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

第1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我们从小开始学习数学,不是只为了考试,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要会在生活中进行应用数学。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和生活实际相贴切,将本就枯燥无味的数学建立在学生有趣丰富的生活和游戏上,让学生自己去参透感悟,学会用数学角度去看生活中的事情。进而使学生多应用数学他,更加了解数学,形成对数学的敏感性。

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和展示一些和他们玩游戏相关的图片,我们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然后鼓励学生们对于图片中的秋千,滑梯,木马的数量进行查数,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和动画片,小动物有关的图片,让他们查看那种颜色的相关事物和个数。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理解数的抽象概念。又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创造一个情景,分成小组,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卖蔬菜的阿姨等人物,就学习了解教学质量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去超市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通过对各种菜品的看一看,和估一估,粗略的计算出各种食品与蔬菜的重量,需要花多少钱等,通过开展这种具备趣味性的活动,来让学生得以充分的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数学。因此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可以很好的利用和建立情境,让学生很好的体验和感受数学并且进行应用,学生就会很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富有活力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上有了新的了解和认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起到启蒙的作业。

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建立数感

数学是练就思维的学科,观察则是学生认识新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发展数学的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带领学生画视角图。也可引导学生用数学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例如:在新课程“数的认识”教学中,要让学生先联系实际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5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比如七星瓢虫。然后出示七星瓢虫主体图让学生自主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并且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多思考,同时也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他们习惯在观察的同时也要多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

三、实践出真知

皮亚杰说,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平台,把学生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真正的发展。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颍?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去数分组数,并且10根10根地去进行统计。数完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怎样数才能数的快一些呀”,数感强的学生便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学生从逐一地计数到十个一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当然要让学生有数感,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数独游戏,再练习多了,会有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想法,进而加强学生的数感。

四、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提升数感

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实际的、有趣的或者与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起讨论,引发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最初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学生想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是一个,最后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能够明白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方法,还会学会怎样选择适当的算法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更能够学会如何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有效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自身的数感。

第2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P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84-02

1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出台很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特质

核心素养更多是从“素养”衍生出来,素养更多是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涵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仅包含一些文化常识,还包括一些技能、情感方面的知识。核心素养可以说是素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一般认为核心素养一方面包含个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人与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一般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复杂性以及长期发展等。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知识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持续到人成长的整个阶段,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够促进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培养的学科素养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要做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结合起来[2]。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转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素养转换成核心素养是其关键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合理规划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要对核心素养的特质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要能够考虑学生本身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转化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类似生活的一些情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这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伙伴,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既可以采用个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数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适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在讲解这样的知识问题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行着手: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公交车有时开得比较快,但是有时开得比较慢,有时会发现后面的公交车会超过你坐的公交车。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后面的公交车要想超过前面的车,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两辆公交车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有可能出现超车的现象吗?那如果两辆车的速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两辆车何时能够出现超车现象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以及统计等知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对教学内容中的每句话、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4]。挖掘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能够挖掘到知识层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其面积,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点中涉及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符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来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学科素养,以便更好地转化为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提升教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能够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具有发展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此外,要将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课程的教授,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统一课程向学生课程之间的转化。教师在统一课程教育教学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适当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进行补充,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多个课程学习进行融合的结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各个课程之间的重组、开发等整合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感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坚持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6]。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每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从小学数学的本质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J].今日教育,2016(3):23-25.

[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5):42-45.

[3]刘明扬.谈谈小学数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0):168-169.

[4]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5]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5.

[6]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

第3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禁锢,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切实了解和明晰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话教学内涵,使之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空气,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数学学习思维习惯和方式,更好地巩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获得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加强小学数学中的对话教学。

一、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数学基础知识,理解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内在逻辑性,教师需要采用对话教学的模式和理念,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小学数学中的逻辑知识点,更好地架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入。

1.传统教育理念禁锢性的影响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之下,教师将目光着眼于小学数学的考试内容之中,而没有充分重视对话教学的优势,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全面发挥出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话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缺乏对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深入体会和核心思想的把握。

3.教师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

在小学数学的对话教学中,教师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没有基于教材的基础,将对话教育的目标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无法使学生做到“与数学的对话”。

