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媒体导入,以传统教学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电教媒体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当板书课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可见,多媒体进入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以媒体激发,以传统解惑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黄鹤楼”、“扬州”各在什么地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通过运用幻灯手段,学生就很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便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以媒体启发,以传统挖掘
想象是借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造的热情。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幻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对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放映幻灯图像,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欣赏这几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有表情朗读。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使学生迅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四、以媒体转型,以传统升华
1.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夏的喜爱之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式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多媒体使用策略: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包含有夏天的蝉鸣声、蛙鸣声等自然界音响的一段视频,营造一片夏日热烈喧闹的气氛,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视频的播放为学生进入课文《夏》的学习创设了情境。
二、初读课文,走进夏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使用策略:
所选择的音乐是节奏欢快活泼的钢琴曲,曲目与《夏》这篇课文所营造的意境巧妙吻合。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夏天特有的紧张而热烈的气氛。
2.文中描绘了哪些夏景图?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你觉得作者对夏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友情提醒:可以按以下格式完成
我捕捉到了图画,我仿佛听见(看见、嗅到、感觉到……)了。
多媒体使用策略:
本环节重在落实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夏天的画面,在学生描述画面的同时,运用幻灯片同步展现学生所描述的一幅幅夏景图,共选取8幅主要的画面,主要包括:①芊芊细草长成了密密厚发图;②绿烟凝成了黛色长墙图;③蝉儿长鸣图;④太阳烘烤图;⑤热风浮动图;⑥麦浪翻滚图;⑦匍匐前进的瓜秧图;⑧农民收割图。多媒体画面可唤起学生对夏景的直接回忆,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夏的情境之中,融入作品营造的氛围,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另外,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为学生进入“品味夏”环节的学习进行了铺垫,有前面对夏景的直观感受,再联系具体文字加以赏析会形成文字画面互相映衬的效果,更利于学生品味课文精美语言蕴含的魅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三、研读课文,品味夏
1.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富有表现力?选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示例:我喜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艘舰船”这一句。因为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夏天特有的景象――广阔无垠的麦田,远处的山、云,田间公路上的汽车,就像无边大海上的船只,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表现了夏天热烈的旋律。)
可采用以下句式回答:
我喜欢
因为
方法点拨提示:可从以下角度进行仔细品味和揣摩。
(1)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等
(2)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3)句式、语音节奏等
(4)含义深刻的句子
(5)表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将示例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赏析和模仿训练。点拨提示进一步促进学生运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进行语句品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使得学生对语言的品析能够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举一反三。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将绚丽多姿的春景图,恬淡高远的秋景图与充满热烈紧张气氛的夏景图进行对比,更直观地启发学生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赞美浸在苦涩汗水中的夏天,去领会作者的情感,去感悟劳动创造美的道理,去领会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反馈
(一)假如用括号中的词替换句子中划线的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炎热)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照射)
(二)结合文中所学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与技巧,让下面这一文段的语言美起来。
今天,天气炎热,太阳很晒人,我们在烈日下暴晒,每个人都流下了滴滴汗珠,但我们都不擦。直立立地站在那儿,不管流了多少汗,我们都坚持下去了。――《一次难忘的军训》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将课堂反馈题目加以呈现,学生课堂上直接加以完成。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五、结语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希望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以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观察,去联想与想象,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幻灯片展示结语部分文字,并配以音乐,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朗诵该段文字,形成
