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

第1篇: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科学素养;培养与提高;实现化学的可持续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化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对高中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水平

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 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

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 环境保护意识水平。

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二、加强科学方法训练,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化学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化学课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初步学会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家们从来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这种潜在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如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卤族元素好碱金属的学习,使学生充分领会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发挥实验教学特殊作用,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

1. 优化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演示实验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常规,创设有趣的实验情景,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实践表明,这种做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改进学生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2篇: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一、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观教育

科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中学化学教学在所涉及到的化学定律与化学原理、化学理论与化学基本概念等中蕴含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均异常丰富。故此,我们有必要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辩证唯物主义元素,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化学概念为例,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观点,引导学生从初步认识得氧和失氧的基础上,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层面: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因为上述两种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均以对方作为反应的前提;倘若不存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就无从谈起。可见,二者既统一又对立,并在特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通过上述引导,学生既深刻理解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又培养了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看待所有事物的观点,学会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正确的科学观也由此逐步形成。

二、利用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必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平时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有的缺乏自主探究与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往往依赖教师的讲解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一知半解敷衍了事,只限于解答问题的答案,而不善于或者根本就不乐意梳理与回顾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出现下次碰到同类问题时仍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现象。鉴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纠正学生的上述不良习惯,努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与态度,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演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之预设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验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引导学生明白:化学实验是我们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自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化学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自身透过化学现象认知化学本质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培养自身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有助于理解与吸收课堂知识,有利于活学活用课堂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与生活是最好的途径。新课标、新教材大力加强实验的同时,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某些家庭小实验如利用饮料瓶、纱布、沙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清洗餐具,制作叶脉书签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也即在于指导学生既要得心应手地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化学实验,更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刻都存在着化学知识,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均与化学密切相关等。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探询化学领域的奥秘,用化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造福社会与人类。

第3篇: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提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二十一设世纪将是一个更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新世纪。我们每天都通过媒介接受科技方面的新名词、新信息。诸如“纳米”、“克隆”、“干细胞”、“转基因”“苏丹红”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食品的化学污染、日用化学品污染、化妆品污染等污染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就其原因,往往是科学素养高低所致。因此科学素养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笔者认为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用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开展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交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独立能力、想像力、创新能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介绍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一些超级市场将顾客门消耗的能量储存起来,转化为电能用于超级市场的电能消耗;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三、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四、重视化学史实,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人类社会将不断进化,从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一步步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前进。如学习我国化学工艺发明较早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时,向学生介绍纸的发明及纸的西传、瓷器在世界上享誉的地位、火药的发明及应用等。在学习Na2CO3时,介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4篇: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科学素质 培养 引导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24-02

现代教学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高中阶段的化学学科在初中普及性化学常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的对各种化学现象进行了阐述,并添加了大量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科学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牢固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对客观世界形成科学的认识,通过化学的氧化、还原、化合、分解、溶解、结晶等方式来解释物质的产生。

一、重视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意识

化学教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最为明显的学科之一,化学课程的内容更加适合引导式教学,即由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引领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总结和发现新的知识点。这是化学教学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在这种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也不仅可以体会到领悟新知的成就感,同时也会发现其他有趣的、相关的化学现象,从而形成发散性思维。正是这种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逐步养成,才有益于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形成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构建自主式学习体系的养成。化学知识的缺乏,势必会导致对很多科学现象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对自然现象、化学现象不能够深刻理解,因此,通过化学教学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问题。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

科学素质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就应当着眼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在传授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训练和培养,从而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目标。

1.强化基础教学,培养科学知识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理论的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枯燥的,正是这些枯燥的内容,构成了化学的基础教学内容,这些基础知识来源于大量的实验,具有高度的总结性,因此,强化基础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升华。基础知识具有“再生性”与“成长性”,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基础知识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筛选,以便使学生能够将具有“再生性”与“成长性”的知识点牢牢掌握,从而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化学课程。

