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市场营销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营销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营销制度

第1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关键词:德性制度化规则泛道德主义

德性是人类内在生活世界秩序的表征,而制度化规则则是人类外在生活世界秩序的筹划。秩序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管是内在生活世界还是外在生活世界,基本的秩序性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两种秩序性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但它们并非绝然隔离,而是以各种复杂的关联方式构成一个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来显现的相对统一的张力构架。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不仅有着不同的规定性,而且它们的获得方式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要真正深刻地理解这个张力构架,就必须对不同秩序的获得方式和不同方式之间的关系作出恰当的理解。

德性是内在秩序的根源。它使人类超越自然属性的羁绊和生理本能的绝对驱使,成为一种能够自我节制的社会存在。德性使人类具有了道德意义上的自我创设能力,它以其根源于超越性的观念力,永远深情地眷注着人性的提升、人情的陶冶和美好习俗的护养,承担起为人类构筑精神家园,为人之为人确立形上基础的历史使命。德性建构了人的品格,纯化了人的心灵,为人的尊严奠定了基础,每个真诚的灵魂无不深情地眷恋着它。德性作为人的一种稳定的精神品格,积淀在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指导人们的价值选择,通过人们的道德实践,在人的行为模式中呈现为个体存在的现实形态。它唤醒人仁人惜物的“善端”,使人定廉耻之心,行“忠恕”之道,最终向自由自觉的境界升华。

自由是人类意志的本性,也是德性发生的前提。但自由不是任性,而应该理解成人的理性的自觉,意志的自律。道德虽然具有某种“律令”的表现形态,但本质上却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人自身生发出的一种内在需求。德性不应该被外在地强加于人,而是应该通过个人的人格自觉来实现。道德最根本的规定性正在于人的行为出于自由自觉的内在需求,而非受制于物欲,沉湎于声名。德性既不是冰冷理性的算计,也不同于刺激反射型的技术层面上的因果机制,而是与人的意志和情感体验密切关联的。德性所崇尚的是人的善良的意志倾向,合宜的行为模式和仁人惜物的情感。德性自身虽然与人的理智能力有关,但更主要地取决于主体自身的心灵感受方式和情感归向。德性在人的行为方式上的具体表现即是人的心灵品质的整体表达。德性的外化就是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发生,道德行为本身就是在社会环境中彰显生活的本己意义,是对行为的整体价值和意义的创生。德性通过对“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来展现自身,因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义务这样一种意识”。(黑格尔,1979:157)自由使人拥有了担负责任和义务的逻辑空间,而德性的用心正在于唤醒人对责任和义务的自觉。

制度化规则是对社会秩序性的“衰落倾向”的一种必然反应,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有序性的形式化表征。它通过对独立主体行为方式的刚性规制来刻划个体自由的社会意义和个体与整体的历时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化存在,人必然要和自身之外的对象发生作用。这些作用存在各种不同的类型,有些不仅对个体本身是积极的,而且对个体所属的整体也是积极的,但并非所有类型的作用都是如此。所以,需要对社会过程中某些类型的人与人、人与物的作用方式加以限制,限制就需要某种确定的标准,标准的现实体现即是规则。制度化规则的本质在于人们的“共同契约”,所以它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以公共意志为诉求的强制。这种强制对于每个单独的社会主体而言,只涉及外在的行为,不直接涉及精神过程;只涉及主体行为的表达形式,而不直接涉及行为的动机。大多数制度化规则都不是超时空的,而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才表现为强制。对待违规行为的结果的反应是一种直接涉及利害的反应,而不是仅仅限于一种贬抑性的价值评价。所以说,制度化规则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结构,它与自然人性中所涵纳的“趋利避害性”息息相关,而这种趋利避害性总是通过人的理性能力来表达。理性算计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情,它是人们适应这个世界时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正好是制度化规则能够发挥其社会行为整合性能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制度化规则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因果的直接相关性和技术度量的确定性的重要基础。

从形式上来看,制度化规则是对人的自由的一种限制,但实质上是对自由的一种烘托和保障。自由的实现需要限制,限制的道德指归正是自由。即是说,自由并不具有自然、先验的特征,而是通过人类的制度铨选突显自身;主体关系的秩序性和可预见性也只有在制度化规则结构中才能够确定。制度化规则赋予每个主体以特定的社会角色,并给予其社会行为以相应的预期参量,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中的不确定性降解到规则系统“定义”的最低限度。也就是说,制度化规则系统的程序化运作使社会历史过程相对理性化。它既使社会存在成为确定的、可预见的,也使人的自由成为实在的、可理解的。这种确定性既意味着它的结构模式的相对静态性、稳定性,同时也表达了它外在的刚性规制方式。在类的意义上说,没有绝对的自由,因为个体的自由与整体的自由并不是完全相容的;即使是仅就个体或整体自身而言,自由也不会是绝对一贯的。这里不仅涉及个体相互之间的冲突,而且涉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点上的冲突。制度化规则会为人们的自由创造一个具有相对相容性的现实空间,使根本的自由得以保证。制度化规则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发生模式,它为行为的正当性提供了最基本的评判标准。

从社会效用角度看,制度化规则对人的内在价值取向的塑造是通过对人的外在行为方式的引导和规制而实现的。人的行为方式因其必然的、普遍的“外部性”而不能立足于自我决定,必须是在制度化规则裁切其负外部性的前提之下展开。这正是制度化规则那种看似不合理的“片面性”、“静态性”、一律性、强制性等规定的内在价值根源。

德性与制度化规则是两类不同的社会秩序的整合方式。它们之间既具有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又具有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制度化规则系统的构建总需要一定的价值铺垫,而这种价值通常是来自于一个社会所公认的道德价值信念,这些价值信念不仅是制度化规则系统合理性的根据,而且是其规范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也就是说,制度化规则的现实有效性离不开德性的内在担保,完全脱离人的道德认同的制度化规则无异于“机心”对人心的宰制,无异于“物性”对人性的役使。正因为这一点,可以说制度化规则系统就成为社会道德结构的直接现实的表现形态。另一方面,制度化规则系统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具有提升主体境界的积极作用。它为经济主体建构了一个规范化的行为模式,比如不是采取抢劫而是采取合规范的竞争易方式在社会个体之间分配权益。由此,它就为人们的行为塑造了一个与道德价值企向相接近的倾向性,同时也为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

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总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规则结构相关联。德性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必须以这种确定的制度化结构为现实背景。离开特定的制度化规则系统抽象地强调个体的德性境界,不仅会使这种强调失去应有的现实基础,而且会使道德本身扭曲变形。离开制度化结构的正义性谈论个人道德的完善,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不仅是无济于事的,而且是不合理的、有害的。