余音袅袅的气氛,师生在优美的情境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语段,并表述喜欢的理由。
2.课后在小作本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课堂反馈”(二)的内容。
每天让一位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说话活动”,或背古诗或诵优美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谈点见闻、互通信息,阐述见解。这种活动不仅能增加词汇的积累,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外自觉地阅读。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经常背诵积累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还可以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另一部分是我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的。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的开展,即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书又不让图书丢失,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另外我还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三、通过课文或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情”是一切“行”的源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诱发其内因,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
1. 利用读物本身调动学生的情感。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可利用读物本身优势,坚持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放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安徒生童话选》、《成语故事》、《百科全书》等,或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最想知道的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组织学生拓展乐读,进行“相似激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学习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
2. 利用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爱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对阅读怀有极高的热情,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教师的这种阅读习惯必能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外露来感染、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读一些经典作品,更要读儿童文学。教师品读儿童文学,既能找到一条与孩子沟通的捷径,又能及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教师声情并茂渲染的故事情节就会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动的情感世界里。
四、推荐优秀读物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推荐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读物。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读书欲望,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首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儿歌、散文甚至优秀小说等,如《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
五、以名人的读书事例树立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欣赏;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这样,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六、进行读书活动的评比交流
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例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在人性深处,有一种最原始的东西,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在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
七、写“推荐信”,记笔记,互相促进
一、课后练习,构建有效课堂的起点
(一)研读课后练习,确定教学思路
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研读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发挥课后习题的导向作用,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融合,确定教学思路。
例如,《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后习题四: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既然那么喜欢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这篇课文正是通过这种矛盾的情节展开的。因此,教学中笔者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设计:(1)用“_________”画出喜爱大黑骡子的句子,可以在书旁批注,旨在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2)小组交流:①既然那么喜欢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②课文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疼爱士兵?(3)全班交流。
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让学生感受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以上教学流程紧扣统领全文的思考问题展开,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本的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依托课后练习,指导课前预习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都喜欢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但苦于不得法,学生的预习似蜻蜓点水,只是读读课文,抄抄字词,既不思亦不问,预习流于形式。现行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目的,强化了导学功能,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若能课前针对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有助于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明白预习时必做的“功课”,让预习更有效。如立足“用钢笔描红、临写”培养学生的正确书写习惯;依托“读一读,抄一抄”等类型的习题,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并理解词语;借助课后思考题,促进学生深刻体会文本含义。
