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线上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

第1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新媒体辅助

时至今日,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格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早在2003年教育部推行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提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此类文件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地位,因而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和热议。

一、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以多元信息传播形式、广泛信息传播渠道等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大放异彩。从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影响,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不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认知匮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媒体以独具的信息资源传播优势,现已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并增强了课堂活力,但在此过程中对其探索实践依旧浅尝辄止。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受观念行为束缚,不愿在新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做过多的尝试或投入,片面认为学生容易受其他网络信息的吸引,导致其学习实效不高。而有些高中地理教师则表现为另一种极端行为,即过度依赖新媒体教学,弱化了自身主导职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难以深度挖掘其个性潜力,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目标实现。从严格意义上讲,新媒体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价值优势毋庸置疑,但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比,它更多地定位于辅助教学,切不可本末倒置,容易造成整个教学体系的混乱。

2.能力不足

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是教育创革的重要之举,对师生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从教师维度上,新媒体运用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等,但现实状况令人担忧。例如,在地理课件编制上,高中教师往往仅针对某个知识点,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资源,却缺乏系统的整合与梳理,多为零散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不利于教学工作高效开展。同时,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把自己独特的教学视角呈现给学生,长此以往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从学生维度上,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其张扬个性提供了平台,但也暴露出了他们自律性差等问题,受多元文化生态的浸染,容易偏离地理自主学习主题,无疑对其未来成长与发展不利。

二、新媒体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优化

新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应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对师生提出了不同维度的要求,需理性分析、准确定位、优化全局。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新媒体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1.转变思想认知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功能越发完备,其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丰富多样,如微信、云盘、微课件等,并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势,但其宗旨依然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新媒体辅助教学之前,首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正确认知它的功能特点及价值定位,深度研析教材知识重难点,并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学生学习,建立系统化的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展。例如,微信更便于师生互动交流,云盘有助于地理资源共享,微课件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高中院校应主导相关教师加强环境建设,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及装备,并开展一系列培训学习活动,转变主体思想认知,提高其应用实践技能。

2.提高媒介素养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整合存储功能,承载着众多地理信息资源,但并非所有新媒体都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需教师作出合理筛选,因而对其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新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创设虚拟情景,通过影音视频等方式活化知识,延伸学生感性认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作出适时恰当的引导,继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对此,高中应积极组织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传输素质教育理念,分享成功教学经验,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学校需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尊重和释放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加以引导修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新媒体支持下高中地理翻转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15(15):85-86.

第2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涉及到很多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读图才能探寻出真正的答案,要是学生在图形分析方面缺乏能力,就会对其地理学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制约了地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展开教学过程,读学生需要加强读图方面的指导,将图形分析方法与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各种题型中对图形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对图形表达的地理信息做到正确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解题。以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对世界水稻分布图加以利用,第一、让学生对水稻分布的主要地区观察,接下来让学生对气候图进行查阅,对水稻主要分布地区的主要气候做到一定的掌握。第二、教师让学生对土壤分布图进行查阅,对水稻种植区的主要土壤做到掌握,也可以让学生就水稻种植区的光照条件、降水量等展开分析,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容量,也提高了学生对水稻种植区地图的理解,能够对更多和这一图形存在一定联系的知识做到有效的掌握。第三、教师可以积极推广这样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对别的作物种植区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等状况展开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且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顺其自然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读图,促进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使应用图文教学的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落实。

二、在图文转换方面加强训练,促进学生解题能力实现提高

同其他课程比较,高中地理课程显现出很大的差别,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考虑题目中涉及的图形展开思考,这样就会使解题思路的正确性有所保障。把图形表达向文字信息转化,在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训练学生的图文转化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对解题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做到充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文字、地图、数据信息相互转化能力加强引导,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大幅度提升,使学生对视图解题技巧做到熟练掌握。以“风频示意图”为例,可以把这个图改写成很多其他相关题目,在题型中,这个图既可以对某地区各月份的降水量表示,也可以对温度变化量、光照时间表示。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训练学生对这种图形的分析技巧做大掌握,结合图形对相关的数据分析,之后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对当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对问题的答案确定。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筛选能力大力提高,以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方面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部、东部、西部1990年、2000年人口分布图认真观察。但就这两个图而言,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之多,学生必须紧密结合教师的问题,有效筛选信息,这样有利于使答案的准确性有保障,也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三、重视训练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提高

