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

第1篇: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

1.专业基础教育模块

大学专业与学生大学之前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设计类专业更需要学生的图面感,所以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就是引导学生,为今后设计课打基础。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设计初步。设计素描与色彩是塑造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感觉,三大构成是所有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色彩的构成思维、空间立体思维、点线面综合运用等能力。设计初步更偏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包括线条的运用、园林制图规范、马克笔表现是正式进入专业设计的第一步。

2.设计教育模块

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就是设计,设计教育模块的二级模块包括:设计类、设计思维类与设计史类。设计类包括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场地设计、景观雕塑设计。设计思维类包括景观学导论、设计原理、设计学概论、环境心理学概论。设计史类包括中外设计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设计类以风景园林设计为中心,从大二贯穿到学生毕业,包括校园景观、居住区组团景观、滨水景观、商业街景观、广场景观、公园景观、度假区景观规划,从小到大使学生们系统的掌握现代社会景观的主要类型设计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其他设计属于景观设计中辅助组成要素,例如园林建筑小卖部等,广场中心的主题雕塑等,都为专业课的核心风景园林设计做点缀。设计思维类主要是传授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设计方法等,为设计课做铺垫,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3.专业选修模块

专业选修模块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选择。专业选修模块包括风景摄影、创意景观鉴赏、景观工程施工技术、景观材料、景观工程预算等。创意景观鉴赏由教师点评优秀景观实际案例的优缺点,逐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把好的创意经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今后的设计课中。通过景观工程施工技术的学习,能让学生在设计的同时不脱离实际,是现在的施工技术能达到的。所以专业选修模块的学习能对主要专业课学习起辅助作用,却又是模块化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实践训练模块

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实践训练模块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按市场上的景观设计行业面对的工程项目类别,分别设置对应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每一教学模块应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模拟实际工程项目操作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面向市场的景观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实践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实习、认知实训、毕业实习,每一个实习都搭配一个设计项目,使学生能真正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小结

第2篇: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

一、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 教 学 中,积 极 采 用 Auto CAD、3D 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第3篇: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花境;居住区规划;植物配置

作者简介:钱 多(1983―),男,江苏姜堰人,助教,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5103

1 引言

花境是植物配置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花境是人们参照自然风景中野生花卉在林缘地带的自然生长状态,经过艺术提炼而设计的自然式花带,其艳丽的色彩和丰满的群体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园林中,花境不仅增加自然界的景观效果,还有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同时花境既可以表现植物个体的自然美,又可展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

2 花境规划的特点与现状

2.1 花境规划的特点

花材作为配调,由各种花卉共同形成季相景观,即每季以5~10种花卉为主,所谓花境规划,就是在城市绿地系统基础上合理配置各色花卉草木的规划,通过绿化、美化、香化、彩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

花境的规划形式上沿着长轴方向演进的带状连续构图,带状两边是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直线或曲线。其基本的构图单位是一组花丛。每组花丛通常由5~10种花卉组成,一种花卉集中栽植。犹如林缘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自然景观。花丛内应由主花材形成基调,次花其他花卉为辅,用来烘托主花材,共同形成季相景观;植物材料以耐寒的、可在当地越冬的宿根花卉为主,间有些灌木,耐寒的球根花卉,或少量的1、2年生草花。

2.2 花境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花境规划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花境规划中盲目的大面积使用色块组合。绿地规划必须以人为本,要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同时大面积草坪的养护工作量也十分惊人,无疑使本来不足的养护经费带来更大的缺口。我国国林中用在花境规划上的植物种类较为贫乏,与“园林之母”的称号很不相符。如在国外公园中观赏植物种类有上千种,而在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广州目前也只用了300多种。

花境中各种各样的花卉配植应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调和与对比,整体构图又必须是完整的,还要求一年中有季相变化。几乎所有的露地花卉都可以布置花境,尤其宿根及球根花卉能更好地发挥花境特色,并且维护比较省工。但由于布置后可多年生长,不需经常更换,所以对各种花卉的生态习性必须切实了解,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予以合理安排,才能体现上述的观赏效果。

2.3 居住区花境规划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是“以人为本”进行建设的。花境景观设计要符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社区功能的更高要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及花境建设应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强调以绿为主是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着眼点,并在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彩和香味,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丰富居住区花境景观的层次与色彩,增添居住区的生气和野趣,最终实现绿地达标、花木成景和情景交融的目标。

3 南京市居住区花境规划分析

笔者走访了南京几个主要的高档居住区,如天润城、东郊小镇、汇林绿洲等就调查现状分析,优缺点均有。优点包括小区绿化功能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量采用南京市的乡土树种,如香樟、雪松、桂花等;多数小区植物景观层次分明,采用了丰富的立体绿化手段。缺点则为绿化设计所用的观赏植物种类较少;草地与乔灌木比例不协调;即时效应与长远效益不协调;多年生宿根花卉和水生植物应用较少;生态综合效益不够明显。

3.1 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居住区花境规划应与社区公园的花境建设相协调,从而体现居住区花境建设的整体性。 根据居住区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选择不同的基调花木,突出居住区花境主题。

