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第1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我国旅游局对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的旅游专业学生直接从业人员980万,并保持平均每年增长50万的速度,缺口至少有200万。近年来,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并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在许多工作领域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数据进行了公布,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有一部分选择从事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相关岗位,还有一部分也选择到国家旅游业相关部门机关和其他行业工作。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深,对旅游实际业务更熟悉,吃苦耐劳,更加符合旅游企业的全面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中国目前的旅游行业企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应,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比例却越来越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方面的。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2.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一线人员,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说,一线人员的工作具有高变动性,会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动。所以,高校教学培养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来适应工作的需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建时间较短,原有的教学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虽然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但是由于学校在专业硬件或师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校内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效果。所以,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各种技能是否与旅游行业需要的相吻合。

2.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陷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应该有一个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为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在部门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片面性地重视学生的就业率。目前看来,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发展远远落后,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2.3学生择业定位缺乏理性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对本专业的择业定位缺乏理性的思考。许多学生走上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后,盲目地致力于职位的晋升和争取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然而,旅游行业的工作,尤其是酒店企业,多要求的是管理者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高职旅游管理人员,需要丰富的旅游管理知识,同时更需要的是实践与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一个出色地管理人员,是充分了解各个基层具体工作和熟练解决基层问题的管理者,没有经验,管理只会是纸上谈兵,难以服众。

2.4学生职业认知存在偏差

旅游业高职管理人才欠缺,就业机会充足。然而一部分对口专业的学生存在传统观念,认为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不符合本专业性质,甚至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一部分同学在最初填报专业时,由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旅游管理可以满足自己经常游玩的愿望,在之后了解到本专业真正性质时丧失了信心;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旅游业要求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业务能力,而旅游业真正需要的是员工的团队精神、责任心和综合素质。

3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3.1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旅游行业的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和学习,让学生加强对本专业性质的认知和对就业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提前具备实践与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修养。

3.2创新教学模式,切实落实高职培养目标

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创新教学模式,开创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

3.3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校期间,应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其专业热情。一方面,要从主观上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教师要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实际工作实践和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

4小结

第2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4;G712 文献标识码:A

不少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然而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庞大,毕业生却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务实标准,造成就业不难,但就业后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局面,最终不利于人才的锻造和培养。因此,如何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自豪感和归属感。目前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只是导游人员。然而,中职生导游证的及格率仍属偏低,造成不少学生对考证望而生畏,难以形成专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解决方法是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成就感。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和导游职业的发展前景,明确专业方向,规划职业生涯的蓝图,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由此,才能建立学生专业和严谨的服务意识。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非常多样化,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博物馆、星级酒店、豪华邮轮和高尔夫会所、会展中心、休闲娱乐,购物中心等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目标定位,并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使人才培养既具全面性,又有针对性。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行业的实践活动脱节。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是新时代诞生的管理类专业,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很多旅游专业教师还在沿用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育效果较差,甚至使学生学无所用。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大部分中职学校却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对于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方,例如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是可以胜任团队任务的员工。所以,他们要求毕业生应聘之后马上就能独当一面地完成工作。这意味着旅游管理类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掌握实践技能。现今,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中都普遍设置了全国导游、导游业务和旅游法律法规等理论课程。然而,极少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类课程中开设口语技能、现场讲解、模拟带团等实践课程。无形中,使学生失去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从业能力。

再次,不少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具投入有限。多年来,旅游专业教师只能凭借黑板和粉笔完成专业教授工作,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旅游专业知识是动态的、具体的、多元化的,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工具才能展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缺乏实践型的师资。讲解和团队服务是旅游从业人员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需要一支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实际上,至今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自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育行业,没有长时间在旅游行业从业,极度缺乏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他们擅长理论教学,却缺乏带教能力。因此,加强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核心。

2实践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旅游理论知识,关键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及专业服务意识。因此,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要以兴趣为导向,加强实践操作,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2.1培养专业自豪感,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中职学生多为文化科目成绩欠佳的“次等生”,他们普遍有自卑心理,对就业和前景抱悲观态度,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旅游行业就是低人一等的服务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都不利于良好的职业心理,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建立。

