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

第1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

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蒙文版)

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节课为例,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选用的案例

阿拉善,不能承受之重

鲁超国

“海绿洲清泉,天鹅留恋金色圣殿,苍茫大地是家园,心中思念直到永远。啊,我的阿拉善,苍茫大地阿拉善……”一首在阿拉善老少皆能吟唱的《苍天般的阿拉善》,绿洲、清泉、天鹅……这一切曾是如此的真实。然而,现在,当沙尘暴肆虐的时候,大家才会想起阿拉善。199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之后,让阿拉善成了“沙尘暴”的代名词。今年3月19~21日,一次强沙尘天气先后影响了山东等21个省份,大家又把责怪和猜疑的目光投向了阿拉善,这里集结了不少前来“探源”的记者。已近4月,风起,扬沙,乌兰布和沙漠天地一色。牧民巴特尔往灶下添几把“扎格”,在蒙语中,“扎格”即梭梭。梭梭林带具有降低风速、阻截流沙等生态作用,以2~3倍于地面身长的根系牢牢抓着年轻的沙漠。统辖着蒙古族精神的信仰从萨满教而来,它们的自然神论体系中有一种生态伦理,即生命无时无处不在。砍树?树神会动怒;挖土?土地神会动怒;倾倒污水?水神会动怒。以前,牧民樵采扎格时,会如神示般地想起一道律令――非枯死勿捡。但戒律显然没有被一直恪守,“大集体以后就直接砍活的绿色的树和灌木了。谁都可以砍,而且集体的事情,又不细心,所以很浪费。”牧民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整个阿拉善渐渐褪去它的绿色,20世纪50年代,1700万亩梭梭林在阿拉善境内生长旺盛,2001年,覆盖率在30%以上的梭梭林下降到578.7万亩,还有870万亩沦为覆盖率不足30%的稀疏残林。草场也渐渐被沙漠吞噬,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50%左右增加到90年代末的79%。看上去,这似乎只是自然界生物变化的一组数字,但在这些数字变迁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急功近利。人类抱着“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乐观精神,显示着“人定胜天”的力量。大集体时期,当地政府在“牧民不吃亏心粮”的政策号召下,让牧民在草场上开荒种地,寻求粮食自给。“阿拉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戈壁,生态环境艰苦且脆弱。”专家说,当地面那薄薄的一点保护层被从地面剥离后,风一吹,尘沙开始肆虐。阿拉善盟农牧局局长戈明认为,草原并不仅是因为承载不了过多的羊、骆驼、牛等牲畜而发生退化,更主要的是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无尽的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她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驱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生态难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志愿者丁平君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各有各的生态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当许多人提出要大规模地在沙漠上植树造林的时候,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在一个年均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甚至4000多毫米的荒漠化地区,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在自然界,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她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

(资料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http://.cn/display.asp?id=504658)

二、教学引入

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人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开展研究,以阿拉善环境变迁为案例展开探究。在阅读过程中,用笔把你认为是重点的部分用笔画出来,分析当地发生了什么?

自然景观的变化:“绿洲、清泉、天鹅”到“风气,扬沙,沙尘暴”

人的变化:“生态伦理”到“人定胜天”

教师:本案例中提到的都是有关荒漠化的问题,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呢?

学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阿拉善。

三、案例探究

(一)荒漠化的含义

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与沙漠化有什么关系?请阅读课本第24页内容试说出荒漠化的含义。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和退化现象,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得对,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还有石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否有关系?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形成因素

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图2.1和第17页图2.2,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填写下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展示探究结果。

问题:阅读课本第25-27页“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和“商都县人口与荒漠化土地增长图”,分组讨论荒漠化形成的因素。

要求:(1)以5~6人为一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观点。

(2)教师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阿拉善荒漠化的案例结合以上的活动,要完整地分析西

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必须从自然和人为活动两方面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来说,其地理位置(深居内陆)、地形条件(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决定了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岩石风化作用强烈,河流数量和水量少,植被稀疏,荒漠类型多、面积广,利于风沙活动。同时人口的过渡增长导致的过渡农垦、过度放牧、过渡樵采和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也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案例分析:学生再次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阿拉善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你认为荒漠化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再归纳)

