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第1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字词教学;工具书;说文解字

字词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文本的理解、鉴赏、体验和感悟,最终都应该以词语的理解为基础,而任何思想感情的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要求“能借助词典”“结合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及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和文本的特点、学生理解需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大道至简――运用工具书理解字词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就明确要求,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查字典是理解字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我在执教《渔歌子》一课中,对“不须归”中“须”这个词的理解的时候,是这样教学的:

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不想回家。

生:不用回家。

师:在字典中,“须”的解释有三种,你认为在这里应该选择哪一条更准确?

生:第二条,须要,必要。

师:把它带入词语中,不须归就是――

生:没必要回家。

师:可见理解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解释带入词语中,这是我们在查字典理解字词常用的方法。

从以上案例来看,查字典的方法不仅仅使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发挥着作用,对中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样具有意义。这些词语相对来说带有一个关键字,这个关键字在整个词语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个关键字眼在理解上往往容易发生歧义,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如能准确掌握,往往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查字典的方法,引导学生直接查找,并联系上下文从中选择相关意思,加以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二、意由境生――创设情境理解字词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不仅仅是用于课文内容的讲解理解,也不是仅仅表现为多媒体音乐的渲染、影像的呈现,准确地说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组织,一种对文字的外显。这样的教学手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和运用词语。例如,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子》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小伙伴们围着科里亚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光通过工具书(例如小学生使用的字典)的查找,学生具体理解和感悟,因为“嘴”“舌”二字都被赋予了引申义。这种情况下,我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来帮助学生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师: 科里亚左挖挖、右挖挖、前后都找遍了,就是没有找到匣子,他心里可真是疑惑极了。小伙伴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生: 科里亚,你会不会记错了?

生: 哎呀,科里亚,也许法西斯把你的木匣子挖走了。

生: 肯定是你记错了,现在找不到了吧?

生: 木匣子可能长了脚偷偷跑了。(众笑)

……

师: 是呀,小伙伴们纷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有关心、有担心,也有善意的嘲讽,你一言我一语,这样的情境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齐):七嘴八舌!

以上的案例看出,可以用创设情境法来理解的词语大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或渲染某种场景的课文中,本身就有情节性、情境描述性,而且这些词语具有形象性特点,适合于学生通过表演,或者是老师教学组织再现出来,学生是否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真切地进入那情那景中去,是能否理解该词语的关键。很多名师都擅长运用这种方法,比如于漪老师用自己的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饱满”,于永正老师组织几个孩子上台表演小稻秧,理解什么是“争抢”,这些成功的案例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语文是靠丰富的词汇,体现其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挖掘词语中生动的意象,展现在课堂上,会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具有更多的生活气息、人文气息,让课堂活泼起来,生动起来,轻松起来。

三、说文解字――运用造字的规律理解词语

中国汉字是极具魅力的,音形义的结合是其有别于拉丁文等其他文字的重要特点。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字的由来构成做了科学的解释,这些字虽然在岁月流转与文化传承中在音、形、义方面有了一些变化,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找到教学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抓住汉字构形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理据进行分析,往往能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中,学生对“边疆”中“疆”的写法比较容易错,尤其是在书写中容易把“弓”字旁下边的“土”丢失,还容易把“疆”与“僵”“缰”混淆,但是借助“说文解字”的思路,观察字形,我们可以找到字词理解的教学切入点。下面是我对这个字的教学流程:

师:看,先写左边的一个弓,这可不是打仗用的弓箭的弓,而是古代丈量土地的丈弓,所以下方有一个土字,右边由三横和两个田字组成,代表田地之间有界限划分。所以这个疆字,就是丈量土地,划分出区域界限的意思。我们可以组成哪些词?

生:边疆、疆土、疆域。

师:(出示新疆的地图)在我国大西北幅员辽阔,古代被称为西域,自古为我国固有领土,曾经多次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入侵,1884年,清政府收复边疆之后,在这里设立了一个行省,因为这片国土重新回归,所以改称这里为“新疆”。

以上的教学,教师把“疆”字的造型,通过说文解字的办法进行了一一分析,这种庖丁解牛式的解析,使得学生关注到了易错的部件,教师又借助汉字的表意功能,对这个易错部件“土”的含义进行了解析,达到了形近字区分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在学生组词“边疆”“疆土”“疆域”之后,出示了新疆的地图,解释了“新疆”这个名称的由来,为下文学生理解父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意义设下铺垫。

这样的字词教学,通过字理知识的分析,能够充分挖掘字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将原来看似相对独立的书写、析义、读音等各项知识点的学习相互联系,进一步整合,构建成完整的有机联系的学习系统,并使得字词教学不仅扎实有效,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了促进作用

四、纵横捭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尤其在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应作为学生着重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尤其在语义较复杂的情况下,就词解词理解起来颇为费劲,如果依据文章脉络思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便能顺当理解词义,因为词义往往就隐含在其中。

请看《落花生》一课对第一自然段“居然”一次的教学。

师:请问“居然”是什么意思?

