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汽修技术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该地区汽车市场调研结果
(一)汽车保有量调研。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0月,新疆地区共有机动车保有量350万辆,从2008年至今,每年增长量都在8%左右。据有关人员介绍,其中民用汽车154万辆,经营性运输车辆49万辆,分别较上年增长13.7%、6.5%。从机动车增长情况来看,作为代步工具,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进入群众的生活中,这充分说明了该地区汽车市场有巨大的潜力。
(二)汽车维修市场调研。中职汽修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面向汽车4S店、汽车维修厂等单位,为了解该地区汽车市场就业前景,对汽车维修市场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经调研了解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各品牌汽车4S店46家,大小汽修厂遍布各处,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严重缺乏汽车保养与维修专业人员,期待着职业学校能够为他们输送大批汽修一线技术人才。
二、本校汽修专业招生规模和学生素质现状
(一)汽修专业招生规模。该中职学校于2013年才开始启用,汽修专业第一届招收了100名学生,2014年秋季又招收150名学生,目前汽修专业在校生250人。在国家十年援疆规划战略方针中明确提出大力支援新疆地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同时新疆地区也不断重视提升全民素质,通过全免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和给予家庭政府补贴等手段鼓励适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在各种惠民政策的促动下,生源数量一定能够在维持的状态下逐渐攀升。
(二)学生素质状况。因一直以来新疆地区发展比较迟缓、人民对教育不够重视,加之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有限,一些同学在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但是国家为提高该地区人民的综合素质,将初中未毕业的适龄孩子同时招收入学,这就使得整体生源素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纪律性不强。
三、本校师资状况和场地条件
(一)学校师资状况。因该地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加之该校成立不久,汽修专业教师比较缺乏,目前正在通过安徽派遣援疆支教教师对该校教师进行传帮带培训和从校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来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争取尽快使本校汽修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达到学校教学需求。
(二)学校实训场地条件。目前,学校已建成实训基地0.5万平方米,计划视需要继续扩建,有计划地进行布局和规划,填充适当实用的汽修专业设备,建设成既能满足汽修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又能作为校办工厂对外开放。让学生在校也能体验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经营模式。
四、汽修实训基地建设思考与规划由于新疆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实训设备几乎为零。在这样的背景下,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不可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走一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的道路,而是应在充分借鉴内地及其他地区职业学校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功经验,特别是应充分考虑地区形式的前提下,将一些较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加以分析和取舍后运用于该校的专业建设中来,采取快速吸收、消化的方法,实现该校汽车专业建设跳跃式的发展。
(一)中职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1.兼顾实用性与先进性。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为本地区培养汽修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必须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本地用工需求,添置设备的技术水平应与地区汽车维修行业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如当地农用机械维修厂占较大比例,就应该引入一些农用机械保养与维修设备。考虑到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发展,适当添置一些比较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技术发展趋势。
2.兼顾适用性和经济性。基于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职业素养上的提升,需要老师们不断引导,加强企业规范教育来不断影响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上,需要在实训基地的汽修车间反复操作训练,所以实训设备及车辆的耗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配备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时,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水平,配备价值新旧层次不同的仪器设备,这样既能保证各层次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的开展,又节约了实训成本。3.兼顾硬件和软件。汽修实训基地建设要软硬件兼顾。硬件重在为学生提供有形教学和实践操作,真实设备能强化视觉冲击,比较直观。理论知识则可借助于仿真教学软件来完成教学内容,弥补硬件的不足。如发动机原理教学,实训前借助于仿真教学软件来展示,学生容易理解;实训基地难以配全仪器设备,对于汽车新知识和特殊车型的教学,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并配备先进的汽车教学软件展开教学,满足汽车新技术和特殊车型的教学要求,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学生实习实训效果。
(二)中职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根据对新疆地区汽车市场用工需求的调研、学校汽修专业招生规模的估算、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和学校实训基地场地建设,对汽修专业实训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拟优先组建汽车装饰与美容中心、汽车维修车间等相关实验室,其中汽车装饰与美容中心、等实训车间除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还计划对外开放,力争让学生既能参与实习实训学习,又能体验企业工厂生产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校汽修教学维修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67-01
教育部等六部委已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列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重点扶持,广大高职院校也将汽修专业作为了学校的重点专业,进行优先发展。那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成了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 汽车维修人员的素质应满足汽车产业现代化的需求
