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特征
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
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3.坚持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一一一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掀起的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正好能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是素质教育值得提倡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低下,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体法。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例如在六年级数学的《负数》教学上,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负数的发现和数学的发展,启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引导他们对负数的符号美认识,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一)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小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符号化、数形结合、分类与讨论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分解与合成法、恒等变换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三)培养数学能力。
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三、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一)智力素质。
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二)非智力素质。
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数学素质教学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学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一)认识数学素质教学发展的阶段性。
数学素质教学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对传统的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统计初步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小学数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
(二)明确数学素质教学的指向性。
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教学。
(三)坚持数学素质教学的实践性。
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学的基本观点,要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来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发展和提出数学模型来解,适当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四)力争数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必须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根据学生个人的素质和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方法,但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尽最大可能地将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谈点体会.
一、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数学课成为初中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让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实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1.发挥初中生的自主性学习
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在这一时期养成,学生一定要在这一时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主体意识,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自控能力,能够主动自愿地接受数学课堂教育,以自主学习的办法将课本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存,并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运用.
2.调动初中生学习的能动性
数学的学习一定要积极主动,自己多动脑子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多问别人,然后将所学的在具体的数学应用中去熟练演练,归纳总结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很认知结构,才能在下一个学习中得到更进一步的运用.
3.培养数学学习的创造性
这里的创造性不是指创造新的答案,而是善于一题多解,能够用多种方法来完成一道题目,并能够说出其中的道理.就学生的学习品格而言,要有大胆探索、自主自立、目标明晰等品质,要有创造性的态度和精神.
二、数学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1.数学教育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要求教师在教数学的过程中采用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等是一个中学生应该有的基本观点.
2.态度决定高度,端正态度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初中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初中数学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运用的技能,所以要想很好地生活就必须认真地学习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数学,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内容和解题技巧,还要让他们热爱数学,乐于学习,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3.爱国主义是中学生必须具有的素质和思想品德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在数学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贯彻,在数学课堂上多讲讲古今以来我国的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著名成就,再讲有关的知识时有意识地去挖掘有关的数学发展史料,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数学能力的高低也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而初中数学在应用中是非常普遍和广泛的,培养初中生应用数学能力是一件极其有必要的事情.
数学的建模能力是一个人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数学的实际问题.
例如,甲、乙两名同学进行投掷飞镖比赛,每人各投掷10次,中靶情况如下图.
(2)分别写出甲、乙两名同学这10次投捉飞镖比赛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画出甲、乙投掷飞镖的折线图;
(4)从折线图的走势看,请你分析哪位同学的潜力较大.
摘 要:数学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基础学科教育,应当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突出的作用,使学生的数学素质乃至整个公民的综合素质得到应有的提高。为此,本文就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等几个方面作些阐述。
关键词:数学素质 素质教育 实施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总书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结构,单元化的教育模式,各学科与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和反映的,特别是文科类,尤其是语文。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而语文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传授载体的同时,更应去传习德育教育的内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各种文学题材和优秀美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可以看到,在语文教育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技能教育,更是强大的德育教育载体。而且对于任何一门教育来说,没有哪一门可以像语文教育那样,跨度时间如此之长、教育内容如此之基础。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二、语文教育中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用现代教育论观点来看,又把素质扩大为广义的理解。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也有的叫它为素养。从这一广义的理解,我们至少可以作出两方面的分析:一是以先天禀阳为基础,素质是指可以开发的人的潜能;二是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人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指的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对以上两点要联系起来认识,才能对素质有个较完整的了解。
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近年来,我国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科人员都在开始探讨这样一个热点问题,即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进一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需要迫切研究的实际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在学习中渗透更多的科学意识,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自觉地将一个个知识当作一个个科学的问题来对待。因为意识是有目的行为的基础,科学意识就是指个体在行为前能自觉地反映那些科学的态度、价值、规范和技术。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作是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个体要能在这急剧变革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储蓄式教育”被动的和单纯的知识储存,而是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不断地渗透科学技术及其价值与思想。因为教育要始终跟上日益发展与变革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个体不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就不能适应发展。因此,教育必须承担培养个体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思想、规范等基础上独立掌握并创造技术能力的使命。尤其是在当前学科教育内容的昔时性和分科性的前提下显的更为重要。
2、坚持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一一一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掀起的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正好能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是素质教育值得提倡的。在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发展和提出数学模型来解,适当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也是必要的。
3、加强情感体验,良好的情感品质是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个体的情感素质则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个体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实现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个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数学学习面对的是枯燥的、抽象的不带有任何物质的和能量特征的符号,学习很容易成为一种“外加指令”的、“完成任务”的和“强记死背”的被动性信号输入活动。因此,我们不仅要将小学数学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应看作是人格发展的教育。这就是和非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
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于是,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就不能简单地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应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一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刺激则来自于个体探究对好奇性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对求知欲的满足;解决对表现欲的满足,也包括合作对个体融合与欢快情绪的刺激;成功对个体喜悦与轻松心境的刺激;如此等等,从而表现出对学习热情的关注,强烈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持久的探索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学习中可以经常采用“合作型”的组织结构与“聚合型”的学习模式。前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是聚块状的,抑或是平面辐射状的等等,目的是加强学习中的合作与互动。而后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模式的,抑或是独立探究与操作模式的等等,目的是使个体能在真正自我特征基础上进行探究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满足。
怎样通过化学教学来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总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将辩证唯物主义融于教学之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
