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必备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

第1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关键词:主体作用;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文理兼备;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很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对于全面人才的形成和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古人就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可见地理知识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具备全面素质的必备条件。但是在长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地理学科内容多而杂,图像繁琐难记,又文理兼容,很难学会,久而久之会失去学好地理的自信心,认为地理学习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样的思想严重地影响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效果,限制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考中地理分数不计入总分,因此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放弃了地理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甚至毫无概念;第二,进入高中学习之后,地理知识的内容更为抽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要在理解地理概念的基础上来判断地理事物,并且能够分析出地理规律等要求,对于初中阶段只会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学生而言无法适应;第三,高中阶段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使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在学习和学校各项活动的压力下,一些学生会被动地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最终因为学业的负担而讨厌学习地理;第四,即使有些高中学生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虽然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学习效果却并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存在的客观问题,积极努力地探索,重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引导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处理好地理学科中的重要问题。做到这些,学生就可以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要实现提高效率的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好地理知识基础关

高中地理知识和初中地理衔接比较紧密,所以,在进入高中地理学习之前或者是进行高考复习时,教师都要重视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地位。对于一些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不太牢固的高中学生,教师应该指导他们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初中地理。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内容安排合理,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学好记,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复习可以激发高中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重点的基础知识,比如说地图和地球,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等,要求学生要先学好,再学精,重点掌握。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几门学科当中,地理与其他几个学科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属于一个文理兼容的学科,地理既具有理科学科的逻辑性和知识的严密性,又具备了文科生动、形象的学科特点。所以,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地理中文、理特点不同的内容来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地理当中主要包括两大内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主要讲述的是宇宙、地球、海洋、陆地等教学内容,基本属于理科法范畴。尤其是当中关于地球运动和时间的计算、太阳高度角、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以及各种日照图等教学内容都有特别鲜明的理科学科特征,学习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需要学生运用偏理科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地理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掌握和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能把所学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地理作图,打开解题思路多做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人文地理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要运用偏文科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记忆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做到:尽量多读地理书,了解和熟悉重点知识;学会看地理书,把握教学内容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地理观念,掌握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反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那些文、理科的特长生互相交流总结自己在学习地理时的方法和经验,学生的方法和经验往往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借鉴性,并且具有亲和力,学生乐于接受和尝试。同学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举多得。

三、善于使用地图

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必备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工具。要用好地图,首先要学会使用地图。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几要素、不同的用途和分类等最基本的知识和读图技巧,并多加练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以促进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然后,在学生掌握地图的基础上与课文文字内容相结合,通过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那些纷繁复杂、难以理解记忆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把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张张地图上,让学生在地图上对号入座,加深记忆,从而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只要高中地理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确立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的欲望并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地理教学工作一定会越来越高效。

参考文献:

[1]侯丽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J].金色年华:下,2013(2).

[2]吴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旬刊,2014(4).

第2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困难;原因;对策

近几年来,高中学生时常感到地理学习比较困难,特别是使用了高中地理新教材以来,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从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看,新教材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馈,我们能发现,尽管新教材在知识难度上比以往教材有所降低,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仍相当突出。这无疑是制约地理学科教学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如何摆脱困境,再现地理教学的春天呢?本文分析了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

一、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

1.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地理学科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并非许多学生所认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学地理只要画一画、背一背就能了事。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才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初中的学习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现在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坐在教室里,机械式的接受着教师灌输的各门学科,每天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想都不敢想。再者是文理分科早,学生就习惯性地认为,理科就是多多得做题,文科就是多多的背,最好把整本书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近年使用的新教材,地理学科的特点更趋明显,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所以就形成地理书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作业最难做,甚至有时无从入手。

2.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学不学都无所谓,不需多“浪费”时间,最多只要应付学业水平考试。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自然会影响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学不好地理也是可想而知的。

