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穹顶之下纪录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穹顶之下纪录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穹顶之下纪录片

第1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前段时间在家里面看了央视主持人柴静姐姐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纪录片里面那被污染的空气,那灰蒙蒙的天空,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因为,我抬头望了望我生活的天空,的确和纪录片里面的天空一样,灰蒙蒙的看不见白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天空开始变得阴沉起来,没有了小时候那种蓝天,看不到小时候棉花糖一般的白云。现在的我们,出门看到的只能是灰蒙蒙的天空,乌黑的云朵,以及伸手不见五指的雾霾。每天早上出门都要看一下今天的污染指数,似乎已经一年多没有出现过空气优良的情况了,而防雾霾口罩似乎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周末的我们,也不再外出去公园里面呼吸新鲜的空气了,而是躲在家里面看着无聊的电视,上着无聊的网络。生活越来越无聊,而空气的污染,就是帮凶。我已经再也不想看到这种灰蒙蒙的天气了,我特别的怀念以前那种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的场景……

真希望国建能够好好的治理一下我们的空气污染,还我们一片净土!

第2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关键词:艺术形态的舆论;心理因素;创作意图;公众舆论;艺术作品;个体差异性

舆论被定义为公众在特定的环境与时代下,给予特定的事物公开发表言论逐步形成为一种相对统一的状态的集合。毋庸置疑,它是社会公众给予的言论评价,是社会公众心理的绝对呈现。而艺术形态的舆论,即公众能够对多种艺术体裁进行意见的表达,其主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态,公众可针对其内容或态势的不同,阐释其各自特有的意见倾向,其阐释的艺术形态也包括广播电视的文化娱乐节目、电影、多媒体中的文艺内容,皆可放置于艺术形态的舆论中。在艺术形态的舆论中,公众对于意见的发表带有心理性与复杂性,公众对于意见的表达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因素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可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具有个性倾向性及个性心理的特征。因此,在细致分析艺术形态的舆论时,其特征可用复杂性与心理性概括。

1 艺术从未停止对社会的批判,它具有时代性和批判性

大部分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企图性,它试图以艺术作为桥梁来表达艺术家的意图,有通过文学作品的描写影射时代;有通过音乐作品的旋律渲染情绪;有通过舞蹈作品的形态表达感情;有通过绘画的图像凸显内在;有通过影像的画面展现社会。艺术家们希望寄托自己的思想,凸显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感。本文讨论的是,在当今艺术家作品的与社会舆论的形成之间,公众往往未能感受到艺术家投射于作品的意图,对于有创作理念的艺术家来讲,他们往往更希望公众能够明白作品的真谛和作品的意图,然而公众仅仅只用片面的观点看待艺术作品,将这些艺术作品作为导火索,成为直接导向公众舆论的暴力工具,而非能够将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真正的主旨体会与表达出来。

2 文学:关注的都是艺术的东西

在作家余秋雨携作品《冰河》与读者见面且面对报社记者的采访时,记者问道:“有大量的读者认为您的作品辞藻过于温情,有挥洒心灵鸡汤的嫌疑。”面对这样尖锐的提问,余秋雨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指出舆论环境固然如此,已然难以改变,但是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讲不可同日而语,受众密切关注的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点,并非是这个点的另一层,如娱乐花边新闻:谁出轨了,谁又上位了,或谁嫁入豪门之类的。但是,究其这个人的本身,也许她演技好,她长期资助学生,这样类似的关注点并不能夺取受众的眼球。这便让些许艺术创作者一味地迎合市场,追逐受众难调的口味,而让作品变得媚俗且市侩,因为好的作品是具有精神性的,不单单只是无痛哀吟,而好的作家应该有引领性与超前性。例如,幼时看得最多的便是《西游记》,这本明代巨作看来并未体察到作家吴承恩的境况,单从书里只能看到作者笔下描摹的神魔世界,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并未觉察出任何当时处境的忧愁,只领略到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精彩。在如今看来,好的作家、艺术家被舆论环境包裹着,有超脱其境,继续埋头创作的人,也有顺应潮流,随大流而去的人。

3 音乐:消费艺术的真正价值

2010年2月,龚琳娜老师在音乐会上演唱的《忐忑》火遍全国,网上漫天铺地的模仿视频,社会舆论热度达到,网络视频及炒作的推动,社会舆论的焦点大多为讽刺这首歌,也有少数人认为这是一首具有超高艺术价值的“艺术歌曲”,应得到较好的接纳和传唱,只不过这首歌与传统歌曲确实不大一致,对于听众的接纳度相对小一点。允许公众发表自己的评价,但过度消费他人的艺术成果,已然是艺术形态的舆论情绪化的体现。一个人刻意地发表恶俗评价或故意夸张、恶搞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和尊重的,因为恶意的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践踏。反观音乐的演唱者,她在博客及电视台的访问中,都在为恶搞者说话,她认为音乐得到了延展性,因为他们让音乐变成了属于他们本身的灵魂,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属于自己对艺术理解的天空。

不同的理解方式确实能够取得不同的诠释,但是当一个未曾了解音乐本身的人说“龚琳娜老师不可以代表民乐”,这其实足以看出说此话的人的思维的闭塞性,在音乐难度上,《忐忑》已然超越了民乐考量,因其歌曲的曲调变化起伏很大,并且歌曲中忽高忽低、起承转合的变化很复杂,也让唱这首歌的人歌喉一览无余。另外,音域的要求也需要灵活变化,掌握遍布全首高低起伏之势。当然,也从侧面证明了龚琳娜老师是实力的女高音、优秀的音乐人。

