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艺术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当电影告别了自己技术杂耍的丑小鸭阶段而成为艺术的白天鹅时候,还处在电影艺术的默片时代,然而就在这默片时代,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天才的电影艺术大师们就创作出了永载史册的电影艺术精品。后来形成的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个系统的电影美学理论——蒙太奇理论,可以说主要就是这种默片时代电影艺术的美学表达和理论自认。那么,这默片时代电影艺术的本性或本体是什么呢?如果参照后来巴赞的纪实主义电影美学关于电影艺术本体的表达方法(巴赞把电影艺术的本体概括为“摄影影像”,亦即著名的“摄影影像本体论”)[1],则可将默片时代的电影艺术本体概括为“蒙太奇”。也正因为这样,“蒙太奇”一词才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艺术方法和技巧存在,而甚至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然而电影的这样一种本质或本性存在了多久呢?最多不过20年。然而当声音技术的进步冲破包括几乎所有默片时代的电影艺术大师的习惯与成见的阻碍而终于挺进到电影艺术中来的时候,电影艺术的本体构成无疑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影“蒙太奇本体论”把电影的全部艺术可能性都归结为电影画面(影像)之间的自由组接,即蒙太奇上,甚至对用来进行这种自由组接的画面本身都认为是次要的,无关宏旨的。至于声音因素则根本未予考虑。即使在声音因素已经进入到电影艺术中来之后,在这种蒙太奇本体论的理论视野之内,也一直被作为一种次要的因素而附带涉及的(直到艾柯、麦茨等人的符号学电影理论阶段,也仍有这种情况。麦茨的组合理论就基本上没有考虑电影的声音因素)[2]。而事实上如果说运动的电影较之静止的绘画和摄影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个运动的维度的话,那么拥有了声音的电影较之默片也是实实在在地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声音的维度。电影艺术在本体构成上的这一重大变革,其意义究竟有多大,其实直到现在也难以概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变成了视听结合的艺术[3]。无论如何,仅就这一点来讲,虽同样被称为电影艺术,而此电影已决非彼电影。在人类的五种感官当中,最重要的是视听,而且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艺术也无一例外都是诉诸这两种感官的(李泽厚称之为充分“人化”的感官),非此即彼。而至此为止,电影艺术独自以便捷的方式占据了人类接收外部信息的这两大频道。
此后的色彩技术以及光学镜头和感光胶片等方面的技术革新和进步虽都程度不同地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但基本上都没有触及电影艺术的本体构成,也就是说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电影艺术的发展进步是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中,真正给电影带来一次新的本体性变革的是电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二
电视技术的出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媒体存在的。而一旦当电视作为艺术形式出现时,正像声音因素被电影艺术习惯力量视为异己一样,电影艺术也把电视艺术看成是自己的敌对势力,在美国就爆发了持续十年之久的电影电视大战。而事实上在各国都曾程度不同地发生过类似的影视大战。默片时代的电影艺术家当时没有意识到声音的出现是不可阻挡的,它必定要进入电影并使电影艺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前电视时代的电影艺术家们也同样没能及时地意识到电视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强势媒体对于电影艺术的深刻意味。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视技术给电影艺术带来的深刻影响的话,也许有一个说法是便捷的,那就是使电影艺术进入了电视时代。在探讨并努力准确表述电视时代的电影艺术的本体存在或者说本性的过程中,有一个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就是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异同的探讨和争论。直至目前仍有人致力于电视艺术特殊性阐释和论证,即将电视艺术视为电影艺术之后的人类的又一种新的基本艺术形式,而努力收集归纳其有别于电影艺术的特异之处。然而笔者始终认为,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差异,充其量只是同一类艺术形式内部不同种属之间的差异,而非人类基本艺术形式间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的是一些量的、暂时性的、技术性或经济性的差异,而非艺术本体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在艺术本体上是一致的,相同的。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进步,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之间的差异和分野正在和已经消失和弥合。“电视电影”这个影视艺术的新品类的出现与存在,清楚不过地向人们昭示了这一点。[4]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宣布,电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主要的和根本的意义,并不是在电影艺术之后、之外,使人类拥有了一个新的基本的艺术形式,而是使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电视时代。其间变化之大,以致于事实上使我们已不便再用电影艺术这样的词语来意指人类的这一迟来的基本艺术形式,而应选择并习惯于影视艺术或影像艺术之类的新词汇、新概念。不仅电视时代的整个影像艺术之内涵已非电影艺术一词所能涵盖,即使单就电影艺术本身来讲,在电视时代的一系列新生与扩展,如在制作与播放以及观赏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都已使电影艺术变得越来越不那么纯粹,不那么像电影了。大约是由于原有思维习惯的作用吧,人们只注意到了电视技术生长出了电视艺术这一重要事实,而且也许是吸取了历史上曾长期无视电影的艺术属性的教训吧,人们不仅一下子便认同了电视的艺术性质,而且似乎把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用来发现和发掘电视作为艺术的区别于电影的特殊性,并急不可待地宣布电视是继电影之后的人类“第八艺术”。结果却忽视了另一个同样重要或者说更重要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在美学本体上的一致性,更忽视了电视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进步所给予电影艺术的深刻影响。如果把这种深刻影响所包含的发展趋势也考虑在内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做出下面的结论:进入电视时代的电影艺术即使还可以称之为电影艺术的话,也已基本上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即以光学成像为基本技术与手段的电影艺术了。
三
人类社会确是以加速度的形式向更高的文明发展进化的。就在电视技术的发展进步正在深刻而有力地刺激并推动电影艺术向新的深度与高度发展迈进,其势方兴未艾的时候,又一种新的电子技术——电子数码信息技术又勃然兴起于世,并给予电影艺术以及整个影像艺术以更为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场变革的来势之迅猛与内力之深厚,使人们真真正正地感到了绝对的应接不暇与别无选择。它既不像声音技术那样允许人们有一个怀疑、反对、认同的过程,也不像电视技术那样给你一个进行十年抵制大战的时间,而是在电视技术已经与电影技术趋于融合的基础上,一下子便出现在电影艺术的内部构成因素之中,它可以在你对其所知甚少或根本处于无知的状态,甚至根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出现与存在的情况之下,就一下子从里到外全方位地包围并渗透于你了。
电子计算机成像(CGI)技术的发明是在60年代,进入70年代即开始应用到电影制作领域。1975年乔治·卢卡斯创建了专门为拍摄电影提供电脑技术服务的特技王国“魔光实业”(IndustrialLightandMagic,简称ILM),这已清楚地意味着又一个电影艺术的新时代即将来临。1991年,柯达公司“数字化视觉效果处理系统”简称(INEON)的诞生,宣告了数字技术支配电影技术的时代的到来。而2000年,美国最大的电脑网络公司——全美在线(AOLI-S)与美国第二大传媒集团——时代华纳公司(TimeWarner)的结盟,则最终标志着最新的电影艺术新时代——后电影时代(Post-cinemaEra)的来临。[5]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新时代呢?
