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社会资源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资源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资源理论

第1篇: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会网络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理论框架

“你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和谁在一起”,这句企业界经常流行的一句话告诉我们,我们所构建的社会网络会影响到自己的各个方面,包括职业生涯的成功、个人的特定身份等(Martin kilduff.,Wenpin Tsai,2009)。社会网络的这种功能和作用使得社会网络理论很快被管理学界所注意,并逐步将其引入到企业管理研究中。并且随着社会网络理论在管理中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有学者从关注高管管理团队(Top Team,TMT)入手,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网络的人力资源实践”(Network-building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NBHRP),并进而探讨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Collins & Clark,2003))。已有研究发现,构建社会网络的人力资源实践能够有效地提升TMT 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并且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绩效(林亚清 赵曙明,2013)。为什么社会网络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影响,进而会影响组织绩效呢?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改善员工社会网络,从而提升组织绩效是当前必须思考的。为了进一步理顺研究思路和提高研究层次,有必要对现有研究进行理论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证分析提供参考。

1.社会网络是分析人的行为的基本框架

社会网络与企业(组织)、市场一样,类似于Dimaggio和Powell针对组织定义的“场”, 组织场是一群组织组成的社群,它们从事相类似的活动(Dimaggio&Powell,1983) 。在这个“场”中,社会网络、企业(组织)和市场之间进行着各种资源的交换,它们都对在其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或群体产生着约束和影响作用。但是古典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中都忽略了社会网络的存在。社会网络视角既不把个体看作是彼此无关联的、自由的原子人,也否认人在社会中是处于无自主选择的牢笼状态。格兰诺维特将社会网络理论应用于新古典经济学行为分析后指出,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不足之处是非社会的,忽略了人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有其外在的社会结构存在,人的互动行为不止于理性的博弈,而更在于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二个不足是非动态的,其实人的任何决定都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与外界不断的互动和权衡做出的,因此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的理论架构是“低度社会化”(under-socialized)的(Granovetter, 1985)。现有的管理理论在研究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拓展上也没能将社会网络纳入其中,因此出现解释的乏力(姚小涛、席酉民,2008)。社会网络提供了分析资源获取以及竞争力来源的重要思路,解决了交易费用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由于其分析框架本身的局限性对管理问题解释的失效性等问题。在社会急速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和控制方面的力度显得很微弱,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员工的流动性过高和组织认同度不高等管理问题,如遇到企业员工罢工等,现有理论既不能进行预测,也不能提供管理方法,构建社会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提出成为一种必然。

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网络嵌入性

嵌入性(embeddings)是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观点。首先是由经济学家卡尔・波拉尼首先提出来的。在《作为制度过程的经济》(1954年)一文中他批判了主流经济学家把经济学视为一个单纯的研究领域的思想,提出了经济活动实际上是嵌入到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当中的观点。尽管波拉尼的嵌入性概念对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但是正如诺斯所言,波拉尼却对其他社会科学家和在历史学家中则有非常大的影响(刘世定,1999)。将嵌入性引入到网络的社会结构中给我们带来一个重要的启示:社会网络的主体之间存在着关系的嵌入,同时,网络又是社会资源的载体,资源嵌入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社会主体之间通过关系的嵌入传递着社会资源(戴坚,2009)。

根据嵌入性观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所研究的匹配问题就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嵌入性。纵向匹配意味着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具有整合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牢牢地嵌入到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战略、企业日常的运营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嵌入性,导致了人力资 源管理系统的社会复杂性。企业内部的背景性人力资本与社会环境可能形成一种模糊的网络关系,如销售代表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企业家和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系统嵌入于社会环境之中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横向匹配则表示人力资源系统与企业内部系统形成一种嵌入关系。当人力资源系统与社会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形成了一种嵌入关系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李广斌,2009),这说明社会网络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3.社会网络是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是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渠道,并对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Gautam,2000;Christopher&Kevin,2003;Cross &Cummings,2004;Ahuja et al.,2003;Ozgen& Baron,2007)。Gulati(1999)认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元网络组织环境中,这种网络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企业家们深谙其道。孙大鹏,朱振坤(2010)认为,企业管理者构建社会网络具有一定的战略动机,是应企业的需求产生的,管理者对社会网络产生的收益和成本比较之后做出的选择,其主要功能归纳为四种:信息获取、互惠合作、结构支持和资源获取。有学者提出通过缔结联盟企业可以从合作伙伴处获取网络资源,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即通过构建联盟组合,焦点企业可以占据没有联系的联盟伙伴间的结构洞位置,也可以占据互不关联的已有联盟伙伴与潜在的联盟伙伴之间的结构洞位置,借由富含结构洞的网络位置,企业可以获取多样化的网络资源,还可以获取不关联的联盟伙伴间的“第三方渔利”(Walker and Kogut,1997)。

对于一般员工,社会网络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具有同样作用。在企业社会网络中,弱联结力量和倾向于中心的网络地位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搜寻能力,社会资本的培养和网络信任的成长则增加了合作者的知识转移意愿。Cross(2001)在研究中发现,组织内员工知识的最大来源是组织内的其他同事,占到其获取知识的34%,人们倾向于向朋友或同事求助的程度,比向其他信息资源求助的程度要多出5倍。这说明,企业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企业信息实现共享和利用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一些学者认为,隐性知识或默会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能否有效转移对知识管理至关重要。Hans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强连接网络对隐性知识的转移更有效,而弱连接网络对显性知识的转移更有效。这表明社会网络对组织和个人获取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4.结语

上述对构建社会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以管窥,不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构建,企业都会形成各种员工社会网络,这些社会网络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乃至组织绩效产生影响。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深刻而全面的社会转型,它不仅涉及社会的各项制度设置及其带来的资源获取问题,而且还触及到精神层面的价值认知和幸福感受。同时,信息化、网络化改变了员工认识自我与组织关系的视角和方法,使员工自身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组织约束力不断下降。可以说,社会网络既是组织获取知识和资源,提高组织绩效的主渠道,也是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管理效果的重要工具。构建社会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配合组织内部管理更好地解决企业管理难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它的有效实践将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丰富本土管理理论,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artin kilduff.,Wenpin Tsai著.王凤彬等译.社会网络与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0

[2]Collins,C.J.,Clark,K.D..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Top Management Team Social Networks,and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Creating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46(6):740-751.

[3]林亚清、赵曙明.构建高层管理团队社会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3,(2):4-15.