生:竟然。

生:果然。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不同,我们仔细地读读书吧,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收获花生的?

生(读书思考):我们是在后院的荒地中收获花生的。

师:观察这个“荒”字,谁来说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上面是个草字头表示草。

生:中间的有个“亡”表示没有。下面……

师:下面部分是“川”字变形而来表示水,那这三个部分连起来表示?

生:没有水的地方,连草都不长。

师:对,这就是荒地啊,原本寸草不生,可是我们却在这里收获了花生,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特别意外。这个“居然”就是表示事情发生得很意外。

师:对,“居然”表示意料之外。

第2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初中 汉字教学 误区 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在正确、主动地学习、使用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因此,汉字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民族文化传递的过程,它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高超和源远流长,对民族文化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进而还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今天的不少中学,却往往因为追求升学率等功利因素,而忽略了汉字教学。笔者在近几年中,结合当前初中汉字教学的误区,探索初中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便引导初中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汉字文化。

一、当前初中汉字教学的误区

(一)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热情不高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码”字的生活。键盘正在悄悄地取代着硬笔,“手写体”正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而今的中小学生受信息化的影响,对写好汉字的热情也不高,而能写一手好字的学生越来越少。

(二)汉字书写几乎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随便翻开初中生的作业本,我们见到的往往是笔走龙蛇、龙飞凤舞,如吹乱一地的稻草字,看到的是错字连篇,像黑云翻墨的不规范字,甚至还会冒出乱七八糟的旁人绝对无法辨识的火星文,如果我们还不下功夫整治,很难想像受电脑文化冲击的中国人,将来是否还会书写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汉字。

(三)汉字教学的方向存在明显的偏颇,尤其忽略了汉字的文化底蕴

其实,在中国的几千年的识字教学中,一直是非常重视汉字文化渊源的,只是五四之后改变了汉字教学的方式,是受当时极端“西化”思想影响造成的恶果而已。翻开解放以来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我们把汉字仅仅当作是工具,让学生认认读读写写而已,很少有教材能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如果说小学生如此教学,还可以理解,但是,初中生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强汉字文化意蕴的渗透。

(四)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摆正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忽略了汉字教学

这个忽略,有两方面,其一,今天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汉字书写就难以“过关”。不少语文教师自己的汉字就写得很糟糕,那些歪歪斜斜的板书,潦草凌乱的汉字如何能引导自己的学生写好汉字。其二,今天的语文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已经很难找到安排书法(写字)课的老师了,忽略汉字教学也在情理之中。

(五)不少学校的汉字教学是扫除阅读障碍时可有可无的“插曲”

如今的不少初中都极为漠视汉字的教学,不仅语文教学中没有对汉字内容进行必要的重视,而且,很难找到开设了写字课的学校,更谈不上形式多样的书法比赛活动了,在这些学校,汉字教学不过就是多认几个字而已。比起轰轰烈烈、全民皆兵的学英语来讲,简直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这是一种说不出的尴尬。

二、探索初中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重视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能重视,则语文教师的自身的书法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学校的书法比赛等活动将会大力地开展,学生的书写兴趣也将得到激发,热爱汉字的也将超过喜欢英语的学生。

(二)识字教学有效策略

1.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中学阶段教学任务重,内容多,要在几分钟内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生字的兴趣。将汉字字音的音韵美,汉字字形的结构美,汉字字义的意境美都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了兴趣,便会自主、自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课堂上教会初中生识字方法,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能把握汉字的文化内涵。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形象记忆法、顺口溜识字法、找规律识字法、故事识字法、比较识记法、“新说文解字”法、字义字理法等方法,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讲,“新说文解字”法、字义字理法都能拓展汉字的文化内蕴,其比过去的仅仅是看看读读写写的效果更显著。

3.积极开展有关汉字的综合性活动,普及汉字知识。例如汉字的造字法,通过收集展示甚至自行书写大量生动的汉字实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的同时,揭示汉字造字的规律,即汉字可从形体中感知意义,甚至是深刻的哲理。学生则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

(三)汉字书写教学有效策略

1.各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急需提高书法素养。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批改,都尽力把字写得端正、规范。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感受到老师也在认真书写,他们也会跟着认真书写,这样就营造出认真书写汉字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一手好字,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起着一种榜样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做学生的“活字帖”。

2.坚持每周的书法课已经势在必行。不管课程压力与升学压力多大,学校和语文教师都应该坚持聘请书法老师,上好书法课。汉字,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如何使它在发展历程中以更顽强鲜活的生命力绽放出灿烂的光辉是每一个中国人,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朱丽叶 《初中汉字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教研 2010年第9期

