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地理学习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习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习意义

第1篇: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学地理 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这门学科,与其他各科联系较紧密,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很多学生普遍感觉到地理非常难学,针对这一现象,我从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了解中不断总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和习惯的基础上,更要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1.更新观念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地理学科是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在高考文综试卷里,地理是最难的一门,它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学会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从高考的角度讲,地理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本身就比较复杂。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与初中的区域地理联系十分紧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努力,按计划加强地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2.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会读图、用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地理的学习中,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地图,多记地图,多画地图,形成脑中的概念地图,尤其要注意对各种变式地图的掌握,这样会使地理的学习越来越轻松。

3.科学记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名、数据、物名等,要把它们准确记住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去科学的记忆,就会既准确又省时。

3.1调动感官记忆。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要做到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这样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使记忆效果最佳。

3.2趣味记忆。地理中有些知识可以用谐音来帮助记忆。有些知识可以用记歌词的方式来辅助记忆。

3.3理解记忆。地理学的知识,即使是地理事实和现象,大多也是可以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记住的,关键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更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又牢固。

3.4对比记忆。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记忆也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

3.5重复记忆。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复习巩固。其次是要重复记忆,加强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重复,必须遵循循序渐进、遗忘曲线的基本规律。

4.练习巩固是学好地理的试金石

地理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否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以检验。我们经常说“熟能生巧”,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平时的练习题要有所取舍,有些偏题、旧题、难题不要刻意去深究,不要搞题海战术,练习有助于我们在考试做题时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的那些习题。练习不仅要及时,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练习(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1页)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不断总结答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5.观察生活是学好地理的必要条件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学好地理,不仅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果同学们在生活中留意观察这些问题,将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那就可以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了。

此外,高中学生还应从心理上重视地理,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树立坚定的信念及良好的意志,使自己争取做到事半功倍。

第2篇: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一、 挖掘时事新闻,激发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关注时事新闻,挖掘其中的地理知识,并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例如: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每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几天,请同学们关注白天与夜晚时间长短的变化,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地理问题。经过不断的重复学习,不仅加深了地理知识的掌握,了解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也了解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白学习地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经常读报,关注新闻事件。先由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天气的变化、天文现象、身边的特殊事件等,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即时解释这些现象,关注地球上地理事件的发生。如:南京梅雨季节开始时,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季风的知识来解释;台湾发生的地震,及网络的中断,可以运用所学的全球火山地震带的知识,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的分布及对我国的影响;太湖蓝藻爆发时,请同学们运用地理的观念来解释其形成原因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得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正确的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也会用一双地理的眼睛去关注我们的地球,了解我们地球上发生的事件,并自觉运用地理的观念去解释这些现象。当学生们不停地运用地理知识来认识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就会觉得学习地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自觉、自动的去学习。

二、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地理的学习能力

学生们沉迷于学习的压力,每曰就是从家到学校学习,回家就看书,对于日常生活的小区、学校、本地的城市恐怕很少去关注,而这一切恰恰也是地理学习很好的来源。组织学生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例如设计对学校的植物调查或小区、城市的植被调查。(调查表见附件一)要求学生了解校园内主要植物种类及分布;每种植物的树叶、树冠的特点;查找资料说明每种植物对环境的好处。由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合作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运用到各种地理实地调查的方法,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运用地图来说明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在讲到七年级的自然带的分布及八年级下册南方与北方的植被分布时,同学们就可以运用到这些活动的成果。开展实践活动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认识到我们城市、校园的变化,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也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理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 挖掘民俗中的地理 弘扬民族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通过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来学习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仅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实用性,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意义。

第3篇: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关键词 地理 美术 音乐 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80-02

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和发展智能的直接动力,是发明创新的精神源泉。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理顺地理学科与艺术学科的关系。而地理学与美术、音乐、体育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这些科学都要广泛用到地理学的知识,总结多年的地理课改经验,我认为初中地理课改于下面三大艺术学科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一、地理与美术的关系

把美术课中简单的色彩、透视、构图技法知识运用到地理的三板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把握形象的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讲《我国的人口政策》时,可引用如下漫画制成课件进行教学:

(小结:人口的剧增是地球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人口的增多给社会环境带来许多问题,人类必须要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请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大家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吧!)