相对于制度化规则这一外在的形式,德性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德的内在维度。制度化规则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外在制约,而德性的外化却要通过具体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意识来实现。当主体的行为出于德性时,并不表现为对外在社会要求的被动遵从,而是呈现为自身的一种存在方式。德性表征了人对完美存在的确证和追求,制度化规则所体现的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制度化规则是基于公共权威的强制,而德性则是基于对“义务”认同的主体性自觉。在制度化规则结构中,义务与权利是一组对等的范畴,这种对等性是制度化规则结构公正性的初始条件之一;对德性而言,它所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这种对等性,而是倾向于对责任和义务的强调。一般地,对一个对象的强调并不必然导致对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对象的否定,所以,德性对责任和义务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权利与义务的不相容或绝然割裂,而是为了通过道德主体的积极反应抑制人们积淀于自然属性中的那种重视权利而忽视义务的心理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德性与制度化规则虽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的内在规定性和运行方式确实有着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前,人们不但无视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而且刻意追求它们在方法论层面的严格“同构”,执意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德性理想,竭力使道德制度化,比如说道德的意识形态化、政治化、行政法规化等,其结果是导致道德的非道德化。这里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泛道德主义或道德中心主义。这种主张不是把人看作制度化规则系统规定下的感性存在,而是把人看作以某种特定的价值符号来表征的“道德人”,对人的自然属性的道德价值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甚至竭力否定人的感性本质的积极意义,坚持只有超越了人的自然属性才能够把握人的“真正本质”。这显然不是一种对人的存在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趋利避害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构成,欲望和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基本利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根源于人的本性,只有在制度化规则层面肯定这一点的合理性,理想德性才会真正成为可理解的、对人生不可或缺的价值祈求。凡事诉诸人的德性,一事当前,必先追究甚或只追究是否道德,把道德视为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乃至唯一的调节方式,企图以道德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一思路决定了泛道德主义必然漠视社会制度化规则整合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地位,习惯于把造成社会生活失范的原因归结为社会主体的品德修养,而不是去追究制度化规则本身的正当性和技术合理性。与制度化规则相比,德性不具有操作意义上的确定性,人的理性自觉和意志自律同样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换句话说,德性的非实体化形态,决定了道德化裁量标准在操作意义上的模糊性和校准的多元性。所以,道德制度化必然造成诸多难以令人接受的后果。第一,使制度化规则系统的内在动力外在化,也就是以宏观的政治力量代替源于人的“趋利避害性”的微观推动力,从而使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迟缓。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状况已经充分说明这一点。第二,“如果法律规则与道德要求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或极为模糊不清的,那么法律的确定性与可预见性就必定会受到侵损。”(E.博登海默,1987:366)热衷于精神领域的道德强制,就必然忽视制度化规则系统的设置、创新及其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甚至认为专注于制度化规则的技术性问题是舍本逐末。这种思维定势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化规则系统的演进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使社会生活的公平理想更难以实现,反过来促使人们更多地诉求德性,不断提高道德的制度化水平,最终使德性本身遭受难以弥合的伤害。第三,道德制度化不仅造成现实社会生活的僵化、封闭与落后,而且给我们在对诸如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德性本身的意义、道德的社会效用及其发挥效用的方式等问题的理解上造成混乱。第四,道德强制使社会生活中假慈伪善流行。道德强制使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社会主体的精神品格上,而不是制度化规则的合理性上,这实际上为机会主义行为和欺诈行为提供了方便。这不仅对伦理崇高是一种伤害,而且有损于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第五,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灵不是受到德性的滋润,而是受到德性的压抑,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受到德性的引导与携领,而是受到绝对的蔑视与禁锢,最终造成人自身在人性的根底处永远不可弥合的分裂,使人深陷于无法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

理想德性的确立及其外化,必须立足于制度化规则的基本规定性,否则,人们就会希求道德担当起整合社会秩序的全部责任,造成各种不良的后果。中国的“德治”传统,就是在道德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以“德治”代替法治,以对自上而下的道德示范的强调代替制度化规则的程序化运作,严重忽视对制度化结构本身的理性建构。传统儒学中蕴含着中华民族道德智慧的结晶,闪烁着人道精神的光彩。然而儒学的官学地位及其制度化的推行方式不仅遮蔽了它的人道主义,而且还强化了残酷的专制政治。儒家化的中国政治哲学高扬“调和”,相信道德的“奇理斯玛”功能,只要官家成圣为善,百姓自当景从不二。政治问题从而道德化,政治秩序仅只由道德意图之基础上自然生成。(林毓生,1988:125)人们常常不是依据制度化规则严格界定当事人的行为,而是依据道德标准或是出于道德义愤评判当事人本身。这种道德中心主义在中就曾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具有现代性的制度化规则系统迟迟未能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于人的价值迷失、社会失范、个体越轨行为的泛滥,不能说道德没有责任。但长期以来,学界确实存在苛求道德的倾向:出于对社会失范的忧虑,极端地强调德性的重要性,于是演生了各种各样的追求道德社会效用的偏激主张。“因为过分地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把它变得如同法律一样威严,不可侵犯,其结果是取消了道德,磨灭了人们的道德意识,把所谓德性变得徒有虚名。”(梁治平,1991:254)强调道德的结果是道德意识的磨灭,善良的初衷却带来人心的禁锢或放逐。这种理论企向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漠视制度化规则与德性在作用方式上的原则差别。要使德性在引导人生,挺立人格、陶冶情操的深层次中更加光彩夺目;要使道德成为活的而不是死的,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要使德性能以形上超越的姿态滋润人的心田,养育人的良知,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就必须使道德从沉重的负荷下解脱出来,就必须以不同的方法论态度对待德性与制度化规则,依照其内在规定恰如其分地各司其职,而不是使它们“越俎代庖”式地相互“僭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益复杂,如果一如既往地仅仅满足于单纯的道德调节,就难以准确厘定复杂的人际利害关系。制度化规则不仅能够提供界定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所需的技术细则,而且能促动大多数利益主体协调一致地创造利益,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符合这一总体思路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在等价交换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完全符合制度化规则肯定追求功利价值的现实合理性这一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制度化规则的利益驱动机制所内含的功利价值观念的外趋指向,及其源于公共权威的巨大强制力量,使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不断强化,以致可能把交换原则外推到非市场领域,使原本丰富、完整的人性日益被功能化、市场化所销蚀、肢解,导致“物性”对人性的宰制。这类问题的解决当然不能依靠制度化规则的强制性裁切。德性在调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利益冲突时,是通过对人格的塑造,通过把社会目标和制度化规则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情感和信念,经由个体的道德实践,达到整合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只有坚持把制度化规则与德性区分开来,坚持德性的非功利原则,保持其突出的义务性特征,才能使德性充分发挥消解功利价值观外趋倾向的功能,才能为人性的提升、良知的培养创造更大的可能空间。如果一定要坚持采用制度化方式推行心性学说,实质上就意味着以利害观念支配德性,把德性对人的感化变成以功利主义为主导倾向的他律性规制,从而使德性在根底处丧失自身原本具有的超越的品性。“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A.麦金太尔,1995:241)德性本身并不绝对排斥人追求或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但它的旨趣在于养护人的精神品格,在于一种被赋予更多企盼的崇高境界的自律性提升,而不在于某种“权利”的界定与确认,不在于引导人们关注自身的利益,反倒更倾向于对个体自身利益意识的某种消解。社会主体关注自身利益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虽然是合乎制度化规则的,但在德性层面上看,却未必值得特别推崇。

