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知识管理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管理趋势

第1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动态能力;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企业现有的信息数据中心通常采用专用模式建设和部署,即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一对一配置,因此新应用的推出意味着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投入;另外,部署基础设施必须按应用的峰值标准采购来避免性能不足,造成在大部分时间系统运行中相当一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导致资源浪费;开发、测试等环境的额外搭建也进一步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二)信息化带来的维护费用加大

再有,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管理和维护工作日益繁重,导致运营费用的开销大幅攀升。据悉,累计的运营成本通常相当于采购成本的3倍以上。大量繁琐、复杂的维护工作严重占用了整体IT 资金和IT人员的时间,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阻碍技术创新进程的同时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良性发展。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又将降低企业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改善电子商务动态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知识学习的整合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大规模推行着电子商务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战略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企业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不断增多的不连续性战略,这些因素使竞争环境表现出“超竞争”的特征,企业要想在这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电子商务竞争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企业动态能力的建造,动态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员工培训的步伐。公司通过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系统培训,要在公司内部营造学习、钻研技能的良好氛围,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做到优胜劣汰。只有这样,电子商务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外,人员培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

三、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知识管理

要保持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企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信息系统做支持是不够的。因此,电子商务企业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大力开展知识管理,以获得发展优势。

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知识的获取、选择、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流程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相关的人员、资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透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资产的过程,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创新。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的结构化知识,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数据库等方式学习,比较容易获取、理解和交流。隐性知识是知识体系中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那一部分知识,由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隐性知识植根于个体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制的环境之中,其传播成本较高,传播范围也较小。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能够用符号形式或语言来沟通和交流,隐性知识很容易在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流失,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的特点,难以形式化,难于交流传播和评价管理。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可以使用一些共享软件来实现知识管理,建立一个知识库,方便员工的使用。知识库可以包括电子商务公司经营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公司经营典型案例;电子商务公司内部调研工作成果;公司设施设备的原始采购资料、维修资料;交易客户的信息档案;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等。另外,常有一些公司的重要关键设备设施、客户资源在员工流动过程中处于瘫痪状态,而建立公司内部的知识库能够获得、保存此类资源,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适于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学习型组织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这样一种文化,即能让员工有自觉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动力,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是员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敬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通过知识共享体系,公司各个层面、各个级别员工都会受益于知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员的素质,强化人员的服务技能,加强信息和知识的集成,使其产生新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针对组织和员工个人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保证知识的推进管理过程。同时还要建立奖励机制。在一个具有业务利益竞争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有保守自身“业务秘密”的本能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让员工无所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让大家共享,一方面,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不仅要和员工的业绩挂钩,同时也要和员工在知识共享中的表现结合起来。公司可以借鉴阿里巴巴公司的技术方法,引入成熟经验。在一定规模基础上的品牌电子商务公司,应该把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以有偿方式进行授予,提高电子商务公司的管理水平。

其中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组织规模小,各管理层级之间管理幅度较小,员工横向接触较频繁,使得员工之间、群体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在公司中进行传递、共享、集成方面受到的组织结构限制较少,减少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容易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充分流动,同时这种扁平化组织拥有知识流动速度快、传递路径短的优势,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及时。公司由于组织结构较为扁平,决策重心靠近客户终端,使得其对于客户需求的灵活性、综合性提出一站式服务要求,使得电子商务企业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并且由此设计的客户问题解决方案更为贴切。

四、结束语

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企业获得知识的途径较多,较隐蔽。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组织结构改革、网络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管理绩效的评价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斌斌,林涛.电子商务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5.

[2]许军,梅姝娥.基于动态能力的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J].经济管理,2011,2.

第2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发了“防教师”“防学生”等诸多实践困境。对此,教师则有必要采取课堂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进而将教学方

法动态转化为课程知识。对此,教师实现课堂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至少有:强化教学实践中方法存在的自觉

意识、掌握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基本知识、实现课堂场域中课堂方法的动态转化以及实现教学方法转化

过程的校本分享。

关键词:课程知识 教学方法 知识管理

传统教学理论由于其对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定位

时所出现的明确目标性、严格规范性以及强烈的程

序性,引发了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防教师”“防学

生”等实践困境。彻底反思与连根拔起传统教学理

论的桎梏与钳制,则有必要从课程的视野审视教学

方法的内涵、设计与生成,对此教师则应采取课堂知

识管理的课程行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

知识管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可

以使教师隐性的教学策略知识显性化,有助于变革

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创建学习型教学文化,提升教

师的专业素养。”鉴于此,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

法的定位局限、动态转化以及知识管理等一系列问

题,既是回应我国课程与教学学术转型的理论诉求,

同时又是推动我国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转型的实

践需要。

一、教学方法理论定位的局限及其所引

发的困境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实践,一种人之自我建构的

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活动的技术中介。

由此,思考当今我国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问题与出

路,其前提在于从思想、从理论的视角去反思我国传

统课堂教学理论的规定与定位。本文所探讨的教学

方法问题,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

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

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等。不难解读出,教学

方法所明确的特点:首先,明确目标导向,也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是要紧紧符合于既定的教学

