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第1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一、 小练笔设计的要求

小练笔设计需要满足特定的要求,具体讲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保证小练笔设计的目标性,首先要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保持一致,即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应的教学目标,实现小练笔的优化设计。除此之外,还需要站在学段目标的角度去审视小练笔。比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教学中涉及到的小练笔:丑小鸭感到孤单,想找个人说话的时候,只能 。这样的练笔可以发挥低段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过程中实现词语意思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其二,保证小练笔设计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使小练笔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想象力驰骋的平台。比如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中假设自己功成名就回到故乡,看到父亲,和父亲谈起钓鱼的情形,此时应该会有怎样的对话?其三,保证小练笔设计是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在小练笔中以欣赏语言、理解词汇、内化文字、积累语言为目标,强化语言实践联系,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之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小练笔:这就是真正的北京: 不愧为中国的首都。要求在此过程中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使用到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 小笔设计的形式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叙事性作品,虽然在文体性质方面有所不同,但是都可以作为小练笔的重要素材。下面我们从不同文体角度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相应文体中小练笔设计的策略进行探究。

1. 童话的小练笔设计

童话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内容,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文体。在童话的小练笔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小练笔的文体特征,从想象和拟人的角度入手,实现对应情境的创设,由此保证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我们可以假设小女孩进入天堂,遇到了自己的奶奶,此时小女孩和奶奶会展开怎样的对话?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设置这样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童话世界,故事怎样发展,故事中会出现多少人物,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这些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来构思。在童话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要在特定的童话情境中进行,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自由,其构造的故事情境也可以得到大家的情感共鸣。

2. 寓言的小练笔设计

寓言是在简短生动故事的背景下实现对应道理的诠释的文学形式,其故事意境与道理诠释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它的特点:有着明确的寓意、生动的比喻、精炼的语言。在寓言的小练笔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人物形象感受和道理感悟之间的融合,应使练笔设计与课文教学目标、与寓言文体特点之间保持高度的吻合。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掩耳盗铃》的教学,在设计小练笔的时候,可以依照以下步骤进行:其一,以“只要……就……”句子为模型,开展小练笔活动,要求学生以填空拓展的方式来完成:他明明知道只要铃铛 ,主人就会 。由此加深学生对寓言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掩耳盗铃的深刻含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其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看到过掩耳盗铃的现象。此时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情况,由此提升他们对于掩耳盗铃这个故事的理解。其三,要求学生开展续写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在寓言小练笔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寓言故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融合规律,保证小练笔教学的有效性。

3. 神话的小练笔设计

神话故事是基于远古时代的想象,对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矛盾、社会发展进行解释的故事。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人物,神话故事情节也比较神奇,语言多数会运用到夸张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因此,小练笔的设计也需要突出一个“神”字。比如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开天》的教学过程中,小练笔的优化设计就需要从神话文体的特点入手,开展续写练习,在课文延伸内容中增加“的头发变成了星星,的经脉变成了山脉,的肌肉变成了天地,的牙齿变成了金子,的精髓变成了珠玉”的内容,同学们请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的其他身体部位变成了什么?有的同学说的血液变成了河流,的双手变成了五指山,的骨头变成了大陆板块,的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的嘴巴变成了盆地,身体的毛发变成了树木等等。这样的拓展小练笔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神话故事情节,了解做出的贡献。

4. 小说的小练笔设计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对于故事环境描写比较详细,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被囊括其中。也就是说此类小练笔设计的时候,需要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主导。此处我们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为例来谈,此课的小练笔可以依照以下思路进行:其一,比较视野下分析鲁滨孙乐观精神的具体体现,比如在遇到大风暴,所有同伴都死了的时候,他是怎样面对的?比如在孤岛上生存困境重重的时候,他是怎样面对的?比如在感到孤单的时候,他是怎样面对的?这些都可以要求学生去探究,以小练笔的方式来寻找答案,进而在此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乐观精神。其二,延续故事情节,假如你也到了鲁滨孙的孤岛上,你会跟鲁滨孙怎样沟通?你会跟鲁滨孙学习那些本领?这样的小练笔,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主动去了解人物形象,激发其对于小说情节的深刻理解。其三,假如有一天鲁滨孙看到了从海中行驶来了一艘船,他在这艘船的帮助下,回到了大陆,找到了自己的家人,他将会怎样与家人沟通,怎样给家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在这样的续写训练中,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说的张度,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

