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工行为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全面发展凝聚
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导向、激励等诸多内涵及外延,它对企业管理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企业文化又依靠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以及它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和职工中,受这种环境定势及群体认同的影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它对企业全面发展将起到极强的凝聚作用。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要突出解决四个问题:充分地重视人。只重视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外部强制,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把人作为外在文化约束的对象,不尊重人的文化创造性;最终导致的是人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企业活力难以体现。正确地看待人。职工是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主体,如果简单把职工置于“雇佣者”的地位,不尊重、不信任,忽视职工在精神上、文化上的需求,其后果将削弱企业的凝聚力。有效地激励人。通过完善人才选拔、晋升、培养制度和激励制度,使每一名职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个人愿景,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全面地发展人。好企业一定是一所好学校,只有企业职工全面发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创造力。
二是坚持发展创新的原则。企业发展创新的主体是职工。因此,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业发展创新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地对职工进行知识更新,进行智力投资,用最小的培训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人才收益,这是保持企业永具活力的关键。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内核,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支柱,决定企业的基本特性和发展方向,对企业职工行为起到导向、规范、激发潜能和增强企业合力的作用。如何培育现代企业价值观,重点把握三个环节:总结与提炼环节。客观、辩证、全面分析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然后加以梳理、归纳和概括、提炼,即价值观念的理念化过程。在确认和培育企业价值观的同时,必须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类型、职工素质和安全、经营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当的价值标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继承与创新环节。企业价值观要随着客观环境和企业内在因素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要不断从企业领导价值观、员工主体价值观、团队价值观和管理价值观中提取精华,去粗取精,去其糟粕。认同与认知环节。认同,就是把组织倡导的价值观变为企业员工的共同理念,并在实践中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认知,就是在企业价值理念的宣传、引导、培训的同时,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让职工人人参与其中,从“要我怎样做”转化为“我应这样做”。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着重抓好三项工程
一是抓学习文化建设工程。为企业职工搭建学习平台,使每一名职工都能享有系统的学习机会。在培训上,杜绝形式主义,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考评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是抓制度文化建设工程。在制度制定上具有科学性,有规可依;在制度执行上具有权威性,令行禁止;在制度监督上具有约束性,违者必究。把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是抓管理文化建设工程。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职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企业科学管理价值观的基础体现。抓好企业科学管理的过程,是改造人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把精细化管理真正付诸于日常管理,从细微做起,从狠抓落实做起,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努力构建三个体系
一是组织保证体系。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见解、长远的思考和谋划,在组织上予以保障。通过物质保证、制度保证、教育保证、礼仪保证、监督保证等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体系。
[关键词] 伦理经营社会责任企业竞争力和谐社会
企业进行伦理经营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企业的伦理经营水平还较低,遵法、守信等最基本的企业道德也经常得不到落实,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受到干扰,也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不仅如此,企业对顾客、社会、职工和股东的非道德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企业伦理经营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主导着国民经济。在企业活动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企业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需要以自由、公正为基础的市场体系,这种市场体系以买卖双方的信用为基础。如果信用遭到破坏,信用交易就不能成立。如果要形成信用交易,交易双方就必须保持一定水准的道德,否则双方就不可能相互信赖,交易就不可能发达,那么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发达,企业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伦理是必须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伦理性企业的结局是悲惨的。许多企业目前仍把社会正当性与企业的效率性看作是矛盾的,为了追求利润而忘掉了社会责任。但是其代价是什么,最近因非伦理性经营而倒闭的许多企业说明了一切。其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给美国经济带来很大混乱的安然(ENRON)事件。安然是美国七大企业之一,主要经营能源,2001年12月2日抱着310亿美元的负债倒闭了。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大的震动。更由于其破产的内因与其他企业不同,造成了更大的影响。这样一个大企业由于没有重视伦理经营,对会计报表进行大规模作假,欺骗股东和社会,最终走向了毁灭。
如果企业不遵守伦理经营,那么不仅决策者个人受到损失,而且企业也将受到惩罚。企业损失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外,企业的信誉受到损害,其结果是企业的收益下降;对内,影响企业职工的自豪感、士气和工作态度。
韩国1997年的金融危机是道德危机,是由财阀企业的非道德性经营行为造成的,所以,近几年韩国政府特别注意企业的伦理经营。最近韩国经济人联合会进行的针对500家上市公司调查表明,引入伦理经营的企业占59.9%。调查显示,实行伦理经营的企业,从1999年至2003年的年平均股价上升率达到46.3%,与其他企业同期年平均上升16.1%形成鲜明对比。
各种国际机构都试图通过“伦理回合”(Ethics Round)制定伦理经营的国际标准。例如,1997年12月OECD采纳了“OECD国际商业交往中禁止行贿协定”,对违反此协定的企业禁止进入国际市场。美国的伦理经营标准更加具体。美国的伦理协会(EOA:Ethics Officer Association)准备了包括伦理纲领、专责人员、教育、检查、处罚等伦理经营的具体内容的方案,准备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其采纳为国际标准。
