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次贷危机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次贷危机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次贷危机原理

第1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都昌方言 人称代词 历史来源

赣北鄱阳湖畔是江西赣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南北沟通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必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东西南北多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再经历史沉积上形成当前赣北文化多源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本文将联系赣语昌都片都昌方言及其他汉语方言情况,探讨都昌方言人称代词“侬”尾的历史来源,以从中窥见赣北鄱阳湖文化的多源性。

一、都昌方言人称代词加“侬“尾情况

都昌方言内部南北差异小,东西差异大,中西部方言是都昌方音的主体。我们结合当地人语感,根据田野调查材料,将都昌方言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片。根据1993版的《都昌县志》,全县分为30个乡[1],各片包括的乡镇分布是:东部片包括大港、鸣山、盐田、狮山、鸣山、中馆、南峰、芗溪、万户;中部片包括北炎、蔡岭、杭桥、化民、土塘、阳峰、三汊港、和合、大沙、西源、周溪;西部片包括春桥、苏山、徐埠、左里、多宝、北山、七角、汪墩、大树、都昌镇。全县境内人称代词加“侬”尾情况如下:

1.西部片及中部的杭桥、化民、土塘、鸣山、和合、大沙、三汊港、阳峰、西源、周溪方言中人称代词单复数均可加“侬”尾。第一人称单数我/我侬复数包括式俺/俺侬一傍人复数排除式我/我侬一傍人第二人称单数你/你侬复数你/你侬一傍人第三人称单数渠/渠侬复数渠/渠侬一傍人2.中部的蔡岭、北炎,东部的大港、盐田方言中人称代词单数均可加“侬”尾,复数形式则加“俚”尾

第一人称单数我/我侬复数我俚第二人称单数你/你侬复数你俚第三人称单数渠/渠侬复数渠俚3.东部南峰、芗溪、万户(当地人简称南芗万)方言中人称代词单数均可加“侬”尾,复数形式中加“侬都”。第一人称单数我/我侬复数我侬都第二人称单数你/你侬复数你侬都第三人称单数渠/渠侬复数渠侬都从地理分布上看,都昌人称代词加“侬”尾情况不一致的。全县人称代词单数形式均有两套:可加“侬”尾和不加“侬”尾;而复数形式有差异,东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复数也可以加“侬”尾,中部接邻湖口的的蔡岭、北炎,东部接邻彭泽的大港、盐田复数不可加“侬”尾;东部偏南的南芗万复数加“侬都”。另外处于都昌东部中端的中馆镇方言中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存在“我侬一傍人/我俚/我俚一傍人/我侬都”多种混杂表达。全县“侬”尾均读轻声。从实际语用看,偏僻乡村“侬”尾保存更完整, 50以上的人及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的口语中更易带“侬”尾,年青人用人称代词时往往不说“侬”尾。

二、都昌方言“侬“尾人称代词语法功能

都昌方言“侬”尾人称代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没有主语、宾语及定语的分工。(标*说明此句不成立。括号内的句子为相应的普通话;字下划波浪线表示同音字。)

1.“侬”尾人称代词可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

我侬明朝去。(我明天去。)

么人?――我侬。(谁?-我。)

你只叔寻渠侬哟。(你的叔叔找他。)

2.“侬”尾人称代词可以出现在定语的位置。

我侬只姑婆来。(我的姑婆来了)

里是我侬只姑婆。(这是我的姑婆)

但在对话答句中, “侬”尾却可以出现在省略中心词的定语结构中:

里是么人个?(这是谁的?)――我侬个。(我的)

――你侬个。(你的)

――渠侬个。(他的)

当用作一些指人和处所名词的定语时,侬尾后面加量词(只、把、根等),以省略“侬”为常。

我(侬)只姑婆来了。(我的姑婆来了)

里是你(侬)只狗。(这是你的狗)

3.一句话中若多处出现人称代词,一般只允许出现一个“侬”尾。

从本地人语感来看,人称代词加“侬”尾语气会更舒缓些,在句中,侬尾处可停顿、拖音。尽管“侬”尾人称代词可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但是若一句话中有多处人称代词时,一般只出现一个“侬”尾。如“昨天我去找你,你不在家里。”可以这样说:

昨日我侬去寻你,你不在屋里。

昨日我去寻你侬,你不在屋里。

昨日我去寻你,你侬不在屋里。

昨日我侬去寻你侬,你侬不在屋里。

据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和陈昌仪《江西方言志》所载,客赣方言中许多地方的人称代词在方言中有“格”的区分。如铅山县最为典型,主语用阿、尔、渠,宾语用阿仂、尔仂、渠仂[2]。从都昌人称代词的使用上看,单数虽可用两套,但已经没有语法上“格”的区分。

三、人称代词“侬”尾在其他汉语方言中的使用情况。

据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指出吴语中人称代词单数形式有两类,第一人称第二类为双音节,如黎里、嘉兴、宁波,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常写作“我侬”,如清代的宝山、金山、青浦等地的县志中都记为“我侬”。明代冯梦龙《山歌》中也记为“我侬”。第二人称第二类也是双音节,上海地区明清县志写为“你侬”,现在很多地方(如上海、罗店、周浦、余姚等地)“你侬”两音节省略称为“侬”[3]。江西广丰、玉山是吴语的自然延伸,胡松柏《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记广丰话、玉山话人称代词单数形式记为阿农、尔(你)农、渠农,这也应是吴语人称代词的特点表现[4]。

据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中记载,湖南汝城方言中人称代词有加“侬”尾的情况,同都昌与吴语点不同,汝城方言中我侬、你侬、之侬分别对应普通话中的“我们”“你们”“他们”。汝城方言中侬尾人称代词可以用作事物的名词的定语,当用作一些指人和处所的名词的定语时,后面的“个”也可以省略,如你侬(个)单位。(你们的单位)[5]

