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外实践;地理学习;大自然
由于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不只限于书本知识的内容教学,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联系地理知识并运用好地理知识。也就是说,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的书本教学,还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出课堂、携手共同拓宽地理学科的学习空间。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实际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老师倾向于传统的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教学思想。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将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进行应用,学生只能够纸上谈兵。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并探索自然环境和地理人文,是目前我们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课外实践开拓学习空间
在以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取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况掌握其所对应的地理样貌和地理知识,此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所有理论地理知识的积累并掌握。就应试教育而言,这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着无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们领略到真正的地理人文学科的自身魅力。尽管就目前而言,现代的科技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手段中获取到实际的地理样貌,但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切身深入到自然中去领略实际的地理样貌,还是或多或少有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换种说法,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法代替学生实际深入到自然中领略地理样貌所带来的收获的。针对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来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而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宽阔的地理学科学习的空间。例如,在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地理探索活动。比如对当地的经纬度进行测量,观察太阳运行时的高度位置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好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领略到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二、结合家乡优势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
情怀地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入手,引导他们发现地理活动所蕴含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周围的家乡拥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当地的环境再传播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问题和地质结构、湿度温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调查中,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家乡区域的理解。不但学到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家乡地理人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人文的热爱。因此,联系好实际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可以在探索地理环境中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对地理人文有了更加直观以及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了深入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环境以及环保的问题展开了解,这样也使得学生们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并在将来付诸行动改善环境。学生在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中不但加深了知识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爱国爱家的崇高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次的课外实践活动,都应该是由老师详细制定而得出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要随时都记录好相关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地理人文数据和自然现象和变化的情况。老师在课外活动中,随机应变指导或以向学生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人文的探索和观察。在实际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老师尽可能的不要插手学生的任务,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困难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阶段开设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也能够加深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还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课外地理活动中也能够收获到探索地理的快乐,开阔自身的视野,对祖国大地产生浓厚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热爱家国乡土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甘立新,浅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处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7)
[2]孟成伟,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关键词 地理 课外活动 理论 实践
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理论依据
l.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 “四有”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爱好各异,要完全自发、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教师的积极引导、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能包办代替。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
三、实施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地理课外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准备,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准备,预先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l到2课时的活动量比较合适。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凡是活动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效果
l.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
2.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素质
学生在地理课外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
3.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对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才智和思想情操得以提高,地理知识得以拓宽。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持续深入发展,必须用科学理论指导活动实践,必须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向高质量、高水平、系列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活动逐步形成:活动内容新颖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实施步骤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方法自动化(自理化),愿地理同仁一起来培育地理园中的这株新苗。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实践 四大环节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纸上谈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扩展了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在战乱时期,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是被迫的,是社会的倒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所谓“知识在课外”,书本之外,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创新手段,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教书育人需要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而一直以来,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教书,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平时也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师无暇顾及。而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课外,进而实施思想教育行动,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全面整合。
一、什么是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主动参与、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有直接体验,二是学生有操作行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与学生单纯听课、观看老师为中心的教具演示、回答教师的简单提问、阅读地理教科书、完成简单的填图填空等作业有根本性的差异。
地理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活动和课堂外实践活动两种。课堂内活动主要有:回答问题活动,课堂内讨论活动,动手制作、操作活动,短文写作活动以及收集资料信息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考察活动,收集信息活动,课外制作、操作活动,公益活动,实际体验活动,探索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学习活动等。
二、开展哪些地理实践活动