第2篇: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一)社会保障一词的由来

关于社会保障这个词语最早来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1999年在《社会工作词典》中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做出定义的困难的公民,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人提供的收入补助。”而后又出版了《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本书中,将社会保障定义为“:社会保障是对病残、失业、作物失收、丧偶、妊娠、抚养子女或退休的人提供现金待遇。”在国际劳工局,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保障即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以及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的补贴。”在中国,陈良瑾教授在《社会保障教程》中,对社会保障的解释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郑秉文对社会保障的解释,在《社会保证理论中》认为,社会主义保障的建立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国家根据相关法律对社会成员的生活给予保障。郑功成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社会保障学》里边阐述道,社会保障是国家根据法律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是稳定社会的系统。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就是国家依法建立的,积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保证社会中那些没有收入来源、低收入群体火势遭受了各种意外伤害的公民能够正常的维持生活,保障那些劳动者在年老的时候、患病的时候、失业的时候、在工作中受伤的时候以及生育的时候的基本生活不受到影响,同时,国家还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对公民的福利水平,不断的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保障包含的几个方面

社会保障是国民经济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指导和支配。社会保障制度指的是,按照国家享有的法律规定的,按照特约的某一种法规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的具体措施的体系称为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不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保障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多层次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保障项目。社会保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优抚安置等,其中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二、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一样,都是社会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的重要生产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日益的更替,人力资源已成为了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二十一世界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对人才的竞争,若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推动企业的建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的建设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的给药因素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政策

我国的社会保障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救济以及优抚安置等,其中,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最紧密的便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又包含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事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重要内容。从长远的角度上考虑来说,企业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质上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的。

(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

人力资源的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如此。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合理的劳动流动机制,进一步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保障通过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打破了劳动者和企业自我保障的界限,促使劳动者合理的流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保障为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员实现了合理的自由流动为企业吸纳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和条件。

(三)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有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

根据市场竞争理论和企业生命的周期理论要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企业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的队伍中来,扩大企业的人才规模,加大企业人才的存量,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人才的扩充,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先进的思想和意见,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

第3篇: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1.1我国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问题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体上水资源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GDP占全国总量的56%,与水资源占有量相比,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9%,特别是海滦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但是这些流域的GDP产值却占全国总产值的44%,水资源成为限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区域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别很大,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存,北方地区除松花江流域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40%~101%之间,其中海河水资源供水量已经超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南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35%,远低于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一定的潜力。匹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正相关或负相关的配合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对称关系的概念。比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匹配,就是认为“水资源匮乏地区,经济社会不发达;水资源丰富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再比如,一个人的水平与贡献之间的匹配,就是认为“水平高的人,贡献大;水平低的人,贡献小”。实际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很多事情并不是完全匹配,匹配也并不一定是一种好的状态。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布局总体不匹配,有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者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使得水资源的地域性差别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详细分析不匹配的原因,将为水资源调配与管理,以及制定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格局的调整方向等提供支撑。

1.2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是描述事物之间良性相互关系的概念[8]。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概念[9]。协调发展则是协调和发展的交集,是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9]。水资源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水支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经济发展则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指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是消除不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污染条件下,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较好状态。目前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外部因素中,水资源状况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水资源的多少和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理念,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需要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10]。

1.3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第一作者将和谐定义为:为了达到“协调、一致、平衡、完整、适应”关系而采取的行动[11]。人水和谐发展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12]。人水和谐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多个复杂系统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3],本文第一作者等采用和谐论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河流健康评估[14]、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评估[15]以及水资源管理[16]等。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属于人水和谐发展的研究范畴,是两者共同发展的最高目标,即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河流进行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应当保持河流的可持续利用,不能损坏河流的自然过程。

1.4匹配与协调、和谐的关系

匹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关系”的一种描述,匹配并不一定是一种好的状态,匹配并不一定就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也不一定达到和谐目标;所以,3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一般从低到高的层次关系是:匹配协调和谐。分析匹配程度,可为进一步研究协调关系、和谐关系奠定基础。为了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首先要分析两者的匹配程度。定量计算不同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匹配度,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了解不同地域水资源支撑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向,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两者匹配状况良好,说明该地区建立了良好的适水产业布局;如果两者的匹配状况较差,则可以根据地区的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意识、节水型器具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不匹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改变其不匹配的现状。另外,从国家层面,可以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配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本文旨在提出基于数列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匹配度是定量度量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各要素之间匹配程度好坏的指标,用来度量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匹配状况。

2基于数列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2.1空间上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假设需要分析计算变量X和Y的匹配度,在研究空间上有K个单元,各个单元变量X和Y的值分别为(x1,y1),(x2,y2),…,(xK,yK)。可以用下列方法计算得到不同单元X和Y的匹配度:a.可以对K个单元的X值x1,x2,…,xK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对应的序号为n1,n2,…,nK(最小为1,最大为K)。同样,对K个单元的Y值y1,y2,…,yK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对应的序号为m1,m2,…,mK(最小为1,最大为K)。①如果X值越大而Y值也越大时,两个变量越匹配,则匹配度计算公式为ai=1-ni-miΚ-1(i=1,2,…,K)(1)可以根据序号的差异来度量变量之间的匹配度。当ni=mi时,完全匹配,匹配度ai=1;反之当ni与mi序号相差越大时,匹配越差,匹配度ai越接近于0。②如果X值越大而Y值越小时,两个变量越匹配,则匹配度计算公式为ai=1-ni+mi-K-1K-1(i=1,2,…,K)(2)这种情况下,当ni与mi差距越大,匹配度ai越接近1;反之当ni与mi的差距越小,匹配度ai越接近于0。b.另外,可以按照各个单元上,变量的具体数值占研究区该变量总值的比例进行匹配度的计算,同样分为两种情况,计算公式如下:ai=1-ri-simax(rk,sk)-min(rk,sk)(3)ai=1-ri+si-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4)其中rk=xk∑Ki=1xisk=yk∑Ki=1yi(k=1,2,…,K)