二、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

1.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经验,开创趣味性、生活化的数学对话

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生活化的经验和体验之中,立足于生活实践内容,创设趣味性、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对话,精彩地呈现出小学数学生活化对话的魅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小学数学知识中的长度概念“千米”教学中,如何使小学生明晰这个抽象的长度概念,教师不可单调地讲解长度“千米”的数学概念,而应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画内容,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嬉戏玩耍之中,可以更为直观地领会到这个衡量长度的指标。还可以引入学生所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的热荩学生都知道在这个故事之中,乌龟最后赢得了比赛,教师将学生的思维来一个逆转式的启示:在这个故事之中,兔子失败的原因,在于几千米的路程太遥远,它太累了,所以睡着了。而乌龟却很慢,它又很有耐力,最后才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启示,发现原来千米的距离这么远呀,兔子居然都累得睡着了!

在这个生活化、趣味性的对话教学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趣味化的对话情境之中,极大地增进了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2.实现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在对话教学中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使之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相契合,实现师生与教材的完美对话,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例如,在小学数学知识“基本的地理海拔高度”的教学中,山地、高原地带的学生基于自己日常的体验和认知,感触相对比平原的学生更深刻。另外,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也要注重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内容融入对话教学之中,使农村的学生能够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化的理解相链接,更好地实现数学思维的拓展和延伸。

3.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语言逻辑运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对话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加强对自身的语言逻辑运用能力的强化,要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富于逻辑和情趣化,而不要使小学数学的对话教学显得呆板而毫无生趣,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对话的积极性。教师对于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化,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内容“分母与分子”的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新鲜和有趣,而为了让学生明晰分母与分子这个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涵义,教师要通过清晰、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个数字,而不至于产生张冠李戴的现象。如,表达分开的部分占总体的多少、各自分开的部分与总体是什么关系等,教师要通过清晰、完整的语言逻辑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

4.注重提升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理论学习

为了提升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加强对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数学教学理念的学习,要将优秀的数学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开展课题研究,从学科科研的角度,进一步改进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更好地提升对话教学的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学引入对话教学理念和模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在对话教学中可以实现师生的对话、与教材文本的对话,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深度解读,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验,呈现精彩纷呈的小学数学对话课堂,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学学习习惯、理念,以及上述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数学学习行为,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和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是要从基础阶段抓起,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学习,本身就如白纸一样空白,更有利于引导其形成牢固的数学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基于学生之间显著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首先要观察和收集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水平等;其次要综合分析每个学生的特征,扬长避短,深入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一、构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自觉培养数学素养

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在畏难心理的作用下常常望而却步,难以深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基于此,教学者应客观分析每个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具体原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总体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应通过构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将数学学习打造成为一次游戏经历,或者是一次开心的体验活动,以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包装.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加减混合”等内容时,有的学生由于对单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还未完全学透,因而对于加减混合运算产生了畏难心理.此时,教学者改变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加减运算接龙”的游戏情境,前一个学生报一个数字,后一个学生再报一个数字,教师规定两个数字相加或者相减,第三个学生报出答案,据此循环往复,使学生在游戏接龙中提高加减混合运算的速度,同时也无形中向学生传达了一种理念,即数学学习可以通过变化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

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勤于动笔的习惯

数学学习不同于语文学习,前者更加讲求学生的分析能力,往往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中包含了解题规律,并且这种规律还适用于其他题型.学生善于分析和挖掘数学规律,便能更加轻松地应对数学学习,进而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体现在平时的教学细节中,因此,教学者应努力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将其放大,促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等内容时,在图形几何的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图形中蕴含的规律,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图形中涉及的几何运算,而是提供一些提示信息,让学生独立观察,再相互印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引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亲身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感.小学数学教学应尽量避免抽象性,教学者要善于将抽象的知识进行有效地转化,主要可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年月日”等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之间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简便日历,最后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选出日历制作最为精美的小组.“制作日历”这项学习实践活动能够将“年、月、日”知识融入其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自觉运用相关知识,增强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之处,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素养.