第3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一、高中地理比较法的类型

1.概念比较

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中,有很多概念相似或易混淆,使学生不易把握。这类知识需要教师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分辨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高一的“地方时问题和区时问题”,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影响计算精确性。教师可以通过图示,让学生比较地方时与经线、区时与经线的关系,再比较地方时与时区、区时与时区的关系;让学生发现同一时区内的区时和地方时有何不同,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和区时有什么特点,从而正确分辨这两个概念。

2.图形、图像比较

为了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相关地理概念,图表和地图等工具必不可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可以给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全面、优越的图形和图像。比如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播放动态课件,让学生观看泰国循南河平原农作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并向学生提问:“人们选择当地作为种植区的原因是什么?”直观的课件使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循南河平原地处北半球,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水量足、地形宽阔,所以适合种植水稻。教师再向大家出示澳大利亚牧场的环境特点,并提出问题:“这里因何不种植农作物呢?为什么用放牧业取代了种植业?”通过观赏课件,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并给出答案:澳大利亚牧场是亚热带草原气候,更适合放牧业。实践表明,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直观的图形、图像,可以加强对比效果,并有利于学生发展自主探究能力。

3.同类比较

在地理区域教学中,常使用同类比较法。因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在全球各地都会产生诸多自然区域,以及相应的人文发展地区。有些区域、地区较为相似,教师需要把相似点地区进行联系,实现综合讲解的效果,不仅可以增强印象,也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及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向学生说明在全球范围中,一些重要的农业区位产生的因素同地域类型的关联,可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带同美国五大湖地区玉米带结合在一起分析、对比,并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美国五大湖地区玉米带同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带比起来,纬度位置要偏南一些,这是什么原因?”用类似问题带动大家思考,从而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地理逻辑水平,使学生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

二、高中地理比较法的深层次应用

1.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均有其特定的针对性,并非“包治百病”的灵药,所以教师应当综合并灵活地应用不同教学方法,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地理比较法也需要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一是同其他逻辑教学策略综合应用。很明显,地理比较法强调寻求所对比二者或多者的相同点及相异点。这种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同综合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等共同构建了地理研究方法系统,即地理比较法需要与其他类型的逻辑方法综合应用,才能让课堂取得更好效果。比如当探讨世界几大渔场的分布情况时,可以先综合再比较:先找到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的相同特点,即均处寒流与暖流的交汇地带,再找到世界另一大渔场与上述几大渔场存在的差别――它处在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位置;然后,对世界几大渔场的分布特点和洋流关系加以总结,从而让学生掌握洋流给海洋渔业生产所带来的关键性影响。

二是有必要同直观的地理教学策略综合应用。要注意地图册、地理图表等工具的辅助,特别要注意多媒体辅助手段的随时添加。此外,观察法、参观法、实验法均具有直观化的特点,亦应为教师所注意,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及感性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观察与思考能力。富有直观化特点的方法同地理比较法相结合,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呈螺旋式上升。比如根据A地与B地气温曲线及降水表现的柱状图进行研究的内容,是典型的直观教学法,侧重于图解应用。使用这些图表教学时,可分步实施。首先,带领学生正确判读气温曲线,得到A地与B地最冷月气温数值,并确定两地属于何种气候、位于哪个半球,找出二者的异同。然后,带领学生分析降水柱状图,明确A地与B地的降水季节,再把二者结果对比,找出其在降雨方面的差异,归纳二者的综合气候特点。可见,利用地理直观教学策略与地理比较策略相结合,科学性更强,而且简便易行。

2.从教学方法到学习方法的转变

教师应当明确,地理比较法可以是教师的教法,也可以是学生的学法,二者并不矛盾,教法可以向学法转化。在高中地理教材的开篇即已明确指出: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比较法的灵活应用,同学们需要借助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新接触的知识,对可能遇到的地理数据、事物、现象及区域等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寻求其中所存在的相异点与相同点。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与把握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深层次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地理预期知识产生正确而鲜明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比较法不但适用于教师,也适用于学生,应当成为学生处理新知识、学会新技能、养成必要的地理能力及观点的核心策略。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尝试利用该方法对地理中的可比事物加以研究,先明确比较目的,再选择比较对象,并按照科学手段独立或者分组完成比较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种学法。

第4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目的。

关键词:地理实验;探究;河流水量;因素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构建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探究我国河流流量大小、沼泽地及咸潮等形成的原因。

二、器材准备

【实验器材】一个大玻璃箱、一脸盆水、一些冰块、一次性纸杯(杯底扎一些小孔)、三根吸管、三支滴管、一大堆沙子、红黑色墨水等。

【其他设备】摄像头、电脑、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黄河颂》。

展示材料:黄河在养育中华儿女、保卫中华民族的同时,也给炎黄子孙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全球河流存在的问题几乎都能够在黄河寻到踪迹,黄河的泥沙、悬河、洪涝、断流等问题更是堪称世界之最。黄河下游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1987年到1999年,几乎连年出现断流,且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给黄河下游带来了巨大危害。那么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有哪些呢?