如果说在旧中国,强使制度化规则与德性浑然无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达到社会控制之目的,那么,今天仍然固执于这一运思方向不肯放松就是不可原谅的过错了。德性的本质在于理性的自觉,与强制的推行方式格格不入。道德的制度化既是学理的谬误,也是“急功近利”的德性治化心态的反映。虽然用心无邪,但结果却极其有害。我们要走出道德的困境,就必须坚持德性与制度化规则在方法论层面分立的观点。由于现代制度化结构系统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机制,故从操作方式上将它和道德系统区分开来是可能的、必要的。解消道德系统和制度化系统之间的严格同构,增强道德的理想性,会使道德变得更加宽容,更加有魅力。德性应该成为关照人生的一盏明灯,它并不企求人惧怕它。要摆脱靠恨一些人去爱另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仅凭制度化规则的规范是不够的,这不仅需要情感的升华,而且更需要道德智慧的创造。要创设现代的道德意识,就必须坚持道德诉诸自觉的原则,这个原则既给了道德自我创生的机会,也给予它维系人心的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的德性的自然流露,与功利化的顾忌绝然无涉。

我认为,在当前贯彻“以德治国”方针的大背景下,探讨德性与制度化规则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区别是很重要的,这可以避免我们对“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误解,从而达到正确地贯彻这一战略思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黑格尔,1979年,《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

②.E.博登海默,1987年,《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③.林毓生,1988年,《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三联书店。

第2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高等学校在未来将面临生源日益减少的压力,众多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竞争会更为激烈。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定位不明确,缺乏品牌竞争的市场营销思想,高职高专院校需要通过品牌竞争策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每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有自身的名称和标记(校徽),从这个角度上讲高职高专院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而如何通过品牌彰显自身的竞争力,显然只有名称和标记是不够的,必须丰富品牌的内涵。从内涵上分析,可以分化出品牌所代表的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用户等六个方面的信息,而品牌最持久的内涵则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构成了品牌的实质。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深化自身的品牌价值、文化和个性。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策略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 品牌定位模糊,个性不明确。品牌定位是与市场定位相一致的。品牌定位就是为品牌塑造独特的个性,并为相关公众所认可。换句话说,品牌定位就是确定我们期望消费者如何看待我们的品牌并区别于竞争对手。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的首要任务,是品牌建设的基础。由于教育产业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因此,要成功打造一个学校品牌,品牌定位可以说至关重要。就国内1700余所大学的整体定位来看,除了按照发展层次区分的差异较为明显,同类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差异非常有限,品牌定位模糊,特色不鲜明。 

 

2. 品牌内涵淡薄,缺乏文化支撑。品牌必须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才能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众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拥有自身的品牌标志,如有特色的学校名称与校徽,但这些品牌符号所表达的文化信息却非常有限。品牌文化应该与组织的文化是高度一致的。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已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品牌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拓宽了专业设置、解决了学生就业就是品牌。在现实需求和生存压力的背景下,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实用化、市场化的现象。高职高专院校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确立一个科学的、个性化的办学理念,这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品牌文化是组织文化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目标公众识别一个组织文化的最普遍的角度。众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所传递的仅仅是一个识别符号,或是学校的行业背景,缺乏对学校文化的挖掘,缺少丰富的文化内涵。 

3. 品牌策略单一,缺乏市场营销思想。品牌策略是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策略必须在明确的市场营销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非营利组织营销正在蓬勃兴起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策略还缺乏一定的市场营销意识。很多学校缺乏宣传和沟通的意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后,很多学校与相关行业的联系日渐疏远;而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与当地政府、公众的联系也并不紧密,这使得学校的知名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部分学校的知名度仅限于当地知名而已,而对于新兴院校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甚至当地公众对这些学校都非常陌生,这种状况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发展策略  

  

1. 明确品牌个性定位。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定位,就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消费者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需求特点,给学校的教育产品确定一个明确的特色。品牌定位有利于学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某一层面的教育消费者进行营销,有利于与其他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竞争。高职高专院校品牌定位就是建立或重新塑造一个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高职高专院校品牌定位是学校间智慧的较量,目的是建立自身品牌与竞争者的差异性,目的在于为自己的教育产品创造和培养出一定的特色、富有鲜明的个性、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满足教育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和偏爱。  

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定位,需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高职高专院校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通过细分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具体定位,创造和渲染学校的个性化特色。从成功院校的品牌定位策略看,品牌定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第一,理念定位。理念定位就是学校用自己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作为品牌的定位诉求,体现学校的内在品质。一个学校如果具有正确的办学宗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经营哲学,那么,学校采用理念定位策略就容易树立起令公众产生好感的学校形象,借此提高品牌的价值,光大品牌形象。第二,历史定位。即以办学的悠久历史建立品牌识别,突出竞争优势。人们往往对于历史悠久的院校容易产生信任感,认为它在教学质量等方面较为可靠,因而历史定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就业方向定位。该定位以学校的培养方向为诉求点,突出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色,来获得目标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如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依托自身的行业背景和优势,突出行业和职业的针对性,可以吸引以特定行业和职业作为理想的考生和家长的兴趣。

2. 深化品牌文化内涵。一个学校的文化是这个学校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凝练。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学校的制度和行为,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的核心,就有如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学校的内部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必须一致,都不能脱离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都要服务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品牌文化应该与组织的文化高度一致。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传承和积淀下来的促进组织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信念,品牌文化是组织文化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目标公众识别一个组织文化的最普遍的角度。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深化,通过独特的品牌文化内涵彰显品牌的竞争力。 

 