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带动了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对汽车维修人员提出了更严格、更全面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以电子装置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产业,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除了要掌握机械维修技术外,还要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这对高职院校培养汽车维修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关专业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1.对汽车维修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以机械装置为主的维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汽车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优化汽车维修人员的知识结构,让其跟上时展的步伐。汽车维修对技术要求最高的,所以说汽车维修人员除了要掌握机械类的专业知识外,还需掌握信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及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熟悉新设备和新装置的操作情况,成为知识全面型的技能人才。
2.对汽车维修人员维修手段的要求
凭经验和感觉是传统的维修手段主要方式,对于现代化汽车来说这已远远赶不上维修的要求。那么,就要求汽车专业维修人员的维修手段要及时更新,转变为“检查靠丰富的资料库,拆装靠先进的维修设备,检测靠现代化的检测仪器”的维修手段。如对汽车进行检测时,可利用电控单元的装置,诊断设备通过接口与其电控单元相连接,读取出故障代码,从而为维修人员提供出相关故障的位置和原因等,以便于维修人员能及时有效地采用合理的维修手段进行维修,从而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对汽车维修人员维修方式的要求
在对维修手段更新的同时,当今的维修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逐步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维修方式已由原来的出现故障后再修理转变为现在的定期检测、定期强制性维修和根据具体情况适度维修的维修方式。这样能够保证汽车运行一定的里程或时间后得到相应的维护,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汽车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减少故障的发生。维修方式的再一个改变就是由原来的修复受损部件到现在的换取新部件的方式。受损部件虽然修复后能够使汽车继续运行,但其性能等各个方面已大打折扣,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隐患。而换取新部件,既可以减少汽车维修的时间,又能保证汽车维修的质量。
二 高职汽修专业的发展应满足汽车产业现代化的需求
现代汽车装备在不断升级提高,对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熟悉现代汽车的结构、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熟练地对汽车产生的故障进行判断、检测和维修。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调整课程的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校企联合等方式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汽车专业维修人才。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立足于时展的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在具体教学时,要以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车型为例,让学生了解最新汽车的技术与发展趋势。要敢于进行课程改革,利用新教材代替旧教材,或在旧教材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2.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要本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理论支持的基础上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教师既可以通过实训室的现场实物操作,也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演示,有效减少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产生,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校企联合,理论联系实践
校企联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让学生通过到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更加熟悉汽车的内外结构、工作原理等,这样既能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维修技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现代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既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又促使高职院校加大对汽修专业从硬件到师资等方面的投资。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与时俱进,为培养优秀的汽车维修专业人员贡献自己的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向荣、蔡兰兰.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5)
【关键词】人才培养;汽车维修;职业能力;岗位
1 调研目的与对象
1.1 调研目的
为配合我校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便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深与企业的联系,同时,办出更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在贵港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研,以便重新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明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 调研时间、人员、对象、问卷回收情况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8月15日
调研人员:陆梓务、朱乾琳、温志力等
调研对象:如下表1所示
问卷回收情况:调研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07份,有效问卷为163份。关于贵港市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问卷28份,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调查问卷(职业院校版)15份,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调查问卷23份,关于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97份。
2 调研方法
结合我校毕业学生就业地区,为清晰全面地了解企业对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对上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与文献调查法。
(1)实地考察:深入考察企业,到企业生产、维修车间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