第3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困境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困境分析

结合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依然停留在“讲、读、背”这三大方式上,加上文言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以至于学生一提到文言文学习就会产生一种畏难心理,甚至厌烦、排斥文言文的学习。还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本身深奥难懂,理解已成问题,更别提背诵了,因此在提到文言文背诵时经常是怨声载道,感觉负担过重。其次,还有的学生也会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实在太过单一,除了讲解文章内容和分析词句之外,就是让我们反复地读,或者练习用口头翻译出来,根本毫无趣味可言。针对这些教学问题,笔者认为从事文言文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1.巩固文言基础,加强词句分析

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学习文言文存在困难的问题,教师在展开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指导学生打好文言基础,加强文言词句的分析,并且主动探究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的异同,从而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炼出其中的经典词句,说一说现代汉语中所用的许多成语其实就来源于古文中。如“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一句中就包含了“鸿鹄之志”这个成语,而“王侯将相”也来自于本文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不仅可以拉近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距离,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多积累一些词汇,以便应用到今后的语言表达过程中。

教师在讲到具体的字词时,为了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借助“说文解字”中的解字法,对所学的字词进行“六书”分类。如“山”“水”“月”“日”等字就是典型的象形字,而学习这类字时,教师还可以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把象形字最初的原型还原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言文演变的历程。

2.把握朗读教学,领悟文章内涵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能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这对于学生阅读文章和写作训练都将带来较大帮助。但是,传统文言文教学课堂,学生常常感到朗读困难,甚至把朗读当成一项非常无聊的事情,丝毫没有兴趣参与。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保障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应该创新文言文的朗读教学方法,降低文言文的朗读难度,并且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所饱含的思想感情。还是以《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应该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停顿方法,读出文章的气势来,同时也注意细细品味陈胜吴广想要施展个人抱负的那种强烈情绪。

3.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趣味

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深奥的问题,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应该尽量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用游戏活动鼓励学生以手脑并用的形式来取代以往的简单讲解过程。尤其是在课文复习环节,与其让学生单调地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或者进行抽查背诵,不如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类似于将全班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知识竞赛,或者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等,都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再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以实现语文教学和艺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载体,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加入文言文教学内容,是鼓励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而课本上那些精选的文言文资料,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还具备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重视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注重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应该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第4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重视;素质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报,2009,08-25。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5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19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早期和中期,也是中国传统语言学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期;第二阶段为19世纪晚期,在这一阶段中国语言学进入了现代语言学时期,以《马氏文通》的问世为开端。

(一)两个时期的语言理论成果

第一阶段,语言研究仍以汉字研究为主,这种“字本位”的观念,使古代语言学研究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音韵学。清代后期的音韵学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古音学,为后世研究古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江有浩的《音学十书》是古音学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书里,他把先秦古音分为二十一部。这种分部近似王念孙,二十一部分别为之部、幽部、霄部、侯部、鱼部、歌部、支部、脂部、祭部、元部、女部、真部、耕部、阳部、东部、中部、蒸部、侵部、谈部、叶部、缉部。王国维是这样评论清古韵学的:“清古韵之学,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二十二部分目遂另后世无可增损,古训诂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可见这一时期古音学的重大成就。

2.文字学。这一时期的文字学研究基本上仍以《说文解字》及其注释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前人的错误进行纠正,并阐发新的观点。

(1)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许慎对于六书的排列是这样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关系到文字及其发展规律、历史的认识问题。清代语言学家王筠提出:“六书者也,象形为本,行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王筠关于象形为“造字之本”的观点是正确的。汉字如同世界其他文字一样,起源于图画。早期的汉字中,象形字的比例最大,是汉字的基础。

(2)从字的形体结构解释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诠释字义时,清代语言学家朱骏声突破了许慎以来以字形求本义的窠臼,扩大到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方面。这反映了汉语由单音字日益向词的多义性方向的发展变化,也顺应了词由多容量的饱和向构成多音词发展的趋势。朱氏这一开创性的探索,使文字的研究变为词汇、语音的研究,即真正从语言科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特别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高度重视,把字词看成活的语言现象来认识,可以看作是词义学研究的开拓者。将字按古韵分类打破了《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之体例,把汉字从形体排列法改为按韵部排列法,可以说是汉字研究学术观念的一次飞跃,而且突出了“以声求义”的重要意义。

3.训诂学。清代的训诂学研究总体来说取得了显著成果。学者们努力贯通文字、音韵和训诂诸法,从校勘入手,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分析比较从而达到训诂的目的。对周秦两汉的要籍辛苦探索,疏通文句,使后世的学者免去了一些通晓文理的困难。特别是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从语言运用和总结校勘释义规则的角度出发,在论述上古汉语词法、句法现象及规则的同时,也论述了很多上古汉语的特殊修辞现象及表现手段,这是此书的首要贡献。