单元、课时目标的要求以及讲授固定知识点的需要,

这里也自然突出了教学方法的过度预设性,即按照

既定的知识目标而在教学开展之前所预设、分离的

教学方法的属性。其次,严格规范诉求,也就是说教

学方法一旦确定与规定,即要求教师、学生必须共同

遵守、遵循这些方法、步骤以及策略,这里突出教师

与学生对教学方法不可随意改变而应是按照固定的

目标进行尊重与遵守。最后,强烈程序要求,也就是

说程序性强调的是教学防范的结构完整、步骤清晰,

课堂教学在执行教学方法过程中在整体上也并不会

根据时空场域、学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里所突出

的是课堂教学的展开应该按照方法的程序、结构逻

辑与原理进行步骤、环节、程序的实施。

反思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定位,我们不难发现,

这三个特征其自身势必存在着诸多内在局限同时从

教师、学生与教学方法的角度也势必引发“防教师”、

“防学生”取向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在这

种教学方法理论规定的面前,教学方法在明确目标

导向、严格规范以及程序要求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

教学角色完全受制于这种外在目标性的、预设规范

性的、固定程序性的教学方法,其课堂角色即教学方

法的机械程序的忠实执行者与搬运工,这期间教师

自身所具备的个人反思、独立批判等都从课堂教学

场域中剔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由此不断丧失人文

性与创造力。从学生的角度,这种教学方法理论规定

的目的性、规范性以及程序性所对应的实践逻辑是

对知识传递速度化、课堂教学管理效率的追求,其

根本忽视了学生彼此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学生的身

份与角色从来不会影响教学方法的改变与调试。对

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当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目

的在于去把‘学生’转变为‘受教师影响、加工、改造

和受教师控制的对象’;同样地,当学生在使用教学

方法时目的就在于去把‘教师’转变为‘受学生影

响、加工、改造和受学生控制的对象’。尽管这样表

述有点极端,但在实际课堂上也确实如此。”

二、教学方法转化成为课程知识的基本

蕴含

上述“防教师”“防学生”实践困境的产生,根本

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论是在寻求一种关于课

堂教学的预设性、外在性、普遍性的方法。“教学方

法可以先于教学活动而将实践中的步骤与过程按

照一定程序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写在纸上’的

‘蓝图’。这就是‘简单的秩序’的表现。能把实践

‘写’在纸上,就是它的理想化表现;能把实践过程

在纸上‘写’成步骤,就是它的线性化表现。而教学

活动恰恰是一个复杂性活动,具有复杂性。”对此,

我们不难理解教学实践是人类所有实践活动中最

为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在于教学实践中学

生、教师、学科知识、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

教学实践中无穷的丰富性、无限的动态性以及无休

止的开放性。然而,传统教学理论视野中的教学方

法由于其自身理论规定的贫穷与困乏,使其成为约

束、控制教学复杂性涌现、恢复以及实现的始作俑

者。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用课程的视野来思考教

学方法以其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概念重建与重新理

解。那么,运用大课程的视野理解教学方法的内涵,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角度,传统教学方法是排斥教师

取向。教师的身份与角色并非是二传手,而课程的

视野中是独立的研究者、反思者以及批判性行动

者,教师不再是既定、预设教学方法的传递、执行者

而是通过自身的反思、省思、批判进行课程研究的

研究者。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则意味着教师已经与

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

分,由此体现为教师即课程的课程蕴含。其次,教学

方法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定位的固定性、目的性

以及程序性成为了教学遭以简化的罪魁祸首,那么

大课程视野中的教学方法则被看作了一种待开发、

亟待管理以及不断动态转化的知识资源,在复杂性

的教学实践场域中,教学方法在其演化过程中会分

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学情境的角度、教师自身的角

度以及学科知识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生成、自组织

性的转化等。这种动态的生成、转化由此体现出教

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本身融为一体,教学方法称为课

程的内在涌现与生成,其深刻的内涵实现了“方法

就是事物本身,意味着‘方法’的结构与功能应

该与事物即方法的应用对象是相一致与协调的。

最后,学生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是明显的学生角

色缺乏与失位,学生无非是教学方法驾驭、操纵的

对象。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是一个‘加工

厂’,教师是一个‘工程师’,学生是一堆没有生命、

任人摆布、有待加工的‘原材料’,教学活动是教师

根据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或图纸来组织、实施的

一种生产过程,以此来塑造和生产出社会需要的

‘产品’。”然而基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视域中的学

生角色则大为不同,学生则是主动影响教师教学方

法改变、转化的参与者与行动者。学生的反馈、学生

的参与都成为课堂教学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极其珍贵的课程价值,由此学生也成为了课程的

主要组成部分。进而言之,在课程视野中,教学实践

中的方法渐渐实现了与教师、学生、教学情境的紧

密融合而是脱离与排斥,教学的复杂性也得到了进

一步的恢复与实现。

三、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

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

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教师实现将教学方法

转换为课程知识,需要进行课堂知识管理。那么实

现课程知识管理至少有以下四种基本策略。

1.强化教学实践中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

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理论的规约,教师对教学方

法的敏感与自觉也遭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压迫与挤

对,由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等进行知

识管理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也难以意识到对教学方

法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为何需要从课程

的视野理解教学方法的价值与意义也更为模糊,同

时对于课堂知识管理策略还不熟悉。那么,实现教

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前提则在于唤起、强化教师对教

学实践中各种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强化这种意

识,教师首先通过对自身课堂教学的生活史反思教

学方法的内涵与意义,发觉教学方法在教师自身教

学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以此实现对教学方法的

认识、反思逐步深度地清晰化。其中,教师也可以综

合运用观察、描述、访谈、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敏

感于教学案例、课程故事、教师教育叙事、优秀教师

成长日志等他人教学生活中的方法存在,通过对这

些教学故事或事件的整理、反思与研究,实现从教

学方法的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自觉的反思、探究

状态。

2.掌握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基本知识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管理则有必要掌握一