(2)座谈:与企业主管和员工分别召开座谈会,通过当面深入的交谈了解企业对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
(3)问卷调查:在拜访前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对企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第一线员工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4)文献调查法: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市场信息的调查方法,了解现有的汽车维修市场人才需求定位与未来的趋势。
3 调研的情况分析
3.1 岗位需求分析
目前贵港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汽车机电维修工、维修服务顾问、钣喷维修工、配件管理员、整车销售顾问、保险索赔员、汽车美容技师、船舶维修工、物流用车维修工等。根据调研结果,目前贵港地区汽车行业最急需专业人才的岗位有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美容、汽车服务接待等四个岗位,并且其4个岗位的薪资水平都普遍比机电维修岗位要高,就业前景更加广阔。而据权威数据显示,包括贵港在内的全区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招生人数超过所有专业招生总人数的16%,而急需的汽车钣金、汽车喷漆岗位却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普遍认为这些岗位就业环境差、对身体有害而缺乏生源,因而造成中职学校开设相关专业难度较大,汽车美容、汽车配件管理和汽车服务接待也因人们普遍认为其是“非技术”类岗位而不被认可,机电维修是“技术”类岗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学好技术,才有出路”的思想引导下,更多的家长选择机修专业就读,因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生源是人满为患,其对应岗位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与汽车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
同时考虑到贵港地处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物流用车及船舶物流非常发达,相关的物流用车与船舶维修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我校应增加物流用车与船舶维修专业方向,以满足贵港地区的人才需求。
3.2 每个岗位对能力要求的分析
调查汽车维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应达到的职业能力,表2以汽车钣金工为例:
3.3 对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分析
通过和汽车维修企业主管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主管对中职汽修毕业生在技能方面要求不高,只是要求具有基本的汽车维护、保养知识和动手能力,对中职汽修毕业生不要求能排除复杂的汽车故障。主管强调我们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好的沟通交流、文字表达、5S等基本的素质,要热爱汽修行业,工作的时候精神饱满,衣着整洁,操作规范,遇到顾客应能主动打招呼,对于顾客提出的汽车维修问题,要给满意的回答,视顾客为上帝,以让顾客满意为最高宗旨。
3.4 对于实训场地与师资的分析
根据调研,企业希望毕业生具备基本的汽车维护和保养的能力,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因此我们学校的实训场地应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职业素养及作业规范流程,使学生从入学初期就开始接触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操作技能。
师资方面应大部分达到“双师型”教师,近年来,由于本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本来就非常紧张的师资更加是不堪重负。同时,本专业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是从其他理工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类专业转型,仅仅经过简单的中职师资培训就上岗,造成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而非专业课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把他们的从业经验、职业素养及作业规范流程通过言传身教给我们的在校学生,可以使学生获益良多。
4 调研的结论
4.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定位为: 为汽车企业、大型车辆及船舶物流企业培养机修、钣喷、汽车美容、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接待、大型车辆及船舶维修各个岗位的具有较好的沟通交流、文字表达、5S等基本的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基本技能型人才。
4.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加强与贵港本土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服务贵港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区域行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贵港本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汽车运用与维修基本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在汽车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职学(院)校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 引入汽车行业标准规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工作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的“1+3”(一个主方向、3个专项技能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4.3 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适应贵港汽车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机电维修、汽车钣喷、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服务、物流用车的维修和船舶的维修等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本专业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融入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船舶运用与维修相关职业标准、技术规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与“工作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考虑融入行业企业的作业规范和标准,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本专业师资、教学条件和学生综合情况,采取由职教专家牵头,组织汽车行业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公共课教师共同开发的方法,在职教专家的组织和指导下,将本专业毕业生所对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转化为所要开设的课程(学习领域),由此形成了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理论必须够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芳.对汽车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2]刘建平.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广州教学研究,2005(3).
