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

第1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 景观专业 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郑燕宁(1972- ),男,广西贵港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和职业教育;江芳(1973- ),女,江西萍乡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和职业教育。(广东 佛山 5283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03-02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美国创业教育先驱Jeffery A.Timmons也把社会面临着人类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在全世界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场深刻革命比作“一场无声的革命”。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自觉改革课程体系,探索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新模式,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逐步实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也得到大步发展,但同时多元素的影响造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因此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必须要调整办学思路,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才能解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就业质量,达到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对推动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深入发展,具有高瞻性的意义。

二、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现状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到目前为止在校学生达80万人,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但是由于中国高校持续扩招、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发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压力十分严峻,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根据广州媒体报道,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高校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而通过分析这两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部分景观设计类毕业生主动创业,让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美国20%~30%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但是国内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状况仍处于整体比例较低、急需突破发展的阶段。

1.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够。Schumpeter认为,创业指对企业组织实行新组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材料来源、新生产方法、新市场和新的组织形式的措施。而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毕业生通常的短暂性的接单、培训、家庭作坊式等不能算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就业。并且创业要基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出潜力。

2.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不够。主要体现在:缺乏创业心理准备,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欠缺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与创业相关的注册、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不足;艺术类学生的性格比如与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以及缺乏资金、缺乏市场经验等因素也制约着创业的成功。

3.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工作没有做到位。创业方面,政府的政策还不到位,没有特别完善的政策系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应的资金或者免税政策等措施;同时市场环境也不是很充分。而且高校的引导教育不足,创业教育的实施目前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很少有学校鼓励且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学校的创业也只是停留在口号方面。尽管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已有一段时间,但发展速度之慢,对经济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

三、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问题的时候,必须改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传统的就业理念,从加强创业教育开始,引导和扶持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在教育中转变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探索构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通过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1.创业教育目标。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如何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目的,将当今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采取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等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最终达到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目标。

2.创业教育开展的内容。首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规律,发现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的创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为线索,在分析、比较、总结国内外职业艺术景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后,获得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教改成果。其次,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建立具有促进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以及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3.创业教育开展的思路。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能;营建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真实职业的环境与平台,掌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的计划与行为,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要不断开拓与优化创业教育的开展思路,全方位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多项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4.创业教育实施方法。在教学中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教育的实践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对专业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创新。加强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策略的研究,包括校园精神、物质层面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条件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设的探讨。如在教学中可开设系列类似创业心理学、企业管理、公司运作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的需要。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市场、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的有效途径,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课赛结合、以赛促教、课程对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以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从传统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中突围,探索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变“传统模拟设计课题”为“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提高学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创新技能;变“传统毕业设计实习”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提高高职景观设计学生的职业技能;变“传统学校教学场所”为“行业、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场;变“传统教学环节”为“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坊、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教学链,通过教、学、做形成职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2.校企双师指导,以企业项目设计为载体的“项目参与式”创业教学方法的探索。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存在工作过程中技能不过关、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情况。为了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实际项目及工学结合市场化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突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这样,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一定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确立以就业与创业为导向和核心的设计师职业素能,提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提高设计师职业素能为目标,将其内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艺术景观设计类学生职业素能教育过程中,找到职业素能教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切入点,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本。

4.形成一个全面强化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毕业设计,整合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之中,实现两者的结合,从而创新基于就业与创业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向未来的创业能力。在社会转型期,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把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创业教育当作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渗透、融合创业教育理念,帮助当代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高职艺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创业精神,提高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高职艺术景观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进一步地深化创业教育内涵和加强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宁波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2]石加友.“六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3]吴尚君.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4]王锦花.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现状探析[J].湘潮:下半月,2008(5).

第2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园林企业;现状;发展思路

中国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业兴起及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行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环保理念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为园林绿化行业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园林企业的概念

园林企业是指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从事园林商业生产、经营、设计、施工和管护,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园林企业经营是以园林商品的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

二、园林企业发展前景及现状分析

(一)园林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国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将极大地促进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这一政策为我国园林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存在不同的绿化需求。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大中城市已经逐步完成森林城市建设,今后需要在做好增补和养护工作外,通过优化植物配置结构来进一步实现彩化,提升园林景观的水平,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其绿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可着眼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园林理念由东部向西部不断蔓延,部分经济发展的动能势必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绿化建设也必然加速。所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势必会带动整个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

(二)园林企业的现状分析

园林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园林景观设计与咨询、园林工程施工与养护、园林苗木生产与销售、园林技术与材料的研发等。从承担产业链的各环节不同业务的企业情况来分析:

1、苗木生产企业情况

从产业发展看,苗木种植面积大、范围广。根据市场调研和同行交流,苗木产业近两年变化很大,苗圃扩张很快。据国家农林部门统计,2012年我国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已达96.91万公顷,比2011年增长12.4%,年产值1265亿元。花木企业 6.6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1.3万个,花农 16.5万户,从业人员 4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9.5万人。苗木生产者大部分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及个体小苗圃,其特点是:生产分散、规格小、品质低、同质化严重、管理粗放,不考虑市场需求和创建品牌。还有部分园林工程公司的苗圃,产品主要为自己承接的工程储存用苗。真正具备公司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商业园林苗圃乃是凤毛麟角。

2、园林工程、设计企业情况

据中国风景园林网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区园林市场竞争并不平衡,绝大多数一级资质企业均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工程方面现有中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一级资质企业729家,其中沿海发达城市占到全国总数的46%。设计方面现有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甲级资质企业188家,其中沿海发达城市占到全国总数的43%。呈现出“大企业相对集中,区域发展不均匀”的特点。

三、园林企业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园林企业在计划经济下开始发展,并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壮大。过快的发展速度势必导致其行业发展存在很多薄弱之处。1、盲目投资导致行业无序竞争,出现种植面积过大,产销信息不畅,种植品种与需求不匹配等等情况。2、各产业链间企业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战斗力,难以形成整体的合力。3、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景观设计、又懂工程施工、对苗圃管理技术和园林植物也很熟悉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这些因素都制约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提升发展。

四、园林企业的发展思路

从园林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将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所在。

1、发展规模化园林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

园林绿化行业的产业链包括园林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所有环节。上游企业包括苗木生产商和园建材料供应商,分别为工程承包商提供苗木和园建材料;中游企业包括景观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后期养护,景观设计单位为园林项目提供设计和咨询服务,施工企业按照设计要求施工,项目完成后移交园林养护单位进行养护或者移交发包方。当前园林企业正朝着业务覆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即一个园林企业同时具备苗木生产、景观设计、工程施工及养护的能力。(详见图1:园林企业一体化战略示意图)

由图可知,苗木生产可以为设计业务提供素材信息,让设计师从现实的苗木资源中取材,有利于设计思路的最终实现以及苗木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返工、浪费现象。苗木生产可以为工程提供施工苗木。通过苗木销售园林企业可以增加盈利能力。设计、工程、销售环节反馈的市场需求信息为苗木生产提供苗木种植指导,使得种植的苗木不会过多偏离与实际市场需求。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让企业有能力承揽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有利于工程项目进度安排的统筹调度和协同指挥。把资源最佳地组合到园林绿化项目上来,减少管理链与管理环节,集中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采用先进的管理科学方法,真正体现风险与效益、责任与权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规模化经营苗圃

由于人工、土地租金、管理费用上涨,一些中型苗圃发展壮大后纷纷以承接绿化工程为目标,以此提高经济收入。与此同时,为了减少运费、降低投入成本,有资金实力、规模比较大的园林绿化公司则纷纷建立自己的苗圃储备苗木,而这些并不能解决根本。苗木资源将成为园林企业今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我通过浙江滕头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的苗圃建设战略发展思路来展开阐述。

以滕头园林的经营发展为例,公司整合资源和优势,创建了苗木营销、工程施工、景观设计“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其核心和基础就是苗圃建设。公司按照全国市场分布进行战略布局,现已建成长三角、中部、北方和西北四大苗木基地,面积达到四万多亩。公司按照现代园林苗圃建设标准和市场需求精心规划布局,苗木存圃量361万株,苗木品种160多个。商品苗年产销能力达到近20万株,产值超亿元。坚持“规模化、大规格化、标准化、精品化”的苗木生产战略,使得滕头园林形成了大规模、大规格、大批量和高品质的特点和优势,在大规格苗木的产销和批量供应上形成绝对优势。

(三)改进人才管理机制,提升企业员工素质

第3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随着城市空间的飞速拓展和城市人口密度的激增,城市的交通状况也日益严峻。大量兴建的立交桥确实是在短时间内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但是随着立交桥而出现的立交桥桥下空间却在前期规划和后期使用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以解决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设计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为出发点,分析了立交桥附属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为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提供高品质的、全方位的指导,以求对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

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9603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密度的骤升,城市交通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城市立交桥的规划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日益严重的问题。

客观来讲,立交桥的大量出现确实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立交桥出现的桥下附属空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立交桥在设计之初就很容易忽略桥下附属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随着立交桥后期的使用,各种问题随之出现,比如桥下空间的植物种植搭配与后期管理、路面铺装的材料与使用维护、桥下交通组织等等都出现问题。