又据彭泽1992年版的《彭泽县志》的方言卷分类词表[6],人称代词单数形式记作“我侬、你侬、其侬”,彭泽县同都昌东北部接壤,故人称代词“侬”尾同都昌方言“侬”尾地理上连成一片,具有相关性。不同地域汉语方言都有人称代词加“侬”尾现象说明现代汉语方言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源头,在不同地域有多样性的发展

四、都昌人称代词“侬”的历史来源

“侬”是吴语人称代词的一大特征。隋代陆法言《切韵》(五代刊本)中记:“侬,奴冬反,吴人云我” [7]。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也指出上文所指吴语单数人称代词第二类“我侬、你侬”之类是比较古老形式,具有古老吴语的特色[3]。敏、潘悟云《论吴语的人称代词》都用大量史料论证吴语三身代词经历了“我侬、你侬、渠侬”才发展到今天的状况[8]。

我们认为包括都昌方言在内的赣北人称代词“侬”尾应是同吴语人称代词“侬”有着同源关系。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杂志部第三十中提到的“嘉定近海处,乡人自称曰‘吾侬’、‘我侬’,称他人曰‘渠侬’、‘你侬’,问人‘谁侬’。夜闻有叩门者,主人问曰‘谁侬?’外客曰:‘我侬。’主人不知何人,开门方认,乃曰:‘却是你侬。’后人因名其处为‘三侬之地’” [9],这段话是早期吴语的生动再现,可就都昌人来看,这段话几乎讲的就是都昌话。都昌同治十一年县志在《封域志*风俗》一节也提到都昌话“语不无吴楚舌之余音”,从当前语言使用事实来看, “侬”尾人称代词应是更早的历史层次,同吴语有着历史上联系。

都昌方言中人称代词“侬”尾同吴语的“吻合”不是巧合。春秋战国时期,江西鄱阳湖平原有番、艾两邑,据史料及史家考证,番就是今天的鄱阳县,艾在今修水县境,当时都昌境地处于番邑内。《史记?楚世家》云“(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年),吴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 [10], 《左传》鲁哀公二十年(前475年)记:“吴公子庆忌聚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11]”根据这两条语料,我们可以确知吴国西疆包括今天赣北平原的西部,楚国东界至少到达了今天鄱阳一带,由于春秋战国楚吴越政权的兴衰交替,赣北鄱阳湖平原自古被称作“吴头楚尾”。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赣北文化与古吴楚文化相近。据此,赣北当时的方言也应同古吴楚方言相近。比如浊音现象,古全浊声母仍念浊音主要集中分布在今湘语区、吴语区。近年来调查发现鄱阳湖畔湖口、星子、都昌、修水、武宁、瑞昌西南的田义镇(与武宁相邻)也有浊音现象。所以都昌方言中人称代词“侬”尾现象同古吴楚文化也不无连系。

综上所述,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同时它也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12]。都昌方言人称代词“侬”尾、吴语“侬”尾人称代词有着历史同源性,这种渊源同这些地域曾经共处的行政地理和相同的文化背景有关,而都昌方言人称代词“侬”尾又有着不同他处的特点,这些语言个性化特点正是反映赣文化在融合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都昌县志[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10

[2]陈昌仪 江西方言志[M] .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4

[3]钱乃荣 当代吴语研究[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16

[4]胡松柏 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415

[5]黄伯荣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459

[6]彭泽县志[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536

[7]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教程[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90

[8]敏 潘悟云 论吴语的人称代词[J].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四辑)(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716

[9]冯梦龙编著 古今谭概[M].北京:中华书局,2007:491

[10]司马迁(汉)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1716

第2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等引起的风暴。它的蔓延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原理与运作机制

    (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现在国内使用较普遍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与收益进行重组,以原始资产为担保,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证券)。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

    (二)资产证券化的流程

    资产证券化这一操作程序包括如下步骤:(1)发起人确定证券化资产,组建资产池;(2)设立特设信托机构(SPV);(3)资产的真实销售;(4)进行信用增级;(5)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6)发售证券;(7)向发起人支付资产价款;(8)管理资产池;(9)清偿证券。

    (三)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原理包括一个核心原理和三个基本原理。核心原理是现金流分析原理,三大基本原理是资产重组原理、破产隔离机制和信用增级原理,是资产证券化核心原理的深入。

    1.现金流分析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是现金流分析原理。资产证券化是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可预期的现金流是资产证券化的先决条件。

    2.资产重组原理

    资产重组是资产的所有者或支配者为实现发行证券的目标,根据资产重组原理,运用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对其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的行为。

    3.破产隔离机制

    破产隔离机制是资产证券化交易所特有的技术,它使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的其他资产风险、破产风险等与证券化交易中基础资产的风险隔离开来,风险也不会“传染”给资产支持证券持有者,资产的卖方对己出售资产没有追索权,在卖方与证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4.信用增级原理

    信用增级是使发行的支持证券能够避免与基础担保品相联系的损失或其他风险的过程。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降低发行成本,利用“信用增级原理”来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我国金融机构影响的辩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起步较晚,但在监管当局的大力推进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我国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一场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和不断突破的过程。短短的10年时间,中国的商业性房贷额增长了百倍(详见图1,图2),已经从1998年的400多亿元,飙升到2007年6月末的4.3万亿元。

    (二)我国金融机构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1.扩大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各类政策性住房资金的金额不过1600亿元(其中800亿元为住房公积金存款,主要用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根本无法满足住房开发与建设的需求,同样也无法满足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巨大的资金缺口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推上了日程。