艺术并没有衡量好坏的标尺,就因公众的喜好是很难有标准化的固定模式,没有真正的界定,而舆论也只是短旱摹9众给予艺术形态的舆论又皆是具有随意性与随他性,很难真正理解或表达艺术创作者的箴言,这也反映了公众对于艺术的舆论具有复杂性,多是从当下的心理出发,缺乏理性。

4 舞蹈:社会舆论对艺术创作的误读

在马年春晚上,小彩旗不停地旋转,引发了公众大量的舆论,随之而来的舆论有小彩旗是真的在旋转吗?小彩旗旋转时不晕吗?是真的不停旋转吗?小彩旗“旋而不晕”的舆论话题一度上升为热搜榜第一。杨丽萍在接受采访提问时,她是这样解答的,“有两种方式,天赋和苦练”。公众往往将一个点扩散而展开,并未深究其人的能力与成长付出,技能可以靠刻苦的练习达成,在台上看似漫长的旋转,实际跟平日的苦练时间相比是甚小的,难度系数是相对较低的。

5 绘画:挪用主义还是抄袭主义的刍议

“挪用”一词来源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文献,大体是将以前及已经存在的图像和实物通过艺术的形式照搬、复制、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完全赋予新的意图的艺术作品。虽然赋予了新的意图和作者主旨,但是从艺术的必然性来讲,必然会与原作者的作品呈现有关联性。

2015年,比利时著名画家吕克・图伊曼斯,被法院以剽窃罪判刑,法院指控其作品与报纸上一副描绘政治家的照片太相像,由于法院对其艺术手法的不认同,并以剽窃罪指控了艺术家,这一事件又一次引发了社会公众的舆论,社会公众又对挪用主义还是抄袭主义的界定产生了不小的舆论。挪用主义的作品本身在法律的规定上相对模糊和弱化,而且法律条例和理论讲义的阐述中存在的误点与遗漏的问题一直存在,从艺术及学术的创作上来讲,都必须谨慎地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前行。而法律的条例规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的,如对于原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作者的著作权和作品的独一性。

在面对后现代主义给予社会的变化,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文献和创作方向是由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开始的。然而,从历史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后现代艺术创作运用的“挪用主义”是具有进步性的,法律主要保护的是作品本身,并不能保护作品的意图。而公众对于挪用主义与抄袭主义的界定不清楚,便对法律提出异议。在挪用主义与法律的主导思想上,两者都是从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出发的,具有一致性。理解了这个角度,公众再来审视挪用主义时,必定会深刻且全新地发表言论。

6 纪录片:公益做得好或者不好的问题

《穹顶之下》是一则新闻报道类纪录片,主持人柴静借助艺术创作的手段拉近公众的心理,其将新闻的事实性报道出来,而随之而来的舆论是充满艺术形态的心理因素。柴静在进行纪录片制作时,并未明白公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见解存在复杂性与心理性,公众也并未能明白创作者的主要意图。

《穹顶之下》在视频48小时内,点击量便超过2亿,其视频盛况在舆论呈现中从未出现过。近年来,雾霾天气逐步从环境问题上升到生活问题,越来越给公众的衣、食、住、行基本状态造成影响。尤其是对华北地区,在这里生活的公深刻体会到了雾霾的危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公众身体健康的重大影响因素。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破坏了公众的生活环境,这些因素让雾霾成为了公众深恶痛绝的源头。公众对于此事的立场便带有浓浓的情绪和痛恨,因此当这个关于雾霾的视频报道出现后,公众对于艺术形态的舆论,发表的言论便多带有情绪。

公众在观看视频后,大多数人并未对国家的能源体制有较深的理解,视频存在局限性,大部分的人仅关心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并未深刻地了解他人或国家的体制与自身的关系。他们看完视频的反应,仅被肺癌的发病率与肺癌手术的局限性所震惊,在分享视频时,仅了解了在国家能源体制下,中石化是雾霾的始作俑者,并传达了希望寄予像英国和美国一般。

研究学者喻国明将舆论的形态类别分为潜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舆论形态阶段的不同是由舆论的强弱来反映的。潜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并未公开性表达的观念,另一类是察觉到却又不能以规范化的方式知晓公众的情绪。反之,显舆论是需要一定数量上的公众,他们用公开的方式对舆论客体进行态度表达,而引起舆论的载体可能是外界刺激,也有可能是情绪型潜舆论。

《穹顶之下》视频的时间正是在公众已经存在情绪型浅舆论的状态下呈现的,随之而来的显舆论正是在浅舆论的不断深化中产生的。《穹顶之下》的投向面相对较广,受众自身的心理因素具有差异性,以至于对于艺术作品的见解不同,以及对于作品真正投射的意义呈现南辕北辙的理解。

7 结语

当舆论的结束时,公众很难对艺术形态的舆论产生反应与思考,公众从自身心理因素的角度出发,往往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与随机性。在当今时代,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其公众评论皆在公众面前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公众倾向于自由表达的权利,这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当前的舆论环境呈现逐步成熟、开放的状态,公众自由表达的权利不断增加。受“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的影响,艺术形态的舆论具有复杂性和心理性。