2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

2.1立交桥

立交桥,全称“立体交叉桥”,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现代化陆地桥。常见的立交桥有以下几种形式:单纯式、简易式、互通式、灵活式,其中灵活式立交桥和前面几种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地势,可以把直行车辆、左转弯车辆、右转弯车辆的通过可以在交叉范围外单独建匝道实现,或者通过别的立交桥实现。这样的好处在于其形式灵活,可以与别的立交桥在功能上互补,体积不大,最适宜在现有地铁等别的建筑物的城市建造,能解决交通拥堵,是立交桥的发展趋势。

2.2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

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主要包括:在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中运用地形地貌、植物造景、装饰及景观小品、灯光色彩、等景观设计的要素,进行艺术化的建造,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车行视线、增强立交桥自身优美和可观性以及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休闲的空间等。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应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的。

3郑州市立交桥绿地设计现状分析与改造建议

3.1郑州市立交桥发展概述

1994年3月,郑州市政府为缓解金水路日趋紧张的交通状况,宣布在金水路上修建河医立交桥、大石桥、新通桥和紫金山立交桥四座立交桥,以及新通桥与大石桥之间的高架桥,这项于同年12月份投入使用的工程被称为“四桥一路”工程,同时拉开了建设现代郑州的序幕,这四座立交桥也由此成为郑州市建设的第一批立交桥。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立交桥的建设也如雨后春笋在城市的各个交通节点矗立起来。根据郑州市交通规划还将继续扩大立交桥的建设规模,该规划提出中心城区主干路重要交通节点全部采用立交,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立交桥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立交桥的分布趋势由城市中心区逐渐向城市外环发展,当前立交桥多集中于三环路上。且三环路东侧立交桥密度较大,这也代表郑州市将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这为城市快速环路的建成提供了保障。

3.2立交桥绿地设计现状分析

对郑州市内道路上的立交桥进行研究分析,郑州市的立交桥绿地设计的现状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间绿化水平

立交桥的空间绿化在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中占有最重要的角色,有些立交桥附属空间甚至只运用了植物这一种造景元素进行景观营造。关于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的绿化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1)立交桥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立体绿化的条件,郑州市立交桥在立体绿化这个层面上还有许多不足,基本上没有做到立体绿化,很多立交桥只对其桥下空间做了简单的绿化,无论从植物品种搭配还是从植物造景造型上来说都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2)分离式立交桥绿化不足,郑州市几座分离式立交桥中,绿化品种单一,植物层次欠缺。郑州本身的气候条件,干旱少雨,导致桥下植被的成活都有很大问题。所以有些立交桥基本上就没有做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直接对地面硬化了事。

(3)由于郑州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目前很多人流量大的片区,人为破坏导致了立交桥附属空间的环境破坏。很多桥下空间直至成为非机动车停车场,更有甚者直接沦为垃圾场。

3.2.2空间使用率

立交桥附属空间使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开放式的空间少、使用主体的弱势性两个方面。

(1)开放式空间少。

郑州市立交桥中,只有部分桥下空间开放给市民使用,而且使用的方式也较为单调,多是作为市民散步、遛狗等的环境。很少作为文化休闲的空间,主要原因在于桥下空间的基础设计不够完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而城市立交桥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本可以开拓出更多的开放空间来丰富市民的休闲生活需求。

(2)使用主体的弱势性。

立交桥附属空间的“使用主体”在这是指在该空间里长期停留,或经常停留的使用者,而不是简单的以穿越、短暂停留为目的的使用者。根据笔者对郑州市大石桥、新通桥路段的观察,发现目前,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使用主体多为周边生活的老年人、农村务工人员、流动性的小商小贩、低层级的服务行业者、流浪汉等弱势群体。

3.2.3景观特色不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郑州市内的立交桥几乎都没有特色,和郑州文化有关联的名字也没有,第二个方面主要体现在立交桥的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没有体现郑州当地的文化特点。

(1)一个有特点的名字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熟知,城市立交桥需要不同的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名字。好的名字不仅方便人们交通出行,还可以为城市的文化代言。

(2)郑州市的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基本上都是保持了桥体钢筋混凝土的特色,桥下空间种植多为常见的绿篱型灌木,混着散种一些普通的中型乔木,景观植物之间的搭配和造型趋于同化,很少看见很有特点的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设计。城市立交桥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理应成为有特点的、能成为一道风景的城市名片,展示城市的文化风貌。郑州作为一个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城市、中国的古都之一,文化底蕴雄厚,文化特征突出,但是在立交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营造中竟没有充分体现,不能不说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一大遗憾。

