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

第1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一、走出教学误区,重新认识语文

很大老师或许会承认,我们的学生只会考试,而运用能力比较差。这个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多少年来,由于教材、教学、教师和考试等诸多原因,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步入了误区,语文科在中学里所占课时最多,教学双方压力最大,问题最多,效果最差。原因就是老师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中人文性的客观存在,人文精神彻底流失、阅读教学断章取义,把生动的语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文章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却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什么字、词、句、段、修辞,不一而足。文章的气脉、作者的思路埋没在这些琐屑的分析中,学生的思想共鸣、情感熏陶便无从谈起,这种做法了文章精髓和思想灵魂,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人文内涵的积累。另外,盲目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讲比喻也罢,一讲就是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互喻;不讲论证则罢,一讲就是归纳论证、排比论证、递进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讲到语法,更是罗列概念,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与生活实际脱离。学生无法从课文的阅读学习中获得技法,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同时,阅读资源严重匮乏直接导致了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低下和知识面的狭窄,很多初中生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初中三年下来,他们没能读过一本名著和流行文学,只读过卡通画和《故事会》等,很多学生没听说过纳米等。同时,学生生活体验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谈不上走向社会去参观访问、调查研究、体验生活等。因此,在选材上,雷同的作文材料很多,直接来自《学生作文选》的很多。基础知识教学繁琐细碎,搞题海战术。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无用论倾向的蔓延,其实都体现了对语文教育目的和功能认识的片面和遮蔽。如果说,把语文片面理解为“语言和文字”,那是语文对人文的驱逐,而把语文片面理解为“一种文化的人文传承”,则是人文对语文的排挤,两者都无法真正揭示语文与人文的关系。

二、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语文语感

新课标教学理念下,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以及语感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摒弃流行较广的语言知识、语文知识和文章构成一类的机械讲析方法,而应从所提供的语感训练实例材料本身出发,运用质疑、分析、研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欲望,发掘语言的隐含意义和文章的内在意蕴,寻觅语言的言外之意和文章的弦外之音,提炼语言的要点、难点和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引导学生循文辩理,内化吸收,或者激励学生追根探源,推陈出新的能力。语文教师要设法把教学过程变为思辨的过程,变为研讨的过程,变为创新的过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能变得活跃起来,对事物的本质就能逐步做到把握准确,对事理的认识就能逐步做到全面深刻。换言之,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能力就能不断地变浅薄为深刻,变浮泛为邃密。因此,思辨内化法是一种推动学生语感能力向着理性方向升华的有效方法。教师从联想和想象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要体验语言的高妙,通过展开联想和想象,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体验作家描述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效率,而且将以往师生间的双方交流变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文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其语感也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根本目标。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创设科学、合理、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从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会创新与创造。创设合理的语文情境,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素养与审美态度。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进行教学,创建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语文可以展现教学情景,如学习《观潮》一文时,文中有很多描述大潮的场景,如“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对于那些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我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由“白浪翻滚”联想到“万里长城”的雄伟,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场面等。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进入情境,感受大潮的壮观,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鲁彦的《听潮》,教师演示了海上景物的三幅图画―――海睡图、海星图、海怒图,展示了三种美景―――静谧美、轻快美和雄壮美,播放文中写到的“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那声音“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然后让学生设想: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一方空地上放着一张古琴,这时微风轻过,那轻风轻轻地拨动琴弦;在波澜不惊的潮面上,朵朵娇巧的小花飘落在水面上,那种声音是怎样的美。让学生静静地去想、去体会、去听、去品味,他们定能领略出波浪轻吻岩石的美妙、神奇、温馨和柔美的韵味来。

第2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 衔接与过渡 举措和目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是指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在新课标背景下能否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将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效果:一方面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影响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笔者曾有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近十年一直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高中语文难学,以致不少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死记硬背,机械做题,不求效率;另一种是灰心丧气,漠视语文,敷衍应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做好初高中这两个学段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基于此,笔者有意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点探索,以期方家指正。

