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自然灾害防控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灾害防控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灾害防控措施

第1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概况:xx村隶属于xx街道办事处,位于xx区中心地带,地处石人山半山腰,是滑坡、岩崩的高危地带,加上民房是祖上留下的土木结构居多,分散在两山一沟,信息、交通不便,旱涝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给救助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按照xx街道办事处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编制本村防御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一、一、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村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下设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村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村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抢险小分队由组员(各村民小组长)组成。

(3)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本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监督监测点监测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人做好监测和巡查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点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村民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村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基于民兵和受影响的村民分别组成村(组)级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特别是要加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质斜坡、沟口及沟边低洼地带的巡查、排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测、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密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村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村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填制发放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村民小组购置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具体数量由村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黄早平保管。

第2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泥石流;油气管道;危害特征;对策

前言: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的破坏力较大,且发生时间短,虽然其活动范围有限,但在发生过程中仍然会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损失。如果油气管道埋藏地区出现了泥石流,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造成管道外漏现象,对管道的运行安全产生威胁。因此,需要分析泥石流对尤其管道产生的危害,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对危害进行防控的相关对策,以保证油气管道的安全。

一、危害特征

我国疆域辽阔容易产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地区较多,如甘陕地区、新疆地区等,这些地区岩体的完整性相对较差,风化程度高,有很多倾斜的洪积平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祁连山地区的泥石流灾害发生比较频繁,一般发生在降水强度相对较大的六七月份,大量的降雨为泥石流提供了有利的水源条件。泥石流在发生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强大的冲刷力与淘蚀力,很容易削减管道埋藏深度,甚至导致管道外漏,从而威胁管道运行安全[1]。从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线路来看,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地域较广,但发生频率并不高,所以,泥石流灾害的突然性更强,破坏程度也相对较大,对油气管道有很大的潜在危害,需要重视平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危害机理

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有着很强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其对油气管道的危害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道选线方面

在油气管道的铺设过程中,选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选线工作做得好,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对管道的影响,反之,则会导致工程付出更大代价,甚至整个线路都无法使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其一,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评估不准确,让管道处于泥石流的潜在发生区;其二,没有在选线以前完成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评估,导致在选线时对灾害没有充分考虑,未对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进行充分利用[2]。

(二)在建管道方面

在对油气管道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地质环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产生一些扰动,包括工程载荷、水文变化、开挖堆填、热力作用、爆破震动等,在这些扰动中,水文变化与开挖堆填是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较大的两个主要方面,会对环境产生一些灾害性效应。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如果存在边坡失稳、水土流失、水文变化等情况,再遇到强降雨或地震,就很容易诱发泥石流,不仅会破坏在建管道,还会威胁相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已建管道方面

在管道长期以来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一旦管道遭到一点破坏,就可能会引起全线管道的中断,因此,必须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整治,以确保油气的输送安全。已建管道工程无法重新设计,在运营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危害:第一,很多管道在设计过程中会运用一些支撑架,这些支撑架如果遇到泥石流,很容易损坏,从而使油气管道遭到破坏。第二,如果油气管道铺设在泥石流堆积扇上,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产生堆积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会对管道造成实质性的破坏,但会为管道以后的维修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第三,泥石流的冲刷能力非常强,会将用于埋设管道的土层剥离,造成管道,从而威胁管道的运营安全。

三、防控对策

针对泥石流对油气管道工程的危害特征与危害机理,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防控措施:

(一)拦排护相结合

该措施主要指的是将拦挡方式、排导方式以及“三护”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对泥石流的系统防御体系。这一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泥石流的危害规模,削弱泥石流成因,与传统单一的防控措施相比,能更加有效的保护油气管道[3]。三种防控方式还可以自由组合,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泥石流沟谷,如排导与拦挡结合的方式主要适用于排拦条件与携沙能力较差的沟谷;排导与护岸结合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倾斜角度较大、流域面积较小等沟谷;排导与护坡结合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坡面泥石流。

