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调査对象
选择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全体教师进行调査,基本能代表当前高中教育管理的现状。
二、调査方法
1.问卷调査法:本次问卷全部自编,运用系统抽样方法,向淮安市范集中学教师发出45份,收回45份,全部有效。
2.个别访谈法:调査过程中,从淮安市范集中学教师中随机抽取了个别任课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存在的问题。
三、调査内容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编制调査问卷和访谈提纲。当前高中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什么样问题,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受调査或受访个体对此有什么想法?
四、调査结果
1.付出与回报不对等。长期以来,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过度强调了奉献,常以圣贤的标准要求教师,要求教师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如果教师提出条件或待遇时,则被认为是师德不高,为领导和社会所鄙视。教师的劳动(包括显性和隐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校内或校外的)常常被人忽视,甚至被所教学生忽视,很难获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当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后,但其劳动被无偿占有或者不被他人认可,不能贏得社会尊重,不能满足自己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
2.权利与义务不均衡。虽然有《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保障教师权益,但实际上教师权益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学校定罱和定性考核手法多样,无论怎么制定,都突出领导如何对教师进行管控,视教师为可操控的机器人,基本未考虑教师工作中如何行使权力,如何发挥主观主动。
3.工作负荷超标准。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按人社部规定的“标准”,职工月平均工作天数为20.92天,时间为167.4小时。高中教师月工作26—28天,平均每天工作12—15小时,远超国家标准。大部分教师长年累月重复着每天“早六晚十”披星戴月的工作节律和“办公室一地一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简单而枯燥。
4.评价制度与实际脱节。教学评价本该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定量和定性评价相兼顾,而实际运作中,重智轻德,甚至不谈德。简单地把考试成绩、升学比例作为评价依据,忽视了学生和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别是行政干预、领导主观臆断、人为的感情好恶等严重损害了本该公正的教学评价,出现了钻营取巧者得利,踏实肯干者吃亏的现象。
5.竞争机制不公。由于教师职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绝大多数教师的政治生命黯淡无光,在晋级和提拔方面机会甚少,成为名师更是奢想,多数教师把眼睛盯在职称晋升、荣誉授予、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情况是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留有太大的弹性空间,缺乏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机制,严重地损害了荣誉、职务、职称的权威。这种现象虽然不普遍,但它对教育人文环境的污染,对教师人格的扭曲不可小视,招致其它社会成员的误解在所难免。
五、问题解决对策的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裂度。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越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多管齐下促进发展。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市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同时,拓宽筹资渠道,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教育,对教师额外的付出给以经济肯定,提高教师的生活福利待遇,以解决教师收入偏低现状的问题。
2.落实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有两种含义,一是法律关系一方面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二是法律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权利和义务不是绝对的,有时权利也是义务,在不同场合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交叉的,并可以相互转。
3.减轻教师工作罱。学校要力求科学地设定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工作量设定上限,缩减非必要性的文案工作、正确对待展示性活动、引入适S的隐形教学支架如果教材前后铺陈效果好,学生也可以自学,减轻教师工作量。
4.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细化评审规则、规范运作程序、限制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强化客观硬件、弱化主观色彩、加强群众监督、增加透明度、赋予每个教师申诉和辩解等权力迫在眉睫。
5.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遵循民主、公正的原则,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学校应该实施“教授治校”,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权力管理学校事务,竞争机制不应该是体现某些领导的意志,而应该让广大教师们来制定大家公认的竞争机制。
单元模块化教学应该体现“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主动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从整体策划单元教学出发,着力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全力开放学习场所,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努力寻求学科自身和学科间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同时将分散各篇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聚“点”成“块”,使学生能够体验作者情感并将情感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
学案式教学,首先要明确学案的真正内涵,所谓学案,简而言之,应该是为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学习过程设计。它包括学习目标设置、学习内容解析、学习基础评估、学习策略设计、课前预习方案、课堂学习流程、课后反思总结等环节。
学案编制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编制的应该称之为导学案,二者不能混淆。
学案式自主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讨论和交流),并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面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编制学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对单元教学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从而明确提出每篇课文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做好问题记录。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释疑,同时设计评价方式,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类聚原则,基于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单元学习目标。通过一至两篇课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示范点拨,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单元中其他课文。并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将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从语文学科的整体性和系列性出发,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进程,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真正做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写人记事散文”单元为例。
一、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散文的主体要求是: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通过指出写作顺序、说出详略、划分层次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归纳文章段落要点和文章结构特点包括线索、照应、过渡等来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帮助学生结合作者和作品的时代社会背景,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