3.地理学科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特点。无论地理教材还是地理资料,都是通过文字、地图、图表来表达,图文结合是地理知识最显著的特点。运用地图是地理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是获得地理知识的必备技能。但部分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差,读图能力差,究其原因是知识储备不足,思维广度、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和变通性、逻辑性较差。例如,《地球运动》一章图表较多,学生感觉很抽象,理解困难,原因就是受思维定式的束缚、缺乏空间想象力,很难把自转、公转图想象成动态图,用动态的思维去理解;而且不会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其思维广度、深度不够,分析问题不够全面。

4.教学方法老化,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使用了多年老教材,我们当然有解不开的情结和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因而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全搬以往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新教材、老套套的不协调局面。学生自然感到我们的教学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解决地理学习困难的对策

1.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地理学科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很多内容必须找出其规律才能很好地记忆。记忆在学习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不需要去死记硬背,重要的是理解、灵活掌握和应用,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图表,学会从图表上获取有用信息,建立地理空间思维,掌握判读地理图表的技巧,并能用地理学科语言表达相关信息。此外还应从实际需要引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联系实际适当组织课外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使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他的主观能动性,执著地去追求探索事物所隐藏的奥秘。教师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自觉地学好地理,让他们认识到地理有趣、有用,值得学!比如,讲到“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这一节时,我可以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介绍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介绍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再介绍我国在太空探索这方面的最新进展等等,来引发学生对茫茫宇宙的向往和探索的愿望。再如,在讲时区和日界线的划分时,教师可以提一个古怪的问题出来,如,“一个母亲生了一对双胞胎姐妹,为什么妹妹会比姐姐大上一天?”课堂顿时就会活跃起来,相互讨论、争辩,都想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多拿一些关于地理方面的谚语啊、顺口溜、趣事之类的东西去感染学生,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地理课外活动和观测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提升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把握新教材,注入新思路,改变教学方法

地理新教材体现了创新精神,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新教材、新任务的背景下,要有新思路。

首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独有的神奇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比如,地球、台风、南极冰盖这些庞然大物,借助卫星的“眼睛”,人们已能真实地感知其形体,我们可以利用教学媒体把它展示给学生,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更富有真实感。

其次,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仅靠先进的电教手段,是很难把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的,五彩的课堂激发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主动在活跃、轻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落实课本知识。例如,区域地理的教学,可采取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由学生阅读课文,并独立整理笔记,教师在检查后,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指导,然后请几位同学将自己的笔记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学生一起讨论、修改,最后进一步阅读教材,修改整理笔记,或以“我所了解的‘××国’或‘××区域’”为题组织专题讨论课。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该国的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性总结,让学生落实要掌握的知识。

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有来自各方的因素,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可以消除,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蔼乃.钱学森与地理科学[M].科苑论坛,2010.

[2]任曼丽,杨铭.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8(07).

[3]尤丽敏.我国基础地理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5).

[4]李晨云.地理教学中应看重的几个问题.大家,2011.

[5]崔永兰.地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政地教学,2009(04).

[6]李祥.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科技信息,2010(03).

[7]陈秋兰.初中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观察与思考,2011.

[8]吴志祥.从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看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琼州大学学报,2000(04).

第3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关键词:结构教学观;地理;新课程改革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的结构主义教学改革运动,曾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仅以他的结构教学观为例,来分析它对于高中地理新课改有何启发。

一、布鲁纳结构教学观的基本思想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继承了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他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要求“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科内在联系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对这几个方面可以理解如下:

1.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只有掌握了概念,我们才能将我们得到的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元,这是有效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前提。

2.掌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布鲁纳强调“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而知识的相互联系又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知识的整体性和知识的层次性。

3.掌握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布鲁纳认为:“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够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结构教学观与高中地理新课程设计

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是同时具备的,并实现了良好的统一,符合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

1.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整体性与结构主义思想

(1)高中地理新课程从地理学科的两个特点上反映了整体性,即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学生只有懂得它们是一个整体,才能掌握地理学的综合思维方法;而地域性则是指地理学主要阐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所研究的一切都要反映在“空间”或“区域”上,而这一个特点也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始终。

(2)高中地理新课程设计思路上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结构的整体性。“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它们贯穿于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的全部。