(二)综合治理方式

主要包括生物工程、土建工程、行政管理等相关治理措施,其范围囊括了整个流域,不仅治水,而且治山;不仅治沟,而且治坡;不仅治上游,而且治下游,让流域中的每一项工程都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相互联系,能够独立发挥效益,也能够通过综合方式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形成健全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抑制泥石流灾害的产生于发展,从根本上控制泥石流所产生的危害。但需要注意的是,泥石流沟谷的自然条件并不相同,所以在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运用治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泥石流对于油气管道来说,有着非常强的破坏力,对于管道选线、在建管道以及已建管道,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需要运用拦排护相结合以及综合治理等相关措施,对油气管道进行有效防护,以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油气管道的破坏,确保管道的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穆树怀,王腾飞,霍锦宏等.长输管道施工诱发地质灾害防治――以中缅管道云南段为例[J].油气储运,2014,10:1047―1051.

第3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 玉米螟 赤眼蜂

Abstract objective: due to the mound county of corn borer increase year by year, a little door control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n borer outbreak of plague, together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ngolia coun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n bor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reen by bee moth of biological control,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opulation to take food.

Keywords: corn borer, as follows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174-01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也叫秸秆虫,是阜蒙县第一大常发性害虫,在阜蒙县一年发生两代,因农民不重视这个害虫,一般不进行防治,素有“哑巴灾”之称。玉米是阜蒙县种植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在270万亩左右。近几年来阜蒙县玉米平均亩产750公斤,由于种植面积加大,为玉米螟提供了广泛的寄主。同时不能及时的轮作倒茬,虫口基数也在增大,一家一户防治效果甚微,全县每年因玉米螟导致玉米减产20.25万吨,因此有效防控玉米螟虫害,对于保障阜蒙县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阜蒙县粮食再增产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玉米螟防控方式是大量喷洒化学农药,不仅对土壤和水源带来危害,也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是实施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核心技术是通过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是自然界一类寄生性天敌,在天敌的种类中它最小,体长只有0.5毫米,因为它的复眼是红色,所以叫赤眼蜂。人工释放赤眼蜂的技术原理就是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使虫卵不能孵化成幼虫。释放于田间的赤眼蜂在经过10-12天后,子代蜂羽化后,继续寻找新的玉米螟卵寄生,一般子代赤眼蜂在田间控制玉米螟的作用能持续到9月份,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消灭在卵阶段,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阜蒙县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为依据,采用“蜂、菌、药、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采取“田内与田外”、“一代与二代”、“生防与化防”相结合的办法,于2013年在建设镇组织实施了玉米螟绿色防控,重点推广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术,分别在6月25日前后和7月25日前后进行蜂防,采取防治一代兼治二代,一次一亩地放两枚蜂卡,农民每人每天释放80亩左右,共释放两次每亩共释放2万头,同时应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控玉米生长季全程虫害,应用佳多太阳能杀虫灯物理防控玉米螟虫。阜蒙县植保站对综合防控效果进行了对比总结,玉米收获前,在对照区和放蜂区同时进行调查,包括玉米植株受害情况及百株遗留虫量,方法是选两个块地,每块地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点顺序调查100株玉米,按部位分别剖检记载玉米植株被害情况及虫口数量,最后对产量损失情况进行了测定,根据玉米植株被害情况的系统调查资料,计算放蜂田与对照田的产量损失率,得出放蜂田与对照田相比挽回产量损失数量。经植保站估算,实施玉米螟绿色防控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50公斤,合150万公斤粮食,每公斤按1.8元计算,核270万元,其投入产出比为1:18。同时每亩减少施用0.5公斤高毒农药,估算放蜂地共减少施用2.5吨高毒农药。