2.2时间上的匹配度计算方法

如果对具体的研究区域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变量之间的匹配度进行分析计算,可以按照需要,将研究时段分为T个时间段,分时段的变量值分别为(x1,y1),(x2,y2),…,(xT,yT)。同样对这些指标值进行排序,序号为n1,n2,…,nT;m1,m2,…,mT。则分时段变量间的匹配度的计算公式在两种情况下变为aj=1-nj-mjT-1(j=1,2,…,T)(5)aj=1-nj+mj-T-1T-1(j=1,2,…,T)(6)同样地,也可以按照分时段内,变量的具体数值占研究时段内该变量总值的比例进行匹配度的计算。计算公式为aj=1-rj-sjmax(rk,sk)-min(rk,sk)(7)aj=1-rj+sj-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8)其中rk=xk∑Tj=1xjsk=yk∑Tj=1yj(k=1,2,…,T)2.3匹配度划分标准依据匹配度的定义,可以人为划定匹配度大于或等于0.8为匹配;0.8和0.6之间为较匹配;小于或等于0.6为不匹配。根据该标准,对不同变量之间的匹配度进行分析计算。

3实例分析

如果对不同区域或不同时间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进行计算,可以分别选取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作为代表性变量,采用上述方法定量计算两者之间的匹配度。

3.1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

依据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产值数据,采用公式(1)根据排序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计算结果来看,匹配程度较好的区域有江苏、福建、湖北、四川、内蒙古、重庆,说明这些区域当前人均用水量与人均GDP相匹配。匹配较差的区域有山西、宁夏、广西、山东、、北京、天津,其不匹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比如广西、、宁夏,这些区域的水资源可以支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二是水资源相对缺乏,而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比如北京、天津,山东、山西,说明这些区域的发展较快,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在当前水资源量的限制条件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瓶颈,进一步的发展需要考虑外调水等方式增加可用水资源量。针对具体的省(市、区),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匹配关系与地区缺水状况之间的关系,同时针对省(市、区)内分布不均的情况,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省(市、区)不同行政分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匹配程度。

3.2河南省逐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

上文计算了不同变量空间的匹配度,下面再计算时间系列的匹配度。以河南省为例,计算河南省2003—2011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相关数据来源于2003—2011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采用公式(7)进行匹配度的计算,结果见表2。表22003—2011年逐年河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年份人均GDP/万元人均用水量/m3不同年份人均GDP占总值的比例不同年份人均用水量占总量的比例匹配度.从表2可以看出,2003—2011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均GDP持续增长,而人均用水量在经历了相对增长期后,开始趋于平稳,两者之间的匹配度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步下降,这主要是2007年以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量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两者同步增加,匹配度逐渐增加。2007—2009年,由于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水资源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增加需水的要求,只能采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满足发展的需求。2010年以后,水资源利用情况趋于稳定,而经济社会依然持续增长,匹配度进一步降低,但是人们节水意识逐渐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技术推进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同时也说明了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3.3河南省不同行政分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空间匹配度计算

前文已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空间上的匹配度和时间上的匹配度分别进行了分析计算,但是针对较大单元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分布不均的情况,还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进行匹配度的分析计算以得到更加详细的结果。因此根据上述计算结果,选择匹配程度处于中等的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利用2000—200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和《河南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采用公式(3)计算2000年、2005年以及2009年河南省各行政分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09年郑州市的匹配度最差,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而水资源相对缺乏引起的。如果要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节水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或者通过调水等方式,增加水资源量。开封市和濮阳市从2000—2009年的匹配度持续下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用水量猛增,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洛阳匹配度也缓慢减小,但原因与开封和濮阳不同,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水资源量并没有随之急剧增加,而是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保障该地区快速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发展。鹤壁市的匹配度缓步上升,主要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维持用水量的逐步下降,达到了两者的匹配发展。驻马店市的匹配度变化不大,一直较高,这是由于这7年内该市经济发展和用水量所处的排名位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引起的。

4结语

第4篇: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政府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在工作中,我们首先要严格按照这些政策法规行事,然后再结合医专的具体情况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另外,结合我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做到教职工间以及教职工与工作效益间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医专的人力资源建设要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就如何在医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贯彻和谐社会理念:

一、要明确人才与其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医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虽然有其特殊性,带有医疗单位的特点,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种针对人才的管理工作,有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共性。良好的人才管理的观念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所以,在我们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之前,要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的培训和学习,纠正观念中的落后思想和意识,充分握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的要求。医专的各种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成绩是不同的,所得的报酬也是不同的,于是有一些管理者认为每一个工作人员为医专创造的价值与其所得的报酬是相应的,这就是大错特错了。通过对医专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的研究我们发现,虽然优秀的人才所得的报酬是非常高的,但是其为医专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报酬所代表的经济价值,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聘用优秀的人才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其可以从工作中的多个方面促进医专的整体发展,这种无形的收益是无穷的,而相对应的不优秀的人才虽然所得的薪酬和报酬比较低,但是相对于其在工作中给企事业单位带来的损失还是相去甚远的,如此一来,医专不仅要承担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损失,还要支付给工作人员相应的报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一些医专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要纠正在选聘人才的时候的陈旧的薪资观念,要从人才医专带来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来判断人才的价值。

二、要明确现代社会的人才的自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走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可以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时代。也就是说现代的企事业单位和人才之间的关系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人才较以往有了更多更宽的选择。这就要求医专在选择和管理人才的时候要更加迎合人才的选择与需求,提供合适的岗位和工作环境,才能达成医专和人才的合作,实现共赢。这就要求一些医专的管理者要转变相关的人才选择和管理的理念,不能仅仅从工资待遇的角度来邀请人才的加入。因为人才具备了创造经济价值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更多的筹码,所以,企业要从与人才的合作达到共赢的角度来看待人才的选择和聘用的问题。因为这些专业的知识人才的选择是非常多的,他们可以通过同行业的对比分析来权衡自己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对于稀缺的人才来说医专甚至处于劣势。所以,要求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接收人才的观念,要转换成争取人才。另外,医专在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下的和谐医专文化的进程中,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才的角度出发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造。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上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信任人才,将人才与医专的关系由简单的合作上升到共同的发展,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不仅有利于促进医专的文化发展,还有利于发挥人才的潜能为医专更好的服务。另外和谐社会理念在医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还包括管理者要协调的解决员工间的内部矛盾,要协调好各个部门的人才之间的关系。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从医专的整体和谐稳定的角度出,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另外,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要注重考核的公平工正,形成工作中的良性竞争。

