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可行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1991年10月25日我部向国务院副总理朱容基同志上报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报告》(劳险字〔1991〕16号,以下简称《报告》)。11月10日,朱容基副总理在《报告》上批示:“同意劳动部加强管理的意见。有关措施请继续抓紧落实。请丙乾、贵鲜同志审阅。”王丙乾、李贵鲜同志分别圈阅。
《报告》汇报了养老保险基金和管理服务费用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切实保证基金的专款专用,《报告》提出了三条具体措施:1.将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列入国家财务检查和审计项目之中,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下运行,以保证基金的专款专用。2.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工作,对个别企业无故拒缴养老保险基金的,银行应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代为扣缴,以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同时,对各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使用养老保险基金开支退休费用以外的款项,可授权银行拒付,以保证基金的专款专用。3.为了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我部已于1990年成立了事业性质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公室,在部领导委托、授权下,负责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各项财务、会计、审计、统计制度的制定和基金的管理以及基金保值增值有关政策研究工作。除充实人员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外,还要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地,调查研究,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各地劳动部门要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加强与财政、审计、银行等部门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主动接受他们对基金运行的监督,并根据我部提出的加强基金管理措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和管理工作,促进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工作健康发展。
「失效日期1998.01.0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
一、我国退休年龄现状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岁;女工人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职工加权平均的退休年龄为52岁。对特殊工种的职工,如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殊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人,累计工龄在8-10年的可以允许提前5年退休,并且不降低其退休待遇。这一法定退休年龄制定的依据主要是我国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当时的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而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3岁。而退休年龄却一直没有延长。根据有关学者对世界各国退休年龄分布表的分析,中国属于低龄退休国家,男女法定退休年龄分别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5岁和3.5岁。
在现行退休年龄实施了50多年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缺陷和问题。一是退休年龄偏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二是男女退休年龄相差大,女性劳动者按照不同身份实行不同的退休制度,存在不平等问题。三是提前退休现象比较突出,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平均只有53岁。
从我国退休年龄现状能够明显看出,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退休制度已经不适合目前我国国情。过低的退休年龄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养老金的积累和支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等方面都存在不利的影响。因此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是很有必要性的。
二、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分析
(一)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均寿命延长的必然选择
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岁。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6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此前人口学家担心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而如今国家统计局也表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与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显得十分不相适应,现行制度下,退休后平均余命极大增加,除去会增加养老金支付年限以外,退休后的人群体现出很大的经济价值。部分职业如医生、律师等,有一种“越老越吃香”的现象存在,老年人“退而不休”也很普遍,而老年人也表现出强烈的再就业欲望。人均寿命的延长为老年人继续就业提供了生理基础,社会对老年人群价值的认可,这些都成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必然因素。
(二)延迟退休年龄是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的必然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是两个原因: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和增加劳动力供给。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还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因此在我国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来自于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2008年5月,世界银行曾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从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就目前世界范围来看解决养老金巨大缺口,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提高退休年龄,而我国退休年龄偏低就好似倒置的漏斗,形成了逆漏斗效应,养老金进少出多,逆漏斗效应的大小是由退休年龄和平均余命决定的。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属于明显的低龄退休,这就标志着大批劳动者退出生产领域,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养老金的缴费人数,是养老金的收入规模缩小;另一方面低龄退休者从缴费者变成养老金待遇的享受者,导致养老金支出规模大大增加。因此现行的退休年龄所导致的少收多支,极大地加重了养老金的负担。
相反地,如果延迟我国退休年龄就可以增加缴费人数和缴费年限从而增加养老金收入,与此同时,缩减养老金给付的年限也减少了养老金的支出,从而达到了一种收支平衡。据《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组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由此可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于缓解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可行性证明
(一)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十分有限