第4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林业生产包括培育树种、造林、抚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树苗从种下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因为林业有害生物死亡。而营林技术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空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生物间的生态辩证关系,并结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会造成林业灾害的范围内,从而对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预防,例如增加害虫的天敌,改变昆虫的发育、繁殖,培育抗病虫树种等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逐渐由原来的治理向预防方面转变,由治标转为治标治本相结合,而营林技术则是可以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防控方法,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应用营林技术

2.1选育抗病虫树种

同一树种因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优良的树种抗病虫能力自然更强。在林业生产的培育期,提高树种的抗病虫能力自然能够让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虫侵害的几率。在培育抗病虫树种时应结合树种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选育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适合种植地栽种的优良树种。

2.2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是将不同树种种植在一起,使林业中的树种多样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欢迎的营林技术。混交林的营造中树种的选用:①两种以上乔木树种混交;②乔灌木混合种植;③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种植。混交林营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间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营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树种均适用的,营造出不良的混交类型反而会抑制树木的生长。因此,混交林的营造中一定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并且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在种植地能够更好生长的树种。相较于纯林而言,其营造难度较大,但是混交林因为树种更多样化而具有更多的优点。混交林因为树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条件更为复杂,不仅使大量的害虫、病菌失去了繁殖条件,无法繁殖,还增加了生物的天敌,使森林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中间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进行关和作用,树木生长更为旺盛。

2.3建立隔离带,预防虫害扩散

隔离带是用于防止虫害在森林中扩散、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会迁飞、转移,特别是单一食性的害虫,这也是林业病虫害扩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虫在幼虫时期的食量较大,而当他们在原来的寄主处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时就会选择转移、迁飞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虫因为不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所以它们会选择附近的寄主。因此,在营造林时可以设立隔离带,用于防止这类幼虫的迁移。

2.4对林区进行清理

若是树木已经遭虫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经枯死、被自然灾害等毁灭,那么一定要将这些树木进行清理,避免它们影响健康树木的生长。其中,特别需要注意虫害树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虫害木是治理害虫,改善林木条件,确保林业生产力、绿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区大面积遭到害虫侵害时,首先根据相应的技术规格对遭受危害的立木进行清理,然后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树种对林区进行更新。

三、结语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使得林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现代林业在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会对林业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几年,因为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加,外来生物也在增多,这也使有害生物物种在逐渐的攀升。因此,造林过程中引进外来物种时务必注意生态平衡。而在日益增加的森林受损面积面前,进行有效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林业管理的重点。笔者今天对部分营林技术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有效防控措施来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慧兰 单位:信州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刘建林.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效果[J].林业勘查设计,2015,01:29-30.

第5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当谈及中国2010年频发的气象灾害对于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以及国内目前水稻生产形势时,程式华表示,2010年是近年来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从年初东北冰冻雪害、西南的干旱,到4、5月份长江中下游连日低温,到了6月中旬以后从南到北的强降雨,这对水稻生产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长江中下游早稻,在4到6月份都是连日低温、降雨、寡照,根据气象部门的资料,日照时数比2009年减少40%以上,导致早稻有效数下降。总的来讲,中稻表现是比较正常的,除了个别洪涝灾害影响较重的省份,长势均基本正常。晚稻主要受早稻影响,秧龄片长、落田苗不足,要加强管理。

总体上看,早稻占全年水稻生产不到20%,而大头是中晚稻。特别是中稻,产量占全年稻谷产量60%以上。所以,关键是要抓好中晚稻的田间管理,只要中晚稻田间管理抓好,没有大的气象灾害,2010年全年丰收还是很有希望的。

