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社会治安防控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安防控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治安防控措施

第1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积极警务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建设

一、当前社会治安形势

我国社会大局继续保持稳定,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下岗职工、失业农民工有所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所增大,劳资纠纷、合同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新矛盾不断产生,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老问题有所凸显,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一些地方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增多,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犯罪上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传销、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出现不少新情况。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期盼更平安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

二、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各级公安机关在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收效也比较明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也存在一个补充和完善过程,客观上形成了治安防控体系的滞后性和不适时性。突出表现在:

(一)防控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措施不落实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认为防控工作是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投入多见效慢,很难看到成绩,不愿花人力物力做防范工作。二是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习惯于把侦破案件和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多少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主要标准,忽视了防范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治标多,治本少,形成了“重打轻防”的局面,走进了“打击――好转――恶化――再打击”的怪圈。

(二)防控组织工作不够健全

一是缺少专职防控工作的机制、人员和领导机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由于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许多综合治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基层派出所的职能没有真正得到发挥,达不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要求,不能真正成为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实体。二是人防技防尚未形成有效的网络,防控格局不合理,防控工作处于松散状态,不严密。

(三)防控工作的运作方式不够科学

防控对象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一些地区对重点人口、暂住人口几乎处于失控状态。防控工作方式是坐在机关等报案、等调遣。工作制度呆板滞后,没有根据案发特点,科学及时有效地调整防控对策重点和时空范围,防控措施和手段单一机械,缺乏人防、物防、技防和意识防的有机结合。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措施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现阶段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地位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只有每个参与者都认识到防控体系的地位, 认识到这是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触及到公安工作思维观念、工作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制约公安机关战斗力发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安机关的创新能力,实现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构建治安防控体系中来。

(二)抓好三大联动,实现警务资源的优化组合

1.是抓内部联动。在充分发挥各警种的职能优势,强化打击、巡逻、管理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警种工作联系制度,科学合理地调配使用巡警、刑警、交警、派出所等方面的力量,形成治安卡口控“点”,城市和公路交巡警控“线”,派出所和治安联防组织控“面”,“点、线、面”互相策应、均衡布局的立体防控网络,切实把严打与严防、严管、严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警务运作机制的立体化、集成化水平,真正实现公安工作由传统“各自为阵”向多警种“合成作战”工作模式的转变。

2.是抓内外联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公安机关的正规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的防控工作为核心,不断拓展110社会联动的广度和深度,运用法制的和经济的手段,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严密构筑多层面的专群防控体系。真正实现社会治安工作由公安机关“孤军作战”向社会各界“综合治理”工作格局的转变。

3.是抓区域联动。拓宽对外联络渠道,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地区的警务协作,联手打击外来人口流窜犯罪和跨地区有组织犯罪活动,真正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由“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的转变。

(三)健全三个机制,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社会系统工程

1.是健全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发现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的能力。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接警、指挥、处警等环节的规范化建设,公安机关的整体快速反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三台合一”后,赋予了指挥中心更多、更大的职权,提高了110报警服务台的实战指挥效能。因此,要建立起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以交巡警为骨干,以派出所、责任区刑警队、社区警务室等为基础,各警种既分工负责,又相互联动的接处警运行机制。

第2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牢牢掌握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权。××街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内影响稳定的因素多样,治安环境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域形态多样,矛盾纠纷隐患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难度突出。辖内地域形态多样,既有××市最大的关闭国有企业—××氮肥厂,又有东圃最旺的商业地段;既有××区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个新型住宅小区,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多,主要是劳资纠纷、物业纠纷、邻里纠纷、医患纠纷、经济纠纷,还存在着国企遗留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隐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隐患的存在,给辖区的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要排查调处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种政策法规,又要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齐抓共管。二是流动人口多,平均素质偏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压力突出。辖内有出租屋1.9万套,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据初步统计,××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超过8万人,平均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打散工、从事体力工作等人员。从近年来对违法犯罪分子人员的分析来看,外来流动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来人员,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网前居住在出租屋,给××地区的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三是案件基数大,多发性案件典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挑战突出。近年来,虽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盗窃、诈骗、抢劫、抢夺约占80%左右,压案保平安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源头预防上,城中村内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环境、居民意识、硬件设施等影响面临很大挑战;在打击管理上,基层民警工作量多,压力大,如何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参与面临着挑战;在教育宣传上,面对居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高、素质偏低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效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等意识面临着挑战。街党工委、办事处以“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为指引,把保稳定和促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地分析我街实际,从街道层面进行全局性、系统性考虑,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街道层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观念、思路的转变和突破。

二、深入实践,开拓创新,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和架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注重实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在实践中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突破点,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问题。街党工委、办事处从20*年底开始,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召集研究讨论,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着手研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20*年3月份形成了《××街关于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工作意见》,并全面开始实施。治安防控体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全防范、基层创安、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法律道德宣传教育、执法联动、队伍培训管理、组织保障、检查考核为内容的“十大机制”,形成了以打击为重点、以预防为基础、以控制为关键,以建设、管理为方法,以改造、教育为手段,综合性、立体化、系统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据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点,从辖区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落实防控体系的三项工作原则: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盘考虑全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完美的载体,将街道辖内可利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大综治格局。