    2.增加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更灵活、增加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由于银行吸收的存款大多期限较短,而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相对较长,这就造成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不匹配,一旦银行发生大量的现金需求而长期贷款不能快速变现,银行就会陷入流动性困境。因此依靠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是行之有效的。

    3.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利用率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金融机构需在资产风险等级加权平均的基础上确定资本充足率,建立风险资本储备金。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期限长、流动性差的信贷业务,监管部门对该业务规定的风险权重也较高。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够使银行有效降低资产结构中高风险资产的比率,以较少的资本获取较大的利润。

    4.丰富金融市场投资品种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要寻找投资渠道。但是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品种还比较少,主要有国债、公司债券、股票和基金等,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为金融市场提供风险低、收益稳定的较长期的证券。

    5.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分散风险作用

    (1)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利于分散利率风险。房产抵押贷款期限通常都不短,一般是10~20年,甚至是30年,利率波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利率波动对住房抵押收益的影响也会很显着。目前房产抵押贷款银行实行的是单一品种的浮动利率贷款,商业银行随时可以根据央行的利率变动而相应上浮或下调利率,购房者为此也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一旦央行出于紧缩经济的考虑而提高利率,购房人借贷的意愿必然陡降。银行对房产抵押贷款的呆账率激增。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这样一来,银行将贷款一次性出售获得收益,利率风险则随同贷款一起转移了出去。

    (2)流动性风险可以通过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分散。银行多为长期贷款,但是居民储蓄是构成可贷资金的绝大部分来源,而居民储蓄中又以活期存款为主,这种揽存的短期性与放贷的长期性不匹配,就是所谓的“短存长贷”矛盾。从长期来看,它很容易导致银行陷入资金周转不畅的困境,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险。通过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将贷款出售迅速回笼资金,就可有效化解这种风险。

    (3)降低信用风险要诉诸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面临着借款人违约或未按时履约的可能性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房产抵押贷款的对象是广大的个人消费者,他们对经济波动的承受能力非常弱,一旦经济发生不利变动,停供和坏账就会接踵而至。

    (4)降低提前偿还风险仍需要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借款人由于收入的变动或是预期利率的变化而提前偿付贷款,不可预期的现金流入就会增加进银行。增加的现金流入会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通过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使表外融资成为了可能,故可以化解风险,提高资本利用率。

    (三)我国金融机构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难点

    一是主观意愿不强。分散风险是抵押贷款证券化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从目前情况看,房产抵押贷款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比较优质的贷款,违约率极低(约为0.5%),因此,大多数银行基于利润的考虑,并不情愿将这类贷款出售来进行证券化处理。因而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对当前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不是很迫切,这也增加了我国推行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难度。

    二是信用评估中介的发展滞后。根据国外经验,只有由国家出面,建立全国统一的担保机构对证券化资产标的进行担保或保险,再通过权威评估机构的认证,MBS的信用等级才能得以保障。

    三是存在提前还款风险,指借款人可以随时偿还全部或部分抵押贷款的余额,而导致现金流量的不稳定和再投资的风险。一般地,抵押贷款的发放人都允许借款人可以随时偿还全部或部分抵押贷款,这相当于给予了借款人一个“提前支付期权”。

    四是利率风险,指由于利率的变化而使发放抵押贷款的机构或者证券持有者所遭受损失的风险。它是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交易中,最难以规避与管理的一种基本风险。五是信用风险,指在金融交易活动中,交易一方的违约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四、防范我国金融创新风险的措施

    (一)完善对基础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

    加强对衍生和原生产品联动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原始还是包装过的金融产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有效的金融创新需要风险严格可控的基础金融产品的支持。具有衍生特征金融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原生资产价值的变化,但金融创新令许多衍生品价值与真实资产价值的联动关系被削弱。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有必要对衍生与原生产品的联动关系加以研究,防止“假设”因市场环境变化而累积市场风险。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金融监管

    在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因此加强监管非常必要。首先,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监管相结合。次贷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基础。其次,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监管事项、不同监管领域实施不同的监管原则。最后,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三)建立金融创新体系

    健全创新机制金融创新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和环节的系统工程,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各类金融机构要设立专门的金融创新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指导、管理和协调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创新活动以及与社会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对潜在的风险状况提出有预见性的方法和控制对策。其次,认真搞好创新的规划工作。在充分把握和跟踪国内外金融创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许可,明确创新目标,规划创新程序,确定创新重点。最后,建立创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四)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修补和完善存在的制度漏洞

    首先,建立由董事会、高层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识别、评估和控制金融风险,对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在关注员工专业素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员工的道德水平,防范道德风险。

第3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脆弱性

五大投资银行解体、美国“两房”收归国有、全球央行联手降息,表示次贷危机向纵深发展,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观其表现、究其成因,次贷危机的爆发源于现代金融的脆弱性,是金融风险积聚到某一临界的必然表现。

金融脆弱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金融脆弱性的研究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分析、金融自由化趋势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方面的研究。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原因

经济主体的内在机制是信贷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明斯基从企业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高负债经营。克瑞格从银行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的脆弱性,提出了“安全边界说”,指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是信贷市场脆弱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一步加重银行危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借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及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在前者的情况下不正当激励和道德风险是造成金融机构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后者诠释了存款人的“囚徒困境”银行挤兑的原因,说明金融是建立在集体信心基础上的,如果市场信心崩溃,金融机构是脆弱的。

宏观经济不稳定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而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及其联动效应往往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风险积聚到一定条件下则形成危机。而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则是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导致的过度投机。

(二)金融自由化与现代金融脆弱性的关系

金融市场膨胀发展之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渐渐脱节,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金融自由化更加激化金融体系固有的脆弱性:

