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范文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

第1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范文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肩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在整个司法行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推动民主法制、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市始终把大力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作为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确保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具体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综治、司法、财政、人事、发改、建设、规划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推进年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邹发〔2012〕13号),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考评细则》,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召开了“全市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现场动员大会”,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建立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责任机制,市政府与各镇街签订了《2012年度镇街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责任书》,各镇街主要负责同志作为规范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纳入日程亲自抓,主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具体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了司法局领导包保责任制,每位局党委成员负责联系2到3个镇街,具体负责掌握司法所建设的进程,帮助协调解决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效的加快了基层司法所建设进度。三是督导检查到位。实行年度考核制度,把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范围,细化完善了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各项硬性指标,全部予以量化,实行“一票否决”。实行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明确每位市级分管领导分别联系3-4个镇街,定期深入基层司法所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行定期调度和报告制度,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每周调度各镇街建设进展情况,每月通报工作情况,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及时派出工作组进行现场办公,实行重点帮促,确保了工作进度。

二、强化工作措施,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一)科学把握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的总体思路,坚持遵循和把握以下四项原则:一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制定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平阳寺镇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弱的镇,先行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经验。取得成功后,在镇召开了现场动员大会,总结推广两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切实打消了经济欠发达镇开展规范化建设的顾虑。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镇街不同条件,在解决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问题时,不搞“一刀切”,分别采取规划新建、改造扩建、现房调整等多种方式稳妥进行,确保司法所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50m2以上。对于规划新建的司法所办公楼,明确要求坐落在临街或便于接待群众的地方,面积必须达到300m2以上。三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在制定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时,既考虑到镇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又着眼于司法所的长远发展,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注重规范化建设水平的巩固和提高。

(二)高标准建设办公用房配备办公设施。目前,除2个镇司法所正在积极施工外,我市已有15个镇街司法所全面完成新建、改建或扩建办公用房的建设任务,全都实现了办公用房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目标,面积多数达到300m2以上,有的超过500m2。司法所普遍设有所长室、会议室、调解庭、“148”值班室、普法办公室、安置帮教办公室、社区矫正办公室、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服务所等专用工作场所,利用临街优势,建起了宣传长廊,达到了外型美观、功能齐全、办公场所舒适的要求。全市司法所共拥有办公用房约4930m2,所均达到290m2;电话26部,微机29台,传真机10台,照相机17架,为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提供了物资保障。

a

(三)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基层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综合治理、来访咨询接待、档案管理、重大情况报告和考勤、奖惩、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规定。组织编写了《基层司法所管理制度汇编》,从人员管理、经费管理、车辆管理等20多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切实做到“六上墙”,即司法所工作人员相片、职务和职责上墙,工作职能和纪律上墙,办事程序和依据上墙,法律服务收费标准和依据上墙,服务承诺上墙,监督、举报和投诉电话上墙,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强化人民调解文化氛围建设,广泛收集有助于解决民事纠纷的民谚俗语,制成高档玻璃匾牌悬挂于室内或走廊两侧,受到了广大群众好评。

(四)大力优化司法所工作人员队伍。不断充实基层司法队伍,制定了《关于选配司法所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的工作方案》,由司法、人事、财政共同把关,为每个镇选配了3名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人员。同时,采取用事业编制弥补的办法,从镇街为每个司法所调剂配备2名以上工作人员,使司法所普遍达到5名以上。不断强化对司法所干部队伍的管理、考核和监督,实行司法局与司法所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制度,促进了干部合理流动,激发了队伍内部活力。不断强化对司法所人员岗位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以基本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有效改善了司法所人员知识层次和结构。

(五)切实保证司法所建设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在我市集中财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压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经费的情况下,由市财政分两年度列出司法所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司法所办公用房建成验收合格的,进行适当奖补,本年度市财政专项建设资金200万元已经到位。各镇街也积极筹措司法所建设所需经费,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40万元,为基层司法所的基础设施标准化、组织机构正规化、队伍建设专业化、业务工作规范化、所务管理法制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在7月10日至12日举行的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成果观摩会议上,我市获得总分第一的显著成绩,推荐参加观摩的4个司法所全部进入市观摩的48个司法所中的前10名。

三、服务发展大局,促进基层司法所整体功能发挥新作用

(一)筑牢“第一道防线”,形成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新体系。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作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来抓,司法所普遍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方式排查纠纷,努力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有力增强了矛盾纠纷化解效能。近年来,各级调解组织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书中,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讼的44件,经法院审理确认有效的42件,调解协议书有效率达95%。

第2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范文

经由新塘之乱,人们见识了基层治保队的恐怖。

媒体报道,大敦治保队大多由当地烂仔组成,权力极大:不但巡街、抽查居住证,还充当着车管、城管与交警的职能。很多人质疑其执法合法性:派出所就在村内,安保工作为何还要交给治保队?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因城中村警力不足。但也有知情人泄露天机:有治保队出面,一年能收几千万元的治保费;若警方负责片儿防,收钱就师出无名了。

换句话说,基层维稳其实是份财源滚滚的产业。而其滚滚暴利莫不带着血汗,即外来商贩和外来工的血汗。大敦村40多名治保队员管辖着8万多名外来商贩和外来工。他们怎么管呢?无非凭借手中的棍棒:要么打人,要么罚款。难怪当地一位老板会把他们称作“有牌烂仔”。

与此同时,作为农民工组织的四川同乡会,也开始浮出舆论的水面。媒体披露,潮州之乱即由该会挑头;新塘之乱中,更有相当多数卷入者是从广东各地尤其从潮州赶来的四川农民工,以至警方不得不一度封闭潮汕通往广州的公路,以阻止其继续汇入新塘。而四川农民工的这种跨地区集体行动,显然也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目击人之一的四川农民工小郭就告诉媒体:“像前两天都了,还敢到处搞的,肯定是有组织的。”

其实多年之前,我就听说过这个情况。当时有媒体朋友想报道农民工中的同乡会,我不同意,主要担心报道招来外力干预,阻断农民工组织化这个社会生态的自我恢复进程。我建议暂且回避,让农民工组织先生长起来再说。现在看来,以地下半地下的同乡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工组织确实已生长起来。媒体披露,在潮州,本地人遇事一般有两个申诉渠道,打110和找治保队;外来工遇事,一般也有两个申诉渠道,打110和找同乡会。可见同乡会的影响力。

黑恶化的基层维稳力量与地下半地下的农民工同乡会的这种对峙,是处于夹生状态的中国社会的必然逻辑。

静态控制下的流动“风险”

中国正走向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必然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没有流动就没有落差,没有落差就没有势能,也就不可能创造附加值。千千万万元素在流动中彼此寻觅和对接,千千万万元素在流动中交汇融合,引爆千千万万次化学反应,诞生出千千万万新物质和新生命。即,市场经济首先是场,一个开放的场,一个流动的场。有如大海,万物皆在其中,因流动而生生不息。

如果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显然,财富在于流动。流动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人的流动。资本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思想和创意的流动,一切因人的流动而起。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树挪死,人挪活,说的就是这个理儿。不理解流动社会尤其是人的流动,就不能理解市场经济,就不能理解现代社会,也就不能理解现代社会的治理逻辑。

但是,现存体制的最大症结之一,恰恰在于对社会流动尤其是人的流动的隔膜。

现存体制基于两个衣钵传承,一个是几千年农业社会的衣钵传承,一个是苏式计划体制的衣钵传承。这两个衣钵传承的共通之处,是以静态条件下,对社会尤其是对人的绝对控制为社会管理的最大目标。在这里,人不是主体,而只是客体,是静态控制的对象。人的流动却是作为主体的流动,基于自我选择的流动,这必然给静态控制带来变量和变数。每个人逸出静态控制体系之外,都是一份潜在的风险,千千万万巨量人口的逸出则当然意味着无穷的潜在风险。

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不可能不搞市场经济,因而不可能不要流动的社会尤其是人的巨量流动。但另一方面,又不肯适应流动社会尤其是人的巨量流动,不肯放弃一切操之于我的惯常逻辑,坚持以对一切要素资源尤其是对人的绝对控制为最大目标。社会尤其是人流动性愈大,则愈紧张,愈要强化对社会尤其对人的硬控制。