从技术层面讲,这一次的电影新技术革命,不是某种单一的技术变革,而是以电脑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硬件与软件、电话、自动化工程、机器人等等新技术长期发展融合的集中体现。从电影特技制作能力的空前提高(已没有什么影像是不可制作的),到电影制作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电影已可以不是拍摄的,而是“合成”的),再到各类新兴娱乐产品、产业的产生(如电脑游戏,实真经历,互动娱乐等),再到全新的发行展示渠道的创建(如只读记忆光盘、数字光盘、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互联网等),这一切不仅无一不直接引发着电影艺术的本性变革,更以集体的合力最终将电影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后电影时代”。
从艺术层面上讲,在后电影时代,电影艺术在艺术本体上发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电影特技制作能力的空前提高,使电影艺术的奇观本性得到突现,超越了电影艺术的纪实本性而明显处于前景位置,直到产生所谓的“效果美学”[6]
纪实性与奇观性是电影本性的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在巴赞时代,电影艺术的纪实本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高扬,“纪实美学”也因之而成为电影艺术美学原则的主旋律。而当电子计算机成像技术、特别是电脑数字技术一经应用到电影特技制作领域,就使电影特技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意义而具有了美学内涵。从《星球大战》(1976年制作完成,电影史将这一年称为“特技效果的新生”)到《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年),从《终结者》(1991年)到《侏罗纪公园》(1993年),从《阿甘正传》(1994年)到《勇敢者的游戏》(1995年),从《玩具总动员》(1995年)到《泰坦尼克号》(1997年)……电脑特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真正匪夷所思的人间奇迹。[7]在20世纪最后10个年头里,电影也正是凭借这种对于传统电影技术来说几乎永远无法实现的银幕奇观的表现而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大众文化坐标,并再一次战胜了画面小、影像差和音响弱的电视的。而当这种“追求技术魔力”、“致力奇观呈现”的“效果美学”成为时尚、甚至主流时,就不仅悄悄地改变了观众的观影经验和观影期待(从对电影叙事真实性的认同转移到对电影奇观和技术的欣赏),而且也悄悄地解构着电影艺术本身,将其融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传媒体系之中去了。
(二)电影制作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使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的电影理论趋于解体,并将最终改变电影本身的本体存在
虽然就全行业来讲,电影业仍然是一个“胶片”行业,但以卢卡斯“魔光实业”(ILM)为代表的数字化新技术正在排除电影拍摄放映的老式机械装置,电脑合成的数据人物和影像处理的仿真场景已经预示着电影工业成为“无胶片”行业的可能。就是说,电影已可以不是排演拍摄成的,而完全是电脑合成的。如果说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局限在于它的每一个艺术想象的实现都受到制作技术与条件的限制的话,而随着电脑数字技术支配电影制作,则最终完全超越了人类有限的想象力。它可以合成任何现实的、非现实的视听影像,只有你想象不出的,没有它制作不了的。这样一来,影像与物质实体之间的联系就变得非常脆弱了,影像本身不再保障视觉的真实性。再简单地讲就是,电影已不再是“记录”(Record),不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克拉考尔语),而是“合成”(Graph),是“实在的非真实”(Virtualirreality)。显然,当观众已清楚地知道任何影像都可以是数字化地制造出来的时候,人们对电影真实性的确信也必将终结。
(三)新兴媒体新兴娱乐产品的建立和新的传媒体系及发行展示渠道的创建,已经形成人类全新的“视听文化”,亦使电影艺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直至消失在新的系统之中
随着电视的出现,以及其后电脑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新兴媒体及新兴娱乐产业层出不穷,并逐渐形成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电影不仅丧失了“大众艺术之王”的地位,更重要的电影与电视、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电影正在汇入更大的视听媒体洪流之中,这一媒体洪流从摄影化走到电子化,现在又到了网络化新阶段。
在这些新兴的娱乐产品或方式中,有两种产品或方式对电影的影响或者说改造最为深刻。其中一个是“互动娱乐”(InteractiveEntertainments),及由之而生发出的互动电影。这种互动电影为观众(用户)提供了这样的可能:从一个音像数据库选取素材,建立多种不同的电影叙事走向,事实上就是构造观众(用户)自己的故事。另一个是“实真经历”(Vivtual-RealityExperienes,简称VR)。“实真经历”是对真实的全方位(视、听、嗅、味、触多种感官的信息来源及其综合)人为仿造,并企图最终达成与真实的完全一致。“实真经历”的用户或者说参与者,或游戏者,可以进入一个电脑合成的人为环境,在那里自如地活动,与物体、人物和事件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叙事的结构和发展过程。传统的“视窗展示”方式和静坐式观影方式,让位于“活动中心”(activitycenter)式的“入门探寻”;被动的观看者,让位于能动的参与者。当电影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种水平或阶段时,即便我们仍然将其称为电影、看成电影,也不难理解和想象它同此前的、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已相去甚远,太远了。从内在的叙事内容与方式及结构到外在的展示方式、场所及观众的“观看”方式直到“观众”——用户由之而获得的艺术体验及审美感受都已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正如有些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互动电影”与“实真经历”与传统电影的最重要的区别之点,在于其对于经验的强化和对用户控制力的赋予。而一旦用户拥有了这种控制力,则无疑意味着对叙事可能性悬念的摒弃,同时也就意味着对观众的观影欲望的摒弃,因此,单从这一点来讲,已决定此类新电影要保持或形成观众——用户的新的引力或欲望,就必须构建自己的新的电影语法。