用这种具有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大胆夸张,形象比喻,寓意深刻,画面诙谐风趣,起到讽刺和嘲笑的效果。

采用美术中的漫画手法来进行地理教学,可以是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渲染了课堂气氛,利用漫画帮助学生理解,更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二、地理课改与音乐的关系

高昂激越的音乐能鼓舞人的斗志,激发人们的热情,尤其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优雅轻松的音乐,能把人的思想带入思考,进入深邃的联想,泛起缕缕涟漪;

悲壮的歌曲更会激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唤起心灵的共鸣。尤其是苦y的岁月,战争年代的歌曲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如在讲“滚滚长江”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先富有感情地朗诵《长江之歌》歌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肩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有无穷的力量,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也可以叫学生唱一遍。还可以唱唱《龙的传人》,这些震撼山河的歌曲,使学生对祖国的山河有个亲切感,深知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无时不在地呵护她,愿她源远流长,恩泽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

三、地理课改与体育的关系

重要的体育史实无不与地理扯上关系,如我国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的时间、地点、目的意义何在,了解中华民族是怎样由一个体育弱国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之列的艰辛历程。了解各地各种体育项目,科学地锻炼身体,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学习和继承世界冠军的体育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无私奉献精神。

如讲授《中国的疆域和人口》时,我借奥运会结束的契机,向学生提出:

1.今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举行?中国拿了多少块金牌?你最佩服的是哪位世界冠军?为什么?

2.上届的奥运会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举行?中国拿了多少块金牌?

3.下届的奥运会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举行?为什么选择这个国家的城市举行?

学生们顿时纷纷议论,争先恐后,整个课堂刹时群情激昂,对祖国的那种自豪感溢于言表,在这种充满自信和自豪的氛围进行中国地理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最好的时机了。

课后我会提出一道思考题: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体育之乡。你知道下列这些项目的家乡是哪儿吗?其中广东省占多少个?

1.滑雪之乡 2.摔跤之乡

3.足球之乡 4.武术之乡

5.跳水之乡 6.长跑之乡

7.排球之乡 8.踢毽之乡

9.田径之乡 10.杂技之乡

11.举重之乡 12.游泳之乡

(附答案:1.黑龙江阿城县;2.山西忻州县;3.广东梅县;4.福建厦门郊区;5.广东东莞市;6.台湾雾台县;7.广东台山市;8.河北承德市;9.福建莆田县;10.河北吴桥县;11.广东东莞石龙镇;12.广东东莞。)

这样的趣题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大有裨益,如上面的“体育之乡”,诺大的中国广东就占了5个,学生那股兴奋而又自豪的劲头就别提了。

参考文献:

第4篇: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9402

新课程使得探究性学习成为一门显学,可付诸实践,则又不乏质疑之声,矛头所指,“虚假”“空洞”“表演”往往成为经常听闻的批评。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这类课堂背离了真实的探究活动的一般规律,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打破学科的壁垒。

学科思维的综合与相互渗透实际上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善于利用学科思维的相互渗透,能够极大推动学生地理的探究性学习更加丰富与深入。美国地理学家房龙曾有过名言:“历史是地理学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学时间和意义。”本文即以历史思维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的渗透为例进行探讨。

一、历史思维的渗透,有助于为地理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的情境

众所周知,探究性课堂的第一步往往是从情境的设置开始的。可我们在地理课堂上不可能真正去纵横万里,学生的思维被课堂限制住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虚拟情境”出现了。然而“虚拟”不等于虚假,基于虚假的情境所得出的探究性学习结果往往不是照本宣科就是似是而非、不切实际。按照布鲁纳的说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就必须指出科学探究起源于实际,换言之,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应当是赋予学生一个接近于真实的情境——“虚拟的真实”。如何获得接近于真实的情境呢?