5. 散文的小练笔设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虽然不是很多,但其同样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最自由的表达文体,表达的情感是主观性的,表现手法也比较多样化,优美精悍是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表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其二,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其三,语言无比优美。实际上,要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散文的情感,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毕竟很多意境和很多情感体验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此时就需要以小练笔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和疏通,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就是说,在散文的小练笔设计过程中,语言的理解就成为重点所在。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为例,“我”在欣赏荷花的时候突然感X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随着微风与荷花共舞,很明显,这是运用联想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对此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想象的方式来分析: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自己变成池塘中的小鱼,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感受到是什么?在这样的小练笔中使学生可以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章的内容,由此自然会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述,叙事性作品的类型是多样的,在不同的文体中,小练笔的切入点是不同的,但是应与课程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叙事性作品教学经验的积累,树立小练笔设计意识,采取多种方法找到小练笔的策划技巧,这对全面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李结贞.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6).

[2] 陈迎.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引导写小练笔的理论探索与应用[J]. 引进与咨询,2006(3).

[3] 薛颖. 试论小学语文教育中课外小练笔的方法与途径[J].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2(5).

[4] 冯惠敏.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教学实践探究[J]. 学周刊,2013(20).

[5] 黄红霞. 读写结合 妙笔生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几点思考[J].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1(10).

第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探微

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体是指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成熟,人格上趋向完美。但是,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高金岭老师认为“学生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一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这就为我们的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读经典课文 品语言之美

小学阶段所选课文中,有较大一部分都是经典的美文,对这部分文章的合理使用、深入挖掘,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表情达意准确、细腻。可以讲所选课文都体现了这些特点,通过读这些经典文章,一定会让学生获得好的语言训练,得到美的熏陶。

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就是这种文章的代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上时间加强阅读,从中让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上课伊始,我使用多媒体,先配乐让学生看相关画面。

当学生们伴着音乐看到燕子在春风中上下翻飞,欢快鸣叫时,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这个时候,我并没让他们马上就读,而是又放了一遍经典朗读。到这时,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很强了。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节奏美,是对学生审美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并且得到了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味道,增强对美的享受。

二、诵古典诗词 赏意境之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诗歌文化遗产。它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读诗让我们了解了旷夫之悲、闺妇之怨、征夫之愁等等。学习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多积累一部分诗词,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本节通过对古诗特点及教学方法的梳理,希望能为老师们今后的古诗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古诗的特点

小学阶段所学古诗一般有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如《雨过山村》、《小儿垂钓》、《送梓州李使君》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如《静夜思》、《悯农》等,这类诗歌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情思,言短情深是其特色。

小学阶段所选诗词,大多简单明了,但是,因为学生文学鉴赏基础差,针对古诗的教学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重在引导。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背,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拨就行了。这种做法也是由古诗文的特点决定的。

2.想象教学法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这时,可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意境引导法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具体教学方法有如下: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理解。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游园不值》一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本诗的讲解中,我对诗歌进行了深入挖掘,从或失意、或欣喜的作者心态剖析,到深层哲理内涵的挖掘,循序渐进,逐步讲解,学生感觉收获很大。

三、设典型情境 学会创造美

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讲的也是这道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成为我们教师的座右铭。工作中,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多下功夫,一定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寓教于乐”不能只成为一句空话。教学中抓住重点结合点,巧妙设立情境,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比如:《燕子》一文,在讲解燕子外部特征时,一方面我让学生积累相关描写语言;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即兴描绘一种自己喜欢的鸟类。实践证明,很多学生说的不错。无意中,学生再创造美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进步,我感到非常欣慰!

总之,小学阶段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下转第312页)力的培养提高,需要教师做出很大的努力。只要我们多角度立体教学,勤思苦练,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兆岭.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5)

[2]王素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预习”导读的几个步骤[J].教育评论,1998(6)

第3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儿童的注意,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以激起学生“对善良美好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第4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1.巧解课题,指导审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抓解题环节,巧妙进行审题训练.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设问:课题中关键词是什么? “借”.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本文写的是利用草船借箭的事,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样,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诸如此类,通过解题,逐渐教给了学生作文审题的方法.长此以往,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避免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2.以文为例,仿照写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教师教学时要趁热打铁,以文为例,指导写作,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训练:

2.1借助插图,教会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最有效的写作资源。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之,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边观察边想象,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如《绿色的办公室》一文学后,我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己家庭或老师的办公室陈设,然后把观察到的按顺序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连学困生也写了五百多字的作文,而且有条有理。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觉得作文并不难.