虽上述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革命所引发的电影艺术本体性变革尚处在开始阶段,许多新的设计和创造还处在初期和试验的水平上,还存在许多有待定型、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其发展趋势已是如日东升。1997年第一部互动电影《黯淡》已制作并发行;“实真经历”也已进入实验试制阶段;网络电影更是早已出现,网民完全可以像电台点歌一样,上网“点看电影”。不仅如此,世界的高科技巨人们正在联手研制被称作“蓝牙计划”(blue-teeth)的可以将所有装置(电脑、电话、电视、音响、家用电器和各种数据库等等)共享的联动终端。其目的是只要动一动手指头(甚至动一动意念),你就能得到、看到和听到你想要的一切。届时,不仅人类的视听文化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就是人类文明也无疑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新阶段。
四
这是一场正在悄然行进中的电影技术与电影美学革命。经历这场革命之后的电影,即使不是烟消云散,也已是面目全非。而且确已可以看到或感受到使电影走向终结的新事物、新力量。
安德列·巴赞认为,人的潜意识中有一种所谓的“木乃伊情结”。其含义是说,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经历过的生活尽可能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仿佛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之免于腐朽,如木乃伊一般。[1]电影诞生之后,由于其所具有的对于视听信息的方便而直观的呈现能力,便成了这种情结最理想的承载方式。于是巴赞在1946年便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完整电影神话”的概念,认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全景。”[1]进入后电影时代之后,我们发现,这个“完整电影神话”即将和正在成为现实。电影的完整再现与电子游戏的人机互动作为两个向度的理想追求,即将和正在最后阶段实现融合。代表这种融合的就是“实真经历”技术的出现和走向完善。“实真经历”既代表人类真实完整地记录自己生活这一探索轴线的运动极限,也代表了人机互动的仿真追求的运动终点。在“实真经历”的时代,我们将会和正在看到,我们不仅可以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而且我们将无法区别这再现的现实(虚拟的现实)与实有现实的不同(进入“实真经历”过程的“用户”由于不仅接受了“实真经历”技术所提供的从视听到嗅味直到触觉的全面的虚拟的仿真信息而且被隔绝了全部的现实真实信息,因此直到“实真经历”结束,将根本无法分辨这种虚拟真实与真实的现实);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发现,我们不仅生活在实有的现实中间,我们也同时甚至更多地生活在虚拟的现实中间(比如我们不仅为现实生活中亲人的健康而欢乐,也为艺术虚构中的古人的痛苦而流泪)。其实很久以来或者从来就是如此的,只是今天恍然大悟罢了。更有甚者,我们还将看到,虚拟的现实与实有的现实不仅越来越难以区别,而且处在一种密切的相互渗透与影响的互动状态之中。总之,对于现在特别是未来的人们,虚拟的现实将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甚至将构成他们的人生。
于是在事情的最后阶段,我们终将发现,人类从完整再现现实的艺术追求出发,最后又走回到了创造现实的生活本身。正如作为心理学家的电影美学家爱因汉姆所预言的那样,与现实不同的才是可以审视的艺术。如果与现实完全相同了,则是现实本身,而不再是艺术。因此,“实真经历”的出现,正预示着电影艺术的终结。[8]
引力与加速度的等价使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那么,虚拟现实与实有现实的等价又将意味着什么呢?到那时,也许终结的不只是电影艺术,整个人类思维与哲学都将发生目前还无法预想的深刻变化。
短短一百年,电影却经历了如此多的变化,以至即将走向终结。回想它曾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长达百年的欢乐,一时确实很难接受,而理智应当告诉我们,如果放在足够长的历史长河中考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这也就是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所以,天才的巴赞才只用一个问句——“电影是什么?”来命名自己的文集。
收稿日期:2002-05-15
【参考文献】
[1]安德列·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2]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4]王佳泉.电视不是第八艺术——再论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异同[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5]游飞,蔡卫.电影新技术与后电影时代[J].当代电影,2000,(4).
[6]虞吉.电影的奇观本性[J].当代电影,1998,(5).