实践证明,要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深谙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能充分认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能在起始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规律。

1.教学内容增多了,语言学习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听课的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在课外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改进复习方法来消化、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2.语文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初中语文教育就是熟练掌握通用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育则侧重于文学鉴赏和更高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教学内容加深了。从教材看,初中学的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学的是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教学要求看,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了。如议论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而到高中则要求“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变化之二,语言应用的要求提高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到高中则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样对把握词语的要求更精细了,而且对词语的理解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

变化之三,学习的载体更加模糊。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难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这些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现。那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了。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强了、能力的发展要求更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起始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如下几点规律:

1.知识层次的衔接规律。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思维能力的衔接规律。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学习方法的衔接规律。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有关练习就可以了。而高中语文则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做好上面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需要教师在常规课中“对症下药”,不断地落实以下各项举措和目标,扎扎实实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另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做到能举一反三。

第四,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问“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一看就轻松解决。

第五,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3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美学素养

当下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语文教师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考等考试的影响。而我们冷静思考以后,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其中学生写作、阅读等能力的发展,必须要以学生健全的心智和良好的审美观做基础。因此,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美育作为对世界的认知与实践的行动过程中,发展个体的审美意识,提升个体的审美情操与审美能力的总称。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是以高中语文阅读、写作等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行为。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的构成内容,是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路径。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与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就指出要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不同时期的语文大纲,到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指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审美教育的指向性与定位,是以课堂为基础,以语文教材、写作素材、阅读书籍等为载体开展的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教育实践。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当前对高中生语文审美意识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教学的过程当中。表现为:审美意识的培养以文本为主,缺乏实践层面的落实与检验。审美能力的发展更多的也是停留在文件等层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更加有必要深入地剖析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策略。

三、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策略

1.以阅读教学为抓手,丰富审美教育的手段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是各个时代的名篇著作。这些优美的著作大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丰富的语文教学文本,需要教师以专业的眼光与教育能力,来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这些文本,并且在不断地理解中,实现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内化。

2.以写作为手段,创新语文审美教育的方法

在高考阅卷的过程中,很多阅卷的老师都深刻地体会到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对成绩的影响。高考作文表现出了内容空洞、用词苍白、细读乏味等不良问题。纵观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阅读基础不够扎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领会文章的美,缺乏对文章美的品味与提升。其次,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作为发展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手段,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缺乏对审美与写作的讲解,造成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模仿与搬用的层面上,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学呈现与文字表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少地启发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美的事物。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离不开审美教育的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美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审美教育与知识考查是相互促进的。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阅读领悟与写作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领会审美教育本质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语文审美教育方法,提高审美教育的创新水平,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辞的重要责任与义务。笔者现针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语文教育

应试教育的观念与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有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试教育观念是通过教学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语文知识,取得良好语文成绩的人才,而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通过教育教学中的引导,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促进教学有效性得以实现。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中华文化的积累,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础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最后,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特征,即开放性、和谐性与平等性,要创设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并要在课堂中加强引导,确保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在学习中会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与探讨问题,进而强化知识的学习与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够为高效课堂提供良好的基础与前提。需要注意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融入情境,发挥想象,增强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幻灯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或者通过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字与内涵都富有诗意的文章,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学生会融入或者情深意长、或者富有幻想的文章感情中去,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融入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然后教师再通过优美的音频带领学生去朗读课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被大大提高了。这种多媒体视频、音频播放的情境创设法还可以被运用到《林海雪原》中去。

三、注重课堂引导,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凸显学生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学习引导的课堂,更应该能够让学生拥有选择权、自、能动权和创造权,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靠教师讲、学生听来实现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改进,因而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要积极改变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引导性、主体性的课堂模式。首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将讲练相结合,并在讲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练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脑、口、手、耳等器官调动起来,防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出现。例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准确的语言、音乐的伴奏、图片的展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用心感受威尼斯的独特风光,充分了解唯一工具――小艇的重要意义与呈现的美丽风景。其次,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开放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里的开放题指的是题目的答案不确定、不唯一的问题。通过这种开放题的设置,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建立为合作者、朋友的关系,学生可以参与到小组协作、同桌交流、师生互动等中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的第四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这种开放式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打造开放式的课堂。