3.“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就是要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和自己喜爱的细节、场景描写、以及重要的抒情议论段落,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评价质疑、展示分享。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这些课文都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人生哲理。归根结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特点,掌握学习这类文本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刚刚学习完了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知道了解背景知识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意义,着重训练了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对学习本单元有帮助。同时,在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中运用的在反复阅读中,发挥想象,品味语言,从而感受溢于作品中真情的方法也对学生学习本单元有帮助。
2.学生在第二单元中,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理解掌握大量的文言知识,容易疲倦。本单元三篇文章要么写悲惨忧伤之事,要么写名人趣事,学生易于读通文本。
三、教学目标
1.独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2.明确本单元三篇写人记事散文在选材上的典型性、深刻性及真实性等特点。
3.通过分析典型事例等方法,了解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通过品析语句,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价。
5.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字典、网络等工具,独立疏通整理文本中相关的字音、字形和词语;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作家及相关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为分析理解作品做准备。
6.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按照单元要求独立完成每课的“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能够掌握常用的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如按照时空变化、情感变化、事情的发展、描述角度变化等;能够理解在写人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选择典型的材料,了解选材与写人的关系。
7.通过品析文本,掌握运用描写、对比烘托等写人的常用方法。
8.通过阅读品评,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培养高雅的艺术趣味。
9.通过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四、评价方式设计
1.通过查阅每课的学生“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2.通过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梳理本单元字词等基础知识,形成测评卷,限时检测,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
3.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一,检查学生对选择典型材料来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的方法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能够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
4.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二,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在写人时对描写、对比、烘托等方法的掌握情况。
5.通过学生自学读本上的《怀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普通人》三篇文章,检查学生对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处理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的一般方法,了解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并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品析语言。
2.难点:将学习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要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等。
3.补充资料:读本《你的微笑》中“高山仰止”“芸芸众生”单元中的文章。
六、学习流程
(一)师生共同研读单元提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明确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关注的知识点,即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确定学习本单元的课型
1.单元导学课。以教师为主导,编制导学案。师生共学《记念刘和珍君》,联系单元学习目标,讲方法、讲思路、讲要点,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本单元所遇到的问题;
2.单元群学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狗包弟》,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学案,学生运用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学到的方法开展组内互学,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评价总结。
3.单元自学课。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独立编制学案,组内释疑,全班展示,分组质疑,学生相互补充、评价、总结。
4.单元写作课。设计片段作文,当堂完成。要运用单元所学立意、构思、选材和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进行及时演练,做到读写结合,要有目标、有要求、有反馈。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后,完成片段作文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300字左右。
学习《小狗包弟》后,完成片段作文二:发挥想象,补写“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他......”的情节,300字左右。
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要求运用本课中学到的抓住细节描写来写人的方法,修改作文片段一或者片段二。
(三)按照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预习,完成“自主预习记录案”。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自主预习案”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解决部分疑难问题。选择本组准备在全班讲解的知识点,分工合作,按照要求制作学习案。
(五)教师审核各组的学习案后,由课代表排版印发。
(六)学生全面预习下发的学习案,研究针对本组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基于学生自制的学习案,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互动质疑。
(八)师生共同总结。
一、高中语文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研究方法论是否科学。
由于历史原因,受原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语文课程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总结、思辨分析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理论研究上,语文课程改革对于以下几个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语文教育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还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为本位还是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能使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为本位;是强调科学主义的语文教育观还是取向人文主义的语文教育观等。
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引进国外一些课程理论和流派时,缺乏本土化的过程。对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观这些即使在当代西方社会也是仍有争议的课程理论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过于强调国际化,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扬。另外,如何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度”也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
在实践研究层面,语文教育开展了广泛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一些语文教育命题进行了论证,并且激发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这些都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一个实验方案从出台到实验,显得过于仓促,缺乏充分的论证。教育改革实验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必要的规划,然后从小范围逐步推广到大范围。
这里简要介绍香港即将进行的高中学制与课程改革,或许对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课改有所启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决定,2008年9月起升高中的学生,将实施新的学制与课程。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的文件称,实施新课程最少需要四年准备时间,有关重点工作的进度表如下:
2004年――就科目的课程目标和设计进行咨询。