例如,《安塞腰鼓》中的第4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理解了这一题,就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在自主预习这类习题时,虽不能完全正确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但已为课前交流和课上质疑做好了进一步的准备。
二、课后练习,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点
(一)利用课后练习,强化学生的朗读
小学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读”均被放在了首位,教师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这样编排充分反映了教材编者对语文基本功训练、语言积累运用、语感培养、情感熏陶的重视。正因如此,教师可以把阅读要求落实在课堂之前。
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课后练习: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围绕这一练习,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肖邦告别亲人的?用心读,细心归纳。再通过齐读、引读、指名读、评价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读书形式,最后提出参考性的记忆线索: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从而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标。
(二)善用课后练习,深化学生的理解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寻求到最佳切入点,力求抓住文章的中心。聪明的老师一般会根据课后习题取舍,因此,课后习题就成为了许多新课的切入点。
讲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笔者就结合课后习题设置问题。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设问: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2)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设问:什么是“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时,结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利用课后练习,习得作文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要求,目的是强调阅读的内化,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基本都是编者依据课标,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课文特点,紧扣教学重点而设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习题有机融入其中,引领学生细细揣摩,领会句子的独特魅力。
教授《金蝉脱壳》一文时,笔者就抓住课后习题(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组织学生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本、作复述等多种形式具体感悟课文内容,引领学生沉入文本,步步领悟,体会其中的奇特。然后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蝉尾出壳的情景”。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观察仔细,学生也最感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过的动物活动,结合想象和联想,抓住一系列动词,描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某一行为细节。
(四)妙用课后练习,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写法等方面习得写作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讲授本课可要求学生先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而后进行仿写。
关键词:审美教育 高考作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行审美教育,认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欣赏感受美、探索发现美、鉴别评价美、表现创造美。
哲学求真,宗教求善,文学求美。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文学之美见诸文章,文章之美见诸思想与形式。高考作文是带着深邃的思想、充实的内容、精彩的语言与他人、与自我心灵的精神交流与生命对话,当然主要是与阅卷教师的无声交流。高考作文批阅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内容、思想、语言。我以为,优秀作文应该是:美在其表,雅在其骨,善在其里,韵在其格。
从美学的角度说,考生作文就是阅卷老师的审美对象,阅卷的过程就伴随着审美活动。去年六月,我参加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面对考生形形的作文,面对考生作文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写了《阅卷归来话忧爱》,觉得高考作文想得到高分,“美”是第一要素。
现就作文教学中的审美问题进行探究,以求让考生的作文在考场中大放异彩。
一、语言美,让文章顾盼生姿
作文的语言表述是审美观照的发端。优美的语言可以提高文章的品位,作文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表述事物,还要引领阅卷老师“思接千载,神游万物”,让阅卷老师感动,感动于说到他的心坎上,或是要让阅卷老师惊叹,惊叹于语言的精美。
我们应该清楚,阅卷者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从对作文语言的阅读感知开始。流畅的思维,精巧的结构形式,清晰的行文条理,无一不是通过准确、鲜明、生动和语言来加以体现的。考生要有意识地追求文章的语言美,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让静态语言有灵动美,让通俗语言有典雅美,让常态语言有新颖美,让干瘪语言有形象美。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注意积累语汇、句子、优美语段。生活是作文之父,阅读是作文之母。作文素材或取之于课本,或源之于阅读及生活。用美的心境去感应万物,用美的心境去汲取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美,充分感受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理性美,通过寻章摘句,潜心琢磨,自觉锻炼,就能采花酿蜜,食桑吐丝,写出打动人、启迪人、熏陶人的好文章。
二、意蕴美,让文章形神兼备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我认为意蕴美指的是“雅在其骨”,优秀的作文应该拥有内在的意蕴美。