3. 强化品牌策略的市场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思想的核心是以需求为中心,全面具体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市场营销的思想不仅适用于营利性组织,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同样有借鉴意义,因为任何组织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目标对象,通过科学有效的市场营销的运作可以明显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1)突出品牌的表现形式。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及品牌文化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载体可以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优势专业。高等学校的发展具体来讲是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为载体,优秀的高校品牌必须依托优秀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讲主要在于优势的专业;这种载体可以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团队。高职高专院 校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是一个学校的标志。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名师尤其是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能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强化学校的品牌竞争优势;这种载体也可以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品牌的物质表现形式,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以及学生公寓的装饰装修,还是校园景观的独特设计以及校园中景点和道路的独特命名,都可以生动地体现高校的校园文化。 

(2)建立和优化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关系环境。公共关系是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品牌塑造和维护的重要手段。公共关系的突出作用在于,帮助组织塑造和美化自身的形象,扩大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组织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策略的目的也在于此。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关系环境及公共关系资源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公共关系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宣传性公关、征询性公关、交际性公关、服务性公关、社会性公关。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借助公共传播媒体,向社会介绍和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成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可以通过举办校庆等庆典活动联络与校友和地方各界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为地方相关的单位和实体提供技术与服务帮助来加强与地方行业和企业的密切联系;高职高专院校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也可以积极投入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如援助地方的一些基础建设、美化社区环境、普及科普知识等。 

(3)采用积极的方式扩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影响力。高职高专院校品牌的实力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影响力,包括在同类学校的影响力、对相关专业的影响力和对公众的影响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与同类院校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强化在同类院校的影响力;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要时刻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相联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智力成果更多地服务于相关行业,科研成果针对性强,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品牌实力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承办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各种学生和社会科研活动来扩大对公众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谢祁,高职高专院校品牌竞争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第3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关键词:保险市场、发展趋势

(正文)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夕,保险公司将在竞争大潮中优胜劣汰,分化组合;保险业市场结构也正在重新“洗牌”并逐渐向着合理化方向演变,驱使这种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保险市场国际化和保险制度市场化,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一、国际化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未来三至五年,更多的国外大公司将进入中国,与中资公司同场较量,与中国争夺市场份额。由于竞争的“鲶鱼效应”,中资公司必将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提高自己的经济绩效。例如,1995年上海各家保险公司新售的77万张个人寿险保单中,仅美国友邦公司就售出70万张,占91%。但这种局面很快就得到扭转,在上海市场根基深厚的中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1996年中保人寿和平安保险分别占个人寿险业务的20%和35%,友邦降至38%,1997年友邦的份额进一步降低。

外资公司还会以与中资公司合资经营或与中资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合资经营或战略联盟的“干中学效应”,中资公司能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尽管保险国际化过程中。中资公司暂时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外资公司增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密度都很低,在未来的保险业竞争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保险业务的“蛋糕”将做大,中资公司的业务的绝对量仍会上升。

经历激烈的竞争生存下来的中资公司将变得更有效率,并将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二、保险制度市场化带来竞争之路

由于目前保险市场超额利润的存在,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而政府也会顺势而为地放松市场准入,供给主体将增加。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我国政府已在1999和2000年分别组建一批全国性中资保险公司。从长期来看,大量保险公司的进入,保险供给增加,保险价格将逐步下降。各保险公司在政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在保险市场国际化和保险制度市场化背景下;保险市场必然出现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发生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间的兼并与收购、保险公司与其他经济组织如银行的竞争与联合的“大戏”必将在我国上演。

三、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

保险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是经营投保人转嫁过来的风险,它一方面为了获取一定的利润,但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如果采取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保险企业逐利润而居,保险业利润率下降时则采取各种方法退出,利润率高时则一窝蜂拥进保险行业,势必造成过度竞争。虽然在短时间内保险费率将下降,但伴随保险费率下降而来的利润率的降低则会导致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不足,最终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我认为将来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只能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

垄断竞争型市场并不排斥竞争。在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几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均是几家大的保险公司。而市场上的中小保险公司因其专业性强,经营灵活,而一直活跃于保险市场中。大型保险集团应是在竞争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否则依靠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圈地份额将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被别人所吞食。

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现有保险市场的主体格局将被调整。

中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据统计,目前国内外资公司的数量超过内资保险公司的情况,不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保险市场的开放,首先应该是对内的开放。

对中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应该放宽。按照现行《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只能是两种: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种规定未来保险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保险公司形式很多,除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及股份有限保险公司外,还有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个人保险等,虽然股份有限保险公司是国际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但是相互保险公司在日本、美国和英国的保险市场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组织形式的限制不能放宽,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保险市场的发展。

现有中资保险公司的体制将会发生变化。

首先,国有保险公司将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鼓励国有保险公司与国内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实行交叉持股的方式,提高国有保险公司的实力。逐步建立大型保险公司、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之间相互持股的保险经济体制。

其次,少数几个中资保险公司,将成为能够主导国内保险市场,抗衡外资保险公司的大型保险集团。这种大型保险集团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新晨

最后,中、小型保险公司具有专业性强、经营灵活的特点。未来世界保险市场竞争呈现的趋势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和“活鱼吃死鱼”。这种情况为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留下了发展空间;加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保险市场的需求也参差不齐,因此更需要中、小保险公司的适度发展。

五、保险中个市场将会进一步发展

发展兼职保险人市场。中国在规范专业人行为的同时,应利用目前的行业管理优势,以大型行业为重点,建立一批兼职保险人,如航空系统、铁路系统、水运系统、公路系统、医疗系统、邮电系统等。可以利用其规模效应来降低营销成本,又便于较快占领市场,有着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4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关键词】单独招生 高职院校 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别,高职院校强调知识够用,动手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侧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本科院校强调知识的广博与厚度,让学生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以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就具有较大的不同,从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定、教材的选择、授课的方式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中,最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开设。对于一些工科专业,通过仿真实训让学生操作相应工艺流程环节,就可以很好解决实训教学问题,但对于一些经管类专业,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由于很难模拟或仿真真实的市场环境,因而,经管类专业做好实训教学环节要比工科专业要难。因此,摸索出一种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新模式对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综合能力都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教育部为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从2007年开始,由高职院校实行组织命题、考试、评卷、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单招范围逐步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扩展到所有的高职院校。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将全部变为单招学生,因此,在单招背景下如何探索适合新生源结构的实训教学模式就非常有必要。

一、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1)以模拟软件为载体的实训教学。很多院校购置由专业公司开发的模拟软件来组织实训教学,例如ERP模拟企业经营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网络营销模拟软件等,这些软件再现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行为,让学生以组建模拟公司的形式,以软件为平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这种实训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团队形式开展工作,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这种方式也有其局限性,由于所给定的操作环境是虚拟的,学生通过点一下鼠标就完成了各种交易,对真实市场竞争的感知不足,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也不能得到很好培养。