1.第一步,开展课内实践活动,由课内带动课外
课内实践活动应该是比较好组织的,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筹备,让学生在动手,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难点部分内容。
如制作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经纬网部分学习比较抽象、零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部分内容我们采取让学生熟悉基本概念,如地球仪、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等。然后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现行制作一个地球仪。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老师根据展示,再次指导学生重新完善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这样关于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等抽象难懂的知识便可以一下子化解掉。
学生制作完地球仪以后,我们再次组织学生认识经线和纬线的方向、长度、经纬度变化时,学生自己就能说清楚、弄明白。最难的东西半球的划分,也不再是难点。在这部分学习中我们还加入利用星球教室中可以旋转、倒转的数字地球仪,让学生在一个空白地球仪上画出经线、纬线、找出经度和纬度的活动。无论是亲自制作还是亲自绘制地球仪、经纬网,我们都顺利实现了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步骤。实现化难为易、顺利实现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这样的演示、实验等课内实践活动初中阶段可以开展很多。在动手与动脑结合过程中理解难点知识,实现平面与立体,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转化和升级,顺利突破难点,加深印象,深化理解。
2.第二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地理与生活联系
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的是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多样化的实践相结合。下面,我以我们开展的两个课外实践活动以“校园寻宝”和“综合实践考察”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活动:校园寻宝――地图显神奇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孩子们在小学数学和社会课上已经接触到了简单的地图常识。但是能不能把地图常识真的理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常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如何去实现呢?我想还是在现实实践中进行检验。于是,以绘制简单校园平面图和使用平面图寻找实物(老师准备的礼物)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寻宝”活动诞生了。
“校园寻宝”活动采取三步完成:
(1)制作培训课件,培训校园平面图绘制,明确校园平面图的绘制和评价标准。如可以使用步伐测量法或铁环测量法测量校园各个地标的长宽,如篮球场、运动场等。再如明确地图绘制清要晰,比例尺得当。
(2)提供必要的活动器具,比如卷尺,铁环。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园的测量和平面图绘制。
(3)利用绘制的平面图,开展寻宝活动。
整个活动是在完成“地图”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参与实施,从现实的情况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无论是绘制过程中,学生主动带来5米的卷尺,家里的呼啦圈带、利用老师准备的用铁环法等,有条不紊的忙碌。还是寻宝过程中的惊险、紧张和欢乐,都可以看出学生对户外的这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体现其创造性和独立性活动充满了期待。“寻找宝藏”那天,天气很热,“寻宝”的过程中学生跑得满身大汗,但乐趣无限,我们把这快乐点滴都记录下来了,不管是找到宝藏的还是没找到的,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和分享自己的成果。事后学生说,老师我真的学会了定向、定位和寻找事物分布的方法。
课外实践考查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从内容、形式、方法上讲都是新的。在课外调查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胆量、也增强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合作能力,最关键的是逐步形成了发现问题、对比分析、提出建议的学科科研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于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对于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形成鲜活的地理教学素材
地理实践的很多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太阳高度的测量、气温的观测、空气质量调查、校园平面图的测量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来自学生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形成微课,丰富课堂
对于经纬网、地形区、板块学说等较抽象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把过程和分析录制下来,每次5―8分钟,做成微课,对于今后开展课堂演示、制作和实验具有较强的指示和示范作用,有效丰富课堂素材,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3.激发兴趣,持续发展
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对于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的初中生来讲,实践活动是满足探究欲望,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平台,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今后的持续发展价值重大。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育;途径方法;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乡土地理教育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中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优势。加强中学生乡土地理教育并渗透情感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理念,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潜力。
一、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乡土地理学习,使学生亲身感知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的经济发展、家乡的地域景观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其远比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生动,因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理想,这就有助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与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其中的要求之一是学生通过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选择当地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某一个方面展开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3.加强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
乡土地理的学习,可密切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新课标中所涉及的诸如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探究地理因素对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影响、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地理绘图、地理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基本地理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二、实施乡土地理教学的途径
1.及时优化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经过多次课程的改革,特别是最近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地理教学也与时俱进,乡土地理课程内容不断向着现代化发展。但同向对比,新课程对地理教育内容生活化、现代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乡土地理课程内容在许多方面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许多乡土地理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关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当地社会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和优化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的优化必须重视当地的新成就、新变化和新问题,使学生接触最新的信息、产生最新的认识,从而更科学地理解一系列现代地理现象。
2.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着眼于本省或本市(县)的自然和社会地理现象。相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虽然课程部分内容包含当地农村的一些情况,但他们很少具备实施课外实践的机会,很难对课程知识进行理性分析。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很多课程内容离城市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大距离,有些内容城市学生不曾看见和听说过,教师教学时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这些问题要求在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通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探究,使学生在有大量感性认识的同时,加以思考、内化,提升学生对乡土地理的理性认识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3.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有必要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方法,而且乡土地理教育课程内容里有大量学生知道、熟悉的当地自然、社会情况,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适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乡土地理教学方法的转变要结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共同推进,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为指导,充分吸收现代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式、主体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当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点的理解。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感知、分析、思考,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乡土地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其发展同时又丰富了新课程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乡土地理教育,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仍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式,中学各学科教学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最易体现素质教育的地理课程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本人在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中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谈谈自己的体会。