(2)以落叶乔木为主,在不影响采光通风的情况下,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配置比例控制在 3∶7左右较为合理。同时配植观赏价值高的小乔木、灌木和开花地被以增加层次感,要有完整的整体效果,又要有单株观赏的意趣,还要考虑到一年四季不同时节的变化,突出视觉和嗅觉的享受,使乔、灌、花和草相结合,处处郁郁葱葱,达到绿、美、香、彩漫溢的景观效果。

(3)利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攀援植物进行竖向植物造景,使其沿着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阳台、楼顶攀援覆盖,形成垂直花境景观。

(4)加强花境景观与园林式建筑风格的一致性,使绿化与建筑融合在一起,营造较为完整的景观效果,并以此削弱建筑形体的生硬感。

(5)注重观赏花木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不同的环境下,利用植物的“形”(对植物进行不同的搭配,其干、叶、花、果和姿态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会产生形态、色彩和季相的变化),引申出“神”(意境)。

3.2 花境规划的景观塑造

花境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季有景,所以规划时要注意季相的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但居住区绿地不同于公园绿地,面积较小,而且单块绿地面积更小,如果在一小块绿地中要体现四季变化,势必会显得杂乱、繁琐。如果第一个花境绿地中都体现四季变化,那么,整个居住区花境也没有主次,没有特色。

(1)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一个片(几幢居住建筑)应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一个条(单幢居住建筑前后)应该突出某个季节的某种植物为主,这也是绿地特色的最好体现。如以春天的白玉兰为主,或以夏天的石榴为主,或以秋天的银杏为主,或以冬天的蜡梅为主。

(2)基调树的统一,一个居住区花境两旁的行道树、背景基调树统一,使之在变化 中有一种和谐的美感。基调树一般取常绿、落叶、乔木、灌木各一,而行道树落叶,如马褂木,银杏等。

(3)块面效果。植物与植物搭配时,根据生态学的观点,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黄土不见天,形成一个饱满的植物群落。而在这一群落的第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一个块面效果,植物的种类不宜过多,而开花、矮小、耐修剪的花灌木应占较大的比例。如木槿、孔雀草、玉簪、醉鱼草、火炬花、连翘、丰花月季、常夏石竹、桂花等,当这些植物开花时,使之形成各种颜色的色块。

3.3 花境规划的意境挖掘

(1)意境的产生应该与居住区的命名有联系。每个居住区都有自己的命名,居住区一个好的命名给我们设计居住区绿地的意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居住区绿地意境的体现以为居住区命名扩大了影响。如果居住区的命名无法为意境创作提供条件时,规划者应从另一些途径来创作特定的意境。

(2)意境的体现应该是既含蓄又具体的,但又不是虚幻的。居住区绿地中创作的意境,应该是从居民小憩、游览的过程中领悟出来、感受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植物、山石、建筑、道路、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加以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意境的体现如果虚幻,居民在小憩、游览时不能感受出来,那么花境将失去它精神上的价值。当然,恰到好处的点景(对联、命名、题咏),能提高居民小憩、游览时对意境的感受。这一点也是不可缺少的。

(3)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芬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作意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优美的姿态。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丛――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2)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3)利用沁心的芬香。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4)利用美的芳名。合欢――全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作为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花境规划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国外,如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花境规划已经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才属于不断摸索和研究阶段,所以有必要对居住区花境规划进行应用分析,从而提高我国居住区整体绿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美仙,刘 燕.我国花境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6(6):49~51.

[2] 刘 燕.西方现代花境植物配置手法的借鉴[J].安徽林业科技,2004(1):6~9.

[3] 夏宜平,顾颖振,丁 一.杭州园林花境应用与配置调查[J].中国园林,2006(12):89~94.

[4] 顾颖振,夏宜平,丁 一,等.论花境的造景形式与分类[J].广东园林,2006,28(5):17~19.

[5] 袁 娥.师法自然,构筑美景――花境设计与营造[J].园林,2004(11):28~29.

[6] 纪书琴.北京地区花境植物资源及其应用[J].北京园林,2007,23(3):20~23.

[7] 王美仙,刘 燕.我国花境应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6(6):49~51.

Application Analysis on Flower Border in Residential District Project ―Nanjing city as an example Qian Duo

第4篇: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药用植物园 规划设计 医高专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许多高校如中国药科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均建设有本校附属的药用植物园,这对加强药学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当地的植物种植资源保存以及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高专)作为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更有必要建设药用植物园,以加强药学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药用植物园建设思路

首先,医高专中心任务仍以教学为主,科研力量薄弱,缺乏大的科研项目支撑,学校投入的资金也很有限,因此医高专的药用植物园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初期建设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中心,同时兼顾科学性、观赏性等其它方面,在建设过程中,应按“总体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建设”的思路进行,以达到早日见效、保障教学的目的,逐步将药用植物园建设成集教学、科研、观赏于一体的教学科研基地。

其次,高职院校附属药用植物园往往面积有限,因此校园绿化建设中应注意做好规划,选择适宜作为绿化的药用植物树种如银杏、辛夷等进行栽种,如北京药用植物研究所的行道树多为杜仲,南宁中医药大学的学校公园则建设成了药用植物园,将药用植物园建设和校园的绿化建设相结合起来,这既能起到绿化校园的作用,又能弥补药用植物园面积小带来的药用植物种类不足的缺陷。