我国目前劳动力还处于无限供给状态,剩余劳动力比重相当大,不少学者认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会极大地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量,从而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因而有些学者提出要用低龄退休的方法来增加工作岗位,从而解决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种低龄退休的观点并不适合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规模。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缺口,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公认的事实,但对这个缺口规模的大小,却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下面介绍几种研究成果的缺口测算规模,从缺口的量化认识来看划拨国有股解决这一缺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世界银行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测算是不断变化的。根据世界银行基于1995年中国第一次试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方案的测算,认为养老金隐性债务为1994年GDP的46%~49%,即21468亿~22868亿。如果提高费率,缺口还可以下降,在缴费率为18%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1.92万亿元。但根据世界银行一项新的测算结果,中国的隐性养老金债务约为1998年GDP的94%,即72349亿元。
2、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研究》课题组的测算结果。国务院体改办宏观司和美国安泰国际保险公司合作,详细测算了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隐性债务。在该课题组200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对隐性债务分5种方案和3种投资回报率测算,得到的债务规模在27627亿元至119354亿元之间。
3、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的测算结果。他们在2001年完成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中,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进行详细的数学测算,按照现行退休年龄,社会统筹基金在未来28年中平均每年将出现1030亿元的缺口,总缺口2.88万亿元。
在上述测算结果中,大体可以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规模分为低、中、高三种类型。可以把测算结果不足3万亿元的称为低估算类型;把测算结果在3万亿元至7万亿元的称为中估算类型;把测算结果超过7万亿元的称为高估算类型。其中低估算类型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是一种比较短期和现实的测算。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等问题,其债务规模可能向中估算类型或高估算类型发展。当然,这个缺口是针对全国数据测算出来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养老保险金的收支情况差异很大,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离退休人员多的省份,养老金缺口可能会更大。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形成的原因。造成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应把它视为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带来的成本。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逐步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初步明确并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这种新制度的前提是“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能够满足已经退休人员和不断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需求,这样才能使没有缴纳退休金的职工得到退休金。所以,只有在退休人员数量少、收缴情况较好的情况下,新制度才可以正常运行。问题是1997年开始实施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严格控制住退休金的迅速增长,导致“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在新制度建立初期就无法满足已经退休和不断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需求。这样,很快使“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导致社会统筹基金出现越来越大的缺口,“个人账户”的积累基金不得不被挪作社会统筹基金使用。
总之,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退休金债务,新制度安排对这些债务估计不足,没有建立单独的债务补偿基金,当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大量职工退休和提前退休时,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大规模缺口。值得注意的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越趋严重,将使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妥善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划拨国有股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合理性。从国有资产总量看,建国初期的国有资产只有200亿元,1993年上升到34950亿元,增加175倍。这是在几十年的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率的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是国有企业中的老年人、中年人过去的劳动贡献的积累。所以,在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上,实际包含着相当一部分国家对国有企业职工的负债,现在盘活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转化为社保基金,实际是国家对职工的一种返还,因而是合理的。
(二)可行性。开通筹资渠道是否可行,关键看是否有“货”,是否能操作。
1、这条“河”里大有“鱼”在。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国有净资产值为2.2万亿元,如果考虑资产的质量变化,企业所占土地价值和通胀因素,则会达到3万亿元左右,而每年需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占国有净资产的比例不大,从中盘活,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存量,基金的缺口度有所缩小。
2、有初步的盘活方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采取不同的盘活方式:如对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破产、拍卖,对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制,对国有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等,通过这些方式既可以促进经济改革,又可盘活一定量的国有资产弥补基金缺口。
3、有灵活多样的划转办法:一次性和多次性。一次性是将国有资产转让、拍卖所得的资金合理过渡为社会基金,以救近火之急。另一种办法是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将部分国有资产存量以股权的形式折算人社保金。即在改制企业里,将与老年人和中年人的社保金相对应部分从现在的企业资产中剥离出来,以股权的形式由保险机构持有,然后将部分股权所得收益根据职工的工作年龄和原工资水平倒算出他们应得份额。
三、划拨国有股的方式选择
(一)对于国内首次上市(IRO)的上市公司,如果有国有股,在上市时统一划拨其国有股股权的20~30%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或省级统筹基金,这部分股权在上市之初就明确属于中央和省级社保基金所有,性质是非流通的一般法人股。中央和省级社保基金虽然没有以现金出资,但和其他一般法人股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在将来非流通股转流通股的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可以考虑优先转化为流通股。这样,新上市股票划拨国有股股权的办法是为了保证社保基金有比较固定和可以预见的资产收人来源,否则可能会出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问题。对国外新上市的公司继续执行原来的现金减持办法,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现金流动性要求。
一、 申报养老机构的主体范围是什么?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 ,依法成立的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以下称申办人)凡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提出办院申请。
二、 合法申办人向什么机构提出申办申请?
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筹办申请。
三、申办养老院,须提交哪些资料?
