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集中核算 现状 措施
前言
集中核算制中包含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将其融合之后形成会计委派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集中核算是基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的使用权以及财务自无变动情况的基础上,将各自的出纳、会计撤销,形成独立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转移到财政部门,这样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的财政性收入上缴到国库、专用账户,单位资金支出由财政部门批示。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现状及成效
(一)提高会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
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独立的会计业务会统一交职业素养较高的专职会计人员以及科学技术先进的电算化系统核算中心,相关业务的核算、账簿建立、科目设置以及平整装订会计核算中心会依照国家实行的制度来总结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制度,能够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统一性,同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这样就成功的杜绝了以往单位存在不报帐、不结账以及票据混乱的不良现象。
(二)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那么单位中财政资金会统一集中在核算中心,这是集中财政资金的一种方便途径,财政部门在资金的调度与管理方面较为容易操作,杜绝某些单位沉淀财政资金的现象,同时能够提高资金总体调度的灵活性,最重要的是集中核算减少了各单位多头开户以及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同样也是财政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手段。行政事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话,就可以适当的减少会计人员,那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这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节约,在行政开支方面是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这样的制度使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与效益性同步提高。
(三)降低违规违法行为发生频率
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自设账户、自行核算的财政制度时,时常会出现沉淀资金、重复开户、贪污、行政受贿以及票据浪费等不良现象。
但是,当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整体纳入会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的,资金的进账与出账是需要经由会计中心账户的,这样方便对资金进行统一核算,严格落实“收入一个漏斗,支出一个口子”财政思想,这样的财政制度在根木上杜绝了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出现挪用财政资金、私设小金库以及违规开户等不良的违法现象。
资金经由会计中心专职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要求下的操作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资金、财政行为。核算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财务会计人员与资金主体是相分离的,所以财政资金使用全程的公开程度与监督力度得到保证。
(四)促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之后,单位部门之间产生的收支情况通过会计中心独立的统一账户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在产生预算指标的时候,需要向会计中心提出相关的支付申请,资金费用的申请经过核算单位审批之后,会计核算中心方可给与该行政事业单位入账。行政事业单位采用集中核算、分户管理的财政方式,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是为预算编制提供有效资料,使预算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随之增强。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业务不相匹配
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核算中心核算制度之后,产生的每笔资金收支需要统一经由核算中心进行相关的审批,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资金收支情况,都是采用资产统一集中核算的,相较于以往的财政管理形式,这种集中核算占有的财政权限是较大的,所以一些单位比较容易对财政的管理失去积极性,逐渐的漠视单位财政管理。但是其本质的现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工作纳入核算中心之后,单位财政部门的会计仍然是资金收支的责任主体,所以需要本单位的会计能够行使财务管理职能。再者,集中核算实行在会计核算中心以及预算单位体系中,其资金最终核算的责任归属尚未明确,所以,一旦财政资金出现问题的话,那么两个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是不明确的。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导致会计核算与实物资产的相关管理相脱节。
(二)集中核算监督职能效率不高
1.行政事业单位在往来款项管理方面,其自身的清理与监督力度效率都是不高的。当单位实行集中核算之后,核算中心的专业人员会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实际情况、具体业务项目以及性质了解并不十分透彻,所以在核算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清理挂账,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催收责任未能明确划分,那么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就较为容易发生。
2.行政事业单位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完整性和真实性难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之后,单位整体资金的使用、操作程序被简易化,在核算中心办理资金业务时只能凭借领导签字签字,那么就容易出现上报中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考核缺失的现象,也就是说原始凭证的交易背景得不到有效保证,极易出现虚开发票等不良行为。
3.财政资金得不到有效监管。资金管理、核算过程中难免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相比较各个独立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核算中心的专业人员也不能对信息做到十足、彻底的掌握以及了解,从而就会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引发预算资金被挪用以及占用的现象。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当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实行的集中核算制,并没有得到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或约束。目前尚有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并没有添加各项收支,所以就会出现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混乱的情况,那么集中核算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与现行的《会计法》相关内容不能有效结合符,甚至会出现相悖。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效果的措施
(一)协调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内在职能联系
首先有效划分集中核算中心与单位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职责,杜绝资金发生问题时两个部门之间推卸责任的现象,从而就引发工作效率的下降。进行二者职责划分的同时,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及自,在此基础上提高核算中心的资金管理、监督职能。之后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进行有效工作培训,使之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意识,才能够更充分发挥会计部门在各单位中资金管理的主体职能。最后,核算中心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要保持有效的沟通,使信息质量得到保证,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外监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
第一,对于岗位职责不相容的现象,应该给与合理的界定,岗位和人员的设置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部门之间能够实行岗位制约责任制,在单位中整体落实内部牵制制度。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部门的监督制约机制、财产清查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旦出现滞后性的报账、审批工作模式,要及时做出整改,这样能够落实会计人员审核、监督权力。