三、制定科学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转变了人才管理的观念,还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的计划,否则任何人才管理的理论都将落空。所以,医专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的医专实际,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人才管理计划。以确保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竞争上岗作为一种岗位提拔的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优秀人才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另外,在选拔的过程中要注重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考评,不针对某一方面做选择,要全面判断人才的综合素质。通常情况下,医专的人才选拔分为公开选拔和内部选拔两种,内部选拔即从医专的在籍工作人员中挑选合适的人才进行任用,而公开选拔则是面对全社会选拔合适的人才,二者各有利弊,特点也比较明显,内部选拔的优势在于对于人才的能力的了解比较透彻,比较适合岗位的安置,但是缺点是局限性大。公开选拔的优势是受众广,可选择余地大,但是缺点是风险较大。但是无论哪种选拔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加强其公平性和透明性,发动群众对竞争上岗的监督,可以有效的杜绝不公平竞争和其他竞争中的舞弊行为。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岗位或者重要的岗位,可以根据情况实行一段时间的岗制度,通过多为候选人的轮岗的工作表现,选择最合适的人选。另外,要注意的是避免任用人才后的监督不力的现象,要在后期保持有针对性的对其工作表现做定期的考核。

四、建立一套人力资源的奖励和激励机制

与市场机制的改革相适应的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只有实行新型的更加合理的分配制度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合理的奖励机制促进医专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1)在分配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来实施,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对医专的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还能加强分配的公平性。否则,不当的分配制度将导致员工的工作情绪低下,工作效益不高,不仅不利于医专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还不利于医专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发展。所以,科学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医专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2)医专还应该推行适当的的员工帮助计划,帮助有困难的员工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可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使员工更好的为医专服务。实践中可操作的具体的措施有通过改善员工宿舍、饮食、工作环境,并利用医专的便利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障和相关的健康促进计划,提高员工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有助于促进个人努力工作,更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是医专在学科建设和人才战略上的双重举措,为员工提供多种发展机会。(3)要把员工情感的培养、归属感的增强及团队精神的发扬作为医专管理的基础。员工应明确“我为谁工作”的信念,只有明确了这一信念才能积极的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另外应认识自己对医专来的重要性,以及医专对于自身价值的发挥的重要性,这无论是对于提高医专的整体实力还是提高医专的整体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来的医专的人才发展趋势必然是,人才流动的自由度的进一步加大,所以管理者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重视医专凝聚力的增强,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与人际环境,让员工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与幸福,让团队创造出效益和财富,实现员工和医专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要求医专的管理者要转变以往的落后的医专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促进员工和医专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制定一套符合医专的发展实际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医专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医专吸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共同为医专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孙军平.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2)

[2]雷洪亮.医院人力资源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

第5篇: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社会化管理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大力开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节约大量资源,可有效减少废弃物排放。引导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调动社会闲散劳动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一面是城市里每天大量废旧物资加速产生,一面是拾荒者无依无靠,无拘无束。因此,政府必须尽快制定详尽可行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章制度,加强企业注册登记及检查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职业道德及业务培训,树立良好的行业社会形象。同时,积极利用媒体、学校等各种途径向社会宣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提升该行业及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唤醒社会大众对再生资源产业的支持。

二、经济上,摸索各种联合之路,巩固再生资源产业的社会化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再生资源企业在经营上试行过某些形式的联合,也取得一定成效。虽然不够巩固,不够持久,但实践证明,凡在联合经营时,同业之间就有亲和感,就形成一定合力,对本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现在,再生资源企业存在着广泛的联合基础和许多联合机会,应该积极地继续摸索各种形式的联合。

首先,可以考虑在供销社和物资部门的再生资源企业之间进行联合经营,特别在骨干品种废旧金属上的联合经营,既有机会又有可能。其次,与私有企业、个体户的联合经营也势在必行。不少私有企业和个体户由于资金不足、购销批量不大,他们迫切希望找到联合经营伙伴,以扩大经营。再次,与加工企业环保单位和有关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联合起来。这样,既能挖掘再生资源利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又有把回收、加工、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互惠互利、融洽感情、共同发展,为行业的社会化管理打下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上下左右之间、各种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回收企业与加工、环保、科研单位之间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借助联合的“粘合剂”、“助化剂”,把各种从事再生资源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团结起来,使行业社会化管理越搞越好。

三、技术上,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建立再生资源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当前,在技术领域:一是要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尽快建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的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产业生产技术体系,包括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生物技术等,都要参与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形成全面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加强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引进与合作,加快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在技术的基础上,要建立我国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至少可以形成五大层面的运作平台:一是建立包括废铝在内的再生资源物流平台。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应当是一个通过整合改造形成,具有强烈社会公用特征的基础功能服务体系,如社会资源收集网络系统、运输系统、加工处理系统、仓储系统、公共结算系统、服务系统等,系统庞大,以产权多元化为特征的合作空间同样巨大。二是形成规模化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平台。资源的集中,根据资源聚集量的大小和市场需求,可以进一步建立专业化的、具有区域经济特点的技术开发应用系统,从而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用技术研究院所及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使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成为可能。三是建立政府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的平台。整合再生资源产业链,建立现代回收利用体系,不但要有政府宏观指导调控的政策体系,还要建立规范管理的标准体系和市场利益分配机制。四是形成具有网络特征的信息平台。再生资源涉及面广,无所不在,回收涉及千家万户,利用涉及众多行业,要形成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格局,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五是提供社会就业的平台。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还为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回收的劳动就业作用提供了可能,规范运作的再生资源市场机制。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回收队伍,合法就业地位得到确认,合理报酬也得到了保护。

四、组织上,充分发挥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作用

(一)坚持为行业服务,增强行业凝聚力

从行业协会的性质看,它是个社会群体。搞行业社会化管理不能靠发号施令那一套,只能以服务为宗旨,真心实意为全行业办实事,为行业的发展排忧解难才能增强凝聚力,扎根于行业群体之中,使全行业形成合力,一条心、一股劲地向前发展。坚持服务,就是设身处地为全行业、全体员工着想。纵观本行业目前情况,从总体上说,经营管理、经营(加工)设施比较落后,员工的文化、业务技术素质不高,粗放的经营方式,笨重的体力劳动到处可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而且我们也不忍看到许多员工在那些恶劣环境里进行着几乎是原始的笨重劳动。因此,为全行业、为全体员工服务,既是行业协会的宗旨,又应成为它的工作动力。本着这个宗旨,有了这个动力,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行业服务。行业服务的领域很宽,行业协会在争取本行业更优惠的政策、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减轻行业负担、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搞好各种培训、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是大有作为的。完全可以预言,行业服务搞得更多更好,行业的凝聚力就更强,行业的社会化管理就会愈快愈好。