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实验。也许这个实验不能模拟出黄河断流的全部原因,但它将会让我们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产生一个全新的思考。

(二)实验探究

请4位学生按表1步骤完成实验(通过摄像头在大屏幕直接投影实验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并将影响因素写在表1的横线上。

师问: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有哪些?

生答:降水、下渗、地下水(流域植被覆盖)、支流水、冰川或积雪融水、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排放等。

师问:这个实验没有模拟出来的因素还有哪些?(提示:可结合长江流域图和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思考。)

生讨论回答:湖泊水和蒸发。

承转: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将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按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空间维度归纳到表2中。

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同学评价。

(三)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按分组自主完成表3中问题,完成好后,小组讨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当然,有些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可能还有其他特殊原因。例如,黄河下游断流还有水价低廉、浪费严重、水库调节能力弱等原因,珠江口多发咸潮有人为无序挖沙,导致河床下降等原因。因此,我们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四、教学反思

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非常少见,可以说这节课开创了地理课堂实验的先河。当学生看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被搬上讲台,显得非常兴奋。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而且,本课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以及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第5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902

地理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不仅仅是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更是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由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念等组成。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体验、感悟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浙江省早在2006年就采用了湘教版地理教材,解决了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等问题,采用模块教学。每一个模块都由正文、图像、阅读、活动四部分组成。湘教版教材丰富的阅读材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应注重收集教材之外丰富的案例,以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地理教学与人生哲学的结合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第一部分,主要讲解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人类宇宙观的形成以及宇宙的范围,教材中提到:“与茫茫的宇宙空间相比,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只是‘沧海一粟’。”从中可以折射出:对于宇宙,我们都是沧海一粟,人类非常的渺小,别过度地高估自己,别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

教材必修一的第63页活动第3题:“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通过哥伦布两次去欧洲的比较,除了帮助教师引起学生学习洋流的兴趣外,还表达了这样的道理:做事情不要想当然,自以为是地认为最短的路一定就是最快的路,不要刻意地去寻求一些捷径来替代自己必须付出的努力。在那条最短的路上,很可能会堵车、会有陷阱、会有诱惑等等,延缓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反而那条相对显得远的路,却因为它的远,很多司机不愿意绕路,结果这条路却更通畅,更节省时间。学会适时地转弯,适当地后退,会帮助我们更快地到达终点。

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主要讲解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以及区位选择。区位论也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问。各种各样的选择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利用区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没有最理想的选择,只有适宜自己的选择,或者说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整个高一关于区位方面的内容都在说明这点。无论是几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传统、新兴工业区,还是聚落、交通、商业,都是如此。

二、地理教学与文学素养的结合

地理课程的涉及面非常广,将语文的诗词歌赋、成语故事等与地理教学结合,在增加地理教学趣味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体会地理课程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学习“晨昏线”概念时,可引用网络上的一首诗:

晨昏线

在宇宙中,守望地球。一条界线,将地球分割为黑暗与光明,晨昏线。晨线上的一切,时刻都在迈向光明;昏线上的万物,永远都在坠往黑暗。假如让你选择,如果可能的话,你愿意永远与晨线同步,还是终生与昏线相伴?我――选择站在晨线与昏线的交点处。放眼四望,以俯视大地的眼光,将地球上的一切――黑暗与光明,尽收眼底。并且,将它看个透彻。

这样既不用枯燥地讲解晨线是什么、昏线是什么,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教材必修一弱化了“地转偏向力”的原因,教师可引用唐代诗人胡玢的《庐山桑落洲》,通过与诗句结合的形式解释地转偏向力对河道及河口的影响: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在讲解“地质构造以及构造地貌”中的“背斜与向斜”这个知识点时,可引用成语“虚怀若谷”:我们应该拥有谷(向斜)的虚心和谦逊,乐于接受别人的教诲和意见,不断地成长,最后成为高高的山岭,而不要去学习那一开始就非常高傲的山(背斜),不肯低头、不肯学习。同时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管从地貌看是山,抑或谷,都应该从岩层本身的弯曲或者新老关系来判断是向斜还是背斜。

