什么?(2)需求的人群特征是什么?(3)需要什么样的服务?(4)服务的规模多大,什么时候需要评估?(5)为了将服务提供给人群,传送渠道是什么?

理论评估是指用于回答项目概念化和设计问题,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一般可以包括(1)为什么样的人提供服务?(2)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服务而言,最好的送达渠道是什么?(3)项目怎么样才能确定、重新招募和保证客户数量?(4)怎么样的资源才是必须又合适的?

过程评估是指用以回答项目的操作、实施以及服务送达等问题,即过程、形成性评价。一般可以包括(1)达到了行政性和服务性的目标吗?(2)既定人群得到了既定的服务吗?(3)还需要什么人员?(4)是否针对足够的客户完成了服务内容?(5)客户对服务满意吗?

影响评估是指用以回答项目结果以及项目意图改变的社会条件的结果问题。一般可以包括(1)结果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2)服务队参与者有何影响?(3)服务企图改善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绩效评估是指用以回答项目成本问题,比较项目收益的价值,也要比较项目给社会条件带来改善的绩效。一般可以包括(1)资源是否充分利用?(2)收益、成本合理吗?(3)是否有其他方式改进能获得最大的结果。

三、远程学习评估案例――以“农民工子女远程学习项目”评估问题

以上问题只是项目问题化的一部分,具体的实施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因此,以“农民工子女远程学习项目”评估问题为例,进一步说明远程学习评估的原则。

某校“农民工子女远程学习项目”选取城乡结合地区的一所小学作为固定的场所,利用该校的网络资源,为该区的农民工子女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提供免费的远程学习教育。这个项目的目标在于为这些孩子提供安全的具有监督意义的学习环境,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定期更新优质的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评估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首先,需求评估。每个项目的开展都要考虑到开展项目的必要性,在关注问题的同时,必须得到解答的是每天进入学习的人数必须能有一定的比例,否则项目开展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评估的标准应是,是否每天至少有50-100个学生固定到学校参与远程教育学习,这样才能项目实施的持续性。并且参与的学生是以自愿为原则,在监护人的允许下进行。

其二,理论评估。项目活动的设计对于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更要预计这样的活动设计是否已经是最好的设计了,另外要考虑到自身项目工作人员的质量如何,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评价的标准应包括应有相应的指标说明项目活动的实施有什么样的结果,同时也应该得到相关教师的认可。

其三,过程评估。项目执行情况可以看学生参与的比例如何,项目组所能设计的环境是否能为学生的作业以及相关的综合能力培养任务提供正常的支持?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每个参与项目的学生都要按照项目的制度规定,按时参加学习计划,有一定的评估表给予参照。因此,评估的标准应包括儿童应该按照时间表来活动,家长申请才能请假。孩子们必须有每天下午平均45分钟在有监督的情况下完成作业,并且阅读等。

其四,影响评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会发现与原定的目标有变化,这样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观察,看学习成绩,消息效果是否有变化,有无进步的空间,如果发现学生群体中有减退的趋势,则要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对整体学习任务认真把关,修改一定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因此,评估的标准包括学习是有进步的。

其五,绩效评估。每个项目的投入都要考虑到投资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学生参与项目是否免费,能提供的最大帮助是什么,这些都是工作人员需要考虑的范围,同时要保证以好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各项目中,可以考虑工作人员的成本,从而时学生成本降低。因此,评估的标准可以包括使用了多少志愿者在其中的参与,从而降低成本。

总之,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课程都可以转换为远程学习,因此,在远程学习项目确定以前,或是远程学习项目确定之后,都要对学习资源、学习者等进行评估,从而提出远程学习的相关策略,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预计的因素影响远程学习的效果。因此,根据不同学习需要,针对评估项目典型的评估问题,远程学习评估可以变得简单而可视化。但是,每个子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以原项目的目的和计划为宗旨,一旦发现实施过程中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发生变化,都必须及时评价,及时调整学习任务及学习方式等,以期达到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春颖译.项目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9,(07)

[2]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3] 肖俊洪.远程学习的评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01)

第6篇: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本人主要承担《幼儿故事教学实训》及《幼儿游戏指导》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几个学期的探索与研究,基本能够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着重从三十个幼儿故事及其教学实践方面着手,探讨其课程开展的实践意义、具体内容以及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等。

 

为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我系在李凤清主任的带领下,由教研室潜心研究教学并借鉴区外先进理念与经验,适当压缩理论知识,大胆更新陈旧内容,确立了八门专业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实训课程,并将每门课程以三十个量化标准规定为考核目标,有针对性的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总结经验中,自编《学前教育实训教程》教材,本文试从《幼儿故事教学实训》这门课程的开展展开论述:

