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一)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问题。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以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一线从业人员为职业导向,自身特点鲜明:志向远大、渴望成材,但缺乏自信、自卑心理重。

对英语真正发自肺腑感兴趣的学生只有极少数,部分学生狭隘地认为英语和医学完全没有关联,学习英语对未来就业和生活都无益,所以不用学英语,多数学生迫于持有英语等级证书才可能取得院校颁发的学历证书的外在压力而学习英语。笔者观察到:一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普遍高于二年级学生,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对英语学习持新起点,新开始的自我鼓励的学习态度,愿意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英语水平,但英语基础差、想学学不会、努力学学不好的现象普遍,于是,不少学生学得事倍功半,自信心受挫、兴趣减退,基本处于被迫学习状态,梦想被现实折腰,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哪里谈得上快乐学英语,更谈不上借助英语踌躇满志地提升自己的医学专业素质了。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首先,学生英语学习态度普遍良好,然而学习兴趣不高、内驱力不强;其次,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很欠缺,运用不够自觉,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导致学习吃力、不见成效。

(二)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训练轻基础学科,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入职业培训的误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注重语言知识的强化训练,漠视学生在未来职业中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重形式轻素质注重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忽视学生的兴趣所在,淡化语言的人文性。教师未能有效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有效引导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未能有效传授和训练学习策略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院校未能为学生创造不断刺激其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的学习氛围。问题如下:

1.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向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多数院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授课内容在课堂上动态调用,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集中注意力,形式上围绕以生为本展开教学。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多是讲授英语词汇、文章、语法等,完全按照课件进行讲解,很少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实际教学效果较弱,不能真正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哑巴英语的现象较普遍。一成不变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活动,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多数医学类高职高专没有设置本校相关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究其原因,虽然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不无关系,但这一课程设置体现出院校不愿向更高远的教学目标挑战、不考虑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所需。可见,教学并未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

2.师资比例不足。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院校不断扩招,师资不足现象日趋加剧,尤其是基础学科的教师越来越匮乏。很多院校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造成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难以得到组织,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3.教材主观性过大。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都是以一校一教材的教学方式,全校统一订购英语教材,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此种做法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表现为: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教学进度不能满足自身需求,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赶不上教学进度,从而产生厌学情况。

以上现状及问题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不尽一致的。

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受教育者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体现在文化修养、人格、品质、审美品位等方面,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利用教育手段,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感染及自身实践感悟等途径,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品质、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上,受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熏陶,成为于己于人于自然于社会皆有益的人。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价值观教育、德育、文化教育及审美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累最根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底蕴,为社会为国家培养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是会学习、会做事、会处世、受社会欢迎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英语实际教学中的体现是立足于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于启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在教学各环节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内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人。

三、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决定了应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为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突出对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应服从并服务于院校教育和教学的总目标,从学生的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英语人文素养作为最高目标,使学生成为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的高品格高修养的新世纪专门人才。

(二)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与学的问题决定了应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只有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上、在院校的管理上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做到以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为本位,处处考虑学生成长所需、升学所需、就业所需、终身发展所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与学的问题。

四、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师,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面貌要有人文之爱。

教师的人文素质就是教师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如:人格、品质、性格、文化内涵、审美品位等。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平等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高度负责,表现为教师终身学习的精神面貌和以德立身的品质追求,等等。提高英语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是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只有教师本身拥有阳光灿烂、绚丽多彩的人文世界,才能以己之人格塑造学生之人格,以己之精神培养学生之精神,让美好的人文精神之泉从学生的心田潺潺流出。

教师对英语的热情能感染学生,教师适当地鼓励能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教师真诚的关爱会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宽容善待的心会使学生产生有意无意的情感倾向,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亲切、信任、尊重之情会收获来自学生的喜爱,从而建立起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英语课堂上,他们会不怕出错、敢于开口说英语,课堂气氛活跃愉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会深深吸引和影响学生,一方面学生对英语教师的喜爱会转化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会在英语教师的人文精神的沐浴下得到心灵的陶冶,并在实际行动中向教师学习,从而实现教师传授的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要有人文性。