第3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24名大学生在11个省份调查

参与此次活动的24名大学生,老家分别在全国11个不同的省份,他们都是长沙理工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平时经常参与一些环保志愿活动。近年来,在他们的关注视野里经常会出现“雾霾”二字。去年下学期,他们曾在学校里开展了一次雾霾知识的宣传,后来又参加了一次社会性的“抗霾活动”,对雾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决定走出学校,用自己的实践去做一次“抗雾霾调查活动”。

寒假来临之前,他们查询了大量与雾霾有关的知识,查阅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并制定了详细的调研策划书。“考虑到时间和能力有限,我们决定把自己家所在的村庄或小区作为调查对象,把日常生活中可能造成雾霾的行为作为调查内容。”长沙理工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李永睿说,在调查内容上,主要针对家庭与餐馆的油烟排放、烟花爆竹燃放情况、私家车尾气排放等。

昨日,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们刚刚返校,就开始汇集各自的调研情况。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完成调研返校之时,柴静也了雾霾调查纪录片,掀起了全社会对雾霾的关注和讨论,这让他们很欣喜,“只有越来越多人关注、重视,才有机会变得更好。”

调查1

爆竹燃放

不同年龄段的人,观念也不同

家在湖北孝感市郊区的何贝说,自己的春节是在雾霾天当中度过的。从大年三十早上至正月初一晚上,烟花爆竹声响个不停,当地几乎完全笼罩在一片烟雾当中。

何贝对周边烟花爆竹燃放情况、烟花爆竹与雾霾天气的关系、居民对此所持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何贝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居民们并没有因为雾霾天的出现而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另外,年龄不同的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也不同。

“年轻一代倾向于减少燃放量。”何贝说,有一次他在小区询问一对父子:“过节期间频繁出现雾霾天气,你是否愿意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50岁的父亲给出的答案是:“那肯定不行,不放爆竹还怎么算过节?”20多岁的儿子则说:“愿意不放,没必要加重雾霾。”

在这24名大学生的调查当中,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在何贝看来,这种观念差异,和老一辈的传统观念及新一辈接触的雾霾知识息息相关。虽然网上不时会有人争议,燃放烟花爆竹对雾霾形成的影响有多大?但这群大学生认为,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和雾霾知识的传播,烟花爆竹会越放越少。

调查2

汽车尾气

私家车剧增,用车习惯需改变

在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里,有很长一段关于汽车尾气排放的片段。李永睿、何贝等人在走访中也对此感触颇深。

“以前我们县城从没堵过车,但今年堵了。”李永睿说,每年春节后,他都会去县城的亲戚家拜年,在他的印象中,10多年来从未碰到过堵车。但今年春节期间,县城的私家车多了很多,他们在路上被堵了半个多小时。

家住岳阳城区的黎安娴也参与了此次调查。她说,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这是难以改变的趋势,但人们的用车习惯却可以改变,并且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辆车,影响整个城市的尾气排放。

她在调查相关情况的同时,也在落实自己想向他人传达的观点。她家买了两辆自行车,虽然家里有机动车,但春节期间在城区的短途行程中,她和家人经常是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出行,“我爸妈现在上班也是骑自行车。”

调查3

家庭烧煤

用煤量大,燃烧方式粗放

李永睿目前是该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大三学生,老家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农村。在他的印象中,读小学时蓝天格外多,但到读初中时,每到秋冬季节,天空经常是一片灰蒙蒙的。当时,他们每家每户已放弃了传统的土炕,改用烧煤块的小锅炉取暖,附近还建起了火电厂、冶炼厂,因此烟、灰到处都是。

“在北方很多农村,家庭用煤量很大,而且燃烧方式很粗放。”李永睿说,在家用的小锅炉内,煤块经常达不到充分燃烧状态,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直接通过烟囱排放在大气之中。烧完的煤块被简单地堆在外面,风一吹,粉尘飘得到处都是。

李永睿跟爸妈说,烧锅炉不干净,而且会污染环境,应该把家里的锅炉淘汰掉。在他的劝说之下,今年春节,他家里换上了电暖器和节能空调。在寒假中,他一边串门,一边发放调查问卷,与村民访谈,并讲解有关雾霾的知识,劝大家尽量淘汰这类小锅炉。

“有一些邻居也愿意听我聊这些,我爸妈对这些虽然不是很懂,也说我做的这些很有意义。”李永睿高兴地说,现在他家所在的村民小组60多户中已有20多户淘汰了小锅炉,改用电暖器等更为环保的取暖工具。

感受

很多中老年人并不了解雾霾

昨日,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跟记者谈到他们的一个感受——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雾霾,对这种天气现象的出现无动于衷。

正月初五,何贝的小叔到他家拜年。当时已是中午时分,外面却一片灰白,能见度极低。小叔进门后说:“今天怎么又下这么大的雾啊?”何贝告诉他:“这不是雾,是雾霾。”小叔愣了一下:“雾霾不就是雾吗?都一样。”

李永睿在村里走访时,跟一些父辈、祖父辈的人说起有关雾霾的危害,很多人表示怀疑:“这东西有这么厉害吗?大家都生活在这里,也没见出什么问题?”