3.3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改造设计构想――以金水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为例

3.3.1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

整体设计应以人为中心来展开,应该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尺度,环境心理感受,以及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设计的成果能够为受众打造一个,富有文化特色,以及具有休闲、娱乐趣味的立交桥下绿地。

(2)突出城市特色。

设计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的自然元素和独特的人文元素,加以提炼设计,深度展示当地的特有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树立城市特色。

(3)生态化造园理念。

除了较好的观赏的效果,设计应当遵循生态化的造园理念,致力于营造一个,协调可持续、以绿色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以及供人们休闲活动的空间环境,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总体定位。

充分利用立交桥绿地,在保证绿化功能的基础之上,融入城市休闲绿地的设计,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元素,树立城市特色,打造兼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城市休闲绿地。

3.3.2设计构思

(1)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活动需要,设置了中心广场、汇演广场、健身区、休闲区、草坪区。中心广场主要起到了统领、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也具备了活动集会的实际功能,休闲区可以让人们静静的休憩、思考,草坪区可以让人们沐浴着阳光徜徉在绿色的海洋里。

(2)道路交通。

作为互通式立交桥的一部分,该设计区域的交通比较灵活,区域内的一级交通是原来规划的一部分,设计中保留了这一道路,作为设计区域的主要道路,起到了贯穿东西道路的作用,根据实地的调研,这条路过往的大多是电动车,很少有机动车通行,交通的负载压力不大,为在此区域内的造园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二级道路和一级道路构成了一个环形交通,有着较明显的导向作用,三级道路,引导人们通向设计区域的局部观赏休憩。在一级道路的两端设置了两个主要入口,区域的次入口设置在桥下面的桥墩之间,显得方面灵活。

(3)景观结构。

设计区域分为中心广场、汇演广场、休憩茶座、健身步道广场,四个主要的景观节点,轴线由两个广场统领,整体结构合理明确。

3.3.3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在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的同时,应该凸显本地的特色,可以运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整体应遵循协调可持续的的造园理念,打造生态化植物群落。

本设计中采用了栾树、法桐作为基调树种,银杏、元宝枫作为观叶树种,大叶女贞作为常绿树种。采用了红叶石楠、连翘、南天竹、月季,作为主要的灌木花卉。营造层次丰富、色彩多变,四季景观特征明显的自然环境。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交通压力也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立交桥这一现代化构筑物的兴起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其首先在功能上缓解了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状况,但随之而的附属空间的设计与使用却对城市环境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虽然随着人们对所处环境生态的不断提高,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缺少科学研究,和突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正是基于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以及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方法,解读了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对于城市交通系统、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意义,针对郑州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具体现状做出了具体解析,并以郑州金水立交桥为基址,完成改造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桥梁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鲁敏.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李晓霞.重庆市城市立交桥附属景观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00501.

[4]吴清华.国内城市立交桥绿化研究概述[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6.

[5]鲁敏.城市绿地系统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

[6]李宇宏.景观设计基础―植物设计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第4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居住环境 , 景观 , 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ity people about two-thirds of the time to spend on settlement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quality directly affect people's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spiritual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status, and how to live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the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and design public building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with the organic union,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and belonging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were introduced, which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on a higher level.

Key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居住区环境景观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化居住区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对于提高居住区的人文质量,改善居民邻里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有重要意义,并且还可以使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时下的景观设计多数限于规划设计和重平面规划却忽略景物塑造的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上也存在着片面追求风格形式、重人工轻自然,注重景物单体的形态塑造而忽略景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形态的塑造与平衡等等问题。

1 原先的居住区环境景观

居住小区引入我国以来,对住宅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大多采用居住小区模式。但封闭性是居住小区建筑模式的局限性:为了保证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垒、宁静的居住环境,建筑设计师尽量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小区独立于喧嚣的城市生活之外。这样城市道路遇到小区时不是嘎然而止就是绕道而过,不能顺畅地穿越通行,或者将高层建筑沿周边布置在小区的外侧并利用裙楼与外部分隔,内部则安排多层住宅和公共设施,身处其间虽然安静,却难免有闭塞郁闷之感。而且以这种相近单一的模式来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很容易造成简单模仿、千城一面,缺乏地方特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居住形式与风格。建筑、景观设计师应尊重与延续本地历史“文脉”,克服居住小区单一模式与历史“文脉”延续性间的矛盾,保护利用好历史“文脉”在旧城里业已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街巷空间等历史文化地段。通过建筑设计师的巧手,突破小区单一模式,使住宅小区设计融入城市的传统之中以增强归属感,保证新建的人造环境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恰当沿袭当地历史“文脉”,都市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传承、古迹保护、社区特征等得以持续。