1.教材要有人文性。

教材的编写要有时代感、趣味性和实用性,要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的人文方法,要蕴含进步人文思想和高尚人文精神。教材的选用应以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开展为基准。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做到既要深刻挖掘又要适当拓展,当然,拓展深度和广度应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并兼顾学生兴趣爱好,以更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2.教学素材要有人文性。

首先,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趣味性地导入英美文化,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除了应避免纯语言知识的传授、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穿插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此种教学形式,将语言学习植入到文化背景的了解中,帮助、引导学习者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语言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领悟,也弥补了多数以单词、课文和语法讲授为主的英语教学的不足。其实,语言是文化的结晶,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门文化,所以,要学好英语,也应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这里提到的文化即人文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课本知识与英美文化知识相融合,在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基础上,学生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汲取了些许开阔眼界的英美人文知识,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领悟性和准确运用性。

其次,传承中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感悟中西方文化精髓,进一步认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实质。在传导英语国家文化信息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英语表达。利用语言所进行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能只注意英语语言文化,而忽略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如果那样,我们将无法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很好地介绍我国传统,甚至由于对本国文化的不了解而造成交流中的误解。因此,英语教师有职责正确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正确培养其学好英语而不仅仅是学习英语。在科学的英语人文教育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思考、活跃思维、追求知识、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能运用科学人文的方法思考问题,以更高远的眼界解决问题。

英语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和内化学生学习动机,还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和具备来源于学生对学习策略的知晓及运用。英语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很多学生对于英语,想学却不会学,努力学却学不好。解决不会学、学不好的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也就是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学习策略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提高其英语学习成效,并且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终身学习都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使每个学生成为聪明快乐的英语学习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在充满乐趣、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主动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聪明地学习,更轻松快乐地学习,从而为学生英语人文素质的提升和英语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形式要有人文性。

1.就业刺激。

院校应在学生的实训和课外活动期间,带领学生走入企业,如:让医学生走入医院、走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并且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观看我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资料,向学生传达目前我国用人单位英语需求.比如:许多国外企业因技术人才不能熟练地进行英语沟通而导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还有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也同样因为英语水平低而失去工作的机会;医卫是对求职者的英语水平提出较多要求的一大服务行业,而对求职者英语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用人单位,在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面上最看重求职者的听和说的能力。通过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刺激,学生认识到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就必须有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掌握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和学习,对于自己而言,英语能推动未来事业更加成功,因此需要学习英语、热爱英语。

2.对比刺激。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困生学习不得其法的情况,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的亮点,及时发现勤学上进、后进生变优等生的事例,然后在全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教师的理解、尊重、关爱之情能在很大程度上触动学生的心弦,消除学生英语学习的不自信。同时,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刺激下,主动和被表扬的同学产生对比之心,以期做得一样好或更好,从而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赏识。

3.感恩刺激。

进入高职高专之后,很多学生都有混几年的自我放纵的思想,其根源是因为经历高考残酷的洗牌、升入本科院校的梦想破灭而自卑,部分是因为终于从高强度的义务教育中解脱而失去前进的目标。教师应及时传达学生家长的浓情嘱咐与悠悠期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牵挂和无限的关爱,增强他们为感恩父母而鞭策自己学好英语、积极成才的信念。

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刺激,外部环境和外部力量会激发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愿自觉自主性,而后使学生逐渐体验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我决定和自我调节的乐趣,逐渐收获因自主学习而带来的成绩进步的自我满足感,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外在动机的充分内化,实现功利化兴趣向内在兴趣的蜕变。只有当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本身兴趣,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才可能持久而稳定。

(四)教学方法要人文化。

摈弃一言堂、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抛弃灌输性、说教性、权威性、强制性、训导性等呆滞的传统教学法,在灵活有度、博采众长的原则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同时,注意经常变换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新鲜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在英语课堂活动中,为了有效传授人文知识,教师应选择几种最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文化习得活动,诸如要求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开展竞猜,还有要求学生与同伴重构阅读内容或录音内容,学生可以参考所作的笔记,但不可以看原文,复述所读所听。再如:在小组讨论形式的课堂活动中,内容设置要人性化,若能引导学生将这一话题延伸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进行讨论,则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母语文化中获得额外的视觉更多地思考目标语,而且难度设置要适中,讨论话题既要与课本内容一致,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况,还不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采用、教学方法和技能的人文化运用,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克服抽象的、枯燥乏味的弊端,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出质疑,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将人文知识在学生的心灵世界内化,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精神、合作精神、创造精神。教师要秉承人本化、人文化、人性化的精神,在引导、经历、唤醒、感染、熏陶中,引领学生感知、体验、实践,鼓励学生反省、思辨,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