(1)旅游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强调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并开设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主题讲座,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敬业精神。

(2)进行行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展开见习活动。例如,带学生参观高端的星级酒店或会所;播放旅游景区的宣传视频,营造专业氛围。又例如,学校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的骨干精英或高级管理人员、资深人士来校为学生做前景分析及专业讲座,进而提升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和自豪感。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具体,并且具有行业针对性。

2.2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

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独立性强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结合的脑体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心理落差大,进而产生不适应感。因此导游行业出现稳定性较差,流动率较高的现象。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选好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

第3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岗位工作,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我国,由于受社会环境、学校条件、学生及家长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难度极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实习岗位得到有效锻炼,保证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管理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分层次·多方位”实习管理模式。

“分层次”是针对学生实习的分布情况,采用了集中实习全程管理、分片实习定期巡视、分散实习远程控制的三个层次管理办法。“多方位”是指校企共建、校企共育、校企共管、校企共评,即实习开始前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方案,实习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与管理,实习结束后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为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行业特点实习时间上采用“旺出淡归、工学交替”的方式。除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外,专业还可以增加两个月的实习环节,在旅游旺季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针对学生实习比较分散的实际,采用定期巡视与远程监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实习管理中的作用,以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

一.训赛结合,练好内功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安排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学生能否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工作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是否会给企业带来影响,这些问题一直是企业最为担心的问题,是学校在顶岗实习上要首先攻克的一个难点。建立实习基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实习前就具备在岗位顶岗工作的能力。对此,可以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通过竞赛活动、模拟导游、校园导游等手段,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如下:

在第一、第二两个学期举办导游知识大赛、旅游礼仪大赛,以赛促学。在导游实务课程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数字模拟导游实训室,进行模拟导游训练。与导游实务课程同步,实施校园导游项目,以校园为景区,以学生、学生家长、来宾为“游客”,以校车为“游车”,通过项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在第三学期,举办“旅游之星”导游风采大赛,以赛促练。

为了让企业了解学生,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旅行社经理做大赛评委,让企业管理者亲眼目睹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了解学生的专长。旅游专业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往往会有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在实习前便具备一些顶岗工作的素质要求。

二.校企共建,打好基础

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学校首先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从实习岗位、实习时间、薪酬待遇等几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和了解,然后进行筛选。之后确定做为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的合作企业。

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对于合作方式、责任权利、薪酬待遇等内容,在学生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实习条件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企业需求。学校要将企业融入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校企双方需要通过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商定顶岗实习考核方式与管理办法,来一同搭建顶岗实习的合作平台。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工作,学校需要充分尊重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劳动成果,注重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制造出愉快和谐的合作氛围,从而形成长远、融洽的合作关系。

三.校企共管,形成合力

面对旅行社实习学生分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实行定期巡视和远程监控的管理方式。

在制度制定上,首先学校根据企业的一些共性问题要制定出一套包含对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及顶岗实习中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理等共性的管理内容在内的针对全体顶岗实习学生的统一的管理制度;其次根据不同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针对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实习目标、工作任务要求、过程管理与组织等具体管理内容。总之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共同完善。

在制度执行上,首先要让学校、企业参与实习过程的所有人员都要了解制度,通过下发制度文件、制作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进行学生实习动员等手段,做到材料到位、文件到位、动员到位,使学生理解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重视制度,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认真地执行制度打好基础;其次,运用制度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管理者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能动性,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对顶岗实习的这支队伍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价,从而使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为掌握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学校要制定实习管理定期巡视制度,要求教师每周到实习点至少巡视一次,每周与企业指导教师至少沟通一次。专业带头人每月主持一次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会议,还有对个别学生的关怀、针对性教育。通过巡视与沟通,对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四.校企共育,多元育人