1.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天优势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提高创新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课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我们学校每年的课外活动中,有一项是带领学生到元宝山去考察原始森林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这样既可以进行野外考察、资源考察、又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脑、动手,不断的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学生地观察力和调查能力。学会野外运用地图,分析地理图表,对训练学生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远比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有动静结合的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体现地理学研究的个性与共性广泛多变的特点。首先,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的内容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都有关联。活动中就会给学生任意驰骋的、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愿望。其次,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有相对不变的知识,如自然地理方面,都有不断变化的知识;如人文地理方面,教师可以立足"不变",搜集"变化"的知识,把社会现象,日常生活常识补充到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眼前实事,并提出看法、建议。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具实效性。
3.让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园地
关键词:构建;地理课堂;有效
地理课堂的有效和高效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认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构建思辩、民主、开放的课堂,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引入思辩理念,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1.开展课堂辩论,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高中生开始思考人生,形成对社会的看法,智力发展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针对高中生日益活跃的思维发展,在课堂中开展辩论可以获得较好效果。如,三峡工程的利弊、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前途、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中输煤好还是输电好等。
2.运用比较法,克服片面性,提高思维的能力
比较法也是思辩课堂常用的方法。比较可以见异同,比较可以出真伪。如,在必修3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探究不同区域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方向的影响。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形平坦,地理条件适合玉米、小麦、甜菜的种植,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因石油资源丰富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而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种植的农作物多为水稻,属季风水田农业,现代又因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区域不同的发展方向。通过自然及人文地理条件的对比,学生树立了比较全面的观点,克服了看问题的片面观点。
3.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综合性是地理环境的特性之一,应用这一特性对地理现象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可以形成整体性观点。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是在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距离海洋遥远,山岭的重重阻隔,使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不长草木,植被稀少;地表河流不发育;土壤也不发育,形成荒漠土,干旱的区域特征就形成了。这样的地方有人烟吗?在一些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发展了绿洲农业,有冰雪融化的地方用雪水灌溉发展了灌溉农业,但还是地方辽阔,人烟稀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各种因素相同,地理环境就相同。这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总之,高中地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充满理性思考的课堂,带给学生的乐趣远比只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多。
二、发扬课堂民主,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1.营造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教学民主是应对高中生独立性心理发展和逆反心理强而采取的对策。要让高中生喜欢地理课堂,你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板着脸上课。最好的做法是和他们交朋友。我国学者吕昌顺研究过,学生喜欢教师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相关很密切,一致率达95%以上;而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和对该教师所教学科都不喜欢也有很高的一致性,一致率达80%以上。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安全感、舒适感。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才敢于积极发言,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甚至敢于和教师争辩,这样的课堂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2.培养人人参与的地理课堂
在课堂中,要做到让人人参与,通过开展地理竞赛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如,在学习区域差异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比赛,说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不同点,看哪组说得又多又准。结果,学生不仅从气温、降水量、温度带、干湿地区、农作物熟制、种类、耕地类型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还有从建筑物特点、朝向、间距、墙体厚度等进行对比,收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可见,不同的学习方式,达到的效果完全不同。
三、贯彻开放原则,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1.课堂要面向生活世界开放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高中生不仅仅满足于学习知识,还能模拟成人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如,帮助亚马孙地区的人们想想雨林的前途,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外国企业老总,站在各自立场看雨林的前途:是保护,还是开发?
2.课外拓展延伸,面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节课时间有限,留有余味是开放的地理课堂必备的一个环节。课堂向课外延伸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如,学完“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后,拓展:大家今后去超市或商场购物怎样做才环保啊?结论:自带布袋或篮子去购物。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如,开展地理调查、做地理实验、参观访问等。
总之,要让高中地理课堂有效,就需要我们借助新课程的理念,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段明琳,赵延菊.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一、地理课题教学的内涵
地理课题教学是指地理教师在围绕课程纲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要求而所做的具体工作――即对课堂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合作学习团队,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究、实践探索等研究行动进行的教学活动。
(一)地理课题教学的原则
1.评价原则
学生对于地理课题的习惯反应是“会”与“不会”,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试卷、作业、练习和课题研究则总以“对”“错”来评判。地理课题教学要求是在问题研究上对于不同学生的区分不是会不会做,也不是做对还是做错,而是表现在所作研究的不同深度以及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过程和表现。例如,“学生能够发现这一点,已经很不简单;如果还能自己收集一些资料,学习一点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并能正确分析这一现象,那就很了不起”。这样的地理课题研究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同时又给各种程度学生的发展留出了很大的空间。针对研究课题的这种特点,对学生所做工作的评价要有新的标准。对学生的工作应该给予总体的评价,指出其特点与不足,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分数或者“对”或“错”,需建立一个既考核过程又重视结果,全新的多元化的地理课题教学评估、评价体系与标准。
2.自主选择原则
首先课题的选定是自由的,无需受课本进度、内容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组参与的学生也是自己选择组合的,一个研究小组人数可多可少,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干预。但一个班的研究课题不得少于4个,这样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有活动可参与,还能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需要,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课题科学探索的机会和体验,以获得成功的快乐!