利率自由化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

混业经营使资本市场的波动极易冲击银行体系,导致金融业稳定性削弱。除证券业外,房地产业也是高风险行业,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都与房地产投机有关,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但随着新市场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许多传统风险和新增加的风险往往被各种现象所掩盖,给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卡特(1989)指出,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掩盖了日益增长的金融脆弱,金融创新在整体上有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倾向。金融衍生品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其风险更具有系统性、全球性特征,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原生产品之间以及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加。

资本自由流动使国际资本日益显示出游资的特征,它们通过杠杆原理控制巨量资产、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增加主权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使经济泡沫化、汇率无规则波动、货币政策失灵以及传播扩散效应,造成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

(三)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演变为金融危机

金融脆弱性理论说明了金融体系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决定了金融脆弱性的必然,而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加剧了这种脆弱性。但由金融脆弱性到金融危机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演化过程。当经济发生变化或突发某些事件造成信心逆转、前景暗淡到达某种“触发点”时,就爆发金融危机,当全部或大部分指标——利率、汇率、资产(证券、房地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变化,便意味着金融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就是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发表现。

次贷危机中现代金融脆弱性的集中体现

(一)银行“非理性亢奋”是次贷危机的根源

现代银行制度决定了银行的冒险冲动。一方面,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行业,股权资本占资金来源的比例非常小,具有典型的“内在脆弱性”,如果资金的投资利率超过债务利息率所获得的好处被股东所得,一旦出现损失则股东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损失,因此冒险所获得的收益无限,而风险有限;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为银行提供的保险承诺进一步激励银行的道德风险冲动,而且多次银行危机使人们认清政府一定会伸手救助,使存款人逐渐丧失了对银行的监督积极性。因此,现代银行制度主体缺陷所造成的金融内在脆弱性是次贷危机的源头所在。

银行向风险群体提供了超过收入承受能力的贷款。次级按揭贷款的借款人往往属于低收入、高按揭、收入证明缺失的高风险群体,按照以往优惠市场的标准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融资拥有住房。银行在利益驱动下为他们提供了高风险的融资,获取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的利息。

(二) “房贷泡沫”破灭是次贷危机的导火线

随着美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特征的显现,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2006年浮动利率的次级按揭贷款逾期近15%。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负增长导致的抵押品价值下降,进一步加重还款压力,致使不堪重负的购房者抛售房产,房价继续走低。宏观经济变化挤破了“房贷泡沫”,金融脆弱性积累到一个触发点,次贷危机爆发。

(三)以“费用”为激励的证券化链条印证现代金融体系的道德风险

资产证券化使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融为一体。虽然银行部门的风险可以通过证券化分散到资本市场,但因证券化融资各环节较银行融资的延长,信息不对称加剧,以道德风险为代表的金融脆弱患也随之增加,进一步印证了现代金融脆弱性理论的核心命题——市场经济内含金融脆弱性。

就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来看,其关键有六个主体:政府、借款人、贷款机构、住房GSE、评级机构、投资者;四个环节:一是贷款环节,二是贷款转让并打包形成证券环节,三是评级环节,四是销售环节;以及三个委托关系:一是政府委托住房GSE实现其公共政策;二是政府委托评级机构实现其信息公开目标并充当金融市场“守门人”的角色;三是住房GSE委托银行提供高质量的信贷资产。

在各个环节中每个利益主体目的各不相同,政府希望住房拥有率提高、金融系统保持稳定;借款人希望利率成本降低;贷款人希望通过证券化分散风险并获得更多的服务费;GSE购买打包贷款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担保和服务收入;评级公司则希望获得更多的评级收入;投资者希望投资安全并达到一定收益。

转贴于

道德风险就存在于信息不对称中的利益角逐。首先,银行在贷款之后将抵押贷款出售,违约风险已不重要,这使它对贷款的质量关注下降,而发放更多贷款,银行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服务费收入,并且银行还会进一步做出逆向选择:出售高风险的抵押贷款来转嫁风险,而将优质资产继续保留;其次,住房GSE在从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实现政府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潜在信用支持与各种优惠条件来谋取高利润;第三,评级结果是评级公司为证券销售颁发的“许可证”,政府通过评级公司来实现公开信息的目的,但政府并不直接向评级公司付费,评级公司是向债券发行者收取评级费,因此评级公司的利益来源为证券发行的数量。

上述以“费用”收入为激励的证券化链条使得贷款信用标准一再放松,证券化各个环节的机构对于长期贷款的质量失去了监督激励作用,抵押贷款质量下降、抵押债券数量增加、风险上升,金融脆弱性加大,甚至导致住房GSE、评级机构和贷款银行三者形成有意识的“共谋”来实现各自的利益。由此可看出在特定的信息结构下,金融市场通过经济主体自动的理性选择及行为变化,形成金融脆弱性。一旦某一链条发生断裂(房价下降),潜藏的风险势必浮出水面,引起次贷危机。

(四)金融创新在金融脆弱性不断积聚中掩盖了金融危机

明斯基(1986)认为,“用不着分析金融资料本身,仅仅金融层次的增多以及撇开流动性的新金融工具的发明就是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的明证”。一方面,那些深受青睐的低(零)首付,可调整利率的住房贷款创新产品掩盖了房地产市场日益增长的脆弱性,因为预期房价永远上涨的前提下,只要能及时将房子出手就可以控制还款风险。因此,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虽逐步积累,但同时也被悄悄掩盖起来。另一方面,证券化衍生工具的复杂性使风险评估和监管更加困难,各种金融机构通过衍生产品被捆绑在一起,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使风险更快在各个金融机构间扩散。