2.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层次性与结构主义思想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分别对应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而七个选修模块,则分别涉及地理学的某一个方面,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必修课的三个模块之间是递进关系,需要严格按照必修一、二、三的顺序开设;选修课的七个模块之间是并列关系,开设顺序不做限定。这样的结构条理清晰,利于学生对课程、模块、章节的层次把握。

三、结构教学观与高中地理课程实施

根据布鲁纳的思想,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应比掌握一些细枝末节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结构教学的思想。

1.运用结构教学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也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不仅这些观念上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的,而且每个地区的不同地理要素,每种地理要素在不同地区的表现等知识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和综合,而这些都依赖于学生对地理学科总体结构的把握。

如果学生纠缠于个别细节,却不了解地理总体上有哪些内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或者即使在个别题目上取得好成绩,也缺乏总体的地理观念。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重视让学生把握结构。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对整个地理学科体系的清晰轮廓,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在教学评价与反馈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科结构

评价学生地理知识理解和应用状况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评价的要素既牵涉结构教学观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与结构教学观中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密不可分。通过评价,要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情况,并及时加以引导。

总之,对于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我们应抱着科学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深入探究其思想精髓,不断地研究和发展,发挥它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改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艳.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1-2.

[2]张彦山.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之评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9:35-37.

[3]汪彩凤,汪火应,汪胜亮.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与思考.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6-17.

第4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2-01

在地理教学中建立地理学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体系,遵循地理学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学遵循确定的目标进行,使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洞察明晰,心中有数,激发师生共同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推动地理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一、完整的素质教育目标

第一层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贯彻这一目标是因为它是学科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地理 学教育大纲为地理学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主要有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学生的 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大纲》基础之上,才能使目标教学得以顺利实施。中学地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 展的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学各科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关于知识教育,必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要调动各种因素,讲究教学艺术,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满堂灌”,运用“启发式”等方法,为学生构架有条不紊的合理的融汇贯通的知识体系。地理知识教育对地理学科 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必备的基础,如果除却知识教育,那么,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 便会失去基石,成为空中楼阁。

关于能力培养,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目标教学的一大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 教学过程。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 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地理问题能力,并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这是打开地理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目的在于授人以渔,让学生终生 受益。

关于政治思想教育,要正确处理地理学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忽视其中的任 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观点。在地理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 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 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这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的目标。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首 先要实现从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化。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教学目标, 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具备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捷径。

二、达标教学过程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标明确之后,达标途径的确立和实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学中要力求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做到教学相长。

1、认真执教,作地理教育事业的挚着追求者

虽然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理课在中学各科中处于不利地位,但面对漠视,作为对地理学有较深刻理解的 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一往情深,比别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自己对地理教育事业挚着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热 爱地理科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是能够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爱好的。

2、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应用多种媒体(如幻灯、录相、图片、讲座、版报等)、针对性实体(如地理模型、自然现象等)和难度 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认识地理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高中地 理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从人――地关系协调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 、人生观教育;初中地理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眼、手、口、脑并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3、突出重点,浅化难点,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完整性学科大目标的组成部分,是战术性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 确定目标,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实施。

第5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在恢复地理高考势在必行之际,针对当前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学地理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地理学走出低谷、在未来的学校教育和国家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努力探索。

一、教师队伍需要稳定

学科的建设发展必须有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讲求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为依靠。在会考形势下,某些教师产生了困惑,教学工作举步维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进而部分青年教师改行、“下海”,这是可以理解的,却是要不得的,这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为今后地理教育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全体地理教师要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地理在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其次,要大声呼吁,争取外部环境的改善和领导的理解支持。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编写一部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化教材,是振兴中学地理教育所必需,现行高中教材已使用了十多年,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教材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从1993年秋季起,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使用,使高、初中教材出现了衔接问题。

新教材的编写要贯穿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差异性观点、发展生产要因地制宜的观点、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潜力的观点,使学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对策,形成全球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各国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观念,提高迎接21世纪挑战的素质,升华地理学科的地位,彻底扭转来自社会对中学地理教育的错误认识,使中学地理学科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具有极其重要性的基础教育学科。