程式华表示,目前的灾害主要是从7月中旬到下旬,从长江流域到北方松花江流域,由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针对这场灾害,农业部提出了三条措施,第一,对洪水淹没倒伏的,可以扶起来,捆扎一下。如果是倒下了,扶起来用绳子把它捆起来,这样能够保证一定的产量。有些斜了,有泥,用水冲洗一下,这样可以恢复它的自然生长。第二、尽早排除田间渍水,把叶片冲洗干净,恢复叶片光合作用。第三、灾后需要适当地施用磷肥和钾肥,使受淹水稻早日恢复正常生长。对于浸泡时间比较长的,像南方稻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发展再生稻。当然,所有的材料都需要进行病灾防控,重点防控好水稻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此外,还需要防范今后的一些可能灾害。从现在来看,南方稻区主要是高温、伏旱和寒露风等,北方稻区主要是霜冻。针对这些情况,各地农业部门要组织起来,到生产的第一线了解情况,坚持早预警、早预防、早控制的原则,要了解水稻的苗情、墒情、虫情、病情、灾情,及时向农民这“五情”信息和技术对策意见,帮助农民做好田间管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针对自然灾害,在南方稻区主要搞好肥水管理,特别是应对好高温热害,要有好的灌溉条件。对东北稻区,主要是要控水、控氮,避免冷害的发生。

程式华指出,2010年上半年,全国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超级稻专家成立水稻生产专家组,集合各地的水稻专家紧紧围绕着农业部的中心工作,以科技增粮为己任,主要在新品种、新技术上大面积示范推广,对稻农进行技术培训,分区分季节进行技术巡回指导。

第一,围绕这各地粮食丰产工程、水稻高产创建、超级稻的示范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2010年预计超级稻超过1亿亩,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25%。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各地的考察,早稻超级稻在2010年灾害的表现下也是非常好的。

第二,以县为单位,组织稻农进行培训。水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主动组织或积极参与地方农业部门技术培训,迄今共培训稻农8.9万人次。

第6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一、落实责任,高度重视近期连续降雨安全防范工作。

去年12月份以来,长期阴雨连绵,导致土壤饱和、极易诱发山体、排洪(水)系统等出现严重隐患。经防汛等相关部门判断,防汛形势预计比往年更加严峻。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当前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防范胜于救灾”的思想,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深刻吸取历年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矿山边坡滑坡生产安全事故的教训,要提前部署,密切关注雨情信息,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启动应急值班。

二、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安全防范工作。

各单位要立即行动起来,对厂区内山体、边坡、挡土墙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详细掌握每处隐患点的活动情况。对排查出的隐患和问题,要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措施“五落实”,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三、重点做好边坡、排土场、各中段水泵、尾矿库、高低配电室的风险防控。

1、加强边坡稳定性的安全检查工作,对山体表面可能存在滑坡、滚石风险的区域加强巡查,对已出现垮塌的区域制定相应治理措施并做好警示隔离。

2、做好挡土墙的安全检查工作,对挡墙开裂、滚石风险的区域加强巡查、日检、周检,对已出现开裂的区域制定相应治理措施并做好警示隔离。

3、加强泄洪沟、房顶排水沟的安全检查工作,发现泄洪沟、房顶排水沟有杂物要及时清理,加强巡查、日检、周检确保泄洪沟、房顶排水沟畅通。

4、机电要强化对配电室的巡视检查工作,配电室的电缆沟和排水沟是否积水、高压室配电柜做好防潮工作,加强巡查、日检、周检确保高低配电室安全运行,保证全矿供电正常。

四、加强值班值守,做好应急救援准备、信息报送工作。

第7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方法:制定一份大学生自救互救知识调查问卷表格发送给1640名高校大学生,对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过程中避灾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统计。

结果:接受此次调查的1640名在校大学生中,对常见型伤害(鼻出血、煤气中毒、食物中毒、中暑等)的自救互救能力高达87%左右,但在一些复杂性,具有专业医学性(骨节挫伤或关节扭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如擦伤、刺伤);意外落水;游泳时肌肉抽搐)的意外伤害时,处理能力大概在4.98%~33.57%左右。在突发性常见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方面,除地震的正确率较高(73.2%)外,水灾、火灾、雪灾、泥石流的正确率均较低(14.5%~37.1%)。

结论: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大学生中还存在普遍的不确定、不合理性,普遍缺乏较专业性的医学自救互救能力,由此可见,国家政府教育机构要加大对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以及安全教育知识的宣传。