于是,那些生产监控设备的企业有福了,政府订单雪片般纷纷而来。那些一无所长的小混混也有福了,一个个都被收编到当地治保队之中。社会正在成长,原来的管理体制仿佛是衣服,越长大旧衣服自然越不合身。这时不是根据身体的需要放宽尺度,或干脆让社会自己量身定做;而是认为旧衣服的材料不结实,不改尺度只改衣料,恨不得用钢筋铁骨把衣服做成全套盔甲。

一个阶层的碎片化生存

以对社会尤其对流动人群的过度监管为主要特征的,不惜血本的维稳体制,就这样越来越威武雄壮。集中居住,封闭式圈养,无所不在的摄像头,拉网式巡逻,神秘的信息员体系,繁琐而生硬的身份检查等等,就都被当作经验而普遍推广。维稳的目标,似乎就是要打造这样的“网”,让每个人的每时每刻,都能够被纳入这样的恢恢天网之中,无所逃遁。

传统的“兵营式社会主义”非但没有因为市场经济的到来、流动社会的到来而被摒弃,反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

所谓黑监狱,所谓安元鼎,所谓治保队之类的怪胎,皆应运而生。刻板的公权体系,应对不了瞬息万变的流动社会的潜在风险。于是有必要让渡部分公权给基层管理者,结合部分基层功能,来实现“以黑制黑”、“以恶制恶”。这个公权让渡过程,同时也是公共资源的转移过程,维稳朝着产业化方向蜕变的过程,从利益角度给基层维稳力量的黑恶化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

从根本上说,这是对流动人群的排斥和歧视。整个静态控制体系完全是单向的,即一头是以户籍人口为主体的管控者,一头是以流动人群为对象的被管控者。实际上是生生给流动社会套上一个全方位的紧箍咒,既要市场经济,既要流动社会,又要确保静态控制,确保万无一失。即要鱼与熊掌皆兼而得之。

但世界上哪有那么美妙的事情。流动社会有其自身的规律,而只要是规律,就必须尊重,必须顺应。无视流动社会自身的规律,简单地以静态控制来应对流动社会,必然有代价,代价就是造就一个“夹生”的社会。

潮州之乱和新塘之乱,不过是这种夹生的后果或者说苦果。即以新塘而论,大敦治保队最多代表大敦村民的需求,大敦村民的意志;即大敦村的整个治理逻辑,显然是户籍人口本位。外来工无权问津,大敦村的秩序非为他们而设,遭到侵犯时若求助公门,注定往往无功而返。

实际上,无论大敦村外来工,还是潮州外来工,都处于碎片化生存状态。他们告别了乡村,又无法融入城市,物质上精神上都属于漂泊一族。而据媒体报道,加工企业现在更乐于聘用零工,农民工也就更碎片化,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属于弱关系。正因为如此,大敦村才可能以区区40多名治保队员,管控整整8万外来工。只是在彻底激动公愤之后,才终于火山爆发,平时八面威风的治保队这才望风而逃。

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有数亿农民工,却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队伍。

产业工人最大特点在于其组织性即社会性,但数亿农民工没有共同体,没有公共生活,组织性社会性被压缩到最低。集中力量应对这样一盘散沙的农民工,固然可以无往不胜,所以这正是一个静态控制体系所需要和所刻意维持的。但这并不能满足数亿农民工对公共治理的需求。

阳光博弈遏制“黑恶化”

只要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白社会”漠视流动社会尤其是数亿农民工自身的需求,必然有“灰社会”乃至“黑社会”去开拓能满足其需求的地下和半地下市场。换句话说,只要需求本身没有消灭,那么无论如何压制,它总会如地火般左冲右突,找到自己的运行空间。始有农民工自己的同乡会,以市场化的方式提供服务,帮助农民工维权。

这显然是流动社会自身的治理逻辑在起作用,属于社会生态的自我恢复进程。相对于外在的静态控制,这是正面的,应予肯定的。但这同时也潜藏着风险。因为地下半地下化,社会不能进场,舆论不能进场,法律不能进场,也就不可能有效制约和净化,那么同乡会一类的地下半地下农民工组织,其自身也确实是一个利益江湖,也确实很可能跟基层维稳力量一样走向黑恶化。

这是最坏的结果。即基层维稳力量和农民工组织这原本对峙的双方,最后居然殊途同归,双方同步黑恶化。双方共同作用之下、文明的力量,进步的力量必然要被排挤出来。那么整个基层社会的丛林化、西西里化,也就指日可待了。而这无疑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溃败。

第3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范文

一、星火社区“”经验

社区生活的文明秩序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整体的和谐有序。临平东湖街道2011年在星火社区探索社区工作新途径,率先成立社区工作室,试点制。社区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尽量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员负责与相关部门沟通解决,对于一些复杂事件难以解决的,员积极引导居民文明或走司法途径予以解决。

从内容上看,星火社区工作站承办事项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可以分为社区管辖能力范围内和管辖能力范围外两大类事件。前者包括法律法规咨询以及本辖区内其他的一些事件,比如劳资纠纷、家庭婚姻邻里纠纷、房屋违章搭建以及房屋质量问题等。针对这些事件,社区人往往会分门别类地给予落实处置,比如社区人向社区法律顾问及相关部门进行咨询并反馈,或者社区人向街道劳动监察部门、街道综治办及上级相关部门、建设局等部门进行诉求并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其他超出社区管辖能力的事件,则由社区人引导当事人上访进行诉求,并力求反馈。

从工作流程上看,星火社区工作主要包括受理、代办、反馈与回访等环节。人以入户走访形式了解问题,或者由当事人直接以来访、来电、来信等方式将问题反映到社区工作站,工作站要根据反映的问题做出判断,根据条例有关规定对该问题做出受理或不予受理或提请上级政府受理的决定。在代办阶段,根据职责,应由本社区处理的事项,员要给予受理,告知人的权利与义务,并由具体划片员全程处理该事件,直到该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如果本社区无法处理的事项,则由员负责上报街道或者上报相关归口办理部门。而且,在员接手事件后,要进行跟踪督办,以使事件在规定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并及时向人告知事件处理情况。至于部分调处不成功或者无法直接处置的涉法涉诉事项,由人引导当事人以合法理性的途径开展工作。事件解决以后,员要上门进行回访,听取居民对事件处理的满意度,确保此次事件不再重复上访,同时,员负责完成办结归档、归档备案等工作事项。

无疑,工作成功与否取决于人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星火社区专门制定了《工作站相关事项》,并就人工作职责及能力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人必须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范围内的群众动态,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主动引导群众通过办法来处理和解决群众的问题。此外,人还必须提高自身获取咨询信息及完善书面材料等能力。人往往是与当事人、相关部门、上级政府接触最为直接的工作人员,因此,工作人员还需提高与群众沟通以及协助群众开展工作等能力。

在星火社区,制实效显著。自成立工作室以来,该社区未出现过群众赴区级以上政府部门上访的现象,大部分社会问题都能在社区、街道层面给予解决。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临平东湖街道各社区已都成立“社区工作站”。

二、“”案例分析

星火社区试点“”有效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制”并不仅停留在应急性、“灭火式”管理上,也并非只是单靠刚性的打压式手段实现维稳,相反,它正致力借助弹性的疏导式工作方法,从根本上维护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的社会权益。可以说,制的功能不是简单地说服居民放弃权益诉求,做到息事宁人,更不是打压或隐藏基层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而是要向居民提供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咨询与宣传服务,还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协调,或者帮助居民出谋划策,引导来访群众开展合理合法的活动,群策群力,提升居民群众诉求表达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居民难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可见,“制”注重以人为本、标本兼治。一方面重视应对当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防范社会风险,体现了治“标”特征,并注重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标本兼治”特点,抓住社会问题主要根源,即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能落实到居民民生福利上,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注重制度安排的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讨论与思考

