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智慧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气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该纲要反映了信息技术在新的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扩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面;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提升资源服务能力。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的长远目标,还是阶段性目标,信息技术与教育如何有机整合都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改善关系到新的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的构建是实现智慧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智慧教育要通过构建智慧课堂来完成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虽然我国在近些年不断在教育教学方面尝试做出改革,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教育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教育创新的问题。信息技术走进教学课堂已经很多年了,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仍然没有消除,课堂形式仍以“知识立意课堂”为主,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台湾教学研发专家吴权威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应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促进教育革新与发展为宗旨,以发展智慧学校为基础,以发展智慧学区为愿景,以应用ICT为辅助,打造充满智慧的教育环境,应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想,实现适性扬才、公平均质的境界。基于智慧教育的视角,笔者将智慧课堂定义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支持下,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具有教学展现力、学习洞察力、课堂调和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二、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构建案例
(一)学习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之“气旋”为例,构建基于3D打印技术、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智慧课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气旋的概念、气流场和气压场的关系,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气压场图分析天气、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该部分知识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形象事物和抽象概念的相互转换,学习内容较多,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习者特征
学生经过一个月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来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但是本节课涉及的气压场、空气流场以及时空维度等内容很抽象,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在课前和学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直接和间接体验,便于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掌握简易天气图及分析对应的天气情况;能够判读、绘制气旋的示意图;学会识读简易天气图;了解台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3D打印模型演示、学生实验模拟及微课,让学生尝试运用实验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天气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气旋的学习,了解其对天气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地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
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天气图的判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在互联网上找到大量的关于制造大气上升和气流旋转的地理实验,将实验的视频传到班级的QQ群,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利用简易手段制作地理实验(确保实验的易操作性和安全性),并将实验录成视频供全体师生筛选;录制关于台风原理的微课,准备课上使用;利用3DMAX软件制作气旋立体图形,并使用3D打印机打印气旋的模型(如图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
图1 3D打印气旋模型
图2 动态卫星云图
2.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制作动态卫星云图(如图2),通过展示太平洋8-11月份的云系的运动状态,让学生观察云的运动状态,引出气旋的概念。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观察动态云图,积极思考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展示动态云D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气旋的兴趣。
3.气旋的概念及成因。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气旋的3D打印模型,让学生尝试总结气旋的气流运动状态;展示气旋的概念,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是“低压系统的形成原因”和“在低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情况”。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幻灯片展示课下自己设计的两组实验,第一组实验是通过羽毛受热上升实验(如图3),用电子气压计测量气压的变化(如图4),进而得出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第二组实验是用水槽流水模拟空气涡旋的形成(如图5)。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原理,让学生学会在气压场图中画出气流的运动情况,并分析气旋这种天气系统是如何影响天气的。
学生活动:观察气旋模型,形成直观印象,参与同学们展示的实验过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用3D打印模型和地理实验这种直观教学法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因,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可以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由表及里地理解气旋这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对天气的影响,进而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4.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关于台风的微课,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台风的原理,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台L的防御措施。
学生活动:观看微课,分组探究教师布置的问题,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发言。
设计意图:采用微课这种新的授课方式讲解台风的原理、危害及防御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5.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让学生通过QQ群下载教师录制的关于反气旋的微课,让学生自主完成反气旋的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进行反气旋微课的学习,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QQ群反馈给教师。
设计意图:通过翻转课堂营造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六)课后反思