 

一、幼儿故事课程开展的重要性

 

文学是幼儿最早接触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社会化,还可以增长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提高其思维和想象力以及审美等能力,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因此,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故事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幼儿故事课程目标定位及效果

 

(一)教学目标

 

通过十个儿歌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创编。

 

通过寓言与生活故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讲述能力。

 

通过十个童话故事的学习,增强学生表演能力。

 

初步学会设计故事教学活动。

 

(二)教学效果

 

通过强化幼儿故事的教学实训,使同学达到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达到学以致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顺利开展语言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幼儿故事课程的具体内容

 

本课程是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学期(36学时)“幼儿故事实训”课程。根据不同的体裁、特点,挑选经典幼儿故事三十篇,指导学生阅读、背诵、鉴赏、创编。其中:包括童话故事十个、歌谣十个、寓言与生活故事十个(三个寓言,七个生活故事)。

 

(一)歌谣(儿歌)

 

1.传统儿歌2.数字歌3.游戏歌4.谜语歌5.连锁调6.问答歌7.绕口令8.颠倒歌9.字头歌10.摇篮曲

 

(二)寓言与幼儿生活故事

 

寓言故事:

 

11.《狐狸和葡萄》12.《天鹅、梭子鱼和虾》13.《兔子和乌龟》

 

幼儿生活故事:

 

14.《小碗》 15.《谁勇敢》 16.《蓝色的树叶》 17.《一亮一暗的灯》 18.《我是哥哥》 19.《圈儿圈儿圈儿》 20.《珍珍唱歌》

 

(三)童话故事

 

21.《稻草人》22.《圆圆和方方》23.《拔萝卜》24.《神笔马良》25.《木偶奇遇记》26.《丑小鸭》27.《卖火柴的小女孩》28.《皇帝的新装》29.《小红帽》30.《白雪公主》

 

四、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

 

1.备课。从课程的目标到教学内容的具体环节均由承担课程的老师自己安排,基本上是在探索中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容易出现漏洞。

 

2.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面向全体的效果不佳。

 

3.教学评价。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在每一次展示中都能有较大的提高,当然也有学生评价一般。

 

(二)学生

 

1.学习压力过大。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还得投入八门实训课程的学习,其精力与学习兴趣受到诸多限制。

 

2.自身特点不同。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有所差距,导致这样的技能强化授课法使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

 

3.学习态度对教学的影响。兴趣高的同学能够积极认真地参与到每次实训的活动中;兴趣一般的同学只为了完成量的要求,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三)教学环境与资源

 

由于课时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和指导学生讲述能力的时间明显不足,只能进行集体指导。这些反馈的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创新思维,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录像。

 

3.努力钻研业务,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

 

(二)注重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的改善

 

1.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2.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充实教具的种类与数量。

 

3.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践场所。

 

4.建立自我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工作需要不断提升理论修养,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充实才能得到提高。

第7篇: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我的教育故事

我在学校工作二十多年,要谈教育教学故事也有不少,但总的来说,早年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在我看来希松平常,不值得作为故事,因为所谓故事是要拿来感动的,而后来从事教学辅助服务工作,与学生正面打交道虽少了些,但教育服务过程中的有些事却让人记忆犹新。

职业学校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充满了个性,有的生动活泼、有的文静内秀、有的外向开朗,有的拘谨谨慎,有的调皮、有的稳重……,所以我在教育服务过程中,总是尽量关注学生,用心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我想老师要有爱学生的情怀,爱学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发自内心为学生成长以至一生幸福的一份感情,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润物无声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我在电教中心负责机房管理,当时有很多希望到机房实习的学生,他们能够比其他学生得到更多的上网机会,从而能够更好地将课本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实践型学生。而如何引导学生既学好知识,又不沉迷于网络?这是机房管理老师很头疼的事,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一不小心就会沉迷于网络玩游戏和看视频,反而荒废了学业,害了学生。

