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但事实上,顺从性与不顺从性既矛盾又统一,二者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的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但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能削弱或取消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识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教师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语言组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要在教育内容上创新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学内容,对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赋予时代要求的新的内涵。
比如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被人民群众广为流传的名言,这两句话中所指的“天下”在当时既指整个华夏民族所聚居的广袤土地,又兼指宋王朝所统治的范围,而这两句话中的“忧”和“乐”
两字,既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忧乐,又有对宋王朝统治的兴衰的忧乐。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就为百姓忧虑,在山野中隐居为民,就要为君主担心。因而,当我们今天学习它,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今天的新时代的特点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来分析这两句话,我们所理解的“天下”就应当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即已经以我们所理解的“天下”取代范仲淹所说的“天下”,而我们所应当有的“忧”与“乐”,自然也就和范仲淹所说忧和乐不同了。
三 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四 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氛围
1.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首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
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的科技、审美、劳动、文化等方面的符号化的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不同的学生特点出发,可创设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方法。一是导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以课本为依据设计出由浅入深的导读题,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获得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然后由此及彼,从课内练习到深层次的课外练习,互为补充渗透。如在学习应用文时先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编成填空题、问答题,课上引导学生完成;接着引导学生用已知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例,在分析中明确不同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及常见毛病,然后,展示深层次训练题,引导学生作拓展性训练,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知识去写作修改应用文的能力。二是电教媒体审美教学法。即运用知识化的电教媒体和课堂教学审美化的趋势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在讲授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可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作、神态等浑然一体的优势,生动而充分地展现内容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文结构美、朗读音韵美,使事物的形、声、色、情、景、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沉浸在“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氛围中,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三是自学研讨法。这种教学法是教师为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质疑,教师重点答疑。这种课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思想。多种课型交替运用,灵活变换,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的快乐感,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与探求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优秀的教师常常会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的灵感,及时给予肯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去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且要多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针对语文教学目前以培养学生求同思维为主的现象,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用假象法、悬念法、一题多解法、创造性复述法、观察假象法等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孔乙己》一课中有这么一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名学生认为在同一句中既用“大约”又用“的确”是矛盾的,认为鲁迅先生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孔乙己前后的境况一步步深入分析点拨,使学生明确了鲁迅先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深意。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其创造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创设质疑情境还要重视想象力的训练。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语文教学尤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借助语文材料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智慧
职业技术教育讲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发明创造。它是通过一切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创新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学生自身的创新活动,把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所形成的创新思维以及所取得的创新收获经常地向广大学生展示传播,这既是对学生思维及创新收获的一种肯定与评价,同时也是一种导向,通过导向作用,对学生中那些不唯书本、不唯名人、不唯定论的创新精神及时肯定,给予赞扬,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探求的某些理论新解、创新思维和创新做法,要加以推广,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达到发挥学生智慧的目的。创新教育要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人的发展原则,立足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无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就没有生命力。
据悉,某学校有位老师曾出一道题问学生,雪化了变成什么?许多学生回答“变成水”,只有一位学生回答是“变成春天”。回答“变成水”的,老师都判为正确,而回答“变成春天”的,老师却判为错误。对此,许多教育家认为,回答“雪变成水”不足为奇,而回答“变成春天”则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对新奇思维不及时加以鼓励,无异于扼杀学生正在萌芽的创造力。这正是我国传统教学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直注重整齐划一同化训练的结果,缺乏个性化教育。结果,各具风采、洋溢旺盛生命力的学生,往往像泥土放在同一模具制成的坯一样,被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人”,学生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则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同化教育为异化教育,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因学行教,因材施导,借此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创造潜能。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个性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南,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运用艺术化的方法,实施创新教育,积极引导,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在学生技术能力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①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②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③薛焕玉、贾晓波、康万栋:《谁执牛耳?――未来世界的教育》,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绝对主体和权威地位的现象,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能一味地站在讲台上进行单方向的知识传输,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处于好奇心很强的阶段,教师更要充分地利用小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鼓励小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小学生大胆积极地发言,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和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回答并鼓励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只有树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改思想的不断深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在努力改变其原有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课堂上仍然很难改变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忽视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不同形式的授课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才能敢于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略学生的想法或不允许学生发言,不能包容学生的不同想法,会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消极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日后的学习生活。