缔造完美教室,这是新教育一个好的着力点。教室、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班级,这是一个概念不同的层面。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教室,主要是学。所谓教学,就是为了影响学生学习,影响学生成长,我们师生一系列的交往行为。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分享关于学习的激情,关于新发现的过程。
缔造完美教室,我理解就是在同一间教室里面不同的老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创造不同的课堂。我想强调教室的意义在哪里,好的教育不取决于单个教师的努力,取决于集体的努力,也就是我们要积淀共同的东西。我们所有老师共同认可的一个班规,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我们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成长,能够成为自己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缔造完美教室的分享,赋予了“分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你要关切到对方的促进、需要、感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第二层含义意味着彼此双向的平等给予,不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施舍。如果存在着施舍关系,那么被施舍的一方在自信心和主动性上都会受到挫伤。第三层含义,意味着彼此是心灵真诚地相对。
完美的教室也就意味着完美的教学。我曾经提出过完美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当评价一节课好不好、一个教学好不好,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因为教学的内容性质不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不同,但是我提出的真诚、深刻、丰富这三个一体指标,比较具有普世意义。
第一关于“真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真心实意,情真意切。老师是真心实意为学生好,不是道貌岸然、虚张声势、言不由衷的。第二层含义就是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对于所分享的内容,老师可以做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娓娓道来。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仔细咀嚼、反复推敲的,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不懂装懂。只有真实的教学,才能带给孩子心花怒放的感觉,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温暖,我们的教学才会有余音绕梁的感觉。
第二关于“深刻”。深刻是相对的。所谓深刻意味着让孩子觉得别有洞天,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之感,带给孩子内心的震撼与眼界的敞亮。只有深刻的教学才有这种力量,才能使学生有刻骨铭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关于“丰富”。丰富意味着有足够的信息量,意味着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活动的丰富、学生对课堂参与的丰富和教师教学语言的丰富。只有丰富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心灵荡漾起来,才能让学生那双隐形的翅膀振翅高飞。只有丰富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的精彩、课堂的丰富和课堂的温暖。
完美教室离开了完美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新教育所创造的缔造完美课堂,与打造生命化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引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但我想,我们说完美的教室不仅是完美的教学。完美教室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种观念:强调的是一个场域,一个空间,教学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活动,但除了教学还有更多。怎样的教室是完美的?我认为它应该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不会受到威胁、恐吓、羞辱、讥讽、嘲弄。它是有挑战的。我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给中小学生上课,我有很多的局限,比如说我不太善于调控课堂,但是我上课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怎么样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挑战。我特别强调我们教学里要有理智和挑战,带给学生理智上的解放感,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造就更多的世界一流头脑。通过努力与赞扬,真正让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是相互欣赏与相互支持的。
教师作为完美教室的缔造者,作为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类进行对话的人,最重要的还是教学相长。目前老师们专业成长的瓶颈主要还是文化底蕴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的智慧结构有三个层面,最基础的是文化底蕴。简单地说就是学识的积累,就是对相关问题理解得足够透。第二个层次才是对教育的理解。究竟什么是教育?我们怎么把我们所称之为的教育的行为与对学生的羞辱、教说、灌输、洗脑、束缚等等区别开来?这个背后涉及到我们教育的行为标准。很多教育家都讨论过我们的行为要具备怎样的特质才是教育行为。对教育能不能真正地理解到位,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第三个层次才是教育的智慧、教学的技艺。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教育你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从丰富的生活经历中,从丰富的学识积累中,从对教育问题的不断探索中来升华来形成。
新教育抓住了非常好的一点,那就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我们要打造完美的教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成长。这也是我们能够从新教育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他们在课堂中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欣慰,也有成长。
我要和老师们分享一点我成长的个人经验,我概括为24个字。第一,深度阅读。读得透比读得多更重要。第二,注重积累。这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第三,细腻思考。第四,精准表达。表达的背后是思维的严谨。第五,坚持写作。我特别强调写作对于人成长的意义,对我们教师技能的提升、专业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就是:掘井汲泉。人生就是一生都在一个地方持续不断挖井,直到清泉喷出,这就是精彩的人生。我强调要选准方向持续不断地努力,要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坚持不懈地前进。这是我们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知识爆炸这样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最重要的策略。你在一个地方着力打井,要有一个清泉在你心头流淌。
【关键词】教学语言; 形象生动; 幽默; 比喻; 类比; 假设 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东西。语言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启迪学生智慧的基本工具和主要桥梁。教师运用形象鲜明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广参与,就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诗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可见,儿童思维对于形象的依赖性。其实,即使达到理智年龄,往往也需要借助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抽象事物、词语、概念、定理等。否则,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例如,小学语文《月光曲》一课中有"幽静"一词,尽管十分正确,但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若让他们描述"幽静"的情境时,他们往往无从着手。如果教师做进一步阐述:"请同学们想一想,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房子、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情境。"这里,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唤起儿童的思维表象,让他们充分地感知"幽静"这个词所表现的情境,从而更为具体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