2005年――(1)确定所有科目的课程目标及设计;(2)开始编写课本,开发学与教的资源;(3)向学校公布大学招生的具体准则;(4)开发新的高三考试;(5)开始推进与高中新学制配套的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发展。
2006年――完成所有科目的课程及评估指引。
2007年――8月份向学校下达考试手册。
2008年――(1)2月备妥适用书目表;(2)备妥学与教的资源;(3)9月,第一批修读学制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入学。①
相比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评价实验改革没有同步进行,使得广大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语文改革的方向显得茫然不知;语文课程结构改革必修选修已经开始实施近一年,然而选修课的教材还迟迟没有露面,有关学生如何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如何进入评价范畴都是一团雾水;高中课改实验才刚进行,就已经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这对于高中这样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阶段,显得草率,即使改革的方案经过修订,也很难保证方案的成熟与完善;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评估上也较多采用例证法,以局部地区个别学校个别案例来论证整个的实验方案,这从研究方法上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从科学研究的态度上说是极不负责任的。
二、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
新课程实施以来,听得最多的是这次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语文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如何恰当的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对当前课改有很强的现实性。
的确,相对于以往的历次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这次课改有许多革新之处,它的“新”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中尽可能做到两者的统一;强调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实践性;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更新等众多方面。
但是,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也要一分为二,不能为了“新”去片面强调“新”、追求“新”。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对原有教育活动中不合理因素的抛弃,对合理因素的继承,而不是为了改革、为了求新去另立炉灶,以显其“新”、显其“革命”的一面。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中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是一次“全新”的。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要警惕这种刻意求新的倾向。我国几千年语文教育有相当多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这次课改中所提出的一些语文课程“新”理念、课程实施的“新”方法其实很多都不是“新”的,只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例如,学科性质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对古代语文教育中“文道统一”的继承和发扬;语文新课改强调“诵读”法,古代语文教育中就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须成诵”(宋代张载语);新课改提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写真情实感,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写作被分为两个阶段,从“放胆文”到“小心文”,其实早已经体现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宋代的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更提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诸如此类的新课改中提出来的众多新理念其实不新,是“新”中有“旧”,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在课改中的刻意求新,却忽视了求新与继承发展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在关系。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与理想
教育理想的实现要建立在教育现实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改革也是如此。
1.关于语文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语文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语文课程目标中单纯对知识技能的关注,发展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观。三维目标观试图解决在关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应该说,这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观是以往知识本位的语文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我们应该看到三维目标在语文学科中也是有层次性的,不能将其看成是并行的三个层面。在三维目标中,言语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是基本的,在这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言语知识与言语能力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基础教育共同的责任与目标,并不能奢望这些目标在语文一个学科中得到全部的实现。企图将三维目标在语文教育中同时全部实现,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理想主义。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出现这种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文化课不像文化课、伦理道德政治课不像伦理道德政治课的三不像课堂教学的倾向。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了选修课(其实,早在1963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就出现了选修课程,只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故大多数教师对此并不了解)。选修课程的设置,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早在1963年已经提出的方案为什么得不到实施?当前是否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设想的美妙不一定在实践中可行。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使得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高考仍然是相当多数的中国青年改变自己命运、争取自身发展机会的一条主要道路。高中学生并不会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选择课程,他们会更为理智地做出判断,选择有利于高考的课程,这与开设选修课程的初衷却是相背离的。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我们至今还没有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案,能够将选修课制度和高考制度较好地结合。
当前我国语文学科的师资力量也是使语文选修课程只能成为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85%、91.9%、75.71%②。在一个教师学历还远没有达标的高中阶段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显然对教师来说是很勉为其难的了。语文教师们如果缺乏对选修课的把握能力,很可能就照搬大学的一些课程(这种情形已经在某些中学出现),这样,中学语文的选修课就成了大学中文系学习课程的压缩,而学生为了高考却不得不选。选修课程非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却完完全全地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目标中高不可攀的理想。
四、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
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最终都要由教师来完成。如何使语文教师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满腔热情地实施新课程,这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培训备受重视,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语文新课程改革也较为关注。
但是,语文教师的培训也有值得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
1.培训的内容
在语文新课程培训的内容上过于注重知识培训、理念培训。就如同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一样,对知识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情感态度的形成。据调查,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很热情的只有9%,较热情的有34%,冷淡的竟达到49%,甚至8%的教师对新课程表示反感③。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与情感将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另外,培训中由于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将所掌握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培训。对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了解并不等于就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新理念,如何将教师课程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中要切实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培训的方式