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者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自身的解题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乘法估算”等内容时,基于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教学目标,上述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实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学习情境,既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涉及乘法估算的应用题,还鼓励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利用乘法估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培养学习自信心

第5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不仅缘于它的独特性,而且与其它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更缘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数学学科在自然与社会邻(领)域的广泛应用。分析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充满力量及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是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金钥匙。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来探讨数学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渗透在中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极力打造教育文化品牌,开展各种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简单的数字、公式、符号、各种规则,也要探究数学学习方法、思想及精神意义等,这也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个超越。实施数学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认识自然界,尽快的适应社会及日常交际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勇于进取,谦虚谨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及审美观,提高自身素质等。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认识数学之美。数学精神是理性的,是崇高的,但同样存在一种独特的美,让学生通过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质与修养来领悟数学文化的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去认识它,去挖掘它,去体味数学之美。具体而言,数学的美是“实实在在”,而并非“空穴来风”,如它体现在内容结构上,还体现在数学方法上,从简单的数学概念,到统一整齐的公式结构,再到典型奇特的数学模型等都酝(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之美。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的对称之美、变幻与和谐之美。

2.培养数学意识与数学观念。数学意识与观念体现在对数字、符号、空间、意识、推理能力等的认识,如下对符号感的认知,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规律变化、程序方法的解决等都需要用符号来解决和转换。对于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符号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和认识,是数学符号学习的重点,从起初学生对一个特定的数的认识到用字母来表示一定的数,是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基于数学文化的教育视角,结合实际让学生来理解并予以升华到数学文化的高度,让他们感受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趣味和意义,并建立数学符号的认知。例如:对加法结合律a+(b+c)=(a+c)+b,乘法分配律a(b+c)=ab+ac等的符号表示,与符号变换的表达演绎,让学生完全知晓这里a、b、c可以代表任意实数,令其认识数学符号的本质与意义。

3.数学课堂活动中的文化渗透。数学课堂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的探索精神。

例如可举行以下课堂活动以渗透文化教学:①举行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讲述数学家成长的艰辛历程及数学思想形成的曲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能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它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学习进步的榜样。②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建模比赛。比如比赛内容:某种规格的铁棒原材料每根长10m,现需要这种铁棒长为4m的28根,长为1.8m的33根,问至少需要几根原材料?怎样切割?让学生通过建立铁棒的模型进行研究、证明,也学习一下科学家们的探讨精神。③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原理与规律等,亲自动手画一画,做一做,摆一摆,量一量,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更使得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文化素养。

三、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1.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的核心问题。以前,我国数学教育的普遍模式都是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进行课堂训练及课后习题练习来巩固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现在很多学者意识到这种数学教学的弊端,极力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但由于现实中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老师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度有所不同,导致他们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也导致学生们对数学文化的认知有所偏差。怎样把数学文化的精神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引导数学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第6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平台;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桥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80-04

小学与中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虽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但更有它相辅相成的一面,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小学和初中教育的过渡期,过渡期衔接得好与坏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影响很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多处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如:“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1]“在第二学段讨论过的方法是基于四则运算,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解决。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于模型的理解。”[2]然而,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教材编写各自为政,导致教学内容出现断层、脱节、重复等现象;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衔接”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彼此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知识的关联度、教学资源等情况缺乏必要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师之间、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沟通的渠道不通畅,缺少正常的交流平台。天津师范大学崔一心教授指出:“中小学教师互不了解对方教学,是教学衔接的一个盲区。”[3]为此,我们于2011年开始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性支撑平台(简称“支撑平台”)建设,对“支撑平台”的架构、建设策略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为中小学数学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等方面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帮助,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构建“支撑平台”的意义

近年来,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研究者中初中教师比较多,小学教师比较少;二是宏观谈“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衔接”的比较多,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三是中小学处于封闭状态,以个体研究为主,在区域内缺少研讨、交流、反思、资源共享的平台。构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互通平台,通过“支撑平台”建设,营造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氛围,引导中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衔接”的意识,使“衔接”研究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觉行为;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机制;开展以专家引领、交流研讨、课堂教学、总结反思、教学资源开发等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活动;形成“衔接”研究的“学习场”、“对话场”、“文化场”、“研究场”;使有志于“衔接”研究的中小学教师有归宿感和成就感。这样,就能整体提升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水平,提高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支撑平台”的架构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要使衔接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要关注“四不能”与“四要”:一是不能只在义务教育第二或第三学段内进行封闭研究,而要把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二是不能只是单一的个体研究,而要注重专业化团队的打造;三是不能完全通过行政手段加以驱动,而要构筑研究活动的平台,激活教师主动研究的意识,形成衔接研究的“场”;四是不能只使用传统研训平台,而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取“实体平台”与“虚拟平台”共存的混合式研究方式。为此,我们重点开展了以“衔接感悟场”、“衔接实践场”、“衔接QQ群”、“衔接微信”为基础的“支撑平台”建设。