对于情境的创设,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引入历史思维显得很有必要: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却真实发生过,以人类曾经有过的基于地理知识或是能为地理知识所解释的历史活动作为背景,创设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必将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像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那样,同历史上的人们一样在生活、劳作、历险中,感触、质疑、上下求索、总结、运用地理,重现人类所经历的在实践中感受和探究的过程。举例来说,当讲到季风、洋流的时候,我们应当了解在历史上最先接触到这一地理现象并总结规律加以运用的是勇敢的水手、精明的商人。课堂情境可以设置于几个世纪前令人激情澎湃的“航海时代”,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影视、文献资料,代入到航海探险的旅途。如果进入综合复习阶段,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区域资源,让探险之旅在目的上更加贴近于真实。

二、历史思维的渗透,有助于强化细节的体验

探究性学习应注重探究的过程。按布鲁姆的说法,“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探究过程中的体验比结果更重要。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强调地理“科学性”的一面,即便在探究中,我们也总是对一些重要概念放不开手,唯恐落下“概念都没讲清楚”的话柄,总是忍不住自己“赤膊上阵”,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即便是“有组织的”探究,也更多地强调从概念到概念的理性分析,容易给人枯燥的感觉。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细节的丰富有利于建立更加清晰的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正是概念、原理、推论这些理性思维的基础。

可是,在另一方面,新课程开展以来,也确实不乏被反对者攻击为“表演”的课堂,“曲终人散”后没有任何深刻的体验留下。这种“表演”的课堂与“体验”的课堂,区别恰恰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人造”的探究课程降格为“作秀”,正是由于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缺乏对细节的把握。真实的魅力源于细节,缺乏细节的、充斥“表演”的过程当然也就令人感到“空洞”“不可信”,令人厌烦,这样的过程又岂能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体验?而在这方面,历史学所强调的“论从史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地理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探究的素材和思维。

例如,在探究日—地运动关系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供历史资料上所述的秦代疆域“南至北向户”这一探究素材,从“北向户”这一奇特的地理方位细节出发,完全可以展开对“南北回归线”附近日出情况的深入研究。

又如,讲到中国农业地域特征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中国地图的旁边摆上一张中国历史年表,展露农业地域特征细节。学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划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城重合,能够很自然地注意到中国历史上王朝分裂时期实力消长带来的南北界限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联……

三、历史思维的渗透,有助于赋予地理探究性学习实践的价值

探究性学习理想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学科知识应对实际的问题,甚至进而通过知识的迁移创造性地在新情境(创设的或实际的)中提出并解决新问题。可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这一点谈何容易。学生的活动空间、活动的经验和活动平台有限,在课堂上是很难去开展“有(实用)价值”的实践的。

年轻的学生或许没有应用地理知识在实践中“改天换地”的能力和资源,但这不妨碍我们以历史为依托,对历史上的地理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进行分析、假设、再现,甚至“改变”。做“事后诸葛亮”式的探究也未尝不是为今后真正的实践打下基础。

以选修内容“城市规划”为例,身处本乡本土,大可研究一番地方史志,综合地理学的知识,思考自己身处城市的古今沧桑变化。比如,就南通而言,从五代后周起,因盐业而兴,初建城池。今天常见的“圩”、“场”一类地名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历程?又如,探讨现今号称“近代第一城”的南通与张謇的城市设计规划及其在中国的开创性意义:张謇规划下的近代“一城三镇”格局与今天南通老城改造、新城区建设间的对比,如东、启东一带的沿海盐垦业所昭示的农业开发与工业建设之间的联系,环濠河“五公园”与城市湿地环境、娱乐功能的映照,甚至进一步深入探究张謇规划理念的理论源头——转学自日本的英国近代化工业城市布局理念和传统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的碰撞,等等。这样的探究议题,基于地理的学科知识,紧贴身边的历史,而这历史又与我们真实的、随时可能发生的实践血脉相连,也就很自然地超越了课堂的限制,走向了真实。

历史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只是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多学科知识综合渗透的一例,推而广之,物理学(研究南水北调中的力学问题)、化学(分析岩石圈的构成)、生物(地理环境与动植物分布)、语文(地名的词源)、数学(公转自转、历法、时区)……无不可以拓展。当然,地理学的思维也可以在上述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进行反渗透。

学科性是人类知识时展的产物,然而在探究性的学习中,思维的拓展应当超越学科的界限。

[参考文献]

[1]房龙.房龙地理[M].黄一少,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 复习实践 “以案导学”

随着关于教学有效性问题探讨的深入开展,以学案为抓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我结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案的设计、编写及具体教学实践应用,谈几点体会。