(二)继承和弘扬行业的优良服务传统

过去,本行业广大职工在回收和经营活动中,创造了很多好的收购、服务形式。如“三下服务”(下厂矿、下街道、下农村),建立厂矿回收专业队,派驻厂矿回收员,实行定时定点回收,回收后帮助打扫场地,协同街道居委会设置集废箱、集废桶、集废袋等等。这些好的回收服务方式和措施,是我们行业文化美德的表现,曾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受到过党和政府的表彰。但遗憾的是这些优良服务传统几乎全部丢掉了,人民群众至今还怀念它。现在进行行业道德建设,各地应根据当地和自身实际情况,恢复和发展仍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良传统,弘扬本行业文化美德,促进行业发展。

五、观念上,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绿色消费

(一)在全民范围内做好合理利用再生资源的政策宣传与教育

发达国家除制订法律和建立严密的监控机构确保法律的实施外,都对本国国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例如,美国的《资源保护及回收法》规定,为了保证公众的充分参与,每州都应设立程序鼓励公众参与制定废弃物回收利用计划。可见,再生资源实际所涉及的是全体公民的利益,为此,当前我国应大力引导全社会形成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意识。

(二)强化全民的资源与环境危机意识

为确保物资循环、抑制天然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负担,西方各国均以立法的形式来进行规范和管理要求产品的设计者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其抑制废弃物的产生和旧产品的再生利用,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未有一部这样的法律法规。同时,要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纳入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目录中,并尽快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要像重视原生资源保护和开采一样重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要从把再生资源回收业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的商业企业来管理转变为列入到资源环保产业范畴来统一管理。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教育和宣传在全民中倡导和树立资源与环境理念,借鉴国外的经验,在中小学开设再生资源专门课程,从小培养他们资源再生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应明确每个公民对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责任

对工矿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淘汰的废机电设备要明确流通渠道,严防不正当流通造成资源浪费和伪劣产品的生产,保证资源的供应和正常健康的市场秩序。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俭朴的民族,在资源紧张的现在,更应该发扬艰苦朴素的美德,树立环境与资源的意识,发展我国地再生资源利用事业,造福于子孙后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再生资源利用领域的经济关系将逐步趋于明朗化,其立法也将趋于容易、合理和完善。但是,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是关系到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的行业,如何给这位本不丑的“丑女”合理合法地解决“终身问题”,使人们不再有资源与环境的担忧,还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翼.中国的再生资源发展态势及管理战略[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3(3).

2、王爱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选择[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3).

3、郭辉鸿.浅谈再生资源行业的道德建设[J].再生资源研究,2004(3).

4、秦鹏.关于再生资源立法的若干思考[J].法商研究,2004(5).

5、鲁玉.发达国家保护利用再生资源的政策措施[J].中国物资再生,1994(1).

第6篇: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一、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现状

1、高校的有形音乐教育资源

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大致分为有形音乐教育资源和无形音乐教育资源两种。有形音乐教育资源指的是物资资源,这种物质资源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以随时投入使用的。高校所拥有的音乐演奏大厅,钢琴管弦等乐器,以及高校经验丰富的音乐教师和成绩优异的音乐专业学生,还有高校图书馆内音乐方面的书籍和音像制品都是高校的有形音乐教育资源。另外,音乐演奏大厅及其配套设施的维护经费也属于高校有形音乐教育资源。

2、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

除了高校的有形音乐教育资源外,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也是重要的音乐教育资源形式,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主要是高校的人才资源,高校拥有非常多的音乐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拥有音乐方面高超的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拥有对音乐创作丰富的经验和精深的理解,这些都是高校所拥有的重要无形音乐教育资源。另外,高校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也是高校重要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高校可以与很多社会音乐机构取得联系,并动用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士对音乐的研究与创新进行帮助。因此,高校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是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活动,争取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些都是高校潜在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高校的无形音乐教育资源对高校的音乐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有形音乐教育资源。

二、服务外包理论

服务外包理论是一种具备很强科学性的理论,依靠这一理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服务外包理论是一种将服务的管理工作和开发工作委托给第三方进行的理论,这一理论最根本的依据是服务协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服务外包理论需要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进行,《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分为教育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十二个方面。

三、服务外包理论引导下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社会初探

1、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企业音乐文化建设方面的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传统的企业音乐文化推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拥有高水平音乐教育资源的机构对其进行音乐文化建设方面的服务。现阶段,企业的音乐活动已经与企业员工的绩效工资关系不大,企业的音乐活动更多的是具有共同音乐欣赏和创好的企业员工共同进行的活动,是企业提高内部有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企业组织音乐活动,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员工保持乐观向上的工作风格和健康正直的人格。因此,企业在服务外包理论的指导下,将企业的音乐活动委托给具备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的高校进行,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产业规模和行业特点,科学的对企业的音乐服务进行规划,利用高校拥有的一系列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对企业进行音乐服务,帮助企业提高音乐活动水平,使企业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高校可以在音乐服务的过程中收取一定的经济报酬,用来提升高校的音乐服务水平,使高校可以更好的进行其它方面的音乐服务,高校的音乐服务方法也要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确保企业获得应有的音乐服务。