学生回答:(1)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破坏。人类已经不是大自然的守护者,而是急功近利的破坏者,人类为了“不吃亏心粮”,大面积开荒种地,同时解决生计和生活能源问题樵采梭梭林。

(2)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因为同样的自然环境,人口少、自然神论统治的年代,阿拉善保持着“绿洲、清泉、天鹅……”的美景,人地一片祥和的景象。

小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因素,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产生荒漠化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人类本身,我们只有全面地认识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才能更好地防治荒漠化,以阻止荒漠化。

(三)荒漠化的危害

案例中写到,无尽地索取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它采取自己的方式想把贪婪的人类赶出这片天地。很多牧民迁出草原,成为

“生态难民”。其实,产生“生态难民”的根源在于荒漠化,是典型的沙进人退,可见荒漠化的危害之大。

课件展示:两幅荒漠化危害的图片。

问题:你能从图片中发现荒漠化的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沙漠侵吞村庄、发生强沙尘暴等。

教师归纳: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造成大面积的农田、牧场消失,农业产量下降,粮食

短缺。

流动沙丘掩埋村庄、道路、水库、水利设施、交通线路等,造成无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

荒漠化给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问题:荒漠化日益扩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案例中写到:植树不过是在做“扬汤止沸”的无用功。蓝天下,辽阔的草原、健壮的马匹、肥硕的羊群、醇美的奶茶、自由而单纯的牧人,这是草原牧民最向往的生活了。而如今对很多牧民来说,这一切似乎只能是一个念想了。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案例中还提到,在自然界中,什么适合生长,什么不适合生长,有它自己的一套选择规律。这就是说,只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干旱地区适合生长的植被,结合生物和工程措施是可以预防并防止荒漠化问题。

(四)荒漠化的治理

问题:由于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性,这是做好荒

漠化防治的核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6页内容“防治荒漠化的策略和措施”,分组讨论后发表你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治理

措施。

各组发表本组观点和解决方案,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相互补充,然后共同归纳。

治理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具体措施:

(1)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可采取工程措施,比如,图中所示生态建设:网格状沙障;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使用土地,退耕还林还草;

(3)生态移民;

(4)合理用水,统一调配和流水;

(5)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种树种草,恢复植被;

(6)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7)政策支持,发展沙漠绿色产业,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8)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小结:在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性,明确和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从我做起,积极宣传,为治理荒漠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分析

本课使用的案例贯穿课堂始终,通过设置合适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具体的案例过程中掌握学习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提高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陆静.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地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2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一、地理双动两案教学

“双动”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实施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出精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学生的学习方案是师生之间共同完成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预习、学法指导、课堂和课后练习等。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开拓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同时,提高了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

第一,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制订一份详细可行的学习计划,懂得合理利用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任何干扰,确保每天学习计划能认真落实。第三,学生应在教师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纠正。

2.信息加工整合策略

首先,学生要在地理学案和教材中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进行标注,方便日后复习有针对性。同时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对难懂的知识进行查阅,加深理解。其次,学生在学案的空白处可以做课堂笔记、错题集锦和总结,明确当时学习遇到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3.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学会看地图,做到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其次,地理学习中有图表学习,有大量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比较表格或结构图,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第一,针对高一、高二学生,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以教材中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的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方法,让学生一轮复习时再度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在复习基础题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深度的习题,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第三,二轮复习时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并分析往年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及时做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在地理教学环节上,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各具特色。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同一个地理教学组的教师们一起探讨教材、分析教材重难点,相互交流教法,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好地理学案,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

第3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是在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把实践中所形成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等与教学有关的事实筛选、整合,组成事实材料,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既能增加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下面浅谈一下我对案例教学的理解。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类型

根据我国高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高中地理案例可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的案例,如《城市区位分析》等;第二类是讨论式的案例,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第三类是活动式的案例,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第四类是调查式的案例,如《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家乡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等。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