希望

大家不要只吐槽却不去改变

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决定把各自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同时请教环保方面的老师,做出具体分析,综合出一份调查报告。然后,他们会将调查报告在协会、个人的微博微信中,并在校园及周边社区进行宣传。

第4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作者简介:许可,邵阳学院,研究方向:法学。

引入法制化路径是治理雾霾污染的有效措施,但是因为执法不严、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的影响,使得利用法律方式管理雾霾污染的难度加大。雾霾治理的立法不够完善,造成法律实行成效偏低。在立法体系以及法律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使得雾霾一再威胁人们的健康,损害了我国的部分城市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加大雾霾治理法制化路径的研究力度,以合理的法制方式对雾霾污染进行科学管理。

一、雾霾法制治理现状

柴静自费拍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针对城市雾霾进行深入调查。在纪录片中,不难发现,雾霾污染作为空气污染的另一表现方式,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而产生。又因为雾霾的出现,使得人们出行高度依赖高科技雾霾口罩,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空气污染的治理,国家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但是本法的颁布和实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立法效果,并没有起到预防空气人污染的作用。相反,国家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雾霾污染成为了威胁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立法实际情况

(二)法律法规的实行效果实际情况

二、雾霾法制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立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国家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雾霾治理法制化路径

雾霾治理要求强化法律责任,采取法制化路径,以此防止大气环境成为排污的“公用地区”。现阶段,发生雾霾污染和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关。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空气污染违法成本,完善相关法律,贯彻落实雾霾治理向法律法规,提高空气质量。

(一)立法责任

合理调升处罚的标准。国家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在修订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参照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全兴的法律制度,适当调升空气污染的法律处罚力度,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对该处理力度进行动态调整,以此完善立法体系,为处罚企业非法排放污染物提供法律依据。 此外,和美国颁布施行的《清洁空气法》相比,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已有立法中的政府宣示型条款较多,但是可操作的条款偏少,使得我国的法律责任机制不够完善。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强化立法责任,履行立法义务,推动立法进程。

(二)法律责任

第一,全面加大企业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城市出现雾霾,威胁人们的健康,要求我国政府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笔者针对我国空气污染违法成本偏低这一问题,建议国家要加大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处罚力度,以此强化保护大气环境。

其一,采取按日处罚方式,提升企业违法成本,有效抑制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其二,国家要加强查处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大气污染问题和水污染问题并不相同,大气污染问题较为隐蔽。因此国家要加强执法机制的建设,督促企业无法进行违法操作。其三,政府要充分利用新设定的“污染环境罪”,充分关注行政执法和法律责任追究这两者间的衔接。笔者建议我国环境执法部门要强化空气环境的检察与检测力度,遵循人民群众参与的治理原则,全面打压违法行为。同时还需要强化管理空气环境污染案件移交工作,由国家环境执法部门将严重案件移交给公安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加强政府的雾霾治理责任。城市雾霾的出现和该地区城府的治理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强化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自身的环境治理责任。笔者建议从行政责任这个角度入手。

中国政府做好“加强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这两项工作。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治业绩,片面强调“唯GDP论”,在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使得行政不作为、执法松懈以及权力寻租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国家政府在雾霾治理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就要求国家要从建立完整的执法责任评价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要贯彻实行该体系,以此达到政府内部的责任追究目的。此外,公民督促环境保护执法部门,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在利用这项措施的过程中,公民要充分注意手段与策略的运营,切不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遭受雾霾污染问题的严重影响。国家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利用:激励低碳经济手段、激励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等手段方式,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经济。雾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空气污染治理中的经济激励措施的实行成效偏低。且城市出现雾霾和国家产业的落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政府要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新能源技术,改革环保制度,转变生产观念,降低碳排放量。政府要尽快修订《循环经济法》,提高本法的可操作性。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得以片面牺牲大气环境为代价。

第5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人的发展和环境是紧密联系的,文明之初的希腊、罗马、中国、东亚等地皆是如此。但由于古代社会人们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的限制,他们更多是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可以看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文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多山多岛的境况使希腊走上工商立国、城邦林立的时代;大河纵横、平原广袤使中国走上了农业立国之路。这一些都是环境与人类关系的一个层面。所以,历史的发展不仅是人的历史,更是人在自然生态大环境下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学习历史,我们不仅要从中得知在哪些活动中,人受到环境的制约;在哪些活动中,人在改变甚至破坏着环境;更要从中得知我们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历史置于更广的空间,则不难发现在人类历史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工业革命。因此,分析工业革命中历史和环境的关系成为我们认识人类历史,认识当今诸多环境热点问题的重要衔接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我们已经看到通过对历史上环境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一些内容。譬如在“工业革命”一课的“学习延伸”部分指出,“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这在课程改革上是一个极大的突破,体现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价值观。

自从工业化启动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副产物――各种污染事件也层出不穷。工业革命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以英国为例,工业革命后浓烟滚滚、污水横流,噪音震耳欲聋,许多集聚危害性的污染物排放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结果泰晤士河的严重污染引发了大恶臭,伦敦因严重的空气污染而成为雾都。据统计,在19世纪后半期,由于烟雾污染而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在英国已经十分严重。1873年12月7~13日的烟雾致使268人丧生。而后在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12月的四次烟雾事件中,伦敦更是大雾迷茫,不见天日,共计死亡1532人,死于支气管炎的人数分别比正常时期高出130%、160%和90%。