2、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会音乐比赛方面的服务

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音乐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已经是我国公民文化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大型音乐比赛已经不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独有的比赛形式,而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文化娱乐形式。但是,大型音乐比赛活动需要进行非常多的辅助工作,而大型音乐比赛的主要承办者精力有限,只能对音乐比赛的重要工作环节进行控制和领导。因此,在服务外包理论的指引下,大型音乐比赛的组织者可以将一些次要的辅助工作委托给高校进行,高校拥有非常多的优质音乐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在大型音乐比赛的进行过程中对音乐比赛的辅助工作进行支持。高校可以将许多有形音乐教育资源,如乐器和灯光照明设施等器械提供给音乐比赛的参与者,使参与音乐比赛的人可以在闲暇时间进行音乐的练习。高校还可以将无形音乐教育资源如高校的高水平音乐教师委派到音乐比赛的现场,对音乐比赛的参与者进行指导,使每一位音乐比赛的参与者能够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提高音乐演唱和表演能力,以更好的状态进行音乐比赛。高校还可以动用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对大型音乐比赛的辅助工作进行支持,比如,高校可以为音乐比赛的表演者联系更多地区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使音乐表演者能够获得更多的高水平导师的指导,解开心中的疑惑,切实提高音乐表演水平。高校还可以将高校图书馆中数量众多的图书和影像制品提供给音乐比赛的参与者,使音乐比赛的参与者能够有机会了解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以更高水平的知识储备迎接比赛的各项挑战,获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3、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方面的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社区都已经拥有了组织音乐文化活动的能力,社区的音乐文化活动是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民参与音乐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社区的音乐文化活动大多为社区居民在居委会的组织下自发进行,具有很强的全民参与性。但是,社区毕竟不同于专业的音乐文化活动场地,并不具备高质量的音乐文化活动硬件设施和高水平专业人士的指导,使得社区的音乐文化活动一直在较低的水平进行。因此,社区可以将音乐文化活动在服务外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委托,将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指导工作和硬件设施的配套工作委托给高校进行,高校可以将高质量的乐器和场地提供给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使社区的居民获得更加理想的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另外,高校可以委托高水平的音乐专业教师前往社区进行音乐文化活动的指导,使社区居民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提高音乐文化活动水平,以更加专业的技艺进行音乐文化活动。

四、结语

第7篇: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会网络网络分析理论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比如:(1)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着社会网络研究的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理论,使社会学对于社会结构的研究面目一新。网络分析者在社会关系的层次上将微观社会网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连结起来。(2)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创造一系列更好地理解结构和关系的测量手段、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技术,摆脱了属性分析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循环论证的因境。(3)网络分析涵盖甚至超出了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经过近40年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已经从初期的小群体研究扩展到社区、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社会变迁、社会整合与分化、城市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工作、科学社会学、人类生态学以及一些边缘性学科如精神健康学等领域,甚至一些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自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有关概念和方法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影响日渐深远。

二、社会网络概念的界定及其主要观点

“社会网络分析”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外从30年代末出现并在最近2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它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但是,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焦点在于文化是如何规定了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而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布朗提出的“社会结构”概念。从30年代到60年代。在心理学(主要是移居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如K勒温时群体结构的研究、1.莫雷诺开创的社会计量学研究以及F海德对社会态度、社会均衡的研究等)、社会学(莫雷诺等)、人类学(布朗、纳德尔等时社会结构的研究、梅奥等人对霍桑工厂的研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巴恩斯、米切尔等人的研究)以及数学(特别是欧拉开创的图论、代数模型研究)、统计学、概率论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构建“社会结构”概念,认真思考社会生活的“网络结构”,各种网络概念(如中心性、密度、结构平衡性、结构均衡性、区块等)纷互沓来,“社会网络”一词渐渐步入学术殿堂。随后,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益深入,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在对社会网络的定义上,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出发,给予了不同的界定。这里列举两个得到较广泛认同的定义。米切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网是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1969),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在固定的群体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不可替代的相互关系形式:韦尔曼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把社会网界定为:“将社会成员连结在一起的关系模式”,它强调的是社会成员问既定的社会结构一种从关系网络产生而非由先赋地位产生的新的结构观。以上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都各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说为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是,如果仅从个人之间关系的范畴出发界定社会网的概念,在夸天看来,已有明显的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交往范围的日趋扩大,社会网络在今天已远远超越了个人之间的关系范畴。综合前面两者的基本意叉和指向。可以把社会网络界定为“由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这里,个体可以是个人、组织,也可以是国家;个体问的关系可以是人际关系,也可以是交流渠道、商业交换或贸易往来。

社会网络分析基本上坚持如下重要观,最:(1)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群体或主体组成的;(2)网络结构环境影响或制约主体行动,社会结构决定:元关系的运作:(3)行动者及其行动是互依的单位,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4)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f5)用网络模型把各种(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结构进行操作化,以便研究行动者之间的持续性的关系模式;(6)规范产生于社会关系系统之中的各个位置;(7)从社会关系角度入手进行的社会学解释要比单纯从主体(或者群体)属性角度给出的解释更有说服力;(8)结构方法将补充并超越主体主义方法:(9)社会网络分析最终将超越传统社会学中的:元对立。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关系取向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本身―如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按照这种观点琊些强关系的、密集的且相对孤立的社会网络可以促进集体认同和亚文化的形成。位置取向则关注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且在结构上相处于相等地位的社会关系的模式化。它讨论的是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强调用“结构等效”来理解人类行为。

三、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理论

1.网络结构观。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里森・怀特和马克・格拉诺维特。网络结构观就是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这些纽带关系对人或组织的影响。网络结构观认为。任何主体(人或组织)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时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同地位结构观相比-网络结构观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1)网络结构观从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诸如亲属、朋友或熟人等)来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2)网络结构观将个体按其社会关系分成不同的网络,而地位结构观则按照个体的属性特征对其进行分类;(3)网络结构观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面、社会行为的“嵌入性”,而地位结构观注重的是人们的身体和归属感;(4)网络结构观关心人们时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而地位结构观强调人们是否占有和占有多少某种社会资源:(5)网络结构观指出人们在其社会网络中是否处于中・心位置,其网络资源多寡、优劣的重要意史,而地位结构观则将一切都归结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如阶级阶层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等。

2.弱关系和“嵌入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雏特在研究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提供工作信息的人往往是弱关系。他据此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认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关系必定是弱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

比强关系更能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

强弱关系概念的提出对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回应了经济社会学家波拉尼提出的“嵌入性”观念。在此基础上,格兰诺维特对经济行为如何嵌入社会结构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采源于社会网络,嵌入社会网络之中。因此,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

3.结构洞理论。结构洞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伯特在格兰诺维特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什么是结构洞?“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例如,对于三个行动者A、B、C来说,如果A和B有联系,A与c有联系,但是B和c之间不存在联系的话,那么B和C之间就相当于存在一个洞。A、B、C之间关系的这种结构就是一个结构嗣。A是结构洞的中闻人。伯特认为,结构洞能够为中间人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4.社会资源理论。很多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也可以归于社会网络理论。例如,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对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强度假设”进行了推广,进而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他认为,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采获取的:当行动者采取工具性行动时。如果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更高的地住,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此,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并进行了检验:(1)地位强度假设: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2)弱关系强度假设: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挂越高。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3)社会资源效应假设: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

