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心得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心得

第1篇: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具备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现在所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方面。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人才的后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培养创新素质,最终成为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的内在生理和创新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基础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实践条件等外部因素协调作用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相对稳定的整体素质。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就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进行加工、应用,提出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寻找新方法的活动。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系统。创新素质是人的个性独立发展的标志,是人的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创新素质培养就是要在尊重和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人的创新潜能,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技能,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一个人的个性独立发展。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自觉自动的成长行为。在学习目的上,强调学习是人对客观世界的适应,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服务的;在学习的内部条件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发挥自觉自动特性,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的外部条件上,学习者能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自主学习能力,应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合理的选择使用各种学习资源。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够独立思考。能够灵活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及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及进度。在阶段性的学习之后,能够实事求是评价学习效果。

三、创新素质视野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要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发生学认为自主学习出现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内部条件是自我意识,即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培养人的自主学习精神,能够保持自主学习的持久而深刻的动机,从而促进创新。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其次要树立自信。自信可以使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完成学习活动,并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突破,积极创新。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激发需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责任感,即学习是一个人的内在需要,作为学习者,就要通过学习证明自己,体现价值。

2.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会去想,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把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就是让学习者学会自我选择、自我思考,促进学习者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思维是在认知过程中自我思考、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是学习主体意识发展的体现,是监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对于怎样学习的知识,指一个人在学习能力、心理状态、认知策略、任务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即学习主体根据学习需要,制订出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来优化过程,提高效率,在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过程控制与维持。学习者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调节。

4.学习习惯

学习最终都归结为习惯的培养。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经过反复练习后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包括相对稳定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进行反复练习而轻松获得更多的知识。自主学习要求学习主体在掌握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监控学习进程,不断修正学习目标,保证学习效率。因此,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自主学习的效果保证就尤为重要。

5.学习自我评价

笔者认为学习评价以学生的主体发展来衡量学习的效果,以实践中的能力作为评价的依据,因此,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自我评价。大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此作为依据来调控和优化其学习活动。大学生的学习自我评价是通过自我评价信息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调整和纠正学习活动对目标的偏差,改善自己的学习品质和行为方式,优化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目标的实现水平。

大学生培养创新素质,首先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自主学习的目的和升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学习独立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是学生主体性的集中体现,是自主学习的最根本特征。自主学习与创新统一于人的主体性。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入手,即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思维能力、高效的学习策略、优良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自我评价,在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为国家输送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张步新.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03,(3).

第2篇: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心得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91-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和“错位就业”(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的现象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一直以来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较弱、对企业忠诚度较低、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探讨职业素养内涵,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具有“三自”、“三文明”、“三学”和“三创”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这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理论,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优于其他学生的能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六种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这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基础;二是意志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坚定地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三是凝聚力,是与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是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和维系力,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四是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基础能力上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从就业到未来发展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的核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会做事、做好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六是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活独特性决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个人相伴,其他个体因无相同的条件与环境,难以模仿和复制。同时,在竞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专长,发挥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核心能力越突出,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竞争力越强,效益越大。

2. 异质性。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他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是决定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3. 专业性。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对拓展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4. 实践性。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5. 三创性。即创新、创造和创业。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靠的是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就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三创性最能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6. 稳定性。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处世态度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赶超,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

7. 时代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去寻找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2010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践行通知精神,向全国高校推荐“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项目”即“CCEP”项目,通过“CCEP”项目试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可达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如图1。

1.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定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培养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

2.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一是基础性,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优秀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提高的水平,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实践性,以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且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

和社会需求而不断丰富完善;三是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人生发展规划;四是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追求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按照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知识技能实、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性目标。结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课堂奠定、实训强化、拓展提升、行为内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素质拓展为提升,以行为引导内化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系列学习体验的“四位一体”模式,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如图2。

1. 构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成基础,应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采用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人生等能力。

2. 构建实训式的实践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际训练为主旨,开展丰富的实践培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二是建立模拟情境,通过建立的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进行未来职业的切身体验。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机会,在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丰富社会经验。

3. 构建灵活式的拓展提升模式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科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决策与执行力、组织与协调力、适应与应变力等。

4. 构建渗透式的行为内化模式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即通过教育提升道德,达到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因此,行为引导内化手段和过程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日常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环节中,捕捉每个教育契机,进行行为内化教育。通过开展感悟内化活动、“三自”行为自我修炼、“三文明”校园文化活动、“三学”学风建设、“三创”个性培养等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各方面行为的良好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实现行为内化为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运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拓展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全程、全方位、覆盖式教育。在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中,形成“一二三四五六”机制。

“一理念”,即以学校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统领,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基础”,即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大学期间搭建理论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两个基础,经过系统培养,使毕业生力争达到零试用期就业。

“三融入”,即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大德育”实践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能力认证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合”,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相结合;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教育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学校与“CCEP”项目合作原则。

“五联动”,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程、职业生涯基础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为主导构建的四个课堂”联动;以基础项目训练为主体集中授课训练与开展定期系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联动;学校与企业联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各专业群之间、学院之间联动。“五联动”使多渠道信息相互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拓展。

“六种力”,即通过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引导内化训练,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学院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载体,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力、凝聚力、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以及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互相促进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注重选树、挖掘和培养各层次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使榜样的力量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进而培养出职业素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实现普遍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0-52.