此外,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良好的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和总结教学经验,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作课堂反思。

参考文献:

[1]卿山.反思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2]熊广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第5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效率低下。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每节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直接引起的,主要表现在:根据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语文课文学习的重难点。但是部分老师没有吃透新课改的教学意图,备课时没有在这方面下足功夫,直接导致授课时重难点不明晰,逻辑关系不明显。如此一堂课下来,很容易想象学生的接受性。此外,小学课堂的学习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然而可以看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多,有效练习多,学生动脑多,动手少,最终导致学生对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强。部分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用朗读课文的方法加深学生印象,但是在这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应该引导学生“读有所思,边思边读”,没有达到朗读的真正目的。

2. 教学资源缺乏,教育信息还需丰富。农村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现目前新课标无法得到全面实施的一个现实困难。笔者通过对所在县域的农村小学进行走访,不难察觉,由于受条件所限,目前该县域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还停留在最基础的教学状态:黑板、讲台、粉笔、一本课本、一本教参,鲜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师在课堂中也较少求新求变,极少运用辅助教学手段。农村的小学生,除了教材以外,鲜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而我们知道,大量阅读对语文学习是极有益处的。然而受校舍、经费等限制,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开设图书室,部分虽有图书室的小学其中书籍也大部分已经年代久远,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难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

再从教育信息的角度来看,近年年来虽较以往已经有所发展,然而相比城镇而言任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农村教师的培训学习机会相对以往有所增多,农村语文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小学语文教学前沿的教育方法。然而,这些前沿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所有教师学以致用,将这些教育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当时刻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把握住语文小学教学的时代脉搏。

3. 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现阶段,相较于城镇小学而言,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地按照老思路、老方法进行教学,简单的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仅仅是教学生识字认词,而忽视了新课标要求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大纲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思路上趋向公式化,教学方法模式化。事实上,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启蒙阶段,对学生而言,除了生字词语的积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也是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的。

二、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建议

1. 回归“主体”,提高效率。首先,教师无论何时都应该认识到,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小学生。为了更加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泛泛而教的方法,从备课阶段就应做足功课,根据大纲的要求,高度提炼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置,使重点突出,教学思路明晰,详略得当,课堂内容紧凑高效。

其次,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事物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阅读能够理解主要内容,形成其自身的体味和推敲形成自我判断,把尽可能多的思考、判断、归纳、赏析的机会还给学生。

再次,小学生这个阶段是天性活泼、好动的。因此,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不同感受,选择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学得高效扎实,体会得深刻、真切,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进步。

2. 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在施行新课改的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师尤其要注意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其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去。结合农村教育教学的特殊环境,因地制宜,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逐渐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在讲解《春》这堂课时,就可以利用农村处处可见春的足迹这一特点,带学生踏青要求学生自行观察并总结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从而使得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只有转变了教学理念,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有动力大胆去创新,给孩子们广阔的空间,带领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趣味海洋里游弋。

3.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因此,教师的能力素质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高低。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对孩子的教育不得不算是一个问题。老师就更应当从各个方面关心自己的学生,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通过自身知识面的扩大,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更好地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在语文课堂上游刃自如,表达清晰准确完整,更好地吸引学生热爱学语文。

第6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一、引言

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文言文。文言文一般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基于先秦口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