1.生动具体,直观易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8.9级地震,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灾难。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地理《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设计一节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既联系了时事,又引起了学生对地质灾害理论知识的好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升,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能够集思广益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带动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该避免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地理新课改的深入,选修一、选修二中采编了许多的典型案例,教师在教学中也面临着此方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该教学方法易受学生情况、教材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应避免以下情况出现:

1.不重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传授

案例教学确实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使用案例教学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能就此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万能的,不能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案例就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案例教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以理论知识为前提。学生只有在系统地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对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平衡好案例学习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2.切勿将案例教学与事例混淆

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例子很多,但是不能都作为案例应用于案例教学中。事例是教师在讲解理论时列举的一些典型的例子,并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明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对学生而言,事例的启发性与探讨性较小,在教学中应居于次要地位。例如“热力环流”一节内容,在讲述热力环流原理后,可以开展以下这个活动:让学生听歌曲《军港之夜》,找出歌曲中歌词的不当之处。这个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热力环流”理论的应用能力,它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事例,但不是案例。一个优秀的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通过整合加工之后,将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展示给学生,这些案例必须有典型意义,它必须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

3.案例选取要把握好难易程度

第4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5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 发散思维 典型案例 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入培养高中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入案例教学法、地图教学法、概念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逻辑思维。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教学意义

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抽象而空洞,而通过案例教学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深入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1有助于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策略

高中课程学习紧张,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升学压力都导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大多围绕着考试知识点开展,学生的地理学习只能是浅尝辄止,很难做到实践操作和学习应用,造成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背离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引用很多学生的生活场景来服务于地理教学,真正做到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和生活场景,而通过生活案例来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实现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深入结合。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发散性思维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是地理原理、地理客观规律和学科科研成果,教学内容枯燥而陌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辨识能力都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将地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实践中,可以引导高中生开展切实可行的逻辑思考和学习辨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深入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客观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1.3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主动性

高中生的升学压力造成高中地理学多集中于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考试技巧的熟能生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欠缺,而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认知程度。在高中地理案例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做到将高中生的考试知识点通过教学案例进行有效诠释,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考试知识点时的陌生感,提高记忆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开展针对考试技巧的系统学习,做到考试成绩的有效提升,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措施

2.1组织学生针对典型案例开展重点学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中,选取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它取决于选取的案例是否典型,案例内容是否符合地理原理,能否揭示地理客观规律,能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教师可以选择汽车交通、做饭等对能源的需求这个案例来诠释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熟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深入理解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师还可以选取我国农业生产的案例来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对于资源需求,可以选取高新科技创业园的开发案例来分析高科技工业园区对于资源需求等。

2.2组织学生针对教学案例开展知识串联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的重点目的就是地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深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做到不同方向、不同层面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教师应该组织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诸多要素材料,通过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区域概念、特征和划分。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采用发散性思维模式,深入理解松花江平原、青藏高原等地区的区域发展,提高对于我国不同地理面貌的区域特征理解。

2.3组织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开展案例讨论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教学素材集中于多媒体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和相关文献资料,而案例教学法在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或者班级研讨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对于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能源资源的开放――以中国山西省为例”中,教师应该组织播放关于山西矿产资源的多媒体、音频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去考虑中国能源资源开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考虑能源资源开放的利弊。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立相关的问答环节,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理解书本中的学习难点和案例重点。

三、总结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很多高中生认识地理知识,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的重要措施。地理案例教学法能够做到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教学模式的全新诠释和教学成果的有效升华,从而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利器。

参 考 文 献

第6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提问可以在课堂开始阶段,课堂中间阶段以及课堂结束阶段,不同阶段的提问目的有着较大的不同,如果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的话也会影响到提问的效果。很多老师在提问时对于实际都没有过多的考虑,导致提问或者过于频繁或者偏好,从而导致提问的目的难以达到。

提问缺少生活化

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决定其更偏好生活化较强的提问方式,而很多地理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到高中生的偏好,问题的设置没有结合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果就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进而影响到了提问的效果。

提问缺少层次性

提问应讲究层次性,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层层递进,目前地理教学中的提问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提问没有遵循层次性的基本原则,割裂了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导致问题很多时候太难,学生无法回答,提问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问教学法运用探讨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问教学法的运用不足,结合地理学科内容的特点以及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地理教学中提问教学法的运用效果。