些教学方法分类的基本知识,例如从一般与特殊的

角度,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一般性教学方法和特殊领

域的教学方法。一般性教学方法即一般性、普遍性、

基本的教学方法,指的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最基

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管理、组织方法

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等。特殊领域策略既可以指基

于不同学科内容需要、不同学科差异的教学方法,

还可以包括具体学科内部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等。

依据教学方法的宏观、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

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范

例教学法。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涉及到讲授法、讲

读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

等。依据教学所展开的环节,教学方法还可以区分

为备课、导入、授课、提问、答疑等等。掌握一定教学

方法分类与编码的知识不仅为教师理解教学方法

存在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教学方

法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基本方向。

3.实现课堂场域中课堂方法的动态转化

实现课堂教学场域中将教学方法动态转化成

为课程知识则是教师课堂场域知识管理的重要环

节,这一环节中教师旨在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

创造性的转化、动态性的生成,对此,教师可以依据

以下维度:首先,根据学生的维度,教师根据学生在

课堂教学中的身体参与、言语提问以及神态表情等

反馈角度有针对性地调整所预设的教学方法。其

次,根据学科知识的维度,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教

师根据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史、学习体验、学科

知识与当今生活、学科知识与社区生活、学科知识

与学校生活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当今发展潮流与

趋势相联系的情况,由此作为设计、组织、生成以及

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

与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进度、程度等也是作为教

师可以调试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再次,根据教学

方法的维度,一般角度教学方法自身包括若干环

节、策略以及相关程序,对此,教师课堂教学展开

前,对所预定的教学方法的自身长处、局限以及实

践中的实施状况等角度实现转化。最后,课堂情境

的维度,教师根据课堂情境中的突发性事件、随机

影响以及各种关系变量的角度,审查教学方法的使

用境况以及由此确定是否进行更改。

4.实现教学方法转化过程的校本分享

实现课堂教学场域知识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有必要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把自己有效的教学方

法、知识管理的经验与体会整理总结出来,并在合

适的场合与大家一起讨论与分享。这一方面可以训

练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知识管理能力,另一

方面也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取长补短学习的机会。

这一环节中教师就自身课堂中所采取的何时、何

地、何种理由进行了教学方法的转化与调试的记

录,或者教学方法转化发生的情境或缘由亦或是基

于学生、学科知识以及课堂隋境等之间的何种关系

考虑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转化等等进行分享。这种

校本分享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采取以学科组、教研室

为主要交流场的校本研修形式,实现同学科教师彼

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以此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

到学校组织的层面。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跨学科、多

学科的研讨形式,分别将教师个体自身的反思、创

新、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体会等进行研讨与

交流,期间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教师的知识管

第3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指出了中国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提出了建议措施。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1.1知识管理的产生

作为专门概念,“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一些管理公司开始在其内部推行知识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几家著名的公司也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要数Ikujiro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

1.2知识管理的涵义

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多种,无论是在内涵的界定上还是在语言表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分歧,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事实上,知识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1.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1891~1976)于1958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地方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谚!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人类能够以一定符号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体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在波兰尼之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于隐性知识的理解。哈耶克(1899—1992)从法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提出所谓“阐明的规则”(articulatedrules)和“未阐明的规则”(non—articulatedrules)的区分。所谓“未阐明的规则”是那些尚未或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加以阐明的,但实际上为人们所遵循着的规则。哈耶克认为“我们的习惯及技术、我们的偏好和态度、我们的工具以及我们的制度”,它们构成了“我们行动基础的‘非理性’的因素(non—rationalfae-tors)”,这些知识就是“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隐性知识与人类思维及心理过程的关系。他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

克莱蒙特(Clement,J.)在实验的基础上将隐性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unconsciousknowledge)、“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butn0n—verbalknowledge)、“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andverballydescribedknowledge)。

综上,大家对于显性知识有比较统一的看法,而对于隐性知识则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释。总之,在此我们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与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并且对一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

野中郁次郎等人在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一书中提出了SECI模型。SEC1分别代表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在化)、Combination(组织化)、Internalization(内在化)。

Socialization(社会化),个人间隐性知识的分享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模拟和亲身实践来传递隐性知识。最典型的方式是师传徒受。由于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来源于个人,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知识运动的起点。

Externalization(外在化),隐性知识外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类比、隐喻假设、深度交谈等方式进行。目前一些智能技术,如挖掘系统、专家系统为隐性知识的外化提供了帮助。

Combination(组织化),外化产生的显性知识往往是零散的,只有通过汇总结合才能形成能够被更多人共享的结构化知识。目前,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都是实现结合的有效手段。

Internalization(内在化),将结构化的显性知识变成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结构化的显性知识可以更加流畅地被组织成员共享,内化为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工作中。目前,电子社区、E—learning系统为知识的内隐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Combination(组织化)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管理,我们在次只讨论隐性知识的管理,故对这个方面不详加分析。

2.1基于项目团队和实践社团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实践社区的概念是由EtienneWenger在1998年正式提出。从本质上说,实践社团是一个非正式组织,其基本目标是学习和交流内部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实践社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团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一个实践社区不是一张简单的关系网。社区成员是因为共同兴趣而走到一起的。

(2)社团就是因为对于知识领域的共同兴趣,而参加一些相关活动和讨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另一方面,社团成员不一定要每天都工作在一起,他们可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讨论。

(3)实践是实践社团的核心内容。社团成员通过实践来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实践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现有的知识,还包括知识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且要通过实践创造出有价值的知识产品。

企业是利益综合体,虽然每个员工利益不同,但总是存在诸多员工利益的结合点,因此就会形成利益群体。在拥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员工就会在无形的接近中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实践社区相类似,项目团队的成员是基于相同的项目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在项目由建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层面和团队层面之间,各个层面内部都发生着员工之间的交往、沟通、协作,形成了层内互动和层间互动。另外,从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发展大致分为形成、整合、完善、实施、转型五个阶段。在前四个阶段,项目团队的密切性在不断加强;而到了项目转型阶段,随着团队的解散,密切性相对弱化。但是整个项目的合作使得团队成员彼此认识,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知识达到了共享,并且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知识。