2.采用多样化教学,重视科学方法

同样的化学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教授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丰富化学教学课堂,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加深对不同方法的体会,从而选择更适于自身接受的学习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知识按照科学思维而付诸实践的行为,将科学方法渗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简化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化学基础知识较为繁杂,且知识量较大,将这一系列知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形成科学的联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自学,因此,将科学方法融入化学教学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重视科学方法,是化学教学的提高阶段。

3.结合实验教学,树立科学精神

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们传授实验技能、实验内容,更重要的是注重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的养成。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内容,强调科学精神就是要本着批判和创新的思想来看待问题。在实验课教学中,可以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尝试,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作风来正确的对待实验结果,从而形成分析错误的能力,审视自身的能力。此外,科学精神同样需要面对困难不气馁的勇气和面对问题冷静的分析能力,这些都是可以蕴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

4.注重课内外教学,提高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不仅是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查能力等。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等方面能力的锻炼,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验证和处理,形成更高层次的推理能力、推导能力,最终形成一系列科学能力的演变过程。敏锐的观察力培养不仅在化学课堂,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因此,延伸化学教学空间,注重课内外教学的结合,将科学能力锻炼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才是提高科学能力的关键。生活中的化学相关问题比比皆是,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实践、解决,从而完成能力的培养与应用过程。

现代高中化学教学突破了原有课堂内容的束缚,更多的是注重素质教育的贯穿,科学素质最为人成长过程中的必备素质,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与思维变化。因此,重视科学素质与科学意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是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升华,同时也是教学工作的深层次要求,将是未来化学教学的重要侧重点。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化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化学的影子.教学设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凡事都要想一想与化学之间的联系,从而熟练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使学生建立“大化学”观,以促进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关注,从生活、社会和科技中寻找化学,增强学生的化学意识.

比如在学习有关“电化学”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从生活中出发,让学生观察他们经常接触的电动车,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问题提出:大家知道电动车使用的是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那么它是怎么工作的呢?

问题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想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从而积极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阅读,知道了电动车中的电池使用的是铅蓄电池,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有的学生想要更深层地知道这个铅蓄电池在工作或者充电时的工作原理,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讨论、合作和归纳,得出了铅蓄电池工作时就是一个原电池,工作原理为:负极:Pb-2e-+SO2-4PbSO4;正极:PbO+2e-+SO2-4+4H+PbSO4+2H2O.学生由此联想到了铅蓄电池的充电原理,从而知道了充电过程就是一个电解过程,得到了放电时的负极对应电解池的阴极、正极对应电解池的阳极.整个课堂,学生逐步揭示了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充电原理,感受到了化学与生活、生产和科技之间的联系,感受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化学意识,使其拥有了一双发现化学的眼睛.

二、实践诞生真知,渗透学生的化学观念

化学观念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发展的深刻认识.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给予学生切身的体验,从而认识到化学知识是一种事实性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已有的思维,不断对化学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领悟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学习与思维发展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中建立形成化学的主要观念.

比如在学习有关“乙醇”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酒精开始学起,在学生对生活中的酒精的观察中,建立想要获取“乙醇是什么?”的想法,从而引入科学家对物质研究的方法.

实验操作:将一定量的乙醇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然后分别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利用浓硫酸和碱石灰的增重量,来判断乙醇中所含的元素.

学生在对实验进行操作和观察中,发现实验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证明了乙醇中一定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并利用了浓硫酸的增重量求出了生成水的质量,进一步求出了一定量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利用了碱石灰的增重量求出了二氧化碳的质量,进一步求出了一定量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最后根据乙[HJ0.95mm]醇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来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且氧元素的质量为多少,从而求出了乙醇的实验式.学生又通过质谱仪、红外光谱来求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仅知道了乙醇的结构;还在大脑中形成探索有机物质的一般方法,使得知识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和概括性,建立了学习化学的观念.

三、辩证看待问题,建立学生的化学价值

随着雾霾天气的加重,不少的学生将其归结为化学的应用,是化学给这个社会带来了黑暗.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够一味肯定某一物质的优点,也不能一味否定某一物质的缺点,而是要能够综合性的看待问题,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免其有害的一面,从而能够正确地看待化学价值.