2.2选取片段,伺机训练.模仿是初学作文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最为适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片段很有导写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及时指导学生仿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2.2.1按构段方式训练:如总分式结构(《美丽的南沙群岛》);:并列式结构(《小镇的早晨》);总分总式结构(《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如总分式结构可以这样训练:以总起句开头:“我们班小华学习非常刻苦。”下面具体写他如何刻苦学习,亦可按“先分后总”或“总-分-总”的方式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以中年级学生为主。在写好片段的基础上,尝试布局整篇文章。

2.2.2描写人物外貌: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外貌描写有特色,教学时可适时指导仿写。如《小八路》一文第一段中“他是谁?你看他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呢。原来他是个小八路。”课堂上,我随时让学生仿写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中一个同学写到:“你猜她是谁?只见她身穿粉红色的连衣裙,头上扎着的小辫上有两朵大红的蝴蝶结,脚上穿着一双长鼻子的白凉鞋,再配上那金丝边的小眼镜,还挺斯文的。她就是我们班的刘丽。”仿写中自然渗透了观察和描写外貌的顺序和方法。描写外貌,语言不在多,而在准确,要抓住人物的突出特点去写,否则,便会千人一面。

2.2.3仿写开头: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开头颇具代表性,巧妙利用它导写也是一种好办法。如《燕子》中的开头写道:“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开头“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可以指导仿写。

2.2.4仿写结尾:有些教材的结尾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像《桂林山水》一文的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人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草原》一文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巧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写结尾。

2.3依托课文,同步写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学时应充分注意课文内容与写作的联系,并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命制出跟课文有某些相似点的题目,进行仿写。如《爬山虎的脚》学后命题《××花(草)》;;《给颜黎民的信》――《给××的一封信》等,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循,教给了写作的方法和表情达意的机会。同时,既反馈了对文本阅读的程度,又将读与写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3.凭借教材,展开想象。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抓住小学阶段的有利时机,依据教材,引导学生想象作文。写作方式可采用改写、续写、缩写、补写等。古诗教学后我让学生进行改写,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改写时我提示了三种方法:a、用总起句开头;b、用时间、地点开头;c、用“稀稀疏疏、星星点点……”重叠词改写诗,既让学生巩固了诗意,又感受了诗的意境,培养了写作能力。《凡卡》一文学后续写《凡卡寄出信后……》;《特殊的葬礼》学完后,要求学生补写菲格雷特总统在瀑布葬礼上的演说辞等,收到了显著效果。

4.确定重点,提高层次。

《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写作训练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时,要注意把握好“梯度”,训练要“适度”,体现层次性。要针对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特点及学生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针对不同教材、不同年级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比如《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作文题目,针对三年级学生只要求把经过写清楚;四年级则要有重点、要分段;五、六年级则需适当提高要求,如对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防止以往出现的怪现象:中年级学生笔下的《猫》跟高年级学生写的一模一样,没有训练层次。年级升高,写作水平并未提高。

第5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范生 实践性知识 构建策略

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是出于对实践的感知,虽然不是得心应手地操作某种技术的熟练技能,没有明确的逻辑模式和准确的知识形态,但它能够帮助师范生做出适当的教学选择,它追求的是师范生在教育情境中以经验为基础的自我设定,是以对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顿悟为基础的对教育的合理性追求。下面笔者从真实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个角度,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学科教学,探讨构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策略。

一、在真实性学习中构建

所谓真实性学习(Authentic Learning),Authentic的中文翻译是逼真的、可靠的,真实性学习不等于真实学习,并不是在真正实践中的学习,而是指模拟一个高度逼真的教学环境与场景学习。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需要直观形象的专业教育场景,对于1~4年级的师范生来说,能进行专业实践的活动只有短暂的教育见习(一般前四年的学习中只有一周时间的见习)。只有创设一个与教师工作非常接近的场景,引导师范生应用教育理论知识,用教师的思维思考问题,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建构出为师范生所拥有的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课程实施中,真实性教学设计应注意情境学习设计一定是基于任务或问题的,然后基于教学内容创设行为发生的真实场景。