第三,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与内部会计监督职能二者之间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牵制制度,使两个部门都能在相互制约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保证信息完整性以及真实性的有效手段,这样的机制能够激发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会计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构建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针对集中核算制度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在《会计法》中也没有具体的体现,有关部门应该推出合理的制约条款并加以明示。结合当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完善集中核算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集中核算工作提供全程的法律保障,一方面能够规范会计行为,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各项费用支出得到有序可控;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该项制度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行集中核算方案,在规范会计行为的同时,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促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但是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更进一步的解决,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相关人员的不断建设与完善,集中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实行效果会更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玉丽,于秋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16).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会计信息反映不充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在预算、决算的编制过程中,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根本,进而反映出整体所需的费用情况,即总结当期收入、支出和结余数据。一般企业预算管理体系通常被用于单位内各部门的财政收入、支出和结余数据核算,并通过行政事业单位所编制的会计报表来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反映。然而,其对相关信息和会计报表情况并不重视,除此之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债务均很难通过会计报表来准确体现,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反映不充分,财务报表形同虚设。
(二)负债情况表达不完善
会计制度不能准确地、全面地体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负债信息。一方面,根据当前行政事业会计制度而言,其库存材料主要以记录较大购入并不断使用的相关物质,数量较小的办公用品等直接列入支出当中,这使得尚未使用的某些用品被错误的列入到了支出当中,造成物资记录的错误,实际负债情况表达不明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会计制度所涉及到的固定资产、权益性投资以及负债等方面数据并不明确,造成债务情况表达不完善现象存在。
(三)预算管理存在缺陷
当前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对会计要素划分不够明确和缺乏严谨性,财务报表结构也同样不够科学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业的性质不同,所以其在会计科目的设置过程中不够严谨,难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需求,局限了单位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从复式预算来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地方:其一,并未根据复式预算要求具体的核算工作,而核算工作较多的使用了单式预算方式计算;其二,核算工作未能真实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经营收支情况。各地区政府经济管理之间有着较为明显区别,但预算所使用的管理制度则是一样的,导致预算核算管理难以满足其实际情况要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创新发展策略
(一)深化会计制度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革新过程,应当根据复式预算制度要求将企业资金、公共及社会保险等预算分别制定。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情况来切合实际制定相关制度,构建合理的复式预算会计体系,深化体系制度创新,满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工作整体运行需要。
(二)建立复试预算会计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建设,主要应当尽可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而后将实现其经营市场化。会计改革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是主要以财政补助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应当完善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原则,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另一方面是能够实现市场化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应当根据单位市场化情况和社会情况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满足社会发展具体要求,通过改革来适应市场经营要求,并建立完善的复试预算体系。
(三)提升财会人员素质
不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会计方面信息所反映出来的好坏都主与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关。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创新过程中应当提高会计工作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定期组织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培训,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会计报表的审核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并处理,并且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收入情况,避免出现不法行为或公款私用现象。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较算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加强,对于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因素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应当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入一个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状态。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将会计记账与汇总报账等业务进行了统一处理,但是单位的固定资产等实物仍然是由本单位内部尽心管理的,这就使账面与实物的管理分离开来,有些单位如果不对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如实登记的话就会带来账实不符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就会使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单位财政资金的专户管理与核算缺乏规范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专户管理与核算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理解预算外资金的概念。没有清楚地意识到预算外资金也属于财政性资金。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之前,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以致现在有些单位仍然将预算外资金当作本企业的内部资金使用;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关于财政资金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的不是十分规范,这里面不仅表现在出现了许多会计相关规定中没有出现过的会计科目。比如“应缴收入”等,而且还存在着错用、混用会计科目的行为。使财政资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违背收付实现制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应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然而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收到支出结算票据而款项未支付时就更作支出并以应付款挂账,或者开出收入票。这种做法违背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导致单位虚增收入或虚增支出。
二、应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I作
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工作不仅能够避免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能够提高广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普及程度,提高广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应当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中增添“上级补助收入”与“上缴上级支出”等类似会计科目,这样就能够清楚明晰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中关于接受上级补助与单位上缴收入支出等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
(二)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要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标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的途径与渠道。建议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符合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经费支出标准,并对这一标准的统一实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单位之间在乱发财物、财政支出上相互攀比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就是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户的管理与核算。一是要规范收入管理。第一,建议一切收入归专户核算:第二,一切收入取得都必须使用盖有“财政监制章”或“税务监制章”的票据,严禁使用收款收据和白条子;第三,尽快彻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划清收费收入和往来款的界限;第四,不得将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列入暂存款核算。二是要规范支出管理。第一,在支出拨款上要注明用途,方便核算;第二,专户内部账户之间不要划转。一切支出通过拨款途径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不足分析