【关键词】网络时代;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微电影发展趋势
一、微电影的基本概述——微电影的定义及其特点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其内容短小精悍。一般微电影的放映时长都比较短,其中时长超短的是几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三十分钟。尽管它的放映时长比较短,但是其内容中也具备着电影所包含的各个因素,所以说它是一种创新型的微型电影创作模式。其次微电影在制作上与普通的电影没有可比性,同时其拍摄门槛也没有普通电影高,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手中的摄像器材进行拍摄,记录自身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以及细节,然后把它们剪成一个短视频,以视频的形式传达出生活的某一个片段并展示给大众观赏。此外,微电影的演映平台和传统电影也有着一些不同,传统电影的制作周期需要历经很长时间,同时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传统的电影普遍都会选择在电影院以及放映中心进行演映。而微电影则与传统影片不同,微电影的播出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电脑端以及手机平台等方式,因此观众的观看形式更加多元化且更加便捷。
二、网络时代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从微电影的“微”时长来看,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应以内容为重,因为微电影本身时间就比较短,所以要在短时间内向人们传达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就需要靠优质的内容去完成。因此面对市场需求和“内容为王”的创作需要,就应该将其中的视频内容做好,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另外伴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休闲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轻松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压力。因此微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轻松幽默的题材,同时在剪辑过程中注意叙事节奏的把握,既要有解压、释放的特点,也要把握观影心理,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微电影产生更大的兴趣。此外,在传播互动方面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微电影的观众在观看微电影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看法,这一互动形式使得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参与感,进而增加他们对于微电影的喜爱。
三、微电影的未来发展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大幅兴起,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微电影具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是微电影演映播放平台,大部分微电影是在视频网站以及手机平台上进行展播的,因此给很多视频网站以及应用平台都带来了高于以往的经济收益,推动了视频播放平台的发展。其次,由于微电影的拍摄门槛较低,很多电影爱好者都参与其中,随着微电影的大量创作,也为我们挖掘出了更多优秀有潜力的电影人才,同时也极大地繁荣了纪录片市场。但低门槛加快了微电影行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取材的规范性和创作内容的正确性。很多微电影制作者为了博人眼球,选择一些低俗、违反社会秩序的题材进行拍摄,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制定更详尽的行业规范,对微电影创作者本身来说,也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创作内容上给观众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微电影行业良性循环,有着更好更快的发展并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 体育电影;武术文化;精神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其与体育的融合要追溯到体育和艺术的融合问题上。我们知道,体育与艺术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范畴,但体育和艺术有着相同的起源,都是人类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展创造出来的,因此有着共同点:都具有审美功效,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中国武术风格独特,从诞生起,就具有舞蹈的神韵,它既强调强身健体,又注重陶冶性情;既注重技击更突出境界提升,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技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然而体育毕竟不同于艺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体育与艺术的界限更为明显,体育与艺术和美的联系越来越少。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审美素质不断提高,体育与艺术又逐渐结合。现在体育与电影艺术结合使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更加变得紧密了。可以这样认为体育通过与电影艺术结合正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审美品味与价值。近年来,武术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影片的主题上也日渐回归本位,其更加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对体育武术电影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剖析,旨在交流。
一、武术文化的内涵溯源
在讨论武术文化之前,我们要先研究一下武术的起源。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地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就开始模仿野兽的动作,从最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象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总之,中华武术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其中又受伦理学、宗教学、中医学、哲学、军事学、教育、美育等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众多的武术文化,并与其他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武术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使人们在身体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上面分析了武术的起源,那么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武术文化的起源。如果要问,中国武术的灵魂是什么,那么尚武宗德应该是最准确的回答,笔者认为其也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所谓武德就是武术道德,它是习武或者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我国的武德理论在其内容上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特点的,武德理论从萌芽到形成最终得以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料显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武德文字记录是《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然而,在我国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儒家仁学依靠被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推崇而逐渐形成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孔孟的仁学基本思想,即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传统武德中仁学的中心表现在习武者的修身统一,可以说当时的习武已经成为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为,要求习武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只有这样你的武术造诣才能得到提升。同时,武德中的仁学中心也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因为,我们知道武术本质是技击,如果技击那么必然就会出现残酷与暴力。但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习武者虽追求以制取对方为主,但要尽量避免杀人取命,而应以武会友、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
例如,武术中的抱拳礼。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重承诺,守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林人物崇尚的美德与人生追求,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形成了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随着武术作用的变迁,由强身到保国的变化中,武德内涵也得到了升华,爱国精神成为武德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正是通过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新时期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文化的形成更是给予充足的养分,传统武德的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在新的发展时期得到了彰显。使武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新时期的武德已经将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尊严、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已经成为武术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二、体育电影中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电影这种通过视听效应进行传播的第八种艺术形式,是一门集摄影、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给观众带来视角、听觉上极强的现场冲击,是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而武打又称格斗,在体育运动中展现人体美、运动美、人格美、精神美等丰富的武术美学内涵,能给人带来热血沸腾的生命感受和极具震撼力的审美体验,二者的珠联璧合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电影种类——武侠电影。可以说,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笔者认为,分析武术文化在武术电影中的继承与发展,首先应该体现在武术电影对武术美的解读与呈现上。事实证明,在武侠电影中武术美学下的武打设计就成了构建电影美学的重要元素,一部武侠电影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打动作设计的精彩与否。一部武侠电影展现武术美学,能给观众带来极大视觉震撼、审美享受、精神提升。如今中国的武侠电影走向世界,风靡全球,世界的电影在不断融入中国武术元素,成就一个又一个经典电影。我国的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浓厚的舞蹈艺术神韵。中国武术,关于中国武术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在战国时期,士兵把在战争中关于搏击、格斗的经验作了总结形成最初的武术形式;有的说,武术是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与野兽的搏斗中逐渐总结经验发展而来的。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想见中国武术最初形式很简单,打、击、举、投等动作平凡而单调,习武者目的也简单,或强身健体或用于简单自卫或用于竞力或用于战争,它和我们祖先的生活密切相关。武侠电影在武打设计中除了凸显体育力量之美、速度之美、技巧之美,并在过程的演绎中配置以音乐、特技等艺术,进行更好的加工和修饰,使武打动作设计呈现出综合艺术之美,并让崇高美渐渐呈现。