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等方面,可以将复习学案划分为五个模块,即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课堂练习、课后巩固、默写记诵。

一、紧扣考纲,设置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案设计主旨的灵魂精髓,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定位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该堂课的学习任务、复习重点。在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案的“学习目标”设置时,我们不妨将考纲要求作为“学习目标”,并适当延伸、补充一些常作为背景知识的考查点。要注意使用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引导词,如“了解”、“知道”、“理解”、“结合实例”、“说明”等。

例如: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纲中没有显示出对“地转偏向力”的考查,但是在“大气运动”的要求中却体现了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如“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方向的偏转等。所以,在此处我们可以增设一条学习目标,即“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复习之初,可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并将其中可以显示学习掌握程度的“要求型”词语(即“了解”、“理解”等),以及显示复习侧重方向的“内容型”词语(即“……特征”、“……影响”等),逐一圈划出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纲举目张,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梳理”。

有效的“知识梳理”既是提炼经典主干知识(即,将书本读“薄”)的过程,又是有效联系、融会贯通知识(即,可想而知将书本读“厚”)的过程。对照“学习目标”逐一罗列的知识要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知识梳理”。

例如“天体系统”的包含关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图所示)”等要点,可以采用框架结构图。

例如“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如下表所示)”等“比较型”知识,可以设置表格。

例如介绍“黄土高原”、“东北地区”等地的区域特征时,可以引导学生填绘区域空白图,提醒学生用彩笔区分山河湖泊、地形、城市边界等各类地理事物。对于要求重点掌握的核心知识,可以留出空白,引导学生填写。

三、即练即评,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课堂练习”。

题海战术向来不是通往高效学习的捷径,“课堂练习”的设置应侧重于质量的精选,而非数量的达标。依据前面“学习目标”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可以将近三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进行分类列举,也可以适当添加近一两年各大城市的模拟试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往年试题的熟悉,有效把握对某知识点的复习认知程度。

例如: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这两部分知识,可以以2010年学业水平测试的第12―13题(如下所示)为典型进行练习。

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A)。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13.水循环(D)。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当堂训练经典习题,可以使“考点试题化”;及时讲评典型例题,可以使“试题考点化”。当然,在即练即评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明确,所有正规大型考试一般不会考查原题,所以不能单纯地“就题论题”,而应透过试题看考点,关注变形题。

四、夯实基础,布置适量有区分度的“课后巩固”。

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既属于“通过性”考试,又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要求,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做到“天下无敌”;对于具有相应难度的“拔高型”知识,也需有适当补充拓展。因此设置“课后巩固”时,在侧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有一定的区分度。

成绩能否达“A”,有时不仅仅取决于试题的难度高低,而且取决于答题是否具有技巧性、地理语言表述是否具有规范性。因此,在“课后巩固”题目的选择上,可以稍稍侧重“综合题”,并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综合题答题要点。例如:

1.要点序列化,即用数字“①、②、……”来区分答案要点;

2.尽可能多答几点;

3.注意按题干要求的侧重点答题,例如包含“评价……”、“……的影响”等“引导型”词汇的答题要点均具有两面性;

4.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狂草”;

5.不要随意省略简化一些专有地理名词;

6.最好先在草稿纸上写一遍;

……

五、留有空间,引导学生加强“默写记诵”。

地理作为兼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多个学习领域的基础学科,其复习方式方法也具有亦文亦理的特点。

对于“记忆型”知识,常常强调“死去活来”,即只有将“死”的知识死记硬背,才能将“活”的知识灵活运用。因此,除了精选适量的典型练习供学生巩固复习以外,还可以在学案最后留有一定的空间,设置“默写记诵”模块,将考纲中强调的重点知识简要罗列题头,引导学生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加强默写记诵。当然,学生也可以在此处记录复习中的疑惑点,进行问题反馈。

综上所述,通过“以案导学”,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梳理,以及高效的课堂、课后训练讲评,辅以默写记诵,可以构建高效、有效的地理复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6篇: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深刻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改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教育学中的一场革命,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逐渐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其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1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1.2学习者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内心,而是在与外部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构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记住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1.3学习的互动性