当前的语文课程培训方式大多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这种接受性的培训方式和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一样,它虽然可以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对新课程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它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它忽视对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案例分析培训、学员专家互动交流培训等方式,是对单纯专家讲座式培训的有效补充,或者说应该成为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
另外,目前的语文教师培训主要采用的是集中培训形式,这种形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单一的集中培训形式其弊端是显然的:培训时间太紧,培训内容没有时间消化;培训的技能和理论过多,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联系太少;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全程培训等。为此,语文课改培训应该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进行校本培训、语文教师自行研修等。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起步,并将进入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的语文改革我们要慎之又慎,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关注,否则,延误的不是一批人,将是一代人。
①程材《香港将改革高中学制与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5.5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教学 实施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3-01
1.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
1.1何谓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标准
所谓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标准,是根据语文自身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学目标等因素综合制定的。首先,语文自身的特点在于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不仅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还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而语文的人文性则是说语文课程是文化的课程,语文中包含了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因此,要上好语文课,既要顾及语文的工具性,也要兼顾语文的人文性。也唯有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才能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和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密不可分的。而新课程教学标准则从不同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其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二,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于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再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开展。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则从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提供选拔资料和促进教学研究等六大方面,论述了如何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评价。
1.2何谓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
所谓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是针对传统的教学而言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应试,因此教师的教学主要围绕课本以及教学参考书来开展,并且在课上,教师可以说是从头讲到尾,学生很少有发挥的空间,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但其弊端也是很显著的。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导致学生很难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由于教师的教学只是简单的围绕书本和教参来开展,导致语文教学范围过于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只围绕书本和教参来开展语文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导致语文教学成了空中楼阁。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语文知识,更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要提高语文素养,就要留意于生活,善于观察,发现并懂得思考,因此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在这种情形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应运而生。所谓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是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标准来实施开展的,其目的在于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培养多方面人才,其具体举措有:通过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调整以及对高中语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的建构。而崭新的语文课程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还有通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2.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
2.1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一堂好的语文课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所谓教学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把教参上的东西写到教案上就完事,而是根据某一学科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从而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以便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的过程。那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设计呢?我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应考虑以下几点: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体现先进的教学观、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及成才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智能培养,还要留意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的表现,即学生有没有真正的学到东西以及学生在学习时是否是快乐的、是愉悦的;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教学环境;最后,要说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调整及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打破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现象,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和可以发挥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不断调整及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搞活语文教学课堂气氛。