3.内外结合原则
课题研究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每个章节后都有一节问题研究教学,其实它就是一个课题研究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起来,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时间用于学生的汇报和交流。课外组织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地理课题研究活动,使课内、课外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教学体系。
(二)地理课题教学的特点
1.价值观
高中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课题教学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如:臭氧层的保护涉及无氟冰箱的推广,但是无氟冰箱比氟利昂制冷的冰箱成本高,消费者花较多的钱但本人并不直接受益,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宣传策略?许多报导说,臭氧层的破坏使皮肤癌的发病率上升,其实皮肤癌主要是白色人种生的病,黄种人很少有这种病,黑种人更是与它无缘。当今世界上的医学资料大部分来源于西方国家,国际传播媒体也基本上由他们控制,事情的严重性会不会被夸大了?这里是否也有某种形式的种族偏见:研究课题为这类问题的深入讨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2.多视角
实践中的地理问题大多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我们过去的地理知识教育却把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要么对,要么错,没有选择。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脱离实际,思想绝对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课题进行组题,目的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过去我们认为,科学界没有定论的内容不应在中学地理课程中涉及,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让高中学生接触一些目前还有不同认识的课题,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探索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避免思维的片面化。
3.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育一直重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某些脱离实际的倾向,表现之一是对于地理规律、量的认识的绝对化、理想化。实际上,地理学中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近似规律。例如,教科书一直说风的大小跟地转偏向力之间无关,与地面摩擦力有关,但是通过“研究风的成因”这个课题就会看到,实际情况与这种说法是有较大偏差的。而且要复杂得多,学生可以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二、地理课题教学类型
1.知识的应用型
也称为验证性实践型:这类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而是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地理实践进行验证。研究者首先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然后移植到自己的实践中。重点是验证该知识对学习者的自身的适用性,可锻炼思辨能力。此类课题是站在先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研究难度较小,学生易进入角色,比较适合中学生。
2.技能培训型
此类课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课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技能:简易地图制作、社会调查、自然现象的观察、简单地理实验的操作等等。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操作面一般很广,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践外,同时也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
获得。
3.探索性实践型
这类课题实践是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由部分地理教师借鉴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进地理课堂的,和传统的地理实践课题相比,实践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大不一样,得到的训练结果也不一样。探索性地理实践所用的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教师有意安排这类实践活动,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课题研究重点是强调发现新方法、发现新规律。它对教师和学生要求比较高,需要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去指导。
课题研究教学类型还有很多,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同时运用多种方法。
三、地理课题教学实践
1.课题的选择
以探索天长园丁新村社区地理环境为例:首先社区地理不同于课本的区域地理,它是地理和社会的结合与交叉,教师提醒学生:首先地理课题研究的内容不要只限定在地理学的基本要素范围内,还要扩大眼界,可以选取与居民生活有关、与社区文化、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其次,制订完整的课题研究计划:如,安全、时间、器材等要求,调查、记录表格制定、研究者个人日记、感悟记录本等。
【关键词】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课外活动
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是一个集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多学科的综合学科,加强这些知识的横向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结合当前的社会关注热点,将其融会贯通于地理教学中,既可以改变地理知识侵害独立,难学易忘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还可以结合当前的高考综合考试,对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有较大的意义。如十五计划的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其中包括能源的分布,开发和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资源、能源、环保、生态平衡等知识,并结合政治、历史知识去学习讨论“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说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项目的重要性,全面阐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与发展,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2 加强地理课外活动,推进素质教育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地理课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综合学习、直接观察、实践活动是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现象、规律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地理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室内阅读书干、报纸,听专家、名人专题讲座,举办当前热点、国内外大事、自然地理现象讨论会等。室外观察如天文观察、气象观察、水文观察、地质、地形、地貌的观察、被观察等。也可进行社会参观、调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如对当地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社会问题的调查等。使学生对社会、对家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热爱家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识。
3 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高中地理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辟了一条是要的新途径。由于地理学科的广博性和选择课题的广泛性,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地理学科中是比较合适和可行的。让学生自主地从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认证、筛选、修改,做出切合实际、可行性较好地课题选择。课题的选择可广泛联系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科音质联系性、结合性。如诺贝尔奖这几十年大都是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综合学科上以博取胜的。
4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网络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和影像等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素质能力的提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多样化、集成化,为课堂教学了较大的教学信息空间。它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倍受关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充分利用了机多媒体的综合处理能力,形成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具体形象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和过程,从而提示地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在多种立体信息教学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比较活跃,能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理解。
教师个体对多媒体技术的制作和应用,对于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施展其教学艺术、才能的空间和舞台,教师可以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但现代化教学发展目标之一是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知识信息,而且更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发展网络化教学,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开阔视野,在网上实现“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学习过程,创造一个不断更新的、适应新形势、提供终生学习的教育环境,树立一种共享全球资源和全球知识交换的观念,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学、自觉地学。
5 利用预习提纲自学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