二、企业伦理经营的发展阶段
1.无道德阶段
认为只有企业主和经营者与企业利益有关,为了追求企业利益,宁肯付出道德代价。如果公开宣称企业最高经营者的这种错误的伦理观和经营哲学会给企业带来不利,所以采取道德沉默(moral muteness)的态度,这成为诱发职工不道德行为的原动力。
2.遵守法律阶段
认为只要不违法就不是不道德行为,只考虑守法而不想更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这时企业还没有真正进入伦理经营,但与无道德阶段相比已经有了进步。
3.积极应对阶段
认识到企业尽社会义务对企业有利,进行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并加以对外宣传。企业战略中包含了最高经营者的伦理经营内容,明确杜绝企业一切非道德。
4.伦理观胎动阶段
谋求伦理和利益的均衡,发表作为企业信条的伦理纲领,成立伦理委员会。最高经营者的企业伦理观作为企业的伦理纲领和职工的行为准则加以具体化,使其成为企业日常活动的准则。成立伦理委员会,揭示企业的伦理行为半径,明确各种业务活动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对行为道德优秀的职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非道德行为,应按程度不同进行处罚和教育。把伦理纲领和行为准则纳入职工教育训练内容中。
5.伦理先进阶段
按照伦理原则行事,实行伦理优先的经营方针。让每一个职工熟知企业的伦理纲领和行为准则,使其成为业务活动中决策的准则。纲领和行为准则应简练且有号召力,要做成微型小册子让每个职工随身携带。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交流各个业务活动中进行伦理经营的体会,使企业全体职工的伦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
三、伦理经营的体系:3C
美国左治亚大学(Georgia)卡罗尔(A.Carroll)教授认为,企业活动要承担法律的、经济的和道德的责任。概括地说,伦理经营的概念是企业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在企业决策中反映与企业具有利害关系的群体的道德期待。
伦理经营不是停留在口号而是落实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意识和行动中,必须建立3C体系。第一要素是伦理纲领(Code of ethics)。伦理纲领是企业成文化的约定。美国约有90%、英国约有57%、德国约有51%的企业具有企业自己的伦理纲领。第二要素是建立并运营伦理经营监督机构(Compliance check organization)。监督机构的负责人要由充分掌握信息并能够调动相应资源,具有直接向董事会报告的权利。第三要素是通过不断宣传和教育在全体职工中形成伦理经营的共识(Consensus ethic education)。先进企业为了形成伦理经营的共同价值观,通过案例教育、公开讨论等多种沟通方式进行伦理教育。美国联邦法院的“判决指南”表明, 对于那些具备“3C”条件的企业即便违反联邦法律也要适当免责或降低处罚力度。
四、企业伦理经营的步骤
伦理经营体系的建立要从制定伦理纲领开始。伦理纲领可按企业各个领域分别制定,也可以按照涉及的对象具体化,如同股东的关系、同职工的关系、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与环境团体的关系等。
为了制定适合企业的伦理纲领可以组成伦理纲领制定委员会,进行收集资料、制定伦理纲领草案、公司内举行听证会、制定职工行为准则等工作,最后确定伦理纲领并宣布。此外,向国内外伦理经营先进企业学习也是有效方法。但是不考虑企业的文化特征而盲目照抄就很难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共识,就会变成有名无实的摆设。伦理纲领的内容要反映职工的欲望,只有在职工接受的情况下才可能实践。如果伦理纲领不能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那么就是废纸一张。所以,努力形成共识是伦理经营的重要步骤。
最早的伦理纲领是詹姆斯兄弟公司的创始人R.W.Johnson于1943年制定的“我们的信条”。“我们的信条”明确揭示了目标,用简练的语言写成,因此成为伦理纲领的典型案例。“我们的信条”按照消费者、职工、地区社会、股东的顺序明确规定了企业的责任。
制定伦理纲领后,要进行伦理经营的实践。有了伦理纲领和行为准则后要建立伦理经营运营体系。伦理经营运营体系中包括通过伦理教育确立伦理文化,通过伦理委员会进行伦理检查,实行伦理审判官制度等。
如果成立正式的伦理委员会有困难,也可以成立临时委员会,或者不定期地组成伦理实践团队对企业的伦理实践进行检查。詹姆斯兄弟公司也没有专门的伦理经营负责人,而是由企业人事经理主管伦理问题。由人事部门组成“信条实践小组”(Credo Action Team)对“信条”执行情况每年检查两次。
企业伦理经营虽然是企业自觉行动,但也有必要对伦理纲领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的制度安排。通过伦理经营的评价和控制可以逐渐提高伦理经营水平。为了伦理经营的评价和控制,有必要建立伦理经营内部评价体系。有些企业建立了内部举报制度,对违反伦理纲领的行为进行举报,形成了相互监督的机制。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伦理经营的制度安排非常重要,但是执行伦理经营的人如果不能从人际关系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那么很难实现伦理经营。
参考文献:
[1]甘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分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6年10期
[2]赵华:企业伦理何以可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3]喻后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伦理建设,商业时代,2006年27期
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如何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笔者多年来一直潜心探讨的问题。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面。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一、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文化以人的意志不可抗拒性而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然而,企业文化毕竟是抽象性的东西,因看不到,摸不着,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地环绕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离了它却不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企业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相反,如果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而有意无意地浪费,甚至偷、盗、拿,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界定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且在一代又一代的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归纳起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企业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二是企业文化是一种指导思想。企业文化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特别是在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能够产生较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或是激励职工共同奋斗,企业文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三是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体系。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主要有:
第一,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职工形成同一的理念,并且贯彻落实。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让职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结合支部实际 加强自身建设