关键词:大学生 自救互救知识 掌握 调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41-01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社会资源的大量采伐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以及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导致近年来地震、雪灾、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性的发生,其给人类日常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生命的健康安,给人类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然而在针对一些(火灾,煤气、食物中毒,中暑等)普通常识性灾害的同时,当代也很少有自救互救知识能力极强的大学生。为了了解大学生对自救互就知识的自身实际掌握程度,我们特地制定一份大学生自救互救知识调查问卷表格,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其收回的具有有效参考数据价值的1640调查表格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各大院校根据其得出的具体数据,从而制定出一套针对大学生自救互救的知识课程安排,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变处理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制定一份大学生自救互救知识调查问卷表格发送给1640名高校大学生,对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过程中避灾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统计,主要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在校学生掌握一些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知识和应对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突发事故现场救护知识,遭遇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避灾自救互救措施,传染病、环境污染防控措施和大学生必知防患措施。

1.2 方法。在本次回收的存在有效研究价值的1640份调查问卷中的1640名高校大学生,其年龄大概都是在18到25岁之间,平均(21.3±1.7)岁;男生有1100人占总人数的67%左右,女生有540人占总人数的33%左右,其中理科生有328人占总人数的20%,文科生有491人占总人数的30%,医学专业学生有213人占总人数的13%,研究生有296人占总人数的18%,博士生有312人占总人数的19%。其中有72%的学生来自城市,他们大多数从幼儿园起学校就对其进行一些常识性突发伤害的自救互救知识教育,28%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过过多的安全知识课程教育,在其遇到突发性灾害以及日常伤害事件时,都无法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由此可见,加强对农村学生自小的安全知识教育是农村学校必须重视和实施的方案。

2 结果

接受此次调查的1640名在校大学生中,绝大多数针对常见型伤害(鼻出血、煤气中毒、食物中毒、中暑等)情况下都具备较正确、合理的应对措施,其自救互救能力高达87%左右,但在一些复杂性,具有专业医学性(骨节挫伤或关节扭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如擦伤、刺伤;意外落水;游泳时肌肉抽搐)的意外伤害时,很多学生对其的处理能力明显下降,大概在(4.98%至33.57%)左右。在突发性常见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方面,除地震的正确率较高(73.2%)之外,水灾、火灾、雪灾、泥石流的正确率均较低(14.5%~37.1%)。其具体表现情况由表1可见。

3 结论

据国外研究调查数据表明,在灾难中青少年是高发的受伤害人群,意外型伤害是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近年来,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以及社会突发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加之其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体力充沛的身体成长期,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户外探险训练活动,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受伤害的概率,青少年安全一直以来都是是人类社会可持续文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必要解决措施[2]。

根据调查数据的整体显示结果得出,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成长阶段中在学校和家庭都对其进行或多或少的安全知识教育,在其身体遭受一些常规性伤害的情况下,基本都是可以做出合理、正确的应对解决措施,但是在遇到复杂性,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安全隐患下,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合理、正确的处理方式,且都没有冷静的处理心态,对其遭受的伤害也不能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解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待其常见的伤害和灾害的能力也完全不在统一处理水平上,一般理科学生在处理灾害问题过程中具有条理性,其理性的缜密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冷静的对待其灾害的发生,同时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在自救互救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引导性的作用。且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对其常见伤害及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也存在不同的表现结果,男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的自救互救能力远远地高于女生,由于其男生平时多喜欢打球、登山等运动,所以在处理一般常见伤害存在一定的经验,女生则不同。

综上调查结果证明得出,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大学生中还存在普遍的不确定、不合理性,普遍缺乏较专业性的医学自救互救能力,由此可见,国家政府教育机构要各地区加大对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在偏远山村地区,培养其自救互救能力。尽快使他们学会自救互救的多种技能,从而影响帮助身边的人,有利于起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第8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位移监测;应力-应变监测;管道健康监测平台