如果人类不注意自身与自然的融洽相处,必会使自身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危机。今日中国,由于以往对环境的无视,已经尝此苦果。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突然从上游奔腾而下,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33公里,满河黑暗,鱼虾伏尸;2007年6月24日,昆明滇池蓝藻大量繁殖,湖水如绿油漆一般,绿浪随着翻滚的湖水推向岸边,带来阵阵臭味。据统计,中国在每年9%的GDP增长之余,会有15%的GDP因为环境污染而损耗。因此,必须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发展是否可以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结合工业革命的具体影响及该课的学习延伸部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第一,学习的探究性。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是课本所给予的,同时课本在学习延伸部分亦给予了关于工业革命影响进行思考的图片。从图片不难看出,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给我们所带来的灾难。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之时,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利影响。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网路搜集工业革命中英国环境污染的史实,以及当今中国环境污染的史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如果有条件,可以进一步讨究环境污染是否是工业化进程中可以避免的。

第二,学习的引导性。在学生具体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可能会提出工业革命给人类环境带来巨大破坏,甚至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在诸多国家都存在,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等诸多论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适当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引出生态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因此,唯物论的世界观是一系统的生态世界观。坚持生态的世界观,坚持生态文明正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坚持。

第6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一、激感,引导幼儿从小热爱自然环境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感不仅仅是成人的专利,幼儿也不例外,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应该让幼儿懂得人与环境、与动物植物和大地间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情感。通过幼儿亲临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分享大自然的乐趣,来增加环境知识、生物知识,并通过有趣的游戏认识大自然与人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我们带领幼儿来到小区的公园,组织幼儿进行春游、远足、秋游等活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在小树林中捉迷藏,在花丛中扑蝴蝶,在菜地里挖红薯、拔萝卜;让孩子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清新空气。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活动,他们体验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情感。同时,老师也带领幼儿参观小区的垃圾场,让幼儿谈谈哪里的环境美,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

二、把握良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

要帮助幼儿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他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幼儿平时乱摘花、乱丢纸屑等现象要及时提醒,让幼儿既克服了自身的不良行为又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各种特殊的节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比如在3月的植树节,老师带领小朋友进行植树活动。让孩子们利用彩笔、硬板纸和彩带制作成了“这是我的小树”标记牌,将小树分到每个孩子,引导孩子自己护理自己的小树苗,渐渐地扩大活动范围,从幼儿园里的小树扩展到草地,到花卉,一直到小区里的各种植物,进而培养起孩子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我爱小鸟》主题活动,结合3月爱鸟周,引导孩子们知道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应该要善待世界上的每一种动物。开展了《地球一小时》活动,向家长和孩子发放倡议书,开展“熄灯一小时”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对环保行为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和自觉意识。

三、融会贯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把环保知识渗透在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从而获得良好的环境教育结果。比如谈话活动《假如我是……》,孩子们充分发挥了想象,有的孩子说:“假如我是一条海洋里的鱼,我会哭泣,因为我的家被油轮上的石油污染了。”有的孩子说:“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一定发明一种药,让爸爸们用了后不再去抽烟,不再污染我们的环境。”因为这些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教育效果是立竿见影。在孩子们回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养成了一定的环保意识,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动员家长,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行动起来

第7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2015年2月28日,一部长达103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将“雾霾”这个词又拽到了我们的眼前。一时间,“雾霾”再次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今天,就让我们在镜头下了解雾霾到底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该怎么办?

一、雾霾是什么

(一)雾霾的定义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PM2.5尤其是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主要含有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等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成分,部分成分如黑炭(black carbon,BC)对太阳光有较强的吸收特性。所以对环境质量、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及气候变化均有重要的影响。PM2.5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首要大气污染物,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瓶颈之一,其污染状况、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等不仅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成为影响我国公众生产和生活的热点社会话题。

(二)雾霾的危害

1.PM2.5对环境的危害

PM2.5因导致能见度降低进而影响生活、交通和城市景观,另外对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系统也有影响。严重的雾霾会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如2013年1月,罕见的连续高强度大气雾霾席卷了中东部地区,造成大量航班延误、高速公路封闭,而且呼吸道疾病患者数量急剧增加。低能见度影响人们的感官和心情,减少风景名胜的客流量,极低能见度事件还会引起公众的恐慌。PM2.5引起的酸沉降对城市建筑和农村作物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文物的腐蚀往往是伴随着一种文化载体的消逝,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PM2.5对健康的影响

由于PM2.5相对于较粗颗粒而言,表面积更大,在环境中滞留的时间更长,吸附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更多,更易进入人体支气管和肺泡区,对人体的危害更大。PM2.5不仅可以被人体直接呼吸或皮肤吸收致病,还可以随颗粒物的干湿沉降进入环境介质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也指出当PM2.5年均质量浓度达到35ug/m3时,人的死亡风险比PM2.5年均质量浓度10ug/m3时约增加15%。PM2.5可引发呼吸系统及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遗传毒性。

二、雾霾从哪里来

PM2.5的主要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主要由火山喷发、海浪泡沫、沙尘暴、地面扬尘、生物质燃烧(如森林大火)和植物排放等自然原因产生。人为源主要是工业及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产生的,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家庭薪柴燃烧、工厂排放、道路扬尘、建筑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表明:我国雾霾的主要来源为:燃煤、燃油、生物质燃烧、工业生产、养殖、化肥施用以及扬尘。其中绝大部分都和人类活动有关系。中国PM2.560%来自于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烧。并且我们国家的煤油具有消耗大、品质低劣、缺乏清洁和排放缺乏控制四大特征。到2013年,中国的燃煤总量已经达到了36亿吨,我们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燃煤总消耗量都高。上一个达到这个消费量的国家是英国,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让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基本是两种污染的叠加。燃煤的污染还没有解决,燃油的污染又叠加了进来,空气静稳条件下,污染物还是挪移,但是污染物还没有扩散,他们之间就发生了反应,这就是二次粒子秃衔廴尽黏附、粘连、碰撞、合并都混在一起了。