多元经营企业党的建设随着多经企业的发展壮大,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科学优化党支部设置,使多经企业设立了党总支或党支部,有的在总支下面设有若干支部。由于各企业的人员分布情况不一,有的支部设有支委会,党员人数达十多人;有的支部不设支委会,党员人数最少的为三人;有的支部横跨两个单位和部门。这样在各支部开展活动中,虽然活动的内容大体一致,但各自遇到的问题会千差万别。例如组织一次突击活动,支部大的声势洪大,影响面广;支部小的难以形成气氛,活动场面显得冷冷清清;再如由于多经经营工作的特点,有时某个党员下经营的网点,一去就是一两个月,本来人数就少的支部,集中学习显得难以组织;就是大的支部,在经营旺季时,党员也分赴不同点,集中活动也难以实施。因此,面对多经企业的自身情况,党支部在组织活动时,应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既要落实党的基本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灵活地全面理解把握这些制度和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防止机械教条式的贯彻落实,也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达到同一的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组织支部开展工作,积极地面对支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强化支部指导 促进工作开展
多经企业党支部的工作,由于其经营工作的特点和设置的情况各有不同,支部的建设也各有不同,而且多经企业中的支部书记大都是兼职书记。对此,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培训和对支部工作的指导,对促进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要加强思想方法和指导。即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培训,包括组织建设和基本知识、支部工作的基本方法。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和相应的理论方法等,提高支部书记的思想认识,明确支部建设的切入点,拓展视野,增强领导支部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具体方法和指导。要深入下去,摸清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步骤,指导支部工作切实有效开展。比如,“”是党的基本制度,落实“”制度不能简单机械地落实,对于非组织表决的一般学习教育等活动,在人员难以集中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措施学习内容进行自学或写学习体会的途径来进行;支部的活动也应该围绕经营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实施单位分兵作战、确保目标。只有加强了思想方法和具体方法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支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支部工作符合实际、收到实效、取得成果。
三、找准切入载体 实施三大工程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是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因此,党支部的建设必须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按照路局党委提出的“三大工程”为重点,狠抓各项基础工作,使支部的工作始终保持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全面实施党建工程。党建工程是党的组织建设工程,它包含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发展建设、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支部组织健全的情况下,其核心任务是: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员队伍素质建设。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体现。因此,在实施党建工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基本形势,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加强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强化党员的作风建设,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发挥,并结合自身实际,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紧紧围绕经营生产这个中心,在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上下功夫、求实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使支部组织和党员在企业的深化改革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站在经营管理、推进经营发展等生产要素的制高点,扎扎实实推动支部工作的发展。要着眼于党的长远目标,着力于党的近期目标,加快企业的发展工作,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吸引力;积极把那些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积极发展和壮大党的组织力量,增添新鲜血液,增强党支部的活力。
2.创造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并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多年来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此,我们在继续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紧紧把握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按照始终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企业文化是一项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建设的总和。它所倡导的特有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形象等是为了吸引人、团结人、鼓舞人、发挥人的创造性,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些都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那种关心人、信任人、培育人,注重激励人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注意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注意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这样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对职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一个服务行业,其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准则,职工行为的规范,不仅促进企业的发展、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而且促进职工更好地把自己与企业连接起来,达到自觉调整自身行为和增强自身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经营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两个纳入实施体系,与行政部门协同配合,党政工齐抓共管,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路局辅业中心及公司改革政策的宣传,加强职工思想状况的分析,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适时开展工作,关心职工生活。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塑造着手,通过实施以人为中心的建设活动,倡导良好的企业行为准则和职工行为准则,培育良好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塑形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从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转化为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使企业职工在经营生产实践活动中贯彻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3.