“制”注重群众诉求和社会问题的回应,并以有效回应及解决问题来巩固城市治理创新成果。城市政府较强的回应性不仅能高效办理落实群众诉求,切实满足群众需求,而且还能强化民意集聚与政府回应间的互动关系,激发群众更加主动地向街道、社区反映利益诉求、提供建议意见,为政府更好地听取民意、涉取民智创造较好的条件。“制”就城市治理的意义不仅限于疏通权益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居民进行利益表达,而且还在于配套的矛盾调处机制以及相应的问题落实解决机制,即从民意集聚与有效回应的双向驱动角度来构建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4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范文

“好字优先”,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好”字当头,把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民生改善放到比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位置。要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稳中求进”,就是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又要善于利用宏观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趋利避害;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稳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让人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进”是经济发展的方向。

发展改革系统要根据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结合自身职能,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继续调整投资结构。一是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政府投资要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社会事业领域,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以及接续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是加强产业政策与财政、信贷、土地、环保政策的协同配合,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科学合理组织实施滩涂围垦规划,做好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工作,着力解决发展空间问题。三是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咨询评估制度,继续抓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四是会同有关部门,切实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抓好工业用地招拍挂政策相关办法的制订和实施。五是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稽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一是认真做好企业债券项目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二是加强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初审工作,积极引导上市募集资金投向创新领域。三是认真做好创业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创业投资企业税收抵扣工作。争取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牵头开展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申报工作。

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一是认真做好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重点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工作,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二是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通信资费、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等监督检查,依法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

加强经济监测、预测和预警。一是健全经济形势分析制度,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密切跟踪投资、价格、粮食、房地产市场等发展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二是搞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加强上下游行业和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努力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大三大产业带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执行力度,强化与城市、土地等重大专项规划的联动,协同引导和解决产业的空间布局和项目落地问题。二是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工作。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试点的时机,做好工业园区扩容、升级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突出抓好临港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标志性产业集群和重大集聚区块的规划建设工作。三是引导各类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产业集聚区的研发、标准、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大力推进装备国产化项目的前期和组织实施工作,争取我省装备制造业在“技术、等级、规模”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一是继续组织实施以软件、微电子、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为重点的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推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国家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大力推动企业技术中心的国家认定工作,努力争取国家创新能力专项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服务业工作机制,抓紧研究制定引导我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二是以生产业为突破口,引领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生产体系,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加强布局规划,在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进一步抓好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做好全省首批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工作,从规划指导、政策协调、资金扶持等多方面对试点示范项目给予支持,必要时适当扩大试点示范项目的覆盖范围和领域,充分发挥标杆作用。四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推进我省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加快推进服务业品牌建设。

三、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抓好重点建设计划的组织实施。突出抓好以“三个千亿”工程(千亿基础设施网络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2008年省重点建设初步安排投资计划约850亿元,建成投产约60项。围绕“三个千亿”工程着力推进“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即争取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加快一批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与此同时,要着力破解重点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以落实“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四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为突破口,提高重点项目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水平。

继续加强能源建设,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一是加强电力项目前期和建设工作,力争全年开工建设机组422万千瓦,投产机组超过370万千瓦;建设500千伏变电容量400万千伏安,线路439.5公里;建设220千伏变电容量531万千伏安,线路571公里。二是做好天然气供气计划的衔接和落实工作。积极推进川气东送工程浙江段的建设。继续推进西气二线、LNG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开展“十一五”后续风电、潮汐能电站工程规划选址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认真抓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的实施管理。加强水电的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大沼气、太阳能的推广应用。

统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一是按照铁道部与省政府签署的会谈纪要,加快推进宁杭铁路、杭甬客运专线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确保杭州东站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金温铁路扩能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二是落实省政府与民航总局签署的会谈纪要,加快推进杭州萧山机场二期扩建等工程,提升机场运输能力。三是按照成网互联互通的要求,重点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省际及区域联网路、城际扩容路及重要疏港公路的建设。四是围绕港航强省战略的实施,加快沿海港口、内河航道和集疏运网络的建设及改造。

四、加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

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一是确定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区和示范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先进市县和示范单位评选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滚动实施循环经济百项重点项目,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三是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积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四是积极开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能源消耗、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分时电价和高能耗行业差别电价制度,全面开征和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二是继续做好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三是组织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工作。

五、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大型灌区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大力支持农村水电路建设,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做好浙东引水萧山枢纽、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以及一批小型供水工程、三类地区农民饮水安全的协调工作。二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良种、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转变养殖业饲养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民进一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全面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科学布局中心镇,使全省中心镇数量达到200个左右。五是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开展乡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

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做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效实施的相关配套政策、法律法规及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指导市县开展功能区规划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坚持资金项目扶持与产业政策扶持相结合,促进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若干特别困难的县区和少数民族县区,实施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继续推进下山脱贫、内聚外迁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三是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重点实施特色产业合作、农村项目合作、劳务就业合作、社会事业合作四大专项。继续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沪苏浙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快推进交通、能源、科技、环境四大平台建设,着力做好打破市场壁垒、信息一体化建设、法规政策、区域合作机制完善等专题调研,推动长三角经济协调发展。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建立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一是设立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率先探索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二是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率先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三是设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率先探索科学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体制。

加强改革面上指导。一是制定出台年度改革实施意见,部署改革工作,分解落实改革任务。加强督促落实,及时掌握重大改革进展情况,进一步做好省级部门重大改革任务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二是加强改革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及时发现总结基层群众的创新经验。做好年度改革形势分析工作。三是重点推进县级改革工作机制建设,形成以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平台、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横向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一是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加快试点探索,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在全省推开。二是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和试点品种,提高政府保费补贴标准。三是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四是探索研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思路。五是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深入研究和完善药品联合集中采购制度,积极推进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研究制订全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六是结合国家即将出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我省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七是深化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改革。研究提出规范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全省统一的中介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质量,鼓励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二是加强外商投资产业引导,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做好重大外资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工作。三是鼓励企业“走出去”,抓好重大境外投资项目的服务和协调工作,积极培育跨国企业、国际品牌,建设一批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和市场网络。

七、大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与配置。推进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建设一批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加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是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实施体育小康工程、奥运争光工程和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五是切实加大农村和基层社区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在资金安排和国债争取方面切实向农村和基层社区倾斜,重点支持农村基础教育、技术培训、公共卫生、基层文化及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七是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配合有关部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继续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扩大通信、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热点消费。八是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廉租房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九是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保障。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防灾救灾工作。

八、进一步加强发展改革系统建设

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立足市场、管少管好。自觉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更好的环境。对应该放开的,坚决放开,并做好衔接工作;对应该管的,坚持原则,坚决管好。二是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妥善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关系,突出发展改革工作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强化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三是依法行政、规范有序。加大立法、执法、普法工作力度,把发展和改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5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范文

大学生世界地球日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背景:

当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教育、企业商界也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社会认识、社会经验。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具体的各项教育改革无不是为了响应这个号召。同时,基层社会也需外界关注的急切的愿望,为改变他们落后的面貌找到一条渠道。身为主体的大学生更应积极响应,从而为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水环境污染严重,九大湖泊和一些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流经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大气环境污染负荷明显加重,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呈增长趋势,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全*面达标排放任务艰巨,污染控制和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所以,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衡量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关系到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政策的影响下,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新面貌。

二、活动目的:

1、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状况,并从中有所体会、领悟以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同时也为了加强本社人员的相互沟通、理解,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上进的氛围。

2、通过对乡村环境问题的调查,切实反映一些农民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调查问题的能力。

3、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并做出解决方案。

4.宣传环保,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的队伍中来。

5.弘扬国家政策。

三、活动意义:

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发扬爱国热情,积极为社会、人民服务,让同学们全方位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努力锻炼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用的当代大学生。推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企业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让环保的思想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从儿童教育开始。

四、活动主题: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关注贫困山区儿童。

五、指导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

六、支持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

七、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活动地点的选择 程海不仅水产丰富奇特,风光也很优美。古人曾有诗云:“银海含山色,渔舟傍石峨;晚来最高处,相对发狂歌。”登舟畅游,但见水光潋滟,烟波浩渺;沿岸梯田青青,村舍柳暗花明,仿佛进入如诗如画之境。这里四季无霜,湖面水温17.6℃~27.5℃,北部海湾沙滩细软洁净,长达数里,可以戏水游泳,卧波纳闵,成为天然的冬泳和娱乐之地。程海西岸现有公路贯通南北,湖内可通航,车舟并行,交通十分方便。这个美丽富饶的聚宝盆,有待开发为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