三、抓住改革的大好时机

困难与机遇并存,在一定意义上讲,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和压力,为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如何抓住机遇,进行新教法的探索,走出一条更加高效、切实可行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回首十多年来地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是围绕如何应考而进行不彻底的教改,由传统讲授法改为综合程序教学法、布卢姆目标分类法、讲读议练四字教学法等。均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侧重地理理论而忽视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的求知。针对这种现状,必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彻底的教改,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领域广阔,能活跃学生思维,可在导入新课题时设计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开场白”。在讲授过程中,设疑追索,通过故事情境、教具演示等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如三球仪的使用、战争故事、洋流故事、地理诗歌等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二)加强图表、声像教学手段的使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描述所不能代替的。声像教学是现代教学必备的教学手段,较之地图又进了一步,把二者结合起来,能使学习收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采用图像程序教学法,即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图像和声像相辅,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提高使用图表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乐学到会学。

(三)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既要有理论家的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的想象、概括、表现之才;既要有科学家的观察、实验、推理之才,又要有语言学家的凝炼、形象、表达之才。” 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正是我们大练基本功、充实自身业务能力的大好时机,这需要事业上的奉献精神,工作上的吃苦精神,生活上的顽强精神。在地理教学中,丰富优美的语言,简洁工整的板书,形神兼备的图表,都需要我们勤练内功,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

(四)走出课堂,认识自然和社会。

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所必需的。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空、太阳黑子、日月食、彗星、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把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呼吁考试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在当前高考指挥棒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下,学科的兴衰与高考制度密切相关。实践证明,会考有它的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国家必须重视地理学科,建立地理科学体系,发展地理科学。”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为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21世纪将是地理科学的时代。”

第6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08-01

一、关注地图教学

经常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启发学生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使他们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并不过分,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地图和各类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各种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地理课本上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到地图和地表的运用。地图也是地理考查的核心,许多地理问题是围绕地图编写的。可以说地图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可以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同时,进一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扎实,自然愿意深入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在教学结合地图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再现出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源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地理热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时效性,热点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将地理事件展现给学生,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与探讨。从而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教学的魅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学科的发展之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地理原理的全面理解,应放在较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下这些知识不仅有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知识,也有历史、哲学等社会学科知识。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所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联系的策略研究产生,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最终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三、注重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第7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愈发重要。本文结合新的课程改革,归纳了培养兴趣的互动性、差异性、发展性、激励性和针对性等原则,提出培养学习兴趣应分有趣、乐趣、情趣和志趣四步走的策略,提倡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1 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兴趣是学生持之以恒钻研知识的动力[1]。新课程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引进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等教育理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即变“传知识”为“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从过分关注知识的掌握走向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这些转变实质上就是要求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其根本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赫尔巴特就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心理活动中顺利进行,即兴趣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因此要实现地理课程目标,就需要发挥兴趣的作用。

2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原则

2.1 互动性原则

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里的互动性不仅表现在校园内师生、生生互动上,还要着手于校内和校外的互动。地理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更广阔的学习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植物园、动物园、科研所、社区、工厂,等进一步开发思维,获取知识和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拓视野,增长才干。[2]

2.2 差异性原则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人.虽然有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不相同,使得个体的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3]。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实施兴趣培养时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必要时还要兼顾个体,因人施教。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即使是兴趣的培养也要因人而异。

2.3 发展性原则

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现在不感兴趣的事物未必将来也不感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时,兴趣也无从谈起。如果了解并认识到其优点,兴趣就易于激发。因此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也一样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兴趣的培养过程或许艰难、漫长,但要相信只要运用得法,兴趣是会被激发的。

2.4 激励性原则

喜欢赞美是人之天性,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心的同学,适时、适当的赞许是教师对学生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现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倾注满腔热情,充分信任,并善于挖掘教育对象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教育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听课,思考,质疑,答问,切不可措辞过于严厉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2.5 针对性原则