学校通过把学生送到企业实习,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接轨,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校企共育过程中,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培养任务是要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的,校企双方的教师要形成分工合作的机制。校企双方先要共同编制顶岗实习的任务书,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合理分工,如实习前的理论指导、学习任务指导等相关工作由校内的实习指导教师承担;而职业安全教育、专业技术指导、职业习惯养成、工作方法的实践等任务主要由企业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来承担。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对学生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指导,多方育人、多元育人。

五.校企共评,多向切入

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评价可以建立多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组建一支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管理者、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生组成的多方评价机构,对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多方评价。利用多向切入的方式进行考核。将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从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创造效益、工作能力,实习报告、任务书、日志的完成情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内容;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笔试、答辩、日常表现、第三方评价等评价方法。多方多元评价方式可以为达到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提供保障。通过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同时也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1.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可以使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并由教学顶岗实习的新员工转变为毕业顶岗实习的准员工。

2.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可以缓解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人力不足的困难,为企业储备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还可以为旅游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在学校与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和共同评价过程中,使企业获得人才培养过程的成就感,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方式的校企合作过程也能够提高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认可度,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和育人能力。通过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使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和兼职教师队伍,对社会和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扩大专业影响力,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源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顶岗实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顶岗实习取得的效果,与专业对顶岗实习所进行的科学、有效管理密不可分。旅游管理专业 “分层次·多方位”实习管理模式在实施中要按照“管理到位、跟踪到位、指导到位、评价到位”的工作要求,深入分析各自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各自所面对的突出问题,在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管理上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方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 酒店实习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75-02

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具有实践性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酒店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高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生作为酒店行业最为重要的人才储备,关系到酒店企业和酒店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酒店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生与酒店正式员工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中出现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自2009年开始,为加强学生的实地操作技能,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统一到酒店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酒店服务与管理技能。目前已有2007级、2008级两届学生共182人参加了实习,其中,2007级学生已毕业走向社会工作岗位,2008级学生已实习结束即将走向社会。我们选择了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选择其作为调查对象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方面,这两届学生都已结束实习,便于调查了解实习全过程的心理变化和问题;另一方面,2007级学生已毕业,2008级学生也即将毕业,这有助于了解实习对毕业生择业就业时的心理影响;此外,还有助于将这两届实习生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了解实习生的酒店实习问题。在实习前、实习中以及实习后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不同时段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心理变化。还通过面谈、电话联系、网络联系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在此基础上,分析实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分析

(一)实习前疑虑多、显焦虑。每次实习前一个学期,即第四学期,我们就在教学中不断地输入实习信息,有意识地强调实习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学生对此表现出高度关注,但也有不少疑虑。一方面是关注酒店资质方面的;另一方面是关注生活条件方面的。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抵触情绪。有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担心自己的身高和相貌不符合酒店的要求。

实习开始前,我们对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实习动员大会、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选择“认为从事酒店业不太光彩”的学生占到12.6%,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酒店的认识有失偏颇;有31.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去酒店实习”;对“你是否乐意去酒店实习”,有40.8%的学生选择了“不乐意”,20.1%的学生选择了“很不乐意”,说明学生对学校安排酒店实习的认同度偏低,抵触情绪较大;对“你家人是否支持你去酒店实习”,有35.7%的学生选择不支持,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较落后地区,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条件欠佳的农村家庭,其家长对酒店的认可度低,甚至有偏见。但也有部分学生并未告知家长实习之事,而选择“家长不支持”来支持自己不愿实习的想法。

实习前,我们选择了若干家四、五星级酒店来学校进行宣讲,并通过面试让学生和酒店进行双向选择。通过观察和与学生交流发现,面试前形象装扮与语言准备、正式的面试过程体验让学生变得兴奋起来,对酒店实习产生一些好感和期待。但面试双向选择结果公布后,部分学生的情绪又发生波动,原因是这些学生未能被自己选择的酒店选用,而是被安排在其没有选择的酒店,这让部分外形条件欠佳的学生产生自卑感,感到不公平;同时,让部分外形条件不错的学生产生自负和不满,认为酒店不公平,从而对被好酒店录用的同学有看法。这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对挫折的接受能力较低,缺乏自我反省,倾向于埋怨外在因素。