第二阶段,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为开端,对古汉语语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书分四部分,分别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此书体系完整,结构完备。在词法方面,汉语词不仅被分为九类,还根据汉语传统语法学的体系,将它们分别归属于实词虚词两大类。词的语法分类,采用的是意义标准,并非单一的词汇意义,同样包容了词的语法意义,即词在语法结构中的配置作用。此外,此书还注重汉语的传统及其实例分析,例如在区分汉语词类时,特设“助字”一类,因为“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对于静字(形容词),马氏认为汉语形容词不仅能作定语,而且也能作谓语。作为汉语特有的量词,虽未单独设类,但已注意到它的特殊语法功用。在句法研究方面,亦有独到的造诣。关于句子的定义,他把汉语中那些不具备主语(起词)和谓语(语词)的句子,也概括到句中来。句读更是着眼于汉语缺乏形态的特点所确立的一种句本位语法观的体现。分析句法时,将句子成分定义为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等。关于句型,除了一般的单句,还列举了排句、叠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古汉语宾语倒置的规律,也被首次明确揭示出来。

(二)两个时期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研究方法

1.反切系联法。在研究《广韵》时,针对韵部中可能只含一个韵母也可能含二三四个韵母的困难,创制了这一方法。这种反切之学,其意义不仅在于探明《广韵》的声韵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它启发了后人科学利用韵书以外的反切的方法,从而为汉语音韵学增加了大宗材料来源。

2.实物考据法。在探讨古文字形体演变时,以古器物文字实物材料为依据,纠正了《说文解字》的某些失误。

3.比较法。在《马氏文通》的纂写过程中,马氏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对区别于西方语言的汉语的独特特点,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

(三)两个时期的语言应用成就

1.文字学的普及工作。清代语言学家王筠的《文字蒙求》是为儿童初学文字而编。王力先生认为“不但对于儿童,就是对于一般学习文字的人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书”(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王筠在说文四大家中,是唯一注意文字学普及工作的人。

2.语文改革的提倡。马建忠构想进行教育救国,因此致力于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改变中国的语文教学状况,学习现代的先进科学知识。他认为“华文经籍亦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而“西方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

19世纪的西方语言学,深深地受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西方语言学者对梵语的发现与重视,对欧洲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整个西方语言史,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了统治地位,并得到了空前发展,最后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科学。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研究方法,创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语言理论

通过研究语言历史,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现象,证明了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提出了许多语言是从同一始源语演变而来的观点,而且划出了语言谱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著名观点有语言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论述。这一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人脑天生有着创造语言的能力,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无限的语言行为。新语法学派强调人在语言发展中的创造性,以为语言发展中的主要动力是语音变化和类推变化。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论述。洪堡特认为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进而认为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而且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即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

2.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建立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把当时的语言按其共有特点分成语系、语族、语支。对原始“母语”的重建过程不仅是全面深入比较各种语言的历史状态的过程,而且也是解释各种不同观点的过程,对研究各种语言的变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3.语音定律无例外。这是新语法学派极力维护的观点。认为语音当中的例外现象不是音变造成的,而是语言之外的因素造成的。

(二)语言方法方面主要采用历史比较法对各种语言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利用这种方法,建立了印欧语言谱系分类。同时重视考察当时的语言和方言,即考察活的语言,从当时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语言现象中来进行比较与分类,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三)语言应用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果主要应用于语文教学领域。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呈现了巨大的不同。中国基本上仍围绕传统的小学进行研究,虽然出现了《马氏文通》这一巨著,但那已属于20世纪的曙光了。而西方语言学随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变革,出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一学科,是令人瞩目与感叹的。这种不同,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语言符号的特征不同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缺乏形态变化,因此中国的语言研究偏于词义,在训诂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西方语言属于表音体系,形态丰富、富于变化,特别是梵语引入到西方,开启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河,因此,成果颇丰。

(二)西方哲学的重要作用

西方的语言研究,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起到了方法论的作用)。而在中国,虽然语言研究也有哲学的影子,但并没有很有影响的哲学流派,许多哲学观点都是零散的,哲学大家也如昙花一现。

(三)社会大背景对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第6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一、“说文”四大家之一王筠与蒙学教材《文字蒙求》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号友,山东安丘人,为清道光元年(1821)举人。他是清代著名蒙学经师、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学家,自少喜爱篆籀,后博涉经史,在《说文》学、校勘学、汉字理论等方面颇有建树。王筠一生著作丰富,自著书52余种,批校的著作有60多部,研究《说文》的著作主要有《说文释例》、《文字蒙求》、《说文句读》,其中《说文句读》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并称为《说文》研究经典著作,后人以此合称为“《说文》四大家”。