推动“创岗建区”活动有效开展。“创岗建区”活动是以党员先锋岗活动和支部红旗责任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形象活动。它的目的和作用在于通过支部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在实施先锋形象工程建设中,要按照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以强化党员的党性观念为基础,切实贯彻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建立起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党员保责任小区、小区保大区的“创岗建区”活动体系。针对经营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明确每个党员的职责范围,即在完成自身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支部的安排,加大责任范围,把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经营任务等内容融入其中,实行包保,责任到人,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样,使每一位党员去自觉履行职责和义务,自觉在经营生产中发挥好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
当然,为确保活动的效果,须加强对党员先锋岗活动的考评,建立有效的考评办法,加强监督与管理,评出先锋岗,并作为今后评先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发挥作用的采取批评教育或劝其退党,达到激励和警示作用。同样,支部还应针对自身实际,按党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性质,在支部包保的小区范围内,划分几个责任小区,分层不同的党员包保,实施以小区保大区的责任体系,树立支部战斗堡垒的形象和党员的先锋形象。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八十年代以后,“企业文化”才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并逐渐升温,因为那个时候我国企业开始了真正从垄断走向竞争。我国学者魏杰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这样总结企业文化的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从分析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二)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其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应包括如下几点:
1.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也称企业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
2.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垒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因此,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
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4.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本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
企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重要手段。
5.团体意识
团队即组织,团队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6.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流通企业由于主要是经营商品和提供服务,与顾客接触较多,所以表层形象显得格外重要,但这决不是说深层形象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7.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备种规定。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三)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正确的精神文化一旦被群众所认同,就会成为物质生产的巨大推动力量。企业文化已经作为新世纪的新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四有”员工,达到增强企业活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企业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承担者,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两个文明一起抓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仍然侧重于学文件、讲形势,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去的少,对企业的经济工作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同样,经济工作也大多是强调盈利,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并以此规划职工思想政治建设考虑的少。企业文化则可以较好地调节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技术工作,把个人的荣辱得失、道德规范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融合在企业文化的精神风貌之中,使远大理想有现实基础和扎根点。人们结合经济工作去发展企业文化,在发展企业文化中培养职工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尚情操,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员工,从而增加企业活力,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有助于增强企业内聚力
只有使企业的目标和利益与职工个人的目标和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用于现代企业管理,那就是企业文化的范畴。企业文化像一种理性的粘合剂,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将个人的理想拴在同一目标上,齐心协力,减少职工之间、组织之间的磨擦和内耗,增强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和作为企业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通过企业文化,建立一种积极的机制,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整体信念,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凝聚力,从而焕发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这种主人翁责任感具体体现在个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上,积极搞好本职工作,以自己出色的业绩来维护军队和军企的信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
3.有利于协调和控制,达到自我调节
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协调和控制。管理者要对企业人财物及其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必须依靠严密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管理存在着两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再严密的制度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疏漏,二是制度管理还有强制性,它只能让人服从而不能赢得人心,这是现代管理所忌讳的。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它把名目繁多的制度压缩凝聚成几条富有哲理性的感召力的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管理者按此精神和准则去启发诱导职工适时修正自己的言行,达到与企业目标和价值准则的一致。