1.对问题进行科学计划

高中地理老师在运用提问教学方式时,必须要对提问的问题进行科学规划,在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入把握的前提之下,对课堂教学涉及到的难点、重点以及考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问题的设置。问题的科学计划具体包括提问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提问以及向哪些同学提问等内容。举例而言,讲述世界气候这一章时,就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当课堂开始时候,提问世界上都有哪几种气候类型?通过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当课程结束以后,提问世界不通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一问题来让学生回顾本节的重点内容。

2.注意问题的针对性

高中地理课堂上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每一节课程都有重点以及难点,问题的设置应围绕难点以及重点进行组织,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围绕难点设置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难点,不仅仅要让学生通过问题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举例而言,在讲述大气运动这一章节内容时,问题的设计应注意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大气流动的原因分析,大气运动都受到哪些具体因素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不同区域,包括赤道与极地之间,地面与高空之间大气流动的不同,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以及难点。当然针对性同时还涉及到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学生而言问题设计的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3.注意提问的时机以及生活化

提问应注意时机的把握,在正确的时间提出正确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提出其效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具体时机的把握上需要地理老师因地制宜,本着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则来开展。与此同时,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生活化的基本原则,地理老师应善于将枯燥乏味的地理问题转化为生活气息浓厚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具有情景感觉,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举例而言,当讲到锋面气旋这一节内容是,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问题来让学生分析气流的运动,即为什么城市要比郊区更热,这种问题学生都有深切的体会,生活化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4.提问应遵循递进的思路

很多地理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地理老师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直接,本着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举例而言,在讲述昼夜长短这一节课程时,就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我国一年有几个季节变化?每一个季节的特点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了季节的变化?如果地球公转停止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问题层层递进,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这一问题。

第7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674―3024(2014)09-0079-01

高中地理的逻辑理论性是比较强的,同时它又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对高中地理的学习能够丰富地理知识,增长很多见识。案例教学在近几年里迅速兴起,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调动改善了高中地理枯燥不易懂的现状。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以某一个特定的教学案例作为中心,让学生围绕这个特定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地理知识讨论和研究。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将地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融入进相关案例当中,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还有思考能力。高走过地理案例教学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我国当代教育理念,是地理学科特点的一个体现。案例教育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能够积极的思考,合作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内容更具操作性

地理案例教学都是根据地理教材内容进行设定的,这些案例大部分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体现出高中地理学科的相关特点,这当中也包含着很多现实的地理问题。所以案例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具有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也渗透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出了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地理学科的思想。

(三)师生间沟通与互动的增加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的沟通。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很好的避免了这样的问题,从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来说,案例教学能够很好的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发挥的真正作用

(一)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易懂

地理本身的理论性就是比较强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相对不是很容易,然而学校改进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后,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案例融入进地理教学当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案例教学的应用还能够有效的带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高中地理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待同样一个案例,学生们的观念和分析都可能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正确的去看待学生提出的观点,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是不要让学生跟随着自己的思想去寻求答案,要开发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所发挥出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巨大的,案例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案例教学要与地理理论知识紧密的结合

案例教学不是独立的,它必须要跟地理理论知紧密的结合,很多教师在地理课堂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以为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里要强调的是,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不能抛弃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的地理理论知识要过硬,再加上案例教学的配合。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协调好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从而全面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二)注重案例教学的质量

案例教学,就是要将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实际生活案例进行有效的结合,再将其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教师要注意一点,案列教学不是单纯的案例,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教学,案例要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找出学习重点,便于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牢记。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注意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案例教学的选取难度要适中

学生之间都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所以教师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教学案例的难易度。案例教学内容过于困难的话,学生们无法对其进行分析讨论,久而久之,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选取的内容太过简单,体现的知识点相对就比较少,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利的,所以案例教学的选取难度要适中。

结语:

案例教学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教师要将案例教育和地理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艳辉.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70-71.

[2]叶玉钗.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185+218.

[3]王守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7:73-74.