比如在“小语教”的教学中展开微格教学,这是一种真实性的学习。首先,确定微格教学训练的主题和具体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要求选择,比如专门进行课堂导入的教学训练、写字教学训练、字义教学训练等。师范生可以查阅、观看相关教学资料或视频。其次,利用微格教室的摄录设备,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录像,课后,观看教学录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详细记录下来,或和同学一起分析讨论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师范生经过全面反思,为自己新的实践行动做准备。微格教学的数字化环境可以使评价多元化,使评价结果更直观、可靠,更有效合理。如果要进行的是某个单项教学技能训练,譬如,进行“课堂导入方法”的教学,就可以让师范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片断模拟。一位师范生模仿教师,其他师范生扮演小学生,选择不同类的课文进行课堂导入教学,师范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交流之所以这样教学的原因,相互评价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帮助师范生构建分析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概念框架,养成专业思维习惯,习得实践性知识。

二、在问题研究式学习中构建

从个人教育知识建构的角度看,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使师范生学会批判地看待教育理论,形成新的见解,而且可以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普林在《教育研究哲学》中说:“通过分享问题、疑问和尝试性结论,教师能够建立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也许是尝试性的,但经受了批判性质疑,这种知识是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解释和对解释加以评判得到发展的。”[1]与一般研究的结论不同,这种实践性的结论着眼于具体情境。

问题解决式研究是师范生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直接目的,一般情况下,问题解决式研究的程序是:

1.发现问题,选定问题。

师范生研究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但由于师范生的专业知识限制,往往不能从众多繁杂的教育现象中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教师需要根据师范生的感受和能力,选取“真问题”。比如,一位师范生在实习时接到一个小学生的请假条,是这样写的:

老师您好!

下午我妈妈要带我去一个我也不知道什么的地方,去干什么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下午也不知道是哪些课不能上,希望您批准!

这位师范生看到请假条时哭笑不得,同时感到这位三年级的小学生还不会写假条,认为值得研究,但又不知道怎么研究,从哪个角度切入,是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还是小学生思维训练?通过教师指导,该生决定把小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作为研究问题。

2.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假设,即对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效果之间关系的假定性说明,是实验科学中的变量对因变量结果的假定性推测。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师范生进行假设时应依据已有的教育知识教育事实、当前的教育情境教育条件及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提出假设,需要进行逻辑检验,看它能否合乎情理地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将假设纳入教育实验方案,进入实验过程。

通过对163本实习日记的叙事研究发现,85%的师范生在实习时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做小学生的班主任真不容易,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吵起来听不见人声;有45%的师范生无法控制课堂,出现学生吵闹无法进行正常教学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有位师范生进行了深入思考――怎样的教师气质和风格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针对问题作出假设――班主任树立严厉的形象更有利于班级管理,这个假设是师范生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和其他教师的经验逻辑推理的结果,该生在实习日记中反思:

开始,我对他们很亲切,记得上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时,老师讲过,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可是,当我对他们微笑时,他们却吵翻了天、炸开了锅,我叫他们停下不要说话了,根本没有几个学生听,即使有两三个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闭嘴了,没坚持三秒一看别的学生还在说,也又吵起来,气得我脸都绿了。后来,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我的小学指导老师,他告诉我,对待他们必须板起面孔。

3.基于实践效果的后续行为。

如果实践效果很好,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总结,反之,则要继续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样是上例中师范生对于班主任管理风格的问题研究,师范生在进行“严厉的管理风格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假设后,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管理风格从“亲民”转为“严厉”,对违纪学生不再是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是“板起面孔”训斥;该师范生说:“至少学生不敢顶撞我,我这样做的直接意思就是告诉学生:我虽然是实习生,但是也不是好惹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年龄太小了,训斥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哭个不停,于是,我又换了一种方法,谁表现得好,我就表扬谁,这样一来,似乎所有孩子都进入我预想的状态了”。在该案例中,师范生不断地进行实践――反思――修改行动――反思,在一系列行为中,获得了关于班级课堂管理的实践性知识,这些知识通过师范生主体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并在“建构――解构――建构”的模式上逐渐生成。

第6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不学语言(特别是母语)就不能成为人。”语文是个人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师要牢牢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在教文中育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慧性”成长。多年来,我根据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挖掘语言文字的潜力,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教他们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本领、多学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和他们一起饱尝成长的乐趣。

一、由“小”而“大”,由“文”到“人”