比如在学习有关“能源问题”的时候,学生对煤、石油、天然气这三大化石燃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阐述一下三大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使之能够有深刻的认识.

讨论主题:当前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大家来阐述一下三大化石燃料在这方面的利与弊?

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观点,有的学生认为煤给自然带来了酸雨,石油给自然带来了污染,应该取消不能再利用了,天然气还可以利用;有的学生认为煤、石油、天然气使人们生活、生产中需要的能源,应该进行挖掘利用.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所阐述的利与弊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物质的两面性,不应该因为伤害就产生逃避心理,也不应该因为有利于生活而一味的使用,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利用化学知识进行改进,从而辩证客观地看待化学,感受化学的价值.

四、具体问题分析,促进学生的化学应用

化学的学习最终还是用来帮助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给学生创立一些生活性的问题,使学生在生活问题的具体分析中,积极调动已有的认知、思维和经验,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总结,并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力量,感受到化学的应用.

比如在学习有关“氯气”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问题来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应用中运用的更灵活、理解的更深刻.

问题展示:如果发生了氯气泄漏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6篇: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烹任;科学意识;营养意识

烹饪是根据人们的饮食需要,对菜点原料实施改造,使之成为菜点的一项专门技术,包含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技能、设计能力、工具设备等要素,是这些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中国烹饪的科学化和营养化,既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古代平衡膳食观念的原始记载,也有“调和五味”、“阴阳相济”,“药食同源”、“膳食平衡”等许多论点。

一、中国中烹饪中存在的伪科学营养化的问题

(一)菜肴传统评价标准存在伪营养因素

传统烹饪从原料利用、加工方式,到成品及其利用,科学性和营养卫生指标均不够明确,这是中国烹饪的最大遗憾。目前烹饪工作者对于营养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这些营养素上,烹饪工艺与营养学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往往是烹饪大师们还在用传统的方式、手工技艺传授菜点的制作要求,营养师们还仅仅向学生们传授着烹饪原料中的营养价值的高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意义,在烹饪营养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烹饪与营养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

在烹饪技能考核中,随意性、模糊性已成为评判的主流。比如地区以及全国性的烹饪比赛都采用味感、质感、观感和营养卫生4个指标进行评定。味感一般占30%,确定扣分原因。在烹调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鉴定的评定中主要从味、质、色、形、香等方面进行分数评判,一般重点在成品调味和质感嫩度的评价上。

(二)老百姓营养意识淡薄,有形式化趋势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营养水平明显得到改善,但是老百姓虽然知道膳食应注意热量、维生素摄入,有些餐馆内也有营养常识的介绍的图片,但目前只是挂在餐馆的墙上做做样子,人们一坐到饭桌时,往往一眼便决定自己对这餐饭的喜悦程度。营养卫生和科学膳食的意识还很淡薄,饮食行为甚至仍然是盲目的,还是对好吃的东西狼吞虎咽,重滋味轻营养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部分地区盲目引进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过量地摄取油脂和动物蛋白,高糖高脂高蛋白的“三高型”膳食结构导致许多所谓西洋病的大量发生。

二、加强中国烹饪科学化,营养化的措施

(一)提高烹饪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意识、营养意识

中国烹饪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烹饪营养学科的建设,重视烹饪营养理论研究,突出烹饪营养教学质量,实现烹饪技术与营养知识的有机融合,探索学习中国烹饪与营养科学最佳结合的知识和本领。中国烹饪高等教育要培养出系统掌握烹饪化学、营养卫生学理论、烹饪原料熟加工过程_中的理化变化理论与实验技能,营养餐设计与指导的能力,烹调技艺熟练掌握,并具有一定的菜点研发能力,集“营养师”“烹调师”“膳食调查师”为一身“三师一体”复台型人才。烹饪工艺课教师与营养师们应该需要与多交谈、多切磋,应使烹饪营养科学在应用上有大的发展,积极推动和认真探索烹饪与营养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力求创新,着力运用烹饪营养配膳知识,吸收西方餐饮的做法将中国传统烹饪工艺标准化,力图烹饪工艺学在理论上有大的突破。