1.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片面的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单位的财务收支工作,与自身业务职能运转关系不大,因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阶段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不大,资金、资产管理以及财务制度落实执行不够严格,甚至是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了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现象。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不高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由于很少涉及经营业务,因此预算工作的内容主要是现金预算,即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需要对资金运行状况所进行的预测。但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上,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管理目标责任分解不细致、执行力度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了预算管理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的规划控制作用。
3.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离不开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持,这也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但是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对财务信息系统建设重视不足,未能充分借助财务信息平台实现财务管理上的凭证录入、报表生成、明细账查询、对账以及财务分析等功能,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分析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重点应该通过完善各项工作基础,尤其是管理制度、财务监督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财务管理基础性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精细化管理上,首先应该全面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充分发挥财务效能方面的作用,积极支持财务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开展。其次,应该细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账户管理、凭证票据管理、帐表管理、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财务分析等工作的管理制度以及职责,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整体按部就班、规范有序的开展。
2.细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管理上,重点要确保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将中央拨款、地方拨款以及经营收入等各项收入全面纳入。其次,在预算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应该注重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待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严格实行计划管理,确保预算管理涵盖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预算执行的监控,可以对预算绩效情况分析,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效果,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上,首先应该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与账簿数据平台、固定资产管理平台、财务会计综合业务系统等信息平台统一整合,形成具有财务会计凭证录入、账目审核、查询等基本财务会计职能的信息系统。其次,应该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深度开发,尤其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方面,依靠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事前预算控制、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改进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总结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这对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应该重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管理绩效审计两方面开展实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主要是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人的离任审计与实时审计,及时总结在财务管理以及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经济责任问题。对于管理绩效审计,要确保涵盖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应该积极配合外部财政主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专业会计事务所等外部审计力量,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管理效率不高、行为不当、公信力降低、违纪违规以及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不力。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对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原则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实施措施以及执行程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约束与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容涵盖了收支控制、资产控制、预算管理、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以及内部审计控制等几方面的内容。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以及资产得到安全高效的使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准确完整;及时发现纠正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腐败以及舞弊等问题;严格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管理,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确保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
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应该重点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全面性的原则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必须贯穿到单位内部所有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的各个环节,确保对行政事业单位形成整体、全面的控制管理。
2.重要性原则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以及经济活动全面控制的基础之上,应该重点关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可能出现较大风险问题的经济活动,将风险的控制作为关键要素。
3.制衡性的原则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遵循制衡性的原则,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落实好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制度,对单位内部的不同结构与岗位之间明确权责,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分工以及业务流程形成相互制约与监督的体系。
4.适应性的原则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当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管理的外部环境以及单位的经济活动出现调整变化以后,应该及时的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环境薄弱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对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有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必要性不大,导致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上缺乏积极性,甚至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基本上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作用。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上,一些关键性的制度不全面,执行力度也较差,尤其是对于岗位分离、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关键的内部控制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制度作为指导,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非常差。
3.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由于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自身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因此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特别是内部审计监督有名无实,导致一些关键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如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原则、制衡机制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