我国应采取的“抗脆弱性”措施

目前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我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更要采取措施缓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在挤出泡沫的过程中稳定房地产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回归理性,泡沫被逐步挤出,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大起大落,矫枉过正,谨防银行不良资产抬头。

警惕热钱外逃、短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虽然我国资本项目并未全面开放,但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资本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表现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同步下跌。某些热钱会撤资回国“保驾”,出现外逃,我国应积极关注人民币汇率,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缓解世界经济低迷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次贷危机将造成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这首先通过外贸渠道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目前在外贸与投资双降的情况下,内需是拉动经济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已出台庞大的政府投资机会,但仍需保证措施落到实处。

结论

从历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虽然金融危机表现在金融市场,但其来源和归宿都必定是实体经济。因此,采取措施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避免金融危机、缓解脆弱性的根本。

参考文献

第4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杠杆交易;信用衍生品;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40-03

次贷危机起源于20世纪初,在2007年显现出端倪,通过复杂住房贷款证券化后成为了RMBS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RMBS中评级较低的部分再次证券化后成为CDO,CDO分割后再证券化成CDO二次方,从CDO二次方到CDO三次方,在嵌入了杠杆机制后,引发急速的信用膨胀,使得原来的住房贷款成百上千倍扩张。高杠杆的放大效应,一旦信用链断裂其损失也会放大,衍生了此次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运作机制分析

流动性过剩导致过度投机,是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拥有大量资金的金融机构为了获利成为了投机的助推器。在一系列传导环节中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评级机构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贷款机构把次贷转手投资银行,投资银行精心把次贷产品进行分级设计和打包,再进行评级,出售给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债券抵押凭证(CDO)把风险更高“合成CDO”卖给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则用浓缩了风险的CDO向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银行接受高风险的抵押品发放贷款,金融机构都被扯进了这个“风险扩大再生产”的利益链条中,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也因此大大增加。以下是次贷融资方式图:

投资银行从投资者或货币基金市场融资,并同意支付给他们5%的利率。投资者就可以锁定利息收入。投资银行用融来的资金投入到MBS中获取8%的回报,在支付完投资者的5%利息后,剩下的3%就是利得。如果投入100元,那么就可以收获3元(100元×3%=3元),杠杆操作就促使了过度投机,而这种投机在2007年以前房地产繁荣时期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其原因就是当时MBS的评级分很高,以及抵押贷款违约率很低。因为投资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准备金不同,所以投资银行可以进行30倍的杠杆操作,而储蓄银行只能进行15倍的杠杆操作,但是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却可以进行70倍左右的杠杆操作,而这些操作都是基于其净资本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违约率和赎回在2007―2008年期间的增加,MBS的价值下降,投资者对其购买的产品信心丧失,于是要求投资银行退回其投资,所以,投资银行不得已用低的价位出售MBS来还钱。在这种高杠杆的放大倍数下的还款情况下,投资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了巨额的损失,结局就是破产或并购。

由于MBS的市场信心匮乏,所以MBS的价值急速下跌,造成MBS的出售困难,于是大多数的MBS价值被低估。金融机构通过MBS融资越渐困难,原因是投资者对于这种有高杠杆操作的公司都要求高额的回报。

况且金融衍生品的价值稳定性依赖于很多方面,所以自美国高科技泡沫破灭后,经济的低迷使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2001年一共降息20余次,从7.5%降到1%,并且维持1%利率达两年多,这种宏观面下的衍生品市场,尤其是CDS等与抵押贷款有关的衍生品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却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于是当政府开始加息后,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就给衍生品带来了杠杆性的负面效应。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及风险新趋势

金融衍生品是指从货币、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原生产品中派生出来的,以这些金融原生产品为买卖对象,以杠杆信用交易为特征,以避险或投机为目的,由双方或多方共同达成的一项金融合约。30多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空前繁荣,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全球化程度逐步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球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名义本金余额达到70.5 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长了21%;场外衍生产品名义本金余额为415.2 万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长了39%。但截至2008年6月,场外衍生品未平仓名义总额为683.7万亿美元,比2007年底增长了14.8%。金融衍生产品从设计初衷和原理上首先是一种避险工具,但在实践中,金融衍生品因其价值衍生性、交易杠杆性、设计灵活性、构造复杂性、形式虚拟性等特征而具有高风险性,如使用不当极可能导致巨大风险。

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够跨期分散市场中的部分风险, 但同时它也是一种蕴含着极大风险的金融交易品种。当危机爆发后,衍生品市场的扩张速度也出现了下降趋势。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与次贷危机有关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 CDS),被认为是目前信用风险最有效的管理工具,被国际金融界广泛接受和使用,用来对银行信贷资产进行保险,在近年来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促使下,发展越来越快,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A)与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的调查,从1996年末到2006年上半年,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膨胀了144倍;而到2008年初,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总规模达到最高峰的62万亿美元,随后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回落至6月末的54.6万亿美元。

一方面,由于金融衍生品交易是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体现,高杠杆性的操作使得盈亏与资金流动相差甚远;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的特点, 使得监管部门无法通过既定的会计制度所做出的会计记载事项对其潜在的金融衍生品风险做出准确判断及管理。因此,金融衍生品风险的爆发具有突发性。

第5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工具;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与实质

美国当前的金融海啸,始于2006年出现、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级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运用杠杆化,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过分膨胀,最终致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这是此场金融海啸的实质。