(2)以企业为载体的实训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真实企业参观、学习。这种方式很好的让学生感知了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如何经营的,对学生全面认识企业,明确不同岗位工作职责有较大的帮助,但由于实训时间较短,企业也不愿把一些重要工作交予学生完成,学生只能是看和帮忙,降低了对学生的锻炼价值。同时,在企业实训时,一般会采取分岗轮岗形式,老师没有办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对学生的指导较少,也降低了实训效果。

(3)以校内实训室为载体的实训教学。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投资建设了大量校内实训室,根据课程特点在相关实训室完成相关课程,这些实训室主要是围绕某一岗位工作环节而建,例如商务谈判实训室,营销策划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实训室围绕工作特点进行规划和布局,学生在实训室完成结合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学生这方面能力,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需要较强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挫折调整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在实训室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二、单独招生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

(1)依据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岗位要求设计实训课程。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就业单位从事岗位分析,发现市场营销人才的目标岗位分布很广,构成了很明显的目标岗位群(如表1所示)。其中:推销员、业务员或营销员是最主要的岗位。因此,本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营销员、推销员、营业员基层岗位和具备营销策划、公关宣传能力的销售主管和部门经理等中层岗位。我们在设计实训课程时就应该与学生主要从事的岗位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例如,我院设计的主要实训课程有:产品推销实训、市场调查实训、营销策划实训、模拟企业综合实训、商务文案写作实训等,高职院校应结合理论课程开设顺序与专业能力形成规律,安排合理的实训课程次序。

表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

(2)结合学情,打造“三改一加强”有效实训课堂。课程的有效不一定能保证课堂的有效,单招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对实训课堂进行改革,保证实训课程的效果,最终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

改革实训内容。实训内容是保证课堂有效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结合课程标准,按照实训场地、实训实践要求等来设计实训内容。实训内容的设计需要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反复研讨,确定实训项目。实训内容一定要能够落地,也就是在本校能够实施。可能别的院校的实训内容很好,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本校并不能很好实施,这样的实训内容是无效的,因而不能简单照搬别的院校的实训内容。这项工作需要授课教师参考大量资料和职业标准,反复修改,力求最优。

改革实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面对生源结构变化后必须改革的内容,原来的统招生基础好、积极性高、学习氛围好,而单招学生的状况却不够乐观,很多教师都感叹授课之艰难,批评学生不爱学习,对于教师来说,首先需要去转变自己,再去改变学生。其中教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讲如何制定调查方案时学生觉得枯燥,没有用处,我就采取先做后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去做调查方案,以学生的作品为案例来讲哪些正确,哪些还应该考虑,很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认同,原来实训课程一般都是在实训结束后评定成绩,在改革时我们采取“过程式”结合“步进式”的考核方式,即把实训项目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子项目再划分为具体任务,每项任务对应具体分值,学生每实训一天公布一次分数,让学生看到自己每次行动的效果。授课教师在实训前就应该制定的分值详细分布的考核方案,并向学生公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加强实训课堂管理。实训课堂和理论课堂相比,比较随意和松散,在教师讲完或示范结束后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操作,单招的学生经常会偷懒、睡觉、玩手机,这时教师需要承担管理课堂的职责,而不能认为教师只管讲,学生听不听、练不练和自己无关。

(3)多种实训载体优势互补,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现状中提到各种实训载体,例如软件、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每种载体都有其优缺点,不能盲目的认为孰优孰劣,而应该找寻规律,有序组合,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创新实训体系,我校经过多年摸索,提出了“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几届学生的应用实践,效果很好。我们把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营销基础素质训练―专业技能模拟训练―专业技能实战训练―自主创业实战训练四部分,实现了实践教学的顺序化、层次化、系统化,有效整合了实训资源,实现了基础素质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的统一,模拟训练与实战训练的统一,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的统一,指导性实践与自主性实践的统一等“四个统一”。这一体系与实训条件建设相融合,成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突出成果,在全省具有鲜明的创新性、领先性及示范性效应。

参考文献:

[1]王锡麟,王妙.构造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4.

[2]宋新平.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河南教育,2011.

[3]叶伟英.体验式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2009.

第5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摘 要 目的:观察小儿复方氨基酸、蒙脱石散在治疗婴儿肠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肠炎患儿150例,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60例,在补液、抗病毒、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相同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小儿复方氨基酸静滴、蒙脱石散口服,两组疗程均72小时。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88%(71例),对照组治愈率40%(24例)。结论:小儿氨基酸有维持组织器官功能、调节肠道的作用,蒙脱石散有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两者的应用对婴儿肠道的治疗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 小儿氨基酸 蒙脱石散 婴儿肠炎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37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肠炎患儿150例,男87例,女63例,年龄1个月~5岁,平均135个月;发病时间均

方法:两组患儿根据病情适当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抗病毒等相应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儿复方氨基酸(18AA—II)(3G:50ml)静滴,蒙脱石散口服。具体方法:108/(kg·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ml/(kg·日)中静滴,连续使用2~5天,蒙脱石散口服,

疗效判断标准2:①显效:治疗72小时内大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病症消失;②有效:治疗72小时内大便性状和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72小时内大便性状和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结 果

观察组90例,治愈71例,治愈率788%,有效18例,总有效率989%;对照组60例,治愈24例,治愈率40%,有效32例,总有效率93%;两组总有效率无大的差异,而治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3例输入小儿复方氨基酸时出现呕吐现象,给予调慢滴速后,症状消失,1例有便秘,症状都较轻,患儿能耐受,不影响治疗,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讨 论

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要人群,多发于秋冬季节,易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在我国,每年的10月到次年1月均有一个婴幼儿腹泻的发病高峰,病原学研究证实,秋冬季腹泻的80%左右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3。病变主要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其疾病的主要机制为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病变,致使小肠黏膜回收水份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内大量积累而引起的腹泻,聚小肠绒毛状上皮细胞感染病毒后造成上皮细胞内双糖醇含量减少,进一步引起双糖吸收不良,导致协调转运的钠、氯等离子吸收障碍,肠道内呈高深状态,而出现水样泻等表现,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呈低激活状态与细胞免疫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恢复本一致,提示轮状病毒感染过程中细胞免疫参与调整组织器官的功能有重要作用。小儿复方氨基酸为静脉用胃肠外营养液,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氨基酸为人体合成蛋白质和其他组织提供了氮源,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除为合成蛋白质提供氮源外,部分经氧化分解可作为供能物质,另少量氨基酸还能转化变成一些生理活性物质,从而维持一些组织及器官的功能,各种氨基酸可通过血液在各组织之间转运,以保证组织中的氨基酸代谢。增强了机体的调节和抗御能力,使疾病早日康复。蒙脱石散的机制:①蒙脱石散主要成分为双八面蒙脱石微粉,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可均于地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从而避免肠细胞被病源体损伤。②蒙脱石散通过静电作用可于黏液糖蛋白结合,固定消除各种攻击因子,保护黏膜免受损伤,提高消化道免疫功能。③蒙脱石散具有层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能减轻黏膜组织病变修复损坏的细胞间核,使细胞紧密连接,防止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并抑制其繁殖。④蒙脱石散能作用于阿片受体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胃肠蠕动,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恢复胃肠蠕动的正常的节律。蒙脱石散进入肠道后不被肠道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环,对身体的其他脏器无损害,完全无不良反应。