现代中国社会已融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社会的转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正是学生性格习惯的塑造期,利用文言文的传授,可以让初中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他们协格,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发展及现状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是文言文,其教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包括诵读法、句读法、涵泳法、串讲法和训诂法等。一般来说,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老师讲授、学生识记。教学主要注重诵读、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忽视详细的讲解。六十年代初,对话教学法得到广泛运用。80年代,文言文教学结合诵读、点读、翻译及浏览训练,侧重于十个基本序列的训练。90年代以后,文言文已经失去了语言生活环境,其教学方法的发展缓慢。“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教学法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虽然我国语文教改的发展迅速,但文言文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一堂课45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创造背景和词字句往往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学生基本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空间。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受到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影响。权威教材限定了阅读范围,应考要求也圈定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界限。由于语言环境严重缺失,初中生除了在教材中可以接触到文言文外,其他生活学习中已经用不到文言文了。因此初中生无法落实对文意的理解和应用,古文资料收集整理途径少。应考的教学目标阻碍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降低了教师教习文言文的课堂效率。

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产生感悟,构建知识框架。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大纲丰富了文言文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帮助初中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培养起使用工具书查询资料的能力。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点是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培养学生诵读习惯,不能死记硬背。新课程下,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是侧重考察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对文言文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客观审视。

四、新课标下初中语法教学实践

结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和特点,在初中生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归纳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

(一)兴趣和多媒体相结合

兴趣往往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授法,这种按教材规定的知识内容有序地传授的方法,在某种程度压制了学生的感受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探究。

(二)理解记忆法

浅易文言文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但是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系统掌握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首先应理解文章,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就可以达到提升,其对文言字句的涵义也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文章时,应注重理解字、词、固定句式的用法,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记忆课文,从而逐步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三)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指出文言文学习中诵读法的应用。自古以来,诵读法都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诵读法结合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多次重复的诵读促使学生多次接触文言文章内容,能更加深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文字的感知力。诵读法具体可分为泛读引导法、朗诵和吟咏法、背诵法。

(四)串讲法结合评点法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有一种串讲法,主要是老师按文章的结构层次,贯串上下文,疏通文意,并逐字逐句讲解词句的方法。评点法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对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做读书笔记。结合串讲法和评点法可促进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深化文化知识的解读,丰富了其语文和人文素养。

五、结论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助于初中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传承和发挥民族传统文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了文言文的地位,促进了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吸收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性的探究更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杜伟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神州(下旬刊),2011,(4):120.

第7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审美 方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旧的教学体系,新课程中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语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教育过程。希勒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语文学家苏灵扬说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远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途径来完善人性。

美育,就是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活结构和心理结构受到感染,于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教育,因此在作为人文和文本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美育的教学观念去启真、去储美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渲染审美意境

审美意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审美主导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用生动、亲切、感人的方式综合地、整体创设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这种意境既使教师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产生审美激情,又能引起学生共鸣,并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做审美体验与鉴赏。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开始可以放《红楼梦》的片头曲,创设出一种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产生审美愉悦,然后再介绍《红楼梦》前几回的大致情节及人物关系,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感情,进入到作品中去,审美效果比一般教法效果好。还有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京剧《将相和》片段,然后再让学生熟读课文,这样既可以弥补学生审美经验的不足,又可以使学生积极进行审美鉴赏,还可以受到国粹的美感熏陶。

二、触发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的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使学生精神上获得审美享受,必须使他们的感知、情感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一种通畅状态。马克思曾说过“忧心忡忡的人对美丽的风景都无动于衷”,可见,只有让强烈的审美情感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进行审美教育。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完成。

第一种是设疑法。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设置疑问,但是好多疑问都是直接从知识方面设疑,这样学生一下子面对的是:干巴巴的文学知识,心中的审美心理功能没有被调动起来,当然也就难以产生审美激情。如讲《雨巷》一诗时,我首先设问“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觉得它美不美呢”?回答自然是“美”,紧接着就追问“为何《雨巷》这首诗就具有了这种美感?”“‘我’有什么象征意味?”“诗人梦中的‘丁香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去诵读诗歌,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审美激情,使他们在自愿中主动接受、主动去鉴赏。

第二种是联想法。作者完成自己的作品,往往是在感性意象的整合运动中完成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所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审美形象。那么作为阅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应该始终伴随形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即读到什么就应想象到什么,这样才可使读者潜心专注,自然地徜徉在作品的意境中,在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从而得到陶冶,享受到愉悦。例如在《再别康桥》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联想,想象到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笙箫和夏虫。想象到由这些景物构成的一副宁静、清丽的图画,进而感悟到这幅画面中融入的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