意蕴美首先指的是材料丰富的学识美。想拥有学识,就必须做到:记忆背诵名篇名句,经典哲理语句;积累生活的素材,重在那些体现亲情、友情、乡情、“爱”情的素材;积累阅读素材,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人――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作品人物,抓住这些人物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性美。其次指的是立意深远的见识美。见识之美,便是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腹有诗书,胸有丘壑。在自己的视野里能真正感悟到:自然之美:美在意境――淡雅、壮丽、凄清、悲壮……人情之美:美在本真,美在无私,美在人性真与善,美在传统美德;文学之美:美在人性,美在传统文化,美在人物刻画,美在启迪人生,美在精神享受。再次指的是表达个性化深刻的胆识美。在行文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切入点,或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同时要有感悟体验的思辨性和情感的细腻。另外指的是情感态度真挚的精神美。①真情的袒露。②对他人的赏识与感恩。③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的热爱。④对自然的惊叹、陶醉、赞美。⑤对道义的担当⑥对规律的揭示。
考生在考场作文中要竭力传递出自己的学识、见识和胆识,来丰厚意蕴之美,让美行走在字里行间,让作文异彩纷呈,亮点频出。
三、空灵美,让文章灵气毕现
艺术的特质是“美”,或者说给人美感。文章的美,既要接地气,要有时代血肉般的充实,又要有灵魂味,要有精神光明般的空灵。在高考作文中营造出空灵美,就能让美给阅卷老师带来精神的愉悦。“空”是指一种纯净的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形象氛围;“灵”是指灵气、生气的自由往来。“空灵美”指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时时透露出生命灵气的那种艺术美。(1)空而不纯,灵气毕现。可以刻画一种轻盈飘逸或静穆幽远的场景,给人闲散凉澈的享受。惟其空,所以境界阔大,大而不空。(2)因隔而空,淡泊精神。巧借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一月一云之隔,使人心达到心远忘我之境。“镜花水月,雾里看花”,是精神淡泊的美。因为空才能灵气往来,才能超然物外。(3)言意已尽,意蕴无穷。可以营造热烈浪漫或冷静含蓄的空灵气息的氛围,给人以想象思考的空间;可以通过叙述一件事,让结尾戛然而止。这样自可达到悬念顿生,含蓄幽邃,意蕴更深的效果,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四、充实美,让文章气象万千
孟子曰:充实之为美。充实指内容的广大、深邃和丰富。充实来自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是写作者人生“壮阔二深邃的生活的具体表现”。唯其充实,才能在作文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才能“一画收尽鸿蒙之外”。
(1)内容充实,气象万千。作文要言之有物。内容要丰富,素材材料展开应该是充分的,人物事件叙述应该是具体的,论据分析应该是有力的,如此才能血肉丰满,形象感人。写作时可以引经据典但不要掉书袋,可以多则材料但不需要散漫堆砌,可以想象联想但要生动细致。
(2)心灵丰富,情感浓烈。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景、物、事都是我们可以借用的“酒杯”。梁衡认为写文章有“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为使情之浓酽,感之热烈,可以虚构夸张,极力渲染,亦可铺陈排比,显气势磅礴。感性与理性的水融,稳健中有神思飞扬,欢愉中有妙趣横生,是一种高品位的审美感受。
(3)N种元素,多而不杂。表现文章主旨的手段是多样的,元素是丰富的,音乐、绘画、电影、宗教、娱乐、运动、时尚等等,都可以融入文章之中,关键是要统一于主题之下,形散而神不散。
五、境界美,让文章登堂入室
梁衡认为文章有“三境之美”,即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如果考生能在作文中展现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就踏入了“形境”;如果考生能在作文中体现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就步入了“情境”;如果考生能在作文中表达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就进入了“理境”。这“三境之美”,一个比一个高,不仅是所谓的“格次”,而且是文章内涵的格调。
有大境界,方能学得大语文,写得大文章。达到第三境界就是能写出具有哲理美的作文,也就是思想深刻的文章,这样的佳作融汇着深邃的思想,闪烁着人生的智慧,着眼宇宙人生,视野开阔,超凡脱俗,豪放大气, “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景和精神”(黑格尔《美学》)。
“向哲学家学思想,向思想家学思想,向学者学思想”,这是想进入第三境界的必由之路。高中生应该多读哲学家的著作、学者的著作,汲取那些最优秀的思想家们的思想,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拓展自己的思想广度,挖掘自己的思想深度,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考生能将形、理、情有机地糅合,凝为一体,由景美、情美,达到了哲理之美,便会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充实、深沉、震撼的美感,美得丰厚、美得深刻,给人一种烛照心灵的美感体验,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征服力。
关键词 语文 低年级 习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通常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然而在实际的低年级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读字、识字和写字,就会耽误培养孩子书面表达能力的绝好时机,给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实践证明,对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应从低年级开始。通过尽早的训练,才能较好地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的习作目标。
一、奠定成功习作的“基石”
1.听话入门,识字起步。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从听开始。小学生爱听故事,记忆力又强,可用故事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记住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并通过让学生复述来巩固,很多学生在模仿老师语言的时候都能够惟妙惟肖,复述的时候也能够讲得头头是道,活灵活现。识字是提高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关口。学生识字越多、越快,就能越早地进行阅读写作。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识字、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
2.说话帮助,造句铺路。小学生的写作是从口语交际开始的。口语交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的目的是培养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作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在低年级的句段训练获得了成功,后面的作文教学便有了基础。现在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内容较低年级丰富了许多,但是遣词造句依然直接生硬,表述干涩单薄,缺乏玲珑剔透之巧、情感涌动之潮,这是因为在低年级造句训练时没有“把好关”。