学生往往会对当前的或发生在周围的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地理教师恰好可以针对当前发生在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如在教授“天体”时可结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最新消息,鼓舞学生的爱国热情;3月12日为植树节,可教授植被的绿化意义,培养生态意识;每四年的奥运会期间,可以教授东道主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知识,还实现了新课改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

3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

兴趣可分为有趣、乐趣、情趣、志趣这几等层次。有趣是暂时的,情趣和志趣才是稳定持久的。不能只把有趣当作兴趣的全部,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把有趣上升到志趣的层面,使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有持久的兴趣。

3.1 利用地理现象、事物的丰富多样性,使学生感受地理的有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会学懂知识的先导,也是唤起学生情绪和激情的重要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自然中蕴藏着千奇百怪的地理现象。例如沙漠中的水不是天上降的,而是地下凝结的;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也能欣赏热带风光;在沙漠中能见到奇妙的海市蜃楼;在热带草原上有面包树,树干里装的都是水;四季如夏的热带雨林里有根如块状的高大乔木;等等。奇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有趣的,而不仅仅是书本中枯燥的理论原理。

3.2 利用地理因果推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地理奇观诱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但这只是停留在因猎奇而引起的暂时兴趣上,如果不能较好地解释其中的奥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学生的热情将会很快冷却。因此就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联系地理知识与方法,不断地探索揭密,从而感受地理知识与方法的巨大威力,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求知欲。[4]

地理就在身边,往往学生习以为常的地理现象中隐藏着深刻的地理知识。例如:为什么天总是蓝的;为什么是午后两点气温最高,而不是正午;为什么吐鲁番的瓜果是最甜的;为什么瑞雪可以兆丰年;为什么巴山总是夜雨多;为什么美洲和非洲的轮廓会相互吻合;为什么冰岛“不冰”;等等。这些现象常见不怪,但究其原因,能真正明了其间奥秘的人却极少,如果地理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与方法较完美地解释其原理,无疑可以让学生产生平凡中见奇特的心理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逐步指导下,使其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最终达到主动解决地理问题的目的。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不仅获得了地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3.3 利用地理的美育因素,陶冶学生的情趣

地理学科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因素,地理美广为人们所欣赏。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竭的宝库。夜幕降临时,漆黑的苍穹划过一颗闪耀的流星;广阔的草原上,一群群的绵羊犹如雪白的棉花点缀其间;在人文地理方面,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自然基底上烙下了人类的痕迹。蜿蜒起伏于山峦间的万里长城,岿然屹立于沙漠的金字塔;等等。教师生动地讲授这些大自然美的事物,人类的伟大结晶,会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陶冶其高尚情操,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

3.4 利用地理学科的实用性,运用活动教学法,树立学生的志趣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而做出有效的贡献,可以说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

地理的实用性小到知天气冷暖,大到卫星发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发现地理的价值。仰望夜空,繁星满天,可预知第二日的好天气;观察云的状态可预知晴雨天气;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可计算新世纪的钟声最早在哪里敲响;根据时令物候,农民进行农事安排;根据地形地貌,工程师设计交通;甚至根据地区差异,商人可以发家致富。谁能再说地理无用!

活动教学法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学生主体为主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用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地球运动和太阳辐射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太阳能热水器”的案例,让学生探究、摸索,揭示其中的原理。最后正确摆放热水器的位置,最大程度发挥热水器的功能。通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而享受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转化为学习地理的志趣,树立学好地理的志向。

4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手段

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可运用多中手段,例如地理实验,社会实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即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精彩的动画和同步的声像,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教授“地球的运动”时,可以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使极为抽象的地球知识形象化,动画效果不仅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全过程,而且使一些生涩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减少了学习的困难,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比常规教学更为丰富、直观、互动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学生会因此受到感官上的新异刺激,减少学习的困难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甚至被学生确立为水久的兴趣,形成终身的爱好和志愿。但要注意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必须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6]

5 结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甚至能为人生历程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主题,贯穿于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始终。要实现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就需要教师借助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全新的地理教学理念,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不断诱发、发展和升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丽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69.