但是,程海水质东部污染较大,因有螺旋藻厂,程海周围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还有桂圆。鱼虾今年有减产,程海的治理破在眉睫。

(二)活动的具体内容

1、开展环保宣传以及生活医疗卫生宣传;

2、科学知识的宣传,举行有趣味的小活动;

3、适当地帮助当地百姓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与当地群众共同学习、共同交流;

4、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

发展的问卷调查,开展当地经济发展的课题研究,对当地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并做相对的调查问卷;

5、对当地居民、政府官员进行采访。

6、与当地中、小学生进行互动“一帮一”活动,与孩子们交谈,传授外面的知识及对所带物品的发放。

7、对当地工厂、企业进行采访,参观,并调查它对当地经济、环境造成的影响。 八、活动具体计划

第一阶段: 1月1日--------1月19日 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1) 面向云南财经大学全校师生募捐书籍,购买学习用品作为礼物;政府及企业的赞助。

2) 落实住宿问题,协调活动日程安排。

3) 申请 “介绍信”等交接文书

4) 准备一定数量的宣传单、宣传海报

5) 准备一定质量的文艺节目

6) 服务队旗帜、横幅、衣服、帽子;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医药物质; 19日:早上八点由*云南财大出发,大概中午到达程海镇,安排住宿,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熟悉环境,并组织一个见面交流会,听取当地政府部门的介绍。

20日: 在设兴仁村开展环保宣传以及生活医疗卫生宣传,科学知识的宣传并举行有趣味的小活动,成立环保志愿服务队,通过发传单形式对当地居民宣讲环保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

21日 :进入星湖小学,进入课堂与同学交流互动,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学习用品,与孩子们交谈,传授外面的知识。

22日:上午于海腰随机访问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环保的意识;下午与当地政府联系,了解政府对环保和扶贫的有关政策,了解当地的生态农村*的建设情况,以及当地基础经济设施的发展情况;。

23日:于程海镇开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问卷调查并对当地环境情况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进行总结分析。

24日:进入由施普瑞承包的螺旋藻工厂及其他企业参观,对负责人进行采访,并调查它对当地经济、环境造成的影响。

1月25日 于程海镇活动后期宣传,表演我们带去的文艺节目 ,总结多天来的成果,收整返校

备注:以上活动安排如有变动,以当天日程为主。

第三阶段: 活动总结:

1、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分析,并撰写10份调查报告

2、返回后将成果图片展览

3、组织三下乡经验交流会

4、制作网络博客,将团队成员的随行日记向外公开

九、经费预算:

1、材料: 科普、政策、环境保护知识宣传资料手册共计500分

1.00元/分*500=500元

工作t恤衫、工作证 20元/件*9=180元

队旗、横幅等宣传资料 150元

帽子 7元/顶*7=49元

2、后勤 火食住宿30元/人/天*7人*6天=1260元

应急药品 100元 4.胶卷及冲印: 200元

5.通讯费: 200元

总计: 4459元

第四部分:成员组成及分工

姓名 专业 年级 特长 分工负责

谭国辉 公共事业管理 三年级 组织,交际 总负责

张雯婷 国际贸易 三年级 组织,策划,交际 活动策划,活动安排

韩震 法学 教师 善于沟通 与当地政府的协调

大学生世界地球日活动方案二

我们每位大学生都应该认识地球,爱护地球,崇尚科学,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向全体老师和同学提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文明行为,从我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保护绿色环境;

二、保护地球,不污染环境;保护生物,使生物与人类共存;使万物与环境谐美相处,创造生态平衡条件,美化地球,再造环境;

三、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扰。我们应该做到:

1、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2、大力节约资源。不使用或少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浪费纸张。

3、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慎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4、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积极参与社会绿化美化活动,保护绿地花木。

5、提倡垃圾分类。清理“白色”污染,把废塑料袋打个节再扔进垃圾箱。

6、郊游及远足自备垃圾袋,做到文明出游;

7、节省用纸,必要时才打印,尽量双面使用,安排把废纸回收再生…

8、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

9、收集废铁、废纸等物品,使它们得到循环利用;

10、短途出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者以步代车。

同学们,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们呼吁大家认识地球,善待地球,从我做起。

大学生世界地球日活动方案三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家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类懒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资料显示全球已有30%的土地因人类的活动遭致退化,还有数不清的生活垃圾。森林面积以每年约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140种生物消亡等,这代表了人类在破坏地球,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好好的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现今时代,我们需要一个怎么样的地球呢?发展与生态是否不能画上等号呢?通过宣传,让别人了解怎样改善地球,了解现在的环境问题,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活动目的:提倡环保,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减少对地球的污染。

口号: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时间:4月中旬

地点:公园未定

活动人数:40人包括2名摄影人员,2名记者

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院团委;

承办单位:xxxx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活动安排:

宣传方面:1、由宣传部出海报进行宣传

2、在学生宿舍区的宣传栏、教学区宣传栏贴公告

3、4月22日上午8:00集中坐车前往目的地,整个过程3个小时,不包括中餐

活动内容:

1、根据对方负责人指定区域进行捡垃圾、清洁活动。

2、进行宣传,进行人人齐签名活动。

3、拍集体照。

经费预算:未定

第6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水利

中图分类号:TV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在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后,大量的以保障民生、防洪减灾为主的水利项目不断开工建设,促进了基层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水利工程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基层水利设施效益,就必须提高水利工程建筑材料性能和创新施工工艺,最主要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强度、稳定性等性能,这就形成了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是当前混凝土技术发展的导向,被誉为21世纪的混凝土,具有高抗渗性(高耐久性的关键性能)、高体积稳定性(低干缩、低徐变、低温度变形和高弹性模量)、适当的高抗压强度、良好的施工性(高流动性、高粘聚性、自密实性),在新拌状态下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即高流动性而不离析,不泌水、温升低,硬化过程干缩小,以达到无初始裂缝,硬化后的渗透性低。庆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小,水资源不足,地形沟壑交错,目前主要实施的项目为山区水库,中小河流治理、高边坡处理、复杂地形处理等技术难点较为常见,合理运用高性能混凝土来满足各种设计指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1 高性能混凝土出现的原因

水工建筑物不仅承受静水压力,还要承受各种动水压力、地震震荡力等多种不同的外部荷载,受力较为复杂;同时水工建筑物内部及其地基内还会产生渗流,进而产生对建筑物稳定不利的渗透压力,还有可能引起地基的渗透变形;高速水流通过泄水建筑物时产生的强烈冲蚀作用和冲刷作用,对构成水工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抗冻性、抗渗性等指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当今有许多重要结构不仅要求其混凝土为高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好,在超载下有延性,还要热反应低,渗透率小,耐火、自重轻、耐磨损、收缩小、内部抗拉性能高、蠕变小、抗疲劳的持久性强和析水少等高性能,而普通混凝土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常出现混凝土建筑物破坏失效甚至崩塌,工程结构的开裂、塌方等事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现代水利工程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愈来愈高,传统的单一高强化的主流思想受到批判,高性能混凝土逐渐成为合理的、科学的发展路线。

2 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

2.1 设计思路

高性能混凝土是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根据混凝土在不同阶段对其性能要求也有所不同的特点,设计配制出能满足各阶段性能要求的特殊混凝土。设计高性能混凝土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混凝土材料诸多性能的改善,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2.2 实现水工混凝土高性能的技术途径

高性能混凝土一般水灰比在35%以下,采用525#硅酸盐水泥或普通水泥,以矿物质超细粉取代部分水泥,掺入高效减水剂,使坍落度适合施工要求,混凝土的强度一般为70MPa左右。混凝土配置中必须优选优质原材料,如优质水泥与粉煤灰,超细矿渣与矿粉,与所选水泥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优质高效减水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且粒形级配良好的骨粒等;配合比设计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并限制水泥浆体的体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掺用一种以上矿物掺合料,在满足流动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选高效减水剂的品种与剂量,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一般在0.4以下;正确选择施工方法,合理设计施工工艺并强化质量控制意识与措施,是高性能混凝土由试验室配合比转变为满足实际工程结构需求的重要保证。