例如,2010年上映的武侠电影《精武风云·陈真》,武打设计的部分当属最后陈真与力石猛的决斗。陈真带伤一人打垮了力石猛训练的所有武士后,站在力石猛的决斗场上,此前陈真已经身上多处负伤未愈,白色的衬衣为血迹浸染,在决斗的过程中,陈真是长时间占据下风,不敌力石猛,总是只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机,以致多次被打倒在地。作为观众,绷紧的心长时间为陈真不能放松,尤其是陈真被打倒在地时更是担心恐惧,对力石猛的仇恨慢慢聚集到极点,此时的陈真凭借顽强的意志、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刻骨的仇恨,再次站了起来,一种强大的意志让陈真折断了对手四肢筋骨,最终取得胜利。观众对陈真的担心渐渐退去,打败敌人的涌上心头,对陈真的崇敬也推向了顶点,复仇和爱国的情绪也被充分的激起,在观众心中生成一种崇高美。
其次,武术电影对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应体现在对武术精神的体现。例如积极的励志精神,体育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则将这种励志正面的因素发挥到了极致。武术的练习者的武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很多武术的练习上,跟许多传统体育运动一样,不仅仅要付出很多汗水,还需要有积极的心态体育运动,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体育是全球化的运动中国的体育电影和体育运动,除了在保持自身的特色之外,还需要不断吸收外国体育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不同民族的导演其作品表现不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是内敛、柔韧、求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这种民族特点自然就决定了中国的武侠电影的格斗风格突出“以柔克刚”“止戈为武”的风格和宗旨,表现着中国民族精神。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其武打动作场面设计的最大看点就是古典、传统与唯美的融合展现。电影《夺标》中武林中各派放弃门派的纷争而为参加世运会而举行捐款表演赛,这充分体现了练武者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武学精神和人道哲思的融合电影呈现出浓浓的东方神韵,展现着中华民族精神,武打格斗不断变化的各种意境让剧中英雄人物展示着艺术化的各种人生情态,让世界各国民族的观众为之倾倒。
三、结 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认为中国的武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武术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传统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习练者的身心健康,这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化的大繁荣,武术除了可以使练习者获得强壮的身体之外,武术的表演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这加大了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武术表演经常被运用在武侠动作电影上,各种惊险刺激的武术动作配合上扣人心弦的人物剧情,让电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如今,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精彩武术动作已经超越了现实,笔者认为其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或者说是一种美文化的形成。通过对体育武术电影的赏析,我们发现弘扬体育精神和武术文化已经成为其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讲,牢固中国传统文化为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影中的武术镜头片段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强有力冲击,还包含了武术文化的超强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岗,邱丕相,郭华帅.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J].体育学刊,2009(03).
[2] 姜熙.体育全球化中中华武术的生存危机和发展抉择[J].体育学刊,2009(10).
[3] 岳新坡,詹建国.我国体育电影萧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4]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02).
[5] 刘峰,唐韶军.“以人为本”的中华武术[J].中华武术,2005(0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接口分类;影响
【分类号】:TU855
前言: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接口技术的研究也必然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接口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环节。
一。机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计算机数控机床
计算机数控机床是一种由计算机或专用电子计算装置控制的高效自动化机床。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测量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机床发展的必然趋。数控机床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从电子管数控、晶体管数控、集成电路数控、计算机数控、微型计算机数控等五代演变。当前计算机数控机床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品。近10多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能自动更换刀具的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数控机床――机械加工中心发展更为迅速。
(二)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一般应由机械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是一种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按照预定程序、轨迹及其他要求,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化装置,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一体化典型产品,将在实现柔性自动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代替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要求提高机器人机构实用效果,扩大其应用范围,使虚拟轴机器有进一步发展。
先进制造系统。目前,先进制造系统有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柔性生产线等几种形式。柔性制造单元是由加工中心与自动交换工件的装置组成的,同时,数控系统还增加了自动检测与工况自动监控等功能。柔性制造单元可以作为组成柔性制造系统的基础,也可用作独立的自动化加工设备。
二。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微电子系统)为例的接口分类
(一)机电接口
由于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两者间的联系须通过机电接口进行调整、匹配、缓冲,因此机电接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电平转换和功率放大。一般微机的I/O芯片都是TTL电平,而控制设备则不一定,因此必须进行电平转换;另外,在大负载时还需要进行功率放大;抗干扰隔离。为防止干扰信号的串入,可以使用光电耦合器、脉冲变压器或继电器等把微机系统和控制设备在电器上加以隔离;进行A/D或D/A转换。当被控对象的检测和控制信号为模拟量时,必须在微机系统和被控对象之间设置A/D和D/A转换电路,以保证微机所处理的数字量与被控的模拟量之间的匹配。
1、模拟信号输入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反映被控对象运行状态信号是传感器或变送器的输出信号,通常这些输出信号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位置检测用的差动变压器、温度检测用的热偶电阻、温敏电阻、转速检测用的测速发电机等)计算机要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必须获得反映系统运行的状态信号,而计算机只能接受数字信号,要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就应将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入接口。
2、模拟信号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控制生产过程执行器的信号通常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直流电动机调速器、滑差电动机调速器等。而计算机只能输出数字信号,并通过运算产生控制信号,达到控制生产过程的目的,应有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电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任务是把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以便驱动相应的执行器,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一般由控制接口、数字模拟信号转换器、多路模拟开关和功率放大器几部分构成。