[2] 谭丽红.改革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B].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3:78-79.

[3] 张沛云,孙义和.从教育心理浅论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的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 1998.4:130-132.

[4] 袁书琪.地理学习兴趣[M],地理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39.

第8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摘 要: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是地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以及地理核心知识、地理核心能力和地理核心观念三个维度。本文通过对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培养方法的探讨,旨在提高学生高考复习备考的能力。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 高考备考 能力培养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和外在行为。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学生个体面对复杂的学习生活情景时,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提炼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运用结构化的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括起来包括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分别是指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三个维度包括:地理核心知识、地理核心能力和地理核心观念,即三维目标所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人地观念:其内涵是指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观念是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人地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见解和观点上。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观点,同时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2.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纷繁复杂,自然、人文等要素相互交织,在不同区域中地理要素的组合和联系多种多样,而且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变化、演进。因此,地理学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要素的综合分析、时空的综合分析,以及地方的综合分析等。

3.区域认知:区域认知即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的过程。人们通过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方法

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的确定,“核心素养”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地位。要求新时代的学生具备这样的“核心素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地理教学来看,每一节课都可以成为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契机,其关键在于教师。任课教师应首先明晰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对每一章节需要实现的核心素养目标分解梳理,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素养,提高对核心素养的解析能力,促使W生在地理课堂中有效地提高地理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相长。具体做法如下:

1.细化教学目标。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地理课程目标及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追求,笔者认为,地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生存性地理能力的培养,如:地图应用、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以及地理思维、地理问题解决等方法的培养,高度关注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国情、关爱地球的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这些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追求。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整合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事件”而实现。“教学事件”是指具体呈现的某项知识或技能,教师应将其作为一个探究的过程。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的复习目标中,可设置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净水装置模型,更好地建立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并树立主动探索的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2.精心创设情境。研究表明,适宜的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散地思考,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创设一些“困难”情境,向学生设疑、质疑,使之产生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当然,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使用各种直观的景观图、地图、结构图,努力做到提出的问题语言明确、清晰明了,力争使问题情境形象化、生活化。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应用性的问题情境,如:为来校交流学习的老师设计学校平面图、为高考一百天誓师活动预报天气、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计算时差、为油轮设计航线,等等,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用心设计问题。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问题看作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组织教学的起点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让问题成为维系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例如:在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结合澳大利亚,适时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物具有独特性?由此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环境特征、板块运动、生物演化的过程思考,使问题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成为组织课堂教学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应及时利用这些教育契机,创造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实施教学活动,变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为促进教学的积极因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养成平时多观察生活、学习身边有用地理知识的好习惯,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潜心组织活动。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课堂活动化不仅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需要,更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的体现。照本宣科地讲解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造成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厌烦。打造学生喜欢的地理课堂,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每一次地理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参与性、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这是“活”的地理课堂的重要体现,也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必要之举。例如:在复习“地球与地图”内容时,学生对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较难理解,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尝试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地理三要素就会有很深刻的理解,比单纯的讲解更有效。这些活动的安排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究性,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考备考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以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为内核和基准的高考地理试题,其核心考点主要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初步应用;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成因判读和分布;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地壳物质循环;河流补给与水文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工业、农业的区位因素;城镇规划与城市化问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目前我们可以把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细化到教材的每一章节。在一轮复习中分散核心考点各个击破,降低复习的难度;二轮复习中对核心考点建构整合,提升综合复习能力,同时通过围绕核心考点精炼打磨,做到查漏补缺。当然,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以单元知识为结点,相互穿行,不拘泥于一般套路。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要在高考复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就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入手。