2.2开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在于探究式和合作式教学,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实施及开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开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首先,要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传统语文教材;其次,要以调动学生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再次,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师生角色。由于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过于生硬,学生很难有兴趣听下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此外语文的作用在于交流,在于表达,因此在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讲授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为此可以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而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就要转变观念,不把自己当成权威,只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构建一种平等,师生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其次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之间的互评,而没有从学生的学法角度来评价一堂课是否真的有效,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从而对语文教学做出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把教学评价当成一种形式。最后,要说的一点是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在于教师也在于学生,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沿着一条固定的路线一直走下去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从而有效的带动学生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则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从而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生动情境;教学方式;开阔视野
在新课改之风如火如荼盛行的今天,传统的“粉笔+黑板+教科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已刻不容缓,它能够帮助我们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堂结构,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下面,本文就在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剖析和研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利用多媒体丰富课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外,教师还应该利用多媒体的特点优化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教师的授课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在原有的课文知识上进行大胆运用假设,制作出具有教学特色的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强化学生对感彩等语文元素的认知,让学生更容易抓到高中语文内容的重点。例如,教师以文章描述的语言、动作、场景为基础,在课件的相应位置添加作者的心理活动或相关视频或音乐,营造逼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自由发挥想象,大胆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章大意,并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精彩。
二、利用多媒体实现高中语文课堂延伸
高中语文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不断向课外知识延伸,拓宽高中语文教学范围,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方式来收集典型的社会案例,并将其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对此案例进行自由讨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既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时间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设备收集各式语文学习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以此开拓学生自身的知识视野,并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从而为学生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本知识外延,开阔学生视野
传统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尽管在讲课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会涉及一些课外知识,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学到的课外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的。而多媒体技术,犹如一本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应有尽有,若我们将多媒体技术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就能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资源的融合中得到极大的开阔。
比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有关写作的知识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写作技巧、写作理论,以及众多优秀范文和例文点评等,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扩大了,对于写作会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在学生构思立意方面,也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另外,我们也可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到相关的作文论坛中,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点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可行性的建议,进而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四、利用多媒体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将来自投影仪、录音带、录象带的各种文字、声音、图象以及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它还能对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建立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了起来,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通道,而且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容易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更多信息,使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积极探究各种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方法和策略,使高中语文课堂在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辅助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合理、恰当地使用,如此,才能充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高中语文教学变革顺利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命题路向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诚如上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基本脉络包括命题形式、问题要求和相关的立意取向,通过研究相关的高考命题案例,高考命题的基本脉络主要由作文形式,文体要求和相关的情感表达构成。作文形式主要是指应该写就何种类型的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都作为重要的命题形式,对语文教育事业发展起了直接影响。而文体要求侧重于文章的体裁,要求从议论文、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文等多种文体中作出抉择,使得所选择的文体能够真正适应语文命题需要。然而,情感表达则侧重于作者的立意取向,不仅包括作者的正面立意,也包括了负面的生活情感,是正负两面情感上的表达。
基于上述基本脉络,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积极顺应时展要求的生活性。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也具有一定的生活性,主要是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案例为源,拟定出相关的作文命题,从而使得学生对社会层面的考虑和见解,能够通过高考作文来加以呈现。第二,高考作文命题方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主要呈现在它对于题目的选定,并不受实际生活的限制,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第三,高中语文作文命题的综合性。综合性主要是指命题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不仅关系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还关联到了近阶段的相关事宜,呈现出综合性整体特点。
2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视域下作文教学基本症结
第一,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关键,基础知识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能力高低。高中生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字音、字形、句式存在欠缺。错别字连篇、病句重重、语句表达的词不达意等问题较为严重,而这些自然会对作文水平好坏起到直接关联和影响。第二,情感传达相对欠缺。作文要求能够通过通顺的文字,真实传达自身实际情感,达到真情实意的具体标准。目前的作文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盲目地将生活重心压制于学业进步,使得他们对于实际生活事件并不关注,作文中所要求表述的个人想法和情感表达呈现出虚情假意。第三,案例选取缺乏生活。诚如上述,基于自身的全部重心落于学业进步,使得他们对课外读物的选取相对局限,不能找到有效素材来保障自身的实际文化内涵提升。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案例选取和举证颇为局限,并不能真正地为他们的行文布置,带来直接有效的学习成果。