在治疗婴儿的肠炎中,使用小儿复方氨基酸静滴和蒙脱石散口服,对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促使疾病转归有很好的作用,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

第6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关键词] 恩替卡韦;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12.62;R5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4-007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ek more effective antiviral therapy for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by observ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ntecavir in treating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Methods All the outpatients and in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2010 edit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18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in line with initial indications of antiviral therapy were included. The patients received regularly follow-up every 3 months, and related examinations of biochemistry, virology and imaging were completed.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the rela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SPSS 13.0 software, and evaluated effects of drugs. Results The indicators including HBV-DNA, liver function and prothrombin activity of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the differences in comparing with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Entecavir;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Antiviral therapy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多、病情重、预后较差。单纯的综合内科治疗并不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的进展。而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肝组织持续受损并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的根本原因,抑制病毒复制是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近年来我院在综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恩替卡韦(ETV)是临床上一种新型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具备能够迅速控制病毒复制的能力,且耐药性低[1],现采用恩替卡韦(商品名博路定,美国施贵宝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37)0.5 mg,1次/d治疗18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分析9个月随访数据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感染科2013年4 月~2014年3 月门诊或住院病例,根据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建立回顾性、非随机、开放性的临床研究队列,纳入符合初始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2012年中华消化病学会肝胆病学组制定的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性别不限;②临床确诊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③HBV-DNA定量可测;④Child-pugh评分≤12分;⑤可长期随访,签署知情同意书;⑥入组前6个月内未使用其他抗病毒治疗;⑦无肝癌证据(2005年中国癌症协会指南)。排除标准:①合并HAV、HCV、HEV感染;②合并酒精性肝病未戒酒;③难控制的糖尿病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④预期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或1个月内有肝移植打算;⑤依从性差、不适合本研究者;⑥肝肾综合征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肾损害。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①由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对入组患者每3个月进行定期随访,完成生化学、病毒学及影像学相关检查。HBV-DNA检测方法均按照各医院实际方法操作,检测下限以山大一院检测下限为准,并保留同期血清标本1份(-80℃保存),便于统一检测HBV-DNA。②若恩替卡韦0.5 mg,qd治疗24周HBV-DNA仍不能转阴(原发性应答不佳)或从最低值上升超过1个对数(病毒学突破),建议HBV耐药检测,需要时进行“调整治疗方案”,加用阿德福韦酯10 mg qd或其他治疗,在记录表中详细记录。比较各病例用药期间各项评估指标,分析数据,评价用药效果。

1.3 评价指标

1.3.1主要指标(终点) 死亡或肝脏移植。

1.3.2次要评价指标 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9个月 HBV-DNA阳性率及生化学指标。

1.3.3并发症发生率 腹水、静脉曲张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所含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预后转归

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分别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时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黄疸下降,肝功能好转,白蛋白上升,腹水消退。治疗9个月时肝功能基本正常。

2.2 治疗前后生化学指标比较

患者治疗后生化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治疗前后HBV-DNA定量比较

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时,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1.11%、16.67%、0%、0%,见表1。

2.4 并发症发生率

本组病例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治疗9个月后,患者的肝功能、HBV-DNA定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

3 讨论

目前公认的抗HBV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另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目前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及恩替卡韦等。干扰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因副作用大而慎用[3],而核苷(酸)类似物中因拉米夫定致病毒变异率过高、阿德福韦酯抗病毒起效缓慢亦非治疗的首选药物,而恩替卡韦治疗期间因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且抗病毒复制能力强、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故具有疗效确切的优势[4]。

许多学者认为,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较低且在出现腹水后大多数患者2年内均由于不同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及早、有效地抗病毒治疗能够增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复制能力。由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需要较长疗程治疗或终生治疗,因此,有关的指南均建议选择耐药性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5]。恩替卡韦不仅能快速抑制病毒复制,而且耐药性低,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6],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另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清HBV-DNA阳性率、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性肝硬化具有的临床特点是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强、耐药性低、安全性好,治疗效果显著,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7,8]。

2015年版《肝脏病和感染病诊疗指南2015》最新临床专家共识,建议①ETV需空腹给药,建议患者睡前空腹2 h后服用。肝功能失代偿期与肝硬化患者无需调整给药方案。肾功能不全者可以根据Ccr调整给药间隔。②ETV应作为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CHB初治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ETV抗病毒治疗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无论HBeAg阳性与阴性CHB患者,均应尽可能延长疗程以减少复发。③ETV治疗LAM经治CHB患者的耐药发生率较高,一般不推荐ETV单药用于LAM经治患者的抗病毒治疗,LAM耐药患者采用ETV+ADV挽救治疗疗效优于LAM+ETV。LDT经治患者应用ETV挽救治疗方案可参照LAM经治患者。④对于ADV疗效欠佳,包括应答不佳、停药后复发及ADV耐药的患者,可考虑ETV作为后续治疗方案。⑤对于ADV与LAM(或LdT)多药经治患者,可考虑采用ETV+TDF或ETV+ADV挽救治疗。⑥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只要HBV-DNA可检测出,均应考虑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仅HBeAg阳性可酌情考虑抗病毒治疗;其中多数患者需要较长疗程甚至终身治疗。对于此类患者ETV因其抑制HBV作用强且耐药性发生率低的特点,应作为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之一[9-11]。

ETV自上市以来,目前已应用于大量CHB患者,注册临床试验与临床实践均表明ETV具有良好的安全耐受性。与其他NAs类似,ETV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肝功能、HBV-DNA、血乳酸、肌酸激酶以及肌酐等指标[12-15]。

本组研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9个月后,血清HBV-DNA阳性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说明恩替卡韦能快速有效抑制HBV 复制,使肝细胞炎症减缓,肝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再生和修复,且无明显副作用,因此可见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是有效和安全的。由于本组病例样本数相对较少,抗病毒治疗时间较短,耐药变异、药物安全性、长期疗效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罗红彬,胡中伟,郭家伟.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疗效观察[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 12(2):121-123.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传染病信息,2005,18:1-12.