2.2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手段对知识及知识载体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为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工具。它主要是依靠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动态描述和整合。在知识地图中,有两种图可以用于隐性知识的管理:(1)认知地图(也称为方法图或过程图),可以帮助隐性知识的表达;(2)专家图,可以帮助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认知地图是一种用图表反映某个人或是某些人的思维模型。它是由想法节点和想法间的链接两部分组成的,而这种链接是有方向性的,而且通常都是一种动态链接,可以随时进行修改和添加。链接的两头所连接的想法之间一般具有解释关系、因果关系或是手段目标的关系。认知地图可以将组织内部成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逐一记录下来,同时将其反映为~种思考过程图呈现出来。具体过程如下:通过文件收集已存在的想法一收集建构认知地图的信息一将所有的想法用一种合理的顺序串联出最终的地图。由于构建信息通常都是隐性信息,所以并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交流模式。

认知地图能够实现思考模型的形成,能够使想法澄清或者直接架构起来,它是一种适合交流想法的工具。因此认知地图可以使隐性知识得以清晰地表达,可以被准确记录和再学习。

专家图的节点是一个个的知识载体——一人,链接所表示的是通往每个知识载体的路径和交流的环境,并且可以用链接的长短和粗细来表示可获取知识的便利程度和知识载体的相关知识保有量。

专家图对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

(1)专家图直接表示组织的知识、知识载体、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清晰地表示了组织内部知识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组织促进知识流动提供了依据;

(2)专家图描述组织内部的智力资本,有利于组织对其所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维护、开发、利用,尽量防止隐性知识的无端流失;

(3)专家图为组织内部成员的知识交流提供了方向,也为成员的相互学习提供了途径。

三、中国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不断涌现,为显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依然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无论是基于团队的知识管理方法还是知识地图,首先都需要能够把隐性知识识别出来,这是隐性知识管理中最为困难的部分,中国人喜欢非正式的直接交流形式,人们通常以口头交流来传播知识,而不是书面形式。这就使得我国的显性知识很少,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和表现为显性知识而损失掉。我们都知道,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次,基于团队的知识管理需要这个团队的成员知识共享,可是如何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将它们贡献出来,与其他员工共享,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员工把知识共享看作个体优势的丧失,导致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十分薄弱。知识传授者既得不到奖励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最终企业内部的竞争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和协调。现在我国所缺乏的不是知识共享的工具或者说是知识共享的平台,所缺乏的是让人们进行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

再者,构建知识地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管理将成为空谈。对隐性知识而言,无论是明示或是传播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友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受到隐性知识自身特点的限制,真正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谓寥寥无几。

最后,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际关系复杂,领导机制层级化鲜明,使得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阻。另外,在中国企业,真正最后定都的都是高层领导的意志,下属员工的建议并不能得到真正采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企业的一线员工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建议的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隐性知识难以挖掘。

四、对策建议

4.1创新企业文化

(1)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知识经济中的实践,其根本立足点是将人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融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知识管理提出以知识为管理核心,但由于知识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实际上是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从这点上看,企业文化与知识管理有着共同的特征,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将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开辟道路。

(2)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促成机构组织和运作向着“学习型”发展。只有当组织的专业人员主动认识到不断学习和管理知识资源是个人以及组织机构可持续发展唯一“发动机”,知识管理才能成为主动的日常活动而非被动的形式活动。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离开了学习,知识共享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应大力宣传学习对知识共享的重要意义,培育以学习为荣的浓厚风气。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组织员工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溶人员工的“共同愿景”。:

(3)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知识应用是主体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存在不可预测的因素,就要求领导要充分的信任员工,能够容忍失败。高度信任的企业文化是指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人人工作认真,诚实正直,有敬业精神,有责任心,尊重他人,讲信用。企业知识交流和共享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应该在企业内营造知识交流共享的氛围,建立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共享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必须有相应激励和惩罚机制加以引导和约束,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交流方式来保证实施。

(4)跨文化管理的企业文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跨国、跨文化的各类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企业间员工的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除了语言的障碍外,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企业如果缺乏跨国、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文化之间的差异常会产生误会和不必要的摩擦,影响工作效率,增大内耗。因此,企业应设法加以协调,因势利导,尽力使这些差异得到融合,在企业中注意营造一种有利于跨国、跨文化管理发展的企业文化。

4.2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改善企业组织结构,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传统的企业组织是“金字塔型”的,从决策层到操作层要经过很多环节,各自为政、信息壁垒,严重阻碍知识在组织中的传播。改革组织结构,减少组织层次,扩大管理幅度,建立柔性、适应性强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缩小知识链,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使组织员工利用共享的平台,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促进成员问的共同讨论、掌握、吸收、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知识的效用。建立跨职能团队,适时进行人员轮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或降低组织内沟通不畅、互相推诿、误会等现象发生的频率,有利于部门间的信息畅通,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利用。

4.3改革企业的运行制度和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是一次难得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契机,企业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对企业运行制度和运行模式进行彻底的革新,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全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做到以人为本,以智为源。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既是知识的创造者、奉献者,也是知识的所有者、获益者,应该以尊重人的知识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主导观念,与人力资源管理和增强团队合力有机联系;把知识创新和智力开发紧密结合、知识资产运营与培养爱学习善思考的人才紧密结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紧密结合,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调动员工的生产和工作热情,营造一个和谐人际氛围和生产工作环境,让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重氛围,这样必然会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4.4建立有利的激励政策