5.强关系力量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边燕杰。该理论对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提出了挑战。他指出,在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体制下,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因为求职者即使获得了信息,但没有关系的决策人施加影响,也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工作分配的关键环节,人情关系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但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并不能和主管分配的决策人建立直接的强关系,必须通过中间人建立关系,而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双方必须是强关系,,反之,如果中间人与双方的关系弱,中间人和最终帮助者未必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因此,强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他的主要贡献是分析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制度,区分在求职过程中通过网络流动的是信息还是影响。

6.的“差序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子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厦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第8篇: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和谐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建设的利弊分析

社会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就是能够实施工程建设。只有将一个国家的工程项目建设做好,才能有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社会的整个角度来看,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创造社会发展必须的基础设施,提供给公众更多新的就业机会以及公共产品,都要建立在不断地增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地实施新的工程建设之上。站在某一个单位企业的角度来看,则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市场份额中占据更多的比重,最后总实现更多利润的收获。这个过程也是要将更多的固定资产投入到企业的再建设中,并寻找到新的适合投资的项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生产力较为落后,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发展和建设,将其列为最主要的时代主题。全国各地都是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这充分表现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单从工程建设的作用来看,人类进行社会生活必然是离不开的,但是工程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人们最容易发现的负面影响就是实际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带来的破坏。很多工程在建设中都要占用大量的耕地、砍伐周围的森林,、污染了空气和水源,同时各种固体废弃物、废料废渣都随意堆积,湖泊缩小、水土流失。自从人类进入到工业化生产发展阶段后就对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甚至是影响到了全球气象和气温。人类不注意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最终必然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条件,危害人类的寿命及身体健康。

因此,工程建设有利有弊,不仅会给人类带来福利,而且也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将这一利弊问题充分认清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造价的核心部分。为了给人类带来更加舒适的享受,则必须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际工程建设;同时也要格外注意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措施。在国家宏观调控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切实做好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在企业微观管理方面,不仅要进行科学的人文管理,也要逐步加大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

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今已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果按照当前的发展态势,不加以及时的控制管理,那么未来人类的生活环境必然不断恶劣。

2 工程造价的理论体系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工程造价管理都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预算管理,而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完善了过程跟踪造价管理、全面造价管理以及全寿命造价管理等理论。我国造价管理方面的工作者将理论政策做详细的介绍解读、归纳分析,收录到工程造价理论研究的相关专著中,在工程造价人员的考核中也得到了体现。

全寿命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以及全方面造价管理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并不存在专门的定义和权威的解读。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理解:⑴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科学内涵中包含了全方面的造价管理;⑵全方面造价管理的科学内涵中也包括了全过程造价管理;⑶全过程造价管理、概预算管理以及全方面造价管理都是一个逐渐递进的关系,内容也逐渐丰富;⑷全寿命造价管理包括了工程项目从最初设计到完工进入使用期所有环节,是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和延伸;⑸全寿命造价管理是一种在工程项目决策以及整体设计时考虑使用的方法,不是整体完善的理论。

笔者分析认为,不同的理论都是由不国家制度下,不同理论研究人员总结归纳的,其三种造价管理之间应该是并存的关系而不是上述几点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从工程造价工作人员的角度来分析,由最初的工程概预算发展到当前的全过程造价管理,可以理解为是工作范围的扩大。造价管理人员不会为工程项目后期的使用中费用进行管理,其工作范围主要涉及到从工程的设计筹建到竣工完成交付使用的整个工程阶段。

真正全寿命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不能实现的。对于基础建设项目来说,工程造价应仅限于工程筹建到施工完成。提出的全寿命工程造价管理超出了最初定义的工程造价范围。合理理解全寿命工程造价是要考虑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产生的收益以及管理造价,不可以理解为将整体工程项目施工的造价延伸到工程的使用期。

全面的工程造价指的是施工羡慕造价管理、风险造价管理、要素造价管理等内容,可以理解为在施工造价管理中所有行为的管理方法和准则。

3 工程造价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从本质角度来看,工程造价指的就是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消耗的各种资源,利用货币的表现形式来描述会在工程建设中使用到的各类社会资源消费总量。实行工程造价管理就是为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消耗的社会资源总理奥。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对建设中用到的社会资源进行最合理的确定。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就是将社会资源消耗量进行有效控制。

工程项目中会消耗多少社会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将工程造价同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不仅显示出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对企业经济消耗的作用,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经济进步的有效建设水平。从这个观点来看,所有的工程施工建设企业都要研究好每一个项目的工程造价,而且不能仅仅局限在工程项目最初的建设期,要延伸发展到工程完成后的使用期内。换一个表述方法就是,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寿命,以此高度来实行社会资源消耗的研究。在工程建设时期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消耗,则后续使用期的社会资源消耗也会降低,这是工程建设造价最理想的目标。如果在工程建设时期就有较多的社会资源消耗,那么在工程使用期也会有额外的资源消耗,这就证明建设期实行的资源配制以及造价控制是不理想的,此类项目不可以实行。如果在工程建设时期增加了资源消耗,但在使用期能够减少消耗,那么也是值得考虑的。只有经过慎重的分析研究,权衡利弊才可以做出决定。

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资源消耗量,是综合了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复杂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项目工程造价,如果投资合理,那么就是可以接受的工程方案,如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也符合要求,那么该工程就是最为理想的项目。如果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经济效益差,不合理,那么是不可被接受的;同时从社会整体的宏观角度分析,也是不尽完善,那么该项目就应该被叫停。如果从投资方的角度看,项目合理,有良好的经济收益,可以接受,但是换做社会角度的分析就不符合公众利益,是不可接受,同时表现出社会成本高于个人成本,那么这样的工程项目也不可施行。在工程项目的投资方来看,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对社会有着良好的回报,则政府需要在此时进行税收或者补贴来鼓励投资方施行。

4 小结

工程建设有利有弊,不仅能够为社会大众带来财富,同时也会威胁到人类周围的环境。建立起节约资源的良好施工作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强化实施力度,都可以改善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工程造价同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就要牢牢抓住工程造价的本质,将工程造价做好、做实。

【参考文献】

[1] 荆寒冰.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作促进建筑业和谐发展[J].科技信息,2009, (31):42-43.

[2] 张立民,耿九飞.浅析工程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12):12-14.