(一)以统一高效为方向,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以统一指挥、方便管理为原则,建立了由街维稳及综治委牵头,以街道一级有关职能部门为主力,以社区居委会、辖内机构、单位和各类社会力量为基础的纵向层级运行架构。在横向联动方面,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街道一级联动,主要是职能部门之间的执法联动和矛盾纠纷联调联动;二是社区一级联动,围绕平安和谐,以社区党支部为龙头,以社区民警为骨干,以社区治保会为基础,以出租屋管理员、××公司治保队员、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为主要参与力量;三是基层治安力量联动,以××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整合社会各类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队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战斗力。以纵向层级运行架构为主体,通过横向联动工作模式进行协调整合,构筑一个职责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效率快速、效益明显的综合运行机制。

(二)以保障有力为核心,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综治大格局,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和谐又平安”为建设标准,建立街综治工作中心,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街综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组织保障功能,表现为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硬件设施,明确职责任务和部门分工;协调指挥功能,表现为通过制订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实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的“五联”运作机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现为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队伍管理,进行工作绩效评估、检查考核。通过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强化基层管理,完善基层服务,优化基层资源,夯实基层基础。

(三)以整合统筹为准则,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干队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治安工作队伍,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以公安派出所为主力军,以治保队员等治安力量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实行警民结合、专群结合,充分发挥队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将辖区保安员、治保员以及物业小区、工业区、大型企业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联网基地指挥台建设,实现了勤务指挥联动。以义务平安巡逻队伍为补充,在社区民警统一安排下协助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工作。通过治安力量的整合,达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准确、综合性的合理安排,发挥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创新为指引,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网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市场机制运作,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建立健全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一是建设全街视频监控系统,现在街面主要路段设置了212个监控点,城中村内街内巷设置了1*个监控点和5个监控岗亭。二是发动辖内物业小区、企事业单位自建视频监控系统,现我街辖内主要小区、企事业单位安装了1000多个摄像机。三是推进城中村单体出租屋视频监控小系统建设,由屋主自筹资金安装,主要对出租屋内部进行实时监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铺内部技防建设,积极推行“手眼通”、亿光安防、门禁系统等家庭、商铺技防。通过建设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形成一张覆盖全辖区范围、解决重点治安问题、排除大部分治安隐患的安全防范网络。

(五)以立体渗透为手段,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宣传教育模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模式,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意识环境。构筑××街法制宣传教育平台,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为目标,打造室内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室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网上法制宣传服务三大宣传阵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拓宽宣传教育途径,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增强辖内居民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三、以人为本,立足长远,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一)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紧紧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持续发展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全面落实要始终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要与上级综治工作精神相结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推进要以省、市、区综治工作精神为指导,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二是要与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从××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趋势出发,继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才能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科学性、长效性、稳定性。三是要与社会矛盾发展态势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社会矛盾类型,如何排除矛盾纠纷隐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将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自身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核心,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对社会治安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是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效果的最好诠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全面推进,要立足实际,始终以群众安不安全、满不满意为根本考虑,切实围绕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盲点,实现社会治安状况的明显好转。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融入到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群众首先做好自身、自我的安全防范,增强防范意识,减少犯罪分子犯罪机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进一步引导和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群众承担一定的治安防范义务;通过及时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治安信息,使群众及时了解身边的社会治安环境,采取相应地防范措施。

第3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根本问题

如前所述,社会治安问题根源在社会矛盾,源头在社会管理漏洞。因此,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必须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为前提。当前,各地流动人口成为违法犯罪的“主力军”,如广州市在2001年至2004年期间,流动人口刑事犯罪的比例达80%以上,浙江省近年来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居高不下,流动人口作案已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6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高达90%以上[2]。因此,应当重点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社会管控能力。针对很多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多、社区人口比例倒挂严重的特点,应当尽可能吸纳外来人口参与基层社会管理。比如,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吸收在当地居住3年以上、在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都有良好口碑并经公安派出所政审通过的流动人口,和当地村“两委”成员、村民队组长组成“共建共享促进会”领导班子,共同管理当地有关事务,促进新老村民的融合[3]。应当说,这种实践模式是一种更有效率的流动人口管理组织方式,不仅能更加细腻地关照到流动人口社区自身文化特征和需求,而且对于维系社区内人员的联系和稳定性、增强外来人口对流入地的家园感、归属感都有很好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减少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第二,支持、引导、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社会组织作为特定含义的用语首次提出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主要是指政党、政府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体。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载体,一直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分化和市民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开始加入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很多社会事务已由社会组织运用其社会资源与社会权力来治理。从社会治安防控的角度来看,为解决外来流动人口这一影响社会治安的源头性问题,应当大力引导、规范外来人口同乡会、农民工协会、行业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发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这些组织进行支持资助,要求它们对各自联系的外来人口群体进行约束、规制和教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治安防控中的作用。第三,严格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切实加强对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的登记核查,落实出租房主的治安管理责任,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出租屋业主的行政处罚力度,实现以罚促管的目的。推广普及“物业式”、“旅业式”、“院区围合式”、“单位自管式”、“散居包片式”、“公司运作式”、“统租统管式”等小区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日常管理预防流动人口违法犯罪。