在企业中,无论是知识共享过程还是组织学习过程都必须要有一套强有力的激励制度,使知识管理活动与人们的利益挂钩,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例如员工的绩效考核与隐性知识分享挂钩;建立隐性知识参与分配机制,将隐性知识作价折股;规定隐性知识可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奖励条件;激励公司员工对公司的一系列隐性知识进行挖掘,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激励制度,调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第4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胡萝卜含有大量胡萝卜素,摄入人体的消化器官后,可以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A可以维持眼睛、皮肤的健康。但是醋能破坏胡萝卜素,如果炒胡萝卜放醋,胡萝卜素就会破坏殆尽。

炒青菜加醋

青菜中的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其分子中的镁离子可被酸中的氧离子取代,营养价值会大大降低。

新鲜黄花菜炒着吃

新鲜黄花菜不能在不做任何处理时就直接食用。它含有一种秋水仙碱的剧毒物质,若食用将发生中毒。其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口渴,重者甚至出现昏迷。因此,新鲜的黄花菜一定要经过蒸煮、晒干后才可以食用。

只吃植物油更健康

大多数人都认为吃动物油容易发胖,因而青睐植物油,其实这很片面。因为纯食植物油可促使体内过氧化物增加,影响维生素的吸收,增加乳腺癌、结肠癌的发病率。正确的方法是植物、动物油搭配或交替食用,其比例是10:7。

绿叶蔬菜焖煮好

绿叶蔬菜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盐,焖煮时间长,硝酸盐可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可使血红蛋蛋白失去运送氧气的能力,严重者会出现缺氧反应,产生窒息,甚至死亡。

青菜越绿越好

绿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较为丰富,这已经是常识了。于是,许多人在购买青菜时,都喜欢拣那些最绿的买。但事实上,青菜太绿,甚至绿得发黑,那可能是化肥过量的缘故。

没根的豆芽更卫生

有些人在挑选豆芽时,喜欢选没根的,认为看起来比较干净,而且清洗起来比较容易。但实际上,绿豆芽光溜溜,不长须根,是因为施过尿素,这样的豆芽食用过多,容易致癌,害处不小。

腌菜时间越长越好

在我国,腌菜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适量食用腌菜,对健康有益;如果食用不当,也会出现问题。

在腌制蔬菜的过程中,如果食盐用量不足,或者温度过高,极易被细菌污染。这样,不仅会增加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还能使硝酸盐、亚硝酸盐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

要避免腌菜的污染,首先要选用新鲜、成熟的蔬菜,使用的水要符合饮用水的卫生要求,要加入足量的食盐,菜体要全部浸没在水下,防止露出水面被细菌或霉菌感染。

倘若发现腌好的菜上有细菌或霉菌生长时,应用清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几小时,待亚硝胺分解和破坏后,进行加热处理,方可食用。

食用腌菜的同时,最好适当增食含维生素C的绿色青菜,因为维生素C能阻止亚硝胺在体内的合成,防止食用腌菜

可能带来的灾难。

带虫眼的菜无污染

有人对带虫眼的青菜情有独钟,认为有虫眼表明没施过农药,这其实并不保险,因为菜农种植习惯各不相同,有的菜农见菜有虫了,可能提早摘菜,有的则可能用重药施治。

第5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2、实行签到、签退制度。

(1)干部职工应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前签到,在规定的下班时间前15分钟以后签退。有特殊情况的要由股室长向办公室说明,并由负责考勤人员注明,否则视为迟到、早退或旷工。

(2)签到、签退一律由本人书写,不允许他人代签。他人代签的,给予双方当事人通报批评。

(3)规定的签到、签退时间完成后,负责考勤人员要及时收好考勤表并送交领导办公室。

(4)正常上班时间内,办公室锁门但考勤表上没有外出登记的,视为旷工。

(5)考勤情况每月公布一次。

3、实行请销假制度。

(1)干部职工享受的假期分为两类,即法定节假日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假期。法律法规规定的假期包括带薪年休假、婚假、丧假、产假、探亲假等。

(2)干部职工请事假、病假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假期,应当按照局机关规定程序执行,即到办公室领取假条,填写完整并经领导签字后报办公室存档。特殊情况报经领导同意,可以先请假,返回后由本人补写假条,交办公室存档。返回后五个工作日内未上交假条的,按旷工处理。

(3)一般人员请假,半天内(含半天)由分管领导批准,1天以上由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批准,并向办公室说明。中层人员请假报经分管领导同意后,由主要负责人批准,并向办公室说明。除主要领导外的班子成员请假,报经主要负责人同意后,向办公室说明。局主要领导请假,按照《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政发〔〕9号)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执行外出报告制度的通知》(政办发〔〕40号)文件规定执行,并向办公室说明。

全体干部职工周五集体学习期间,无特殊情况的一般不允许请假,有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必须报经主要负责人批准,并向分管领导、股室长和办公室说明。

(4)事假原则上每季度不得超过5天,超过5天的部分从带薪休假的假期内扣除。双方父母生日请假的,视为正常上班。

(5)全体干部职工实行国家规定的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具体休假情况参照《干部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执行。

(6)局内部组织的活动,不能参加的须向组织该活动的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请假,并向组织该活动的股室说明原因,无故不参加的,在职工会议上说明情况。

4、工作纪律督查及违纪惩戒制度。

(1)干部职工上班时间不得串岗。

(2)上班时间严禁打牌、下棋、玩游戏、上网聊天、炒股、买卖基金或从事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3)工作日中午原则上不准饮酒。确因公务接待需要饮酒的,如无急重工作,经有关领导批准,下午可回家休息,视为正常上班。

第6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阶段;发展趋势

一、质量载体及质量管理的发展

应该说,人类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质量的概念,并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只是这个时期,并不一定有质量和质量管理这些专有术语,而是用“好”和“检验”来代替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质量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阶段和质量文化管理阶段。

(一)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是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仅仅把工厂生产的产品作为质量的载体,产品质量也仅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或事后控制,即靠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文件规定,使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测和实验。