3.输入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入通道接口的任务是将来自控制过程的开关信号、逻辑电平信号以及一些系统设置开关信号传送给计算机。这些信号实质是一种电平各异的数字信号,所以开关信号输入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入通道(DI)。由于开关信号只有两种逻辑状态“ON”和“OFF”或数字信号“1”和“0”,但是其电平一般与计算机的数字电平不相同,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只需考虑逻辑电平的变换以及过程噪声隔离等设计问题,它主要由输入缓冲器、电平隔离与转换电路和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4.输出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出通道的作用是将计算机通过逻辑运算处理后的开关信号传递给开关执行器(如继电器或报警指示器)。它实质是逻辑数字的输出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出通道(DO)。DO通道接口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内部与外部公共地隔离和驱动开关执行器的功率。开关量输出通道接口主要由输出锁存器、驱动器和输出口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二)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是操作者与机电系统(主要是控制微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按照信息的传递方向,可以分为输入与输出接口两大类。机电系统通过输出接口向操作者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运行参数及结果等信息;另一方面,操作者通过输入接口向机电系统输入各种控制命令,干预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1、输入接口。
(1)拨盘输入接口。拨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输入设备,若系统需要输入少量的参数,如修正系数、控制目标等,采用拨盘较为方便,这种方式具有保持性。拨盘的种类很多,作为人机接口使用最方便的是十进制输入、BCD码输出的BCD码拨盘。BCD码拨盘可直接与控制微机的并行口或扩展口相连,以BCD码形式输入信息。
(2)键盘输入接口。键盘是一组按键集合,向计算机提供被按键的代码。常用的键盘有:
1)编码键盘,自动提供被按键的编码(如ASCII码或二进制码);
2)非编码键盘,仅仅简单地提供按键的通或断(“0”或“1”电位),而按键的扫描和识别,则由设计的键盘程序来实现。前者使用方便,但结构复杂,成本高;后者电路简单,便于设计。
2、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ED)是典型的输出设备,由于LED显示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性高、寿命长、价格便宜,因此使用广泛。常用的LED显示器有7段发光二极管和点阵式LED显示器。7段LED显示器原理很简单,是同名管脚上所加电平高低来控制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而显示不同字形的。点阵式LED显示器一般用来显示复杂符号、字母及表格等,在大屏幕显示及智能化仪器中有广泛应用。
1.数字化
微控制器的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加工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数字化的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数字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及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智能化
机电产品要有一定的智能,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3.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
4.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可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5.微型化
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各种微型构件等。
6.集成化
集成化是指既包含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组合,又包含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首先将系统分为若干层次,再通过软、硬件将各层次有机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7.带源化
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8.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的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1.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现代制造业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近年来,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产生,如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机械制造技术。
2.在自动机械与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
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种自动机械、自动生产线及各种自动化设备,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又一具体体现。这些自动机械或生产线中广泛应用了现代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如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调速器、人机界面控制装置与光电控制系统等。
3.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
4.交流传动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直流调速水平。目前,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
5.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互换和资源共享。
6.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当代数字特技在电影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到《指环王》、《泰坦尼克号》,我们看到的是比想象更真实、比动画片更唯美的科幻场景和魔法效果;从《紧急迫降》到《极地营救》、 《无极》,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现实世界的缩影。从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中,我们看到就用途而言,数字特技在中美电影中的应用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和美国电影比起来,中国的特技技术还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但发展态势和发展趋势良好,分析这些差异对于我国电影数字特技技术发展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一、《紧急迫降》中的初步尝试
中国电影数字技术的起步较晚,到了1999年才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由张亚健执导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紧急迫降》中,共有长达9分18秒,涵盖37个镜头的电影数字特技镜头,其中至少有80%以上是实景拍摄和虚拟再现相结合或者完全虚拟的内容。这其中还有5分钟左右三维动画影像以及大量的模型与数字处理结合的影像,通过这些技术处理创造了飞机空难时的危机效果。《紧急迫降》主要是应用电脑对实拍影像进行后期数字技术制作而成,前后共用20多名艺术家、工程师参与了影片的数字特技制作,历时3个多月才能够顺利完成。
下面列举其中一个镜头加以说明:
在多次尝试通过甩飞放下飞机起落架无效后,机组人员决定涉险手动砸下起落架。镜头从起落架舱内机组人员艰难地爬到起落架旁开始,镜头视角逐渐降低变为升高仰视并从敞开的起落架舱中拉出,逐渐地远离机腹,直到飞机在夜空中呈现远景。剧组主创人员希望通过无助和危险的交织,烘托出机组人员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个长镜头,在满足镜头的复杂运动的同时,需要兼顾演员和机舱的真实比例,通过传统特技来表现就相当困难了,就需要数字制作技术给予支持。置景人员先在摄影棚内搭建了1:1的起落架舱模型景,演员在上面做攀爬和砸起落架的表演,模型景中的机身外部部分用绿幕覆盖,以便于后期制作。另外,拍摄前工作人员在绿幕上预先放置了专用的追踪点,用于在制作时追踪出摄影机拍摄时的实际运用轨迹。一切就绪以后,制作数字飞机用虚拟的模型代替“假想飞机”,并使数字飞机线框模型的起落架舱部分同实景模型紧密相配,然后经过渲染、合成等公义,完成了最终的效果。
《紧急迫降》是国产电影在数字制作技术上第一次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尝试,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录入胶片进行数字制作,再到最后画面输出还原成胶片,基本上涉及到了数字特技制作的各个方面。《紧急迫降》在电影业拓展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票房价值,它表明了中国电影作为工业系统在科技理念和工艺技术方面的突破,是一个民族崇尚科学、展望未来的精神体现。中国电影数字特技运用之初,在视觉上给国人一些震撼,无论从创作上还是制作上都给人以新鲜感,但是客观的讲,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很不成熟,还没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数字手段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制作上,还需要不断的发展才能自如运用于电影制作上来。
二、《泰坦尼克号》中逼真的视觉效果
在电脑技术还没有成熟的年代,传统特技已经大量应用于电影的制作当中。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字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在现代影片中,要实现逼真的视觉效果就需要传统特技与数字特技完美的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现在电影人在制作影片时,一般近景都采用模型实拍,而远处镜头则采用数字影像制作,最后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再经过数字合成,这样就能够达到天衣无缝的完美视听效果。