再次,中国最早采用的植物分类系统为恩格勒系统,中国植物志采用的也是恩格勒系统,教科书也多采用恩格勒系统,因此植物按恩格勒系统挂牌也许更合适,更有利于使药用植物园成为学生学习植物分类学实践知识的重要基地。

2药用植物园建设的规划设计

2.1合理选择乡土药用植物,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药用植物园

贵州省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约有药用植物2987种,分属于275科1384属,只要合理选择,药用植物园建设初期足以满足建园植物种类的需要。药用植物园植物种类选择应以《贵州植物志》名录为基础,结合本地区植物调查资料,同时科学调查药用植物园园区和周围的生态植被与植物种类,以药用植物园园区的生态植被作为自然背景,合理选择本地药用植物,以本地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主,重点选择本地名优和道地药材、重点科植物,初步建成具有乡土特色的药用植物园。

2.2因地制宜,科学划分药用植物园专类区和制定分期建设方案

划分专类药用植物园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如土壤类型、气候特征和药用植物园区所在地的地貌特征等自然条件,同时结合本地名优和道地药材植物生长、分布等条件,充分酝酿,做好长远规划,科学合理地划分药用植物园专类区和制定分期建设方案,优先建设能代表本地植被特征且能满足教学任务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类园区,做到量力而行,避免照搬著名高等学府的套路,同时重视药用植物园专类区科学性、地域性和实用性。

2.3恰当选择药用植物园规划形式,合理布局专类园区

当前植物园专类区规划形式多样,如德国柏林的大莱植物园是按植物的地理来源来划分的专类区,许多植物园中的荷园 、樱花园、梅园等则是按亲缘关系相近原则划分的,华南植物园中的油料植物植物区等是按植物的经济用途划分的专类园区,植物园中的乔木区、灌木区、藤本区等则是按植物生活型划分的专类园区,不同的规划形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如植物生活型划分,优点是便于栽种,例如只要是乔木便可栽种于乔木区等,缺点是植物生活型常与生长环境相矛盾,例如藤本类植物要攀附在乔木类植物上才能生长的更好,若单独分区藤本类则难以生长良好,因此,选择恰当的药用植物园规划形式,有利于专类园区的合理布局。

就医高专药用植物园建设来说,由于场地、资金、技术力量等条件的限制,按生活型布局也许更适合,但应当作适当改进,如将乔木植物、藤本植物和阴生植物合在一起,形成乔木―藤本―阴生植物区,既照顾各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又充分利用有限的植物园空间,形成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等,同时兼顾其它规划形式如按亲缘关系相近原则建设荷园等专类园,按生境特征建设岩石园、湿生植物园等。

2.4重点建设为教学服务的植物园区

可将药用植物园专类区分为教学实习基地园区、教学植物园区、科普教育植物园区、引种植物园区等几大功能区,然后各区再细分。教学实习基地园区应包括温室、荫棚、栽培试验田和库房等。教学植物园区应包括为教学服务的由本土重点科植物、道地药材植物等组成的活体标本园区,以满足药学专业教学所需为主要目的,为优先建设和重点建设的园区。科普教育园区应包括民族植物园、紧缺药用植物和濒危珍稀药用植物专园区等,为长远规划和后期建设的园区。引种植物园区应包括其他省市的名优和道地药材等植物。

2.5建立紧缺药材和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园区

贵州省大多数药用植物应用仍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数量少,且随着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各种药用植物资源在不断减少,导致有些药用植物趋于濒危,药材的自然资源优势尚未能转化经济优势。药用植物园应发挥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功能,发挥贵州的自然资源、气候等优势,建立紧缺药材和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园区,选择名贵、紧缺中药材特别是紧缺药材和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如杜仲、九月生、天麻等进行收集、迁地保存和试种,广泛利用各种途径,增加药用植物园的名贵紧缺中药材的种类,为贵州道地药材基地的建设打下基础,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正能量,这对于促进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贵州中药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6科学性、观赏性、教学性一体化

药用植物园建设应依托自然环境,布局合理,既注重植物园建设的科学性如科普性、生态学性等,如每个园区内药用植物群落应按照同类植物能循环再生、不同植物能协调共生、整个园区植物群落能保持相对稳定三大原则进行植物合理搭配定植,形成稳定的小生态系统,同时也要注重植物景观的观赏性,符合美学原则,将药用植物园建设成为一个优美的集科学性、观赏性、文化性、教学性于一体的科普基地。

总之,要建设好药用植物园,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是一个长期过程,应由专人负责,量力而行,先急后缓,总体规划,分期进行,逐步完善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其为教学、科普、旅游等服务的多重功能。

参考文献

[1] 苏国琛,田吉来,李弟灶.药用植物园作为高校实践基地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15(2).

[2] 朱艳,秦民坚,戴岳.加强药用植物园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J].药学教育,2013,29(3).

[3] 邹天才.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5).

[4] 李春娇,董丽.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广东园林,2007(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