四大“支撑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引导中小学数学教师强化个体研究意识和群体研究欲望,形成研究的习惯和常态化的研究状态,使“衔接”研究成为自觉行为;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师“瞻前顾后”,整体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准确把握“衔接”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师间“有效互动”、“合作共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有利于挖掘“衔接”的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为“衔接”教学出谋划策,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得到家长的更多关注、协助和支持。

三、“支撑平台”的建设策略及作用

由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具有跨学段、跨学校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对衔接感悟场、衔接实践场、衔接QQ群、衔接微信四大“支撑平台”要采取不同的建设策略,并赋予不同的功能。

(一)衔接感悟场

“衔接感悟场”是以“沙龙”的形式,为一批有志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善于思考、勇于钻研、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人”搭建的平台,它分为衔接学习园、衔接研究园和衔接反思园三个“园地”。

1.衔接学习园

“衔接学习园”主要开展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学习活动。一是邀请专家开设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讲座,从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组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帮助中小学数学教师整体把握、全面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段课程内容,明晰不同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树立“大课程观”。

2.衔接研究园

“衔接研究园”主要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活动,我们重点开展了对比性研究,主要涉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版两个版本的对比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相同知识点的对比研究、小学与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的对比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对比研究等。通过研究,使中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认识义务教育数学的本质,明确义务教育数学教育的整体性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以及不同学段教材间的内在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使不同学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准确定位,做到“到位但不越位”。

3.衔接反思园

“衔接反思园”主要开展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思索”的写、评、展活动,可以是记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故事,可以是对有关衔接的典型问题进行剖析,根据所写内容的典型性、反思的深刻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定期进行评比,并将优秀的“衔接教学思索”装订成册,提供给区域内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和借鉴。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反思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中小学数学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某一数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实现“衔接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改进教学提供经验和帮助。

(二)衔接体验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的知识获取与能力的提升基本在课堂内完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与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课标、教材研究的深度有关,更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直接关联。

“衔接体验场”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开展的“同题异构”活动,它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同一话题为载体而开展的“双向”上课、听课、议课系列活动,是一种动态、开放、互动、共享的研究模式。活动的组织经历“选题―备课―上课―议课”等环节。

选题。一般由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协商,选择中小学数学中相同或相近的课题,每次活动一般选一个课题。如小学教材中的“简易方程”与初中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中小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小学教材中的“平行四边形”等。

备课。中小学教师就选定的课题分别进行备课,备课不是上课教师写一份教案,而是备课组在对课标和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份教学方案,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中小学各安排一位教师上课。上课时让中小学数学教师走进彼此的课堂,感受不同的学习气氛,领悟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初中数学体会“瞻前”、小学教师体会“顾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听课教师做好记录,重点关注课题是如何引入的,重点是如何突出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问题是如何呈现的,学法是如何指导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渗透的,学生是如何合作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何。

议课。听课后及时开展议课活动,先由上课教师说课,说课内容除了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过程外,小学教师还要说“顾后”(这节与初中的哪些内容有关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提供哪些帮助?这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听初中的课得到了什么启发?),中学教师还要说“瞻前”(这节课是建立在小学哪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之前学生已具备了哪些知识、能力和经验?这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听小学的课得到了什么启发?)。在说课的基础上,听课教师进行议课,议课围绕“一个主题―两个维度―若干思考”来展开。“一个主题”就是“衔接”做得怎样,“两个维度”就是“学”和“教”,“若干思考”就是从“学生”和“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双向”系列活动,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各自教学特点,使中小学数学教学更符合自身规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更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三)衔接QQ群