冯艳丹(1984-),女,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心理学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广东 河源/517000)摘要:通过对900名河源地区的“90后”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发现他们对就业认识存在偏差、就业期待值偏高、就业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较严重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实施每周一报,每月一课,每期一赛,天天技能,性别特色教育,文理区别教育六大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90后”中职生;就业认识;就业期待,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71-03第一批 “90后”中职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面对就业有着怎样的心态呢?对就业认识、就业期待、就业心理有着怎样的问题?河源地区学校对“90后”中职生的就业指导有何效果?为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对河源地区三所中职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一、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方式,对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河源市电大、河源市理工学校的“90后”中职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有效受测
人数所占比率男生女生文科理科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28734%148139106181河源市电大28333.5%136146139144河源市理工学校27432.5%13014534240合计844100%414430279565
采用的是自行编制的《“90后”中职生就业心态调查问卷》,发放问卷900份,有效回收8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7%。调查的内容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就业认识、就业期待和就业心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认识方面
(1)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处于迷茫和混乱期。在“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45.5%的“90后”中职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16.4%的“90后”中职生表示不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在被问及为何不主动去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时,“90后”中职生一方面表示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较少,依赖于学校或教师给予帮助;一方面表示对媒体报道关于“技工荒”、“技校生就业好”等新闻持观望态度。
(2)对社会、企业认识不够,成为影响“90后”中职生就业有困难的首要因素。在“你觉得就业过程中最让你头疼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56.2%的“90后”中职生认为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53.8%的“90后”中职生认为是对社会缺乏了解,71.5%的“90后”中职生认为是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90后”中职生没有到企业进行中段实习的经历,也就缺乏对企业相关信息的了解。同时,部分“90后”中职生表示书本上的知识倾向于大型企业,但真正就业时,录用“90后”中职生的基本是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对于这些没有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的单位,“90后”中职生感到缺乏安全感。
(3)单纯依赖某一求职渠道,保留较象牙塔的思维方式。在“你会选择哪种途径求职”这一问题的调查中,81.3%的“90后”中职生希望通过学校现场招聘会择业,73.7%的“90后”中职生希望通过亲友介绍工作,而上网、报刊等途径则少有“90后”中职生选择。在问及原因时,几乎所有“90后”中职生都表示现场招聘会中的企业信任度高于网络求职,亲友介绍工作而就业的成功率高于其他途径,且具有可靠性。
2.就业期待方面
(1)对薪金的期待值普遍偏高,但能适当调整。在对工资要求这一问题的调查中,34%的“90后”中职生选择1801~2000左右,29.3%的“90后”中职生选择2501~2500左右,21.3%的“90后”中职生选择2501~3000左右。就目前实际就业市场来看,大部分的用人单位给出的月薪为1000~1500元(包括加班),因此“90后”中职生对薪金的期待值偏高,但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90后”中职生之所以对薪金的要求1800以上,是考虑到食宿问题,目前月消费都已达到800~1000元不等,若月薪太低,无法独立生活。
(2)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倾向性,河源、深圳成为首选。34.5%的“90后”中职生选择河源就业,36.4%的“90后”中职生选择深圳。选择这两个地区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有比较多的发展机会,离家较近。
・就业指导・河源地区“90后”中职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3.就业心理方面
(1)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不清晰,要么只盯着自己所了解的就业方向的死板派,要么就是“墙头草两边倒”的迷糊派。在“你会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52.8%的“90后”中职生表示会,40.9%的“90后”中职生表示现在还不确定。在被问及不确定的原因时,一部分“90后”中职生表示已经毕业的学长们,也不一定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一部分“90后”中职生表示读中职只是为了多几年校园生活的经历,并非一定要学专业技能;一部分“90后”中职生表示目前还没弄清楚自己所学专业能从事什么职业,担忧在校所学的专业技能不能直接用于企业实践。
(2)就业前夕,焦虑心理成主要心理问题,自卑心理开始作祟。在“对于就业,你觉得存在哪些心理障碍”这一问题的调查中,46.1%的“90后”中职生表示有焦虑心理,30.6%的“90后”中职生表示面对就业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访谈中了解到,来自农村的“90后”中职生对自己的将来表示十分焦虑,自己努力学习技能两年,是否能从事体面的工作,能赚钱帮补家庭等。在问卷调查中,60.4%的“90后”中职生表示“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自己初次就业失败的主要因素。在访谈中了解到,“90后”中职生表示感觉在学校所学技能只是皮毛,出去工作不一定能用上,因此给自己初次就业归因于自身的实际技能与经验,换言之,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晰,缺乏信心。