(二)实习中满意度低,情绪波动大。实习生作为酒店人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满意度的高低显著影响着酒店服务质量和酒店管理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对酒店实习的总体感觉”一问,57.9%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21.1%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在对影响满意度的原因调查中发现,“经常加班”、“工作时间长”、“工作劳累”、“管理不公”是影响实习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实习生反映经常加班而且没有加班工资,承诺调休而未实现,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因素之一;另一个“最不能忍受”的因素是“罚得多,奖得少”、“违纪时和正式员工一样扣分受罚”,这反映出学生还是希望以鼓励、奖励为主,讨厌严格的处罚制度,这可能跟学生在校期间纪律相对宽松,一时难以适应有关,也表现出实习生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照。调查还发现,不同岗位的实习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是不同的,满意度最高的是客房部,满意度最低的是餐饮部。究其原因,跟工作强度显著相关。这跟岗位安排结束后实习正式开始前的情况正好相反。之前被安排在餐饮部的同学大多有一种优越感,满意度较高,因为他们认为餐饮部往往代表着较好的外在形象,客户部似乎是形象欠佳的同学的“藏身处”,且是又累又脏的。而实习后,学生发现客房部工作时间相对规范,工作也比较轻松,于是客户部的实习生满意度上升。这也反映出学生比较欠缺吃苦耐劳精神。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实习生对学校有比较强烈的依赖,常认为校方不关心他们,有被“遗弃”、“遗忘”的感觉。而实际上,实习生前往酒店时学校是派领导和指导老师送去的,实习中指导老师与学生随时保持电话联络,一旦有情况指导老师就会前往酒店看望、安抚学生。实习结束后又派指导老师去酒店找学生座谈,总结实习、安排实习后的相关事宜。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独立性还不够,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爱护。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对校方的建议。第一,前期教育引导很关键。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酒店的认知存在偏差,对酒店的接受程度、偏好程度低,这跟学校的专业认知教育不到位或失效有很大关系,因此,开学初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至关重要。第二,心理素质培养很重要,学校应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包容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第三,制定系统科学的酒店实习计划,并选择档次高、管理规范的酒店。制定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考核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实习,加强实习的规范性,提高学生的纪律性。第四,加强对实习生的情感维护,对实习生多联络、多关心、多疏导,使其感觉受重视受关照。

第5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摘要】旅游业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知识和技术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显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对这种必然性的解析,紧紧围绕符合旅游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方式和方法,构建了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并从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着手,分析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软件和硬件支持机制,为旅游企业转变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第6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务内部治理效率 财务治理模式

一、引言

当今我国的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治理成本与财务内部治理收益受各种要素影响,而且各种要素的配置不均。所以,应该合理的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股权激励措施、进一步优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以达到降低股权集中度的目标,更合理的运用财务杠杆。来确保国企财务内部治理收益到达最高时其成本在一个可控、可接受区间。如此就可以使得国企财务治理效率的最优化。

二、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治理效率的现状

(一)财务治理结构的分析

目前,我国国企的财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股权较大,股权集中度过高,少数股东的权利无法制衡;第二,国企在董事会、股东大会与经理层之间的人员的任职重复;存在着多重兼任的情况,只有代表着控股股东利益的少数高管手中才有财务的决策权与执行权,下层人员基本不具有与其职务权利相对应的财务支配权;第三,尽管国企设立了监事会并按照公司法与依法设立的公司章程享有对高管德监督权,然而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各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无法或主管没有意愿去履行手中的监督权。

(二)财务治理模式的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都使用“总经理制”的治理模式,总经理掌控财务决策权,可以行使企业的多数的财务决策,对包括现金支出在内的财务决策权进行严格的管控,出总经理以外的人员均无权参与财务决策,财务部门只有对财务决策的行使权。当然,也有许多的国企的财务制度实行总会计师制,总经理对总会计师进行授权负责企业德财务治理,这种模式能够高效且快速的做出财务决策,但这种模式可能出现舞弊行为,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政府运营国有企业的方法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方法基本一样,大股东和少数人绝对控制着企业的财权的执行、配置与监督,权利没有下放。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影响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治理效率的因素