三、地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的结合

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教材必修一第10页“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这部分内容,采用活动的形式,通过表格的比较以及一系列的问题,分析了地球存在生命的主客观原因,可以看出:每一步都要恰到好处,没有任何的偏差,造就了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这使得学生明白我们的存在并不容易,并w现出了自然界的灵巧之美、神奇之美。同时,也告诫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教材必修一第44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部分内容,采用表格的形式,充分展示大气如何削弱太阳辐射,让学生从中体会自然界是如此美妙和神奇,一切安排都恰如其分: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少有削弱,可见光大部分可以到达地表,从而让地球得到应有的能量;臭氧吸收紫外线,但并不是完全吸收,而是让部分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起到杀菌的作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极容易被散射,造就了蔚蓝色的天空、绚丽的朝霞与晚霞等等。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于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价值和合理性。

教材本身内容丰富多彩,蕴含了无数美的材料。学习“地球表面形态”,能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大西洋的广阔之美,也能体会到华山的险峻之美、庐山的奇秀之美、黄山的雄壮之美、泰山的精巧之美;学习“大气环境”的内容,既能联想起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此外还有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人类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体现了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地理学科以其特有的学科体系及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特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学生进入社会后,可能会遗忘曾经学过的地理知识,但是能够较快、较准确地认识、观察客观事物,并对一些棘手的人地关系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置,这正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综合能力 活动课程比较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每节课后都安排了一定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又相对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但又不同于以前旧课本里的思考题,也不是课后复习的翻版,它所涉及的是我们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地理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

一、“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的影响

地理活动设置的类型包括考察型的活动课、调查型的活动课、探索型活动课、小型演讲会、辩论会。但总的来说教学中的“活动”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活动课程的主题,二是指活动中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比如地理事物中的“是什么”、“为什么” ,就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自己解决的问题,让思考带来的乐趣伴随他们去发现、去创造,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的数据、现实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极为有利。例如在月相的观测活动中,学生所需的资料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包括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还有如何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地理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地理活动课适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地理活动课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出好的建议,但不能强迫学生必须听从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教师对每堂地理活动课及时总结,尽可能采用学生集体讨论和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成果展示出来,使地理科技活动课步入“活动一总结经验一活动”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提高中学地理活动课的质量,逐步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学习,使地理知识变得更加有趣而不再令人生厌,地理重归生活而不再遥远,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 地理活动的教学应注意体现以下三大条。

1、搜集信息和处理资料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热带雨林的开发与否”活动: 组织学生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自由组合伙伴,自主上网搜集材料, 自主分工合作,自主推荐评委,最后小组总结,小组自我评价、评委评价。教师适时介入,把握教育机制,充当活动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增加了有关热带雨林的知识,培养了搜集、处理、运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2、动手操作能力

如“地球公转”活动:利用自做的地球仪模型(当作昼半球的半个球罩在地球仪上,其凸面中心扎一小孔代表太阳直射点)与公转轨道面演示地球公转。演示时,公转轨道面与地球仪的交点即太阳直射点。先将地球仪放在夏至的位置,将公转轨道面移至北回归线上,固定轨道面。水平移动地球仪到秋分、冬至、春分其他3个位置,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通过实践,主动、动态地探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不但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突破了难点,而且培养了动手、观察、合作、探究等多种能力。

3、人际交往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天气变化观察”活动:①收集整理气象资料;②把资料制成图表;③气象信息。活动形式: 4人为1个小组,合作完成;组长统一布置,作以下分工: 材料收集员、天气分析员、天气员、版面设计及出版员。在有限的地理活动中,如果活动内容适宜,应尽量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又要有明确的组内分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结: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知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中,善用“活动”会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促使学生的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编《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理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7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教学;兴趣;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是高中生在高中时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理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应与时俱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方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趣激疑、激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地理知识。如6月22日为夏至日,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在夏至日前后,不妨问问学生:今天的白昼为什么最长?今后的白昼长短将会如何变化?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到秋分时,再让学生观察:学生都说黑得越来越早了,下午六点多就黑了,通过让学生观察,得出北半球从夏至到秋分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而且夜随着时间推移会更长。对于高一第一单元最难懂的昼夜长短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如学生出去旅游,到山上为什么感觉比平原凉爽,结合一首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就能说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利用这些和生活有关的知识进行相关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不仅深刻记住了所学知识,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充满了吸引力。