1.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首要条件就是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应该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可以结合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实施,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上升到法律层面,督促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积极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次,应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的设置,依靠单位的纪检部门以及上级监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科室、财务科室以及办公室等科室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出现权力寻租的问题。第三,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对人的管理,进一步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构建单位员工共同认可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系。
2.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控制管理
风险控制管理意识不强,一直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要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并非没有风险,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管理模式,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应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合理的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并健全风险识别、分析、应对以及评估报告的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面主要是侧重负责人的风险意识、岗位分离、轮岗情况以及关键工作岗位交接情况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在业务层面则主要是侧重于预算的执行、资金与资产的管理等方面,通过完善的风险评估以及应对机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3.做好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落实
内部控制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取决于控制活动的实施,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上应该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特点和属性,强化控制活动的落实,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控制管理工作: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确保决策、执行以及监督权力的有效分离,控制权力失控的现象发生;明确内部授权审批权限以及责任,防止违规审批业务行为的发生,尤其是确保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的实施;坚持权责对等的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归口管理,落实好管理和监控;强化预算控制,充分发挥好预算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的约束、规范作用;加强财产的保护控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完善会计控制和单据控制,确保会计核算准确、财务报告真实,各项经济活动有据可查;实施内部信息公开,进一步的强化内部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控制措施的落实,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首先,应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可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设置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协调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其次,应该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主导,及时总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督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不断的改进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第三,应该充分借助外部监管力量,尤其是通过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评价,督促行政事业单位主动作为,不断地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五、结语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深入的分析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优化基础环境、强化风险意识、执行控制制度、提高信息沟通能力以及落实监督机制等措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钟艳梅.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较早,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理论联系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已较为成熟。相较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较晚,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控制水平也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当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仍然整体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目前阶段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工作质量。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保障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行而履行实现管理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的职能,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的防范和管控。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合理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符合相关预、决算管理,会计管理,财政国库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定,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2. 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有效。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措施,在合理保证资产安全的同时,将资产管理与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相关制度结合,发挥资产效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通过加强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决算管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支持。
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目标的意义应当涵盖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和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预防舞弊的发生。
5. 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有效防范各类经济活动的风险,加强管控,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总体目标及单位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制度不健全且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发展较迟缓,制度建设相对滞后。2001年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财会〔2001〕41号)只是针对会计控制方面做出了一些规定,其相应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差。各单位单一制定的各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与政策配套出台的相关制度适应性不强,不可能替代内控制度。相关内容导致流程不合理,职责权限不明确,相互制约监督不能有效发挥。或流于形式,或不能与时俱进,难以有效实施影响内控目标实现。同时,不能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管理目标的改变不断完善与修订,不配套不协调情况依然存在。
(二)整体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建立起内控制度有效运行和顺利实施的前提保证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内控工作意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建设滞后和不配套,是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普及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内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内部控制观念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难以深入人心,未能引起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相比较于企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国家相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与计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每一年又都有审计署和外部审计中介机构对单位进行资金使用审计,这容易导致混淆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性与单位内部风险控制二者之间的概念。相当多的单位负责人和主要领导认为依照制度使用财政资金和配合审计机构依法审计,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至于内部风险控制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承担和负责实施,这样就割裂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风险控制工作的整体体系,同时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工作没有起到一个很好地实施,给人一种形式大于实质的感觉。