有些教师不善于运用语言创造鲜明的形象,讲课从概念到概念,语言枯燥乏味,让人生厌,学生因而很难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更谈不上高效省力地掌握学科知识。这也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重视教师语言形象性的意义。
掌握下列几种方法会有助于使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形象生动。
1幽默法
幽默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使学生把不易理解、掌握的知识更直观化、更通俗化、更易懂,引人入胜。
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更加主动,情绪就会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记忆力就会牢固,课堂的学习气氛就会活跃,这样课堂效率就会提高。如这样一个例子:在课外兴趣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解答一道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每只鸡的两只脚和每只兔的4只脚在捣乱,如果兔和鸡的脚只数一样,那就好办了。于是,教师说,我们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师说:"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间来点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劳,点亮学生的兴奋之灯。
2比喻法
比喻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深奥、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使知识准确、清晰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使课堂气氛更生动。
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就能够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授课,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如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可以给学生讲一下"胸有成竹"这个典故的由来: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睛都能想起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画画的人胸有成竹才能画好竹子,所以,同学们要学好数学,就要做到数形结合,做到脑中有图。这样教师用比喻性的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就都能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了。
3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精彩的语言将同类知识或不同类知识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准确地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强化记忆,从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
运用这种语言教学,学生就能将新旧知识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在比较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复习。如学生刚开始写议论文时,都会觉得枯燥、难懂,换种思路效果会好些,记得一位教师这样讲课:议论文并不神秘。记叙文,主要在"记",如实地记;议论文主要在"论",摆出理由论。听一个小孩说:"我最喜欢爷爷了。(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还带我到儿童公园去玩。(三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结论,与开头呼应")类比结束。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主动拿起纸笔准备写议论文。这位语文老师运用类比的方法,把记叙文和议论文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确了议论文的本质及要素,化解了学生写议论文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学写议论文的浓厚兴趣,是沉闷的课堂立刻有趣起来。
4假设法
假设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假设的一个事物,使用形象的语言吧枯燥、难以把握的知识活化为形象有趣、可知可感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
【关键词】地理 教学水平 地理思维 教学反思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立足本职岗位,夯实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和方法,从而形成学生自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抓起,夯实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
地理教师应具备高超的课堂教学综合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课堂教学要切实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开放的启发式的教学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一些学科,在于地图在地理学科中应用得最多;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同时,地图也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直观语言,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整体性地理解和灵活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出其他知识,还能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文图结合,注意指导学生读图、用图,养成运用地图的习惯,培养阅读、运用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将地理知识的传授融于地图之中,使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经常化。因此,地理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层次性、恰当的教学密度、有效性的学生活动和适宜的教学节奏。要学会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媒体的整合方面多下工夫,确实向一节完整的地理课要质要量。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学生的地理素养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地理学科跨度大,知识覆盖广、涉及许多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相当多;如果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那么地理知识难以掌握,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就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如讲“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节中,为使学生记住地球的周长,教师引用的一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适时教给学生巧记地理知识的一些方法。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教师要从引导者转变为组织者,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在学生的认知结构结构上,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向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自觉主动地把教室作为活动室,把讲堂作为学堂,时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上,地理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的设计,更要从关心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建立起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最后,地理教师要学会反思,总结自我的教学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进度,考试题目难度要适中,教学语言要直观、幽默诙谐,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得会、听得进,使学生经常有成功感。