五、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加强英语人文教育,积极推动医学英语教学

(一)医学英语学习是医学生所想所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贯彻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人文办学理念。

在英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滋润下,医学生会更有效更自信地学好公共英语,以顺利通过省级和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为实力的证明,与此同时,只有在实现了英语学习当前目标的基础上,加之院校开展的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促进作用,他们才会更加充满兴趣地主动而持久地参与到医学英语的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能够听懂看懂越来越多的国外英语原声电影、能够通过互联网跨越国界结识不少国外同龄朋友、能够了解更多国外资讯、能够更广阔地看到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不仅如此,他们还欣喜地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英语查阅相关医学专业资料,借此提升自己的医学专业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看得到所学既能给生活提高文化品质、又能给不久的工作深造提供切实助力的语言习得过程。于是,学生才会发自心底地获得英语学习的幸福感,并将这份对英语学习的热爱持续到不久之后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仅能解决生活所需,更能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美好职业生活。综上所述,医学类高职高专加大英语人文教育力度,既有利于推动学生英语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帮助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其终身职业规划有着远大意义。

(二)在稳定有效的开展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医学英语教学的启动才具有可行性,才能取得实效,实施措施如下。

1.加强医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医生。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师培训机制,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在职或短期脱产进修,组织教师赴同类高职高专院校访问考察,比如:听公开课、示范课,交流教研论文,座谈教学体会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医学英语具有英语和医学专业双重属性。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少之又少,那么医学英语教学要么由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要么由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然而,这两种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时各有利弊,因此院校应注重对医学英语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要学习至少为期一年的医学课程,具备一定的相关医学知识,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及专业术语才能有较深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层交流;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要参加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避免医学英语课堂汉化。

2.优化英语课程设置。

首先,适当增加英语课时。多数教师迫于英语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还要面临多重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只能沿用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院校若能适当增加英语课时,缓解英语教学任务重和课时少之间的冲突,那么教师就才能更好地调度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

其次,增设英语选修课程。在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学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师负担重,是普遍现象,其结果是精读不精,泛读不泛,口语、写作弃置不顾。以公共英语教学与医学英语教学兼容并蓄为原则,增设英语选修课程,既是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和促进医学英语教学积极启动的需要,又是解决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课效率不高的有效对策。

充分利用选修课,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同时向自己的梦想不断靠近,学得多,乐在其中。比如:增设语法听写课程(主打从句,尤其是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口语应用课程(相当于有组织有指导的校园英语角),目的是加强学生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得公共英语教学成效更良好、更稳定;增设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异同赏析课程、看电影学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品位,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在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学习中,树立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上四门选修课的开设,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基础差而无法学好医学英语或发现医学英语知识枯燥乏味而学习兴趣大减的现实问题,都是为公共英语学习向医学英语学习递进做好铺垫,将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短暂兴趣转化成持久兴趣、功利化兴趣转化成内在兴趣。

最后,增设医学英语课程(医护英语、医用英语、医药英语、针灸英语等),目的是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所需,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打破语言和专业的割裂局面,实现语言和专业的相助相长。

3.医学英语教材、要符合学生所需和社会所需。

以科普文章为主要素材、以语言分析为教学方式的传统医学英语教材已经过时,以医学术语学、原版经典医学教科书、医用口语、医学论文答辩等为主要内容的医学英语教材才符合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丰富校园英语文化。