(三)内部控制效果受制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财务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较为现实的一个实际情况是,由于历史原因的长期积淀,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竞争意识差。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特点,对于会计工作的理解和实践往往局限于会计业务的核算,财务工作人员不能及时通过更新和加强学习关于内部控制的新知识,新制度,作为单位内部控制直接执行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做到对这项工作的主旨充分了解,无法在工作中自如运用和掌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四)缺乏内外部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资金使用的审计大多依赖于审计署例行审计和外部中介机构第三方审计,这就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单位即使是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关的独立性,甚至是形同虚设。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刚开始实施不久,也并未对内部控制监督的操作方式进行更加具体的规定,内部控制建设还缺少有效地外部监督力量来推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作为外部监督力量将主要精力侧重于一些日常和专项例行检查,侧重点在于检查单位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单位账务是否按照财务规定进行处理等,面对单位内部是否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及内控执行情况等方面监督和指导涉及较少。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监督的弱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应遵循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这四个原则。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监督管理方面应当发挥领导作用,承担总责任。首先,要认真学习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知识,其次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针对特定的业务,还需要按照内部控制原理,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再次,在具体的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做出的指示,遵照单位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和程序严格执行内部控制要求,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运行机制。最后,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自我评价机构,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
(三)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序。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施影响。
1. 实施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控制。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如:提出事项申请的岗位与进行事项审批的岗位分离:具体执行业务的岗位与内部审核审批的岗位分离;业务执行的岗位与信息记录的岗位分离。
2. 实施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部门、下属单位、各岗位日常管理和业务办理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
3. 建立健全本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通过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各会计工作处理程序。
4. 信息内部公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单位财会部门应当与其他业务部门加强互相之间的财务信息沟通,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实现重要经济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内控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和实施人员。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应措施对策
(一)切实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树立明确的内部控制观念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教育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了解和把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整体风险防控。在提高单位整体内部控制意识的前提下,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即在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的领导机构和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机构。
(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
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可以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来负责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领导工作。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内控委员会主任,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委员。
内部控制日常管理机构可以下设办公室来承担日常工作,负责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内部控制办公室可设在财务部门,各机构成员可以由政府采购、计划、基建、资产管理、法律、人事、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担当。
(三)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内部控制的协同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有章可循,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流程,在单位经济管理活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使所有业务环节均囊括在内部控制制度之中。其次应当建立岗位人员的协同机制,合理制定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和彼此联结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挥外部机构的监督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各种监督制度。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发挥各部门内部岗位的互相监督作用和归口部门对业务实施部门与岗位的督导作用。随时查找和优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落实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一步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以本单位审计、纪检部门为主体,建立以防为主的内部监督机制,规避各类可能发生过的风险。在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完善相关外部监督机制。内外形成合力,共同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
(五)建立单位的信息系统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主管部门和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工作的管理。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点、自身性质出现的控制不足及风险为着眼点,总结归纳了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内部控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逐步治理的工作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实际的工作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内控与审计,2014(01).
[2]杨淑静.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4(08).
[3]李玉玲.初探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经界,2014(77).
[4]石彩霞.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部控制,2014(0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新预算法;财政
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依据,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主导。在我国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后,相比传统的预算法,不仅内容有所改进补充,同时也较多涉及了公共财政改革等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依照新预算法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公开化,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主要内容,这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新预算法主要变化分析