《文字蒙求》是王筠应友人陈山嵋(雪堂)请求,为教陈氏二孙识字所著,初名《字学蒙求》,道光18年(1839)由陈山嵋手写付刻,后经王筠本人修正重订,再刻于道光26年(1846),并改名为《文字蒙求》。该书从《说文》9353字中选取常用2050字(正字2036字,补阙14字),先列楷体次列小篆,参照许慎说解对所选字进行解释,但又不拘泥于许氏观点,“兼采钟鼎,字形更近古初,而不全依《说文》以释形体。”王筠以古文字证《说文》,很多字的解释比《说文》更加合乎情理。

《文字蒙求》为教儿童识字的蒙学教材,王力先生评价该书“不但对于儿童,就是对于一般学习文字的人来说,《文字蒙求》也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书。”马景仑先生曾将该书所选2050字,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覆盖率达97.97%的常用字2500字作比较,结果发现有916个汉字相同,也即约有49.86%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仍作为常用字使用,该书在当代的对外汉字教学中仍具重大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二、《文字蒙求》与当下的对外汉字教学

在《文字蒙求》的自序部分,王筠引用友人陈山嵋的话阐明了汉字习得之法:“人之不识字者,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会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总四者而约计之,亦不过二千字而已。当小儿四五岁时,识此二千字非难事也,而于全部《说文》九千余字,固已提纲挈领,一以贯之矣!”

王筠通过这段话指出了童蒙阶段汉字习得过程中的问题:“病于不能分”,“增减点画”,“难记易忘”,这与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何其相似!我们在教授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时,学生普遍感觉写汉字像画画儿,汉字难写难记。初接触汉字时,留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尚未健全,识记汉字普遍采用整字记忆法,往往缺胳膊少腿儿,或者少了一个部件,或者少了点画,或者增添了部件、点画,有时候又部件、点画偷换或者变形。以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又造成了随文识字现象,汉字习得规律被打破,更加大了汉字习得的难度。

作为“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其《文字蒙求》一书,将王筠的文字学造诣和教育理念成功地运用到了汉字教学之中,不但是研究《说文》的入门读物之一,同时也给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一)定六书,从字源角度分析汉字字形,以形说义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一书中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这说明从周代开始人们已重视汉字字形分析教学。后来的《急就篇》、《仓颉篇》、《三字经》、《百家经》、《千字文》等传统的韵文蒙学教材,都寓汉字学习于诵读课文之中,不太重视汉字字形分析教学,同样为随文识字。

王筠认为:“故文统象形、指事二体,字者,孳乳而浸多也,合数字以成一字者皆是,即会意、形声二体也。四者为经,造字之本;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5]《蒙求》不拘泥于《说文》的540部首编排方式,按照汉字发生规律自创编排体例,先象形指事,后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为用字之法而不予编排。全书分四卷:卷一,象形字(264字);卷二,指事字(129字);卷三,会意字(1254字);卷四,形声字(389字);补阙(14字)。每字先列楷书后列小篆,对小篆形体进行分析有利于从字形结构上解释字体的源流演变,达到以形说义的目的。如:《卷一・象形》:鼠,,此字当横看,大首俯身曳尾。《卷二・指事》:八,,别也,字象分别相背之状。《卷三・会意》:公,,,公私之私之本字,八,背也,背为公。《卷四・形声》:帝,,从二,古上字,声。

《蒙求》《卷一・象形》记载:“字因事造,而事由物起。牛、羊,物也;牟、芈,则事也;木,物也,出乇、、、皆事也。”《卷二・指事》记载:“会意者,会和数字以成一字之意也;指事或二体,或三体,皆不成字,即其中有成字者,而仍有不成字者,介乎其间以为之主,斯为指事也。王筠从汉字发生规律出发,认为象形是造字法的基础,汉字产生先有象形和指事,会意字则由这两者构成,形声字则是三者组合而成。学生先习得象形字、指事字,再复合构成会意字、形声字形体构造,“能分一字为数字”,再学习《说文》九千余字便可“提纲挈领、一以贯之”,便可达“执简御繁”之功效。我们认为这同时也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汉字认知和习得规律,在对外汉字教学上大可尝试。

(二)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对汉字实行分类教学

王筠认为汉字教学应“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字既识,乃教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难讲者。”《蒙求》一书按此理念对每类字书所选字进行分类编排,不但符合人类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思维,而且遵循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由部件到组合成字的发生规律。80年代开始,基于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开展,汉字部件分析逐渐引起重视。2005年邢红兵对《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中的2905字进行拆分统计,结果发现在515个部件中构字数在5个以上的基础部件占到了57.48%。汉字部件教学逐渐成为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都与王筠的“会和数字以成一字”的文字学观点一脉相承。