2 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2.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2.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

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2.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

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2.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3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3.1 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

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3.2 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3.3 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3.4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4结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第5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代水利工程;工程设计;要点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对于周围的水利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水利建设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步成为社会的焦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水利工程不仅要保证其整体的质量,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逐步成为工程设计的考虑方面,现代水利工程的应用而生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和人民对于水利建设的高需求,因此势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其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亟待完善,以下笔者简要就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要点加以阐释。

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及开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处于一种稳定发展的状态,工程设计方面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日趋完善,行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与此同时,在注重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水利工程设计开始对生态因素加以强调,以期突出工程的美学价值。具体来看:

(一)水利工程设计的法律及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行业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全面转变,而这种工程的发展与变革使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整体管理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水利工程的设计管理的中心逐步由专业化及综合化向项目管理转变。与此同时,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标注体系在内容、指标以及监督等方面的调整,相关部门也对部分法律法规、准则条例、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等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水利工程设计的法律与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二)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结构建设更加完善

水利工程设计可以说是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近年来,针对多数设计单位从业人员较多、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不同的设计单位加强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并在改善用人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设计人才的合理选用和强化培养,使行业的结构建设更加完善。

(三)水利工程设计对生态因素与美学价值的强调更加突出

现代水利工程在注重其基本功能的导向作用下,对景观设计的重视度也有所提升,水利工程的设计强调工程的艺术、人文与自然景观之间在关系上的调和性。随着工程设计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环境景观化和建筑艺术化水平越来越高,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逐渐融入到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当中。

二、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状态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把握“工程与生态、景观与文化、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主题,做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水利建筑整体与景观设计内容相融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水工建筑物个性、布局、色彩和创新,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区域性、历史文化性、整体性等因素,真正做到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美观、可持续性等。

可以说,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正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不管是相关的法规、制度体系、设计的结构体制还是设计的生态和美学价值,都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加强和提升。但从工程设计的执行与落实现状来看,水利工程设计的实际发展状态并不是很好。

首先,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偷工减料”的问题普遍存在;其次,在现有的水利工程设计行业,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尽管我国水利工程设计的整体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态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依然存在部分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只有立足于这些问题,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水利工程设计的要点。

三、现代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水利工程设计前,应研究工程所建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设计时应解决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和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使设计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一)安全第一,经济合理的原则

现代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水利工程应满足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要求,还应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满足相关的规范要求,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做到经济合理。例如现代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除应满足一般的防洪要求外,还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工程建成后将会有大量的游人进入,因此,在工程设计中既要满足人们亲水、嬉水的要求,同时还要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遵循以人为本策略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工程安全为基础,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设计者应该把更多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从而营造出高品位的景观和环境。

(三)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设计应重视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给水利工程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在内的综合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现代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利工程的设计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四)坚持生态化和自然化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设计主题,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考虑工程、景观以及生态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因地制宜。

(五)将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相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并运用生态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工程技术,实现水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为重要。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季节性变化明显,所以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中应重视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

(六)设计时应重视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

作为城市景观的现代水利工程,其文化品位通常是决定该城市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设计应在对城市的自然文化、人文风俗等特点深刻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建筑、水域、绿地的布局和规划,使水利工程的文化氛围与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融为一体。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七)水利工程设计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在进行工程设计之前,工程的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必须对工程所处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保证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策略解决好工程与环境协调这一问题,保障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设计人员必须摒除传统世俗的审美及评判标准,避免病态空间的构建和国务装饰问题的发生,在减少视觉污染的同时,使整个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有效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水利工程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合理的吸收和采纳,进而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1]许长云,范立康.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点探讨[J].江西建材,2012,06:150-151.

[2]杨清义,贾海滨,孙业海,王立宣.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问题及关键点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13,13:54+56.