(二)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

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已经认识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认识到过程也是有质量的,过程也应作为质量的载体,并将数理统计与过程质量管理结合,不但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并且也检验产品质量。这一阶段由事后检验改为预测、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费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对品种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形成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且还与所涉及的其他许多过程、环节和因素有关,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质量管理的轨道并保持其系统、协调的运作,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随着经济、科学及时、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1.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新时期。随着iso9000系列标准的逐渐完善以及其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质量体系作为质量管理的载体开始被大家接受,大多数企业推行质量管理都是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起步的,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影响产品质量各因素和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成为广大企业的选择。

2.质量文化管理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等质量文化理念开始盛行。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一系列与质量相关的管理理念的综合。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路径是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形成,其在管理对象上突破了以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为中心,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行为管理和激励,促使全员正确地工作来保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在管理方法上,从侧重于维持性质量保证的监测控制开始向着眼于持续性质量突破改进等等。

二、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和日本各有特色。

(一)美国质量管理特点

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发源地。美国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重视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如质量检验理论、控制图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都首先产生于美国。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强调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注重质量控制。在管理方法上,重视标准化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美国注重个人的职责权限和划分,希望建立完善而细致的管理制度,同时强调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突出的企业价值观念。美国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关键程序、主要问题,而且要能在财务上体现出来,或者寻求整体大的突破或创新,因此美国比较重视成本分析工作,其质量改进的曲线是阶梯式向上的。

20世界80年代,日本的成功迫使美国转身来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创立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帮助美国重新夺回了霸主地位,美国质量奖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政府在推动质量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日本质量管理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美国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近40年来,日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体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与美国相比,日本更注重将引进的各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本地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重视质量改进。日本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非常典型的日本式质量管理方式就是qc质量小组。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推崇的是质量至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进行持续地改善,全员通过团队方式参与。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主导的改进方式是现场改善和质量小组的小项目推进,其质量改进曲线是一条平滑向上的直线。

日本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戴明奖的总目标是确保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控制。它对质量概念的描述侧重于质量是由过程决定的。戴明奖制度创立后,许多企业都将获取戴明奖作为提高本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手段,促进了日本质量管理广泛而深入开展。

(三)我国质量管理特点

在我国,明确提出“质量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顾客的消费观念日益理性,对产品乃至服务的质量要求变得日趋挑剔。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以质量求生存”的重要性,并自觉引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为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表彰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提高企业综合质量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服务社会、用户、推进质量振兴事业,经中央批准,我国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其作为政府奖励,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实践证明,设立国家质量奖,不仅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质量责任感和勇于竞争的信心,而且还能起到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企业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质量的概念在不断的拓宽和深化,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将促进质量的迅速提高。在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更重要的是,质量将被作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等社会要素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来发展。综合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对今后发展的预测,普遍认为,今后的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企业的产品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的载体不再只针对企业产品以及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质量载体将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产品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所产出的服务和产品转变,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银行等单位,而质量载体不仅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也将包括设计、规划、供应、销售和服务等相关过程。

(二)质量管理的内容将向注重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

从内容上看,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环境将促使企业在关注质量控制的同时开始转向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发现质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进入新一轮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不断获得质量管理的成效。

(三)质量管理在方法上将与计算机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质量管理方法方面,对质量管理的单一检验方法将发展为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的一起应用。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将引入更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及机器人的应用。在自动化生产中,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采用一系列在线检测技术,取代传统的事后成品检验方法。

(四)质量管理监督主体将不只是企业和相关质检部门

传统的质量管理监督的主体只是企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以及政府的质监部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和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普及,质量监督的主体、形式都将更加丰富。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督不再局限于专业质检人员,而是全员参与;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将会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质量管理将会更加公开和透明。

(五)质量管理的空间范围将朝着国际化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为纽带的世界一体化的潮流正在迅速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日益加强。其中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的国际化,是企业组织形态的国际化的前提;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实质性的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准则,传统的质量管理必然跨越企业和国家的范围而国际化。全球出现的iso9000热以及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的质量认证制度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宇.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郝玉玲.浅议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

第7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第一条为严格执行城市规划,规范规划管理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县实际,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县县城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县县城城市规划用地具体范围,在《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法划定。

第四条城市规划工作实行集中领导,统一管理。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城市规划工作。

第二章城市建设规划的审批

第五条县城市建设规划按不同项目、不同规模、不同地段分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项目审批会议、县建设项目规划联审会议和县城市规划委员会三个层次进行管理,各层次均包括规划编制、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过程的审议。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项目审批会议审议:

(一)位于道路红线宽度15米以下(不包括15米)道路两侧或不沿街,用地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建设项目的规划;

(二)临时用地和临时性建筑规划;

(三)建筑立面装修规划;

(四)工程管线建设规划。

第七条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实行集体审议,审议结论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作为规划审批的依据。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建设项目规划联审会议审议:

(一)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不超过5000平方米的建设规划;

(二)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不超过10000平方米的建设规划;

(三)其他确有必要进行联审的建设规划。

第九条县建设项目规划联审会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召集,根据不同项目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加,每次参加会议的单位不少于三个,人数不少于五人。审议结论经县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后作为规划审批的依据。

第十条设立县城市规划委员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一)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调整;

(二)专项规划;

(三)重要地块详细规划;

(四)县城重大建设项目选址;

(五)县城重大项目建筑方案;

(六)其他需要提交县规划委员会审议的事项。

第十一条县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委员或其指定的副主任委员召集。审议结论作为规划审批或报批的依据。

第十二条拆迁安置、零星国有土地出让等规划要求明确的建设项目,由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简易程序审批。