三、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现创新教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陈述讨论各自的观点;也可以分成两个立场,以辩论赛的方式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展示,调动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创新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喜欢绘画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黑板上画个地球宣传画,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映一些地球宣传片的生动图片,通过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内心能够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创设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本就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尤其要有创意地把教学内容放入相应的情境中,然后使学生能够产生亲切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理解语文知识,利用情境创设法激活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肢体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文时,教师应该放映庐山的壮阔景观,然后让学生对文章语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宏大场面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创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情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五、找准切入点,设计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其中切入点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对学生们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就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1.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板书形式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工具。深入了解教材知识和结构安排,对设计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案有着很大的帮助。将教材中的图文所承载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形式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教材中枯燥的知识。在课堂上,板书是对教案展示的主要形式,要想使课堂变得活泼,板书的形式也需要精心设计,俏皮的艺术字和简笔画等形式,都可以将教案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进行开放性的情境设定
设定情境是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设定开放性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们接收更多的外界知识,并且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情境设定,才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造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六、结束语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1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要求、心理需要和思维发展特点。
1 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我们的思维常常是顺向思考,按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等顺次进行,这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变换思路,不要困于常规,换个角度想一想,从它的反面、对立面思考,常常会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我们从“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等故事中概括出狐狸是狡诈者的象征。但有的学生却认为这是聪明机智、善于应变。这种打破常规的思考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诸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见异思迁”、“近墨者黑”、“这山望着那山高”以及谦虚、骄傲等等问题,换个角度就是个新见解。适当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不被常规思维禁锢住,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学生独特评价的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创造性。但需要注意不能让学生进入诡辩的误区。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瓦特有疑于水蒸汽顶动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牛顿有疑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都是很好的例证。在这方面,特级教师宁鸿彬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开学之初他就向学生提出“三不三欢迎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欢迎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像宁老师那样鼓励学生,那么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很大开发。
3 引导学生做否定性假设。即假如不是文中所说情况又将如何。对理解对象做否定性假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因为你否定这种情况就必须提出新的主张,并提供充分的论据,而这新观点就是学生创造的表现。比如,学完鲁迅的《孔乙己》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孔乙己考中举人、丁举人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那情况又是怎样的?假如孔乙己挨了打后,又像范进一样考中举人,再回到咸亨酒店面对酒客,又是如何?再如,学习《曹刿论战》时,引导学生作否定性假设:长勺之战一始,曹刿即同意击鼓进军;齐师败绩时,曹刿亦即同意驰之,又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由此正反对比,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曹刿讲究战略战术这一结论。这样的假设思考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一定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4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从已知客观事物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途径,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突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产生多种多样的、独特的、不同认识的思维过程。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刺激发散思维的环境,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少用“是”、“非”、“对”、“错”回答问题,作文一题多做等,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个问题、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能使其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从而锻炼创新能力。如:学完《愚公移山》后,学生写读后感,有写愚公挖山不止精神可佳,有写京城氏遗男助人为乐,也有反其道而行之,指出愚公工作方法不对头,挖山之苦完全可以换为搬家之乐,还有写智叟善于发现问题等等。再如学完《扁鹊见蔡桓公》后的多角度作文,大多数学生能从五六个角度立意。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独到见解,就是创新能力的表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途径分析