第6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水景;水池式:浅碟式:旱地式:河湖式:旱喷泉:安全;潜水泵;漏电:漏电保护器:管道泵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258-01

水是生命的核心,中国自古就有:“人之居处,宜以择水而居为佳”的说法,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水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求,而且能提高人们身心的舒适度,由于人类亲水的天性,从人类活动开始,人们就依水而居。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自然山水已经慢慢退离人们的视线,但是人们对水的热爱依旧,住宅小区,公园,街道处处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景。

城市里的居住者每天都必须面对着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水能带给他们惬意的享受,冲淡压抑的生活。为了更好的展现水的魅力,现在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把对水的设计锁定在近水、临水、亲水之中,但是一个真正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水景营造,不仅要能提高人们身心的舒适度,满足人们亲水玩水的乐趣更要的是考虑安全性。然而据调查,漂亮水景往往存在规划设计上的缺陷,这种缺陷源于我们对规范的认识不够。

水景并没有统一的形式,通常根据规模、环境艺术和功能要求灵活设计。常见的形式有固定式,半移动式和全移动式,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固定式即所有水池内设备均为固定设置,不能随意移动的形式。(见表1)

这是《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对水景形式给出的解释,应该说是具有权威性。在园林的水景设计上经常采用前三者,笔者也只对这三种水景谈谈潜水泵的应用体会。

潜水泵顾名思义即长期潜入水中运行的水泵。它由水泵、潜水电机和输水管三部分组成,泵与电机直联,所以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较轻的特点,是目前水景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水泵形式。潜水泵是采用机械密封或气封等防水措施来保持电动机内部干燥,但是水泵长期在水下工作,时间长了易锈蚀,导致泵井下盖有裂纹,密封环损坏,防水措施失效,水侵入电机,引发潜水泵漏电。《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2.9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中,提到潜水泵安装漏电保护器(俗称保命器),只要潜水泵漏电值超过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值(不超过30毫安),漏电保护器就会切断潜水泵的电源,避免漏电,确保安全。此规范的出台证明潜水泵漏电已经引起了重视,可是即便是有了这种保命器,每年因为潜水泵漏电而引发的安全事故仍不胜枚举,个中原因有漏电保护装置不灵敏,水泵连接电缆绝缘损坏等等,正是潜水泵漏电现象的层出不穷也限制了潜水泵的使用范围。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8.3.5中明文规定,旱喷泉内禁止直接使用电压超过12V的潜水泵。其中条文说明:旱喷泉内常有人游戏,景观水池内有时也有小孩玩水,超过12v的电压可能给人带来触电危险。《水景喷泉工程技术规程》CECS218:2007,4.2.17第5条中明文规定,在人能涉水区域,池内不应设置水泵。当在池外设置时,应采用离心水泵并应设计成自灌式或自吸式。笔者认为,规范考虑的无非就是怕潜水泵漏电从而导致水体带电,使人有触电危险。但是现在市场上没有生产12V的潜水泵,所有目前来说旱喷泉和有人嬉戏玩耍的景观水池只能选用管道泵。

水池式水景如果只作为纯景观性欣赏,笔者认为使用潜水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浅碟式水景的定义已经说明了此类水景并不是观赏性的水景而是亲水性的水景,可设计手册给出的图文却依然是采用潜水泵,这显然有矛盾。笔者曾经设计过一浅碟式水景,水景平面如图1所示,

图1中浅碟式水景水池水深5厘米,水池中间设有涌泉喷头,位于广场中央,水池向左右两边的水沟内跌水。所有水景水都在水沟内回收。此类水景最简单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将水沟内的水全部回收到蓄水池内,蓄水池内设潜水泵。另一种做法同样是设蓄水池,在蓄水池旁设机房,采用管道泵实现水体的循环。从平面图可以看出此类水景亲水,戏水性强,从安全用电的角度考虑,笔者采用后者,在水池外设计一蓄水池和机房,蓄水池和机房采用合建式节省部分机建费用。

以往给水排水设计概念性的约定认为普通景观喷泉是观赏性喷泉,不应有游人参与。但是这并不代表游人就不会参与,随着中国园林景观的不断创新,现在越来越多的景观水池在设计上都允许人亲水,玩水,而不是纯粹的欣赏。以往大多数水景的设计是将喷泉的造景(水形)循环水泵(潜水泵)直接放置在水池或池中的泵坑里,因为这样做既经济又实用。可是却存在安全隐患,当潜水泵电机或相关线路绝缘损坏时, 因为水是导体,导致水池带电,而引发参与玩水的人触电的事故时有发生。2013年8月,北京某宠物乐园泳池发生喷泉漏电事故,导致一名男子及两只宠物不幸身亡。2012年10月,武汉某小区门前发生惨剧:一少年在喷泉中捡拾皮球时意外触电,一名年轻保安跳入水中救人,少年得救,但保安不幸罹难。2010年2月深圳某小区,一名6岁小女孩在池边玩耍时落水触电,经人呼吸抢救才苏醒。回顾种种事故的发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水池漏电。值得反思的事为什么一个景观水池会变成电击危险性大的特殊场所。