语文是直接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育人课程,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其基本特质,综合性、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1.文道统一,教文育人。我将全部语文教学改革活动,贯穿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教文育人”。我在语文课中充分渗透“文道统一”思想,在听、说、读、写、背的训练中,在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中,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意,也就是用语言文字本身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使思想教育似春风化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达到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育人,每一课都是育人的好素材。比如,二年级《特殊的考试》中的主人公小白兔最终赢得了考试,我在选材上巧妙设计问题:为什么不让小熊、小猴、小狐狸赢得比赛,而是让小白兔赢得比赛?我希望启发学生思考:小白兔是洁净的化身,最容易弄脏全身。这样的巧妙构思,使小白兔讲卫生的习惯深深地落在了孩子的心上。又比如,孩子们很喜欢《翠鸟》,但如果平铺直叙,孩子们没什么印象。我在处理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让学生发现这段和前面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发现:前面三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段是叙述。我紧接着设问:换成描写好不好?为什么?孩子们回应:那样写就强调了“翠鸟的窝很高、很远”的知识性介绍,没有情感,用叙事形式呈现内容,更能突出表达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这样讲述就使得孩子们对保护鸟的认识加深了,不能伤害鸟类的价值观落在了孩子们的心上。

2.以学定教,注重实效。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我把从“教”出发转变到从“学”出发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努力使讲课富有情趣,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同时也注重教学实效,因为效果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我提出要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一些“干货”,即教学要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兴趣。

现在,有些课堂形式主义严重,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甚少。我常说看课堂教学要看捞了多少“饺子”,没有“干货”的课堂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我们不主张以知识为本的课堂,但也不是不要知识。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这些东西总得让孩子掌握。没有工具性,小学语文的性质就说不清了。我发现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作文中却没有好词句,老师也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为什么作文中很少有学生用这些句子表达呢?原因就在于老师上课搞了生硬的概念,如“这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这类问题,概念没有被激活,表达技巧没有被理解,没有激起学生的思维,自然解决不了学生的表达问题。比如,“水田是镜子”,怎么讲?为了让学生理解消化,变成“饺子”吸收,我设问:水田是真正的镜子吗?(不是)打出“镜子”图片。镜子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说:“亮亮的”“平平的”“明明的”,再打出“水田”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水田里的水“平平的,清清的,清得可以看见事物的倒影,就像镜子能看清脸一样”。这样,句子就被理解了。老师接着说:“镜子是明亮的,能照出我的模样,水田也是清的、明亮的,能看出很多东西的影子。水田不是镜子,但像镜子。”这样,学生就得到了知识的“干货”。

3.植根文学,陶冶心性。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唐诗、宋词、元曲、赋,以及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多年来留下的“酒”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承载着厚重的人文情怀。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并以名篇带动一般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内容,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而且受到了价值观教育。

另外,我注意在生活中把文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抛弃了过于渲染情感的表现性语言,用接地气的话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明理,使价值观教育落在实处。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大人们会命令孩子去捡垃圾,很多孩子以各种理由搪塞,这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会用“他扔掉的是垃圾,你捡起来的是品质”这样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时,我还让学生用文学的眼光看周围事物,并受到教育。如,春天时,低年级孩子爱玩弄花草,我就告诉他们:“童话和寓言里的花草都会说话,说明它们和我们一样有情感,它们也知道疼啊。花草的生命一年就一次,我们掐了叶子,花草就残疾了,有的还会死掉。花草妈妈多么伤心啊!”这样的话语,孩子接受起来容易,他们自然就感到了生命的可贵。

我还注意重组教材,补充大量经典之作,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得到提升。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锡庆教授指导下,主编了6个年级的《阅读配餐》,让学生6年下来可以阅读300万字,内容包括了古诗词背诵、古文背诵、中外寓言、童话故事、中外现当代诗文、名人名言、成语、歇后语等。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提倡学生在发言时熟练地运用古诗词,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诗词,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

文学味浓是打动学生的要素。平时我的教学充满优美的文学词语,极富感染力,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的学生经常写诗文,有的还写章回小说。我常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4.着眼整体,培养能力。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我遵循教材编写的科学序列,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全局在胸,又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动全篇学习,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到的设计。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我注重读、写、听、说、背的全面训练。“重读写轻听说”教学有一定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重视听话与说话训练,也就是口语交际能力训练,非常有必要。口语交际是现代人生存的重要本领,要适时训练。我观察生活,设计具有情境性的交际专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如《我想和你交朋友》《问路》《劝和》等,并编写了系列口语交际内容,做了多节有效的口语交际课,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在课堂上力求环环紧扣、节奏鲜明,使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知”到“会”,由“智”生“慧”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为未来做准备的人。这种人应该是人格健全、思想独立、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并且具有全球视野的人。但现实中的语文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从形式上看,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重复着死板的模式,过于重视书本知识、智力活动、纸笔测验,忽视课外阅读和实践、学科思维方法、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一句话,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另外,从内容上看,语文教学一学期主啃一本教科书,老师和学生多在书本上绕弯弯、兜圈圈。大量时间用于为了应付考试的追求知识本位的功利性教学,条分缕析、肢解教材就成了常事,机械重复的知识积累类作业成了语文的便饭。学生学起来乏味,没有灵性,没有生机,没有智慧。