我国经济发展使得能源需求量逐渐增加,能源关系到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为了保障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有效供给,国家建设了大量的管道,但管道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如地灾影响破坏、人为破坏、机械施工破坏、极端天气影响、自身腐蚀等[1]。我们必须对此类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做到提前预警,在线监测,尽早管控,从而保障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油一厂红河油田原油集输管道位于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环境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降雨相对集中,尤其在雨季,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山洪泥石流灾害极易发生。形成的滑坡体和泥石流极易对原油集输管道造成冲击,导致管道发生变形断裂,从而引发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爆炸、污染当地生态环境等安全环保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西气东输管道深圳12.20”滑坡灾害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2]。为有效管控地质灾害影响下原油集输管道风险,本文提出采用滑坡位移监测、管道应力-应变监测、土壤水量水份监测、原油泄漏监测等多技术手段,研究风险监测预警技术,为地质灾害影响下管道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障原油生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1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分析

1.1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包括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诱发因素分析可以分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土壤荒漠化、降水侵蚀等,对原油管道造成的潜在风险包括管道暴露、管道变形、管道腐蚀等,直接降低了管道的使用寿命,间接引发管道破裂、原油泄漏,最终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破坏生态环境[3]。

1.2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建立特殊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专家分析制度。当埋地管道上方山体发生滑坡险情后,管道企业第一时间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管控措施;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控部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指挥部,召集地灾管控相关专家召开应急抢险会议,分析相关信息,供当地政府和应急指挥部决策参考。

1.3建立企地联动机制

地质灾害涉及到山体滑坡、泥石流、大气降水、地震、降雨和融雪、第三方作业等方方面面,在应急处置和事故救援过程中涉及到应急、消防、公安、医疗等众多部门,需要各企事类单位、各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只有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单位整体联动、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管道运行造成的损失。

1.4形成监测预警体系

[4]随着国家“科技兴安”、“科技强安”政策的不断落实生效,运用安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类监测预警体系正在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针对特殊地区的特定地质灾害,运用监测预警技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能够从技术手段更加准确、及时、有效地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测预报,第一时间将事故灾害消除在萌芽状态,为政府和企业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原油管道风险监测预警技术

2.1地表位移监测技术

采用GNSS自动化监测方式(图1),对埋地原油管道上覆地表沉降和山移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其工作原理为:各GNSS监测点与参考点接收机实时接收GNSS信号,并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实时发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服务器GNSS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差分解算出各监测点三维坐标,数据分析软件获取各监测点实时三维坐标,并与初始坐标进行对比而获得该监测点变化量,同时分析软件根据事先设定的预警值而进行报警。

2.2管道应力-应变监测技术

管道应力应变是管道在风险状态下受力的综合表现,监测用以反应管道的力学安全,从而判断地质灾害影响下管道的形变情况,做到及时预警(如图2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在原油管道表面设置两个支点,固定钢弦,在电流流通过电磁线圈所产生的短脉冲作用下,沿磁场方向发生振动;当支点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时,钢弦的张力与振动频率也随之变化。监测传感器通过把构件表面或内部的应变转化为钢弦的工作频率变化,从而实现对管道应力-应变的监测预警。

3技术探讨与前景展望

3.1技术探讨

不论是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管道腐蚀检测和监测、原油泄漏检测和监测,对于管道安全运行,能源经济平稳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检测方法很多,但存在一些共同不足:检测只能定期开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个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管道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监测,根据监测采集到的数据,定期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预防或减少管道失效事故的发生,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单纯某一种技术很难使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管道检测达到满意效果,不同的监测和检测技术应该互相补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来满足现场生产需要。

3.2前景展望

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发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3年10月1日,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地质灾害》;2019年12月30日,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签署联合共建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正式挂牌。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主要承担自然灾害防治重大政策、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等工作。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不断重视以及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要的不断增大,国家和企业对地质影响下的原油管道的风险管控也在不断重视,各项监测预警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在各油气田企业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遍。

参考文献:

[1]韩冷.中国石油长输管道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7.