《蒙求》除按六书先后发生顺序进行分类,在每一类书中也对汉字进行了系联归纳、类别整理,以便于学习。《卷二・指事》记载:“本,,末,,朱,,本者,木之根也,末者,木之杪也,朱者,木之心也,皆有形而形不可象,共一记其处谓在上在下在中而已。”三字抓住相近形体的区别特征进行解释,便于理解和记忆。《卷四・形声》记载:“啻,,从口,帝声,楷又变为。、、、、摘、、滴、嫡、,篆皆从啻,隶皆从,惟尚有作者,又音滴,本也。邵子湘以为滴,改土昏礼三为三滴,大缪。”将同部件字归类解释,触类旁通,记忆深刻又减轻记忆负担。

(三)以人为本,以汉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文字学家的王筠同时非常重视语文教育方法,他把语文教学分为集中识字写字阶段和读书作文阶段,又坚持“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人皆寻乐,谁肯寻苦”的理念,主张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从汉字的特点出发,以汉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王筠认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集中识字虽效率高但易枯燥,识字为读书写作之工具,识字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教育意义。古人造字意在正名百物,在古人眼里是“惊天地、泣鬼神”之举,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汉字学习是语言交际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这是拼音文字所不能媲美的。汉字学作为国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独立存在,因汉字形体以其独特的叙事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华夏文明。从这一点来看,对外汉字教学又具有特殊意义。

《卷一・象形》记载:“日,,日中有黑影,初无定在,即所谓三足鸟者也。月,,月圆时少,阙时多,且让日。故作上下弦时形也。中一笔本是地影。词藻家所谓顾兔桂树也。”三足鸟和顾兔桂树的民间神话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了解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卷一・象形》记载:“匕,,栖也,勺匕同形,特柄有在上在下之异,所以相避也。”《卷三・会意》记载:“匕,,比也,君子周而不比,相比是反人道也,故从反人。此即象形篇‘匕’字,说文两义归之一字,窃以为为安,故分收之。”在《卷三・会意》部分又记载:“匕,,变也,从倒人,此变化之正字,化教行也,乃教化字今合为一。”王筠对“匕”字分类解释,即对形近字进行了分类阐释,使习字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了解了古人的文化思想。

总之,学习汉字,首先得认清汉字。王筠的《文字蒙求》一书,无论从汉字发生规律出发设计编排的思路、从字源分析以形求义、实行汉字分类教学,还是从其以人为本、推崇汉字文化等教育理念,都给我们对外汉字教学及教材编写指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

我们认为,汉字学习,并不能同步于口语学习。功能主义及结构主义主导下的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虽然在留学生口语的提高和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但随文识字,打破了汉字的造字规律,也不符合汉字的学习规律。因此,我们提倡在零基础阶段专设汉字学习课,汉字学习课和口语课完全可以独立开展,口语课只教授拼音即可,在初、中级实现两者合流。另外,我们倡导王筠《蒙求》一书体现的从字源出发解释汉字的理念,反对因功利主义而臆造汉字字理来突击学习汉字,避免出现王安石的“波,水之皮;滑,水之骨”的笑话。

参考文献:

[1]王筠.文字蒙求[M].中华书局,1962.

[2]胡楚生,王筠.《文字蒙求》简析[A].第五届中韩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3.

[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马景仑.《文字蒙求》的实用价值及其学术贡献[J].南京师大学报,1995,(4).

[5]王筠.说文释例・六书总说[M].世界书局印行,1983.

[6]王筠.教童子法[M].中华书局,1985.

第7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 字词教学 探究尝试

【中图分类号】G6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11-01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金字塔的塔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个学段都提出了明确的识字、写字要求,其中对初中阶段的表述是这样的:“7-9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字词教学是如此重要,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每篇现代文后面都有字词积累的练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积累一定的字词,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规定?魏书生字词教学的五种方法是:(1)集中学习。(2)反复练习运用。(3)定期考试。(4)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5)教给学生辨析近义词的方法。我仔细揣摩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究与尝试,现归纳出来,见教于诸位方家。 1 加强辨析提实效

字词的辨析是常用的字词教学方法。通过相似相关,又有区别的字词辨析,强化学生对字词的认知。

字音教学中,形声字读音的归类、多音字区别是重要内容。如:“青”的读音是“qIng,’,而以“青”作为声旁的形声字的读音都是后鼻音。如“菁”字读“jIiq”而不读“jIn”。“差”是多音字,如“差错”与“说差了”中的“差”都是错误的意思,但是前者读cha,后者读cha,因为后者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字形演练中,形近字剖析是难点。如:“狼藉”的“藉”是指狼窝里的“乱草”,因而用“草字头”,而“书籍”早期形态是“竹简”,因而用“竹字头”。