要做到这些教学反思必不可少,教学反思被认为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地理教师要努力成为反思型地理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中反思,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后反思,则是有批判、有总结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修劣改良,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反思有助于地理教师理解与学习教学、课改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地理教师的成长。同时,地理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地理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地理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能力得到了培养,那么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智力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育者,我们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陶.教师职业技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F.戴维.课堂管理技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对课本内容知识的评价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专注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缺乏阅读动机。
2. 学生课外阅读量小且范围窄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阅读面窄,老师将教学与评价的目光盯在基本篇目上,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忽视课外阅读。
3.学生读书存在盲目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外阅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读书、看看报”的“小阅读”了。呈现在21世纪中学生面前的,是由书籍、期刊、报纸、声像资料、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多层面交汇的“大阅读”环境。课外阅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方法技巧,都在迅速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极其强烈的中学生,却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培养,没有较为科学合理的阅读主体意识,陷入了阅读的盲区。
4.学生读书缺少情感交流
很多学生课外书看了不少,但只是泛泛而读,并不反复品味、深入思考和领悟书中的情感,体会不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收获并不大。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的原因
1.学生阅读活动局限在课文上
这种缺失很大程度归结为语文教材的使用观。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即把掌握教材当作教学目标,不看教学对象,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将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去关注对学生的阅读情感、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只注重对阅读内容的解读,更不用说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了。
2.学生的阅读活动局限于课堂,忽视向课外阅读迁移
课堂阅读教学缺乏对课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割断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很少涉及课外知识,也很少介绍其他作品给学生,从内容和能力上都缺乏对课外阅读的迁移和拓展。
3.教师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以“讲读”为中心。阅读教学局限于对课文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训练与习得。所谓的阅读被机械的做题所替代,教师进行功利性的讲读,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特点和个性。
三、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情感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文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同样会感染老师,当师生都进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时,智慧的火花就会迸出,学生的阅读情感就形成了。让学生把这种阅读情感带到课外,就不会觉得课外作品枯燥无味。
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置身于阅读情境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情感。
此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兴趣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好奇心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课堂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讲解课文、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借助课堂中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中的课文的讲解只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例子”,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途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有效阅读。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课外读物
不同的学生,其课外阅读的需求是不同的。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如上所述,既要关注不同的学生的特点,也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将其阅读兴趣引向高雅、经典读物。
4. 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讲究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古人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然,表扬、鼓励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能看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但他还是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积极性,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二、讲究语言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应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与数学,增加与增加到,除与除以,数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等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有时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繁琐,甚至面面俱到,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讲究语言生动,确保通俗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话,脏话,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