有些学生思想浮浅,认识粗陋,创新力匮乏。多年的教学思索和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一些教师对语文本质特点认识不到位,致使作者传递的思想游离文本内容,语言文字是空壳,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思想的训练没有真正贴紧事件中的人和事,导致骨肉分离,或者工具是工具,思想是思想。我们的课堂过多关注知识为本的内容,重复已知,很少触及知识之外的影响人生幸福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在重视“知”的同时走向“智”的发展,从重视“会”更多地转向“慧”的生成,也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会思考、会学习、乐观生活的一代新人。为此,我提出了“慧性教学”的思想。其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根本点是“创新”,核心点是“思考”,灵魂点是“兴趣”,实质点是“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勤思、善思、能思、会思。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对语文课发生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生动、活泼。

具体来说,“慧性教学”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自我元认知理解教材,用自我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和教学问题,恰当而巧妙地设计承载价值观的语言文字运用环节,使课堂处处能激起学生语言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把自己的灵气、才气和思想释放并表现出来,从而使孩子变得灵活、聪颖起来。

1.知识为本,夯实基础。“慧性教学”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的,它既指语文本身的知识―字词句段、语修逻文,同时也指掌握知识的过程性程序内容,即学习的本事。传授知识是根本,是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智”的积累,也就谈不上“慧”的东西。知识传授要准确、过程掌握要清楚明白。例如,在教学“连连告退”的“连连”,“窃窃私语”的“窃窃”,“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等词句时,如果老师意思不明白,学生就更不明白了。给了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件宝,就等于守住了基础性的东西。

2.精心设问,发展思维。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要灵活,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许多教师问题设计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比如,有的老师把教学问题停留在“写了谁”、“说了些什么”、“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上,这是浅层的表象学习。《山沟里的孩子》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局限于“孩子们在上学、放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山沟里的孩子起得早,回家晚?(起早贪黑)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这是怎样的一条山路呢?”这些问题是以理解为主的设问,没有语言慧性的提升。如果问题落在“这些孩子给你怎样的印象?(乐观向上、不怕困难)你就是其中的一个乐观的孩子,你会说出一句这样的话吗?酸枣树由黑变红了,山石由黑变亮了……”这样,教学就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又如《丝绸之路》有这样的句子:“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在理解这样的文章时,不能用煽情的配乐引读,要遵循理解―感悟―品味―表达的顺序,可依次设计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写得很生动形象,谁来告诉老师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这样,学生的“慧”便由“智”而生。

3.经典诵读,启迪心智。今天是倡导阅读经典的时代,但是经典的阅读缺乏教师指导,多是停留在口号上,大家对读什么、怎么读、怎么指导学生读懂、怎样评价效果等,缺乏系统研究。大部头经典书籍阅读需要精心指导,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我发现目前课外阅读的效果微乎其微,因此就大胆设想:过去我们的阅读量上不来是因为用教材带动课外阅读,能不能置换一下,变为由大部头经典阅读带动教材的学习,也就是把大部头经典作品引入课堂,作阅读指导。几十年不变的一学期“啃”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也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发展。我更新阅读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改变了大一统的语文教学,形成了自己的大语文教育观。即大胆改革课堂,将原来的语文教材学习时间压缩到2~3个月。同时,将大部头书籍的阅读指导课与语言运用实践课引入课堂教学。在大部头书籍的阅读指导课上,我运用个人兴趣阅读、教师规定读书和让学生选择传统文化副本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适度阅读。低年级主要读童话、寓言,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等,让孩子在童话、寓言的阅读中感受真善美,辨别假恶丑,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中年级学生读一些具有浪漫想象色彩的纪实性名著,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想象。高年级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程度深的书籍,引导学生感悟智慧,初悟人生。同时,中高年级还配以《中国成语故事》《幼学琼林》《元曲四大家作品》等经典,这有助于他们读写能力的提高。