4.男生与女生在就业心理上的差异性显著检验
通过spss15.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生与女生在就业形势的认识、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方面、薪金期待方面、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方面上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见表2)。除就业形势的认识没有差异性外,其余方面,男生与女生之间有很明显的差异性。说明中职生在角色认识有着很强烈的社会味道,即男生应多为家庭肩负更多的责任,女生则不需兼顾那么多。在访谈中发现,女生在表述自己对就业的认识和期待时,有着很强烈的焦虑和自卑,认为社会很多行业不招聘女性,深表担忧。
表2性别在就业形势等的差异性显著T检验
变量dfMsF就业形势8420.0760.638认为自己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8420.0570.014**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8420.0340.007**薪金期待8420.0680.000***焦虑心理8420.0340.000***自卑心理8420.0270.046*说明:n=843,*p
5.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就业心理上的差异性显著检验
通过spss15.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文科生(指幼师、文秘、会计等专业的学生)与理科生(指模具、数控、汽修、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形势的认识、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方面、薪金期待方面、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方面上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见表3)。除在薪金期待上存在明显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在面对薪金上,有一定的认识,不会盲目追求高工资。
表3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就业形势等的差异性显著T检验
变量dfMsF就业形势8420.0810.356认为自己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8420.0610.101(续表3)变量dfMsF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8420.0360.919薪金期待8420.0710.000***焦虑心理8420.0360.069自卑心理8420.0290.285说明:n=843,**p
三、结论
总体来看,“90后”中职生在就业认识上缺乏对社会、企业的正确认识,对就业形势了解程度不够,在就业期待上存在某些偏差,就业心理问题主要存在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男生、女生在就业心态的部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来调节就业时的性别问题。文科生、理科生除了对薪金期待上有明显的差异,其余方面基本不存在差异。
四、建议与对策
1.每周一报,洞察就业形势
调查显示,“90后”中职生缺乏对社会、企业的正确认识,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是很清楚,因此建议学校就业部门,每周给学生发放一份剪报,专门针对本省、当地中职生就业形势,企业文化等知识。
2.每月一课,指导就业技巧
调查发现,“90后”中职生在就业前存在对自己认识不够,存在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等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平时没有做好就业的各方面准备,单纯靠最后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中职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就业辅导课,可由专业职业指导师或心理咨询师担任主讲,针对面试技巧、如何做简历、就业观、如何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将来可能达到的状态、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学识能力等与未来职业需要之间的差距等一系列问题的就业讲座。
3.每期一赛,直击职业现场
如果只有理论知识的补充,是不能让中职生很好地面对就业的,只有让学生在模拟的职场活动中去体验,才能增强自信心,加大对就业的认识。建议学校每一个学期都开展如职业生涯设计比赛、职业礼仪比赛、模拟面试、职业面面观等活动,以提高中职生对就业的认识、准备。
4.天天技能,加强专业认识
在调查中发现,中职生认为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自己面对就业时的最大难题。因此,建议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每天都能让学生练习技能,以让其加强对专业的认识。当然,除此以外,还需专业课教师从新生入学时,就对专业设置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就业前景等进行教育,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为就业奠定技术基础。
5.角色领悟,抛开性别歧视
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男生、女生在薪金期待方面、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普遍的就业指导措施下,还需进行性别的特色教育,即让中职生正确地进行角色领悟,一方面根据社会对男性、女性的期待来调节自己,一方面根据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来塑造自己。这就要求教育者针对男生、女生进行特色的针对性教育。
6.文理区分,认清职业生涯
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文科生、理科生在薪金期待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访谈中也发现,理科生认为模具、汽车维修这些专业,刚出去工作时工资非常低,只有几百元,而文科生的工资相对会高很多,比如会计专业,试用期的工资就达2000多元。然而,每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不一样,薪金也就不同,如珠海曾10万年薪招聘钳工,故理科所学的技能是需要积累一定经验才能获得高薪,而文科所学的技能往往后劲不足,始终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建议学校对于文科生、理科生进行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文科生应注重内涵发展,理科生则应注重技能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李珍.浅谈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1(9).