推行治安防控参与奖励机制,破解群防群治工作难题

社会治安防控必须走专群结合的路子。大力加强群防群治工作,不仅能够缓解专门防控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压力,而且能够真正落实“以防为主”的理念,在治安防控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效益和效果。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传统的组织动员、精神激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难以保证群众参与的深入性、持久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外来流动人口家园感、归属感不强,缺乏维护社会安全的主动性。如何拓展群众参与治安防控工作的途径,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积极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推行治安防控参与奖励机制,破解群防群治工作难题。必须认识到,针对犯罪预防计划的设计要把群众定位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性经济人,其行为的做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群防群治工作既要考虑群众参与防范中的收益,即安全风险的控制、损失的减少等,也要考虑群众参与过程中要付出的代价,包括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如进行某种防范设置所需要的费用、举报违法可能招致的报复等。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参与犯罪预防保护激励机制[4]。具体来说,应当建立社会治安防控参与奖励专项基金,由财政拨付专款,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可以接受社会捐助。同时,明确群众参与治安防控奖励机制的基本内容:在参与事项上,可以包括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可疑情况和违法犯罪线索,参与治安巡逻和看楼护院活动,协助保护案事件现场,积极制止不法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在参与方式上,群众可通过直接参加、投寄书信、电话联系、发送邮件、网上发帖、投诉举报等方式参与治安防控工作;关于受奖励人员范围,除国家公职人员、政府聘用的专职治安辅助力量外,不论是否户籍人口,凡积极参与治安防控工作的群众,符合奖励条件的,均可获得奖励;关于奖励的内容,可以现金、实物为主,同时设置若干荣誉称号。如果受奖人员是外来人口,可以将参与治安防控的实效和荣誉称号的获得适当与申办城市户籍联系起来。在治安防控参与奖励机制的具体实施上,可以采用积分形式,针对不同的治安防控参与事项赋予不同分值,设计积分换算物质奖励或评选荣誉称号的标准。通过推行治安防控奖励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破解很多地方警力相对不足、治安防范难度大的困境。

第4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这次全镇治安责任保险暨关门式治安防控工作动员大会,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是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部署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实施关门式防控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努力为全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创造一个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刚才,派出所徐所长传达了《区综治委关于在全区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实行关门式防控的实施方案》。长期以来,区委政法委、区综治办和区公安分局对我镇的社会治安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关心支持,今天,区综治办相主任、区公安分局党委委员、治安防爆巡警大队王大队长又亲临大会指导,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两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区综治办相主任、区公安分局王大队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要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实施关门式防控工作,按镇党委政府研究的意见,强调以下几点。

一、正确分析形势,充分认识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实施关门式防控战略的重大意义

当前,全镇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整体社会治安形势良好。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管区警务战略,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继续保持严打态势,全镇刑事案件得到了有效遏制。2005年,全镇共逮捕8人,劳动教养1人,治安拘留62人,追逃2人。进入2006年,全镇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之所以有今天这样一个好的稳定形势,是与各村各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分不开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重心下移、关口下移,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大量的不安定因素在村级得到了及进解决。特别是镇派出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办事处警务、治安管理、治安防范、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等基层基础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及时化解消除了大量的不安定因素,为夯实“第一道防线”,维护全镇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居安思危,超前防范,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凸现,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大量存在,治安形势仍然非常复杂,侵财犯罪、流窜犯罪比较突出,各种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一些治安隐患还比较多,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从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看,要有效遏制侵财犯罪、流窜犯罪等多发性犯罪的高发态势,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寻找对策。为此,区、镇两级在去年成功实施办事处警务战略的基础上,今年又全面提出了实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关门式防控战略。通过初步实践,可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在认识上,有的还不到位,思想还不统一,存在等待观望思想;在宣传发动上,有的村对推行治安责任保险的宣传发动力度不够大,硬件建设还缺项目,软件建设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各村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建设“平安某某”“和谐某某”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实施关门式防控战略的重要意义,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正确估价工作现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二、突出重点,稳步实施,扎实推进治安责任保险和关门式治安防控工作

治安责任保险和关门式治安防控是对“农村办事处警务”战略内容的扩展和丰富,作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稳步实施。其中,办事处警务战略经过一年的实践运行,已步入相对成熟阶段。当前,要集中精力、人力和财力抓好治安责任保险的推广和关门式防控战略的实施工作。