在我的教学服务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是一位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孩子,手脚不灵便,说话也不太清楚,在班级里受到同学们的歧视和欺负,但他却有一颗上进心,第一天来机房报道时我听不清他说的什么,我本着同情心装着听懂了,并且安排了一台电脑给他,本来也没指望他会坚持在机房学习。因为这样的孩子即便动手能力再差也无可厚非,对他没有要求,出于同情,我总是小心保护他的自尊,并不断鼓励他、表扬他,主动跟他说话,渐渐地他的表达在我听来跟其他同学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只说一遍就听懂了,他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努力,在电脑维护时主动动手,并积极打扫机房卫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触动很深,那次有领导要来学校视查,在前期准备时,考虑到机房也是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为了确保视查效果,我们要求这位同学暂时离开机房。这件事刺激了他脆弱的心灵,他哭着说,我也不想长这样,这不是我的错。后来,我握着他的手安慰说:“对,不是你的问题,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就不怕别人说什么。将来你可能还会再遇到类似的事,所以,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要努力了总有一天你会被大家认可的”。我将他作为其他实习生的榜样,激励和教育着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位同学第五年参加了专转本复习,考进了南京晓庄师范学院。不说估计你们也能猜出他是谁了吧?他就是王海洋同学。目前在大丰广播电视局从事多媒体制作工作。去年十月份结婚,已经做父亲了,有了自己美满的家,生活工作中也拥有了很多真诚的朋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是伟大、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他们。我们无意间的一个笑容、一句安慰,可以让学生高兴一整天;但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也会给他们稚嫩的心带来深深地伤害。

我们常说教育公平,我想,教育公平就是要给予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更多的信任和激励,让他们的闪光点和特长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实现更大的突破,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可能。

第8篇: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一般由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支撑,但一般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环节,而课程教学环节相对弱化。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环节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此,唐山学院建筑工程估价课程组以建筑工程估价课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工作。

一、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是众多院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及部分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准确进行工程量计算,灵活使用各类计价依据编制相关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该课程涉及工程图学、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工程施工与组织等多门课程知识,具有专业知识综合性强、实践操作性高、政策法规更新快等特点。在唐山学院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两个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建筑工程估价课程均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课程组通过对以往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课程后反馈的信息以及与其他院校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交流,认为目前该课程所普遍采取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材使用、结课考核方式等对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支撑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的教学还是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对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思考,主动运用知识去动手解决工程造价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少。

2.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教师所选用的工程案例一般属于独立的,专门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单独设置,由此割裂了工程项目的整体性,也割裂了工程项目各分部工程造价之间的关联性。

3.在教材选用方面,由于现阶段全国各个地区使用的计价依据之间的差异,相关的工程量计算方法、计价取费标准以及计价方式等均有较大不同。以河北省为例,目前尚无与河北省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相统一的本科教学用建筑工程估价教材,给教学造成了较大的不便。同时,对于现有的一些出版教材,由于与工程造价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更新调整的速度较快,而多数教材更新速度较慢,也使得已有教材的适用性大幅度降低。

4.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仍以闭卷考试为主,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弱化了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类计价依据和工具解决工程造价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二、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唐山学院建筑工程估价课程组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编制了适合我校《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教学的教学讲义,进行考试方式改革。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过去课堂授课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讲课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一个完整的实际工程案例到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师仅对课程的基本知识做简要的分析讲述,其余时间由学生按照相应的计价依据针对引入的实际工程自己进行工程量计算和计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是碰到的难点随时进行跟踪指导,在某个环节结束后,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和点评。将过去课堂授课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讲课方式,转变为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随时跟踪指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入完整的实际工程案例,改变以往独立而不关联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整体的工程造价思维意识。同时,通过反复阅读整套的工程施工图纸,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识图能力。

2.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除运用PPT等传统教学手段外,同时使用行业工程造价专业软件,如广联达BIM钢筋算量软件(GGJ2013)、广联达BIM土建算量软件(GCL2013)和计价专业软件(GBQ4.0)预先建立了案例工程的三维算量与计价模型,将平面图纸变成三维立体空间(包括钢筋三维),通过课堂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工程设计意图和工程构造,更加直观的理解工程算量规则、工程计价过程和方法。

3.为解决目前各地区由于计价依据的差异性而导致的《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没合适的相配套教材的问题,课程组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着手编制了符合河北省的应用型本科类教学的《建筑工程估价》教学讲义。教学讲义以河北省的工程计价依据为基础,结合国家最新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工程量计算规范,以一个完整的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进行编制,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保证了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模式,对以往的传统课程结课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以往的120分钟闭卷考试形式改为180分钟的两阶段考试形式。第一阶段,在考试的前40分钟,仍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考题主要为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计价基?A知识的掌握。第二阶段,在完成第一阶段闭卷考试后的140分钟,以开卷考试形式进行,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携带与工程计量计价相关的规范、图集、工具书等进入考场。考试内容以工程量计算、费用计取、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灵活使用各类计价依据和工具解决工程造价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此类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在考查学生对工程计价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灵活使用各类工程计价依据和工具解决工程造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更贴近工程造价工作实践,也更好地引导学生注重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9篇:十个成语故事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61-05