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还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指出化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化工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又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排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三废污染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还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市化学工业的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好化学,为振兴化学工业而奋发向上,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课堂教学。根据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差异性,基础性和主体性的特征,在教学上,教师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以启发式为主,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实验教学。(1)对于比较简单的实验,教师只操作不讲解,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自己找出原因或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对于易于操作的实验,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在众人面前操作的勇气。(3)对于操作要求比较严格的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并在有可能的条件下鼓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学生实验中,根据学校条件,尽可能增加学生实验,增强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要鼓励学生胆大心细,对不成功的实验要帮助查找原因,改进方法,直到成功为止,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逐步树立自信心。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
随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全面推行,导学案已经在我县的部分学校实践,期望实现“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应彰显思品课学科特点。初中思想品德课随时展、随社会进步,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谁都知道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不当之处,因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展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没有政府部门制定出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思想品德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有益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信息量,减少不宜于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信息量。目前许多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条件又差,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条件都不具备,学生常年看不到电视、看不到报纸、看不到有益的刊物,整天就是跟课本打交道。放假回家虽能看到电视,但缺乏正确的引导,看到的只是电视中的武侠打斗或青年男女拥抱接吻的镜头。这种情况下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只能是空谈。思想品德老师要给学生订一些报刊,并引导、激励学生课后多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影视方面的不良影响单靠学校是管不好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才能凑效。
2、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思想品德课好教,什么人都可以教。闭卷考试时期,教条条、划条条、背条条就可以了,而如今实行开卷考试,“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反正是翻书考试”……这些观念是极端错误的,在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专职思想品德教师也就寥寥无几并用来把关教毕业班,非毕业班的思想品德课就由其他科的教师带上或兼上。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应把政教专业毕业的教师选拔到思想品德课岗位上,形成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给教师以在岗或离岗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创新,对在素质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品德教师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
新课程存在的不足:课程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新教材一大贡献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适时安排了活动课验证和巩固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还显得薄弱。首先,活动课随年级的升高而显出倒退的趋势。从数量看,七年级有12节活动课,八、九年级各有4节活动课。从方式看,七年级每节活动课由3―5种不同的形式构成,而八、九年级只有一种;七年级共有42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而八、九年级只有5―12种。从实施看,七年级至九年级的活动课都列入了教学计划必须完成,且教材给出了详细具体的指导意见,应该说,能够顺利实施,但是,由于受“应试”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影响,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可操作性较差,活动课得不到真正落实。其次,活动内容较难。初中教材追求活动形式的齐全,有些却超出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如15周岁左右的八年级学生是未成年公民,还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材却安排了“模拟选举人民代表”的活动,这显然不切合实际。再次,缺乏活动课的评价体系。活动课作为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教学计划,如何检验其教学质量?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适当的评价方式,活动课就容易流于形式,变成点缀政治课的“珍珠”。
传统与探究: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传统与探究的关系。灌输教育要克制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将传统曲解为教师对学生强制性的生塞硬灌。学生成了完全被动与理应服从的承受者,习惯于“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的简单做法,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灌输教育时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作为基点,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同样的地位上进行平等交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灌入学生的心田,输入学生的脑海,变成学生的精神粮食,产生最佳的灌输效果。二是认为传统教育无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素质教育下的开卷考试,政治课本中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学生自己翻翻看看就可以了,教师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反正是翻书考试,同时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是:试没考好,学生变坏了;试考好了,学生也可能变坏了。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中政治 因材施教
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强调育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挖掘潜力,尊重个性,重在能力培养,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形成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开拓有机的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重在开发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把学生引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之路,使学生成为躬行终身教育实践的人。但传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仅就当下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1、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政治教学中,老师讲多练少,以讲代练,把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高中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规律,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只有多讲,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入,加深理解。教师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低估了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积累。所以,讲的时候,面面俱到,精读细研。这样以来,学生只要用心听讲,就能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学生长期依赖于老师,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为了提高成绩,高中政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是题海战术,把课堂拱手让给学生,失去了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讲题,学生划书、背书、答题、读题、练习。老师用题海战术打拼,学生在题海扑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厌学,遏止了学生的发展。
(2)不能正确把理解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来说,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现实教学往往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有部分教师认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结合是理论在先,理论是本位的,实际是可有可无的;理论成果是重点,理论生成过程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就成为必然。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理论成为缺少学生感情体验的身外之物。造成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口是心非。
(3)缺乏正确的情感沟通。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但是,部分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首先,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再次,单向化就是情感沟通时,缺乏互动,不是进行感情的建构,而是进行感情的游戏、感情的表演。
(4)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资源。课堂资源包括教师与学生,而课堂教学则是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浪费了课堂资源。通常,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效率低下,缺少学生的参与或学生参与很少,课堂沉闷,丧失活力。就出现了老师累得难受,学生闲得着急的现象。蕴藏于学生中的无穷智慧,没有机会迸发出来。这样,课堂资源处于内耗状态,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2、提高政治课素质教育的策略
(1)摒弃应试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摒弃应试教育,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意识,作为政治课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改,就要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到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贯彻这一原则。
(2)转变学习思路,实行发现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发现性学习。高中阶段的政治学习,要从接受性学习为主向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为主转变的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具体的做法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精讲点拨,反馈深化,能够实现主体回归、激情参与、心灵互动,达到最佳双赢。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最高本质;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矛盾的需要。
(3)改变高中政治教学中轻实践的现象。高中政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方法。但是,一部分人把理论的学习,异化为唯一目的。联系实际仅仅是为了理解知识、印正观点,把理论的阐释作为教学爹动中的重中之重,导致了教学重心的偏移,造成了教学目标的残缺。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是有层次的,最低目标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含义。最高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知识是怎样来得,是怎样生成的;另一方面,这些知识是有什么用,怎样用,即学以致用。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破除研究的神秘感的必然,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内化升华知识的必经阶段。从生活中总结概括理论,体现了理论源于实践,遵循了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生成的体验,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