2007年以前规范中没有规定景观水池内潜水泵的使用要求,直到《城市绿地设计规范》的出现才规定旱喷泉内潜水泵的使用要求,对其它类型的水池则没有明确规定。人身安全是人的最基本权利,水景设计的不合理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笔者认为随着人们对舒适性的不断追求,水景的观赏性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希望可以参与,能在有水的地方嬉戏玩耍,而这些要求却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健全我们的规范条条文。想要达到设计为人所想、为人所用,人与水在空间上、视觉上相融合的境界需要各专业设计师的有效配合,笔者希望有关水景潜水泵的使用要求的规范能尽快完善,给大家一个安全又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三版第2册 建筑给水排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水景喷泉工程技术规程.中国计划出版社CECS218:2007.

[3] 水景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7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园林施工;项目管理;政策法规;技术规范

我国的园林工程规模正随着城市绿化率的不断提高在不断的扩大,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以来我国园林绿地面积逐渐扩大,截止2011年底,中国拥有园林绿地面积245.27万公顷,是2001年(94.7万公顷)的2.59倍,同时,中国建成区绿化面积也在也在逐年扩大,2001-2011十年间增长了2倍多。截止到2013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1.2万公顷,比2012年增加9.3万公顷,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39.59%和35.72%”。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我国的园林工程正朝着规模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前进。

1.现代园林工程管理研究状况

现阶段我国园林工程项目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当前园林行业发展中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和体系架构。园林施工企业需要优化运营模式,提高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效率,才能够降低工程造价。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是优化工程施工管理和提高施工技术的重要途径。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是以PMI为代表的美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和以CCTA为代表的英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我国园林工程管理的理论的探索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现代管理主要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结合PDCA循环运行的基本方法,体系是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构建的C-PMBOK,虽然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已经出具规模但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工程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通过采用新型技术手段,保证园林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2.某市市园林工程管理案例分析

园林工程管理主要针对工程项目实践,主要涉及申报审批、质量监督和验收审核等多个因素。我国园林工程行业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性色彩的专业化园林工程管理模式,先通过某案例进行分析。

该工程是与商品房配套的绿化景观工程,规模不大,但涉及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完整,主要涉及景观小品、绿化种植、小区给排水等。施工单位具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景观设计专业资质和绿地专业养护资质。工程项目部门由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组织建设单位,各有分工。其中绿化工程项目建设面积为2843平方米。

2.1工程项目初期调研管理

初期调研工作建立在对工程项目管理运作模式认知基础上,结合对于该地区工程项目运作的优势,最终实现管理过程的优化组合。该工程项目初期调研管理主要涉及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优势

2.1.1现状分析

对于现状分析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行政体系。园林工程是包含了多个相关领域内容的复杂工程,该工程管理体系建立在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为主导的基础上,依靠政策法规和宏观调控等手段,建立行政管理机构体系,从而保障园林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就目前而言该工程设计的管理的机构主要可以划分为园林绿化工程交易管理部门、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部门和园林绿化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机构,各司其职。二是行业体系。行业体系是为了完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进而实现组织协调,该工程中的行业体系架构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技术指导机构提供技术管理、指导和服务,城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机构助园林工程生态检测和园林建设质量监督,园绿化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公园设施管理与维护和公共绿地管理。三是企业体系。园林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机构模式,组织管理形式可以划分为: 直线式组织形式,职能式组织形式和矩阵式组织形式。

2.1.2某园林工程管理优势分析

该园林工程管理方面在结合完善的制度管理模式后,优势主要体现在法律政策保障、行业操作规范和施工企业资质完备三个方面。

2.2园林工程项目中期建设管理

2.2.1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本工程管理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涉及安全管理目标、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安全防火措施、安全保卫措施等多个方面,现做一下简单介绍。

依据绿化工程特点,确定安全施工目标,涉及重特大交通事故、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和安全管理人员伤亡率的控制;绿化工程安全管理措施是现场成立安全领导组织机构监督检查安全工作措施,同时全员坚持安全生产自检制度,工地特种作业人员须持证上岗,施工现场内严格禁止不正当的穿着;程安全技术措施现场机电设备、供电设施严禁乱接乱动,严控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等;安全保卫措施有佩带胸卡、运输车辆按指定路线行驶、访客预约等。

2.2.2现场技术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本工程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包括质量管理内容、原则、任务、结构。其中管理内容是确定土方回填后排水坡度,树木栽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栽植后养护管理的制度规范。