(一)积极稳妥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工作。治安责任保险是根据“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对群防群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推行治安责任保险要坚持“自愿、适当”、“谁出资,谁受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多渠道解决参保经费问题。要广泛宣传发动,扩大群众参与面,形成“以保险求信赖,以信赖助参与,以参与保经费,以经费促平安”的良性循环格局。要科学界定协议的内容,按照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合法有效的原则签订保险合同和承包合同,落实考核奖惩措施,使治安责任保险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要把推行治安责任保险与加强以治保会为主体的群防群治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村保安队可与治保会合署办公,避免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入;保安队长原则上由村治保主任担任。派出所享有对保安队长和保安队员的建议使用权、工资发放权、考核奖惩权等“三项权力”。同时,要继续完善传统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组织内部单位、居民群众、治安志愿者,立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邻里守望活动,构建专群结合、警民联防的治安防控网络。总之,各项措施要有力,步骤要稳妥,确保好事办好。

(二)要大务实施关门式防控战略。实施关门式防控战略,建立治安卡点是前提,按照“卡住关口,控制主线,掌握面上”的要求,目前,全镇治安卡的布局位置已经确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治安卡点务于6月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要规范治安卡点的具体运作制度,配足警力,配齐器材装备,严格值班备勤,织密织牢治安防控篱笆,使犯罪分子“进不来,干不成,逃不掉”。治安卡点平时要作为公安派出所的一个警力工作点,担负情报信息接收、一般性地接处警等职责任务,围绕防范、管理、服务等职能,提高民警“管事率”和群众的“见警率”,切实做到战时“堵”,平时“管”,做到攻防兼备,运用自如。要以办事处民警等社会治安辅助力量为主体,构筑点线面结合、相互呼应、整体联动的全时空巡逻防控网络,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

(三)要全面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基础工作对于整体公安工作乃至“平安某某”创建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要切实做大做强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要进一步抓好教育发动,认真解决部分民警中存在的无所作为、畏难发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抓好警力和防控资源的优化组合,确保基层有更多的警力投入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要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实行适应动态治安特点的勤务制度,全面推行三班制、夜班制、弹性工作制等勤务模式。要通过减少位子、搬掉桌子、撤掉椅子的办法,让大多数民警走出办公室,走向街面,融入群众,把警力24小时布在社会面,对社会治安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控制。要加强巡逻防控,改变目前存在的民警上岗、犯罪分子休养,民警下岗、犯罪分子嚣张的“猫鼠不同步”现象,形成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民警个人有休息,但警务活动始终不停止不间断的巡逻控制态势。要切实树立“花钱买情报、花钱买平安”的意识,坚持领导精力、工作重心、财力物力向基层倾斜,解决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解决基层和一线单位存在的困难,为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推行治安责任保险和实施关门防控战略,事关维护稳定的大局,各村各有关部门一定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确保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要严格落实责任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各办事处书记亲自抓,村“三大员”、治保主任靠上抓,一级抓好一级,层层抓好落实。

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各项业务工作。派出所、镇综治办将把这项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导致办事处、村治安关状况不好、犯罪活动猖獗、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5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一、树立三个观念,以新的思维引导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一)树立效益观念,正确处理好打防关系。在打与防的互动关系中,“打”固然十分重要,且一刻也不能放松,但从工作成本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分析,加大防控力度,坚持以防促打,打防结合,效益更为可观。实践证明,只有将严厉打击与主动防范相结合,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公安机关要切实增强效益观念,明晰工作思路,调整工作重点,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自觉行动,变“要我防”为“我要防”,变“被动补防”为“主动设防”。

(二)树立经营观念,抓好长期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公安机关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优先考虑建设最急需、最适用的项目,同时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扩展性,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长期经营,分步实施,紧抓不放。工作中既要克服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又要反对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短期行为。

(三)树立创新观念,全力打造新品牌。创新是基层基础工作进步的灵魂,是基层基础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基础工作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突破一些陈旧的条条框框和清规戒律,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更新方式方法,拓新基础领域等。要提升基础工作科技化、社会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装备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则移植到治安防范中来,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依托、产业为载体、防范为核心的治安防范体系。

二、抓好三大联动,实现警务资源的优化组合

一是抓内部联动。在充分发挥各警种的职能优势,强化打击、巡逻、管理等项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警种工作联系制度,科学合理地调配使用巡警、刑警、交警、派出所等方面的力量,形成治安卡口控“点”,城市和公路交巡警控“线”,派出所和治安联防组织控“面”,“点、线、面”互相策应、均衡布局的立体防控网络,切实把严打与严防、严管、严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警务运作机制的立体化、集成化水平,真正实现公安工作由传统“各自为阵”向多警种“合成作战”工作模式的转变。

二是抓内外联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公安机关的正规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的防控工作为核心,不断拓展110社会联动的广度和深度,运用法制的和经济的手段,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严密构筑多层面的专群防控体系。以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为载体,以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治安联防组织为依托,广泛开展各种自防协防工作,深化基层平安零发案创建活动,把加强人防、巩固物防、普及技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社会治安工作由公安机关“孤军作战”向社会各界“综合治理”工作格局的转变。

三是抓区域联动。针对当前刑事犯罪流窜性和跳跃性的特征,坚持以动制动、以快制快的工作原则,完善协作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互助互促的警务合作新格局;拓宽对外联络渠道,进一步密切与周边地区的警务协作,联手打击外来人口流窜犯罪和跨地区有组织犯罪活动,真正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由“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的转变。

