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

第1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机制;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项合作活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认识不清、企业积极性不高、职校服务企业能力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问题的实质是机制问题,没有好的机制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没有制度保障。要想完善校企合作必须从体制上进行研究。建立完善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应研究如下几项合作机制:一是利益驱动机制;二是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三是共享机制;四是沟通机制;五是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六是校企合作绩效考核机制。

一、利益驱动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除了要求学校和企业响应国家号召为社会职业教育贡献力量外,少不了利益的驱动。建立基于互惠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学校和企业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学校有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有优秀的毕业生,有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及对企业员工进行多项培训的专任教师;企业则有学校所期待的实际教学环境,各种设备设施和真实的职场氛围。因此找到两者间的结合点就能建立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

二、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是国家、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健全的保障机制就很难让校企合作发挥真正的作用。

产学结合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很早就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2007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广西也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南宁市人民政府早在2009年3月就了“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南宁市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意见”。学校也应当积极接纳政府的意见设立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较为健全的评估和反馈系统,使校企合作有一系列制度的保障。

三、共享机制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因此必须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开设符合需要的专业、开发专业课程、参与各种新技术应用与研究、开展多种技术服务;企业则可从实习学生中找到理想的品学兼优的年青人材,从而为企业的明天搭建良好的人才梯队;学校可以分享企业的机械设备、车间和实践经验培训学校的学生;企业可以分享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师资力量进行科研和培训员工。以上合作需要一个健全的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来协调。

四、沟通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很重要,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单是表面的沟通难以达到思想的融合,因此需要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文化的融合是促进校企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举措。

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制订出校企合作例会制度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学校和企业彼此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引入企业文化和标准,才能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文化融合不仅在校园中营造了良好的职业氛围,也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及社会影响,学校也能在合作中有效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

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校企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企业、高校之间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的人才训练基地,必然要完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包括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导师制度和学校教师去企业指导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制度等。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一是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人才,对于合作各方而言,是一种共赢模式。对企业而言,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可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高校而言,有利于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使高校的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二是合作期长,是长期合作的必然结 果。三是合作风险比较低。

六、校企合作绩效考核机制

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合作中有哪些问题要解决等等,这些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政府应当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和鼓励先进。

第2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1总结上月的工作经验,使学习部能及时发现不足,改正不足, 尽量倾听成员们的意见,力求使整个部门的成员更加团结互助,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合作,加强内部凝聚力,提高工作经验,集思广益,开拓进取.

2加强各班班委的沟通与学习,并打造一些有利于浓厚同学们学习氛围,帮助改进同学们学习技巧的学习活动。通过干事和各班学习委员,充分了解同学学习上遇到的各种情况,努力发动广大 同学为学习部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充分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尽可能多开展有利于学习的各项活动。

3组织本系同学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学校每年组织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是培养人才、展现我系风采的良好机会。我部将积极组织我系同学参赛,搞好赛前培训,力争创出佳绩。对一些校传统比赛,还要进行人才梯队建设,使我系的一些传统优势能够保持发展

第3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就业;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

我国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确实有了长足发展,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促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校企合作的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合作教育与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生产经营等一体化经济实体、共建研究开发机构等方式相继出现。加强产学研校企合作,除了学校的积极拓展渠道,企业的社会责任认同与承担,同时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指导。在“创新、共赢、发展”的主题下,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上一致通过《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宣言》,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成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任务。这也标志着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背景

自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创建合作教育后的50年间,各国的合作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集中在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规模较小。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普遍推广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大学和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发挥双方的优势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早已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大型企业、公共机构共建科研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同时,世界各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非常重视,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给予鼓励和支持,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各国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实施之后,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水平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等都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相当紧密,因为那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直接为计划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很明确,即直接服务于计划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企业、行业与教育合作反而越来越疏远。目前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严重存在与现实社会经济相脱离的问题,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简单模式层次,合作大多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出现,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校企人员的流动性不强,更少有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攸关的共同体。

2.困境

校企之间的产学研有效合作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国际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有待加强,特别是经管类专业更是如此,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校企合作模式尚存在许多问题, 面临许多困境和阻力。当前, 努力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探寻合作转型的原则,实现重点突破,摸索出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长时间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经济社会和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存在着观念上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在:社会对校企产学研合作认识不足。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高校本身,对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客观要求、必然性都没有充分足够的给予重视;国家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学校很难形成统一的合作理念和足够的投入;企业的本性决定利益最大化,缺失社会责任。

2.2 实施受阻

当前, 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 由于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原因,合作问题较多,如:运行机制缺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资金人员的投入不足等。均制约了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建立和发展,阻碍了合作与创新。