3基于高考命题路向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对策
3.1夯实基础,不断强化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首先,由于基础知识对学生的日常写作有着直接影响,我们应该根据高考命题实际路向做出科学有效评估,并通过加强学生基础建设,保证学生基础知识顺应学习需求。具体说来就是要强化基础知识储备,从字词落实做起,结合命题方向做出学科和类别划分,保障行文中没有过多的词不达意、错别字的现象。其次,要加强对病句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使病句数量有效降低,最终保证作文基础表达能力。
3.2把握方向,提高情感在写作中应用
作文是真实情感表达,行文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情感应用,通过强化学生对命题方向确定,认定作文具体方向。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对应模块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强化自身情感表达。通过写作基本方向的捕捉,从生活中获取相应的事例进行切身体验和感受,并尝试着将真实情感记录下来,通过相对准确、精致的字句,来具体描绘实际的内心情感。还应加强对情感类文体的尝试,通过不断地尝试提高情感应用领域自如性和灵活性。
3.3深入生活,扩大题材范围
一方面,学生基本素材局限导致实际学习能力欠缺。他们对于作文理解和表述存在偏差,通常有着深入的思想理解,无法从众多案例和事件中寻找出真正适应于的相关案例。教师应该进一步强化和扩大学生题材范围,通过学生接触的实际案例的增加,来促进他们可以得心应手地应用各类案例。另一方面,要实验批改结合的方针,营造师生交流与合作平台。出于软件和硬件设施的局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不充足,因此,师生应该联合起来,对作文命题的发展路向做出系统的分析和解读,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与合作平台,来建立起良好的友好互动关系。师生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彼此交流各自对题目的见解和行文思路,从而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与此同时,对于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相应问题,教师也应该及时指正使得两者的问题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解决,最终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诗歌追求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目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存在一些普化的问题:许多同学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效率低下;想象角度和方向无法与古典诗词的意境对接,不能感受古诗的魅力,这样的话,原本是隽永秀美的诗词在同学们眼中变得生冷抽象起来,久而久之,大家对诗词学习都产生了厌恶和畏惧心理。为了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关键教学内容的总结,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关键点
1.审美鉴赏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内容都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关键,从感觉到审美的心理转换,诗歌内容可以把经验与思维连接起来,克服视觉的局限性,促成形象的无限拓展。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先,通过朗读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这时诗歌的“韵律美”。其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内容的情境美。同时,在进行背景分析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念美感。最后,对整首诗的表现形式的分析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代表的心情,更好地体会到诗歌形式的独特美感。通过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其实,阅读与审美、知识与鉴赏在同一时空状态下是可以互通的,知识支撑着阅读与审美,阅读与审美也提升了知识的含量与丰厚。因此,诗歌鉴赏教学的关键点必须要考虑到审美教学。
2.自主鉴赏
高中语文的诗歌内容包括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无论何种内容都有着不同的鉴赏要求。培养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有效培养古诗词的自主鉴赏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自主鉴赏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诗词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人云亦云。“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避免学,实现自主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时,由于诗歌本身就有朦胧感,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直接进行答案解释、统一诗词意思。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拥有基本分析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自主鉴赏学案中杜甫的《绝句二首》,然后引导学生摸索分析规律,最后教师总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总之,诗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领悟、自主体验,进而进入自主鉴赏空间,能够在有限的教学阶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提高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和不可忽视的环节。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包括:
(1)意象基础知识讲解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2)诗歌分析内容讲解
高中生必须要有较为明确的诗歌分析能力,应该明确诗歌内容自学的基本程序。例如:教师要求高中生预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学生就应该明白首先要进行诗歌朗读,正音正字,然后查阅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造这首诗的背景。接下来,要结合教材注释进行文本理解,最后查网络资料了解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这种基本学习程序学生必须明确。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加强审美鉴赏教学
音乐课以优美的乐曲、和谐的旋律,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美术课以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线条,使学生赏心悦目;文学作品之中的诗歌则是以独特的韵律美和情境美来打动人心。
(1)要重视思想审美教学
古人做诗很讲究词句的锤炼,故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之说。因此,对于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体味语言的魅力,更要品味诗人的人格美,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介绍苏轼的经历,让学生明确苏轼的一生是几多波折、经历牢狱、满腹才华不得重用的。在其他人看来如此落魄的人生,苏轼却从来没有在文学作品之中表现出颓废之感,反而豪情万丈地创立了“豪放派”的词风,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种教学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人格魅力,形成美育教育。
(2)要重视情境审美教学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例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这首词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总之,语文课中的美育是以曲折的情节、动人的形象、悦目的环境以及富有韵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加强自主理解教学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加强自主理解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例如:教学《锦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小组自己收集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歌,同时总结出自己这样理解的原因。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然后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讨论文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总之,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流活动的组织,打破传统的一人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有效的点评和指导。
总之,古典诗歌是传统的高雅艺术,它以丰富的想象和凝练的语言来完善和丰满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必须要重视对自主理解教学的组织,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高职语文 定位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1-01