【关键词】企业文化;主体;客体;作用手段
企业文化的一般定义是指企业人在生产经营的长期实践活动中,通过习俗礼仪等企业文化仪式,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企业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蕴含着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员工素质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等等内容。
对上述定义稍加分析便可发现,企业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企业人”、“企业文化仪式”和“企业人文环境”。在企业文化的这三个要素中,“企业人”,包括企业管理主体和一般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企业人文环境,即企业人所创造的人文环境,是企业文化的客体。这两者由“企业文化仪式”直接联系在一起,企业人通过“习俗和礼仪”等手段,逐渐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人文环境,因此,企业的文化仪式,是企业文化的手段。
本文试着探讨企业文化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分析企业文化手段的双向性对主体客体的意义,从而力求对企业文化有一个内深层的认识。
企业文化主体——企业人在企业文化中的能动作用
(一)企业人的概念
广义的企业文化主体——企业人,包括企业管理主体和一般员工。企业里所有的成员,共同是企业文化的主体。
狭义的企业文化主体——企业管理主体,这个群体,是企业文化的直接指挥者、操纵者和执行者。
(二)企业管理主体在企业文化中的绝对主体地位
1.企业管理主体的特性,决定了其在企业文化中的绝对主体地位
在管理领域中,管理主体作为主体的一种,有其不同于其它主体(一般员工)的特殊规定性。
(1)管理主体必须具有专门的管理知识;
(2)管理主体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
(3)管理主体同时被赋予一定的管理权利;
(4)管理主体还具有一定的威望和信誉。
简言之,一个人是否成为管理主体是与其在知识、能力、权力和威信这四个方面的水平分不开的。企业管理主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与职工完全不同的地位,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2.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特性,也决定了企业管理主体在企业文化中的绝对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支配企业及其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企业文化之所以叫企业文化,恰恰是因为这种文化是适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设定的,是企业长期经营实践所形成的、受企业管理目的和要求所控制的一种文化模式。在企业管理架构中,尽管管理者与职工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但是,由于管理主体的优势地位,企业管理者同时也就取得了整个企业管理的主导地位,而职工则处在服从地位上。这就是说,管理是管理主体能动地作用于管理客体的对象性活动,是管理者按照自己选择的目标和行动方案通过被管理者去付诸实施的过程。
所以,既然企业管理主体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主导者,他同时也就是企业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携带者或者说是缔造者,一句话,他是创建企业文化的绝对主体。
3.企业文化的突出主体——企业英雄人物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强调了企业管理主体的绝对主体地位
当主体在企业文化中作用非常突显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企业英雄人物。企业英雄是企业价值观的化身,是企业精神、理念的“人格化”与具体化的典范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楷模。企业英雄人物身上往往体现着不可动摇的个性与作风,这是企业文化的支柱与希望,他们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和企业“每当遇到困难时人人都想依靠的对象”,他们使员工在个人追求与企业目标之间找到了一种现实的联系,对员工能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在企业英雄类型中,有一种“共生英雄”。这是与企业一起诞生、一起成长、一起发展,同甘苦、共命运,实现“人企合一”与“人企共荣”境界的人物,比如“海尔”的CEO张瑞敏,“一团火”精神——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张秉贵,大庆油田的王进喜,鞍钢的孟泰,等等。这种英雄数量虽少,但他们正确的追求,执著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使企业不断成功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及他们的精神与业绩对企业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其鼓舞作用不会随着英雄本人的离去而消失。
英雄人物往往是企业的创建者,或者企业的精英骨干,其在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强调了企业管理主体的绝对主体地位。
(三)企业文化主体在企业文化中的能动作用
按照对文化的广义解释,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高于动物,在于他们不是坐等自然的恩赐而是能通过实践向自然索取。换句话说,人之为人的秘密,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通过实践去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自身,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文环境。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创造文化的过程。在企业文化中,企业人的能动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由企业管理主体提出并引导
前已说过,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是适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设定的,受企业管理目的和要求所控制的一种文化模式。它是由企业管理主体提出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时时进行引导的。
2.一般员工的遵从以及再创造,使企业文化得以最终形成
企业文化首先应当是企业管理主体的文化,其次才是员工文化。当成为员工文化的时候,真正意义的企业文化才算诞生。而员工文化的形成,便是一般员工对企业管理主体文化的遵从和再创造。
3.企业文化随着企业发展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而企业发展目标的变化由企业人决定
毫无疑问,企业文化主体在企业文化的整个过程中,是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客体——企业人文环境对主体的积极影响
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是:拥有特色鲜明的、系统的企业文化。树立精神的旗帜、标杆,鼓舞人,激励人;
转变观念,统一意念,凝聚人心,形成难以模仿、难以赶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接受的、可以传承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标准的总称,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文化,包括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以及企业的品牌、商标等;精神文化主要指隐性文化,包括价值观、信念、作风、习俗、行为等。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外显形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哲学的应用和具体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必不可少的要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在广大企业家群体中达成共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树立企业形象,密切企业与社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企业组织内部形成基本统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并渗透到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通过软科学的方法,实现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从而更好地完成企业各项任务,实现企业所肩负的使命。