四、讲究语言幽默,启发激励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场考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在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地理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应迅速纠正少数学校对地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评职、晋级、奖金、住房等方面人为地压低地理教师,而妨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业务进修、教学研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剥夺地理教师正当的工作权利。
作为直接耕耘于中学地理教育阵地的每一位成员,在目前“转轨”阶段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面前,再不能永无休止地怨天尤人、消极悲观和无视现实地盲目抗争,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涉及的教育本身和社会各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都完满解决后,来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而是应当积极、理智且勇敢地闯出一条新路,首当其冲地从困境中“突围”出去。这就需要站高望远,在全国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原来高考科目的设置方案,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在高考已取消地理达数年之久的负效应面前,我们在积极多方争取国家尽快地出台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的高考新方案的同时,也决不能把地理教育的命运只附着在高考这一棵树上,而是应当面对现实,充分利用高考不考地理的“松绑”机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地理教学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形势,适时地抓住获得生机、发挥优势的各种有利因素,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由衰转兴。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改革。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 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学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
的最优化。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地理教研员,要及时发现和推广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努力牵线搭桥,沟通信息渠道,提供条件,达到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提高的目的。
我们之所以攀登,不是因风光的顶峰,而是为沿途的风景和永恒的过程。回顾乐清中学的整个赛课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宣传动员 准备阶段(9月19日~10月10日)
自市教育局9月18日乐教科研〔2009〕8号《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赛课活动的通知》后,我校积极响应,将全员赛课活动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为切实搞好此项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乐清中学全员赛课活动领导小组,由叶文杰校长担任组长,魏樟庆副校长担任副组长,中层领导蔡宗乃、金华林、倪旭明、潘万杉、徐建荣担任执行副组长,中层领导班子和各学科负责人担任组员。领导小组的成立,使赛课活动一开始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充分研究我校的校情,精心策划设计了全员赛课活动方案。活动方案的制定,使活动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井然有序的赛程安排。
2.组织实施 赛课阶段(10月11日~12月12日)
方案制订之后,为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学校通过行政班子会议、周前会、教研组会议等多个渠道以及文件分发、板报宣传、网络信息等多条途径宣传发动、舆论造势。活动组织实施阶段历时两个月,先后分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年级组别分别赛课。本阶段教师赛课活动,共有165位教师参加,涉及 14个学科,其中语文组25人、数学组26人、英语组25人、政治组8人、历史组7人、地理组5人、物理组18人、化学组20人、生物组11人、体育组11人、音乐组2人、信息技术组3人、通用技术组2人、心理健康教育组2人。除了公出与病假等特殊情况外,不管你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也不管你是青年教师还是快退休的老师,都参与到赛课活动中来。
3.成果汇报 展示阶段(12月17日)
以部分赛课获奖教师(22人)开课和省内名特教师互动评课或学术讲座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的方式总结提升学校全员赛课的水平。研究课要求根据乐中课改价值导向和赛课课堂标准集体备课,教研组磨课。并邀请温州市内外的名特教师和乐清市各兄弟学校的教师参加听评课活动。 开设研究课的教师有:语文:郭笑一、张一旦,数学:邵旭芬、施克满,英语:黄 引、卢玲丽,物理:林小慧、侯广军,化学:盛定华、方湘微,生物:郑浩晖、聂晓欧,政治:赵霞雯、吴秀兰,历史:陈春丽、刘柱,地理:刘丽萍、万晓虹,体育:许方港、郑维程,通用技术:张哲望,研究性学习:周佩。
4.深入研讨 总结阶段(12月20日~12月26日)
三个年级组别的赛课活动结束后,我们在第17周(12月17日)利用半天时间开设各学科全员赛课成果汇报研究课,并进行组内深入研讨,积极为参赛教师指出不足,为他们能够在赛课过程中发挥出实效课堂下的教学魅力而积极努力着。此阶段注重赛课的精度,要求人人参与研磨,发挥团队教研力量,打造出学科精品课。学科教研组对此次赛课活动全过程进行了认真梳理与反思(上交电子稿)。
45周岁以下老师分设一等奖(51人)与二等奖(95人),45周岁以上老师分设教学艺术奖(3人)和教学风采奖(16人),在第18周(12月21日)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
教学艺术奖与一等奖获得者上交课例电子文档,学校将组织编辑讲学案和优秀课例集。
二、主要特色
开局轰轰烈烈、过程扎扎实实、结果初见成效,尤其在以下五个方面令我们最为感动和骄傲:
1.全员培训
先培训、后赛课,边培训、边赛课,赛课前我们印发了《赛课培训资料》,并二次召开教研组专题培训会议。先后安排了以下培训讲座(ppt):
蔡宗乃《学习洋思经验 优化课堂教学》 叶文安《让亮点更加发亮》
金华林《我的课堂我做主》 邵齐红《我们实践 我们体验》
张金琪《教学考察反思》 林荣西《我们比较 我们吸收》
叶文杰《人在路途 且行且思》 叶文杰《课程成就学生》
蔡宗乃《聚焦课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魏樟庆《乐清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构想》
2.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素朴追求!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有效的好课?我们认为有效的好课应该是:教得有效、学得快乐、考得满意。以课堂的视角审视,教学是一种具有明确指向、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实践性活动;是一种充满理性思想、情感交流和艺术创造的学习性活动;一种需要主体参与教师魅力和智慧共生的创造性活动。它要求:(1)“生活化”,让事实说话;(2)“给时间”,让学生看书读书;(3)“伸出手”,帮助学生整理知识;(4)“少开口”,给学生多思考探究;(5)“讲准确”,用有效知识武装学生;(6)“松开手”,指导学生开展活动;(7)“多微笑”,给学生以自信自豪。
为此,我们提出了乐清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1)调整教学关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获取同样的知识,我们主张让学生自己获取,而不提倡由老师灌输。(2)通过再造教学流程,寻找并删除无效教学环节。(3)通过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以及教材整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问题应该在学生的手底下得到解决,课堂教学必须将落实进行到底。(5)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我们提出了乐清中学“全员赛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1)时间模式:“30+15”(老师讲课不得超过30分钟,学生拥有时间不少于15分钟);(2)先学后教,提倡把预习纳入课堂;(3)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合作者、促进者;(4)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动起来;(5)关注中下学生,做到以优带差,以差促优。我们的口号是――打造自主有效课堂,向满堂灌开战!