二、寓教于乐,激发记忆

高中学生感情丰富,一切新奇的刺激都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如何变枯燥为有趣,让学习变得好玩,寓教于乐,妙趣横生,便成为地理教师教学中必须掌握的艺术。“寓教于乐”是一条成功的教学经验。1.幽默法。记忆我国甜菜产地“内、新、吉、黑”四省,读作“内心极黑”,讲课时告诉学生某个人“内心极黑”。记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大)—阴山(饮)—贺兰山(喝)—巴颜喀拉山(八)—冈底斯山(缸),讲课时告诉:“学生武松三碗不过冈,我们大饮喝八缸,够能喝吧。”记忆我国五条纵向铁路干线从东向西和陇海—兰新交汇的铁路枢纽徐州(徐)商丘(商)—郑州(郑)—洛阳(落)—宝鸡(宝),讲课时告诉学生:“徐高郑落下一块宝物。”通过谐音变成大家熟知易记甚至歇后语式的句子。在幽默、笑声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简化了记忆量,从而达到在兴趣中学习的目的。2.顺口溜记忆法。(1)长江流经省区顺口溜“青川藏滇渝两湖,江西安徽与苏沪”。(2)黄河流经省区顺口溜“青川甘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和豫鲁”。(3)南极像“蝌蚪”,中山站在“蝌蚪”头部临印度洋,长城站在“蝌蚪”,蝌蚪尾部临大西洋。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记忆的能力。

三、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能力培养

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地理实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满足学生“做”的愿望。采用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学习,运用一系列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例如,新教材必修一“热力环流”这节课,需学生掌握的知识多,难。怎样在讲授中让学生弄懂这艰涩难懂的知识,教师买了一个大大的“长方形”鱼缸。在鱼缸一侧放“冰块”,一侧放“点燃的蜡烛”,经过几分钟很明显地看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一个环流圈。学生在这几分钟时间里都特别期待。特安静,最后看到热力环流圈,学生特欢快,愉悦。上这节课很能感受到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到了知识,也激发了兴趣,学生踊跃发言,还说了很多“创新”的点子,如夏天“荔枝”上放冰块就是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真正能感受到学生在思考,在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教师在讲“常见天气系统”这节课时,拿来鱼缸,中间放挡板,左侧放蓝色钢笔水,是冷水,右侧放红色钢笔水,是热水,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并且自己试验后,能很快得出结论。活动中既有合作探究,更强调自主探究,调动学生的思维,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情境,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利用自我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发现知识,思考问题,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教学效果好,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8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分层定级,分级定向,并注意提高学习且标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需要学习,激发学生的期望心理,使其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不断给学生带来新信息,组织新颖的地理兴趣活动:如“冥王星‘被开除出’太阳系”、“海南文昌新建卫星发射中心”等信息,如“猜地理谜语”、“办地理小抄报”等活动。“新”是为学生所想,并能为学生所悟,引起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是“网文并茂,文理兼收”,特别在学习高一必修一《地球》等有关章节中,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难以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攻克学习难关的。因此,能够让学生“看、昕、闻、说、触、想、做”协同、人体感官全方位参与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地理实验、天文观测、实地考察等参与形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端正学习态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使学生在“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动机作用”的观察模仿学习中改变和形’成新的学习态度。如:教师要求学生经常画图,自己在上课或者辅导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画图,一是帮助学生理解,二是给学生做好示范,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条件。利用强化学习,改变学习态度。首先,教师通过对学生态度行为的肯定、赞许、表扬或奖励等正强化手段形成正确态度;其次,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检验、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等内部强化手段改变过去消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通过外部强化引起学生的自我强化;再者,利用替代强化手段,即榜样来替代强化,别人的成功会使学生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受惩罚的行为会使学生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奖惩必须客观、公正、机智。多用正强化,而不能“杀鸡骇猴”,否则就会强化学生错误的行为,那就适得其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越高,师生关系越融洽,学习要求越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手段越灵活多变,对改变学生的态度就越有效。

三、注重学法指导

“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快马”,善于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发现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同时,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所以更应强调“授人以渔”。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学习思路,既巩固复习初中所学知识,又注意过渡到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比较、分析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就会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如:初中教材涉及判定方位的方法主要有“指向法”和“默认法”,高中更深入地讲解了“经纬法”。实施个体素质教育有“六大层次”:想学一持学一会学一学会一学持一学想。如今,我们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过渡“初高地理衔接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会”很多知识、技能,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一步启发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思维,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能力,就能够实现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第9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地理教学拓展一般分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拓展和课外专题性的拓展,本文仅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