美国的多数居民一贯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因此在美国,向银行抵押贷款、 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原本只有收入可观且稳定的居民才可以贷款,但10年前,美国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贷得到满足以后,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息收入,扩大消费群体,又再次降低贷款的条件,扩大贷款的范围,向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和收入不稳定的一族发放抵押贷款。为使次级贷款者有能力还款,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优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动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优惠期)等。贷款公司成功开拓了次级贷款市场,但因为次贷风险较高,于是找来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担风险。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一再降息,致使房贷资金充裕,购房需求愈增,房价上涨,房地产升值。持有房产者对其房产增值部分,再次申请增加抵押贷款,这部分涨价增值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等级低,与之相对称,金融机构也就提高它的风险收益的预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达10%—12%,比普通抵押贷款利率高一倍。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扩充它的资金来源,运用杠杆化的原理,再引入资产证券化,运用新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质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由于CDO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风险较高,很多投资者不敢问津,于是将CDO分成优先CDO与普通CDO。发生债务危机时,优先CDO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相对于普通CDO而言,优先CDO风险较小,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普通CDO则风险更大,主要销售给偏好风险的对冲基金。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 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估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国抵押市场全部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则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

这样连续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资本总有一天要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泡沫太大终究会破裂的,金融资本的链条也就会断裂。诸如由房产供给逐渐扭转大于需求,房价下跌,房产及二手房卖不出去。房产抵押贷款中原先凭房产上涨增值而增加的贷款,就会难以继续还贷。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使信心不足,房地产资本链就会断裂。

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取得的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从1994年到2006年,次级房贷使900万户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从2002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涨,2005年上升达17%,累计涨幅超过50%,更加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大发展。2005年达到6 250亿美元,比较2001年扩大了5倍,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 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实体经济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价跌幅高达17%,最小也有11%。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

二、金融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美国的金融海啸及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闯的祸吗?这样提问题和看问题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为这种认识,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是一种工具,其性质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别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闯祸。诸如在房价上涨阶段,可用来集中资本,让众多中小收入者凭所购房产作抵押取得房贷,拥有住房,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在房价下跌阶段,那些凭房价上涨、房产增值取得房贷从而套现者,以及没有提供收入证明而取得房贷者,则成为房贷市场资本链的薄脆环,有断裂爆破引发危机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货,可以用来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又回避风险;也可以用来投机,追求高风险的高收益,引发高亏赔。这是违规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贪婪造成的,是信贷缺少应有监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正常的经营者也会流入投机者流。凭房价上涨增值发放贷款,是种没有实际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没有收入证明发放抵押贷款,是将抵押贷款变成了没有信用的信用贷款。滥发信贷,就会使房贷市场的泡沫膨胀,其膨胀倍数大大脱离实体经济,增大了泡沫爆破引发危机的风险。

次贷危机发生后,众多学者、政界和企业界资深人士,特别是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按市价调整的会计准则发起猛烈抨击,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是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及欧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一些银行家抱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量。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作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价值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其实,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个会计技术问题,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客观、透明、真实的高质量要求。改用成本计量也不能降低实际亏赔,只是账面和报表上好看一点而已,并不能解决价格下跌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危机的本质。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例如,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资产必须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预期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以历史成本方式进行计量, 而只能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计量更合乎资产定义。同理,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也合乎负债的定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物价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尤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决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其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衍生品 监管 金融创新

一、金融衍生品的历史沿革

金融衍生工具,顾名思义,是指一类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一般指股票,债券,存单,货币等)的金融产品,它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

金融工具迅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其时西方国家饱受高通胀之苦,又由于普遍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使得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成为金融交易的一项重要需求。具有规避风险作用的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

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为金融风险的规避提供了多种灵活的途径,于此同时,成本也在逐步降低。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却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这个特点使得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国际投机资金的目标。它使得投机资本可以以“高杠杆化”的过程来实现巨额的收益。

然而,与高收益相伴随的高风险性,这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如同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一旦投机活动失败,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94年美国加州奥兰治县的破产,以及今天美国的华尔街危机,中国的中航油事件,均是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恶果。

二、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10月22日,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信贷市场的崩溃使他“惊讶”。他也承认,他拒绝管制某些证券,确实“有点”失误。格老从神坛的走下,使得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作为世界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也是全球交易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市场。然而,在金融衍生品繁荣发展的同时,美国监管部门却没有同时加大对于这个市场的监管,甚至做出了相反的举动。他们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一方面是金融业贪婪与胆量的齐头并进,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的监管松懈,两相结合,为之后的金融危机买下了伏笔。

三、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危机

公平的说,将金融危机的责任完全归罪于金融衍生品是不公平的。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可以从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在危机的酝酿阶段,衍生品为华尔街的不顾风险的恣意妄为提供了依托,它的发展,或者说过度发展是华尔街赌徒心态的直接体现;而在危机的爆发阶段,金融衍生品充其量只是充当了金融危机的传导体系——衍生品卖到哪里,哪里就难逃金融危机的梦魇。

在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被广泛提及的是“次贷价值链”SB-MBS-CDO-CDS-合成CDO。整个环节中,金融衍生品成为主角。这里,我并们不需要弄懂每一个环节复杂的金融学理论原理,需要弄清的仅仅是每一个环节与金融衍生品的关系:一个原本合理的工具,在怎样的人为扭曲后,扮演了整场危机的重头戏?