词义解读中,近义词的辨析是重头戏。如:“道别”与“送别”意义相近,但是也有根本的区别。“道别”强调离开别人而去。而“送别”突出送别人离去。再如:“王老”与“老王”意义相近,其间仅仅是语序的小小调换,但是感彩还是有着微妙的差别的。两者虽然都是对老者的称呼,不过“老王”这一称呼显得随便,而“王老”尊敬之意溢于言表。对同义词的细腻咀嚼、深入解剖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汉语的敏感度,提高语言修养。 2 变换题型多训练

字词训练可以是写字题、选择题、填空题,也可以是听写题、情景实例题。写字题主要考查学生汉字书写的能力。平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写字的训练,通过临摹名家书法,感受汉字线条的韵律,体会书法的艺术价值,涵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近年来我所在的班级坚持开设每周各一节的写字课和阅读课,并且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字词进行再现判别的能力,难度要求较低;填空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字词进行识记呈现的能力,难度要求相对高一些;听写题则是一种有效的综合考察手段,要求较高,它既是对字词掌握情况的考查,同时又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训练;而情景实例题是将要求掌握的生字词有机地融入一段鲜活的文字当中,让学生注音、填字或释义。这样不仅提高了练习的实践效果,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字词不同层级的学习要求,灵活恰当地选择不同题型会显著增强字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拓宽渠道增体验

传统的字词教学的渠道比较单一,往往总是老师出题,学生练习。长此以往,老师容易产生教学疲惫,学生也容易产生学习字词的厌倦情绪。如果让学生相互出题,相互检查或者学生命题,教师只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然后进行统一练习,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激活。如果再能通过小组合作命题,开展组际竞赛交流,甚至老师也与学生一起来做字词练习,学生合作竞争效果则更为显著。我们还从解说“工”字的故事中(为方便识记,在教工人识字的时候,曾经把“工”字的上面一横解释为天,下面一横解释为地,中间一竖说成“工人自己”,说是“工”字代表了“工人阶级顶天立地”)得到启发,开展3分钟的“说文解字”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积累字词和创造创新的热情。使得看似枯燥、不易出彩的字词教学也能别开生面,魅力四射。

4 学以致用重积累

字词的教学目标,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有意无意的定位在应试上,提高字词考查的得分率成了不少教师和同学的唯一追求。不可否认,语文考试中的字词考查对教学具有引领作用,但是仅仅满足于应试,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很难得到全面协调的提升。要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让学生的积累在语言应用的实践中内化为学生自我语言体系中的个性语言,发展能力,提高素养,濡染生命。这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语文字词教学的终极目标。

第8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识字;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A

俗话说:“什么样的地基盖什么样的楼。”识字教学就好比是地基。可见,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的重要。

新课改的开展,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低年级小学语文新教材不仅插图精美,所选课文体裁活泼,音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非常富有童趣。学生一拿到课本就爱不释手。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识字方面有较大突破,识字量大大增加,识写分离,多认少写,改变了以往识写同步的局面,这样一来,阅读教学便大大提前。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最大的学习任务,识字质量的好坏,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更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汉字好比是砖块,没有砖块或砖块不结实,盖不起语文这座高楼大厦。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指出,一、二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面对如此大的识字量,以及学生对识字缺乏兴趣,更面临遗忘的侵扰,如何提高识字的效率,这个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曾在这个方面做过研究和尝试,实践证明,以下几点对于提高识字效率非常有效,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

一、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和建立学生识字的兴趣,能直接提高识字的效率。如何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呢?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好奇心重,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所以,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识字的欲望,建立识字的兴趣。

(一)游戏是一种非常好的识字方法

我在课堂上最常用的是抢读游戏。这个游戏操作最简单,但效果确实不错。我在课堂上出示生字卡片,让两个学生进行抢读,抢读完后,再让其他学生跟读。抢读既能让抢读的学生产生适度的焦虑,又能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经常这样当然不行。有时我也使用猜字谜、找朋友、摘果子、词语接龙等游戏,效果都非常不错。

(二)学生自制识字卡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我让学生把一天所学的字,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制成识字卡片。学生对于动手做的事很感兴趣,连经常赖作业的小朋友都完成得很好。我把制作精美的卡片贴在墙上,作为鼓励。日积月累,那儿就成了字的“海洋”,学生经常会在那里驻足观看。

(三)“小老师”的办法也很实用

让学生当“小老师”,把从别处学到的字,教给四人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他们教的还真是有模有样的。

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浓了,他们也越来越喜欢识字了。低年级学生保持兴趣的时间很短,简单重复会削减他们的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因此,活动要尽量有趣,形式要尽可能活泼多样,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