第7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关键词:语文能力 训练 提升 强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重在运用,教师只有多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训练,才能提高他们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古人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有效的训练对于教学过程起着调控、巩固和反馈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训练按部就班,机械重复。语文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有妙趣横生的童话,想象丰富的神话,童趣盎然的歌摇,简洁凝练的古诗,跌宕起伏的故事,教师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让训练的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不要呆板、僵化。如何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得好好研究。

吴忠豪教授认为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训练涉及三个方面:理解感悟,积累语言,运用文本语言表达。回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训练,总是有蜻蜓点水之感,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训练,语文训练应该是有维度的,按照一定的梯度,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训练,从而让学生会倾听,会表达,会朗读,会写作,从而在语文训练中,不妨由爬到放,由搀扶到独立,由模仿到创新,最后完全不见教师指导的痕迹,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运用语言文字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应用训练呢?

一、强化复述文本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复述文本是对学生认知、理解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自建构的心理动力。复述课文或者复述教师提供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语言进行内化,由外在的语言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继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能结构的构建和儿童心理的发展。

如学习《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时,我就利用白板投影了“每天四问”的关键词: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记忆关键句子:“健康是生命之本。”“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由词到句子,进而片段,到整篇文字,在复述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记忆的一种方法手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陶校长演讲内容的理解,对于陶行知的谆谆教诲有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孩子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能时刻牢记这些对自己有益的名言。再比如学习了《嫦娥奔月》后,编者也要求复述课文,对于故事的复述可以抓住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想象性的复述,不要照搬课文内容。对于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复述方法,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文本,还可以脱离教材,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当然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时期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教师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强化随文练笔的训练

“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设计写作话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知识基础,来精心预设话题,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写作,而非啃着笔头想半天,到最后才写几行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寄希望于每周的几节习作课,而应该见缝插针,抓住有利的时机,让学生练说、练写,使得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就如同春苗,虽肉眼看不到其生长,但其实日有所增,从而由量变引发质变,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因时制宜,捕捉随文练笔的机会。三年级起步时,侧重于及时模仿课文进行练笔。例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学生找到“原野热闹非凡”,而后具体描写了原野中的大豆、高粱、榛树叶子,帮助学生明白围绕中心句如何展开写话。自然段学完之后,我引导孩子回忆平时的课间活动,平时是怎么玩的?有哪些活动方式?学生交流之后,让学生围绕“课间活动真热闹呀”展开小练笔,学生感觉有话可写,顿时兴致勃勃,不少佳作应运而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可以就人物的人格特点进行抒发感想,比如学习《钱学森》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渲染,层层推进情感,让学生有不吐不快之感。等到文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练写片段,对钱学森爷爷说几句心里话,学生就会有感而发,从而一挥而就。还有的文章,作者在写作时出于情节的需要,留有空白,有时我们挖掘这些空白就有了随堂练笔的素材,比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让学生展开想象:18年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遭到了哪些冷遇?尝到了哪些辛酸?他又是怎样胸怀故国,至死不渝的。巧妙利用空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文本和学生的思想得以共鸣。

三、强化当堂巩固的训练

第8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关键词】 作文评改 现状分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可实际教学中反映出来农村学生的写作一直不容乐观,作文缺乏创造性,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缺少生活积累与人文积淀。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对作文的有效指导,具体地说,指导学生写作就是在学生现有写作水平的基础上指导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作文的评与改,“评”即“中肯的评价”,“改”即“修改纠错”。对学生的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于习作中的失误与不足要明确指出。总而言之,作文评改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正确有效的作文评改方法对中学生写作至关重要。

事实上,农村中学生作文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才能通过作文评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一直让我们农村教师感到困惑。下面我就此结合教学实际来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1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

1.1 作文拟题大而泛,且无新意。现在话题作文较多,一见到此类作文题,许多学生就直接以话题为题目来写。例如“挑战”这个话题,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就是这个,其中以“挑战人生”或“挑战自我”为题的学生就有80%以上。题目挺不错的,可写的内容很多,可这大而宽泛的题目,往往在下笔的时候头脑中会有种“老虎吃天无处下抓”的感觉,大得好像没有了边际,不知从何写起。如果题目能具体化一点,范围缩小一点,会有什么效果呢?如以“第一次帮妈妈做饭”、“我学会了骑自行车”等为题,头脑中就很容易对号入座,找到相应素材,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提醒学生“写小不写大”,题目要尽量具体化,做到细微之处见真情。