申办人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机构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二)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三)拟办社会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四)拟办社会福利机构固定场所的证明文件。
申办人应当持以上材料,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进行审批。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华侨以及国外的申办人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举办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筹办申请。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外经贸部门审核。
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根据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审查,作出同意筹办或者不予同意筹办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四、开办养老院应具备什么条件?
接到民政部门可以申办的答复,申办人就向该民政部门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机构。能领取证书的机构,应当符合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下列基本标准:(一)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必备的生活设施及室外活动场地;(二)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标准,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三)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开办经费;(四)有完善的章程,机构的名称应符合登记机关的规定和要求;(五)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五、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时,应当提交哪些文件?
(一)申请《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书面报告;(二)民政部门发给的社会福利机构筹办批准书;(三)服务场所的所有权证明或租用合同书;(四)建设、消防、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验收报告或者审查意见书;(五)验资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六)机构的章程和规章制度;(七)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名单及有效证件的复印以及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证明;(八)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民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所报文件进行审查,并根据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实地验收。合格的,发给《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不合格的,将审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申办人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后,应当到民办非企业管理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透露,社会老龄化进程使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请问这个政策要多长时间能出台?
北京李娟 山西张亚红 广东傅金娣
李娟、张亚红、傅金娣:你们好!
国家正在酝酿延长职工退休年龄问题,但此项政策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可能在调整政策时,将根据各行业的实际分别制定退休年龄标准,不会搞“一刀切”。比如,长年在野外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地质行业,或经常和有毒物质接触的化工冶炼行业等等,不仅不需要延长退休年龄,相反还要缩短工作年限。而对另外一些职业,则适合延长退休的法定年龄。据透露,此项政策将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先行试点,分步骤推行。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介绍,在学术界,关于推迟退休年龄的讨论一直在进行着。有专家认为,推迟退休年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此次社会反对的声音给学术界提了个醒,推迟退休年龄一定要慎重。
有关人士透露,初步提出的方案是:第一步,用5年时间清理和取消提前退休工种,基本达到严格按法定退休年龄执行;第二步,用5年的时间取消女工人、女干部退休年龄的差别,女职工一律55岁退休;第三步,用10年时间初步将退休年龄推迟至65岁。对于这个“三步走”的方案,专家们建议一定要严格论证,并以法律的形式提前公示。
特约顾问李慧
延期退休的数字依据
这几年企业为了改制、增效,不是一直鼓励按时退休甚至提前退休吗?怎么突然又提出要延长退休时间呢?主要是从哪方面考虑的?
江苏 相树柏
相树柏:你好!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从城镇的养老保险计划来看,现在的比例是,3个在职人养1个退休人。这个老龄化的过程还在持续,预计到本世纪20年代末,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期。
据悉,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当期征收的养老保险费和所需支付的养老金存在一定缺口。
专家预测,照目前的状况,今后20多年,我国养老资金缺口累计1.8万亿元左右,平均到每年约700亿元。
关键词:延迟退休 劫贫济富 人口老龄化
这一缺口数字一出来,顿时就引发了社会热烈争议。虽然其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表示,“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目前结余1.9万亿元,所以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未来全国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做到长期收支平衡。”以及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近2/3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万亿元,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但仍旧不能打消民众的顾虑和担忧,“延迟退休年龄”这一举措更是引起社会各界不同反响。这样的争论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占工资收入的将近30%,居全球最高水平之列,而机关和事业单位并没有纳入社保体系,但他们不用交一分钱退休时却是前者的3倍之多。这样的不公平待遇也就成为了人们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们担心的并不是变老,而是能不能老有所养。“延迟退休年龄”的提议,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国际趋势所在,不管是发达国家诸如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时的举措,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的权宜之计。如果我们国家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就能未雨绸缪,不至于等到事态发展到我们不能控制的局面。但我们要看到,发达国家虽然退休年龄比较晚,但他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却差不多比我们高10岁!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否可行,还是有待商榷的。另外,有些人赞成延迟退休年龄的原因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职业比如说教师、医生,他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实属不易,很多时候当他们还没有把他们的经验发挥出来派上用场的时候,他们就得退休了,实在是太可惜!