2.3 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

2.3.1 水泥。不是所有的水泥都可以用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必须是:①标准稠度用水量要低,从而使混凝土在低W/C时也能获得大流动性;②水化放热量和放热速度要低,以避免因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大而造成混凝土产生裂纹;③水泥的强度要高,以保证使用较少的水泥用量获得高强混凝土。中热硅酸盐水泥,球状水泥、调粒水泥等均可用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

2.3.2 矿物质掺合料。在完全水化的水泥石中,Ca(OH)2约占25%,具有可溶性,在硬化混凝土中分布极不均匀,呈多孔质结构,强度很低,从而影响砂浆与粗骨料之间的粘结强度。为了改善其界面结构,在混凝土中掺入超细矿物质掺合料,与其进行二次反应生成难溶的水化硅酸钙凝胶沉积在界面的孔隙内,降低Ca(OH)2的富集及定向排列,因而可以提高界面强度,还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常用的矿物质掺合料主要有:①硅粉;②磨细矿渣;③优质粉煤灰;①超细沸石粉等.它们的主要活性成分都是活性SiO2,其主要反应过程为:xCa(0H) 2+SiO2+mH2O=xCaO.SiO2・nH20

2.3.3 粗细骨料

细骨料宜选用石英含量高、颗粒浑圆洁净、具有平滑筛分曲线的中粗砂,细度模数在2.6―3.2之间。粗骨料的形状和表面特征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很大,较大表面积的角状骨料也意味着将会得到较大的粘结强度,但是针片状骨料将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强度,因此其含量不宜大于5%。一般而言强度中等的或适当低的骨料反而有利。

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最大粒径的大小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大,加大骨料尺寸会使混凝土强度下降,且强度等级愈高愈明显,主要原因是骨料尺寸愈大,粘结面积愈小,造成混凝土的不连续性的不利影响愈大,特别是水泥用量多的高性能混凝土更为明显。因此,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宜选用最大粒径大于15mm的碎石,还可以降低高强混凝土的脆性。

2.3.4 高性能减水剂。为了获得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就必须采用高性能减水剂(AE减水剂),其特点是既具有高的减水率(20―30%),又有控制塌落度损失的性能,从而使混凝土能按指定性能进行设计和控制。目前,我国生产的普通高效减水剂都不同时具备高性能AE减水剂的性能,因此,通常将普通高效减水剂与缓凝剂复合起来使用,如将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与多羟羧酸盐复合以后基本上就可具备高性能AE减水剂的性能。

2.4 高性能混凝土参数选择和范围

参数选择和范围与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工作度要求有关,目前常用的60~100MPa,中等及高流动度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参数选择与范围建议如下:①胶凝材料浆体体积Vs。国内设计配合比较少使用这一参数,Va主要与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收缩与徐变等)密切相关,Mehta具体提出Vc值不应超过35%,根据工作经验,配制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的C60~C100高性能混凝土,Va值宜取28%~32%;②水泥用量C。实际工程中水泥用量超过500kg/m3的实例较少,较多介于330~450kg/m3之间;③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用量通常介于0.5%~2.0%(以含固量占胶凝材料总重量计),掺有硅粉的混凝土需要较高剂量的高效减水剂;④掺合料。粉煤灰(1、Ⅱ级)用量为15%~30%,磨细矿渣为20%~30%,硅粉为5%~15%,F矿粉或石粉为5%~10%,UEA为8%~12%,当强度等级要求降低时,粉煤灰与矿渣的掺量可进一步加大;⑤水胶比。多数高性能混凝土掺有一种以上的掺合料,其强度与水胶比之间基本成线性关系,C60~C100混凝土的水胶比较多介于0.25~0.35之间,一般不超过0.4;⑥最大用水量Ⅳ。据资料数据,C60―C100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用水量根据流动度的要求不同而异,对于塑性混凝土(坍落度70―120mm),W介于90~130kg/m3之间,对于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160―220mm);⑦砂率。砂率对新鲜混凝土的流变性及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均有明显影响,优化砂率是取得好的技术效果的廉价手段,影响砂率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细度模数与级配外,还与胶凝材料用量、粗骨料粒径以及施工工艺有关,对于碎石和卵石混凝土,其选择范围通常分为0.34~0.42、0.26~0.36。

3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

在施工方案中事先确定施工缝预留位置,不能随意变更,施工缝的接槎处理一般情况下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清除水泥浮浆和松动石子,将施工缝处混凝土表面凿毛,并用水冲洗干净,不得积水,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浇抹表面后用混凝土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结合密实。

3.1 振捣方式的质量控制。施工方要根据设计图纸及其施工规范等做好施工方案,并且及时向所有操作人员做好技术交底,预防因振捣方式不对而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表面浮浆、麻面等质量问题,进而尽可能降低混凝土成型硬化后出现裂缝的概率,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

3.2 二次振捣或多次搓压表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拌制过程中,掺加多种外加剂及掺和料,一般情况下缓凝4h左右,这段时间已浇混凝土表面因环境及水泥水化作用失水较多,容易产生收缩裂缝,经初凝前二次振捣或多次搓压表面,能有效防止表层裂纹,且通过留置的混凝土试块进行强度试验,强度提高5%左右。

3.3 保障混凝土浇筑质量。对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或对水工建筑带来不利影响的级配错误的混凝土料、长时间凝固或超过规定时间的混凝土料、下到高等级混凝土浇筑部位的低等级混凝土料应挖出混凝土重新浇筑。在浇筑埋石混凝土的时候应该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埋石量、埋石大小并保证埋石洁净以及埋石与模板的距离,杜绝施工单位为了单纯提高埋石率而放弃质量。在施工中努力确保埋石垂直和水平距离,以不影响振捣为原则,提高埋石混凝土质量。

3.4 浇筑完的混凝土必须遮盖以保温或者防雨。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是低水胶比、高矿物掺和料、复掺外加剂,这与普通混凝土是不同的,这使得高性能混凝土在施工的质量控制、养护措施都与普通混凝土不同,低水胶比决定于混凝土的粘性变大,在混凝土的运输、浇注、振捣工艺上必须严格控制,严禁施工人员为方便施工而掺水。高矿物掺和料要求混凝土的养护必须到位,普通混凝土早期强度高水化快,对养护不是很敏感,但高性能混凝土则不同,高性能混凝土用水量低,易发生自身收缩而产生裂缝,所以浇筑捣实后,盖上湿布或草帘进行早期养护,保证水化反应的正常进行是保证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的重要工艺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小时以内,通过湿润养护,使混凝土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水化反应。

4 结语

混凝土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对民生水利建设、防水害、兴水利、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使用寿命较短,拆除后形成建筑垃圾对环境破坏严重。而高性能混凝土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建筑寿命和使用率,降低工程造价,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损耗,是名符其实的绿色混凝土,代表着未来混凝土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志禄.混凝土砌块护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1(3).

[2] 刘秉金.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 刘明萍,杨志帅.水利工程大坝护坡混凝土施工方法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09(9).