(二)加强行政立法积极推行营养条例的贯彻执行

提高学生科学饮食营养与健康保健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本国策,是培养世纪接班人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每一位家长为之牵肠挂肚的头等大事。为强化此项国策,很多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各地方学校、幼儿园对学生进行营养配餐。但各地方单位由于营养意识淡薄,因为编制和资金的因素,加之没有国家法令强制实行必须有专业营养师参与配餐,往往是烹饪操作人员按照以往定式进行人群配膳,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对这项工作开展不利,存在流于形式的状态。

(三)运用科学手段,实现对策点的定性、定量化研究

中国烹饪要实现科学化就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对传统菜点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寻找菜点原料在烹饪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调控原料成分的各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生物化学变化,控制菜点的感官性状和营养价值,揭去中国烹饪的“妙不可言”的神秘面纱,逐步使中国烹饪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应该在原则上以营养学作具体烹饪指导,通过量化、理化分析,选择营养价值高的原料达到配制菜点的高营养价值一通过科学的原料配伍达到对不同体质人群的补益。

三、加强烹饪高等教育,提高烹妊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烹饪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员今后将在各级各类餐饮机构工作的担任重要的岗位,他们必须具有掌握扎扎实实的人类营养学理论基础,能够运用配餐设计能力,能够自己独立、顺利地通过掌握的烹饪工艺的技能用最美好的形式,把满足正常人群营养需要或特殊营养需要人群的最佳营养素供应得以实现。因此,烹饪教学中,要对以下能力的着重培养:

(一)注重培养膳食调查能力

烹饪营养教学应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营养调查能力和营养供应方案设计能力上。必须学习掌握能正确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生理条件下某人群或个体的饮食习惯及膳食状况的常见膳食调查方法,才能对服务对象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给出膳食营养评价,才能有针对性设计营养保健计划,提出改进措施,使其合理地调配膳食,以改善人群营养状况,保证健康。掌握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的方法还是开展营养咨询和营养干预项目实施的前提。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参与调查活动、整理调查数据、调查报告的撰写及在小组内调查情况的汇报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掌握膳食调查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医院、食品工厂及研究机构,以增长感性认识,增加案例教学的份量。

(二)培养针对团体膳食提供营养餐食的方法

烹饪营养教学尤其要培养懂得如何在宾馆、酒楼、饭店特别是在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企业和所有快餐及食品生产单位进行营养配餐和营养技术监督工作的能力。对集体伙食单位的烹饪活动,因其提供的服务具有长期性,就像人的一日三餐一样。这种持久性的饮食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亦是长期的,如果不能进行定量的科学配餐,则会使人体由于长期某种营养素过量或缺乏各种营养素供应,比例失调导致人体慢性疾病。因此需要针对团体就餐人群如不同年龄的学龄儿童、少年的营养需要,尤其针对在此时期容易出现的营养缺乏病。

第7篇: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学科特点 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要想使学生学好化学,取得高分,就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

1.抽象性

在初中,主要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念与理论,学习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概念和公式。而到了高中,化学课程中包含大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侧重于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1]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论性就非常强,而且十分抽象,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掌握其含义。

2.复杂性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有深度、有难度、化学方程式多,需要学生狠下工夫,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初中阶段的化学反应相对比较简单,而高中则相对较复杂,比如氯化钠与浓硫酸制氯化氢的化学反应,就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很多学生对类似这样复杂的知识点感到难以理解。

3.以实验为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以实验为基础是高中化学的典型特征。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2]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手尝试操作一些实验器具,增加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而且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及过程后的总结,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增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

有人说,化学既是理科,又是文科,这不无道理。因为化学的内容杂、知识点多,很多实验结论只能靠学生自己去记忆。特别是高中化学,对很多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既要联想其实验的过程,又要牢记反应的物质、条件、结果。只有准确记住了参与反应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操作方式、化学方程式,才能正确地解题。