三、健全三个机制,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社会系统工程

一是健全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发现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的能力。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接警、指挥、处警等环节的规范化建设,罗山县公安机关的整体快速反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三台合一”后,赋予了指挥中心更多、更大的职权,提高了110报警服务台的实战指挥效能。因此,要建立起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以交巡警为骨干,以派出所、责任区刑警队、社区警务室等为基础,各警种既分工负责,又相互联动的接处警运行机制。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勤务方式,在警力调配上由“层层屯警”向“全警上路”转变,把90%以上的巡警摆上路面,杜绝机关化倾向和坐等报警等消极做法;在巡逻范围上由“局部巡逻”向“全方位巡逻”转变,提高巡逻覆盖面,减少治安死角;在巡逻时间上由“限时巡逻”向“全天候巡逻”转变,使群众随时感受到巡警就在身边,增强安全感;在巡逻方式上由“单纯巡逻”向“执法巡逻”转变,把巡逻与盘查、守候、处罚、治理有机结合,提高巡查实效。在点的控制上,逐步加强对出城出租车和其它重点嫌疑车辆的登记、盘查,及时发现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在线的控制上,积极拓宽群防群治工作渠道,采取交巡警车巡、各种群防群治力量步巡和便衣预伏守候等方式,灵活布控,机动执勤,形成专群结合、错落有致的社会面防控网络。在面的控制上,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推行责任区民警驻村入户等有效形式,明确设定防范责任指标,把辖区社会面治安防范工作纳入派出所警务责任范畴。

第6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社会治安问题的预防、控制,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社会矛盾的化解上,以防重于治的策略展开相关工作。其中,建立健全以救助管理制度为中心的矛盾梳理体系,便是其中要务之一。社会治安防控的价值目标是“通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运行界定个体行动领域,以防止和减少侵犯行为和社会冲突等失范行为,由此创建和维持一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①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治安防控的方法是多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由社会制度的作用而实现防控。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为何大量地产生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时指出:“如果在一种社会制度下,光是增加自己的财富,而不减少贫困现象,并且犯罪现象比人口数目增长还快,那么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必然有某些腐朽的东西。”②为缓解不断增加的贫困及犯罪问题,自1601年起,西方国家相继建立社会济贫法规,由政府承担责任,为贫困者提供培训、就业机会,收容老人、患病者和孤儿。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救助制度保障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全,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贫富差异大,新贫困人群和贫困现象不断增加,社会矛盾加剧,充分暴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制度不尽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2003年8月1日,我国政府颁布并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下称《救助管理办法》),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其价值目标是推动城市资源的公平配置与使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与正义,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利,防止和化解社会危机,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

二、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特征及优势

中外救助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表明,实现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是其在社会治安中发挥预防与控制功能的核心举措。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社会治安防控-Y-段,救助管理制度表现出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及优势。

(一)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特征

1.主动性

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性表现为对“高危群体”③进行及时预测、判断,并自觉通过制度化的防控手段进行干预和调节,将影响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加以抑制、削弱和调整,引导遵从社会规范,消除潜在违法犯罪行为。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的弱势群体出现,加速了阶层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由于经济贫困,生活拮据,处于社会弱势地位者往往因生活的无依,心理上出现悲观、焦虑、无助,进而为了生存抛弃个人的尊严,沦为流浪乞讨者。尊严被生存所取代,人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撑,要不就自暴自弃,自我沉沦;要不就突破道德与法律底线,破坏秩序。于是跪叩乞讨、强追乞讨、拦路乞讨、扶灵乞讨不绝于目;贩卖人口、残害儿童,控制乞讨,收买老弱,欺骗利诱乞讨、偷盗乞讨等更是明目张胆。救助管理制度的出台,通过引导救助、即时救助、昼夜救助和流动救助等形式,为社会治安提供了主动的预防和控制系统,使政府得以借助公平、正义制度积极承担济贫的职责,给予社会底层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还尊严于弱者,帮助其自觉修复心理失衡,减少自我沉沦与突破法律底线行为,引导流浪乞讨群体回归正常社会秩序。

2.防范性

保障城市的安全前提是保障包括流浪乞讨人员在内的一切城市人口的生存安全。救助管理制度,为其提供物质保障与就业可能,帮助无所依归的人口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以疏代堵,以救代驱,防止因穷困导致心理失衡,因心理失衡导致社会失序的危险,这才是社会治安防范的上策。

3.长效性

救助管理制度强调政府责任的主体性,设置专门的机构、专业人员、资金,运用统一的甄别标准与规范的程序,以公民的权利保障为基础,对陷于困难的城市流浪乞讨群体进行分类救助、分类管理,为其生存及后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援助制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长效的运作机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有别于传统的行善施恩。传统的行善施恩,是建立在个体主义贫困观的基础之上,认为贫困与乞讨是个人好吃懒做的结果。