就是这样想象中的一幅图画使学生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升华并产生审美追求。想象往往是语文教学中人的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并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三、进行审美体验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对象的自我化,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所欣赏的并感到享受的不是客观对象,而是一种内化为自我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必须使学生产生喜悦感受、自由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

在进行审美体验时一定要寻找审美亮点。审美作品可以是悲剧的,可以是喜剧的;审美对象可以是丑陋的,可以是美丽的。关键是教师要重视审美的多点项的、多角度地引导,全方位的或纵或横的比较、发掘。美是无处在不在的,就是需要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悲剧性的汉乐府民歌,初读这部作品时学生可能会为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而失望,那么教师可以从鲁迅那句“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出发点,寻找给我们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经过层层分析而发现,我们会从这个悲剧中认识到封建制度的罪恶,从而认识到今天生活的美好。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即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取的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爱因斯坦所说的“价值”就是美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寻找审美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发现美并产生美的体验。

四、进行审美鉴赏

前面所说的审美意境、审美情感、审美体验都是审美活动的初级阶段,而审美鉴赏则是高级阶段,在审美活动中审美鉴赏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是较深刻的审美领悟。就主观能动性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鉴赏、评析、意见、观点,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应尽量使之充分发表,能成立的让其成立,切忌用自己的主导权威性,硬套一个模式去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鉴赏力高度发展,应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上面说到的《雨巷》就是让学生在完成几个审美步骤后写评析文章,首先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然后师生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忧伤、共同欢愉。这样相互间交流审美感受可以轻松的完成审美鉴赏,一起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的理性高度。

第8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巧抓契机;规范板书;阅读实践

小学语文是开启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发生变化,以人教版的教学为主,进行个性化、自由的情感领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当然,小学语文教学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行人教版的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规范地板书语言、提高学生感悟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小学时期开展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长期对小学生进行人教版的教育,注重从学生兴趣出发,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合理的结合,促使学生逐渐对小学语文产生兴趣,投入各种文章的阅读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二、巧抓教学契机

由于小学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能够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容。教师巧抓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育,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合理地运用语文知识方便生活,有效地巩固小学生语文知识。

三、规范板书语言

规范板书与语言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板书和语文非常适合,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繁重,无暇进行规范的板书和语言训练。规范的板书和语言对于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小学生在练习规范的板书和语言过程中正是语文知识复习的过程,通过多次反复地练习,语文知识被重复记忆,使学生牢固掌握语文知识。

四、注重阅读实践

语文教学注重的一环是阅读教学。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内容进行语文阅读,小学生在掌握文章知识的情况下,老师将学生阅读的内容实际化,促使小学生亲自体验文章所描述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初步地延伸课外阅读能力。因此,注重培养小学生阅读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对于以后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语文是开启其他学科的基础。为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更好的发展,奠定学生语文基础非常重要。由于我国教育的改革,提出新课标要求,以人教版的教育模式对小学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加祥.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2005.

第9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尝试着以趣引导,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比如,在课前引导设计过程中,可将其变成向知识探索的活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实际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置于一种自主探索的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积极探索新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当前的新课标下,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寓情于教,多给学生一些人文性的关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情感,点燃他们的心灵之花。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当共创人生体验,引导学生用心去拥抱语言,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他们切身体验语言的音韵与节奏感,并期待终身学习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三、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尤其是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始,需要加强语言的艺术性,这就需要从本节课的实际特点着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要讲求艺术性,又要提高教学效果。作为课文的眼睛,题目是对整篇文章的提炼,需要充分地利用好题目,进行有效地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教学中,利用一首简洁优美的诗歌,就会引起学生对梦想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憧憬,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可以达到直截了当、清晰明朗的效果。进而,再围绕这一课题,呈现疑难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点燃思想的火花。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