3.写话练兵,展开想象。低年级写话教学是习作教学的初始和启蒙阶段,在习作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要通过“我手写我心”,以此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事物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写作习惯,为将来的写作打好基础。想象是创作的先导,也是创作水平的表现。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学生习作中“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兴趣引航,打开学生的表达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最重要的便是要寻找契机,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说、写的欲望,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低年级课本中很多寓言故事,如《狐狸和乌鸦》《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等,故事内容生动,文词优美,能够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完后仍感意犹未尽,迫切想知道后来发生的故事。我们可以将这种最原始探究冲动转为对于表达的渴望。
2.溢美之词,令学生“沉醉不知归路”。孩子特别重视老师和家长的夸奖。据有关数据显示,经常受到夸奖的孩子的成才率是很少受到夸奖的孩子的五倍,激励可以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写话,把它们一天当中听到、看到、想到的印象最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或是随意写出自己记得的,认真读学生的作品,不要吝啬赞美之词,经常写给他们鼓励性的评语,当它们的写话中出现了一些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地方,也要委婉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3.从“学步”到创新,“我手写我心”。低年级孩子喜欢模仿,儿童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让他们进行仿写练习,教师通过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口述所见、所闻、所想,并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成篇作文的仿写。如,学完苏教版一年级中的《好学的爸爸》之后,不妨以《好学的妈妈》《勤学的老师》及《好学的鹦鹉》《勤学的小猫咪》等为题目进行模仿练习。模仿范文进行说写,有利于提高学生读、说、写的能力。思维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教师在指导学生仿写的同时,又要注重学生求异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模仿、借鉴范文的词汇和表达方法,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年级孩子爱图画,他们常常把喜欢的画剪下,贴在本子上,还常常自己在本子上画简单的画,虽然画得并不好,却是他们一笔一笔认真构思出来的,这都是训练学生说写能力、张扬学生个性的好机会。
三、走向成功习作的殿堂
1.观察图画,训练说话。很多低年级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都不够,在观看景象或图片时都显得粗心大意,无序无主次。为此可引导学生从看图入手,学会观察和分析。如,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天空下都有什么景物?图中画的是哪个季节?是怎么看出来的?大雁将要飞往哪里?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能够很快看出这幅图画的是秋景,并能联想到大雁正在往南飞。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叙述整幅画面,并说出图画的意思。这样不但能训练学生完整地口述一段话,还能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为看图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多阅读,多积累。写作前积累了足够的阅读,才能够才思敏捷,文思泉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并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摘录一些好词佳句,同时在书中作上记号,并安排专门的阅读赏析课,背诵美文片段。长此下来,通过阅读积累,能够使学生的词汇量更更富,语言库存更充实,口语表达也更加顺畅、生动感人。
3.加强朗读,养成好习惯。朱熹有言:“凡读书……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朗读自古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文章读上数遍,那些经过锤炼的优美语言,就自然而然地能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直接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加强朗读,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坚持每天认真读、仔细读,有空就读,加强课内和课外有感情地朗读,注重语言的积累。
4.突破课本,加强语句训练。对小学生造句,不但要求“造对”,还要要求“造好”,做到通畅、具体、真实、生动形象,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用“建议”造句,大多数同学都是“某某给了我一个好建议”这一模式,我们可以将内容具体化,如“爸爸建议我到图书馆多看点书,提高写作能力,我接受了这个建议,作文果然好多了。”再如“窃窃私语”,很多同学造句都是“谁和谁在窃窃私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创造出新的材料和内容丰富的句子,如“早晨起来,听见两只小麻雀在窃窃私语,好像在说:‘今天真凉快。’”进行造句训练,要突破课本,从实际出发,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5.展开想象的翅膀。二年级学生特别爱童话,他们的脑海中积淀了很多童话的模本,教师要走进他们如诗般美妙的童话世界,启迪他们的想象,让他们自己编织童话梦想,在愉悦的想象中舒展自己,自由翱翔,让他们领悟和体会美好的情感。
6.让语文走出课堂。《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鼓励学生自由、真实和有创意的表达。不论是识字、阅读、口语交际还是写作训练,都是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教师要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充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在一次次的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世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低年级孩子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秦美华.紧抓“四点”快乐启航[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