学习是“学习者与外在环境多向性的交互作用过程”_6,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受到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参与、周围的环境等情境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每个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对同一事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见解,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进中学地理教育的适宜性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间的对比鉴别和地理成因的推断能力.地理学科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符合.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需要学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学生运用地图确定某地的的位置(如经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析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山、河、海洋、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城市、港15、交通线路等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区域特色总结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色,分析其优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有许多却不能被直观感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便是典型的事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极为复杂,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运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作用下风的形成等基本原理,借助图示,加上抽象概括,就能形象深刻地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变化特点.比较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认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如背斜和向斜,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学习等等.对地理成因的探析,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一现象展开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分解出诸多影响因素,应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索地理事物问的因果联系,得出正确的判断.

2.2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完善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旧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在培养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良好环境的营造,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构建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吻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构建者,学生从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从台上的表演者转变为幕后的导演,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构建内因的促进者.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J.其次,师生之间要互助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如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数据、图标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当地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再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区位进行对比,找到区位差异,通过师生探讨、交流得出本地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展分析世界城市分布特点找到城市分布空间规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分析逐步深入的过程.

3.2遵照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很大,知识构建的起点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提高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不能随意降低难度,而对于提高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遵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热力成因与动力成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与名称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易到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阐释低、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二是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进一步联想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成因、规律和过程,分析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是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3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境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对地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适当的信息资源也是创设真实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愿意参与交流.同时,要善于引导、组织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责任中感受到贡献的成就.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的目的,分组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之前教师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较为正确全面的认识.

3.4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终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真切地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来,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而案例性内容,因其是建立在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模式是开放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的运用要灵活、变通.

第7篇: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一、学生发问是难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课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3%,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受各种条件限制,很多学生不敢提问题,不敢表达的自己的观点,这势必会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只能是一句空话。怎么办?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时时能够驾驭课堂,因课而变,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1、营造宽松的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给予提问的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特点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大范围讨论,因为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时,课堂秩序容易混乱,影响班集体形象,殊不知正是在这些 “嘈杂”声中,老师才会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学生方面也可以毫不顾及表达的观点和想法,完全地自我表现和交流,这才是真正的互动。

3.尊重学生的劳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在七年级经纬网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用乒乓球自制经纬网,有的同学用土豆代替,引起很多学生发笑,这其实非常好,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学习地图时,布置的任务是,老师提供了学校标志性的建筑,要求学生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结果,当然是很少的同学画得完全正确,那些出错的同学不是方向不对,就是比例尺不对,这说明学生实践经验不行,动手能力差,但只要学生动手做了,哪怕有问题,也要给予肯定,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中成长的,何况是学生呢,作为教师,我们要坚信,对于学生而言,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因为学生的每一次实践都是进步,

二、学生会问是关键

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学生最想干什么,最想怎么做,教师要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八年级地理《台湾》一节,可以这样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紧紧围绕“宝岛”一“宝”字,网络游戏中有偷菜、挖宝,我们也可以来找宝,尽管台湾岛面积不大,通过学生找出以后发现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各种物产丰富,经济比较发达,这就是“宝”,如此一来,课程讲授自然顺畅,学生兴趣浓厚,甚至于可以说,老师不用讲课了。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有很多疑问会无形中装进学生的脑子里。比如,汶川地震发生时,倍受震撼的学生,不断询问地震能不能像天气那样预报,老师可以以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回答学生,地震不可以预报,而天气也只有百分之七十的准确率。从而使学生在疑惑、惊奇中增加学习的欲望,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都极为有利。

第8篇: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以及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初中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包括自习课和课间活动时间;但是,教育教学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所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学科对不仅是学生升学的考试学科,也是对学生普及地理科学以及我国江河、湖泊、山川、地貌等知识的基本途径。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理学科的教育意义固然重要,那么地理老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呢?作者在工作中发现“同课异构”在地理学科中运用的作用非常大。

一、概念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以及教学环境等各种不同情况,发挥教师各自的自身优势和特长,对该教学内容进行引领和传授。下面就该作用阐述如下。

(一)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同课异构”一般是在同一学科或同一教研室、组开展的竞赛活动。既然是竞赛活动,那么,每一位老师都不会甘于落后,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会全力以赴,尽心对所授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这样一来就会使参与教师自身在思想上产生碰撞的火花,产生对教学内容设计的灵感,从而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不仅如此,参与者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也会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及优势设计出最佳方案,也会不同程度的促进参与者的设计能力提升。