(一)融资结构

国有企业融资一般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来进行。而企业的融资结构极大的影响了财务治理结构,财权配置能否有效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治理的效率。不受期限约束德股权融资,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企业的规模扩大。而且企业可以更主动的制定股利政策。债务融资为企业经营业绩带来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定量且可控的资产负债率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管理层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进而促进其在提高资产的收益率的前提下控制经营风险,以保证成本不会高于可接受水平,极有利于切实维护股东的利益。但企业的负债过多,将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可能出现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由此可见,当资产负债率是合理并且可控的,国企的财务治理效率才能达到较高的程度。

(二)股权集中度

股权集中度体现了公司各个股东所持股份的相对比例,决定了企业的股权结构,对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等组织机构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股权集中度是财务治理框架和机制形成的众多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它对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国企的股权过于集中,表现为绝大多数的股权掌握在国有控股股东的手中,导致整个公司的利益等同于控股股东德利益。股权集中度在一定的水准上,公司可以以较小的财务治理成本,获得较高的财务治理效率。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会导致中小股东的利益无法获得有效保障,公司财务治理的监督无法有效落实,从而极大的影响了财务治理效率,不利于公司持续经营和发展。过低的股权集中度,会导致财务治理成本的上升,如监督成本、激励成本等。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也更难。

(三)高管人员的选聘制度

企业高管人员聘用无非是行政任免或市场选聘。国有企业行政任免使得管理者身份行政化、地位等级化和管理官僚化,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错乱,不利于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的提升。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应该由董事会通过市场化管理机制、录用考核机制来进行选聘、任免、考核、评价,选聘这样的职业经理人作为没有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者。

(四)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

高管人员作为企业的实际运营者,不完全享有公司的剩余财务索取权,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和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行为。倘若通过激励机制设置管理层持股的条件和标准,可以使其与公司和股东的利益驱动,薪酬和股权激励可以起到双重激励的作用,提高高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财务运行效率的提升,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

四、提升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治理效率的对策

(一)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

伴随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企可以借此契机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对于按规定实行行业垄断的国企,应该制定可行的改革方案,引入合格的民间资本,充分发掘国内民间资本的优势,确保资源与资金流的合理流动,为国有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注入民间资本能够促进国企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重要行业的国企,可以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的方法,降低国有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相对比例,来确保股权结构的优化。国内民间资本与战略投资者资金的进入,在优化股权结构的同时,也能降低国企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出现,使得企业的财务内部治理更加有效。

(二)发挥董事会的战略管理科学决策职能

董事会企业的高管,也是财务治理和公司治理的重要主体,负责公司经营策略和方针的制定,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董事会应处理好与经理层的合作信任关系,确定公司通过合理分析后才做出重大决策。因此,企业应促进战略性董事会的建设,凭借对经营活动中各个经济事项的判断能力,来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而且董事会需要确保具有合格独立性的独立董事的同时需要注重独立董事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以此来发挥董事会的战略管理科学决策职能。

(三)建立对高管层的追溯审计制

由于国有企业高管的选用具有特殊性,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追溯审计制度,这样才能避免短期财务行为,并结合企业的所处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对策:所有高级管理人员,不论是调整、离任、辞职与违纪受到处理的必须按规定进行追溯审计,审计的重点在于高管人员在任职期间的财务执行权的执行情况。追溯审计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国企的财务治理效率,避免高管因为自利行为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朱佳梦.影响国有企业董事会效率的因素分析》.《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04期,第69页以下.