第2篇: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范文

一、团伊久磨与《夕鹤》的意义

(一)团伊久磨其人

团伊玖磨,1924年4月7日出生于东京。其父亲伊能是意大利美术史的专家。他自幼学习钢琴,1942年上初中时就写出了第一首钢琴曲《三首间奏曲》。后进入东京上野音乐院(现为东京艺术大学)本科作曲部学习作曲。在校期间,加入了军乐队开始编写军乐曲,同时学习对位法和作曲。1945年从东京上野音乐院毕业。1950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夕鹤》。1953年,他与芥川也寸志、黛敏郎一起组成了名为“三人会”的作曲组合。在7年内,共发表了交响组曲《丝绸之路》(1955)、《阿拉伯记行》(1958)等作品。之后,又连续发表了第三、第四和第五交响曲。1955年,继《夕鹤》之后完成了歌剧《听耳头巾》。1958年完成并首演了《杨贵妃》。除此之外,1973年还创作了《光藓》、《素戋鸣》这两部作品。除了歌剧,他还一直潜心歌曲创作。以《五首断章》为首,接连创作了《两首抒情诗》、《寄时雨情》等歌曲。在大合唱、童谣中也有很多出色的作品。1964年,在东京奥林匹克的开幕式上,演奏了他的作品《开幕序乐》和《祝典进行曲》。同时他所著的散文集《烟斗的青烟》系列,也被众随笔家赞誉。在1966年,团伊玖磨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艺术学院奖勋章,后来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二)歌剧《夕鹤》的意义

《夕鹤》于1952年1月30日在大阪朝日会馆首次公演,同年2月7日于京都公乐会馆、2月11日于东京日比谷公会堂演出。首演后,在日本乐坛及新闻界引起莫大的震动与兴奋,各界齐声称赞,荣获了第三届每日演剧奖。之后由藤原歌剧团上演后又分别获得了第四届每日音乐奖的特别奖、第一届山田耕i音乐奖,以及第五届伊庭歌剧奖。《夕鹤》于1957年在海外举行了演出,这是日本在海外演出的第一部歌剧,也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创日本歌剧创作先河的代表性作品。《夕鹤》在国内外的上演率是日本歌剧史上首屈一指的,从1952年1月30日首演至1994年创下了600场的演出纪录。可见,《夕鹤》在首演后上演的时间较长,营造了相当浓厚的歌剧艺术气氛,给观众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二、《夕鹤》创作中西方特质与民族血统的成功融合

全剧为独幕歌剧,音乐结构连绵不断。这部作品不仅是作曲家团伊久磨成功地将西方歌剧的特质与本民族的血统完美融合的体现,也标志着日本对西方歌剧的成功借鉴与接受。

首先,在作品中关于西方歌剧特质的体现主要集中在歌剧的各个要素之中。

其一,全剧中出现了分别代表男主人公与哥、女主人公阿通、“爱情”、“欲望”、“游戏”的五个特性主题。如由管乐器完成,增四、减五等不谐和音程的使用,连续大三度的使用确立了无调性的感觉,两个全音阶的叠置使用出现了双调性的效果,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音乐整体给人以奸诈、阴险之感,这就是代表贩卖商“忽”、“运”的欲望主题音调。这几个特性音调主题贯穿于全剧之中,对剧情的发展及人物的出现起到了连接、点缀作用。主题音调戏剧性的描写成功地起到了塑造场景、人物形象以及矛盾冲突的效果。

其二,序曲与间奏方面。序曲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九个小节,但却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其主导旋律、主导节奏是对整部歌剧的高度概括。音乐一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铜管乐和乐队为主,三连音的特性节奏贯穿给人一种坚强有力但又有种压抑、矛盾的感觉,调性明确,似乎代表了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第二部分以木管和弦乐为主,奏出了一支具有东方色彩的旋律线条,给人以清纯、优美之感,代表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同时,间奏的音乐为人物的出场作了充分的准备与铺垫。如每当女主人公阿通出场前,间奏音乐的织体就出现全音阶等印象派手法,节奏上采用五连音、六连音,弦乐的颤音背景,长笛、竖琴的特殊音色等都给人以虚幻、神秘之感。再如当贩卖商“忽”与“运”出场前,间奏音乐中就会出现欲望的主题音调材料。

其三,咏叹调。女主人公阿通的咏叹调中纯四、五度的频繁使用,三连音节奏的连续使用体现了朗诵性的音调,通过半音化的上行模进使人物情感得到升华并达到。

其四,重唱与对唱。对于任何一部歌剧而言,重唱始终是体现矛盾冲突的最好手段,在《夕鹤》中也不例外。全剧的对唱及重唱经常交织在一起,出现得最多的是男主人公与哥和两位贩卖商的三重唱。如他们在唆使与哥让阿通织布,而与哥作思想斗争的那段三重唱,将贩卖商的欲望和与哥矛盾的心理用音乐刻画得非常到位。