由于中学和小学的学生、老师分别处在不同的校园,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往往会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受到极大制约。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方式也正在被更多的人熟悉、接受并利用。QQ是一款即时通信软件,QQ群为志同道合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方便快捷。为此,我们建立了“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拓展了“衔接”研究的空间,丰富了“衔接”研究的形式,扩大了“衔接”研究的群体,转变了“衔接”研究的方式和行为。“衔接QQ群”平台有如下特点:

专业性:“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首先表现为很强的专业性,群成员所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涉及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问题。

远程性: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团队是由区域内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组成,他们通过加入“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方面的对话和研究,没有地域的限制,大家所进行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跨地域性和远程性。

交互性:利用QQ群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每位群成员不再是信息的单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群成员之间可以交互、共享“衔接”资源,实现了教师话语权的回归。

自发性:“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形成的,教师参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不是因为要应付领导或学校的检查,而是自己的需要所在、兴趣所在,是“我要做研究”,而不是“要我做研究”。

利用“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除了部分群成员之间及时进行问题探讨、资源共享外,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通过“群活动”活动信息,活动信息包括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集中研讨的时间等;第二,群成员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精心准备,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研讨;第三,指定专人对本次研讨的内容进行整理,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梳理,形成总结材料;第四,通过“群文件”,将总结材料上传,供群成员学习、思考。对暂时还没有搞明白的问题,可以作为下期的研讨内容或在其他平台上进行研究。

(四)衔接微信

微信全新的功能带来全新的互动模式和体验,人们的生活已是无“微”不至,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可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公众号”就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而打造的又一“支撑平台”。第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平台可以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推送与中小学数学“衔接”有关的“微课”等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推送与中小学数学“衔接”关联性比较大的问题,供大家进行讨论。第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平台是面向全社会的,学生、老师、家长、教育专家都可以关注,可以实现多方位的互动。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提出数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初中学生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参与讨论,使小学生倍感亲切,从中可以了解数学学习的注意点,初中数学学什么,怎么学,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家长可以交流做法,谈谈体会,即使不能在知识上辅导孩子,也可以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取长补短,支持学校教育。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性支撑平台建设不仅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提供了多种途径,更为建立中小学平等、互助的教研文化提供了保障,对转变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改进教和学的方式,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自然衔接、良好过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103.

[3]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5(3).

第7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想;小学生;数学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在2011年制定了全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将数学思想纳入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数学思想是指人们的意识收到现实世界的反馈信息(比如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经过大脑的思考产生的结果,是数学知识学习必备的一种思想精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提升其数学素养。

一、钻研教材,挖掘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包括数学概念、公式、规律、法则等)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而我们所要掌握的数学思想便隐藏在这些显性知识点背后。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编排顺序及内容的含义,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便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学习的精髓。在数学学习中,模型思想和函数思想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属于数学学习的两个主体内容。

以函数思想挖掘为例,在教材上有一道习题:“每斤橘子售价3元,则1斤、2斤、3斤、4斤、5斤橘子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这道题目的形式比较简单,重点不在于习题的答案,而是根据各个答案之间的联系明确一个函数思想:无论橘子购买数量如何变化,总价与斤数的比值不变,都为单价3。这种函数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任何一个待售的物品都有单价,用以衡量物品的价值,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这类函数思想,明白数学公式的意义。

二、学习知识,感悟数学思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采用留白式教学手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在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探究到注入归纳思想、极限思想、化归思想、抽象思想、类比思想等诸多数学思想,这些思想贯穿在数学教材中,领悟这些思想是学生数学学习道路的一个基本任务,有利于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道路中走得更快更远。

例如,归纳思想的感悟,在学习“数学乘法结合律”时,老师给出数学习题:学校举行拔河比赛,要求每个班级派12个人参加比赛,学校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级,问共有多少个人参加拔河比赛。解题时,有两种思路:①先计算一个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拔河比赛,再统计6个年级的人数,得到公式(12×4)×6;②先计算班级总数,再根据班级参加比赛人数统计总数,得到公式12×(4×6)。两道公式结果相同,老师接着写下类似的数学公式:(3×6)×5与3×(6×5)、(7×2)×4与7×(2×4)…,经过计算发现二者结果均相同,经过归纳总结得出数学公式(a×b)×c=a×(b×c)。