数字化特技作为一个集成工具,在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方面,从动画角色、特技制作到数字内容的管理和剪辑,都给了制片人有力的技术支持。1997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泰坦尼克号》就展示了先进的数字化特技应用在电影制作中比较成熟的水平。《泰坦尼克号》是在由美国导演卡梅隆摄制完成的一部电影巨作。为了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好莱坞数字技术工作室使用乐200多个专业的技术工作站,每天不问断地运行24小时,用了两个月才完成这一工程。在《泰坦尼克号》制作中,采用了500多个cg镜头,制作了近1000个数字人,渲染出了华丽、宏大的场面。同时,传统特技也仍然在大量的使用,影片中船上的近景都是在全尺寸的甲板模型上用真人实景拍摄。电影人们在墨西哥湾的一个小镇上,建造了一个3.4万平方米的巨型蓄水池,又建造了近四分之三的船模型(1:10),片中出现了250多个泰坦尼克号的船体的画面中,200个左右都是实景模型,50多个是数字技术制作的画面,但是在观众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同,观众们看到的始终都是一艘完美的巨型豪华油轮。关于轮船在大西洋上行驶的画面当然不能是真实的,当
转贴于
泰坦尼克号徐徐离开南开普敦港口驶向茫茫的大西洋时,站在船头的jack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喊着“我是世界之王”,这时的镜头是制作者们花了4个月的时间开发了一套模拟海洋效果的三维动画软件,用摄像机的镜头3/4越过了他的头部上方拉向了整条船,这时所展示的泰坦尼克号的巨大的身躯以及船上所有的乘客等景物就都是用电脑合成的,于是“泰坦尼克号”就行驶在了一片由三维软件制作出来的数字海洋上,乘风破浪,使20世纪初象征人类技术和文明水平最高的“梦之船”出海的真实场景。但是我们在观赏影片的同时却一点都感觉不到特技的存在,整个画面华丽而真实,这部影片被称为是电影史上模拟仿真上最成功的一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设备不断推出,为促进现代工业机械化生产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工业领域的应用水平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在这种情况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多种技术领域,其具有多功能、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性以及节能降耗的优点,是一项综合性、标准性以及优化效果最佳的系统工程技术。正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点突出,所以这项技术在世界各国都得到应用与发展,并且在各行业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一)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与现代机械制造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机械制造业是以经营规模为依据,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为主体,以此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种经营方式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用最低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现代机械制造业主要以信息为载体,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管理系统以及制造技术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其具有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节能环保的特殊价值和功能。现代制造业涉及了多种高新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行业的生产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今,制造工程领域相继诞生诸多高新技术,如数字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等。
(二)饮料行业的应用
以往的饮料生产、包装等一系列流程都是人工操作,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饮料行业的应用,使得饮料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而且饮料包装的整条生产线都实现自动化控制,使得饮料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对促进饮料行业发展,提高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钢铁行业的应用
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提升了钢铁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而且为实现钢铁行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其在钢铁行业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应用,该项技术的应用使钢铁生产作业实现了将人、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作业流程连接在一起,实现钢铁生产全过程的一体化控制。第二,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它是通过连接设置,将设备控制室内的设备仪器进行数字式、双向以及多种通信的一体化链路。这种技术能够使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智能化仪器装置与高级控制系统间实现通信链路的双向传送。第三,交流传动技术的应用,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由于这种技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交流传动技术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电子传动技术。当前,各行业领域数字化水平提高,这也使得以往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简单化,交流传动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越来越成熟。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最初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逐步延伸至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以及个性化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而且使当今世界经济、科技以及其他行业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方面能够充分了解机电一体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作用和意义。以下就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分析。
第一,机电一体化系统集合了多种技术系统,主要由传感系统、动力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先进的机械部件等结构组成,将这项技术引入光学技术中,结合光学技术的特点,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类系统性能,从而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第二,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效果和执行效果会不断提高,这样就能够提高系统的柔性,为建立系统的应急模式创造条件。可以根据系统本身的性能,设计出自律分配系统,这样就能够使各个子系统在相对独立的工作状态下为整个系统提供服务。另外,自律分配系统可以对外部环境条件做出不同反应,从而改变子系统中产生的信息,这样能够提高系统的柔性能力,也不会因某一子系统发生故障而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第三,智能化是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智能化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成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也将不断提升。因此,未来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必将在各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也成为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结语
2、曹环军(1975-),男,商丘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在机械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机械行业的科技含量、产品性能、生产能力和管理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深入研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是基于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发展而得来的,初期的发展规模比较小,发展技术相对薄弱,微处理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使其用途越来越广泛,在使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在数控机床和电子编程不断出现的推动下,更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使得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与电子、信息等技术相互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创新,也不断得到升级。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之下,使得机电组合的方式更加灵活,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主要由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技术集合而成,应用领域也是非常广泛。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智能化的发展。在科技发展逐渐推进的过程中,使电子信息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的转变,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以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智能化为应用实例,更加突出了智能化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重要性,有效增加了科学研究人员对智能化的应用。利用智能化模拟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决策的能力,能够让机械设备具有高性能和快速的处理能力,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更加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模块化集成。机电生产的模块化就是对国内外的一些机电生产企业进行有效统一,将生产多种类型产品的机电企业的生产模式进行规范,让他们打破原有的自有生产模式,生产具有统一规格的机械标准接口、电器接口、电源接口和环境接口,然后对所有生产产品采用标准的单元模式进行职能控制、视觉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检查。这样可以保证在产品的开发设计时能够推出新型化的产品,同时还可以促进机电企业的共同发展,让各个企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共创生产业绩。