最后,乐队编配。在《夕鹤》中,乐队的编制是纯西方式的,其配器原则也都是以西方体系为主的。但是在这部歌剧中,乐队与人声的竞奏在处理音乐戏剧化方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男女主人公对唱的一段,声乐旋律部分是动机式的、细碎的、片断性的非稳定陈述方式,同时和声具有复杂性,在乐队三连音节奏的强奏衬托下,体现了声乐与器乐的抗争性,造成了戏剧化的矛盾冲突。

其次,在《夕鹤》中日本民族因素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作品中出现的贯穿全剧的童声是日本民族五声性音调构成的旋律进行,而且旋律进行多以同音保持、二、三度的级进进行为主。另外,剧中宣叙调的音调与节奏与日本语音音调也有密切的关系。它的音乐充分注意到日本语言特点,尽量避免使用西洋歌剧篇幅较大的咏叹调,而大量采用短小精致的朗诵风格的旋律,使音乐更具有生活气息。

三、《夕鹤》在日本创生的缘由

从《夕鹤》的情况可以看出,日本对西方歌剧这一舶来艺术的成功借鉴与吸纳是让人肯定的。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分析。

(一)在西方音乐发展的背景下创生

日本作为一个没有史前史的岛屿国家,其文化的形成是迟滞而缓慢的。其文化在形成之初是吸收了外国文化,无论古今,它都在不断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然而,这样的引进和吸收,既不是不加分析地全盘照搬,也不是单纯借鉴,而是在充分比较、多方权衡之后予以适当的取舍和借鉴。“这种文化选择的历史轨迹所反映的是日本社会的实用主义,甚至可以说,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乃是日本对外国文化不断选择的根本原因。”歌剧作为日本选择的外来艺术之一,肯定有对其实用的方面存在。在日本近代史上,曾经出现了如武满彻等的立足于将民族音乐运用于西方音乐语言的创作、并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一 定影响力的音乐家,西方交响性的音乐语言在当时的日本非常受欢迎,歌剧产生在这样的音乐大背景之下,日本能对它较为顺利地接受,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期望通过西方的音乐语言来弘扬本民族的文化。

(二)在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下创生

日本社会积极摄取域外文化为主流,形成开放文化,有利于外来文化的传播。正如郭沫若所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太久,光辉太灿烂,往往视欧美为夷狄,对于新文化、科学知识不易接受,这在变革时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日本传统文化的负担没有中国重,易于学习外来文化,所以走的较快。”这和各国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意识形态领域日本和中国一样均属儒教体系,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儒教体系存在严重的排他性,而日本的儒教体系却能产生巨大的兼容性。在日本,儒教的功能是一种知识性和伦理性的思想,一开始就被限制在狭小的运用范围之内,从而有足够的空间让给新的文化。所以,同样的西洋思想、西洋文化、西洋音乐,甚至是西洋歌剧的传入,在日本就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加之其本身是一个资源极其有限的岛国,长期与世隔绝,在文化上总是处于劣势状态,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态势,使其天生对外来事物和文化具有敏感性和好奇心,从而养成了较容易接受外来事物和文化的习惯。

此外,不同的历史造就不同的民族性格,而不同的民族性格也造成了歌剧艺术在各国被接受状态的不一致。日本民族具有明显同质性,但又具有独特复杂性。“民族性格是就民族整体而言,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之总和,它是受生物、地理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岛国的地理环境,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等对国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特性产生了特定的影响。与在大陆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居民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日本独有的海洋性湿文化也造成了它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融合性,也促进了对西方歌剧的接受。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而且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群聚习性,民众们之间容易产生相同的欣赏口味。日本对于外来优秀文化的态度一直是谦逊、执着且勇于吸收的,但又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通过过滤后,以自我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外来文化的,对西洋歌剧的态度也是如此。因此,日本民众能够调节自身的欣赏习惯,为接受歌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下创生