[2]吕复娟.中职生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11).
[3]张郁芳.中职生就业指导状况调查与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1(2).
[关键词]精准教学;计算机类专业;“三教”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三教”改革任务,方案中要求把培养一批德技并修、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为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我国自2019年实行了高职“百万扩招”工程,但扩招后的生源在年龄结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及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面对如此多元化的生源,如何保证培养质量不降低是各高职院校的难点工作。职业院校主要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文中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是指由市、县级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在贵州除了少数地区外,这些学校普遍存在教育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紧张、教师结构不合理、人才吸引力不足、学校所在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岗位较少等情况。因此,各高职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及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策略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在教育行业实施精准教学管理的应用比比皆是[1-2]。本文充分利用精准教学模式,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聚焦地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三教”改革,分别从学生学情结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师能力结构等方面分析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专业建设思路,进而为地方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情结构认识不足
高职扩招后的招生方式有普通高考、高中分类招生考试、中职分类招生考试、高职扩招。其中高职扩招对象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人员(简称“六类人员”),他们在年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学习能力、学习目的和发展方向都存在极大差异。通常“六类人员”不用长期在校,教学方式多样,学校简单地将他们作为一类编班教学;通过高考或分类招生来的学生作为一类编班教学。以计算机基础课为例,参加中职学生分类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该课程,但是参加高考或高中分类的学生却没有接触过,当他们在一个班级的时候课程安排就存在问题。
(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3],“三教”改革首先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以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六类人员”的课程体系根据全日制的课程体系调整而来。这些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专业技术课程与企业需求不符。很多过时技术、工艺、规范依然纳入教学内容,如文字录入课程中还要求使用五笔输入法,动态网页开发课程还在使用ASP技术。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技术技能人才,过时的技术显然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2.核心岗位课程在开设的时间上不合理。如Hadoop系统搭建与维护课程需要学生具备Linux操作系统、java语言编程和数据库操作的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课程中会同时开课并且分散到一个学期。这种课程开设顺序无法突出岗位能力,同时学生学习困难,难以专注到技能的练习。课程交替时间较长学生也容易遗忘。
(三)教学内容选取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选取没有按照岗位需求设定,而是一味地依赖教材,很多知识学而不用、难以致用,有些教材技术更新速度慢且侧重点单一。以大数据专业为例,大多数教材是研究生或本科的教材更改而来,技术性太强。大数据分析的流程从需求分析、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到数据可视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数据采集、数据可视化、平台运维及售后等工作会更加实际。因此,教材的选取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2.教学资源缺乏。学校课程安排通常一周两到三次,由于缺乏教学资源的建设,很多学生刚刚学会的知识下节课的时候就忘记了。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让学生课前有指导、课后有辅导。
(四)教学实施策略方面的问题
课堂教学缺乏科学设计,不论是“填鸭式”的教学,还是教师讲完后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做一体”模式,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不论课堂参与度还是学习效率都很低。从结果来看,缺少问题导向的课堂无论是否教学做一体,都是“授之以鱼”,严重阻碍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教师能力结构方面的问题
课程体系需要教师来实施完成,教师团队的水平与课程完成的情况息息相关,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师资来源途径单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通过人才引进,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很多拥有丰富实践操作能力的优秀企业人员无法引进到学校工作[4]。由于制度的原因,外聘教师上升空间小、薪资水平低、稳定性差难以满足高职院校扩充师资队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通常教师的培养需求主要有管理能力的提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运用。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师,还要注重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通常学校组织的培训以理论教学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技能知识。
二、计算机类专业精准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策略
(一)精准把握教学起点,全面了解学生
学情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就像建设空中楼阁[5]。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心理认知能力才能确定某一个学生在某一领域、学科或学习活动中能最好发展[6]。学生生源信息基本上确定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入学后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分析构建学情模型。以全日制在校生为例,大学第一年都是基础性课程,通常经历过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能力高一些,经历过中职教育的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更强一些。在课堂教学时精准把握两者优势。在第二年时根据学生基础课程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及就业倾向需求再次分班,如做产品开发的、做产品售前业务的。分班后对照就业岗位精准匹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偏好、动态学习水平、学习行为,构建动态学生模型,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推送、知识拓展、作业点评等,实现个性化培养。