三、我们怎么办

在等待一个国家建立和完善一个庞大的体系之前,我们究竟能够做什么?世界上再强大的政府,也没有办法独立治理好污染,他要依靠的就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意志。

信息公开是一切公众参与的基础,三年来中国政府在向公众提供空气质量的预报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监测系统。对于污染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数据用起来,不要把钱浪费掉,让数据变得被我们看到。让它放到阳光底下来晒。安装手机APP,发现身边污染源,在手机上你就可以看到距离你大约5公里左右的地方有哪些企业正在排放污染物,中国六千家重点企业排放了65%的废气,你可以向环保部门举报,也可以在微博当中公开。

第8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每一年的4月22日是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节日——世界地球日。这个日子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世界地球日国旗下讲话,仅供参考。

世界地球日国旗下讲话(一):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更大家分享一个人人都十分熟悉的话题——保护环境!

同学们,每一年都有一个“地球日”,这个日子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这个“地球日”的活动起源于美国,1969年时由美国提议,并很快得到全美各地的热烈支持,于是4月22日也被定为了“地球日”。 而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前不久,相信老师们的微信朋友圈都被柴静和她的《苍穹之下》所刷屏,相信同学们也听说了。柴静自费调查雾霾一事颇受关注,纪录片上线1天,点击量已破600万,被点赞6万多次。柴静向大家奉献的一场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引发了许多读者同情和焦虑的同时,也再度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与健康的关注。对此,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柴静从公众健康这一特殊的角度,来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 记录片中,柴静试图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让我们对“雾霾”所带来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知。“雾霾”在今天,已经近乎常态,并且已开始影响到大家的身体健康,想重新拥有一片干净的蓝天、一份清新的空气,已经成为大众心中普遍的心声。蓝天白云,这些曾经很简单就能拥有的东西,在这个时代中,已经成为奢侈品。

世界地球日,在全世界都关注我们自身环境之时,我们究竟能够做什么呢?记得荷兰的一个小女孩对她的爷爷说:“我长大之后,要到很远的地方旅行,并要住在大海边。”她的爷爷说,这些都很好,但是,你还要再做一件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于是小女孩长大后,选择在海边种满了美丽的紫兰色的扁豆花,成为了当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身边做起,谁说你不能改变世界?

就如同柴静所说,治理好污染。它要依靠的,就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我想我们要做的绝不应该是仅在4月的某一天为保护环境而喊口号,而应该是行动!让我们不再袖手旁观。用热情传播环保的理念,用行动净化生存环境。在此,我向大家发出倡议:

1、不要随手乱扔垃圾,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

2、注意节约用水。

将水龙头随手关紧。

3、注意节约用电。

我们要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电视、饮水机等电源。特别是我们常用的电脑,如果短时间内不用,就将它转为睡眠模式。如果长时间内不用,就将它关机。

4、大力节约资源。

不使用或少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

5、重复使用纸张,双面使用。

多发电子贺卡、电子邮件,做到节约用纸。

6、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积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保护绿地花木。

7、不乱丢垃圾,把它们丢进垃圾桶里,并积极参与;

清理“白色”污染,把废塑料袋打个节再扔进垃圾箱。

8、购物时,要尽量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

9、收集废铁、废纸等物品,使它们得到循环利用;

10、平时勤动手、多动脑,学会旧物巧利用,变废为宝。

11.积极宣传环保,协助阻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虽然这些小事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个人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地球日,就能为这个已经不堪重负的地球母亲减少一些痛苦,同学们,让我们积极投入到保护校园环境,保护大自然的队伍中去吧!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保护她,更要爱她。

世界地球日国旗下讲话(二):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4月22日也就是上周五是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节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当时25岁得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普遍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各地举行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宣城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从此"地球日"成为"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大量的消耗水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把一个美丽的地球毁得不像样了。水渐渐少了,动植物濒临灭绝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人们到处砍伐树木,现在全世界平均一年砍掉1100万公顷森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啊!人们还随手丢垃圾,那发臭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树枝上挂着塑料袋、草地上堆着果皮和纸屑。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清清的小河、绿绿的森林、蓝蓝的天空都消失地无影无踪了地球渐渐被毁灭,人类也会渐渐死亡。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那就是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1.减少或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具,使用可重复利用和可再生物品;

2.提倡使用充电电池,回收废电池,集中进行科学处理;

3.不乱丢垃圾,把它们丢进垃圾桶里,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4.爱护野生动物,注意提醒他人不吃野生动物;

5.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提倡在庭院内养花种草;

6.尽量多次地使用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粮食;

7.尽量使用绿色交通工具;

8.积极宣传环保,协助阻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9.提倡绿色消费u,积极参与环保科技实践。

世界地球日国旗下讲话(三):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是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向同学们发出呼吁,请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这方土地,保护我们的唯一的生存之地地球,很多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些事情与我们个人无关,珍爱资源,保护地球,那是政府的事情,那是官员们的事情。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点,人类自生存以来,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对地球的破坏已经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常常躁动不安。地震、海啸这样的山崩地裂撕扯着我们地球,摧毁着我们的家园,我们人类已经经历了正在经受着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惩罚。我们的生存无时不刻面临着威胁。