3.微格磨课
全员赛课,重在参与,重在体验,重在研讨,重在实效,重在反思,重在激励。营造人人关注课堂、人人研究课堂、人人优化课堂的良好氛围,为了能赛出水平、赛出风采,研究教法学法,破解教学难题,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我校在开展全员赛课活动中,创新形式,活化载体,进行“磨课式”赛课。从10月26日开始,到12月12日结束,历时六个星期。所有的教师都要在微格教室里上一节课,一共139节。为每一位上课教师录制一节课堂实录,供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教研磨课活动之用。在磨课中,教师不仅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更重要的是,通过磨课,锻炼了磨课教师的各项能力,磨课的过程,就是历练的过程。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好课,是磨出来的。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战场上就会少流血;当课磨出了精彩,你就会成为一名成熟的老师了。如老师所讲:“磨课,这个平凡而熟悉的字眼,我们就在这一次次磨课中,磨细节,磨生成,也磨炼了自己。”老师说:“磨课过程是痛并快乐着,因为收获尽在过程中。在这两个星期的不断磨课的过程中,虽然我们被磨得衣带渐宽,被磨得人比黄花瘦,但是,我们这个磨课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觉得收获很多,感受很深。”
4.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三大要素之一。在赛课中,我们努力建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的有效交流机制,深化对理论和实践的研读,以研究、行动、反思、合作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家悉心指导,不断提升教师学科和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2月17日,我们邀请温州市内外10位名特级教师来校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帮助教师解答疑难,开拓教师视野,丰富教师阅历,增加赛课的理论深度。我们的很多老师在得知有温州市内外名特教师前来评课后,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对待这次研究课,上课前精心备课、磨课,课后积极主动参与研讨,通过借助集体评课、个人的教学反思等途径,老师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往赛课,参与的是个人,听课的是几个评委,其他老师无从了解和学习。此次赛课的展现过程是开放的。在赛课会场里,坐满了来自各所学校听课的老师,或是疾笔奋书,或是侧耳倾听。听课老师这样说:“没有想到,这次比赛,学校鼓励我们只要没有课,就过来听,真没想到,笔记做满了一本。”名特老师说:“今天的研究课,开课老师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而来听课的老师们的热情,也让我们同样深深感动。”
5.成效显著
2009年12月11日,赛课活动落下帷幕。赛课活动的掀起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学科老师们经过精心准备,多次试教研讨,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节精彩生动、富有成效的课堂,每个人都享受着参与的付出与收获,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勤于学习、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本次活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各种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使教师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促进教师成长在课堂”的赛课口号在一次次的备课、磨课中逐步转变成现实。通过磨课、专家指点、课堂实战,得到的锻炼、获得的收获就越大,成长得就越快,通过赛课活动,我们一起见证和感悟了教师们的成长: 在此次赛课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授课老师的个人特色,有的老师长于教学设计,有的老师长于课堂组织;有的老师善于表达;有的老师善于启发;有的老师仪态优雅,有的老师板书美观;有的老师教具准备充分,有的老师课件制作精美……赛课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赛课活动尽显我校教师的风采。
我们提倡激励为主,根据真实情况实行签名评价。赛课的班级、准备时间等由学校作统一要求,教师自主选择最能展示自己水平与风采的课题来参赛。赛课教师在准备阶段可进行集体研磨或请指导师。若教师本人对自己所上的课不满意,可以申请二度开课。赛课结果将根据参赛教师的表现分设艺术奖、风采奖等多个奖项。并按一定比例择优推荐参加上一级赛课活动。这次赛课欣赏到了一些好课,发现了一些教学新秀,如数学组陈梁老师、地理组冯建南老师、政治组吴秀兰老师等在今年温州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年龄50以上教龄30多年的陈星海、周庆益老师自动报名要求参加。叶文杰校长亲自上讲台赛课,他开的《中国与经济全球化》一课深受学生欢迎,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在赛课当中,乐清市三中、柳市中学、虹桥中学、大荆中学的老师纷纷赶来听课。这样大规模的全员赛课活动在我校尚属首次。在温州中学举办的温州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上,我校副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魏樟庆所开的《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化学课,我校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蔡宗乃所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政治课,网上有直播他们的教学过程,全市共有13个直播现场接收点,2500多名学科教师参与收看,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在温州市中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重要反思
“赛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远远没有结束。
1.存在问题