2007年以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多次派教师赴德国考察学习,在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基本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能从事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重在培养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其教育方针。本课程是专业培养的最后课程,前导课程比较多,具有实践性强、理论教学难度大、知识面涉及广、师资培养和设备投资多的特点,而且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尤其电方面的知识对于机械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解掌握难度较大。传统的课程标准是基于学科体系架构设计的,设置单独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是集体化和被动的。这样,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虚拟实验室、先进故障检测诊断设备和实验教学用数控系统平台等,也难以真正改变理论与实训教学相脱节的现状,难以充分发挥实训设备和校企合作的作用,常会造成学非所用、学非所需、边学边忘、知识与能力割裂的状况。另外,由于数控系统品牌多,技术发展迅速,不同数控系统机床在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存在不小差异,传统教学体系一般只以一种数控系统为主进行教学设计,缺乏方法能力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的需求脱节。

传统的课程标准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本课程就是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设计课程标准体系,开发融合“教学做”为一体的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源自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其核心思想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出发,紧随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需求,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强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以岗位涵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实践学习过程、岗位工作过程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结合起来,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学生能够在逼真的企业环境中做到边学边用,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征。课程改革含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支持四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如图1所示。

改革思路如下:

由院系领导、专业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与企业专家进行基于职业的深入分析,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并提炼出专业的岗位群、能力群和一级典型任务群,建立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体系群,并给出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性质、目标、地位和理念等,实现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对接,落实专业的培养目标。

由教育、企业和实践方面专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经多维度的企业调研,对岗位群及其成长历程和发展方向进行研讨,对课程相关岗位工作过程、岗位需求和岗位技能等进行分析,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进行针对工作任务的行动领域分析,获取一系列二级典型工作任务;由教育和企业专家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形成若干个内部各任务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教师团队和企业人员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设计,也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得到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产品和工艺等。情境及其内部各载体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习情境和情境下的各载体都有相应的能力目标。这一环节将实现课程与企业间对接,落实职业能力。

由教师团队和企业人员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设计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开发,然后进行基于任务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实施和推动改革,课程实施中要进行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开发、改进和革新,要对重要资料和经验等进行保存,并向专业委员会和课程负责人等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用于课程调整或进一步改革。这一环节主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与执行,落实培养。

学习情境的开发包括5个方面,教学组织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开放教学、协作教学和设计教学等形式,教学组织的具体实施体现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应具有多样性。课时安排指对每个学习情境和情境下每个项目所占课时的分配。课程评价指在学生完成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后给出的最后评价,采用百分制,主要依据平时项目完成的鉴定结果分、期末笔试分和学期综合表现等。教学支持指课程实施所要具备的软硬条件,包括教材、网络教学、实训设备、图文视频等资源,投影仪、幻灯机、网络、虚拟平台和计算机等教学工具,逼真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等环境,课程专家、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和助讲组成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的互惠和资源共享。

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核心,分五个方面,针对每个学习项目,都要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以“六步法”的工作过程为引线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指学习者所需的问题情景、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设计,要考虑学校场地和宿舍、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学习活动设计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和教师指导等设计。过程控制是针对任务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的教学控制,可以是观察、口头提问和书面问卷等,以一个或多个工作过程为单位进行鉴定,最后给出任务的综合评价结果。

三、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的改革就是基于上述的思路逐步推进和完善的。

(一)课程定位、目标及理念

我院地处重庆市,依据地区产业特点,数控专业被我院定为重点建设专业。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专业就业岗位正从较低层次的操作工向较高层次的装调、维修和管理等岗位迁移,本课程被列为我院数控、机设和数设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电工电子、数控加工、机械装调、PLC在机床上应用和机床联调等都是其先导课程,该课程为数控维修顶岗实习和获得国家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按照“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本课程的社会能力目标有团队工作、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纪律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方法能力目标有培养学习方法、逻辑思维、分析创造、信息获取、判断、解决问题策略和制定工作计划能力等;专业能力含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体现在情境目标和子任务目标上,技能目标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掌握常用机床维修和检测工具仪表的使用、掌握数控机床的调试与检测方法、掌握数控机床常见机电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能从事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课程理念为:确定目标明确、现实可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体验为先导、执行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相结合的理念方法。

(二)课程内容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体现了对象、手段、方法、组织、产品和环境6个要素,我们确定了表1所示的8个学习情境,并精选了企业典型维修案例作为项目教学任务,每个项目都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每个情境都对应岗位,任务设计遵循简单到复杂。以FANUC、华中和西门子系统的机床为载体,各小组抽签选择载体。