1.教师层面: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具有完善的地理科学素养。教师要非常熟悉新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及其变化、地理核心考点和地理核心素养,并且能够把四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建设开放性课堂,鼓励学生多合作探究、多分组讨论、多参与体验,指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2.学生层面:学生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学生要努力适应教师为提升地理学科素养而开发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参与问题探究和师生、生生互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善于积累知识和技能,注重对答题失误的反思与总结,建立一本详尽而富有个人理解的听课笔记和纠错笔记;要善于根据教师的引导构建章节思维导图,从而整合学科知识,构建主干知识体系,从而在学习中分清主次,紧抓核心知识;要在复习过程中不断锤炼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如地理过程思维、地理分析思维、地理综合思维、地理归纳思维、地理演绎思维、地理比较思维、人地关系思维等,进而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如读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实验、探究等);要注重建立地理系统模型,如《必修1》中的太阳系模式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热力循环示意图、三圈环流示意图、天气系统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洋流模式图、陆地自然带模式图等,学会通过建立地理系统模型构建问题分析模型,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重视选题精练,注重高考真题的训练和揣摩,了解知识信息的呈现特点,避免陷入题海战术;要重视答题规范的训练,规范使用地理学科术语,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复习只要抓纲务本,把地理核心考点的复习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每一章节当中,再经过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从一轮到二轮的层层历练,由量变到质变,逐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高考竞争力,高考应考就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姜宇,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第9篇:地理学科必备知识范文

1存在的问题

1.1家长及社会方面

梅州是处于贫困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农村的青壮人群都喜欢到大城市去工作,所以农村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就导致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和监管不到,往往只关注所谓的主课成绩,根本不会去过问他的地理成绩如何,存在轻视地理教育的思想,学生也存在这种意识,在行动上出现,不积极、没兴趣。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社会方面,相关领导对农村教学不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关心,也是让地理教学的实施遇到严重的阻力。

1.2学校方面

既然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就看升学率,那么学校领导重视“指挥棒”下的“主科”轻视“副科”的现象,肯定是比较严重和普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地理师资配备不强。地理学科在许多农村中学(尤其是初中)已沦为“识字就能教地理”的地步。有的学校由“主科”教师兼任,而专职的地理教师因为有一定的学历和能力却被“重用”安排上“主科”了;很多初中学校地理成了后勤人员的“评职课”,病、老教师的“关照课”。地理教师人员变动频繁,素质偏低,有的老师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连学生都不如,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

1.2.2地理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材配套的挂图不全、陈旧不堪,多媒体设备更是空白,有的学校竟连个象样的地球仪都没有,很多老师上课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给教学带来很多不便。

1.3教材编排方面

初三不学地理,学生本已浅薄的地理知识到了高中已忘得差不多了,高中一入学就要接触地球的运动、天气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难度较大,不易接受。高一新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因为必需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还没有具备,不少学生都有受挫的感觉,普遍认为地理难学,其难度超过了数学、化学等学科,仅次于物理。难怪学生会感慨:“地理和物理,想说爱你不容易。”

1.4教师方面

由于前几年本省高考不考地理,加上地理学科在一些老师眼中属于“副科”、“杂科”,报读地理专业的学生很少,毕业后当地理教师更少。梅州五华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县城教师待遇一般,农村教师待遇差,导致很多优秀教师外流,地理、历史这些紧缺的外流更加严重。就像五华田家炳中学的地理教师,从2005年到现在先后有4名地理教师调动到惠州市任教。地理列为高考必考科目后,中学地理教师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很多地理老师不是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教师,而是其他学科的“剩余”教师。

2对策研究

如何走出当前中学地理教学面临的困境呢?本人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2.1加强宣传,让人们了解地理,彰显地理学科应有的价值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许多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乱砍滥伐,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都与公民地理科学素养不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中学的地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2.2完善考试制度,协调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学科的兴衰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地理教学的今天与地理学科曾不被列入中考或高考的范围,有直接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在出台中考、高考方案时,应全面协调好“中考、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地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2.3学校管理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地理教育教学,把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教师安排到地理教学岗位,并在评优晋级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职地理教师队伍,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4教材编排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材要舍得删去一些过难、作用又不大的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把难度控制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另外,还可以调整教学顺序,将相对较简单的人文地理内容提到自然地理之前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消除畏难情绪,另一方面等待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后,再学习这部分内容就容易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