反思我们的课堂,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的素质,一些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不活跃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二是教师教学语言素质,一些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炼、不生动、不形象,甚至不够准确;三是按照教材顺序教师一讲到底,缺少学生参与环节;学生小组活动自由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四是教师书写素质,许多老师连基本的板书都没有,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基本的板书;五是教学资源整合的素质,一些课件对资源的整合、运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占用大量时间以PPT方式展示同类信息,学生眼花缭乱,收获甚微;还有,运用的时机没有安排好;六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少数老师是抱着还消极的态度去应对,随便搞一下,过去就算,一堂课下来,没多少质量可言。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2.有效教学
关注教师成长要从关注课堂教学做起,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入手,切切实实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处理教材要“深入浅出”,而不能浅入深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要注意区分四个不等式:教材深度≠教学深度、教材顺序≠教学顺序、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理论化≠教学理论化。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教学,是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是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的教学,是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是那些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的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占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造成学生厌学、负担过重、辍学、自信心下降的直接原因,课堂成为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场所。有专家曾对小学高段、初中、高中学生进行过样本为1168人的问卷调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近20.8%的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讲解,76%的学生对教师过多的讲解不满意。心理学的研究给我们很大启发:当人们学习知识时,依靠“阅读”大约记住10%,“听”大约记住20%,但通过“说”能记住70%,“做”能达到90%。然而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听得多,说得少,记得多,做得少,因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做起。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安排全体学生参与,每一个问题都由学生们共同努力解决,每一个规律、结论都由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每一个实践活动都由学生们自己体验。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成立自学讨论学习小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学习责任依存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使讨论经常化,自学讨论活动有充足的时间,使讨论得到深入。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教师经常性提出一些答案不唯一、不固定的有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空间的问题,组织一些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创造、敢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新做法,能经常性积极主动地提出新问题。
3.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尤其重要。教师只有进行自我批判性反思,才有可能距离专业教学标准越来越近。因为希望识别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虚心请求别人的批评,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失败。交流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反思既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省、回顾,同时也包含其他的教师、研究者的观察与反思。在过程中学会反思;在过程中学会研究。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提升。要抓以下三个环节的反思:(1)授课前反思:怎样对教材进行重组?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授课中反思:怎样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怎样合理利用课堂内外的课程资源,课堂的评价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3)授课后反思: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并及时记录下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改进策略等,从而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4.课例研究
坚持立足每个教研组、备课组的特点,引导教研组、备课组关注问题,研究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可采取同课异构或同课同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由备课组中的所有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各自备课上课,同备课组及教研组内其他教师积极听课,上完课后探讨不同构思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得与失。促进教师在对比中反思,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课同构:由备课组中的所有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安排好备课组教师的上课顺序,不同教师上课的间隔基本为一天,具体程序如下:第一位教师备课――集体探讨――第一位教师上课--集体探讨――第二位教师上课……进行课例研究,为老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谈论的事件是自己亲历亲为,有话可说;课例所体现的意义正是自己在教改中追求的,不但应该而且也能够表达;通过对这些课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某一侧面的教学规律。还有,精品课打造:由教师选择自己中意的篇目,将年段的班级都交由该教师上课,在不断的集体评课、教师修改教学设计中,反复打磨以形成一堂具有该教师“精品课”为最终的追求目标,以期提高教师借班上课后课堂应变等能力。