(一)新预算法着眼于健全透明公开的预算制度,对政府预算体系进行了补充完善。新预算法中将所有的财政性收入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并将其分为公共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几大类,并且在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方面进行了更加明确地规定,要求涉及到预算编制、决算、预算调整、执行等有关的内容,都应该向社会进行公开,提高了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二)新预算法着眼于预算的平衡,对预算控制方式进行了改进完善。新预算法在原预算规定的收支平衡、收支预测等规定的基础上,对有关预算审查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主要是要求预算安排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预算中涉及的有关支出以及投资项目安排必须合理,有关的转移性支出预算等必须规范,这些有关的预算管理规定更有助构建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对于实现我国国家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非常有利。
(三)新预算法着眼于控制财政债务风险,对有关的债务管理进行了规范。在新预算法中,充分考虑了现阶段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多种融资方式等造成的较大规模债务问题,增加了有关举借债务的规定,特别是对债务的主体、债务规模、债务用途以及具体的管控方式等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有效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有关的债务形成方式、具体用途、偿还方式等问题,因而有助于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风险问题。
二、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分析
(一)新预算法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新预算法中有关扩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支范围以及跨年度平衡预算的内容,都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更加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质量,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预算法可以起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的作用。新预算法能够防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两张皮”的问题,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准确性更高,因而可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精细化。
(三)新预算法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新预算法中要求决算草案与预算相对应,为了满足审查需要,将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决算中就应该按照预算口径转化,因而有助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总结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完善所造成的,特别是预算编制管理不严格、预算科目分类不科学、预算管理控制力度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整体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顺利实现的关键,但是目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非常薄弱,有些内部控制管理措施难以执行到位,仅仅依靠外部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不利于预算的准确执行。
(三)会计核算工作规范性不足。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会计核算水平不高,尤其是支付票据审核、资金合规性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四、新预算法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按照新《预算法》要求转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全面学习贯彻新预算法中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法制预算意识,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新预算法中有关配套规章制度的落实。同时,还应该注重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有关新预算法中的变化内容,确保能够优质高效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此外,还应该注重将新预算法与有关的深化财税改革内容衔接协调起来,顺应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在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央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公众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和预算信息公开推进,社会各界对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更加关注,同时这也是财政收支矛盾和支出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务必应该更加重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始至终贯彻“绩效”的原则,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真正形成以规范的绩效管理为基础,预算项目为载体,绩效目标为主线,建立起“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新机。其中重点是应该加强对财政涉农资金、涉企资金、民生项目资金、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及部门预算大额项目资金的绩效重点评价工作,以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三)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在预算管理方面,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划性,可以采取设置独立的预算部门开展有关工作,确保预算管理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在预算管理中,应该注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尤其是在编制过程中应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在经过财政部门审核、人大审批后形成预算。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该重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完整性,尤其是严格避免出现账外账或者是“小金库”等问题的发生。第三,应该注重加强预算的执行控制,严格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划分,对预算支出进行控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落实到账,严格控制预算执行偏差问题的发生。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预算执行水平,确保资产安全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还应该注重进一步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尤其是需要严格执行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岗位责任管理制度等,重点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有关预算编制执行、资金收支、经费审批等方面的责任权限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五)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首先应该重点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管理,确保各项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其次,应该注重资金管理尤其是大额资金收付管理,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的现金管理办法,防范财务风险隐患问题。第三,应该针对会计核算中的有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尤其是对坐收坐支现金、公款私存、财政专户资金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采取专项措施加强管控,确保会计核算合法合规,进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作为我国财政预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按照新预算法中有关要求的变化,及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关内容进行改进完善,进而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实现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康丽雅.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J].新财经(理论版),2011,(2):93-21.
[2]雷蕾,杨守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28(04):13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控制 管见
行政事业单位是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等,如部门所属的执法监督、监管机构等。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是指以制度、预算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规范和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财务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行政事业发展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特点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主体和层次