(三)网络化运作。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技术覆盖面的加大,各种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也进入了全球经济网络系统。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为加强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竞争力,就需要对产品实施网络化的操作和管理。利用网络化吸收大量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信息,充分利用高技术的信息管理产品的运作功能,促进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除此之外,网络运作还具有远程控制和监督的功能,人们可以坐在家里享受各种信息技术带来的优越感,利用家庭网路将各个家用电器进行连接,统一形成集成家用电器系统,方便人们更好的管理。
(四)微型化发展。微型机械作为一种新型的机械发展产物,具有体积小、产品功耗低、使用灵活等特点,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除了机械主体体积比较大外,其它部分都涉及到了电子设备,随着一些电子原件的发展,电子设备的表面组装逐渐从传统的插装转变为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组装,一些电子设备的发展也就朝着体积小、功能多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了微米级和纳米级的科学术语,对于生产不超过一立方厘米的电子产品通常被称为微机电系统产品,微机电产品在医学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一)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使得数控机床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控机床的结构向着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发展,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多个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2、数控机床在设计方面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硬件体系结构的层次性和兼容性较强,可以使得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不仅如此,还对软件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使得数控功能更加丰富,加强了整个系统控制功能。3、在数控机床的生产运行中,一台机床可以同时完成多个加工任务,也可以一次控制多台机床的运行,从而达到多过程、多通道的控制目的。
(二)智能化技术。在工业设备的生产中,重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不能达到生产要求,所以有必要采取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对生产环节加以控制。在重工业领域,职能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的检查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GIMS是将生产人员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连接在一起,从而达到生产产品的一体化控制,他不是将各分散系统进行简单组合,而是将生产的全局动态进行优化组合。这一系统打破了原有制造系统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以产品的生产制造为核心来控制运输流程和整个信息流程,从而实现了产品从决策到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更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资源,降低了损耗,达到了节约人力资源的目的,使得产品的库存量逐渐减少,加快了产品销售中资金的流动性和周转能力,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四)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部件主要有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搬运车、料盘和自动化仓库等,这种制造系统可以按照生产装配部门的要求适量的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意形式的部件,对于生产品种较多,批量较小或是适中,设计相对简单的零部件特别适合。
(五)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是一种数字式的、具有双向性能的、可以进行多站通信的链路,它是连接生产现场仪表和控制室内部设备的纽带。与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相比,现场总线技术能够使得更多的信息通过通信媒体在智能化现场仪表与控制系统之间进行双向传输,还可以节省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从而节约生产成本。
(六)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中不断得到完善了整改,第一代机器人只能根据人体示范动作进行重复动作,对环境的变化和生产对象的更改就会对其造成阻碍,缺乏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运转的能力,第二代机器人在第一代的基础上有所更新,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取环境和操作对象的详细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反馈,具有较低的智能化功能。第三代机器人已经从传统转型,达到智能化的标准并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也可以对复杂的工作情况加以判断,能在生产环境中独立运行,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生产作业要求。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和运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应用不断促使机电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了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以科学的技术操作复杂生产系统的运行,能够有效减少生产数据统计中的误差,确保控制的准确度,为后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康存丽,杨保群.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及应用简介[J].微电机,2009(8).
[2] 方媛,卞奕明,李艳平等.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7).
随着信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步被应用于医学、环保、汽车、建筑、物流等领域,在环保方面的应用较为常见的是一些环保机构,为了达到对环境污染程度监测的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检测,可以准确地查找到污染源,有利于针对污染源制订治理方案。电子技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一些物流企业应用电子技术对商品信息进行采集,并在运输车辆上安装专用的电子设备,对车辆的运输状况进行动态的监控,因此,我们通过网络购物拍到产品以后,在互联网上输入货号就可以查看目前货物处于什么状态。
就电子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来看,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本文针对电子技术在环保和汽车行业的应用过程,对电子技术在我国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
1LED显示器在交通讯号方面的应用
当前,LED节能灯应用比较广泛,它不仅具有节能、防震的特点,而且性能比较稳定,反映比较灵敏。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LED的显示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全,并且有不同的颜色,主要包括单色、双色、彩色等,在室内照明、室外显示方面都可以随意应用,因此,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应用得相当普遍,比如:交通信号灯通常采用红黄绿三色灯,这些讯号灯就是采用了LED这样一种电子技术。目前,由于LED信号灯的性能很好,而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讯号方面应用得非常广泛。
2电子技术在我国汽车行业的应用
电子技术在我国汽车行业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应用在汽车的发动机方面,采用电喷技术,能够对化油器的空燃比进行有效控制,不仅可以有效地优化发动机的工作环境,还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性能,有助于燃料的充分利用,而且,在汽车的发动机上使用电喷技术,可以实现微电子点火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②在汽车的底盘方面采用电控技术,不仅能够通过对汽车制动器、发动机和驾驶员等相关控制参数的设置实现对变速杆位自动控制的目的,让汽车的挡位和操作时换挡时间都达到最佳状态,还可以有效防止汽车底盘抱死制动,能够合理地控制车轮和地面的活动率,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汽车抱死托滑、转向失灵等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车辆的安全性;③车载信息系统方面,车载是通过传感器技术对温度信息进行捕捉,实现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让汽车达到最舒适状态,而且车载系统显示系统可以实现对车况的监测功能,并且由传感器、电子控制仪等组合的气囊安全系统来分析碰撞事故。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被社会各界认定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技术,并随着人们对电子技术的研究开发,其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逐步朝着智能化、便捷化、人性化等方向发展。
1智能化发展趋势
智能化指的是电子技术具有类似人的功能,能够根据一定的思维逻辑,做出判断和决策,而且电子技术随着纳米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得到了广泛发展和推广。
2人性化发展趋势
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加趋于人性化,因为人类作为电子技术产品的使用者,赋予了电子技术智能、人性等特征以满足人类的要求,因此,电子技术产品需要具有良好的性能,并且还应该满足人类对造型、色彩、舒适度等方面的人性化需求。
3便捷化发展趋势
电子技术的数字化要求电子技术产品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操作的便捷,并且保证性能的可靠性、维护的方便性,实现自诊断及人机交互功能,方便人们的远程控制操作,同时几倍相应的诊断修复功能,而且微控制器技术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
4性能优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