这样的说法对同学们来说也许耸人听闻,事实上他离我们很近很近,也许某一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如同上周六的420那场地震一样,瞬间就来了,我们来不及逃命,我们来不及后悔,同学们,我们不经意的一个行动对于个人来说,真的是无所谓,但汇聚起来,就是一股庞大的破坏或者是建设性的力量,大事不说,我们就说小事,节约用水用电,随手关灯,顺便关好水龙头,本是举手之劳,很可能有的同学认为,这又不是浪费我家的水,又不是浪费我家的电,的确不是你家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学校的水电浪费将是惊人的,这么多的水电白白浪费,对资源不是一种浪费吗?资源的浪费不就是关于到每个人悄无声息的生存吗?还有乱扔垃圾,学校就这么一方土地,全校近四百名师生,每天有专职清洁工,还有全校各班的一日三扫,同学们,你们自己留心看看,刚刚清扫的校园楼道、包干区、人行道能保持多久的清洁,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哪里是扫得快破坏得最快的地方?也许同学们回答不出来,那我来告诉大家,学校最不干净的地方就是我们同学们每天进出教学楼的通道,这条通道是八三班的包干区,是教学楼后面的一条景观通道,太打眼了。我已经观察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八三班的同学早上中午都打扫得很认真,但几乎是上午一节课、中午的一节课后,教学楼的那条原本应该美美的通道上就有了从天而降的餐巾纸、食品包装袋、还有一次性的饭盒。我每天下班从教学楼后面的这一条通道走过的时候,时常觉得很惭愧,似乎觉得是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不到位,为了责罚自己的失职,我就自罚,一路走一路捡起地面上的垃圾,当然,我的这种行为也得到了一些同学的支持,一些同学看着老师在低头,在弯腰,他也抢着说,老师,我来。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感到十分欣慰,其实,破坏环境的真的就是少数人,问题是少数人可以在校园里无所畏惧地做这些事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对遵规守纪同学的一种不公平,因此,我们也借此机会发出一次警示,我们把校外的那种处罚方式引进我们的学校,如果哪位同学被发现随手乱扔垃圾,不仅仅要扣除本班的常规管理分,而且还要强制执行站岗的任务,直到你抓住下一位。当然,我说这些东西的主人不光是我们初中的同学,也有小学生,我就曾捡到小学生的作业本。也再次提醒,靠近教学楼后通道的七三、八三、八四、九三班还有五楼的小学两个班的同学,最容易失手,敬请注意。

第9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范文

一、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 

模因被定义为“通过广义上的‘模仿’过程而被复制的信息单位”[1]。任何信息只要通过广义上的“模仿”被复制并传播出去,那么它就是模因。模仿是模因学的核心概念,是模因复制传播的方式。“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它至少包含三种能力:对模仿什么做出决策的能力;从一种观点转换为另一种观点的复杂转换能力;做出相匹配的身体行为的能力[1]。语言模因的学习者作为模仿者,哪些语言模因会被成功地模仿基于两大原因:其一是学习者的感知系统和认知机制决定了哪些语言模因更容易被注意和记住;其二是语言模因本身的特性,如语言单位是否具有足够的表现力、简洁性、新奇性以及相应的适时、适境、适地的特性[2]。因此,那些符合语言学习者认知方式并与语言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情境语境相符合的语言模因更容易被选择模仿和复制传播。 

Heylighen把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3]。同化是指模因能够成功吸引模仿者的注意。只有那些成功吸引模仿者注意力的模因才有可能成为潜式模因被记忆和存储。记忆阶段是模因进入模仿者的大脑,并在大脑中存储的过程。在大脑中存储的时间越长被表达和传播的几率也就越大。 

二、PBL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策略 

口语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和社会情境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PBL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主张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实践表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关键是怎么提问、提什么问题、引起话题后又如何引导才能刺激学生思维[4],这是开展有效的口语教学面临的首要任务。如果话题没有“吸引力”,后续的活动将很难开展,更不用提后续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建构。模因论的理论观点为我们提出适合PBL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策略提供了启示。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活动话题设置必须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只有当学习者注意到新的语言现象时,同化记忆才有可能产生,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前两个步骤才能得以实现。而依据认知规律,学习者倾向于对那些与原有认知体系中相关或类似的新信息产生注意,才能够对新信息和原有的已知信息进行重构,知识的建构才得以完成。因此,话题设置可遵循如下策略。 

1.关联策略 

关联策略指的是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寻求最大关联性,语言学习也是如此。“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即人们通过相关的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认识世界”[5]。模因学观点主张,那些与已经被接受的理论相符合的新观点更容易引起注意并被记住,而我们也更倾向于去传播那些我们认可的事物。因此,话题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要以对学习者学习状况、兴趣點以及先前知识和经验的了解为前提,而这些因素又离不开学习者所处的社会语境、文化语境和时代语境。这里提及的相关策略不仅仅涉及学习者认知层面与原有旧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经验的相关性,也涉及到话题的内容或形式与外部语境的相关性。如讨论“Information Age”的主题时,话题的设置不能停留在空洞笼统地谈论信息时代,内容太过宽泛不具针对性,学生会无从讨论,找不到切入点。我们根据青少年学习者的特点,将话题具体关联到学习者所关注、所熟悉的领域,如引导学习者思考他们所熟悉的手机,以及手机在他们获取信息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相关新闻报道事件,提供思维切入点,如低头族、自拍、微信、朋友圈等。此类信息联系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体验,会激发学生关联大脑中已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此类话题的设置因其契合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往往更容易被关注和认可,继而作为潜在模因被同化和记忆,为接下来话题和活动开展、口语交际的实施奠定基础。 