第7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一、调查简介

为了能够把握到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本文的调查是以湖南长沙岳麓区的两所高职院校为目标调查群。调查对象为2012级到2014级的学生(表1),这些同学目前处于学习的不同层次,在学识等各方面均表现出了差异性。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80.3%。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统计

本次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分析。学生的人口学特征是数据的第一组成部分,通过对样本调查者的性别、家庭所在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具有如下特征,如表2。

此次调查的岳麓区的两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男生只占12.86%,学习旅游的女生占大多数。多数来自农村,在农村里基本很少或没有听到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城市的学生也是以学习成绩为主,很少涉及到职业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样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及满意度。就学生就读高职的原因、专业选择、对所选专业满意度进行分析,如表3。

此项的调查样本数据显示了学生就读高职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考失利。高考失利以后对专业的选择虽然有大部分是自主选择的,但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喜欢程度是一般。当初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时候有一些是随机选的,选择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认为就业容易;另一个就是免费的出去玩,没有认为这是一项工作,要负一定的责任。对专业的了解方面也有欠缺,没有全方位的了解。

(三)调查样本学生自我认知程度。通过调查样本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优势、自学能力进行分析,如表4。

从这项数据显示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自身的认知方面欠缺的比较严重,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看视频,对自身有哪些优势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并且没有自觉能力的学生占多数。学生对自我认知都没有了解多少,那么对职业生涯规划就几乎无涉及。

(四)调查样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以调查样本学生的就业择业问题、求职过程、职业期望、职业方向来进行分析,如表5。

从这项数据组可以看出在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生涯认知方面的不足,对就业和择业问题比较模糊的人数占1/3,对如何找到工作也不太明确,但是对高收入的期待占63%以上,仅有35%的学生有职业方向。

(五)调查样本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设情况。通过对调查样本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任课教师和实践机会进行分析,如表6。

第8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

一、研究基础

1.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去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引导全方位推行全域旅游的形势下,我们的传统旅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各大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2.研究意义

旅游行业发展形势好,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面对来自各大高校旅游本科专业人才的挑战,又要面临“智慧旅游”形势下失业的危机。学校不断扩大招生,只重“量”,不重“质”,旅游经营者苦于“招聘难”,旅游专业人才苦于“就业难”。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3.专业素质的内涵

专业素质是指能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不同的素质对应相应的能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一)基于调查的分析

1.对旅游专业的认同度。12.6%的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47.4%的学生比较喜欢旅游专业,34.7%的学生一般喜欢,仅有4.2%的学生不喜欢旅游专业。由此可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喜欢旅游专业,对本专业有较高的认同度。2.是否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9.5%的学生比较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中35.8%的学生希望成为教师,11.6%的学生希望从事导游工作,仅有8.4%的学生希望从事餐饮行业。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有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进企业等。3.不愿从事相关工作的原因。由以上数据我们得知有49.5%的学生比较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主要原因有:社会地位低、工作劳累、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没有前景、薪酬低等,其中工作劳累占28.4%,认为工作时间长、没有前景的各占20%,因社会地位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占17.9%,另外因自身原因的占24.2%。4.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5.3%的学生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24.2%的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38.9%的学生职业规划一般清晰,但是有26.3%的学生职业规划比较模糊。5.高职旅游管理的专业素质构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该专业素质按其重要程度排列依次为:积极的职业态度、灵活的变通思维、较高的文化修养、过硬的操作技能、能吃苦耐劳、坚忍的意志等。6.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以及建议。据调查显示,2.1%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设置非常合理,37.9%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一般合理,15.8%的学生认为比较不合理,5.2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

(二)调查结论

1.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喜欢自己的专业,却不愿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很多是因为来自亲朋对旅游行业的刻板印象,认为旅游行业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工作,缺乏对旅游行业客观的看待,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失。2.缺乏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仅有职业规划是不够的,从某种角度上看,职业测评甚至比职业规划更重要。职业规划解决的是“我想干什么”,而职业测评重点解决的是“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因此在职业测评上还有待加强。3.缺乏实践操作培训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户外实习在大一的下学期,时间1—2天不等。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去学习当地的旅游文化、观赏秀美山水、考察旅游市场,而不是以一个“从业者”的立场、一个导游的身份,导致实习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4.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培养方案只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就可以,虽然培养方案从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的角度来设计,但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高职旅游管理应该要求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提升途径