(二)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施能力

参与同课异构的地理教师为了取得较好的竞赛成绩,肯定会加强对教学顺序、教学步骤以及教学组织等环节的安排。

万事开头难。在教学初始就要想方设法开个好头。包括如何导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不但能够体现参赛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彰显自身的特色。

另外,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且还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那么,这就要求参与的化学老师要有较强的引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但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还要打造初中化学的高效课堂。

(三)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评价总结能力

不仅仅是“同课异构”课,就是普通的赛课、引领课等公开课,课堂小结、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在整节课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日常常规教学中,我们却有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很多情况都是草草总结完事,有的时候教学内容偏多,课堂时间紧张甚至将这一环节直接省略掉。熟不知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不但不能省略教学评价、总结环节,还要重视该环节,要利用多种评价工具、评价方法进行多视角、多元评价。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不仅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要进行必要的自我评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快速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四)能够有效提高教师课后反思能力

通过“同课异构”的赛课后,每一为参赛教师都会将自己课的设计、课的组织及课堂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和其他参赛教师进行一个全面的对比。这样一来,每一位参赛教师都会对自己在课的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的评价总结等个方面都会“”,这里的“同”是指: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异”是指: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通过“同课异构”都会有各个参与者智慧结晶的比拼和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产生设计上新的想法。从而能够提高参赛教师的课后总结、反思能力。

二、结语

第9篇:地理学习意义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2-02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终生受用;其最大的优点是给每个成员提供了相当的活动空间,使学习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习他人的优点,反省自我不足,在思维的碰撞交锋中,获得共同的提高与发展,同时满足学生“表现欲”和“归属感”的情感需要;学生学习评价也由传统的常模参照评价转化为一种标准参考: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后达到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的认知水平作对比,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的提高作为学生个人评价标准。评价中心也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合作达标,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学生个体评价与小组团队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改进自我,树立共同提高观念,促进全面发展。

一、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乐于交流,善于合作,教师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敢于质疑,大胆发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能否接受合作学习的理念,是合作学习能否发挥实效的基石。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选择为例,设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⑴知道什么是农业生产,理解农业生产的选择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⑵知道农业区位因素,学会判断某种或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⑶能够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具体课堂流程如下:

1.依据学习目标,设置目标任务,给出具体的学法指导要求。

2.问题导学、小组合作学习,达成目标任务。

第一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投影上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东北地区大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内蒙古草原放牧牛、羊的景观图片,通过观察景观图片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展示第一类目标作业,题型设置为紧扣教材内容的填空题,大多数学生可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及简单的分析归纳,在指定的时间里,一般情况下可自主学习完成,然后小组进行短时间交流达成共识。教师可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找一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必要时,教师作重点补充与总结。这一阶段,既杜绝了某些学生思想开小差的机会,又梳理了基础知识点,为下一步目标任务的达成做好铺垫。

第二阶段,教师设疑深入:你能运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某地的农业区位进行判断吗?教师出示探究活动目标作业。

这类目标作业有一定的难度,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侧重基础理论在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多个小组展示,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可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断深化认识,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领会与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突破了思维瓶颈。

第三阶段:能够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3.达标测评,巩固升华。即检验各小组是否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目标的总评价过程。

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提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解答具体的问题,在参与小组讨论环节中,考虑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老师不要过高期望学生可以得到有效的知识构建,特别是对重要概念、原理的阐述,科学学习方法与思维的形成,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堂上的灵活点拨,这种方法,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实效。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调配时间,掌控问题的难易程度与数量。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创造宽松气氛,走下讲台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对重难点进行点拨,理清学生思路,排除知识障碍;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要调控课堂节奏与方向,简易问题,小组发言要干净利落,重点问题要多个小组发言,阐述观点,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向正确思路靠拢,归纳得出正确答案,同时给予积极肯定的鼓励;在小组评价中不论对错首先肯定,给于简短而明确的正面评价,而后细评,特别是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要突出集体的聪明与才干,评价不光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结果的评价,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体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中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合理评价,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改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理论与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19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