第十三条实行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的公示制度。

(一)总体规划和重要地块详细规划方案通过公开栏、政府网站等形式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10天;

(二)批准后的总体规划、重要地块详细规划通过政务公开栏、政府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布;

(三)具体建设项目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前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

(四)具体建设项目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均应进行公示,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规划审批的透明度。

第十四条重大的规划变更和重要建设项目的审批前按有关规定举行听证。

第三章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第十五条建设项目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要求,不得任意变更规划用地性质及规划指标。确需变更规划用地性质及规划指标的,应按法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工业企业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密度控制在40%-50%,以单层厂房为主的企业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55%,建筑容积率按不同项目类别控制在0.8-1.5,绿地率控制在10%-20%。高层建筑的控制指标另行确定;

(二)办公、生活及附属用房建筑占地总面积不得大于总用地面积的7%;

(三)工业用地内不得建设成套职工住宅、人才楼、专家楼、招待所等项目。

第十七条行政事业建设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密度控制在25%-35%,建筑容积率控制在1.3-1.5,绿地率不小于30%。高层建筑的控制指标另行确定;

(二)行政事业单位用地内不得建设住宅和宿舍项目。

第十八条住宅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整体开发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条件根据城市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确定;

(二)住宅日照间距系数原则上不小于0.9,具体根据不同朝向按规定折算。日照间距按房屋正立面考虑,其他方向要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

(三)除房地产企业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建设商品房。

第十九条已制订详细规划的区块,按详细规划执行。

第二十条批准后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自核发之日起二年内有效。在本规定实施以前核发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二年内有效,超过期限的自动失效。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规划中有不当或违法行为的,由县人民政府或上一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予以纠正或撤销。

第二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工业园区、建制镇和集镇规划区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8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关键词:施工质量;现场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21+.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越来越对水利建设的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水利工程管理和技术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工程施工项目大都在施工条件较困难的地区进行,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工程质量,甚至造成质量事故,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无论是各级管理部门、工程发包单位,还是施工企业都应对施工质量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在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确保对施工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1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1.1水利工程施工中的人员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包括参与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包括各工种工人的来源、数量、业务技术类别和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施工队伍中每个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技术素质等。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才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1.2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材料因素

水利工程中施工所用的材料是造成质量事故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对工程施工的材料严加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合理使用,减少损失;建立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合理处理剩余材料。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等。1.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机械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特殊建筑施工项目工程。其施工所用到的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要根据工期、工程量大小,安排各类机械的数量;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对特殊设备按要求通过相关部门检测方可进场,一般设备要定期维修,保证施工安全。1.4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因素任何一个工程的施工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开展的。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同样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天气因素、温度因素、季节因素、施工现场的环境等等。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2 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提高施工人员素质,落实责任制

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者是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也应从人员素质抓起。工程项目管理成员应牢固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意识,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考虑经济效益。必须坚持以“质量第一”的思想去组织和检验自己的工作,为此做好施工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工程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组织施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2.2强化质量控制措施,严格进度控制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严格实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控制”。事先控制是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作严密审核,特别是各企业投入工程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进行控制,凡未经项目监理部同意,不得进入工地。这样就避免了因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措施不落实、人力物力不到位或因质量安全措施不完善而仓促开工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事先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它能将工程事故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的高标准施工。同时,就工期而言,应提倡“前紧后松”,避免“前松后紧”,到最后为赶工期用抢进度去牺牲质量。只有施工进度有保证,施工安排才会游刃有余,更多地体现施工组织的科学合理性,才能更有利于保证工程的质量。

2.3制定监理细则,严把机械设备关根据工程要求规定监理目标、进度计划、人员和料物计划,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进行控制的依据、方法、制度及保证体系等。制定监理细则,对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使施工企业和工地所有人员都知道在质量控制中都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去评价做的效果,也便于相互工作协调和各工序的衔接。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等。同时,水利工程的施工正向着综合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施工机械已成为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要审查承包人施工机械设备的规格、数量、功率、配套性能等,并督促其落实到位。凡达不到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要求的,一律不准开工。

2.4执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分包管理

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保证工程质量起决定性作用。质检员应熟悉了解工程的总体情况,并对单元、分部、单位工程进行正确划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规程、施工规范和招投标文件,负责工程质量的核定工作;参加施工项目工程质量的定期检查、施工中间检查以及工序间的交接检查;检查工程材料质量,禁止使用不合格材料;参加工程设计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参加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工作。

生产班、组长应对本班组人员经常进行“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认真贯彻质量管理制度和各项技术规定、质量标准。全面负责本班组的质量和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杜绝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领导本班组人员严格按图纸、技术交底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严把材料使用关,拒绝和制止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对有分包出去的工程,要严格对分包人进行资格审查,绝不允许其进行主体工程的施工,并且其对工程的施工质量由承包人进行最终自检。对有关分包人,尤其是其质检人员,要严格审查其专业技术资格,保证持证上岗。2.5实行全员培训,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施工企业要以人为本,狠抓从总经理到项目经理再到劳务工人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分层次、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全体职员的质量安全、成本、合同和进度节点意识。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企业和项目部都要成为学习型团队,将学技术、学管理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为进行规范化项目管理、建设优良工程和打造企业品牌奠定基础。3 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一般规模较大,技术要求较高,涉及面较广,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发挥,而且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是难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诸多,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国家水利水电事业更好的造福于人民,是每个水利施工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第9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一、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的由来及意义知识经济这一术语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以知识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迄今为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依然在实行知识经济的发展,OECD指出所有经济的基础为知识经济,只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转变成强大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应用才能使个人发展、企业发达、民族兴旺和国家富强。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益处知识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管理模式在漫长的经济发展中立足,相较于其他的模式优势更为明显。第一,发展经济是全球化的政治性问题,如何判定一个国家发展的好不好,不是看这个国家的人口多不多或者资源充不充足,而是看国家的经济水平。知识的摄取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开阔视野、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兴趣爱好、开发脑力及创造力等等,确保了知识与技术的协调统一,同时拓展思维进行再开发,推动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第二,企业投资需要有理有据,知识经济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外界各个多变因素,而知识经济的管理可以很好地适应这之间的变化,及时作出应急措施,从而改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良因素。