5.注重实践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它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学习化学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学机理,学会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1.注重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化学知识,比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3]在做化学实验之前,学生要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化合物性质、实验仪器,特别是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顺利地进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规范操作、注意观察、抓住本质的现象,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出现的问题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2.加强记忆积累

首先,学生接触化学的学习较语文、数学等学科晚,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其次,相对于初中化学的知识量少,内容相对较简单的特点,高中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多,不仅需要强化记忆训练,还要对其原理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最后,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切不可死记硬背,要有针对性地记忆、有重点地记忆、有技巧地记忆,要先理解了再记忆。化学规律的掌握不仅要靠长期积累,而且要依赖正确合理的记忆方法和技巧。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化学的保障。在学习化学的各个环节中,比如:预习、听课、记录、实验、作业、复习等,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把课前预习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上课内容,做好练习,同时要把平时练习、考试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细心揣摩,专心思考,最终攻克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把问题搞明白。

4.抓住典型与关键

学好高中化学,不在于老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而是要让学生抓住关键和典型,学会总结归纳,从典型习题中获取所学知识。[4]比如可以利用一题多解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中总结化学原理和规律,达到良好的化学学习效果。

总之,要使学好高中化学,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基本特点,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规律,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注重实验基础、加强化学知识的记忆积累、抓住典型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参考文献:

[1]唐圣华.从高中化学的特点谈学习方法的变革指导[J].成功(教育),2011(23):10.

[2]贾志明.简析高中化学教材特点,构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24.

第8篇: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这里仅就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出初步的构想,以与同行们继续深入研讨。

一、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 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任务,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调整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以体现时代的特点和适应时代的需要。

确定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适应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

但近几十年来,化学的发展非常快,以致有不少化学家认为,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正越来越深入,信息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质被发现或从实验室里研制出来。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示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缺乏起码认识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再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18岁,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开始辩证地思考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作指导来分类学习一些化学知识。但对于这一年龄段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学得较死,常常局限于就事论事,不大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则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些。

上述诸种因素决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矗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授知识。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

(二)发展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关心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卫生、健康等,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刻苦、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德。

第9篇: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作为高中阶段理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的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历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新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优化原因分析

1.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化学由于其“繁、难、乱“的特点,是许多高中学生感觉较难学习的科目,同时也是教学效果较为不理想的课程。一方面,高中化学引入了大量的学科语言,如基本的元素概念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化学定律及相关理论,这些引入的学科专业语言方便了化学专业的研究和交流,但同时有比较艰涩难于理解,容易令学生望而生畏,阻碍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提高;此外,高中化学研究的内容,比如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这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对于偏向于接受形象思维的学生,抽象的事物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使得课程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传统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双基知识的教学,教学形式单一、思维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学生只学会了理论上的知识,实际动手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教学考核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分数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依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只是技能的胜者而非是人才的强者。由此又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抵制和反感。

二、高中化学课堂优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应当从传统的讲授方式转变为以采用讲授、讨论、合作、探究性、网络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适合于高中生成长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中化学课堂优化教学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会与他人、团体合作,掌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说,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贯穿整个高中时期的长期过程,化学课程枯燥、抽象、繁杂的学习内容极大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做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优化,根据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该年龄段学生思想、心理特征,探寻解决的方式方法。一般认为,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是其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只有把这个重难点解决,才是抓住了化学教学的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首先要做好课堂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能够根据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出合适的课堂导入情境。情境的选择可以通过科普书籍、新闻、杂志、电视、网络等信息传播渠道,选取新奇的、有意义的事件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结合,引出课程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切入课程内容。

2.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理论相较强的学科,必不可少地具有各种概念和理论。新课改对此并未否定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对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教学要求更为生动,力求能把枯燥的理形象化、通俗化、生活化。由此延伸,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思想、个体的特点,探索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化学教学应当以实施素质教育文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好牢固的基础。

3、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笔者认为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吸引的关键是教师启发得当,学生活动积极有效。三看精彩的回答是否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动人的场面是否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学生是否是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主人和学习过程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的展开、发展、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还要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生成的有序进行,促使学生学会建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为,“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才是“活”知识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