我认为,在当下,我们国家还不宜实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首先,从很本源的角度来说,之所以设置退休制度就是考虑到人的能力的有限性。《黄帝内经》记载“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鬓发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自然地,人到了这个年龄,身体机能的运转就会迟钝,各方面的反应能力包括工作能力也会下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你觉得你有十二分的精力和满腹的经验,但如果继续工作下去无疑就是生命的透支,严重的可能就会导致早衰早亡。加上我国目前的企业就业环境并没有达到像发达国家那么完善的保障制度,不仅下岗之后没有生活保障,就连在职期间的福利也是微乎其微。这也导致很多人即使有精力也不愿意再多花5年的时间去交养老保险而退休的时候可能冒着领不到养老金的风险。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Leslie模型;基金缺口;可持续性
基金项目:[F]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保障事责划分与财力匹配研究”(1YJA840015);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京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优化研究”(1Z03)
作者简介:[F]王增文,男,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10046)
中图分类号:F3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105收稿日期:[F]0130305
一、引言
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决定从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009年试点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0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收益率财政负担能力等是可行性及可持续性的保证,有必要深入探讨,但相关研究并不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缺口方面,刘万运用精算平衡原理,对不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的个人缴费水平进行测算,认为按现收现付制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小[1],但该研究未对基金缺口加以估算。周慧文认为地方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研究,要立足于定量分析研究所奠定的精算数据基础,编制农村分性别国民生命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精算模型,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但该研究缺乏实践操作。傅新平和SPeng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模型,分析了利率、退保率和工资增长率问题,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情况进行预测[3],但该研究未对供给规模进行预测,不能够准确了解实际资金缺口。
基于以上分析,更可行的研究方案是,通过人口预测模型结合农村分年龄妇女生育率测算出农村居民未来0年的人口数目[4],结合现收现付制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精算模型,测算未来0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负担缺口,并根据缺口的动态变化提出应对建议和措施。
二、两个测算模型
(一)人口预测模型
研究相关假设条件:
1不存在某抽样年龄段出现死亡概率为零的状况;
人口增长是平稳的,不存在大型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导致的人口大规模缩减;
3境内外迁移率对未来人口影响可以忽略;
4所有影响农村人口变化的因素都是在整个农村人口平均的意义下确定的,如死亡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等;
5将整个农村中现存的人口按年龄的分布称为农村社会人口状态,将婴儿的出生与人口的死亡等指标看成是决定农村人口状态变化的内生因素,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农村社会人口状态的影响,在预测期内中国农村人口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4]。
各变量用以下符号来表示:
三、经验测算分析
本文采用中国农村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表,结合Leslie矩阵,分年龄预测了010—030年中国农村分年龄人口数,再利用“新农保”资金缺口模型预测010—030年“新农保”资金收支规模及缺口变化趋势。相关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计年鉴》、《005年全国1%人口样调查资料》。
1995年到01年农村总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一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早婚早育、超生多生逐步过渡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观念;二是由于1995年以来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的速度加快,导致农村年轻劳动力逐步流向城镇,部分农村居民工留在了城镇,从而使得农村人口在减少。而65岁以上农村比例人口却在迅速上升,由1995年的640%迅速上升到01年887%,说明农村的老龄化在加速。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农村“人口红利”有向“人口负债”转变的趋势,势必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因此本文将“新农保”个体缴费设定为4个费率档次:5%、10%、15%和0%[ZW(1][BF]参照目前已经实施“新农保”制度的省份来确定的,这个比例一般在5%到30%之间。[BFQ][ZW)]。从缴费额度来看,按5%的缴费比例,010年农村居民的缴费额为每月939元,011年缴费额为每月1189元;如果缴费比例为0%,则010年的农村居民月人均缴费额为3755元,011年缴费额为每月为4756元。所以农村月缴费额在50元以下是在农民可承受范围内的。
依此计算从01到030年缴费率与替代率不同比率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状况(如表1所示),按照0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年
1 500元的水平,0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 940元,替代率依次为30%、40%、50%、60%,则居民“新农保”收益额依次为88元、1 176元、1 470元、1 494元。由于“新农保”制度遵循 “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初始制度保障标准的设置不宜过高,从《意见》来看,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相当于每年660元),不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标准的部分。但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刚刚起步,对于已经超过65岁的老人来说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低于目前的农村低保标准,更低于农村五保标准。从长远来看,这个标准会随着缴费率和政府与集体补助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从替代率来看,目前定在30%,也就是农村居民个人年均88元的标准,是比较合适的。这个替代率在缴费率为5%的水平下,从010年到030年不会出现赤字。但是从生活保障水平的视角来看,这个替代率是偏低的,不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的需要。同样在5%的水平下,如果替代率达到50%,则在07年将会出现基金缺口,这个缺口将会从07年的170个亿迅速扩大到030年的90个亿(非累计)(如图1所示)。如果替代率为60%,缺口将会更早的出现,在05年将会出现100个亿的基金缺口,需要各级财政来填补,而且030年这个缺口将会达到660个亿。但是农村居民个人缴费率如果提高到10%,而替代率最高为60%,则从010年到030年均不会出现资金缺口(如图所示)。
从队列平衡来看(如表所示),新农保缴费比例为5%,替代率在60%以内,010年到030年期间均不会产生较大的“新农保”资金缺口。如果把010年到030年期间作为“新农保”资金的一个平衡周期,制度不会存在较大的财政压力与资金缺口。但是,据美国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ZW(][BF]参见闫晓虹:《05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438亿》,中国新闻网,009年04月3日。[BFQ][ZW)],到030年时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要远高于美国,仅老龄化规模就构成严峻的挑战。到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和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这将是中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时期。所以,按照缴费比例为5%、替代率在60%的水平制定“新农保”制度的缴费和受益标准显然是不妥的,应逐步提高缴费标准(最高不能超过30%),适当降低替代率标准。