2.3园林工程项目后期效果评估研究

对于本工程项目后期效果的评估研究包括了成本控制评估、进度控制评估、质量控制评估和安全控制评估。

2.4项目末期总结管理

从行政监督管理制度层面来看,该市在积极的探索健全园林施工管理体系的途径,这对于本工程来说有效地保障监督和评估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从行业市场管理规范层面来看,行业市场的规范是保障园林工程有序进行的保障,对于工程施工的相关行业规范进行整合,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园林工程管理的科学性。从企业自身管理执行层面来看,园林行业中有“三分设计七分施工”的传统说法,本工程在整个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方案进行现场的管理。

3.园林工程管理模式的体系架构

管理结构主体的架构包括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成本控制。

3.1施工管理控制体系

园林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通规划工序、控制技术和协调组织来达到施工管理进度控制中施工进度要不滞后于既定的进度安排。主要措施包括进度安排、进度计划、进度衔接和进度预算。

施工管理质量控制是园林工程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在这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即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技术的质量控制。

施工管理成本控制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主要包括由劳务费、材料费、现场经营管理费组成的直接成本和由体制成本、素质成本等组成的见解成本。

3.2技术规范控制

完善园林工程技术规范控制对整个施工过程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在制度的层面上可以归纳为:(1)技术控制筹备规范。作为园林工程系统的管理过程要明确设计者的主要意图,需要结合工程相关设计图纸,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措施(2)技术控制验收规范。归纳、搜集和整理工程进展资料,基于施工现状资源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园林工程管理的基础规范制度,明确项目管理的方向。

4.结束语

园林工程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组织体系,本文从某园林工程具体施工管理的多个方面入手,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简单内容和相关原则。园林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我们一定要做好组织管理公作,熟悉管理工作的内容,保障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效率,为城市美好环境把好关。

第8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1 冰雪雕塑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冰雪艺术已经融汇了更多的艺术在其中,且冰雪活动的开展也逐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的冰雪节,以经营商业化为目标的冰雪节、以群众活动为主题的冰雪节等,且冰雪节中以冰雪为主题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有雕塑、冰灯、冰雕摄影等,其中冰雕艺术是冰雪盛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冰雪盛会中形式表现最直接的部分之一。随着冰雪艺术的快速发展,冰雕艺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大量的艺术家在冰雕创作中将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地联系到了一起,因此,作为冰雪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冰雕对于冰雪节举办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的特点,决定着我国现阶段的冰雪雕塑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冰雪艺术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我国现阶段冰雪雕塑工作队伍而言,其中只有极少数是冰雪雕塑专家,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正规专业、技能培训的的冰雕技术工作者,或者是该行业的临时工作者,其中有与雕塑艺术相关的人员,也有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有城市景观设计相关的工作人员,总之,从事冰雪雕塑的工作人员素质、技能参差不齐,这些人员在过去和现在对我国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势必会阻碍我国冰雪雕塑艺术的创新发展,无法将冰雪的特点、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我国现阶段从事冰雪雕塑工作的队伍来看,大多数人员虽然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培训,其雕塑创造只能停留在对技术的追求上,内心思想以及感官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升华,例如,我国北方有些城市的冰雪雕塑还停留在龙、凤等动物形态的雕塑上,作为多我国冰雪雕塑教育还处于初步阶段,冰雪雕塑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缺点。

2 冰雪雕塑教育及冰雪雕塑人才培养的创新

我国作为冰雪资源尤为丰富的国家,大力发展冰雪文化等第三产业,对于拉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冰雪雕塑教育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除开展一年一度的冰雪节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多开展一些以冰雪雕塑为主题的赛事,吸引广大的冰雪雕塑专业人才展开专业的交流,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冰雪雕塑赛事延伸到各大高校,充分调动各大高校冰雕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并可以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黑龙江省是我国冰雪雕塑旅游大省,现如今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该省在发展冰雪文化过程中积极采用这种方法,有效地吸纳了具有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冰雪雕塑人才,推动了该省冰雪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二,要强化课程以及教材内容的变革,现阶段我国试行的冰雪雕塑专业课程缺乏具有地方冰雪产业发展的特色。在实际的冰雪雕塑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了解国外冰雪雕塑产业成功发展情况,并结合本地冰雪雕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编写教材内容、设置实训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加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9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 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 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 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 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 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 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 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 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表1

特 性

社会性 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 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性 交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 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 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 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 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 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 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 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 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6、Lv,Mingwei, Landscape Planning Of Metropolis Tourist Orchard ,(Key Note speec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rban Agriculture、Agro_tourism and City Region Development. Beijin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