[2]魏金洲.关于对天燃气管道安全运行保障措施的探讨[J].中国石油石化,2016(S1):140.

[3]陈俊文.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0):171+173.

第9篇:自然灾害防控措施范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开展全方位、全链条、多层次的文化旅游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加强文化旅游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不丢掉任何一个盲点、不留下任何一个隐患,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全区文化旅游安全形势平稳健康有序。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1.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制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规定,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2021年底前全区重点文化旅游企业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

2.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不断强化应急预案建设,多频次开展应急演练,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公告和教育培训等制度。

3.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企业规范制定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明确排查内容和排查措施,做到自查自改自报,实现动态分析、全过程记录和评价,防止漏管失控。

(二)进一步强化行业重点领域整治

1.加强旅游包车管理。督促旅行社选用正规的汽车公司,严格审查旅游包车车辆和驾驶人的资质,签订规范的租车协议,设置“导游专座”,重点督促旅行社加强境外旅游包车安全管理。加强导游(领队)的安全教育,在行程中,提醒司机安全驾驶,提醒游客安全乘车。与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包车隐患排查整治,对旅行社租用无资质车辆等违规违法行为,依法严处。

2.强化景区及周边客流管控。旅游高峰期要积极协调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换乘站等重点地区加开临时交通,快速疏解客流。督促A级旅游景区依法核定并严格执行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科学评估景区内重点区域和瓶颈线路的瞬时最大承载量,制定分流方案,优化游览线路。健全完善客流预报预警等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采取预约、分流、管控等多种方式调控人员数量,严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3.抓好火灾防控工作。联合消防等部门对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影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临时搭建舞台看台营业性演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检查消防通道是否通畅,消防设备是否完好,是否有疏散指示和应急指示灯,消防“四个能力”是否掌握,电气线路老化情况。督促山岳型A级旅游景区加强火源管控,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管控。督促文化经营单位和旅游企业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加强消防业务培训与演练,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4.严防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督促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影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督促旅行社选择卫生信誉良好的餐饮单位就餐,要求导游人员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提醒工作。督促旅游星级饭店把握好食品采购、加工和保存关,完善卫生防疫消毒、食品采购制度、食品留样制度,做好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切实保障游客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5.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检查。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A级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影剧院、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重点检查设施安全,督促各企业定期维护特种设备,监控设施确保完善有效。

6.做好出境游安全监管。督促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加强出境旅游产品安全审查,持续做好产品质量把控,对有安全隐患的产品立即下架。督促出境组团社加强领队安全教育培训,主动提醒游客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督促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及时关注外事、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有关国家(地区)的安全预警提示,提高游客安全防范意识。

7.强化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督促旅行社密切关注汛情雪情预报,合理安排旅游线路,避免组织旅游团到汛情雪情团雾严重的区域旅游。指导A级旅游景区加强夏季、冬季隐患的排查治理,完善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措施,提高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能力。

(三)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能力

1.强化安全教育培训。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措施,未取得特种设备作业操作证和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2.推动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要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健全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开展消防、特种设备、反恐防爆等实训演练,提高从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三、时间安排

从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5月)。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周密部署辖区三年文化旅游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12月)。联合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本辖区文化旅游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检查,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实施闭环管理、对账销号,加快推进实施,推动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及时开展“回头看”工作,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场推进会、“开小灶”、推广有关地方和标杆企业的经验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动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深入分析文化旅游安全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深挖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梳理出在法规标准、政策措施层面需要建立健全、补充完善的具体制度,逐项推动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文化旅游安全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性,坚持守土有责、服务大局,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认真推动本地区文化旅游安全整治行动。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会同区应急管理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消防救援大队、属地街道,建立联合工作专班,密切协作配合,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整治行动顺利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