1.2 语言枯燥无味,内容粗略,主旨浅显。农村孩子土生土长,人文环境较差,自身平时课外阅读也几乎没有,语言积累较少,致使写作中词语贫乏,语言枯燥无味。农村生活不乏新鲜素材,可学生们不善于观察,不善于从生活中去搜寻典型事例。一遇到要歌赞真善美,不是搀扶老太太过马路就是公交车上给老大爷让座;要表达父爱母爱十有八九都写自己某某晚上发烧,爸爸妈妈背着自己往医院跑,好一点的再来些景物渲染:那晚刮风下雨,天黑路滑,妈妈背着我艰难地前往医院……内容大都是司空见惯的那些,长篇纯粹叙事之后,简略收尾,主要是为了点名题目,立意很是肤浅。

2 教师作文评改现状分析

2.1 面对“伪作”无话可说。学生大多作文粗制滥造,抄袭现象屡禁不绝,拼凑之作更是漫天飞。教师们在拿到作文本时也是头疼不已,许多作文不知评语如何来下,没有评语又不行,所以只好敷衍塞责,说些空话、套话。

2.2 详批细改,收效甚微。作文课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写作应是学生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要提高写作水平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平时多写多练,但也必须在一次次评改中来促进提升。但实际中,学生并不看重老师的评改,每次作文本发下去,他们只关注分数,顶多看看评语中对自己这次作文肯定了哪些,而并不重视评语中对自己本次作文所指出的不足之处,更不会去认真修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劳神费力,详批细改,可学生作文水平仍无多大起色。

针对以上现状,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做法,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第一,多去鼓励,学会欣赏。作文练习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写作过程别需要老师的理解、帮助和鼓励,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他人的重视,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多做正面鼓励评价,学会去欣赏学生的作文。要做到这些,就要不仅多注意优秀作文,更要去发掘那些较差作文的局部或个别亮点。

具体做法是在下评语时语气上要温婉、留有分寸,如同现在的温馨提示: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减速慢行。这就比以往的“严禁超速驾驶!”要让人容易接受得多了,最起码心里不感到别扭、厌恶。对于用词不当的可写上“想想看,这个词用在这里好吗?能否换一个恰当的呢?”对于那些文字粗糙、笔迹潦草且思路混乱、主题不明的文章,我总是圈圈画画,故意以商榷的语气问学生:你写的老师看不清……对于这儿这样去写可能会好一点,你觉得呢?语句不通了,我会这样写上:这个句子你看这样表达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呢?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的写作创新尤其显得重要,对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点创新意识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农村初中学生的习作,要调整、更新作文评价的标准,善于欣赏学生的作文。可以欣赏全篇,也可以是对某一方面、某一段的欣赏,或是对谋篇布局的欣赏等。

第二,教授方法,倡导自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叶教授的话指出了作文评改的方向,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作文教学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目标中对学生作文评改有这样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首先要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只有把修改文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生才能自己去解决问题。评改文章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书写质量。

第9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范文

关键词:思维情境;学习兴趣;独特学习: 课堂教学

新的教学思想,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思考、发现、探索、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来,学会认知,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思维情境,调动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是影响情绪的外部刺激。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应因文而异,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气氛的感染,一上课就进入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从而引发他们快乐有趣的情绪状态。如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轻快的音乐响起)暖和的春天来到了池塘,青蛙妈妈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青蛙妈妈产下的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快活地游啊、找啊——他们究竟在找谁呢?”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维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蝌蚪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引入竞争,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而应善于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讨论问题的机会,采用新的刺激方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才可能激发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

三、适时引导,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达到教学相长。它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就是教师除了知识传授外,更应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也有一种独立学习的要求和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惑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 如何鼓励学生更好地发现、分析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呢?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证明,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分层施教,确保主体全员参与

由于遗传、环境等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学不能无视差异,也不能消除差异,而应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分层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层次的要求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学生的差异,下能保“底”,上不封“顶”,要使学优生一伸手就能选摘果子、中间生踮着脚摘吃果子、学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让他们都能尝到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优生能吃好、中间生能吃饱、学困生能吃着(zháo),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有差异的发展。尤其对学困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爱、鼓励和认可,适当启发,正确引导,看到点滴进步就进行激励,使他们体验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从而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例如,在三年级描写人物外貌片段的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差异,分级制定教学目标。初级目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