在我国,这种个体主义贫困观曾得到广泛的认同,勤劳节俭持家是优良传统,贫与富是自己的家事,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于是,对贫困者、乞讨者的救助往往是一种施恩性、随意性的慈善之举。相反,救助管理制度对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是基于结构贫困观的基础之上,认为贫困、因贫致乞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为维护社会公平,国家对公民的福利应当承担某种责任,应当“透过就业、教育和文化机会的平等使阶段之间的冲突削弱,将资源的再分配同公民享有福利的社会权利加以结合,使福利国家成为一种扩大公民权范围的手段”。①依据结构贫困观,我国建立起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实现从个体贫困观向结构贫困观、从施恩论向权利论的转变,体现国家对于弱势群体救助的责无旁贷,以规范的、长期的制度约束保障一国公民平等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实践社会正义,对获益较少者进行积极的补偿,为减少贫困,降低阶层冲突,维护社会的安全,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持久的制度保障。

(二)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优势

1.政府作用的主体性

社会治安防控212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丰富的物质基础,救助管理制度的施行也依靠优先发展的物质资料为前提,政府是承担这两大职能的主体。一方面,政府通过系统性、法制化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治安防控和救助管理提供强大的人、财、物、信息等物质保证和组织保证,促进两者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动态地调节救助与管理的力量,有利于形成整体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政府在立法的基础上,对因贫、因灾的原生型流浪乞讨者及突遇困难、无家可归等流浪乞讨者,设置专门的机构、人员进行主动的分类救助。尊重受助者的尊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自觉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帮助受助者减少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降低潜在的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的秩序。而对于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恶性乞讨、职业乞讨群体,则强调城管、公安的介入。启动行政和法律手段予以约束和控制。政府自觉的动态协调与支配下,救助管理与社会治安防控能有机互动,达成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提高防控效能。

2.公众参与的广泛性

现代政府管理能力的建设,强调对社会力量的培育与引导,从而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和水平。虽然救助制度的出台较晚,但我国民间慈善救济力量早已存在,扶危济困一直是我国传统美德。救助管理制度强调政府救助的主体性的同时,设置了激励公众参与的机制,合理地引导自发的、零散的民间慈善力量有效地组织和发展起来,将传统的救济私情上升为一种制度、法规去理解与行动。壮大了救助力量,增加筹措资金的渠道,提高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为慈善行为提供一个正常的通道,使真正陷于困境的弱势群体得到及时的救助保障。而对于操控未成年人乞讨,欺诈性乞讨,有组织的团伙乞讨,指使、教唆、胁迫、诱骗他人乞讨恶性乞讨群体,破坏城市环境、威胁城市社会公共安全,出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激励机制作用下,社会公众往往能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的防控工作中,加强对违法乞讨行为的监控。从而,既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保证救助机制的有效运行,也能延长社会治安防控的阵线,拓宽社会治安防控的阵地,促成社会治安防控力量的协同。

3.预防手段的可靠性

教育是社会治安防控中适用对象最广泛的措施。教育使人自愿接受、自愿服从、自愿控制、自愿追求,是从根本上影响人、改造人的手段。贝卡利亚在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说:“预防犯罪的最可靠的,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改善教育。”①救助管理制度在日渐成熟的运行中建立起“助人自助、助人自强、助人自立、助人自尊”②的价值理念,以立体的教育模式实现分类、分层救助。对遇临时困难而致乞讨的群体,按程序和标准予以临时性的物质、生活救助。对反复救助者及职业乞讨且有劳动能力者,通过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及心理引导,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体验尊重、责任、归属,激发自醒、自尊意识,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劳动能力开发等救助服务,帮助有条件者自立与自强。对于长期滞留于救助站的未成年人,则提供教育开发、心理健康促进、劳动技能培训等救助,为其成年后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对于精神疾病者、智力障碍等无识别能力者,则为他们提供长期安置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救助管理已是关注教育功能的长远影响,对曾经违法犯罪、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及职业的乞讨者等进行多维度、多效能、针对性较强的发展性教育救助,挽救失足,矫治行为,帮助其自助、自强、自尊、自立,实现自愿接受、自愿服从、自愿控制、自愿追求,放弃违法犯罪甚至流浪乞讨,回归社会,有效地贯彻了社会治安防控教育为主的核心手段。

三、救助管理制度

在社会治安防控中功能的实现条件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征和优势,而要真正发挥其积极的预防与控制功能,还需要在救助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参与机制、科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平衡“管制”与“救助”的价值取向

2003年我国废止《收容遣送办法》,施行《救助管理办法》,由“由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标志着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以社会控制为立足点,转向以人的自由权利为立足点,强调限制政府对国家权力的使用以及对弱势群体救助责任的担当,体现制度人性化的精神。然而,以尊重受助者自由意志和防止国家权力滥用为核心,旨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并没有得到乞讨人员的欢迎。调查显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剧增,职业化倾向明显,操控乞讨、欺诈性乞讨等带有违法犯罪的乞讨行为不断呈现,严重危害了城市社会治安秩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可见,“‘强制收容’片面注重政府权力的运用,信奉权威主义价值观,忽视了对个体自由权益的尊重,是蕴涵于旧制度中的价值理念的失衡;‘自愿救助’片面追求个体自由权益的尊重和满足,高扬自由主义价值理念,而弱化了政府在合法前提下的管理职权,导致价值理念的再度失衡。”③现实证明,无论是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还是过度自由主义倾向,均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为此,保证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实现,必须在制度安排上作出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既要尊重流浪乞讨人员个人自由,但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功能,对超出个人自由权利的乞讨行为实施必要的干预和限制,履行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责任。从而促进国家权力的使用与个体自由权利的尊重两种价值理念的融合,使“管制”与“救助”功能实现动态平衡,共同服务于有序社会的构建。