[2]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97―98.

[3]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211―213.

第3篇: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互联网

在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我们的青年通向成功和成才的一个重要路径,职业教育担负着传授新的技术和技能、为经济社会培养多类型人才、帮助青年就业创业的重大职责。也指出,保持长期比较充分的就业和创业,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规模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指出,我们的职教不仅仅是单纯的“找饭碗”教育,更应该成为“造饭碗”的教育。总而言之,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大力推广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现实性。

一.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性人才的必要性

我国每年将近有 700 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是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当前网络经济繁荣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创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电子商务运用领域广、商业模式更新快、技术性强,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网络紧密联系,是网购的重要力量。 与传统创业相比,网络创业对硬件设施要求不高,成本较低,这种创业形式又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符合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性人才符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及时实现就业。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性人才,利用网络实现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对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利国利民。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机遇和现状

1. 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大学生网络创业

近些年来,大学生开展创业受到政府、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进行支持和鼓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38号)明确提出“力争实现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提出,要将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向网络创业就业相关领域倾斜,重点为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开网店的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资金、服务等支持。 各省市也先后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对网络创业大力扶持。

2. 成功案例引导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

我们知道,历来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都是在资金门槛相对较低,且技术和市场反应快速的高新科技行业。例如:美国硅谷的半导体革命、互联网一次革命、互联网等都具有这些特征。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相应的成功案例也不少。例如,浙江省首批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院校之一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成立了创业学院,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在互联网创业的措施。目前该校8000多名在校生中,有1800余名学生从事互联网创业,一年收入超3500万元,累计带动就业1000多人,如今该校互联网创业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通过网络创业走上成功之路的大学生不断涌现,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实现了致富梦想,大学生处在高校这种创新、自主、自由的氛围下,最容易迸发出创业的火花。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1.对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机制的完善

教育部的通知已经明确指出, 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重头戏, 在高校范围内迅速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到高校教学中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项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课程纳入总课表安排当中,教师要积极对待此种模式的人才培养,在期末考试时要把该项课程纳入总学分之中去。高校要积极各个领域的人才教授学生各项课程, 对该课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把学生的在校学习融入进各个行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传统的人才判定标准,重置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该项教育全线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构建体系

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即将成为趋势的今天,构建一个完善的互联网让创新创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各个高校要积极改革已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构建互联网创业体系为向导,围绕此项工作展开各方面的积极工作。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精神、理论、实践缺一不可。 确定这三个教学模块,围绕它们,对学生进行开创性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学校对学校进行引导,对有此意愿的学生特别针对性培养,巩固其理论知识,让他的创业思维进一步延伸发展,为后续的实战奠定夯实基础。

3.对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的强化

不管进行何种教学教育模式和方法, 实践出真知是周所周知的事情。 国家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大学建立实践园区,给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足够的实践基地,把实践作为对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强化。 在此过程中,创业示范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场所必须有效存在,有关政府部门要落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帮助和推动。 众所周知,互联网创新创业单是依靠理论知识并不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设立需要把理论投入实践,让学生投身于各项创业实践中去是真正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不仅要让学校与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实战经验, 还要让高校之间互相合作共同交流人才培养心得。总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各方面都要进行深入融合,以此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4.建立创新支持与保障体系

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 各方面加快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的步伐, 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制定有效地扶持政策引导帮助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因此,各高校要积极响应号召。 ① 建立有效指导机构必不可少, 学生大多都是处于学校的学习环境之中,没有充足的社会经验和就业方向,这个机构还可以在水电等税收上拿到优惠政策,要保证各项已有的服务顺利到位。② 互联网创业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导师进行指导,帮扶鼓励,发现商机,投身创业全过程。 在真正的创业实践中,吸取老师和实践所带来的双倍经验。 ③ 要有专项基金来支撑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的初始启动金、科技成果转化成金等都是学生进行创业的初始装备,不仅如此,还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为大学生的此项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物质上的保障能够更加强有力的推动该体系的巩固和完善, 这也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的初衷和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14]6号)[Z]. 2014-7-3.

[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Z]. 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