[3] 戚合德,韩丽红.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2年随访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789-1790.

[4] 马丽娜,何智敏,郑艳红,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联合抗病毒治疗初探[C]. 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2013:267-268.

[5] 刘双燕. 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169-170.

[6] 王振坤. 患乙肝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J]. 江苏卫生保健,2005,2:47.

[7] 石晶波. 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43.

[8] 熊首先.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30例疗效观察[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7(2):117-118.

[9] 刘卉,曹祥梦,燕奎华,等.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7):113-115.

[10] 冯继红.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4):29-30.

[11] 黄志刚,柳杰,许永萍.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J]. 传染病信息,2009,22(2):112-113.

[12] Lange CM,Bojunga J,Hofmann WP,et al. Severe lactic acidosis during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entecavir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liver function[J]. Hepatology,2009,50(6):2001-2006.

[13] Yuan K,Guochun W,Huang Z,et al. Entecavir-associated myopathy: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Muscle Nerve,2014,49(4):610-614.

[14] 吴玉卓,霍丽亚. 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疗效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2, 50(23):55-57.

第7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

[中图分类号] R512.63;R5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3-003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mall doses of interferon antiviral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Methods Forty case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all patients were given ribavirin and small doses of interferon,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24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wenty-nine cases of 40 patients were insisted i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17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24 weeks,12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48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anorexia and bloating symptoms of 29 patients were vary degrees of ease. The liver function index (ALT,AST,ALB,TB),coagulation(PTA) and virological indicators in 24 week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Interferon antiviral has better clinical effect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and it can improve the liver function.

[Key words] Chronic hepatitis C; Cirrhosis;Decompensation;Small doses of interferon antiviral;Antiviral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胀满不适、恶心、肝区疼痛以及乏力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发热以及肝脏功能损害。有些患者可出现慢性化而导致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病毒性肝炎,该病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会导致肝硬化[1]。而肝硬化失代偿期就是肝硬化晚期的症状表现,是指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超出肝功能的代偿能力,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主要有门静脉高压、脾大、腹水或者肝性脑病[2]。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是丙型肝炎患者可行的抗病毒治疗手段,本文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实施小剂量干扰素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标准[3]。且所有患者均无肝性脑病、黄疸、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肾功能正常,排除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 39~70岁,平均(58.9±1.2)岁。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甘草酸二胺针(生产厂家:上海现代哈森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 mL∶50 mg;生产批号:20120108;国药准字H200631613)(30~40) mL/d、苦参碱针(生产厂家:瑞阳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15 g/瓶;生产批号:20110311;国药准字:H20040171)150 mg/ d,以及门冬氨酸钾镁针(生产厂家: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 mL;生产批号:20110315;国药准字:20054292)20 mL/d进行保肝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白蛋白治疗低蛋白血症,口服地榆升白片(生产厂家:成都地奥集团天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1 g×20片×2板;生产批号:20120213;国药准字:Z20026497)来纠正白细胞异常等基础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干扰素(生产厂家:长春生长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 mL∶20 μg;生产批号:S0842;国药准字:S10960042)100 U/次肌肉注射,每2天1次。同时给予利巴韦林(生产厂家: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 mL0.1 g ×10支/盒;生产批号:20110812;国药准字:H41023268)治疗,根据患者的体重以及耐受量给予(600~1000) mg/d,治疗1周以后将干扰素的剂量提高到200万U/次,每2天1次。治疗12周后监测患者的肝功能、PTA以及血常规,对于耐受好的患者继续增加干扰素300万U/次,每2天1次。维持治疗到24周,其中耐受性良好的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至48周。对治疗到24周或48周的患者分别随访24周。

1.3检测指标

采集患者指血,然后放入抗凝剂注入到5 mL的真空采血管中,摇匀后去密封盖,将样本放在采血针下吸样,在仪器上打印来检测血常规,并且将采集的血液放在仪器上来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采集患者空腹血液来测定肝功能(ALT、AST、ALB以及TB)。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F检验, P

2结果

2.1患者的一般情况

40例患者中有29例坚持抗病毒治疗,其中17例治疗24周,12例治疗48周。治疗后,29例患者纳差和腹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随访发现有3例出现病毒反弹,无患者出现死亡。

2.2患者24周、48周以及72周检测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胀满不适、恶心、肝区疼痛以及乏力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发热以及肝脏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出现慢性化而导致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根据病原学分类可以将肝炎病毒患者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临床上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的肝炎病毒均为RNA病毒。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简称为丙型肝炎或者丙肝,该疾病主要经过输血、针刺以及吸毒等进行传染。据统计每年都有很多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死亡原因。患者发生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其10年存活率大约为80%,若患者出现失代偿其10年生存率仅25%[4]。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会表现出食欲减退、恶心,患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耐受性较差,患者会出现腹水和肠胀气。患者还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和失代偿,肝硬化最后的治疗方法为肝移植,而肝移植经济负担较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5-7]。干扰素是一种光谱的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和抑制病毒,而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作用来使患者产生抗病毒蛋白,进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应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病因治疗可以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据研究,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以激活免疫应答,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8]。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通常被认为是干扰素抗病毒的禁忌证,然而近期研究发现,小剂量干扰素对脾功能亢进者也同样适用[9]。

闫雪琴等[10]对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的效果观察研究发现,治疗后患者的纳差、腹胀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功能也得到改善,病毒学指标也得到改善,证实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应用小剂量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通过研究发现,40例患者中有29例坚持抗病毒治疗,其中17例治疗24周,12例治疗48周。治疗后,29例患者纳差和腹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随访发现有3例出现病毒反弹,无患者出现死亡,说明小剂量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研究还发现,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72周和48周时比较,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充分证明了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而且能改善凝血指标以及病毒学指标。据报道,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使患者的纤维化程度降低,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11]。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慢性丙型肝炎容易发展成肝硬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行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蔚,尹有美,于立新. 慢性丙型肝炎两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40-3241,3245.

[2] 吴勤,金波,马雪梅,等. 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13,15(3):517,540.

[3] 马雪梅,金波,孟繁平,等.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随访研究[J]. 传染病信息,2013,25(3):161-163.

[4] 陈立艳,周莉,马英骥,等. 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27):2925-2928.

[5] 张颖,魏欣,贾战生,等. 丙型肝炎各级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2):93-96.

[6] 刘驰华. 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6):25-26.

[7] 胡忠金,周衍国,潘润洪,等. 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4):73-74.

[8] 黄水根. 核苷类药物联合小剂量短效α-2b干扰素治疗失代偿期乙、丙混合型肝炎肝硬化[J]. 实用临床医学,2013,14(9):37-38.

[9] 郭小青,邱服斌.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175-176.