1引言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期的背景下,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为了国家的振兴与发达,必须全面培养创新创造性人才。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学学科,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目的,为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使语文创新教学迎来崭新时代。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创新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误区,主要原因在于对新课程标准的领会不够透彻,在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老师必须把握课程理念的精髓,充分了解新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根本需求,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学习中来,确保教材内外的各种知识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被解决并延伸,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以人文科学来带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人文科学的基本特征,老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会通过作者、背景、结构等方面步步为营,学生在做练习时也会紧扣教材的观点。这种教与学的状态会使学生被动式学习,成为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动、自由的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潜在的创新意识与个性被禁锢。在现代化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回归人文科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求,以弘扬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培养高尚时代情怀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课堂的创新需要打破传统的被动式教学,以创新性结构为教学目标,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持续向外延伸。
3通过质疑交流来丰富语文教学课堂
语文教学的最精湛艺术在于能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质疑观点,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能够证明学生正真的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可以对学生的质疑观点进行总结与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准备,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地理思考以及集体讨论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讨。另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语文教材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研究性学习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来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4将实际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人们从步入校园起就会接触到语文这一学科,该学科是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所以很容易对语文学科产生厌倦,长期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对语文的新鲜感荡然无存。无论是陶潜的悠悠南山还是李太白的青天揽月,在学生看来都离现实太遥远。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过于模式化,为学生所提供的环境比较适合静听,而单纯的对语文书本知识的静听体现出学生大脑对别人的依赖,完全在被动的形式下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会紧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来体会语文书本知识,从兴趣的产生一直到能力的提升,所以,老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将实际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督促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锻炼以独特的眼光来分析社会现象,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全新的想法,将学校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5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全面改革,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研究能力尤为重要,可以将其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通过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教育证明,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会得到很好的扩展与延伸,使校园教育逐渐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我国语文教学在创新与改革的道路上同样需要开展信息化教学互动,利用信息技术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断向创造知识方面转变,使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加深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传统语文书本知识的扩展,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谈早已不再适合现今的教学,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广大高中教师更新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深层次拓宽面对一切学生的教学任务空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整体教学成果为目的,实行创新教学。
一、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所谓创新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围绕以人为本思想,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好奇、求知上进的精神状态之中。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其教学手法,或者是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落实问题上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问题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教学观念落后,部分教师喜欢以经验办事,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接受,导致自身不断偏离实际教学。并且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益增多,如果教学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那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进步,而且还会让学生逐渐对该课程内容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敬仰。这样的教学活动无疑是失败的,没有成效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汲取新的教学营养,及时更新自己的见解理念,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束缚,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进行有效教学。
二、简化语文教学理论,敢于讲新东西
语文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简化语文教学理论,使之精要、管用。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删去过时的内容,然后筛选出重点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对课文中那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和关于学科理论基础的进行重点教学。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和“现代教育手段与语文教学”等。最后就是简化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语文基础理论的学习,固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也离不开学生的钻研,教师的讲解关键是要讲解得精、深、新。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如果照本宣科,泛泛讲解,只会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恶感。敢于讲一些新的东西正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语文教师不能闭门造车,只知道抱着课本搞教法研究,要更多地关注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动态,关注各地语文课程标准的进展情况,各地的新改革措施,以及专家学者最新的语文研究成果。要在语文教学中,敢于给学生讲解语文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三、创新作业形式优化语文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作业固定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认为作业多多益善,向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学生背负着沉重的作业压力,做作业也是忙于应付,为了作业而作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挖掘教材内容,巧妙设计课堂、课后作业,从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作业,进而从作业中有所感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设计情趣型语文作业