四、政策含义与结论
010年以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重心在城镇,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已经快于城镇。从养老保障的视角来看,农村居民家庭中,仅有少数东部省市的富裕农村居民为其老年积蓄了足够的物质和金融资产,大部分的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模式仍然是“养儿防老”传统方式。随着经济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城乡劳动力流动在加速,农村家庭规模在逐步缩小,农村家庭中也逐渐出现了“4--1”甚至“8-4--1”家庭。所以农村的非正规养老保障模式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挑战。所以,010年以来,政府养老保障建设的重心开始往农村转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口结构进行预测,结合缴费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建立了人口预测模型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测算模型。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地区在未来0年间,“新农保”资金支出不会加大政府的财政负担。
从长期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及人口迁移正在改变着城乡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势必会影响到“新农保”制度模式及制度的可持续性。从人口预测模型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分布数据来看,中国农村“人口红利”正在逐步转变成“人口负债”,这种转变将在15年左右产生较大财政压力,即从05年以后,“新农保”资金支出的压力非常突出。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新型“新农保”制度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制度的潜力,多渠道筹资,扩大和充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最终建立稳定可靠的“新农保”筹资机制。
要建立合理、覆盖整个农村地区、可持续和可衔接的基本养老制度的目标,应一方面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在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率的同时,应尽快将县市级统筹层次逐步过渡和提高到省一级统筹层次,并最终过渡到全国统筹。把提高统筹层次与调整财政体制结合起来,使各级财政之间利益均衡。在统筹层次尚难提高的地区,可考虑先建立调剂基金,缓解结构性的缺口压力。另一方面,应逐步把目前的二元甚至多元的基本养老制度逐步转变成一个全国性统筹的制度,通过政府监管、私营机构运营的方式对个人账户进行投资,同时扩大农村补充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1] 刘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可行性研究[J]当代财经,007,(1)
[2]周慧文基于精算模型的农村养老保险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005,(6)
“老有所养”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但是老人谁来养,这个问题一直是盘踞在许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养老的问题更加突出。只有完善社会保障,消费才能更好地被释放出来。因此,养老保险不仅是关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保证。
养老问题的由来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之时,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来挣脱衰退的泥潭,除了加大国家投资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其中的重要思想。在凯恩斯看来,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增加有效需求的方法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外,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很重要的途径。凯恩斯早就意识到,国家对社会福利的干预有助于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出台,对于美国摆脱大萧条起到了重要作用。凯恩斯的福利国家思想和稍晚的《贝弗里奇报告》成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石。
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善民生、维护公正、保持稳定等社会意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意义同样重大,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对此证实。以日本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其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以后,在80年代的泡沫经济尚未开始之前,社会保险福利制度就已基本完成,得以建立起日本后来足以抗衡经济衰退的力量。尽管受到本次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但实际上日本人的生活仍然相当安稳,表面上甚至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日本社会的稳定主要就是得益于这样一个包括失业保险金在内的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经济而言,社保制度最直接的影响在于,社会保障给了人们足够的安全预期之后,百姓不再需要用高储蓄来应对生老病死等不时之需,可以将更多收入用于当下的消费。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与其用一些金额不大的消费券来刺激消费,还不如想办法将百姓的高储蓄赶出银行,引入消费市场,而一个完善的社保体系无疑具备这样的能力。据中国社科院有关研究称,城市家庭每增加一个有保障的人口,家庭消费支出将增加1041元;农村家庭每增加一个有保障的人口,家庭消费支出将增加483元。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提升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服务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的老百姓会增加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增加对服务的需求,这会在客观上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所包含的养老、医疗、残疾人救助等,也都蕴涵了很多服务业的发展机会。发达的服务业对于中国经济的提升意义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它不仅在于提高增长的质量,更可以创造无数就业机会,这对于现在的中国,其意义超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
再加上我国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逐渐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使得养老保险问题对于中国的意义更加重要。
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角色和作用
随着198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我国开始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重新界定了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职责,企业和职工个人正逐步成为养老保险金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直接作用将逐步缩小,间接作用将逐步加大。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说,首先,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公共品的性质,政府应该发挥市场所不能有的绝对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它可以通过运用强制力量去调节或者规避市场机制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使稀缺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运用国家财政给每个人建立一个最基本的“老年安全网”,保证公民“老有所养”。