(三)学习情境的设计开发

1.教学支持

经多年课程资源开发和条件建设,我院已拥有自编的精品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并精选出一些同类教材作为参考,有丰富的图片素材、视频动画、挂图、电子教案和教学仿真软件等资源,并组建了网络课堂,含电子学习、电子作业、虚拟实验室、电子测试批改、资料下载和视频动画播放等功能,有投影仪、幻灯机、局域网、摄像机和大屏幕液晶电视等教学工具,拥有国家级和多个市级称号的校内实训基地、FANUC应用中心、校办工厂和工学结合教室等校内环境,与重庆长安、中国嘉陵和重庆机床集团等32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拥有一个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多数教师都是双师型,满足了理论教学、实训和科研的需要。

2.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最终评价由各项目总评占25%、实验报告及课后小作业占10%、期末理论考试占45%和综合实训考核占20%组成,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综合实训考核有8个题目供6组学生抽签选择,每个实训题目都细分为6个工作过程,让组内成员抽签选择过程任务,按工作任务顺序逐个完成并现场打分。

3.教学模式

教学中以工作过程导向和实践行动内容为主,以科学性原则和理论的知识为辅,学习情境以项目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行动导向模式教学,如下页表2所示。

(四)课程的实施

1.教学准备

项目教学开展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学生的基本状况、学习实际需求和本次学习内容,做好自评表、互评表和教师记录表。

(2)做好学习环境、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和准备。准备好任务中教学用的工具和设备,提前设好故障点,将相关说明书、学生用记录表、原理和结构图、工具、仪器仪表等分类集中摆放,让学生自行查询和使用。

(3)准备好任务页、解决思路页和联网电脑。任务页可发给学生,解决思路页可供学生在讨论研究之后仍有困难时备查,每看一次思路点要扣取相应分,若还未能解决,可申请询问相关教师。

2.任务实施

按照表3所示设计的“六步法”实施教学,完成如下工作。

(1)明确任务完成场景和工作学习任务,下达任务书,告知学生资料、设备和仪器仪表的位置和不同阶段的选用要求,针对项目中重要和比较难的知识和技能点进行现场集中讲授,同时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可采用板书、多媒体和幻灯片等进行图文讲解。

(2)按异质分组的原则,将5~8人分成一组,由组长带领组员先进行现场的“望、闻、问、切”,充分了解故障现象及产生过程等,查阅相关资料和记录单。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指导学生从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数控系统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由学生给出任务解决、零配件和工具选用方案等,进而给出该方案的实施计划和步骤,由组长负责填写资讯汇总表和行动计划表,并进行组内分工。教师在该阶段也要做好过程控制、阶段性鉴定、学生综合表现记录及问题和经验的保存。这一阶段鉴定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行为表现、提问和阶段成果来给出相应分值。

(3)学生按照制定的工作计划和任务页的步骤要求,进行故障排查和设备调试,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分工协调和操控安全,严格执行科学的方法和步骤,采用循序渐渐的策略。教师要积极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单独或集中指导,必要时可进行引导性示范,但不能包揽,同时教师要做好该阶段的控制、鉴定、记录和保存工作。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的鉴定方式。

(4)在项目完成之后要根据任务的验收标准进行任务实施中关键点的自检和互检,并给出自检和互检的模糊评价,最后由教师给出检查阶段的终结性评价。

(5)学生计算维修成本、记录工作过程和经验、提交总结报告、成果展示、尝试给出维修和保养方面更好的建议。教师要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学生综合表现进行总评,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阶段表现记录和最后总评,填写项目考核表。同时,做好信息保存和反馈工作,把问题所在及时反馈给学生,把过程经验保存下来供教学改革研究用,并由教师给出改进和修改建议。

四、改革效果与结论

(一)改革效果

本课程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选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课程改革的实践收到了显著效果,我院数控、机设和数设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2012和2014年分别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项目二等奖和一等奖,2013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一等奖。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越来越多学生被用人单位录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被单位部门所器重。

(二)结论与建议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及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速度、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养,使好的教育模式及改革理念传承下去。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显示,学生的综合能力能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改革的完善和落实,必将培养出更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及时完善与更新,院系要把最新改革成果的应用落实到位,同时也要努力做到:把握数控技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技术,对实训设备积极升级更新,积极安排一线理论和实践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要求核心教师要不断学习并总结教学经验,定期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指导教学和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学习等。做好以上几点,才能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作用发挥到最佳,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并有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R].北京: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12(7).

[2]欧阳慧平,王茜,朱江峰.系统化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2):146-147.

[3]夏燕兰.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装调》课程开发与实践[J].课程研究,2010(6):41-4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