(二)、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文秘站:
关键词企业文化 落地 思考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的认知意义
只有当每个员工都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最受尊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不该做,企业文化才有“市场”,才深入人心,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更是一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认知系统,是一种境界、一种氛围,它表现为和谐、秩序、开放、平等、宽容等等。因此好的企业文化是有魅力的,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更有一种纽带力和辐射力,它使员工热爱、忠诚企业,愿意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当前,面对电力行业不断深化改革、引入竞争的关键时期,国家电网公司着力加强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强企战略,提出了建设以“五统一”(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的战略任务,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员工步调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公司党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两个转变”,推动公司科学发展。
三、企业文化落地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落地,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与措施,把企业文化蕴涵的核心价值观及精神理念融合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员工的思想行动中,使之成为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文化自觉和行为习惯,有以下积极作用:
(一)引导作用。企业文化能够在企业具体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因此,即使当企业发展道路上出现一些险阻,内化在员工心目中的企业精神和发展目标丝毫也不会动摇。
(二)凝聚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得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增加了相互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使大家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相互交流和沟通,减少各种磨擦和矛盾。
(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一种群体道德和行为准则。某种违背企业文化的言行一经出现,就会受到群体舆论和感情压力的无形约束,同时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约束。
(四)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力求把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统一起来,使之成为员工所愿意、所喜欢从事的工作。员工把企业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紧紧相连,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要把工作做好。拥有这种气氛的企业文化将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五)辐射作用。企业文化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企业的愿景、基本宗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哲学和行为准则。企业员工在社会上的每一次言行,向社会大众展示着本企业成果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态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
四、企业文化落地扎根基层单位的思考
让优秀企业文化在基层本单位顺利“落地”,可以从“重宣传,求提升,贵自觉,化无形”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1.重宣传:对内,要开展统一的企业文化宣传,大力宣传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和“五统一”要求;对外,要开展统一的企业品牌传播,塑造统一的“国家电网”品牌的背景,努力提升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
2.求提升: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培训及企业文化活动,努力提升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基层员工对于公司企业文化的认知。深入开展“企业文化落地”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建设统一的企业文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让企业文化活跃起来,不断满足广大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贵自觉: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企业全体员工人人自觉践行的文化准则。要想真正实现企业文化“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实化于行”的最高目标,需要基层全体员工从我做起,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切实做到执行更有力,管理更高效,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推动单位的发展成效上。
4.化无形:就是要切实做到“五统一”,使企业文化的精髓深入到基层企业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企业的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每一位基层员工身上得到完美地体现与诠释。
企业经营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存在道德缺失等问题,因此,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势在必行“。企业伦理”概念和学科起源于美国,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企业伦理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美国学者对企业伦理作出了以下总结:企业伦理是企业的道德规范准则,企业职工是道德准则规范的主要对象。但是更多学者认为:企业伦理是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其对象是企业全体职工。企业伦理的德行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企业伦理可以有效束缚企业职工的日常行为;第二,企业的生产经营受企业伦理的束缚;第三,企业伦理可以正确处理企业各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第四,企业伦理与法律效率具有较大差异,企业伦理的作用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认知以及企业规范进行确立。
2现代企业管理中伦理文化的现状