(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实现平台

现实救助制度的操作过程中,无论是救助对象的数量范围还是救助的质量要求都远超出《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救助范围上除《救助管理办法》所界定的对象范围外,生活困难,被骗、盗、抢、丢,务工不着、寻亲不遇、刑满释放、无钱还乡的困难群体,以及有吸毒史、精神病、传染病、危重病、上访分流、安置、公安待查证人群等特殊性、高风险性群体在实践中已成为城市救助机构临时救助的对象。相应的,救助质量也由《救助管理办法》所提出的10天临时性常规救助,转变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强制救助和长期救助、职业乞讨者的限制救助、临时安置困难群体的特殊应急救助。救助人员的复杂、数量的庞大,求助形式的多元化,是《救助管理办法》出台时始料不及,也反映了救助管理工作的灵活性与挑战性。当前,我国各种社会力量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强,尤以慈善为目的的组织日益增多。但是,真正自主性的社会并没有发育成熟,自我管理与自我组织能力较弱。“现代政治文明水平不仅表现在依法治理和依法救助上,而且还表现在作为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的人治理和救助。这样可以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设置缓冲体和政治回旋空间,扩大政治的社会参与面和合法性基础,协助实现政府的目的和意图。”①为此,面对救助数量的剧增,救助人员构成的繁杂性、救助需要的多样性等问题,政府以救助机构为载体,加强最低生活保障部门、社会福利救助机构、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维权机构、安全稳定网络、城管等机构的合作,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分类救助,体现其责无旁贷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发挥其主导功能,通过规范的制度,激励和引导志愿团体、地方教育部门、民间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在庞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支持下进行分类、分层救助,形成救助的延续性链条,提升救助的实效性,从而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立体的救助模式,为实现社会治安防控中的有效功能提供操作平台。

(三)打造救助管理科学化的实现手段

第7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负责人认为今年的展会有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在于主办单位的权威性、广东市场的新发展、展会宣传力度的加大等几大方面原因,因此大大增强了广大安防企业对展会的信心。展会卖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权威盛会,行业影响力大

“2005广东国际社会公共安全防范产品及警用装备(广州)展览会”为由广东省公安厅主办的唯一安防专业性展览会.得到了公安部科技委员会、公安部科技局和广东省公安厅科技处的共同支持。一年一届的广东国际安防展以”紧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际,为技防行业搭建黄金交流平台”为宗旨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华南地区权威的专业展会之一,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海内外技防产品商和工程商提供一个更直接、更深入、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平台。全国务省市公安系统内有关部门的领导及技术人员将构成本次展览会观众的重要核心团体之一。

第二、广东安防市场“前途无量”

针对当前社会治安的新态势,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成为我省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其核心是建立完善社区安全网、复杂街面监控网、重点单位安全网和机动车防盗反劫报警网四大防控网络。此外,我省“政法网”建设工程将全面启动,政府计划投入7.8亿实现“公、检、法”联网。据权威调查显示:目前银行、交通、公安、政府等特殊行业的安防应用约占整个安防市场的 60%。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安防高新产品及技术的支持,这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安防产业的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值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积极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构筑社会防控体系,加快建设我省“金盾工程”,形成比较完善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之际,“2005广东国际社会公共安全防范产品及警用装备(广州)展览会“可谓是一个黄金契机,而且随着广州成功申办 2010亚运会及“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珠三角地区大规模体育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引发了对安防产品新一轮的需求。“2005广东国际社会公共安全防范产品及警用装备(广州)展览会”将及时地为海内外安防企业拓展广东市场搭建起发展的桥梁。

第三、宣传力度加大,重点组织中外买家

第8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建立起有效的打击、预防、控制命案工作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坚决遏制命案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实现全镇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要求

(一)认清形势,加强领导

全镇各村、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增强防控命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畏难、厌战情绪,全力做好维稳工作,扎实抓好命案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把命案多发的势头压下去。

(二)多措并举,齐抓共管

抓住重点,细致排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加强重点人群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筑牢治安防控网络,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三)明确责任,从严肃问责

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各村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治保、调解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各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对发生的命案要进行责任倒查。

三、强化措施

(一)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将命案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全年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并突出其所占分值比例,建立全镇命案专项整治工作档案。对于命案专项整治工作,各村、各部门要落在实处,责任到人。

(二)建立命案专项整治机关干部包村包片机制

把命案专项整治工作纳入我镇机关包村、包片机制中,强化打、防、控一体化。从即日起,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分片、分点到各村、各单位分别排查处理矛盾。