三、巩固复习,体验数学思想

经过课堂学习后,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需要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想,比如说分类思想,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数字有不同的分类,比如说奇数、偶数,以“能否被2整除”作为其分类依据。数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而分类思想正是这样一种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能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晰、逻辑明确。

此外,在巩固复习时,学生可以从数学的两大学习内容(几何和函数)中体验到数形结合思想,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比如,在学习分数时,让学生以图形来理解■、■、■等分数,将一个正方形拆分成两半,拆分后的两个图形即为原来图形的一般,即■。此外,在小学课程中还涉及数轴的学习,这是函数与函数图形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不同的数字,诸如正数、负数、分数等,让学生以图像的认知来明确各个类型数字的区别与联系。

四、解答习题,凸显数学思想

一直以来,数学等理科科目都需要通过大量练习习题来提升数学知识的熟练度,提升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解题时,正确应用数学思想,是提高解题速度与解题正确率的关键。在数学习题解答过程中,常常要用到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假设思想、反证思想等具体的数学思维,根据题目的设计选择合适的解题思想,可事半功倍,而这也正是数学这一科目学生的成绩会出现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以假设思想的应用为例,在解答数学题目求未知数时,一般都需要设置未知数,这也是假设思想的一个具体应用。在课后练习册上,学生遇到一个难题:“校长办公室里,有1张桌子,8把椅子,总价为1200元,其中桌子的单价是椅子的4倍,求桌子、椅子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等价思想,作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办公室里仅有椅子,桌子单价是椅子的4倍,可换算成4把椅子,即办公室里有12把椅子。这样便轻松地将难题解答了出来,椅子单价为100元,桌子单价为400元。

五、结语

数W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其教学内容虽然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基础性的数学概念以及思维模式都是较为抽象空泛的,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融入数学思想,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简单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探索世界、透过具体现象查探世界本源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芸.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Z1):79-80.

第8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由于农村班级人数少,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6年4月

第9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价值 数学教学策略

当前,核心素养已跃升为教育界热点,成为教育者们借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质量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笔者基于改革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从以下方面探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注重围绕数学学科核心概念开展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围绕数学学科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核心概念是构成学科骨架的、具有迁移应用价值的概念。揭示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以数学核心概念统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综合思维并实现学习能力迁移。因此,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学重心从注重“讲授记忆”具体事实转移到对核心概念统摄下的学科知识及结构的“深层理解迁移应用”上,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例如,“百分数”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对“百分数”这个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首先可以把核心概念具体化为一般概念知识,如“百分数的意义;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然后,通过一系列驱动性基本问题,如“百分数有何意义?”“怎样求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怎样互化?”“百分数有何应用价值”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围绕驱动性问题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关于百分数的意义、特征、性质、应用等具体数学事实基础上促进对一般概念的基本理解,最终建构核心概念。

以核心概念统领,设计“具体数学事实驱动性问题理解一般概念建构核心概念”双向互补教学主线,对核心概念形成的普适性认识具有持久迁移应用价值。学生一旦建构核心概念,就可以通过核心概念迁移应用解决现实性问题,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核心概念教学的价值体现。

二、提供学生研究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提供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原理和态度的学习迁移,发展数学思维。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

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研究数学发展历史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若能借助数学发展历史挖掘知识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曲折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则更富启迪。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向学生展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例如,分数教学中“小数点的由来”,教师可以呈现小数发展演变过程:1700年前我国数学家刘辉开始应用十进分数前人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表示小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大约400年前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和小数部分现在的小数表示方式。给学生留下数学发展足迹,领略数学家的伟大贡献,体验前人不断继承、研究和发展数学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学史,给看似枯燥、冷漠的数学注入充满人情味的数学家、数学故事等,带领学生领略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他们数学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借助原始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意识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进行自主探究的原始的、未知的、生活的和现实的问题情境,设置待解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自主尝试用各种方法开展研究活动,从而拓宽视野,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探究乐趣和精神,培养探究能力并养成良好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认识圆”后,教师提出: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追问: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和方法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等,了解车轮构造原理――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总是等于车轮半径,车子就会平稳行进,不会上下颠簸,从而有效巩固“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圆的概念知识。

只有把学生置于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自主探究,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意识和关键能力,才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以及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及确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钦.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35.

[2]胡玉华.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5(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