二、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汉字有自己的构字特点。根据造字的方法,可以分为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其中,形声字是汉字的主流。《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所收汉字的80%以上,清代《康熙字典》中的形声字占90%。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形声字的造字方法,实在是这个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创举。让学生了解一些形声字的构字方法,可以为学生自主识字开辟一条蹊径。比如,在教“桥”这个字的时候,从形声字的特点出发,让学生知道右边的“乔”表示读音,左边的“木”字旁表示意义,学生很快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提高识字效率,识字的方法很多。比如形近字可以用区分拼音异同的方法来学习,同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意义来理解,多音字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感悟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含义。识字方法越多,学生识字就更加得心应手,自主识字的能力就水到渠成。

三、突破课本限制,在阅读教学中巩固和拓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识字教学不能脱离阅读而单独开展,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阅读服务的。因此,识字教学开始之后,阅读教学就为识字教学提供养分和土壤,让识字教学之花绚烂绽放。经过实践,我发现学背古诗、讲小故事是两种进行阅读识字的好方法。

古诗语言精练,文质兼美,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美感。不仅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而且还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我每个星期一都会在黑板上抄出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然后在这一天的读报课上教他们朗诵,讲一讲诗的大意。到了星期五的时候,举办一个古诗朗诵比赛,许多学生从课外找来了很多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很小的时候,父母或爷爷奶奶就经常讲故事给孩子们听,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故事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有精彩的情节,吸引着他们。我的孩子们就老爱缠着我给他们讲故事,我就鼓励他们自己去看书。现在,学生的家中最多的就是故事书,很多还是注音读物。因此学完拼音之后,我便让学生去读一些短小的故事。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后,组织班级开个小小故事会,讲故事给其他同学听。大家不仅讲得认真,听得也很认真。

第9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过度诠释

语文教学是一种充满激情与辩论的人文活动,这种活动应以教材文本为依托,适时地阅读理解,从而达到感悟升华的目的,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似乎陷入了“牛角尖”式的奇怪现象之中。

1. 语文中的“过度诠释”理解

过度诠释是指教师对文本的内涵意义、特征等作出多余的、游离文本之外的主观臆测性说明,从而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指导,学习上缺少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的一种非科学的教学现象。

2. “过度诠释”的存在形式

2.1 教参以权威姿态对文本进行诠释,大至篇章结构,小至字词标点,统统包揽。教参留给教师自主研发的东西是少之又少,造成了教师有一种教参依赖病。纵观特级教师、青年名师的课,会发现他们的教学设计极具独特的创意,对文本的诠释是适度的。

2.2 教师以个性化诠释寻求普适性推广与强加。不尊重学生差异化理解,合己者则颔首,违己者则摒弃,压缩了课堂的生成空间,少见了文本应有的独特美感意蕴。

2.3 诠释方式的讲话导致文本意义的曲解。文本的意义是潜在的,是会在阅读过程中被思维激活的,但教学中的诠释方式被模式化了,偏离了阅读的常态,甚至演变为教师解读的样本,学生阅读的消失殆尽。支离破碎的诠释,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与弊端。

3. 过度诠释的消除

3.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情感,寻找知识生成点和情感共区。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学生是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过度诠释不能体现个体差异,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有完整的生活世界,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只能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文本的潜在意义,从而使之明白道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2 根据学生语言表达和认知水平的起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述水平。

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学情分析,充分发挥调节教学、改进管理的功能,要注意整体分析和解剖分析相结合,找出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切入点在哪里,取长补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激趣引趣,使学生们喜欢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激发思维,训练能力,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愉悦。

学生由于生活、家庭、学校、经历、性格、气质等不同原因形成了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重视学生的特点,并由此出发进行教育教学,恰恰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当从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个性因素的分析入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培养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尽量满足个性需求,促进其充分的发展。

3.3 广泛涉猎文学评论,以多元化解读代替个人化解读。

课程改革强调对课本的再造与重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要有所选择、增删,对课程实践要进行微调。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综合能力。然而,现有教师往往是对某一专业知识掌握较多,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则非常有限,所以不具备“再创造”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约翰・费斯克说:“一个文本便有一个运行于多层面的符码网络所组成,从而能够根据读者的社会―文化经验产生不同的意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的追问中,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地向新的层面推进的,不能试图在一节课中完成所有的诠释。诠释同样需要一定的留白。

在教学设计中留白,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和思维、情感、智慧激发的空间。留白也是教学的一大艺术。留白是一种追求,一种意境。比如绘画,不需要用油彩或笔墨将画纸泼洒得满满当当。这种铺陈会伤害绘画的艺术效果,而且使人难有想象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适度的诠释可以让学生反复咀嚼、创新,可以在一次次领悟留白的行为里得到思维的飞升与情感的满足。

3.4 拓展文本再创造的空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绝不是传统的对文本内容的说文解字、旁征博引,用教师的言语注释并重复着文本,至于这些玄想阐释与现实有多大的差距,为什么会导致这些差距,如何认识这些差距,人们对此可以有什么作为,则全然忽略。学生即使记住了阐释性的知识,也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思维从现实中剥离出来,远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真空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