财务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措施限制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性,弥补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以规范财务管理活动,确保制定的财务计划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来自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的财务控制,即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财务控制;第二个层次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控制;第三个层次是单位内部职能部门对员工的控制。第二和第三层次是内部财务控制。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层次的分析,财务控制的主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政府财政部门;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政府部门的控制属于宏观控制范畴,主要由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进行控制。而管理者和主要职能部门的控制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基础性的财务控制活动。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目标
财务控制目标是财务控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评价财务控制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总体目标是在确保国家有关财政和法律法规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和财产的完全完整,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方式
从理论上看,财务控制的方式主要有制度控制、技术控制和激励控制三种。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过程中,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特点,又可划分为预算控制、制度控制、收人控制和支出控制等等。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主要对象是单位收入和支出行为,因而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是依托预算以及各种法律、法规、行政组成的制度体系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行为。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根据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行政事业发展的计划和任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但一些单位在编制预算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预算编制不全面,缺乏量化分析及有效分配。按照预算编制的相关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现行预算将预算内容分为若干科目,并对预算编制的口径及限额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带有行政事业单位特点的一些支出,如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支出、实地调研支出等仍然难以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对各项预算支出没有做到具体细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主次轻重不分,缺乏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导致预算脱离单位实际,预算不能准确体现行政事业任务的实际需要。二是编制时没有充分考虑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没有认真评价所提供的服务与效益,简单地采用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预算法,使编制的预算和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不相适应。以致对事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单位因预算过小、资金缺乏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对事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单位因预算过大而滋长了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
2、制度控制不够严格
制度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基础。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在单位的财务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制度的核心是对单位预算的管理制度和财务收支方面的管理制度。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度不健全。例如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管理制度还没建立起来,造成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二是制度执行不力。例如对资金的管理、原始票据的管理和固定资产的管理等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严格遵守,存在着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造成单位财产的流失。
3、财务控制意识淡薄
普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财务控制意识还较为淡薄,没有很好地树立财务控制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忽略财务控制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和内部人员普遍缺乏对财务控制知识的了解,忽略了财务控制活动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作用,将部门预算等同于财务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没能正确认识财务控制制度,财务控制活动的进行缺乏实施基础。二是忽视会计工作重要性。会计的基本功能是核算与控制,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的职能没有得到良好发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特殊性和单位内部人员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会计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只充当支付角色,其核算职能严重弱化,控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缺乏对支出的控制意识。从单位管理者到下属部门的人员都对单位的各项支出没有控制意识。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明确、合理的各项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经费乱支现象严重,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
4、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管理混乱
首先,账目核算不规范。缺乏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和相关标准,账面核算不规范,随意性大。行政事业单位在账面核算过程中运用不法手段掩埋收益,掩盖计划外不合理支出,账面核算混乱,会计账面根本不能反映单位真实财务情况。其次,会计原始凭证管理不严。行政事业单位原始凭证的格式和内容普遍不规范,很多票据的内容填写不全,在审核的时候也并不严格。原始凭证的开具缺乏必有的程序,甚至原始票据上都没有相关单位的盖章和相关责任人的签字,造成会计核算从基础上就不规范。另外,固定资产管理也较为混乱。固定资产账面和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对已贬损灭失的资产没有进行及时的登记,对新购入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作价入账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存在。此外,固定资产的非法转移现象严重,给国家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对策
1、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预算控制
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事业计划的重要保证,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事业单位预算应当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在正式编制预算前应总结、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掌
握财务收支和业务活动及有关资料的变化情况,找出影响本期预算的各种因素,剔除上年一次性或临时性因素;客观分析本年度事业计划对预算的要求,分析本年度国家有关政策对预算的影响,正确领会上级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建立有效的预算信息反馈系统和职责明确的预算责任中心,随时对事业任务完成进度、实际效益,预期目标偏差情况等进行阶段性跟踪、评价,借以了解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偏离目标,分析产生偏离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调整和修正,合理调剂余缺,做到预算的严肃性,灵活性相对统一。
2、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制度控制
财务制度是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和行为规范。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制订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工作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保证事业健康发展。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科学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稽核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等。
3、加强人员教育宣传,提高财务控制意识
单位负责人在单位财务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单位财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财务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主要责任。通过日常宣称以及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加强单位负责人对财务控制的认识,有利于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推广和完善,同时,通过采取各种类型的宣传活动,如板报、主体演讲等方式,提高所属人员的财务控制意识,促进单位内部各部门人员财务控制意识的提高,使财务控制充分发挥其作用。
4、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落实规范管理