5.提升内涵
全员赛课,它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们更该追求“万紫千红总是春”。它不是一场运动,我们应将其沉淀为学校日常的一种教研行为,做到阶段性与持久性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形式多样,细水长流,稳步推进,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研工作。 面对现阶段全员赛课所取的成绩和收效,展望下阶段工作,我们有理由憧憬,随着全员赛课的深化推进,它必将谱写新的华章。我们希望:“通过全员展课活动,让开放教学、开门听课、开诚布公、开心合作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教研文化;让关注常态课教学、研究常态课教学成为一种日常化的教学文化;让教师对教学的追求、反思、历练成为一种普遍化的教师文化。”
当然,教师要提升自己,还得扩展阅读视野。读书是教书的必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永恒路径。要教书先读书,善教者必善学者。只读教材、只读教参、只读题集的教师,注定他们的教学缺乏底气、灵气和大气。肖川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说:“眼界决定境界”。教师的阅读视野的宽窄决定教学境界的高低。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给我们总结了这一做学问的方法,它强调了“乐”的重要性,即兴趣。确实,兴趣能激活主体,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它是一门及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综合的学科。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当“听众”,往往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和本身的巨大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失去兴趣的学习,那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只有充满兴趣的学习,才会绿意葱茏,鲜花盛开。因此,语文学习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为此,我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①借物创境,想象激趣
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用实物、图片、录像、音乐等多种适宜的形式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他们身临其境去体验,倾吐内心的真实感受,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在悠扬的歌声中,学生们不停地摇头晃脑,在边听边欣赏中,加深了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一起唱起这首歌,使学生加深了对词的印象,使学生在激趣中促进理解,悟思中尝到喜悦。
②课本剧表演
教学《核舟记》第三段时,我请了三位学生上台角色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台下的观众一边看着小演员们排位置,摆姿势,一边看着课文,一边七嘴八舌地当起了“导演”,台上台下,“导”、“演”结合。课文中有关苏黄二人坐姿、神态的语句,不知不觉竟然全被学生们自己“消化”了。表演完了,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姿态、动作,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印进了学生的脑中,一句句难背的古文化成了直观的形象。
③绘画创设情境
如教学《爱莲说》中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倡导为人之道,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同学们,我们一起动手画一朵“君子莲”吧!这样做有助于让我们的教学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切的情感和浓厚的求知欲,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拓展学习空间,让心灵与智慧交融
生活处处有语文,①从广播电视中学语文。收听收看广播和电视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欣赏节目时,可以从精彩纷呈的广告词中学习修辞的妙用,在欣赏精彩的台词时,我们还可以以挑剔的眼光去发现主持人、演员等不规范的读音和表达欠妥的语句甚至病句,以提醒自己规范地表达。②从书刊阅读中学习。读书时应养成摘抄精彩语段的习惯。也可以写读后感,以读促写。③从游园观赏中学习语文。在游园领略大自然、人文景观或观赏艺术团体表演等活动时,都是大家学习语文的良好情境,更是难得的语文大课堂。
三、提倡幽默教学
教学幽默之所以受到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喜爱,不仅仅在于它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在于它能在笑声中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简单化。例如:《大道之行也》中有一通假字,“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矜”通“鳏”(guān),意为老而无妻的人。同学们认为“鳏”笔画太多不好记。我解释为:“一条鱼,四人吃,最后只剩下鱼刺了”。同学们开怀大笑,轻松记住。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要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孩子接受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接受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唤醒沉睡的潜能,放飞囚禁的情愫,给学生插上一双兴趣的翅膀,让学生在语文的天空中翱翔!
参考资料:
[1]党乐群主编.《教学艺术与技巧》,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