(二)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对于计算机类专业来说教材更新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教材落到实处就“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设置应秉持项目驱动理念,遵循以下策略选取教学内容,建设新型教学资源和新型教材。1.按岗位需求导向开发课程。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取以“1+X”认证面向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依据岗位基本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以当地企业的岗位需求及校企合作的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不论是本地企业还是校企合作企业都可以直接获取他们真实的项目,负责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分层建设为项目化教学资源。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引导和问题的分析,从项目需求出发,不断引发新知识的学习,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以项目实践为主线让学习的知识有出处、有用处,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如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共享他们的课程资源,还可以利用贵安新区的华为云数据中心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与贵州优米购跨境商贸有限公司合作的电子商务专业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联合制定教学内容。2.以人才资源输出为抓手,探索跨区域联合培养以毕节为例,全市690多万人口是典型的人力资源输出地区。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还要承担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的任务。积极探索与东部区地政府、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学生,借助东部地区广阔的就业前景、先进的技术资源、优秀的教学团队提升学院办学质量。如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等开展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通过浙江平湖市政府牵头协调企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提质培优”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
(三)精准提升教师能力,解决“怎么教”
1.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实现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就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这需要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因此,在团队建设完成后,按照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精准定位每一个教师在团队中的角色。按照角色制订能力提升培养计划,并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精准对接企业实践。通过严格的企业实践,让每一名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学、专业、实践都精通的高水平教师。2.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师发展。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充分利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工作,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先进技术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安排企业教师定期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如在学院与新华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大数据专业实训室期间,学校首先安排了两名教师去杭州参加半个月企业培训;实训室建设完成后新华社又安排老师来学院对大数据专业团队的教师进行了一个月的培训。3.利用东西部协作,提升教师能力。东部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不论是学校教师能力,还是教师能力培养的机会都远远优于西部地区。因此,各专业负责人要精准研判团队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计划与东部优秀的学校互相派遣教师学习、邀请对方教师来校培训、共享对方教师培训资源等方式提升教师水平。如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互派教师挂职、跟岗,共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培资源,邀请他们的大数据教学团队来校交流学习等。
(四)推动智慧教学管理平台,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各有其优势,各有其分工,但不可能每一个都去做数据分析工作。精准教学助力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必须借助科学的平台和专业的团队,从精准动态学情分析、精准岗位定位、精准教学内容到精准教师能力提升等一系列工作需要统一部署和统一决策。通过建设智慧教学管理平台,不仅能有效地将教师从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能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三、结语
“三教”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德才兼备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必须立足教育岗位,不忘教育初心,有破旧立新的决心和勇气,直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面对高职扩招带来的生源多元化问题,精准教学是一种有效解决授课群体基础参差不齐的教学方法,强调统一性与灵活性,注重共性与个性并存。本文对利用精准教学模式助力计算机类专业“三教”改革展开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并结合学校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而为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祁长伟,金宏,冉云芳.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以中职汽修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3-40.
[2]李哲.探讨高职扩招背景下精准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106-107.
[3]宋良玉.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
[4]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5]胡艳霞.读懂学生,以学定教[J].中国教师,2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