经过简单的总结,我认为整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提息。作为一国主导的财政政策,美联储04年的提息,特别是之前一直实行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存在很大争议。表面上看,一切都是由提息开始的,但是,提息之所以能够成为多米诺骨牌的原始推动力,并不是由于提息本身,而是华尔街在此之前,早已经形成了一条危险的“金融多米诺链条”。

2.次贷。很多人将次级贷款归咎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根据贷款人的过往信用和收入证明,对贷款人提供不同风险程度和利率水平的住宅抵押贷款——优级贷款和次级贷款。这是美国政府试图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举措之一,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形式本身是好的。但资金的充裕和金融创新产品的运用降低了次级贷款业务的门槛,并使得放贷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了许多违规行为。这些才是危机的源头。

3.金融衍生品。以次贷价值链中的CDS为例,CDS是在1990年代中期由摩根大通首创的,相当于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合约。债权人通过该合约将债务风险出售,合约价格可以视作保费。双方约定如果标的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在经济良好时,CDS的风险很低,能够为贷款和债券避险,是一种良好的投资手段。但在危机发生后,它却因保证金杠杆交易放大了CDS的风险,造成严重后果。

4.监管部门。在正常危急中应该负首要责任。正是他们的对于市场的过度依赖,纵容了金融部门的创新过度,大胆操作。除此以外,信用评级部门对于有毒证券不负责任的高评价,也对于有害证券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我们得到了结论:金融衍生品不是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公司制度的缺失、华尔街的无限贪婪以及监管不到位才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的金融衍生品现状及未来

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产品过于单一,亟需丰富投资模式、资金来源和利用市场的方式。因此当前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必须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第7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日下我国北方的大豆在进口美国廉价大豆的冲击之下,溃不成军。我国利用本国大豆生产的油脂企业及北方的豆农,均受到了打击。这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要强制油脂企业不用美国廉价大豆,这是不可能的,趋利是企业的天性,况且,如果采用政府干预的办法不让企业用美国廉价大豆,美国方面会抗议的,因为那显然违反了世贸协定。就没有什么万全之策了吗?不!好办法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那就是让张悟本在电视上就国产大豆油最能有效地防治三高娓娓道来!这样,国产大豆油的价格,也会像绿豆的价格一样,一路飚升。接着,国产大豆价格一路飚升,也是坛子里摸乌龟的事儿。相关油脂企业和豆农那一张张苦大仇深的脸,瞬间便会笑逐颜开!美国方面,也不会有任何把柄,让他们义愤填膺。你说此事解决得妙也不妙?

还有,日下北方一些地方的嫩南瓜种多了,价格跌到了几分钱一斤,所卖的钱,光付采摘费都不够,菜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如果让张悟本在电视上讲讲嫩南瓜含有独特的加速儿童长高的因子,连续吃一个月可长高一厘米,连续吃一年可长高十厘米,那么,全中国的儿童都会争先恐后抢吃嫩南瓜。嫩南瓜立即便会被那些无孔不入的商家买得精光,快速销往全国各地,连天涯海角都可以见到嫩南瓜!价格当然也会令瓜农相当满意。没想到吧,巧打张悟本这张牌,疑难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被解决。

张悟本不仅可以为本国服务,甚至可以发挥国际主义精神,为全世界人民服务。当下希腊的债务危机,弄得希腊官员们束手无策,民众怨声载道。可惜他们不知道张悟本。如果知道了,请张悟本去他们的电视台讲一讲官员减少40%的工资,可大大地减少官员患高血压的机率。其原理是这样的:官员自觉地为缓和国家危机减薪,会有一种少有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带来持续不断的愉悦,产生大量抵制血压升高的有益物质!听到有如此好事,聪明的希腊官员哪有不遵从教诲之理?如果希腊的官员统统都减薪40%,那希腊的债务危机,立即便不是危机了!可惜希腊目前还不知道中国有个宝贝张悟本。假如我的大作能成为向希腊传播这一信息的媒介,我绝对会为做了一件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大善事而欣喜若狂的。

其实推而广之,试想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就请张悟本去给美国人民讲一讲如果不及时给银行还贷,会产生严重的罪恶感,患心脏病的机率会增加50%以上,以此吓一吓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人,那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可能就不会如期而至了,后来演变成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就子虚乌有了。可惜美国人不知道中国有个张悟本。不过,那时,中国人自己也还不知道自己国家有个宝贝张悟本!这是马后炮了!

重要的是当下,如何巧妙地利用宝贝张悟本的特殊才华,为全国乃至全球服务。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充分借用有利条件破解难题,并非所有的地球人都擅长!

第8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产安全;风险;对策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2008年这场危机的起源可追溯至2001年,美联储为维持经济增长而将利率降低至1%。这一举措降低了投资者储蓄与购买国债的热情,但却极大导致了借贷事业的繁荣。而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次级债券较多,形成较大的实际损失。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政府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开始海外投资。因此,如何保护我国金融市场,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成为了现阶段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金融市场资产面临的风险

1.法律风险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证券化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美国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有关资产证券化的统一立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为核心,一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风暴正在挑战金融市场脆弱的神经,凸现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步较晚,应当有必要注意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特别是法律风险防范。相对而言,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显得更加紧迫。一般情况下,虽然法律函件及意见书原本是为了消除外部的风险因素,但有时法律的不明确性及条款的变化本身往往成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事实上法律风险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直伴随且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风险。

2.市场风险

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国际游资开始逐渐流入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进行投机炒作,使资产价格持续上涨。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和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诱发国际游资继续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此下去,最终将不断加剧国际游资的流入以及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的经济虚假繁荣的假象,引发资本市场泡沫。而且,这种非理性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扩张会误导个人投资和企业融资,一旦游资获得成功,便会撤离我国资本市场,泡沫破灭,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引起金融危机。

3. 政策风险

投资管制是指政府对投资行为的非经济手段的限制,即市场以外的因素限制了投资。在历史上很多国家对垄断性的行业,特别是国有投资进行过投资管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对投资进行过管制。在目前的体制转轨过程中,投资管制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民间投资的活跃性,导致国家经济过于依赖国有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民间投资的融资管制程度比较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信贷投资长期向国有企业倾斜,出现了“只创造30%产值的国有企业占用了70%的信贷,而创造70%产值的非国有企业只占有30%的信贷”的怪现象。长此以往,这种情况并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资产安全的现实反思