关于课堂教学拓展,金昌全在其“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研究”中,将其定义为“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根据课本教学内容、学生经历和认知能力,将书本知识与课外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举例论证、实践应用、追因索果的过程。”

对于其表述的“书本内容”、“课外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笔者理解如下:“书本内容”应为本节课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内容,而课外知识即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既包括与本节课相关的地理学科知识,也包括学生的经历和其它学科知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拓展,旨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建立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促进其认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的发展。

二、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依据

1.地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

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特点来看,高中地理课程着眼于使学生形成公民必备的地理科学素养,强调学生对概括性、应用性和有迁移价值的原理性知识的掌握,强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地理学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内容有所侧重,特别是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性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总目标。

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学生每节课中完成某一地理课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没有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程目标也很难实现,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地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从全局出发进行拓展。

2.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经历

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过程,一方面是对地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拓展,教师诱导学生对旧有知识进行整合、加工,从而生成新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是将地理知识与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对于拓展的深度,应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于拓展的广度,应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常见地理现象入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已有经验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有用性。

3.地理教材文本内容和知识结构

地理课堂教学拓展应立足于地理教材文本内容,精选与课文联系紧密的拓展内容,如引入事例证明课文观点,或与已有区域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或拓展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等。每一节课都有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教师如果本末倒置,任意拓展,则会违背最初的教学目标。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日后在训练中解决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韦志榕专家也说,“因循学科逻辑,一个个看似分散的地理知识‘点’,才能被一些‘链条’所贯穿,而所谓的‘思想’、‘道理’、‘方法’正是蕴含其中。学生通过这些有逻辑的地理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起‘头脑中的地图’(包括知识结构图),即会用地理的‘头脑’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策略

1.地理课本知识拓展策略分析

(1)学科间知识的拓展联系。由于地理学科兼顾文理,内容覆盖面广,通过将这些学科知识引入地理课堂,能够加深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关于晨昏线的内容,必修1教材中仅给出晨昏线概念,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通过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如大圆、球与线的垂直关系、切面等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晨昏线的概念和特征。如晨昏线拓展案例Ⅰ所示。

案例Ⅰ 晨昏线的拓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晨昏线的概念后所进行的拓展)

师:如果沿着晨昏线切地球,那么这个切面和地球球心是什么关系?

生:切面过球心。

师:对,这说明晨昏线是一个大圆。那太阳光线和切面是什么关系?

生:应该是垂直吧?

师:垂直。能不能总结晨昏线的特征?

生:(思考后总结)过球心的大圆、与太阳光线垂直。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好(PPT演示太阳直射不同位置时晨昏线的形态),并在演示过程中进一步强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始终保持垂直关系。

师:晨昏线实际上是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请大家仔细观察,正对着你们的那条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生:讨论并得出是晨线(地球自转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

师:站在晨线上看到的太阳应该是什么样?

生:太阳在地平线上,即将升起。

师:也就是说太阳高度角是0°,同样站在昏线上,太阳也在地平线上,但即将落下,所以太阳高度角也应该是0°。

(2)地理学科内知识的拓展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知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教材结构,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必修1关于热力环流部分的教学,教师通过对等压面和等压线之间的关系进行拓展,从而将教材中热力环流内容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联系起来,如拓展案例Ⅱ所示。

案例Ⅱ 等压面和等压线关系的拓展

图1是人教版教材中“热力环流图”。

师(引出等压线):可以看到高空等压面就像地形一样是高低起伏的,如果在高空选取一个海拔高度相同的平面,让它与不同的等压面相切割,这个平面与等压面的交线如何?能不能近似地如图2这样表示?

师(继续引导):这样就把某一平面的等压线表示出来了,那么如果是近地面的等压线?该怎么表示?你能不能试着画出来?

2.学生生活经历拓展策略分析

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家庭生活、社会现象、电视报刊信息等,将地理知识拓展到这些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学习所学内容。如拓展案例Ⅲ所示。

案例Ⅲ 环境污染问题的拓展

教师展示环境污染案例材料:

某地区过去属于一个农村地区,后来发展了造纸工业,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威胁,但是由于受制于经济技术条件和生存发展的压力,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当地政府、企业负责人和老百姓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当地政府、企业负责人和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