第9篇:社会资源理论范文

证券市场效率,一直是证券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金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金融经济理论中,关于证券市场效率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应首推E.F.Fama在1970年提出的“有效率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若证券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该市场为有效率的。若证券价格并不由于向所有证券交易参与者公布了信息集中而受到影响,那么,就说该市场对信息集中是有效率的。换言之,能够有效地利用经济、金融等各方面信息的证券市场,就是“有效率市场”。规范而言,假定不同的相关信息被渗透到证券价格中,按照证券市场上信息集中的三种不同类型将市场效率划分为三种水平:(1)弱态有效市场(WeakfromEMH):是指信息集中只包括价格历史序列中的价格和信息;(2)半强态有效市场(SemistrongfromEMH):指现时的股票价格不仅体现全部历史的价格和信息,而且反映所有与公司证券有关的公开有效信息;(3)强态有效市场(StrongfromEMH):是指市场价格充分反映有关公司的任何为市场交易参与者所知晓的全部信息。

有效率资本市场理论提出之后,引发了大量关于反映在证券价格中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的实证研究。经过大量实证分析,大多数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符合弱态有效和半强有效的资本市场有效理论。但是,强态有效市场理论并不成立。

随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国内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给予了积极性关注。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股市有效性的检验主要集中于是否弱式有效,从实证支持分析,1993年以前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非市场有效,此后的研究大多支持弱式有效,这反映了中国股市存在明显阶段性变化。此外,一些学者对中国股市若干时间区间段的子样本实证分析,结果也说明证券市场效率随发展阶段而不断提高。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证券市场的效率是否通过市场有效性来反映,市场有效性是否是检验证券市场效率的惟一指标,这一指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能否具有完全的解释能力。本文认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

二、证券市场效率是市场有效性,还是资源配置效率?

在经济学著作和统计中,金融效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目前学术界没有对此给出一个权威、一致、明确的内涵。尽管金融效率内涵还没有统一性涵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经济学意义上效率的基本涵义是资源配置效率。相应地,证券市场效率应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资金的有效动员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的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其能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

针对证券市场效率问题,学术界从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效率角度进行分析。在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中,“有效”在多种场合中用于描述资本市场的运行特征。“一个资本市场如果在确定资产价格中能够使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从信息上说)就是有效率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第346页。)然而在具体分析上,该理论将证券市场区分为有效运行(内部有效)和有效定价(外部有效)的市场两种类型。

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是指证券市场价格是否有效、完全、准确的反映市场信息,并以此通过价格机制将金融资源从储蓄者手中向生产者手中转移。没有有效运行效率,定价效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存在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股票价格的人为操纵、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对潜在投资者市场的准入限制等,那么,这样的市场运行肯定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同样,这样的市场必然导致证券市场错误的定价和稀缺资金的逆配置。而错误的标价必然导致资本错误地分配到生产效率相对较差的企业或行业,并最终提高效率较高企业的资金成本。

资本的定价效率,实质就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指资本市场通过对证券价格的定价,使证券市场的收益率等于厂商和储蓄者的边际收益率,从而使稀缺的储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有效率的生产性投资上去。市场价格在任何时候都充分反映了与证券定价相关的所有可获得信息,这就是说,证券的有关信息会很快地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反映。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研究集中在股票价格反映的数量和质量上,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价格充分和瞬时地反映着所有可以获得的相关信息。金融资产价格是资本配置的准确信号,不存在使投资者持续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现象,它只能使投资者的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之间存在较小的随机差异,并且其差异范围通常在交易费用之内。

尽管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为许多人所推崇并得到相当部分的证实,但在现实中这一理论仍然面临许多矛盾与难题。按照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理论,市场有效性本身就是证券市场效率。因为在有效率的市场中,通过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信息机制,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按照资本市场有效理论,中国证券市场效率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率的。但是,这能否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整体效率是低效率或无效率的?本文认为,这种简单判断是值得商榷的,单纯用市场有效性理论难以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做出合理性解释。从证券市场效率的第一重涵义,即资源动员能力上讲,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的10年期间发挥了强有效的资源动员功能,实现了传统经济下银行主导型融资制度向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融资制度的有力切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资制度框架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从证券市场效率的第二重涵义上讲,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效率低下,还不能有效地反映市场信息,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定价机制与信息机制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成为证券市场低效率的主要体现。

三、证券市场低效率根源: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陷

如前所述,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问题,已经进入我国理论界研究的视野。早在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之初,学术界就开始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进行考察,但大量对证券市场低效率的分析,基本是从市场有效性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的。

市场有效性差,股票价格不能充分反映信息,能否等同于证券市场低效率?本文认为,对于这一问题显然是不能简单下此结论,关键是考察市场效率、证券市场制度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寻求造成中国证券市场低效性问题的根本原因。尽管市场有效性理论、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和制度性缺陷问题,都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但是,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制,来解释中国证券市场的低效率问题。这也正是本文在此领域所做的尝试和探索。

如前文所述,证券市场效率归根结底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家知道,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按照配置机制的基础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即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或以计划机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证券市场制度作为市场化产物,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内在功能,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与定价机制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作用过程可以概括为:市场运行效率一市场定价效率一资源的有效配置。

按照市场经济作用机制,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实施对市场信息予以反映,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的动员作用与配置效能。通过市场定价效率,实现价格信号的有效传导,既保证市场价格的合理形成,又能够实现资本的高效流动。就整个经济体系而言,是保证资本流向收益最高的企业,以此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只要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能够充分发挥,通过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定价机制,将资本配置到边际效率高的项目之中,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就可以实现。因此,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市场有效性可以通过信号传导与价格形成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可见,在完善市场制度的前提下,市场效率可以来衡量证券市场效率,即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而考察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其建立的初衷是改革设计者在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寻求持续资本供给,而这本身就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安排中实现的一项重大突破。在这样的初始条件下,政府对证券市场制度安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划经济特定路径的惯性,使政府依旧对全社会资金的配置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从而保证其执行产业政策、实现赶超战略所需的足够资本。由于行政力量作用于证券市场运行,既定制度安排下的信息难以发挥其内在的传导作用,造成市场行为的扭曲,以至证券市场运行的效率过低,定价效率也不可能有效发挥,因而难以做到市场机制下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可见,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不是市场本身错了,而是市场运行机制发生了扭曲,在证券市场运行中其内在机制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而市场机制是依靠“信号”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在我国经济转轨中,两种力量作用共生的条件中,“信号”的形成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扭曲,不同机会利益者在体制变革或制度变迁中,便利用不完善的制度安排来获取潜在的机会利益,进一步损耗了制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