1.金融发展过于依赖虚拟经济。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美国金融结构的选择不无关系。自互联网泡沫破碎以来,美国便开始大力发展金融业。1999年在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更为美国国内全面的金融自由化去除了法律障碍。自由化之后,美国金融业更加繁荣,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将制造业转向境外,实体经济比例逐渐降低,经济虚拟化程度大大提高。鉴于虚拟化经济本身便是一种泡沫经济,一旦金融监管不到位,便容易导致泡沫顷刻破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2.金融创新违背了经济学基本原理

首先,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信用衍生产品次级房贷违背了银行信贷可偿还性原则,没有注重借款人的第一还款现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价格上涨上面;其次,衍生产品违背了让客户充分了解金融风险的原则,致使风险积累,超过投资者可承受范围。第三、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罔顾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这在另一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监管不利,没有推出有效措施约束金融从业人员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助长了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资,从而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彻底爆发。

三、完善我国资产安全机制的对策

1.金融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实体经济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革命性科技进步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科技进步产生新技术,进而大规模的催生人类新的需求,产生经济效益。这种做法可以把原来几点的泡沫消灭掉,并对解决经济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极大的帮助。一次革命性的科技进步可以带来超过10% 的GDP增长。因此,科技进步以及围绕科技进步发展的工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如果科技进步与工商经济能够更好的互动发展,我们就能早日摆脱困境,实现飞跃。

2. 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道德风险

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便需要完善由国务院牵头,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参加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且合理划分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的监管范围与职责,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我国目前对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隐性担保”现象,这容易导致过度投资以及道德风险,引发金融危机。所以,我国应加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和存款保险制度,使金融机构成为自担风险的行为主体。(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子贤,徐培文.政府担保、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安全——基于道德风险模型的分析视 角[J].浙江金融,2011(10)

[2]黄奇帆.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J].西部论坛.2012(02)

[3]马方方.金融结构演进中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对中国金融结构发展的启示[J]. 新金融. 2009(09)

第9篇: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商业银行 流动性

0 引言

2007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对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而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时代,商业银行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不再囿于一国一地,特别是美国这样的金融大国,其次贷危机的爆发直接对银行业的流动性产生巨大冲击,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流动性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世界各地出现大量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几年的今天,受金融危机教训,世界各地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管理越来越重视。而作为商业银行重要业务之一的贷款则是受到银行的更多控制,在后金融时代,经济形势依然不乐观,银行对于贷款的发放采取审慎态度,贷款总量出现近年来首次大幅度减速的趋势。

目前,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然而在后金融时代,全球经济依然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这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应当对于流动性进行适当的管理,以保持银行业的稳定运行。笔者结合实践研究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的方法途径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1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合适的监控制度以控制不良贷款率,增加资产的流动性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中,贷款是最重要的。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多为政府控股,因而对于不良贷款率的监督有所欠缺。

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建立自负盈亏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在政府调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更应该增强内部控制,尤其是贷款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要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以及贷款使用状况进行仔细审核并且跟踪检查。而现阶段使用的打分法则仅仅是对过去公司的财务状况的一个审查,对于公司未来的盈利状况等并没有考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上的信用评级体系,如美国的CAMELS评级体系,来完善自身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二是要完善坏账准备金制度。我国财政部对于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根据信用评级设置了五个等级,根据这五个等级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坏账准备提取政策。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很多商业银行在会计上会采取一些技巧而降低坏账准备以进行盈利性投资,如此则会大大影响其贷款的安全性,一旦发生违约,银行流动性将大大减少。因而需要完善坏账准备金制度。

2 为了提高流动性,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优化资产结构

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制度。商业银行的准备资产主要为现金和短期有价证券。第一级准备资产应该包括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主要是银行的库存现金、同业存款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二级准备则是要在保证流动性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要保证盈利性,也就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流动性较强的有价证券。通常情况下,保持合理的资产准备制度有助于银行在实现盈利的情况下,降低流动性风险,而根据银行的规模不同,大银行由于其资金成本低,保有较高的一级准备金率,而小银行由于资金成本较高,也很难通过负债来扩充资本,因而其二级准备金率较高。二级准备资产的选择比较多,应该主要考虑到这几个因素:期限,变现成本,收益率。超额准备金由于其低盈利性,因而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运营状况以及经济形势等尽可能少地保留超额准备金。国库券虽然利率较低,但是期限种类多,交易市场活跃,因而变现能力高、风险低,适于充当流动性工具。商业票据等利率较高,但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应该选择那些资信度较高的银行或企业开出的票据。

3 银行还可以考虑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传统的证券发行是以企业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则是以特定的资产池为基础发行证券。而银行则是可以通过将不同的贷款组合成资产池,进行贷款的证券化以转移风险,并且获得相应盈利。这一措施可以将银行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高的资产,同时银行还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性。在考虑了以上三项主要措施以外,银行还应当进行以下措施以进行流动性风险的管控:加强内部控制以降低操作风险;统筹规划贷款的需求与供给,以避免贷款需求过多而丧失盈利机会,也不因供给过多而增加资金持有成本。此外,还应合理使用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衍生产品错综复杂的现代金融背景下,银行应当正确认识其原理,合理使用衍生品以增加盈利。而不能盲目使用而导致杠杆率的增加,从而导致流动性危机。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于全世界各地的银行都敲响了警钟,警示着银行保持健康的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遵守安全性的原则,防范流动性风险,建立完善的流动性管理和预警制度,对于银行的流动性进行实时地、动态地监控,以防止因为流动性缺失而导致的挤提事件甚至于银行大量倒闭。

参考文献:

[1]杨焕青.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诱因与预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