[4] 李湘州.21世纪混凝土技术展望 [J]. 山西建材,2000(1):35-3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编写组.GB50204 92混凝土结构工程及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第7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范文

关键词:彝族;新型;德古;调解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070-06

人民调解置于“大调解”体系的前沿,是群众解决各类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是社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第一道”防线作用。2007年起,小凉山峨边顺应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充分尊重彝区民风民俗,选聘彝区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的“德古”为人民调解员,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德古”调解矛盾纠纷13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实现了彝族传统“德古调解”到社会主义“人民调解”的转变,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凉山彝区德古调解法”[1]。创新纠纷化解和社会管理机制,开创民族地区人民调解新模式,进一步实现了“人民矛盾人民调、人民调解人民管”,在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德古”调解——彝区的选择

在彝族聚居地区,有一部分人被尊称为“德古”,意为德高望重、具有较高调解和调处能力的人。一直以来,彝族地区发生民间纠纷时,彝族群众往往都要请“德古”来调解。在调研中,课题组恰逢赶集日子,法庭内冷冷清清,法庭外的集市却到处可见几十、甚至上百人参与和围观的民间纠纷处理场面,场面触目惊心。当地群众形象的称之为“坎上法庭与坎下法庭”。① ①巴且日伙:《“坎上法庭”与“坎下法庭”》,《凉山民族研究》2005(年刊)第36页。彝族民间调解不仅成功率高,而且不存在执行障碍。

“德古”是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特殊阶层,同时彝族地区还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法”。过去,“德古”调解纠纷是按照彝族“习惯法”而不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调解过程中要收取一定的“中间费”,属于有偿调解;调解结果签订“口头协议”,没有文字记载,不具规范性,不受法律保护,纠纷调解后容易出现反弹,留下后遗症,使一些本来不大的矛盾,几经反复后,有些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因此,传统的“德古”调解具有一定的缺陷。

为充分整合这一民间调解资源,规范其调解行为,几经探索实践,峨边彝族自治县采取民主推荐、角色认定、资质再造、组织定位、依法调解、定期考核六个环节,聘任了42名“德古”担任人民调解员,实现“民间德古”到“人民调解员”的角色转换。阿恩古保是一位75岁的彝族老人,他就是一位民间“德古”,从事民间调解几十年,现在他的身份是人民调解员。他说:“我40岁开始调解矛盾纠纷,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解决问题常常遇到许多困难。2007年以后,政府聘任我们为人民调解员,那时候起我们有了合法的身份,我们就更加放手去做,调解工作就更好做多了。”① ①参见峨边彝族自治县司法局:《峨边彝族彝族“德古”调解资料汇编》(内部资料)。

二、小凉山彝区“德古”调解的主要成效

峨边地处西南小凉山区,是彝汉杂居的彝族自治县,辖6镇13乡,129个行政村,867个村民小组,约15万人。其中纯彝族聚居区有1镇7乡,约5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32%。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从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以防为主、调防结合”的方针,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思路,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凉山彝族德古调解法”,维护了彝区和谐稳定,增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了经济社区快速发展。创新人民调解模式,德古调解和谐彝区。“小凉山彝区德古调解”凸显了以下五大成效:

(一)大调解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置于“大调解”的前沿,通过建立四级人民调解组织,配备调解员,强化了人民调解基础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大调解”体系建设。

(二)民族民间调解进一步规范。通过规范“德古”调解,使彝族聚居地区的民间纠纷调解从“收取中间调解费”调解转变为不收费的服务性调解;从依照彝族“习惯法”的调解转变为依法调解;从简单的“口头协议”转变为规范制作“调解文书”。

(三)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2007年以来,依托人民调解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150余件,“德古”调解纠纷13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减轻了乡镇维稳工作压力。

(四)司法行政资源有效融合。聘任民间调解员同时担任着“义务普法员”“法律援助联络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等角色。在调解中积极宣传法律法规,达到了调处一件,宣传一片的目的。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引入法律途径解决,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积极与法律援助机构联系,帮助实现法律援助。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展开,部分“德古”自愿当起了志愿者,配合司法所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帮助。

(五)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进步。“德古”在调解中,既遵守法律法规,又尊重民族习惯,以和平、友爱、尊重的方式妥善化解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纠纷,增强了民族团结与进步。

三、小凉山彝区“德古”调解的主要做法

近年以来,小凉山峨边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人民调解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规范化为内容的“四化”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民族地区的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

(一)“德古”调解原则

1.坚持党委领导原则。要在乡党委政府及调委会的统一领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2.坚持依法调解原则。要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同时结合彝族习惯法及判例因势利导开展调解。

3.坚持自愿平等原则。在合法、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引导当事人把人民调解作为解决利益诉求的首要选择。

4.坚持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

5.坚持及时便民原则。调解工作要方便群众、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6.坚持以化解纠纷为任务,正确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引导彝族依法讲家支,依法开展家支活动。

(二)一个指导协会——管理更民主

成立牟赫略赫协会,指导民间纠纷调解。选聘为人民调解员的“德古”既不是村组干部,也不是公务人员,从事矛盾纠纷调解不领取工资和报酬,由什么机构管理更妥当?为进一步团结全县人民调解员,努力发展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调处民间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成立了峨边彝族自治县“牟赫略赫” 协会,也就是民族民间纠纷调解协会,负责管理并指导“德古”民间纠纷调解工作。通过社团的柔性管理,弱化了矛盾纠纷的对抗性,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的亲和力,实现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群众自治,“人民矛盾人民调、人民调解人民管”,促进了人民调解的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

(三)六个选聘环节——程序更规范

做强小凉山的“德古”调解品牌,大力开展聘任民间员工作,以选聘为主要途径,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民间调解队伍。按照民主推荐、角色认定、资质再造、组织定位、依法调解、定期考核的程序,聘任了42名“德古”到乡调委会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同时,通过2年一聘的原则,做到优留劣汰,适时补充新鲜血液,充实调解队伍。聘任“德古”担任调解员的主要背景和做法是:

峨边是彝汉杂居的彝族自治县,在彝族聚居地区,发生民间纠纷时,相当一部分群众不是依靠当地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处理,而是请当地彝族民间“德古”,按照在彝族中约定俗成的彝族“习惯法”进行调解。“德古”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在彝族民间纠纷调解中占据着一定地位,他们在村落中有较高的威望,具有一定的矛盾纠纷调处能力,他们按照彝族“习惯法”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要收取一定“中间费”, 且不具规范性,纠纷调解后容易出现反弹,留下后遗症,使一些本来不大的矛盾,几经反复后,酿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同时,有些民间“德古”伙同群众与当地政府对着干,造成了不和谐不稳定的隐患。这部分人在群众中有威望、有影响力,虽然良莠不齐,但主流还是好的,如果用好则能为我所用,成为一支重要的民间调解力量,如果放任自流,则可能给稳定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为充分整合这一民间调解资源,规范其调解行为,几经探索实践,走出了适合民族地区的人民调解新模式——聘任“德古”担任人民调解员。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聘任“德古”为乡镇调委会调解员的程序,变有偿为无偿、随意为正式、依风俗为依法理、“口头协议”为“书面调解文书”,确保了“德古”调解彝区矛盾纠纷的合法性和成功率。一是民主推荐。经群众民主推荐,选拔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望、公道正派并自愿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德古”。二是角色认定。通过角色转换教育,破除“德古”的旧有陋习、阶级痕迹和“家支”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明确人民调解的责任和义务,实现由“民间德古”到“人民调解员”的角色转换。三是资质再造。对推荐选聘的“德古”就法律法规知识、调解技能进行任前岗位培训,通过考试考核确定聘任资格。四是组织定位。对考试考核通过的“德古”,以乡镇调解委员会名义聘任,发放聘任书和人民调解员证,同时配发人民调解工作包和人民调解法律知识实用读本。一般每两年聘任一次,聘任期满考核合格的按程序续聘。五是依法调解。聘任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时严格做到亮证依法调解,调解成功后规范制作调解文书,双方当事人签字按捺并加盖乡镇调解委员会公章。六是定期考核。每季度对调解成功案件实行定期考核,按时兑现调解案件补贴。对成绩突出的调解员由县委、县政府进行表彰奖励[2]。

“德古”既不是村组干部,也不是公务人员,在从事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不计工资和任何报酬,只领取案件补贴,通过聘任,有效整合了民间调解资源,变民间“散兵游勇”为调解“正规军”,“德古”在担任调解员的同时,还扮演着法律知识的传播员、法律援助的联络员、社会管理的志愿者、经济发展的护航员等角色,进一步促进的资源的综合利用。