(一)承担改革成本
“空账”是由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中的“隐性债务”造成的。我国在设计养老保险基金改革方案即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时,使用社会统筹部分的供款来偿付旧制度的债务,使用当期收缴的一部分基金支付制度变迁的成本,其结果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转,阻碍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现。国有资产中的一部分是靠老职工牺牲其消费积累起来的。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根据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财政资金的使用应逐步转移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来,突出财政的公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还是很低,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约为30%,失业保险的覆盖率约为2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约为40%。目前中国社会保障投入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为11%,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比例,仍需政府财力的倾斜。共性特征,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问题。
2.完善地税征收办法,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
3.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三)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管理
加强养老保险结余资金管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保证基金的安金二是加强投资运作,提高基金收益率。
在重视政府力量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市场的作用。市场则可以依赖其高效率、高产出的特点在政府为人们提供的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厚的养老金补充。
总之,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更多地应该发挥其提供基本养老金、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的作用,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地缴纳养老费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按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可以分为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两类。现收现付制是用当代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做任何积累。也就是说,征收现在年轻人的钱给现在的老年人用。其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没有投资的风险和压力。缺点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来有可能会收不抵支。基金制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是在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强制下,由社会保障养老体系覆盖范围内的个人在其年轻时按一定比例自我积累形成的、以个人账户形式保有的养老基金,用以保障其自身年老时的基本经济生活安全,这是一种把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
我国考虑到实际国情,兼顾以上两种筹集方式,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应该说,这种统账结合的方式基本适应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在养老保险资金的运作层面,我国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个人账户没有形成积累,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由于原有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实行现收现付制,“老人”所需的养老金和“中人”所需的过渡性养老金没有预留,在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又尚未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债务建立补偿机制,政府只能以企业缴纳的社会统筹来偿还“转制成本”,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透支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基金,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作。这不仅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现收现付的模式中,而且加大了未来养老金支付危机。
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够广,支撑能力不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还是很低,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约为30%,失业保险的覆盖率约为2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约为40%。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投入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为11%,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比例,仍需政府财力的倾斜。
缴费率偏高,收缴难度大,欠缴严重,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养老保险制度能否顺利运转,主要取决于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可持续性,而企业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由于当前我国企业参保率不高,导致缴费率居高不下。目前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于国际警戒线3个百分点。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待遇差异明显。各地社保资金管理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使得社保资金在各地之间的迁移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具有极大的伤害,也侵害了劳动者应得的福利。
养老保险结余资金的投资渠道单一,保值增值率低。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由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运作,地方社会保障基金结余除购买国家债券和银行存储外,没有其他投资运营的权力,不利于地方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一是需要政府在后期合理解决隐性债务问题,需要明确具体的数额和化解的渠道,国有资产变现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成熟的考虑。二是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提高,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减缓养老资金支付的压力。三是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被社会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范围。四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完善社会保障财务监管,加强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管理,降低支出风险。五是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切实可行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尝试开辟新的投资渠道。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应积极开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市场,着眼于建设周期较长、有稳定回报的长期投资领域,真正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创造最大的投资经济效益,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养老基金 资本市场 投资 风险管理