2.依附策略 

关联性策略在顾及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同时,难免存在因新信息关联原有已知的旧信息而不够新颖的缺陷。与此同时,新信息须依附那些语言特色和时代特色较为鲜明、辨识度高和新颖的信息,也就是那些成功的强势模因,形成模因复合体(memecomplex),从而成功引起学习者关注,并引发思考和交流。强势模因是指那些能被高频复制、有较高的信息保真度,且在不断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存活时间长的模因。口语教学中的有些话题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有所涉及,这些老话题在与学习者原有信息的关联性方面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赋予它们新鲜度和持久度,而非老话题、老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讨论“Environment Pollution”,环境污染已非新的社会现象,环境污染事件早已屡见不鲜。因为讨论得比较多,学生大多对这一话题不会表现出太大的兴趣。但是,随着2015年3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播出,它在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并把环境问题,尤其是雾霾问题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鉴于此,我们可以把环境话题设置为“Under the Dome:air pollution in my hometown”,借助这个全国人民热议的强势模因,话题讨论模式依附柴静演讲的十年前后对比模式,让学生对家乡空气情况的“之前”和“现在”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和建议。语言上依附强势语言模因,如“雾霾”、“受污染困扰地区”、“监管漏洞”、“公共利益”“举报非法排放”、“环保倡导者”等。由于话题的设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依附了强势模因,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参与兴趣,从而确保讨论和交流的有效进行。

3.情感策略 

模因学理论指出,情感本身也是模因。情感模因在社会交互活动中可以在不同个体之间复制和传播(如移情),而不带有任何信息的情感。哪怕他们本身不是模因,但是对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会起到直接的作用。Heath指出,某些模因之所以能够被复制模仿,就在于他们能激起人们之间共有的情感反应[6]。也就是说,那些能够激发某些情感的模因对模因的选择至关重要,如那些能让我们欢喜、感动亦或是愤怒的文章、音乐、新闻报道等更容易长时间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并推荐给别人。而对模因本身来讲,它也就此完成同化、吸收、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且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强势模因。此外,情感激发策略还有利于消除口语教学中学生由于焦虑紧张所产生的逃避畏缩、不敢开口的问题。情感调动到位,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大都能抛开不良情绪的影响,在情感抒发需要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到口语话题的讨论中。口语话题的设置就是要遵循这样的情感激发原则,如在谈及“Festivals”这样的话题时,尽量避免将中西节日罗列在一起泛泛而谈。依据关联策略,我们选择中国学生熟悉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关联其原有的认知体系。同时根据依附原则,将春节的“传统大餐”——“央视春晚”作为讨论点,激发学生从国家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层面、社会责任感层面、家庭个人情感层面等激发他们对“春晚”的朴素情感,讨论“Should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be canceled or not?”有学生认为“春晚”是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纽带,并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有的学生认为,春晚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其节目效果并不比普通的地方台节目更出彩,完全可以用这部分钱回馈社会做些实事。话题触及到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情感,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碰撞和表达交流的渴望。 

模因论视域下的话题设置策略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融合贯通的,体现了PBL话题或项目设置的问题性和情境性,在获取学习者注意、启动其认知机制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话题的设置阶段可以归为模因获取注意,并完成同化和记忆的阶段。只有实现了前期的同化记忆,口语交际的话题或项目才有可能作为潜在模因被学习者所复制,进入表达和传播阶段。 

综上所述,那些与学习者已有认知体系关联度高的信息更容易被关注,然而在获得最初的关注之后是否能引发持续的关注,还是关注之后发现确系已知信息而失去关注的必要,那么话题的内容设置就需要它在保证关联度的前提下确保有新信息的加入以便引发后續的持续关注。依附策略则链接了旧信息和新信息,保证了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输入,且实现了Krashen(1981)输入假说的i+1模式。情感策略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引起共鸣,增强对话题表达和传播的意愿。此外,在话题的设置技巧上,还要把握话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目标设置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学习者完成不了,口语活动无法进行,失去了话题设置的初衷;过低,则失去语言和思维建构学习的意义。其次,话题要尽量是开放性的,并带有一定的“非预测性”,毕竟口语话题或项目的设置旨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客观性强、是非明确的话题不利于话题的拓展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PBL口语话题的合理设置能激发学习者在后续的口语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有效合作并实现自我多元化的反思。基于模因论指导下的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体现了PBL教学理念的精髓:话题的高度和多向的情境化、开放性挑战性问题导向、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并促进学习者的多元反思。须指出的是,话题的设置和话题的讨论阶段并非完全独立的,口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口语话题的设置是口语教学活动的“触发器”。口语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互动交流阶段才是语言和能力的“训练场”。反过来说,话题设置能否有效“触发”口语互动交际环节直接决定了语言模因能否成为潜在模因,这是口语教学的首要前提。模因复制传播过程和特点的研究对我们设置具体PBL口语教学话题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语话题的情境性和问题性。 

————————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何自然,陈新仁. 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 Krashen,S.P.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4] 吴祯福.以行动研究法促进教与学的循环[J].中国外语,2005( 6).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