(四)四个调解平台——制度更完善

“无缝衔接”的“三大调解”体系是人民调解的平台,完善协调的人民调解体系是“德古”调解的基础和保障,重点创新建立促进“德古”调解的四个平台。

1.四级调解网络。在纵向上,以乡镇、村(社区)重点,构建了县、乡、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建立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9个、调解庭19个,建立村社区调解委员会136个、和事室46个,成立调解小组876个,构建了县、乡、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100%全覆盖,“德古”调解是全县调解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专业、行业调委会。横向上,对矛盾纠纷和多发易发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建立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的调解组织,即在法院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在卫生系统建立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在交警大队建立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委员会、在人事劳动局建立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委员会、在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工商联成立非公有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工会成立职工维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在一些大型企业等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使“德古调解”与行业、专业、区域等分类调解相得益彰,极大地提高了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人民调解已延伸到各行各业,基本形成了上下连成线,左右连成片的人民调解组织。

3.实施“德古”融入“检调对接”,拓展人民调解领域。结合彝区实际,将刑事和解与大调解有机结合,检察院和司法局建立“检调对接”机制,加强检察环节的矛盾纠纷化解。2010年5月,制定了《关于建立“检调对接”机制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意见》和《开展“检调对接”的实施办法(试行)》。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部分轻微刑事案件,结合彝族刑事附带民事调解习惯,遵循当事人意愿,引入彝族“德古”参与刑事和解,通过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减少社会对抗,实现刚性管理向柔性治理转变,取得了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效果。

4.建立“德古调解室”,树民间调解品牌。为提升“德古”在民间矛盾纠纷调解中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推进人民调解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在勒乌乡成立了峨边县第一个以“德古”个人名字命名的“德古调解室”,即“曲别刮虎牟赫略赫室”,也就是“曲别刮虎民间纠纷调解室”。以规范化建设调解室为目标,落实了调解场所,并将调解室工作职责、工作原则、调解纪律、调解员行为规范用彝汉双语进行了公示上墙。曲别刮虎是一名“德古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26年,调解民间纠纷1000余件,2009年入选乐山市“建国60周年100名典型人物”,201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调解员”。“曲别刮虎牟赫略赫室”由来自勒乌乡、哈曲乡的6名“德古”组成,他们从事调解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群众认可。“德古调解室”的建立,将进一步发挥调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业务熟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德古调解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使人民调解工作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两个激励措施——保障更有力

加强了保障工作,重点加大了激励力度,激发“德古”调解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基层人民调解的内生动力。

1.全面实施“个案补贴”“以奖代补” 激励措施。“德古”调解为无偿调解,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不领取工资和报酬,如何客观地衡量和考核“德古”调解员的工作实绩?峨边县实行个案补贴的“以奖代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德古”调解员的待遇问题。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考核办法》,县财政建立调解工作补贴专项经费30万元,对民间调解员视其实绩给予补助,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每件给予80元至300元奖励,每季度考核,及时补助到位,鼓励提高调解成功率,充分调动调解工作积极性。

2.推行“调委会评星”和“调解员定级”活动,提升人民调解社会地位。为有效提高人民调解社会地位,激发人民调解活动,县人民调解中心在各级调会中开展“调委会评星”活动,分别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基础建设、业务建设、工作成效等方面制定了评星标准、程序、办法和奖励措施,并按标准从低到高分别评为一星级调委会、二星级调委会、三级星调委会,目前,评选出二星级调委22个,一星级调委会34个。同时,在同一星级调委会中设立一面“流动红旗”,按照人民调解业绩,实行每季度流动一次。在县“牟赫略赫”协会指导下,对聘任的42名“德古”进行定级,分别明确各级调解员的调解范围、职责,按照定级标准、办法、程序,从低到高分别对调解员定为三级调解员、二级调解员和一级调解员。比如,一级牟略赫德古标准:担任二级牟略赫德古一年以上;熟悉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彝族习惯法及民族风俗,精通彝族历史、人文,能运用习惯法及判例调解纠纷,能正确引导彝族村民依法讲家支、依法开展家支活动;具有很高的调解技能,依法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在98%以上,调结案件文书制作规范,卷宗材料齐备,整理归档及时;完全服从同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和工作安排,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信息报送工作;调解成绩卓著,得到群众拥护;自觉遵守人民调解工作纪律,无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目前,评定出一级牟略赫德古(民间调解员)9名,二级牟略赫德古(民间调解员)16名,三级牟略赫德古(民间调解员)17名。

(六)以案例为素材,形成“德古”调解九法

根据彝族习惯法及古规古俗,对近年来德古调解的所有案件进行收集、整理、归类、提炼、总结,并对“德古”调解的方法、过程、体会归类梳理、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适合彝族矛盾纠纷的调解方法。共包括“咪的溜达”牟略赫(隔离调解法)、“尼壤俄布”牟略赫(择利去弊调解法)、“搁木搁勒”牟略赫(牵马牵牛调解法)、“的惹见从”牟略赫(依法依俗调解法)、“尔比尔吉”牟略赫(引用谚语调解法)、“依茶拉觉”牟略赫(打酒杀牲调解法)、“欧伟吾达”牟略赫(借力调解法)、“勒日达”牟略赫(和稀泥调解法)、“溜坡次达”牟略赫(二一添作五调解法)9个调解方法,并制作《峨边德古调解法及案例汇编》,对彝区矛盾纠纷的调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① ①参见峨边彝族自治县司法局:《峨边彝族彝族“德古”调解资料汇编》(内部资料)。

四、彝族“德古”调解的现代转型

新型“德古”调解是近年来在新形势下凉山彝区走出的一条适合民族地区的人民调解新模式。即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将“德古”聘任为人民调解员,将传统“德古”调解变有偿为无偿、变随意为规范、变依风俗为依法理、变口头协议为书面调解文书,确保“德古”调解在彝区矛盾纠纷的合法性,而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人民调解模式[3]。新型“德古”调解是对传统“德古”调解的转变与超越,是传统型权威和合法型权威的混合体。

(一)注重对彝族“德古”调解的调适,强化与传统权威组织的良性互动

彝族人民普遍认为公权力的介入不仅是把事情闹大,更是丢脸的行为。“德古”调解成为解决纠纷最为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民间“德古”调解公信力强。从彝族调解的实践来看,通常情况下纠纷的调解者会主导整个纠纷解决的全过程,这就要求纠纷解决的主体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老到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人格魅力。我们需要从更宽的维度来研究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调解机制。在程序设置方面,充满权威的国家法在处理少数民族内部的矛盾纠纷时可以尝试进行国家调解和民族内部调解的结合,合理、适当地引入民族传统调解力量。以传统权威和现代权威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新时期的彝族纠纷解决机制,利用“德古”精神上的传统权威对传统的熟识进行纠纷调解,并对“德古”进行现代司法教育和培训。传统是作为曾经的权威而存在的,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总会借助某种方式展现其现代意义,强化现代权威与传统权威的良性互动使得彝族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了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的调和。新型“德古”调解必须依法调解,遵循法律精神;不收取中间调解费,实行无偿调解,体现人民调解的服务性;改变以往“口头协议”的形式,调解成功后制作规范的调解文书,报乡调委会备案,依法进行案件回复。曲别刮虎:“我过去最后没有办法,采取了彝族习惯法来调解,现在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调解纠纷更具法律效力。”

(二)实现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德古”调解融入“大调解”,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纠纷解决中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积极对彝族民间调解活动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建立起一套针对彝族地区民间调解活动主体的法律培训机制,将彝族民间调解纳入现代法治体系中,从而整合彝族民间调解资源,构建彝族地区“大调解”格局。彝族地区多元化调解机制,就是要把彝族社会生活中充当调解人的优秀“德古”,吸纳入人民调解员队伍,在司法行政部门的组织、管理、培训和指导下,在国家法律的原则范围内,结合彝族习惯法和善良风俗习惯创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改造带有奴隶制社会烙印的传统习惯法,将国家法律和彝族习惯法相结合,发挥“德古”知晓习惯法、能言善辩、具有一定声望和权威的特点。通过调解机制的运用及其所具有的制度创新功能,为两者的良性互动提供一个正式制度性对话渠道。具体是将国家法律制度的形式与习惯法的内容进行结合。

峨边整合民间调解资源,变民间“散兵游勇”为调解“正规军”,通过聘请“德古”调解员,加强了大调解体系建设,规范民族民间“德古”调解行为,有效融合了司法行政资源。结合彝区实际,将刑事和解与大调解有机结合,聘任“德古”为刑事和解员和法院特约民事调解员,“德古”为人民陪审员,司法与法院建立“判调互补”机制、与检察院建立“检调对接”机制,引入彝族“德古”参与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劳务纠纷等调解,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地发挥了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体系中的基础前沿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 清.学习推广新型“德古”调解经验[N].四川法制报,2010-11-26.