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管理水平,必须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核算的控制作用。长期以来,会计原始凭证管理不严,账面核算不规范和固定资产的管理混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我们要强化会计工作基础,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建立对会计工作的检查制度,从根本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艳萍:事业单位财务控制问题初探[J],山西财税,2004(11)
关键词:行政单位 国有资产 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工作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进行管理之后,已经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并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其经济效益。近年来国内的事业单位都在转变传统工作模式,从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但是在进行管理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行政职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问题,从整体上来说,问题集中在工作模式陈旧,管理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时展需求。基础秩序构建效率低下等方面,虽然工作人员也在不断的完善工作内容以及方式,但是整体质量依然不够理想,下文将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简要阐述。
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方式
(一)创新管理方式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最关键的工作环节,就是对已有国有资产进行全面且深度的清产核资,明确库存数量、资产质量以及资产的分布情况等,将所有指标进行总结归纳。还要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完善,在完善之前,先按照当前国内会计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情况,结合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实际工作经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制度进行优化,并将收现付制更改成通行应收应付制度。结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不适合社会发展的会计科目进行优化改革,在其中增加一些可以满足当前时展条件的科目,更加全面的反映出当前我国资产价值科目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利用当前会计改革时机,将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合并到一起,使其满足国际发展需要。
(二)构建基础秩序
可以通过构建基础秩序的方式,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在工作开展之前,先拟定基础制度,如果基础制度不到位,不论采用何种工作方式,都不会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配套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保证办法的落实。规定中已经明确了当前财务部门的本质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所以各地区的财务部门要妥善的对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而财政部则主要对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通过总结实际工作情况发现,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的下属单位数量比较多,而且分别也比较广泛,所以很难保证日常管理质量。根据该情况,中央的不同驻地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完全可以在财政部统一管理的领导下,通过不同驻地专员来办理监督管理事项,将各地区专员办对中央驻各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并为其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两个办法中,已经明确授权了财政部门组织调剂不同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以及长期低效率运转的国有资产,但是通过总结实际工作情况发现,这部分资产是很难确认的,并且资产调剂之后财务处理方式以及受益分配方式,都是难以明确的,所以要完善财政部细则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三)转变管理方式
通过资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方式,将不同的管理方式相互结合,构建低成本且高效率的资产管理工作理念,并通过实物费用定额试点的方式,构建符合当前预算以及实物资产相互结合的工作体系。财政部门在向下下达预算时,可以全面考虑到不同单位国有资产占用情况,并将不同单位的国有资产相互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整体工作质量。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在使用资产时,也是可以反馈出当时资产价值以及资产使用情况的。工作人员可以让财政部门以国有资产财务核算以及国有资产财务报表汇总等形式,构建信息化系统。全面的反映出全国各地区资产总量以及资产的分布情况。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以及使用等诸多环节出发,提升动态管理工作质量。以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来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提升财政监督工作力度
通过强化财政监督的形式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过程监督质量,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下述几方面;要结合不同部门的预算情况进行改革,不断强化事前资产预算以及资产购置等,提升事项审核力度,从根本上控制盲目构建问题。还可以拟定详细化的工作规则以及工作方式,在交给财政部门进行审批之前,相应的主观部门需要对审批责任进行规定。对常见的办公类国有资产来说,可以将申报单位现有资产的总记录作为基础,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标准以及规定来明确批准事宜。对业务类的国有资产来说,则可以通过聘请独立第三方的形式来明确是否存在购置价值,整个过程中,主观部门以及财政部门都可以做出决策。结合当前预算单位在决算审核以及产权登记方面的工作情况,全面提升资产使用监督检查管理工作力度,财政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不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进行全面监督,通过动态跟踪等形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日常监督以及日常预算决算等工作进行反复审核,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资产使用效益,保证产权归属的科学性,控制国有资产,减少国有资产流失。还要对财政监督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进而提升整体监管工作效率。工作人员可以将财政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管主体来对待,并承担相关的监管工作责任。将审计、检查等诸多部门综合到监管网络的范围中,全面提升国有资产动态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并将审计检查等诸多工作模式纳入到监管网络日常工作范畴当中,进而实现全方位动态监管,提升资源共享效率与监督效率。
(五)提升行政和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质量
通过项目工程开发等方式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并构建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进而实现财政专门-主部门资产占有单位三位一体工作模式,让三个层次分别进行监督管理以及信息交换。财政部门也要在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基础之上,构建信息资源库等。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加准确且技术的掌握各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增减方面的变动情况,了解使用情况以及分布情况,进而为资金管理以及政府采购层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依据,提升行政工作效率,将信息一体化功能最大化发挥出来。
(六)加速闲置资源整合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比较多,并且单位中闲置的资源量也比较多,如果对其不管不问,不仅可能导致国有资源出现流失,还会降低国有资产实际使用效率。如果将这部分资产交给使用单位进行管理,有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帐外循环,影响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该问题,工作人员必须要对闲置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来提升工作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以及资产管理方式,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对工作方式进行优化,提升工作效率。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进行管理之后,已经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并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其经济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不够理想,存在许多影响其工作正常开展的因素。上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现状,之后分别从加速闲置资源整合、提升行政和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质量、提升财政监督工作力度、转变管理方式、构建基础秩序、创新管理方式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希望可以通过相关方式,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璇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外资,2012,21:8-9
[2]杨颖.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9,14:30-31
[3]贾文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5:35-36
[4]张念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