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相对薄弱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入职门槛不是特别的严格,而且绝大多数的管理者没有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在这方面工作的工作经验也相对不足,管理水平及风格也是各有千秋。这一工作领域处在缺失人才的状态,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带动行业的发展。

(二)人才流失企业中需要大量的综合性人才,然而工作的本身具有双向性,受企业环境、公司考核制度、晋升渠道、公司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一定会留在企业工作,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本文调查了2014-2018年我国人才流失情况(如表1所示)。近年来我国人才流动幅度逐年递增,甚至超过了一半,登记在录没有流动的人才虽然不在少数,但可以看出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没有工作的欲望。表1人才流动数据

(三)人才专业性的选择不均衡虽然我国的人口数量基数大,但人才选择的专业框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热门行业竞争压力巨大,冷门行业却无人选择,这种现象使得人才建设的时效延长,我国的经济建设效率也随之减缓。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环境变化创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1.雇佣模式。传统的雇佣模式是以公司为主体,员工给公司打工为其创造利益,公司与员工之间受到劳动合同的限制,受到劳动法保护,享有各项合法权益;而新模式下,主体由公司转变成了个人,个人劳动所产生的利益价值回馈给社会,不再限制于企业公司,除了平台的管理维护,绝大多数拥有闲置资源再利用的权利,模式的运营方式更加人性化,个人的时间更加充裕。新模式予以雇佣之间关系一个新的定义,使雇佣之间相处更加亲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提升雇员的工作质量。可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员工的自我意义得到解放,不再是为企业卖命的员工,而是为自己创业的小老板(见表2)。表2两个时代的变化2.绩效考核和薪酬结算。员工的工作能力可以通过现阶段完成的工作指标来评定,这就是所谓的效绩考核,传统薪酬结算是由效绩考核和出勤共同决定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这种模式也相继淘汰,考核指标将由自身所服务的客户来评定,以此来决定薪酬的范围。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服务质量,使员工积极主动获取劳动薪酬,提高了工作能力(见表3)。3.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模式人际关系十分复杂,导致组织结构相对复杂,员工只能从组织中提取有限的资源为己所用,并将其价值最大化,为公司谋取利益,这样才能被公司所认可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而新时代背景下,员工的个人努力得到应有的重视,体现个人价值的难度减低,更容易取得公司的信任。传统模式与新兴模式的区别就在于,传统模式的组织结构较为稳定,要用有限的资源、最少的人力创造最大的财富;新兴模式注重创新与开发,不断引进新鲜血液,提供的资源也多式多样,组织结构的构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使经济和平台共同发展。4.高素质的职业道德。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企业管理着员工,员工必须听从企业的管理,值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的人身自由才得以解放,人才通过自身价值的体现来得到公司的青睐,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人才不再只需要服从公司、忠于公司,还更加需要对客户、职业有道德操守。新时代下,客户的满意度决定了个人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多顾客为他们服务。5.人力资本优于物力资本。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的知识共享,人才的聚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本优于物力资本。在经济发展的时期,平台向大众开放,一些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只要人人参与保持热度就可以吸引人才并留下人才。人力资本的殷实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进度,发展人才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变化1.市场竞争环境。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走向成熟化,国内市场正式走向国际市场,市场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形势与环境动荡不定。面对当前这种竞争局势,我国加强了企业的自我管理,实行竞争环境透明化,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来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从而在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2.人才市场环境。我国的综合性战略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了跟上发展脚步,教育水平也在实时提高,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跟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质人才。优秀人才必定引起企业关注,争取人才就会产生企业之间的竞争。这样的情况改变着我国人才市场的环境,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来稳定企业文化。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1.以人为本。社会体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这让人民群众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维权意识也开始提升。在这样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者针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时,务必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企业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并密切关注员工的近况及身心健康,做到人才发展性管理。2.管理方式张弛有度。管理者不能随心所欲,需以公司的规章制度来严格管理员工,但同样需要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深入了解员工的想法及个性,在遇到员工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对症下药,并让员工的价值最大化。如此分析来看,企业的管理也是一项十分考验人际交往的职业,管理者不仅要贯彻落实规章制度,还要体恤员工给予人文关怀,即使他们的管理者也要成为他们的朋友。

四、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管理科学化发展现时代下经济体系发展日渐完善,带动了信息技术的水平,其科学理论和应用也得以验证,保证当代人才获取的理论知识紧跟时展,同时完善了企业管理的组织构架。近年来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及管理模式这两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管理模式这一块,管理者的管理手段、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科学性、管理水平、管理方式人性化等方面都有所进步,但还有提升空间待开发。这就证明,我国的企业管理体系在逐步完善,管理层面技能总体提升。

(二)优胜劣汰的管理模式我国市场已经逐步向着国外市场延伸,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环境也变化无常,企业也需要相应的做出改变来应对当前的局势,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也带来了人才的优胜劣汰。企业在寻求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性格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宏图壮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时代,企业和人才都处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这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有着不小的挑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改革就显的尤为重要。在创新的过程中,维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张弛有度的管理方式、同时还要合理处理信息文档,这些因素共同促进者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雷.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趋势探究[J].商讯,2019(16):190-191.

[2]邢应利.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趋势[J].国际公关,2019(04):129.

[3]刘艳.共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J].中国集体经济,2018(2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