(三)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1、建立完善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

强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调委会作用,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作为工作重心,以排查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矛盾、产权纠纷,婚恋矛盾等为重点,建立经常性排查制度。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屯,筑起预防矛盾纠纷激化的第一道防线,法所负责指导该项工作的开展。

2、各村建立完善综治工作站

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社会稳定和平安创建工作。各村主任任工作站站长。

3、各村建立完善信息通报制度

每村确定一名信息报送员,继续实行每月25日上报制度,对本村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及时准确报送到镇综治办、司法所,具体情况由综治办统计。

(四)建立严打整治机制

派出所、教育等部门要联手加大校园周边整治力度,消除各类治安隐患。派出所要加强黄、赌、毒等突出治安问题的打击力度,对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集中开展整治行动,全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等组织的打击和防范。

(五)建立村治保调解机制

各村委配备专职治保主任、调解委员,明确其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稳定排查、信息报送第一责任人,并接受司法所、派出所的工作指导,培训。

(六)建立人口管理机制

由派出所组建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强化对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五类人员、两劳释解人员的监管措施,定期开展清理整治专项行动。

(七)建立宣传教育机制

司法所、团委、妇联等部门要结合“六·五”普法活动,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村屯、进农户、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各相关单位、部门,制定法制宣传规划,结合本部门法律、法规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意识。

(八)建立责任查究机制

第9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这次到公安机关调研平安建设情况,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送感情,看望大家;二是送任务,压工作担子。公安队伍是我市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公安机关为维护我市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有两点足以说明:一是省综治办委托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的全省安全感调查,我市公众安全感指数为88.6,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位居第一;二是全省平安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这是对我市平安建设的最大肯定。市委、市政府对公安机关的工作是满意的。下一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推进平安**建设上台阶,打造全省最平安的省辖市。为此,要在五个方面下工夫。

一、思想认识要深化。社会平安是老百姓最基本的要求,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保证。上半年,全省平安建设会议在我市召开,我市居全省城市环境综合评价第2位,居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第2位,并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的形象在全国、全省正在提升。今年以来,我市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一直稳居全省前5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曾居全省第1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主要原因是投资环境显著改善,中外客商愿意到我市投资发展。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社会治安距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距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安机关要认真查漏补缺,全力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社会治安维护好了,不是一个短期效应,而是一个长期效应,将会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长期的拉动作用。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的平安城市建设、建设全省最干净的城市、沿河治理开发等工作,一定不能用短浅的眼光去看待,要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新加坡用70年的时间治理城市,目前成为全世界人均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瑞士首都伯尔尼坚持不懈打造秀美水城,拉动了经济发展,吸引了世界富豪云集,世界银行总部也设在瑞士。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坚定目标不动摇。三五年内如果**平安建设能够稳居全省第1位,**的投资环境必将会更好。

二、工作重点要突出。一是要健全各类矛盾的排查、调处网络。从市局、分局到派出所要建立一个矛盾排查、调处网络,对影响稳定的问题和不安定隐患要及时掌握,千方百计把各种不稳定苗头、不安全隐患,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必须继续坚持“宁吃防范苦,不受破案累”的治安防控理念。能不能吃这个防范“苦”,这个“苦”能否体现在每时每刻,这不仅是各级领导班子的问题,更是整个队伍的问题。必须把这种治安防控理念体现到每一位公安干警的觉悟中,体现到自觉行动中。三是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要持续不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始终把“严打”体现到日常公安工作中去,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要组织专职队伍,深入开展有效的专项打击和集中整治。四是继续抓好打黑除恶工作。我市的打黑除恶专项行动整体成绩不错,大问题不多,但小问题仍然存在。优良的投资环境要体现在一点一处,要想让外地客商、让**的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我市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就必须对黑恶势力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始终坚持“露头就打,除恶务尽”的原则,决不能使其形成气候、坐大养成。

三、防控体系要健全。在防控体系建设中,日常的治安巡防、群防群治工作以及如何有效组织好、整合好基层治安防范力量,如何建设好专职的巡防队伍,各级公安机关要认真进行研究,研究各类案件的发案规律和特点,研究如何有效整合警力、科学用警,研究如何提高治安防范的精确度。比如,治安防范的重点区域,白天在哪里,晚上在哪里,要精确到重点时段。下午5时银行开始回款,这时的治安防控重点应该是银行网点及重点路段,白天大部分时段是繁华的商场、商店,凌晨以后就是居民社区,晚上7时到11时就是群众娱乐场所和休闲场所。像市区沿河两岸休闲游园场所等,公安机关要加强防范、加强打击,让市民放心出游、休闲。特别是沿河两岸的社会治安防范问题,公安机关要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要把警力合理调配,不能让干警打疲劳战。要切实把治安力量组合好,包括技防建设和特种警力也要加强。如,反扒窃力量就是要始终处在暗处,神出鬼没,让小偷不敢在**停留,不敢在**作案,只要出手必被捉。公安机关在治安防控中必须在小的治安防范方面下工夫,以小治安带动大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