第8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具体某种工业是受哪种主导因素的影响。

2.理解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以及原因,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地区发展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3.能够结合具体的条件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工业。

三、学法指导: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知识清单

(1)工业区位因素

①工业生产过程:在工厂里,(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燃料、电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制成产品。

②工业选址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

③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a.自然因素: 等。

b.社会经济因素: 等。

④工业的类型

a.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例如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

b.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例如啤酒等。

c.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业,例如电解铝工业等。

d.劳动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业,例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

e.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的工业,例如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原因: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②表现:

a.工业区位越来越重视因素,而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b.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污染大气的工业: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污染水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为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c.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政策因素: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

・决策者行为:企业决策者的理念,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因素。

2.课前探究

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让你在全国选一个地方建厂,请问:

(1)工厂进行区位选择的目的是什么?

(2)你觉得工厂理想的区位一般应具备哪些条件?

那么,在现实中有这样的地方吗?工厂在现实中区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二)新知学习

1.课中探究

(1)①如果你要建一个制糖厂,你会把它建在哪里?为什么

②如果你要建一个家具厂,你会把它建在哪里?为什么?

③如果你要建一个炼铝厂,你会把它建在哪里?为什么?

④如果你要建一个电子装配厂,你会把它建在哪里?为什么?

⑤如果你要建一个飞机制造厂,你会把它建在哪里?为什么?

(2)59页至60页的案例1

(3)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工业区位的变化

材料1:“长虹”是我国电子电器工业的民族品牌。它的生产基地在四川绵阳,深居内地,原来是军工企业。50年代初应国防需要而建立的。

材料2: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安排许多工业部门在西部落户,目的是缩小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异。

材料3: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在并不生产棉花的鞍山、包头等重工业区布局一些棉纺织厂。

材料4: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外籍华人、华侨投资。

材料5: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将工厂设在并不盈利的区位。

材料6:某些工厂由于搬迁费用太高、或政府的影响、或处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虽然明显区位不合理,但仍留在那里。

2.课中检测

(1)请判断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精密仪表制造业、皮鞋生产厂、电子装配厂、炼铝厂、柑橘罐头厂

(2)判断下列工厂对环境的主要污染类型:造纸厂、酒厂、水泥厂、火电厂、化工厂

(3)某钢铁厂于19世纪初建在M地,20世纪80年代将炼铁厂从M地迁至N地,炼钢厂仍留在M地,如下图所示。该钢铁厂所用的铁矿石一直依赖进口。图中河流可通航。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冶炼一吨钢所需煤和铁矿石量 单位:t

①该钢铁厂最初选择建在M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接近燃料地 ②接近铁矿 ③接近消费市场 ④廉价劳动力充足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②该钢铁厂将炼铁厂迁至N地,可以降低( )

A.燃料运输费用 B.铁矿石运输费用

C.产品运输费用 D.废弃物的排放量

③环境因素是工业区位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a.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A.电视机厂 B.造纸厂

C.电镀厂 D.炼油厂

b.若工厂可对大气产生污染,位于湖南省洞庭湖流域的城镇布局合理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三)课后练习

第9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范文

1.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此,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下列几点:

(1)选取的案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贴近热点。案例材料要阐明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规律和隐含的基本原理。教学中不一定采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教师可根据本地、自己学生的情况适当采用贴近生活的乡土地理材料,也许效果更好。

(2)选择案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地理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覆盖面很广,因此教师一定要选择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剥茧抽丝,找出其中符合相关原理、理论的材料。

(3)案例要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变化,教师选择的案例也应该不断变化和更新,离学生时间距离越近,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效果也越好。

2.案例的呈现

给学生呈现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发放文字材料、多媒体展现图像影像资料,或通过学生的描述、实际情景的模拟、实地参观考察等。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讨论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可利用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使学生似乎来到“现场”。

案例的呈现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为此,在呈现案例的同时要提出符合实施教学目标的问题。对上述案例,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请描述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什么叫做荒漠化?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一次又一次地突破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3.案例的讨论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讨论分析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两个阶段实施。

(1)小组讨论。在学生通过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并不是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维度和深度。

(2)班级交流。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辩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联系起来,研究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致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案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