语文在基础教育中是重点学科,贯穿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全过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进入高职后,由于强调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观念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的地位经受了严峻的挑战。高职语文想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改革,要更多的服务于人文素质建设,充分发挥其素质教育功能,使高职语文教育能够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比较尴尬。首先,在教学形式上,仍然像高中教学一样采用语言文字基础训练的方式,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不爱学,老师不好教。其次,高职语文的教材都存在注重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缺乏针对性。也存在注重传播知识,忽视传承文化的通病。这样的教材不是像高中教材,就是像大学教材,有着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使用。最后,高职语文教学的课程不断被挤压,甚至被取消。高职的语文课程一般就开设一个学期,高职语文需要在短时间内达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时间短、任务重,根本不切实际,教学难度特别大。
二、高职语文教学定位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高职语文是为了响应人才素质的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母语教育。高职语文以公共课服务于专业课为出发点,更加贴近学生。同时,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学习高职语文,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理念,学会如何交流沟通和进行团队协作。同时,高职语文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更好的面对就业和创业。高职语文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人文教育,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凸显其实用性的特色,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稳固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高职语文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高职语文是地位比较特殊的一门科学,它既区别于高中的语文,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跟高中语文相比,高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及文学修养。跟大学语文相比,高职语文降低了思想层次上的要求,弱化了理性思辨方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实用性的价值。
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一)开展教学的“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学要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以文学艺术和道德情操对高职学生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影响,让学生们学有所思、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它是文理科互相渗透的桥梁,也是文化和科学融合的手段,更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来源。可以肯定的说,高职语文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石。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开展教学的“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虽然高职语文教育的目标比较倾向于社会应用性和职业性,其宗旨在学生以后的就业上,但是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人员。据统计,20岁左右的青年,在其一生要经历7-8次的职业转换。一个人不可能一生只在一个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有能够适应新环境能力。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对他们事业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要开展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要让学生乐于参与与体验,并在参与过程中进行探索和领悟以及自主内化,这样才能起到教学的目的。要想使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要开展教学的“开放性”,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开展教学的“开放性”,可以通过讲授、互动讨论、案例教学和诵读等方法来实现。学生在这些开放性的互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自主的讨论,不但能够理解经典文学源远流长的道理,还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知识储备、思辨能力及对文字的运用能力。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高职语文为了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也要在教学中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要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改革教学策略,丰富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高职语文能更好的为专业的学科服务。
参考文献: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角度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这一渗透过程主要依靠课堂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语文课本,即教材。借助教材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分析讲解课文,使学生自主了解、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从而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层内涵。如在讲解《将相和》时,教师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同时就应当对文本的深层次内容进行剖析,让学生领会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和爱国情怀、廉颇的知错就改等美好的精神品质,教师此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引导,促进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与课文背后的人文精神内容相结合,将人文精神渗透在课文讲解中。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
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仅存在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于课外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高中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规划课外活动的主题和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人文精神。如课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其个体差异性。在学习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良性互动,彼此尊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可以由教师聘请拥有各年级丰富教学经验的组长,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师要制定严格的读书活动考勤制度和考核体系;每一个小组需要有本组活动方案的具体计划和教案;要有专门的语文阅读活动记录本,并记录有关的教学活动案例和习作经验总结,期末还要评选出最佳阅读活动小组并进行比赛。
三、在德育教学中推进
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树立榜样形象。在生活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潜意识教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正能量传播,从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如教师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奉献社会,学生会效仿学习,这就利于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进而促成学生内在人文精神的成长。在学习《骆驼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闪光点,通过讨论和点拨,借助文本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叙事,加入浓郁的抒彩,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篇文章热情歌颂了石油工人不怕困难、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壮烈牺牲的献身精神,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四、关注古典作品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