一、养老金入市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养老金入市的背景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治国方略,其中推进养老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被列为一个重要的改革任务。为了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保险法》,国务院提出了加强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的改革任务。基金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生命线,基金投资运营它关系到基金的自身能力和制度的可持续运行,所以要配套进行研究。之前的养老基金投资政策一直在执行着上世纪90年代的只能存银行、买国债的规定。十几年来,运行下来平均收益率只有2.32%,多数年份都低于物价上涨的水平,面临很大的贬值风险。
(二)养老金入市的阶段性历程
中国社科院于2011年12月22日的《2011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指出,国家可能成立投资管理公司来管理运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12年3月20日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这是养老金入市的初次探索。
2015年8月12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经过征求意见后进行了部分修订,形成定稿并且已经提交国务院。
2015年8月23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正式,明确养老金目前只在境内投资,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
2015年8月28日国务院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基本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有关政策措施,预计约有2万亿可投资金。
二、养老金入市的概念与特点
(一)养老金入市的概念
养老金养老金入市就是把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作。养老金的投资范围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银行存款等流动性产品,二是债务类、固定收益类产品,三是权益类产品,四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工程以及国企改制、上市、股权投资。
(二)养老金的特点
养老金的全称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养老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基金,会追求投资收益以及保值增值。养老金在资金的安全性上,要求会更高一些,它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
二是作为投资来讲,养老金的流动性要求并不高,也就是说它秉持长期投资、稳健回报的理念,而不是市场短期的投机,是通过管理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安全性运营达到我们的收益预期。
三是从长期来看,对稳定资本市场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养老金入市制度的运作流程
从流程上看,首先由各省级政府把分散的市县基金归集到省级财政专户,委托给一个国家级的受托人,这个受托人目前初步确定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总体上的战略资产配置,制定资产配置计划,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自主投资,其他部分则选择那些有资质的市场投资机构进行专业化的投资运营。
三、养老金入市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对资本市场的短期影响
短期来看,养老基金对市场的情绪提振作用大于实质,养老基金入市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增量资金短期内仍难以兑现。
(二)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影响
养老基金入市重要的是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建设。基本养老基金作为一个制度能够进入资本市场,是一次革命性的改革,主要有下面五个方面的利好:
1.它会增加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长期资金主要有三种: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共同基金。我国这几年来在后两个方面的推进取得一定成果。比如保险资金运用多年来,改革的力度非常大;共同基金这两年发展也非常快,基金公司已经有100多家,但是养老基金目前在中国的市场占过小,处于缺位状态。长期资金追求的是长线投资,这种资金的性质必然要带来很多其他优质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基金的性质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2.投资者的性质,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初期阶段资本市场散户居多,我国有80%~90%是散户,不到20%是机构投资者。而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机构投资者占80%~90%左右,散户比例很小。因此投资者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机构投资者多,那么它的投资行为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势必会对市场投资带来影响。 散户投资者更多的追求短期收益,机构投资者则追求的是长期投资,有一个资产的配置比例。
3.养老金入市将会改变市场的投资目标。当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同时增加,投资的取向就是看价值。价值、风险和收益率连在一起,这样使得整个投资者行为和市场理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以前散户占主导,市场地位里看短期的投资回报的局面,对市场带来很好的引导作用。
4.养老金入市影响最关键的是市场结果。当养老金入市后,市场中的长期资金增加,市场波动性就会减小。由于换手率比较低,长期资金比较多,产生类似一个压舱石的作用,带来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结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相当于船的压舱石,让市场这艘船得以稳健的前行。
四、养老金入市的风险管理
作为一项投资活动,养老金入市必然也会带来风险和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从管理机构、市场监管等五个方面强化对养老金入市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一)明确对管理机构的规定
细化落实关于养老金入市的各项立法规定,对委托人、受托机构、托管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也要求他们建立内部的管理制度,包括风险控制措施。
(二)采取资产配置策略
在养老金的投向上对产品要进行严格规定,对于投资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股票型的养老金产品,合计上限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这也是一个风险的控制措施。
(三)建立风险保证制度
养老金投资的受托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要分别按照管理费的和投资收益的一定比例来提取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投资亏损的弥补。对于违反规定去投资的机构,对基金本身和受托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加强相关的监管力度
国家主管部门是监管主体,各地归集的基金交给投资管理机构去运营的数量,要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进行报告。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要定期向委托人和监管机构进行报告和监督。
(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公众拥有知情权,每年管理机构要向社会公布投资收益情况和财务报告,并且接受社会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刘俊棋.养老金入市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科技和产业,2012(09)135-139.
[2]宋国良,闻江歌.养老金入市可与资本市场双赢[N].证券日报,201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