(一)政府的角色

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旅游管理技术以及做好旅游行业的宣传工作。通过报纸、杂志、公益广告等形式,树立起一个崭新的旅游行业形象,如导游知识渊博。除此之外,应该给专业行业从业者一些看得到的实惠,比如旅游淡季,导游工作的安排、详细的导游等级薪酬制度等,让我们的行业从业者觉得这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有奋斗目标,工作有干劲儿。

(二)学校的任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专业认同度。学校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职业观念,建立起任何工作都需要从基层干起的理念。强化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强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以培养出“双师型”的“学生”;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

(三)企业的角色

企业可以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晋升标准,以便于旅游从业者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可以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员工的晋升标准,进行各种方式的培训,将加大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使员工有努力的方向,同时,旅游企业必须使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岗位业绩直接挂钩,工资绩效最好公开透明,按章计算,以理服人。

(四)学生自身

1.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几乎每年毕业都是学生的“就业最难季”。这种“难”却是相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出游观念的转变,使旅游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抓住行业机遇,占据就业制高点。2.加强学习,扎实理论功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文化理论知识要弱于旅游管理本科生。因此,学生应该加强学习文化知识,扎实理论功底,尤其在英语方面,应该对自己严加要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争取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四、结语

高职旅游管理作为高校旅游管理队伍之一,应该“多平台助力,全方位培塑”,但是提高整体旅游管理高职生的专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如此才能将旅游管理高职生培养成为旅游行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第9篇:旅游管理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 专业 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34-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迅速腾飞。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这就产生了对大批旅游从业者的需求。不断发展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需要大量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高流失率、高跳槽率等诸多问题,许多毕业生并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就业方向。

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就业心理、企业用人制度、高校培养机制等方面出发,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索相应解决对策,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 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及就业取向

第一,学习成绩及性别因素。有研究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英语能力及性别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整个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中,女性要多于男性。这个特征也增加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难度,许多旅游企业都愿意降低门槛选择男生。而在学习成绩方面,成绩为良好和中等的学生更多地进入旅游业内就业,这说明如果想在旅游行业就业,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第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就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调查分析显示,由于许多高校缺乏相关实践条件,并且在培养方案制定上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许多学生进入企业后并不能达到用人标准。

第三,就业取向。目前来讲,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高转行率、高跳槽率等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本人的就业取向有关系。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意愿较小。一方面,调查显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有很大一部分是被调剂的,对专业本身不感兴趣,自然从业兴趣也不大。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对职业发展缺乏理性思考。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与大学生的期待值相差较大,大学生就业及择业时对发展空间相当重视,期待有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并希望在短期内有充分的晋升机会。而如旅行社、酒店和旅游景区企业等旅游企业的劳动强度都比较大,要求毕业生从基层岗位干起,劳动强度大与大学生的期望值反差巨大。而旅游业特点决定了管理者需要基层经验,否则难以做好管理,这就影响了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

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家庭、社会心理趋向、公众的观念、传播媒介的信息、相关群体等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许多企业及社会相关群体都期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全能型人才,在人才的选择上,缺乏长远的考虑,迫切地想要“实用型”人才,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缺少实践经验,但具有高素质和专业知识及发展潜力。而不少学生家长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系统地掌握了旅游管理理论,应从事传统意义上较为体面的旅游局公务员、旅游企业主管等管理岗位。在社会、家庭的影响下,不少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有较强的优越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在旅游专业就业时,学生挑单位、挑岗位,企业挑学生的错位现象。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制度

高校的专业培养制度对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就业有很大影响。目前,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注重理论知识,开设的课程很多都脱离实际,很多与市场需求不符。且由于实践课程缺乏等因素,造成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下。此外,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就业面较窄,仅限于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缺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二 对策分析

1.加强职业教育,改变就业观念

旅游业在我国还属于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迫切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树立职业自豪感,并对从事旅游业的艰苦性和长期性建立理性认识,转变择业观念。

2.改善企业用人机制

从企业角度而言,旅游企业应重视学生谋求发展这一心理。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上提供适当倾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人才培养建立理性的、长期的目标,留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

3.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技能

从高校角度而言,培养模式应努力与市场需求接轨。在课程的设置上,减少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增加实践课程,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