2.1企业文化认识扭曲企业伦理文化引入到我国企业建设中的时间有限,因此,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建设中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利益意识,企业化理文化与企业建设紧密相关,但是其对个人利益却没有太大影响,所以职工通常选择置之不理或者可有可无管的态度,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建设,无形中也影响了自身的利益。这就是企业职工对企业文化认识的扭曲,将各种危害企业发展建设的思想,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厚黑学扭曲下的“中庸之道”,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在实际的发展建设中,企业中个人最大化的思想很难实现最终受益的最大化,这个观念早在“均衡理论”中就得到了论证。总之,我国企业建设中存在的扭曲思想既不利己,又危害企业的发展建设,某些管理存在问题的企业受其影响更加严重。
2.2企业伦理概念模糊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管理理念逐渐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现代管理理念引进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形成了企业伦理文化。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中西方文化管理哲学为出发点,企业伦理逐渐发展起来。目前,我国企业伦理文化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企业伦理概念模糊的问题。由于我国企业伦理从西方企业引进,很多文化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企业职工对伦理文化概念的认识仍比较模糊。
2.3企业伦理严重滞后我国企业伦理文化的形成仍处在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还是会受西方伦理观念的影响。我国企业本身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难题,现在,又面临着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问题,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管理显得尤为困难。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绝对有保障,其“滞后性”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对企业伦理文化的认识上,传统的文化思想为企业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企业整体文化处于滞后状态。
3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3.1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中有一部分内容以哲学观点为主,将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作为企业理论文化的后盾,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和源泉。企业理论文化在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具有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有效束缚职工行为的重要作用,也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伦理文化主要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本文对其做了简单介绍。
(1)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内部。企业伦理文化和内部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企业伦理文化在内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以及全体职工之间应该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西方国家将其称为劳资双方关系,在中国,由于管理者和员工只是分工存在差异,但是,他们都是社会的主人,以西方伦理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依据,中国企业伦理文化就是借助企业管理为手段,发扬中国传统美德,从而促进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工之间共同发展的、相互协作的关系。
(2)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外部。企业伦理文化对企业外部的影响主要通过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得到,正确处理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外部之间的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正确的伦理意识,明确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政府和企业之间树立正确的合作关系;第二,重视社会利益对企业发展建设的影响,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三,重视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伦理责任;第四,重视双方的共赢,正确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3.2企业伦理文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以一定形态的企业文化为依据,为了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益,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在企业的发展建设中,企业伦理文化可以提升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伦理文化以社会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为主,企业伦理文化不仅具有积极向上、鼓舞人心以及引导职工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作用,还能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企业伦理文化要求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这就要求企业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形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已经落后于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我国企业管理强调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伦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借助伦理建设的推动作用,创建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从整体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3企业伦理文化的本质规定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多,其中环境道德是现今企业承担的最主要的社会责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必须把环境伦理融入到企业的伦理文化中,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企业伦理文化的本质规定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21世纪企业向可持续发展努力的必然选择。近几年“,企业公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的企业建设也因此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艰巨。从企业伦理文化的角度出发,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环境道德标准,企业发展建设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综合效益原则;第二,公平与正义原则;第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现代企业管理伦理思想要求企业在摒弃传统管理理念的前提下,结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树立全新的行为准则,使企业管理满足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