[10] 闫雪琴,李志勤,武淑环,等. 丙肝肝硬化患者使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的效果观察[J]. 医学论坛杂志,2011, 32(6):35-37.

第8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引言: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营销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营销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的营销能力成为了影响企业利润收入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经济学家眼中,市场营销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企业的竞争对手是企业的敌人,顾客是企业取得战争胜利的保障,因此,我们需要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增强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竞争力。

 

一、市场营销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营销的模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以街头推销方式为代表的传统市场营销模式已经不再是市场营销的主流。在营销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服务营销、网络营销、概念营销以及整合营销成为了市场营销的主要营销模式[1]。通过将新型市场营销模式与传统市场营销模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是一种生产观念导向的营销模式,它把市场作为生产过程的重点,而新兴的市场营销模式则是把市场看成了生产过程的起点通过了解顾客实际需求的方式来生产商品。因此,新型的市场营销模式可以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因此很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会通过新型营销模式的应用,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自身的生产观念及规章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可以说明市场营销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以美国安利日用品有限公司为例,安利是最早通过市场营销方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通过顾客带动顾客消费的方式来开展市场营销,使得企业可以通过顾客在亲戚朋友之间对企业产品的宣传了解顾客需求,进而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该企业通过营销员职业规范制度的建立,奖金制度的完善让企业的忠实顾客成为了企业产品的销售者,这种顾客与顾客之间的直销方式的确立是对市场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企业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也推动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这个例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中,市场营销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二、市场营销战略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

 

在传统的企业发展观念之中,市场营销战略往往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的一种分支,这样,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之中,市场营销战略是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基础制定出来的[2]。这就使得市场营销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是一种从属与被从属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的发展中,市场的营销战略隶属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这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制定的市场营销方略的正确与否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息息相关,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误会在的、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失误,进而会使企业失去自己的顾客基础和市场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市场营销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之中,市场营销战略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处于了一种核心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要对传统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变革。在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中,市场营销应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通过对海尔、宝洁、沃尔玛等位居世界500强的企业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企业都是通过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方式来推动企业战略的发展的。这就说明市场营销战略也需要和企业的其他职能战略进行配合。因此,在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中,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市场营销是企业树立自身品牌的推动力

 

在市场营销中,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已经成为了市场营销的准则。坚持诚信经营是遵循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的一种体现[3]。中国古代就对商家提出了“童叟无欺”的原则,由此可知坚持诚信经营,树立自身品牌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大目标。通过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市场营销成为了企业树立自身品牌的一种推动力。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市场营销通过帮助企业完善经营管理体系的方式发挥了这种关系。市场的商机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市场信息成为了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会越来越注重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的维护。这样市场营销也就成为了企业树立自身品牌的一种推动力,我们以日本丸井百货为例,丸井百货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该公司通过开展市场调查的方式,对日本青年的超前消费这一支出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通过商品分期付款制度的确立满足了日本青年的消费需求,这样,作为一家从事圣品服务业的单位,丸井百货就通过商品分期付款制度的确立打造出了自身的服务品牌,通过企业自身品牌的树立吸引了顾客。

 

第二,市场营销也可以通过企业通过分析市场变化的方式增强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了维持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来对竞争对手进行研究,在对竞争对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对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弱点进行分析,在分析产品弱点的同时嗨哟啊对对手的营销方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而通过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运转。在新的市场营销模式下,市场调研开展市场营销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就可以说是市场营销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

 

结论:市场营销是企业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的维护。

第9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

加强市场影响管理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进而引导企业改进和研发新产品。对于很多小微企业而言,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身品牌形象的影响力较小,特别是与同行业的知名品牌相比,社会认知度和消费者认可度都处于下风,进而接影响到销售业绩及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表面层次而言,市场营销与销售的关系更为紧密。但是从深层次进行分析,小微企业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在提高产品销量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这对于提升品牌形象是极为重要的。

二、小微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中国小微企业大多属于“家族”企业,因而采取家族管理方式的比较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比较少,因而导致很多小微企业领导者市场经济意识较差,有的不注重市场营销管理,认为市场营销就是销售产品,缺乏对市场营销价值、作用、模式的深刻理解,因而很少研究和制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和管理战略。还有一些小微企业尽管制定了市场营销战略,但由于不注重管理,特别是缺少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存在着“想当然”的营销管理意识,无法找到符合小微企业发展实现的营销管理模式。

(二)管理目标单一

尽管中国小微企业都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但很多小微企业营销管理目标不明确,在营销管理方面缺少整体性、长远性、战略性思考,很多时候对市场营销管理的目标定位都放在多销售产品方面,在营销手段上多数都采取“价格促销”的营销策略。还有一些企业缺少竞争意识,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小富即可的思想比较严重,存在着将市场营销管理目标定位在“保生存”方面,没有通过营销管理进行市场开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营销管理水平。

(三)管理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国小微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瓶颈”,懂营销、懂技术、具有较强责任意识的营销管理人才十分短缺。由于中国中小食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因而在市场营销方面更多注重市场和渠道问题,而对营销人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导致中国小微企业营销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很多营销管理人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所适从,基本上不掌握营销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很多时候不能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吻合”。

三、加强小微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对策

(一)创新管理理念

市场营销面对的是市场,只有在市场当中寻求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才能提升市场营销管理水平。小微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市场导向”的管理理念,对市场营销管理的目的、实质、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转变传统的、落后的市场营销管理思想,通过企业领导者观念的转变来提升市场营销的地位。小微企业要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管理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营销组织机构、决策机构,为小微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管理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创新市场营销管理理念,还必须转变过去以“销售”为目标的营销模式,将产品动态、市场发展、营销目标、营销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小微企业能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市场营销的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水平。

(二)优化管理目标

营销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小微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微企业必须转变过去以“销售产品”为主的营销目标,将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到以“顾客满意”为主的营销目标,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站在市场、客户和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市场营销管理的价值。优化管理目标,小微企业必须从自身企业实际出发,按照有利于企业营销、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综合运用市场补缺者策略、无品牌策略、专精策略、依附策略、国际化营销策略、本地化营销策略、差异化营销策略、虚拟营销策略以及低成本竞争策略、集中化竞争策略等多种现代营销策略,努力实现小微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目标。(本文来自于《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完善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是保证小微企业市场营销目标、计划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小微企业要转变过去传统的“销售式”营销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科学、有效、规范的营销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建立以销售量、回款率、增长率、满意率为核心的目标管理机制,将其作为考核市场营销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激烈约束机制,将市场营销与工资、资金、福利等经济效益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市场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营销管理制度,加强对营销人员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的教育培训,规范营销人员的组织行为,推动营销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

(四)打造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