在一个国家,能够妥善地处理好本国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对于传统和新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日本也有传统音乐的积累。现代日本,实际上并存着多种多样的音乐种类,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状态也都存在着许多的独特之处。当然在众多的音乐种类中,最受人注目的还是流行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同时日本对自我的传统音乐文化则始终力行保护政策。因此两种不同的文化至今仍并存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在日本,传承着被总称为“邦乐”的传统音乐;还有古代宫廷音乐的“雅乐”以及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能乐”;佛教音乐的“声明”等传统音乐也一直被传承着。西洋音乐的潮流对日本的影响是强大的,然而从日本音乐的整体来看,仍应说是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是平行并存的,甚至可以说西洋音乐和传统音乐以及世界诸民族音乐是并存共荣的。当然,这种多元共存的现象从世界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也许是日本的一大特色。另外,对于西洋音乐的演出也是相当重视的。在日本有个惯例,即每年的新年伊始,像我国的“春晚”一样,都会有大型的、影响较大的演出,其中西方歌剧的片断专场是必不可少的。届时将有大量的传统知名艺人和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们出席表演。有男女对弈的“红白歌星”专场,交响音乐会专场,还有“歌剧经典片段”专场。后者至今已经举行了五十多场,是一次大型的盛典。这种在全国性的节日里举行的专场活动对于推进歌剧在全民中的影响和普及有着积极意义。

(四)在相关文化领域发展下创生

歌剧在日本的演出情况、创作情况、接受及普及教育情况、专业场所的建立、演员的培养、相关组织、独立刊物、观众群的培养及国民对西方歌剧艺术的认同度等方面都做过很多努力。这为歌剧这一舶来艺术在日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如从专业场所上来看,专业场所是歌剧传播和发展的媒介,它的建立情况直接影响到歌剧的演出、创作情况,从而促进观众对歌剧的接受、相关组织的成立、独立刊物的发行,甚至刺激歌剧的普及。早在1911年3月,即明治四十四年,为了让歌剧在日本的发展创造一个崭新的环境,还专门建成了为歌剧演出而建造的歌剧场――帝国剧场,该剧场不仅为专业性的歌剧演出提供了场所,而且还附设了西洋乐队、歌剧演员、舞蹈演员和创作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演出团队。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演出的剧目,除日本本土的之外,还有许多来自欧洲的歌剧演员、导演和专业创作人员及经典剧目,同时为大量高水平的欧洲歌剧团赴日演出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从此以后,在日本的各大主要城市,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能够举办高质量艺术演出的剧场、音乐厅。80年代以后,各种大小规模的音乐厅、剧场更是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设起来。尤其是东京附近的“新国立剧场”建成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成为东京音乐、舞蹈爱好者心目中的一个主要演出场所,演出的硬件设施上甚至超过欧美的一些大歌剧院。此外,新国立剧场由其“公共性”决定了它能够保持较低的门票价格和较高的演出质量,“歌剧场”成为日本国内第一个仅用于歌剧、芭蕾舞演出的专用剧场。由于是“国立剧场”的性质,能够获得来自财政资金和民间赞助这两方面的资金援助,也更容易获得国际支持,与欧美各大歌剧院开展合作。而且不仅如此,新国立剧场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其“教育功能”上。除日常演出外,该剧场还承担起培养本国年轻演员的“重任”。剧场开办后,陆续设立了“歌剧研修所”和”芭蕾舞研修所”,每年公开招聘学员,只需交纳金额不高的学费,便可享受奖学金待遇。在学期间,还安排不少舞台观摩实践活动,除定期举办“实习演出”外,部分学员还可以获得在新国立剧场正式登台参加演出的机会。此“教育功能”也辐射到普通市民。上述活动基本上都是向市民免费开放,只需领取门票便可入场观看(报名者多时需要抽签)。最让人欣赏的是新国立剧场6楼设置的“资料室”,虽规模不大却十分方便,资料内容相当丰富。除国内外表演艺术方面的主要期刊外,还有本剧场历次演出的节目说明书,以及大量录像资料。对于新国立剧场任何一个已经上演过的剧目,读者都可以观看到几个不同“版本”的演出录像(同一个剧目多者可达五六种以上),而且上述书籍杂志或录像资料全部是免费开放,读者无需交纳任何费用。但凡欧洲有传统的歌剧院,都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演出团体,新国立剧场也正朝着这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