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要改变烦琐、枯燥的机械式作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前提,采取多种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作业,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练习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例如在《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小说和戏剧的基本特征以及二者的差别,可以在作业实践中将戏剧和小说结合起来,相互比较,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通读原文,根据原文适当改写人物语言,可以适当补充“舞台说明”(在“说明”中要对人物的服饰、年龄、身份、性格、说话语气、神态给予适当描述),将《药》的第三部分“茶馆议药”改编成话剧,要充分体现出话剧语言的特色。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场景,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艺术潜力,而且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
(二)设计层次性语文作业
全班同学做同样的作业,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例如在学习完《声声慢》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层次的问题:1.背诵这首词。2.结合南宋文学家张端义的评价,说说《声声慢》中叠词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诗词,说说叠词有哪些修辞作用。3.同样是“愁”,比较《声声慢》与《虞美人》有何区别,上网搜集一些有关“愁”的名言名句。
(三)设计实践型语文作业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实践型作业。例如在学习完散文《我的母亲》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可怜天下父母心,理解妈妈的辛苦,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母亲一天的生活情景,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
关键词: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精髓 语文教学
但当下虽然经历了教学的变革,但是对于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课堂来说,似乎并不能很好的推行,究其原因,中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学习基础差,文化知识底子薄,对于上中职院校的目的,只是为了能一门专业手艺,为了以后找工作而考虑,所以造成,中职院校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懒散的倦怠情绪,不愿意接触文化课的学习,厌烦老师在课堂上说教,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若想改变这种风气与习惯,应该首先从学校的管理与课堂创新教学思维做起,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如何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活跃课堂的气氛。
一.多媒体的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教育方式。
对于语文教学的内容讲解,停留在课堂老师的说教式讲解中,老师说的比较多,但学生能学到的东西的特别少,相反,应该抓住学生喜欢探知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来展开教学。
1.PPT课件教学。一节课堂的讲解可以不用老师来讲解,转而用PPT放映的形式来展现,这样,学生不会感觉到学习的枯燥,学生愿意集中注意力来听课,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文化精髓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
2.视频投影放映。课堂上对于一些叙事性的文章讲解,可以通过播放教学视频来讲解,比如一些古典的故事,以及一些励志的短片等等。
二.多为学生创造所需要的场景,通过情景教学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对学生掌握文章精髓有很重要的作用
应景式的文化教学早在上世纪的国外就已经开始运用了,通过设置不同的假想场景,提高学生对于精髓的掌握,比如:国外一所学校正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内容的掌握,但是学生怎么也不明白哈姆雷特所讲诉的是一个什么主题的故事,于是,老师在学院的舞台搭建了一处故事里所讲述的场景,通过自己编写剧本,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后总结在这次扮演中,故事表达的是个什么意思。我国的教学改革较晚,对于场景教学的模式也只在这几年间才普及到部分学校,对于,场景教学的运用,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院校的认可,甚至成为了一些院校的特色教学。
场景教学应该遵循一个规则,就是从游戏中去灌输知识点,人只有在玩的过程中才能牢固的掌握重要的知识。所以场景教学的运用对于那些对课堂教学厌烦的学生可以来说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从课堂解放出去,让学生置身场景中,亲身体会角色所表达的思想,对于语文课堂的学习来说,是一个值得推广的项目。
三.学生“当家作主”
这里所说的意思指的并不是学生给老师上课,学生当家作主意思相当于角色转换,老师的职能与学生职能转换,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荐当一节课的代课老师,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给其他同学讲授,老师在一旁负责旁听和指导,对于学生讲解过程中不太细的地方做一个提醒,然后由学生去讲解完一整节课程。这种教学的模式应该以轮流互换教学的形式来体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当老师的感觉,同时也在锻炼自己的表达与演讲能力,对学生在走出校门以后,到大型企业应聘做准备工作。
四.结束语
中职院校对于学生技能培养固然是重点,但依照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技术型的学习远远不如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文化培养的重要课程,成为了现代社会中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的重点课程项目,语文课堂教学所讲的创新应该是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情景式的扮演角色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精髓去展开,做到“内容实用-社会实践适用-实际运作使用”三个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琪,《关于创新中职语文教学的思考》,今日中国论坛[J]2013(15)
2.付学佳,《现代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科技创新与应用[J]2012(08)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学备课课堂氛围合作学习因材施教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做的一些研究,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语文学科实施创新教学,备课是至为关键的一环。
有了一个成功的备课,创新教学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先决条件。备课注意从重点、内容、方法、工具等方面凸显创新,要敢于突破教材限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授课,比如,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熟悉又感到不能单纯地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这时即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再带领学生进入讲课正题。同样,多准备活动,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在学习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都有绝佳好处。
然后,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能创造性学习思考的必要条件,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注重因材施教,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互相性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在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一起合作更能激发创新意识。而且学习的过程也会变得十分轻松和愉快。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把这个过程看作是在互相合作,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老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在言语上的鼓励与支持,在适当的适合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更能促进轻松课堂气氛的营造。
接着,课堂的设计更多地联系社会生活,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只是枯燥的讲解,学生只会感觉这些离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遥远,那么的不切实际,很难让学生能主动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的安排中,注重联系实际的社会生活,如论语,在古代它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现代,它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而这些联系社会的教学可以多样化,老师多组织语文活动,现场表演等等。这些既寓教于乐,又真正的教育了学生,让他们不仅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明白其中的道理,更激发了他们的思考意识,对社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鼓励这种探索精神,使之有一种成就感。
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的教学方式也是日新月异,老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注重自身修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及主动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焦晓东.浅谈语文创新教学备课方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张晓勤.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备课方法述要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论文.
[3]朱芬莲.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语文教学与研究.
[4]尹佩仪.语文创新教学“六法”.教育导刊.
[5]刘小阳.论语文创新教学.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