第8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办发[*]23号文件和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为契机,以巩固、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为载体,整合人民调解各项职能,全面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维护全区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内容

(一)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是人民调解工作得以巩固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及省司法厅、市司法局的要求,巩固、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

1、建立乡镇(街道)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由乡镇(街道)党委分管领导任主任,法庭、司法所、办、团委、妇联、民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和协调本辖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司法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本辖区人民调解日常工作。

2、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严格按照司法部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进一步发展、规范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人民调解庭。

(1)从组织人员上进行规范。以司法所人员为主,吸收辖区内优秀调解主任、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懂法律、懂政策的人员参加调解工作,配备7-9人。

(2)从名称上规范。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名称统一为:××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

(3)从工作职责上规范。凡是本辖区内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和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组成调解庭等方式依法调处,并及时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书。

(4)从工作程序上规范。完善受理、调解、订立和履行调解协议等工作程序,健全各项制度。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由乡镇(街道)政府负责组建,区司法局负责指导。

3、巩固和加强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贴近群众,基础广泛,数量庞大,是人民调解组织的基本形式,应作为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重头戏切实抓实抓好。要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城乡体制改革要求,加强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消灭调解组织的空白点。进一步健全村、居(社区)调委会、调解小组、“十户三员”(法制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组成的三级调解网络。

4、建立完善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各类企事业单位包括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必须建立完善人民调解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应隶属企事业单位党政部门领导。具体指导本行业的人民调解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司法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5、建立完善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组织向社会自律性组织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各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积极稳妥地推动和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不断丰富人民调解工作的实践。

6、对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情况进行排查整顿。对于应该设立而至今没有设立人民调解组织的,要全部建立起来。对软弱涣散和半瘫痪的调解组织进行整顿,通过整顿使其达到“四落实”(即组织、人员、责任、报酬)。力争在二年内,使全区一类调委会达到96%以上,减少二类调委会,取消三类调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乡镇(街道)司法所备案;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向区司法局备案。通过备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人民调解组织规范,使其成为坚强而充满活力的组织。

(二)全面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

1、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和调整人民调解员。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要求配强配齐。按照“三权”管理(即司法所对调解主任的任免建议权、考核奖惩权、工资发放权)的要求,切实把那些品德好、威望高、通法律、懂政策、有文化、讲原则、年富力强、热爱调解工作的人员吸纳到人民调解队伍中来。要加快人民调解改革步伐,在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中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在村(居)、企事业单位和区域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中推行调解员等级制试点。对首席调解员任职条件要严格限制,对调解员的等级评定要严格把关。目前。首席调解员只在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中设立,一般由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经市中区人民法院和市中区司法局培训合格的司法所长担任。

2、要规范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按照省司法厅、市司法局分级培训的要求,区司法局负责组织各乡镇(街道)司法所长、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员会主任的培训。四月份,区司法局将组织参加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司法局举办的各乡镇(街道)分管书记和司法所长培训班,并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司法所长授予首席调解员职业资格证书。各司法所负责村、居(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培训考试合格的人民调解员,统一配发新证,持证上岗。培训的时间、内容、目的要求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执行。

3、强化教育整顿。要普遍开展一次人民调解队伍思想道德和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尽快提高其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尽快形成老中青人民调解员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志愿人员相结合,有群众威望、素质高、讲奉献、能战斗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4、落实人员工作报酬,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支持,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要加大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设施建设的投入,落实好人民调解员的报酬、补贴及培训经费等实际问题,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5、适时对全区先进人民调解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全面加强人民调解业务建设

1、抓好调解组织规范。要在全面整顿和规范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突出抓好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七统一”规范化建设,即统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名称、印章、固定的调解场所标识、人民调解员徽章、调解工作程序、调解工作制度、调解协议书格式。

2、抓好调解工作规范。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部颁规章的规定开展工作,使纠纷受理、工作程序、档案管理、调解文书、统计台帐等各项工作尽快纳入规范化轨道。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工作任务、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等文字图表都要上墙明示。

3、抓好调解制度规范。要抓紧时间集中清理以往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各项基本规章制度抓紧制定完善。

4、抓好调解场所规范。设立相对固定的人民调解场所,并使之既严肃又不失亲和力,场所要整洁、大方、有序、桌椅、名签的排列要统一。

5、抓好调解文书的规范。严格按照司法部制发的调解文书格式及其使用说明,着重抓好调解文书的规范使用。为确保调解文书的制作质量,全区统一规定,近一个时期,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进行调解过程中作出的调解协议书,必须由首席调解员审查签字后,方可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否则不予准许进入诉讼程序。

(四)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依法开展人民调解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调解组织尤其是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必须建立和完善下列七项制度:

1、岗位责任制。通过明确调解人员的责任,确定具体任务,使责、权、利密切结合。主要的内容是“三定一奖一惩”,即定人员、定任务、定指标;完成任务奖励,完不成的减发一定比例的报酬或奖金。

2、纠纷登记制度。纠纷登记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的依据,人民调解委员会对纠纷当事人的口头申请或者书面申请都应当进行纠纷登记,纠纷登记应当记明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事由,记录签名或盖章,记明登记日期。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纠纷登记簿,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将纠纷情况每季度上报司法所。

3、统计制度。人民调解工作统计制度主要内容有:

(1)确定统计人员,建立统计簿册;

(2)设立统计表(司法部下发的人民调解统计表);

(3)统一统计标准。根据司法部下发的统计表中的说明,人民调解委员会应按照规定执行,避免漏报、重复上报数字的现象发生,确保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及时汇总上报;

(5)建立统计档案,设立统计台帐。人民调解委员会各种登记簿册统计表按时间、年限分类装订成册,建立统计档案和统计台帐,保管备查。

4、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有:设立保管人员。规定必要的调阅、保密管理办法。做好文书的审查装订。调解文书包括纠纷登记的原始笔录、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书,以及人民调委会对调解未成功的纠纷的处理意见及各种证明材料等。

5、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信息传递与反馈组织。一般由调解小组长或调解员担任纠纷信息员;

(2)组织信息的传递;

(3)做好信息的加工处理;

(4)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使调解组织、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纠纷情况,了解上一级调解组织的调解意见,便于有效疏导、调解。

6、纠纷排查制度。这是人民调解组织定期对辖区内的民间纠纷进行摸底、登记、分类处理的一项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明确排查的目的、意义;

(2)掌握排查的时间、范围、方法;

(3)逐门、逐户、逐人进行摸底排队,掌握纠纷的重点户、重点人;

(4)填写排查工作统计表;

(5)对应当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落实调解人员,及时化解;不属于调解范围或调解不了的,及时上报。

7、回访制度。主要内容是:了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影响协议履行的隐患;了解当事人特别是重点人员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对调解协议的态度,有无新的纠纷苗头,对调解人员的意见、建议等。

三、方法步骤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建应在5月中旬完成;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立完善应在5月底完成。总的时间为三个月,自5月1日开始,7月31日结束。具体方法和步骤是: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1日——5月15日)。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并层层召开会议进行贯彻部署。

(二)典型试点阶段(5月16日—6月5日)。区局首先选择1/3以上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区有关文件及本方案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抓好试点工作。

(三)全面推广阶段(6月6日—6月15日)。各乡镇(街道)按照中办发[*]23号文件和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在乡镇、(街道)进行全面推广。

(四)检查验收阶段(6月16日—7月5日)。区局将组织人员对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落实情况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的详细情况于7月10日前书面报市局。同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迎接市局的全面检查验收。

四、主要措施

(一)深入宣传,大造声势。各单位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取得的成就,推出的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宣传人民调解改革的意义、内容和举措,加强与人民法院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关心、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