2.3 模式单一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现象, 学校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处于极大地被动地位。学生的实践、实习只是单纯的“推荐与接收”模式,很难与人才培养完整的结合,很难把“学以致用”落实到实践中去。

2.4 政策滞后

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 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 也是生产、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作, 社会公益性意义很大, 需要有效的政策保障, 以起到调节、规范和推动的作用。

3.创建一体化教育合作模式

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承担着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性人才的任务。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广泛和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加富于实践创新精神,以至于毕业时被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并接纳。从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说,实践教学在各类专业中已占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30-60%不等,而这些环节大部分需要在企事业单位和一些职能部门来实现和完成;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来源和题目的类型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甚至影响就业;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占到了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地位。

3.1 新理念

高校董事会制度始于美国殖民地时期建立的哈佛学院、耶鲁学院以及威廉・玛丽学院。1642年,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所建的第一所高等学院――哈佛学院成立后的第六年,经州议会批准,美国第一个高校董事会在该校成立,从此开始了有校外人士参与的采用由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组成的双重董事会的管理模式。

在我国高校建立董事会管理制度的基本都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很少,具体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更是凤毛麟角。创建以董事会管理形式下的产学研培养合作模式,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也是人才培养观的创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也迫切需要寻求理论及技术方面的支持,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与企事业单位广泛、深度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是冲破当前教育改革瓶颈的“加速度”。为此,我们可以学校牵头,创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各校外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董事会管理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创建董事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观念的改变,他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先导;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开放办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的关键,创建以理事会管理形式下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实施产学研学校和社会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途径。学校与校外理事单位共建、互惠、平等是实践教学基地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

3.2 新机制

建立以董事会管理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合作运行机制。成立联合董事委员会,由董事委员会整体规划推进运作机制,建立双方甚至多方协调机制,实现各方权益、利益最大化。设立机制的组成包括:名誉董事(专业、行业、政企商届知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董事长(院长)、副董事长(学院领导、企业领导等)、董事(学院、企业参与合作中层以上领导)等;运行组织结构如图:

校企双方做到点对点、点对面的直接沟通运行;也就说项目直接落实到个人;各专业设置校外实践教学负责人,负责本专业内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校企指导教师负责制,负责实践环节过程中的相互沟通及学生管理;建立长效的校外实践环节学生奖励机制及教师鼓励机制。凡运行过程中出现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直接反映给双方合作领导机构。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效益及教育的规律性,校企合作必须建立长期深入储备机制。储备充实的合作企业,不断提高学院人才培养源动力,学院建立“董事单位”制度。即,凡是与我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签订正式合作协议的企事业单位,经董事会讨论通过,即成为我院“董事单位”。董事单位要按照相关约定履行义务及享受权利。

3.3 新层次

充分调动企业行业的合作积极性,加强双向互动;明确合作目标,双方尊重平等、互利互惠合作,从实践中出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其优势体现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互利互惠;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更能促进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形式和转化,也就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大学在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建立稳固的、可延续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更会得到领导主管部门的重视,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都会有所支持,更会被社会所认同,也就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大学在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在这种环境及氛围下更有利于系统性的、社会影响力大的、社会效益明显的成果的形成和转化。

3.4 新制度

以项目为驱动,实现点对点互动,形成集成分解模式。为保证校企双方合作顺畅、高效,根据需要双方各有一名主管领导负责此项校企合作工作,并责成本方一至两名同志共同组成合作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合作事项的实施落实;建立长效交流机制,双方领导每年定期进行一次以上的建设情况交流;双方工作小组的同志,根据实际需要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保持经常性工作联系,组织深入开展各项合作活动。

4.启示

4.1 明确培养目标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里,以专业培养为核心,以理论培养为基础,以实践培养为导向;社会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设计制定培养方案及目标,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2 优化培养方案

在专业中建立人才需求信息的调研机制。地方性本科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一方面需要调查、了解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深入企业与生产、管理、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座谈,掌握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知识能力等信息,为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依据;一方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教育教学等方面,与社会、学校、企业直接相关。

4.3 规范合作机制

更新办学理念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先导,实现双赢互利是合作的支点和动力。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扎实合作,不断从管理入手,大胆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将校企合作平台打造得更加规范、有序、高效、持久,保障合作在良好的环境中长效运行。

4.4 实现合作意义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规范良好的合作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发展的保障。创建以董事会管理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合作模式,有利高校个性化发展,办学特色的凸显,人才培养的高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同时,良好成熟的校企合作会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工学环境,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生活能力。

总之,创建以董事会管理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合作模式是教育观念的改变,他是推动我国现行教育改革的新尝试。产学研合作创新、开放式办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的关键,创建以理事会管理形式下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实施产学研校企一体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毓麟,易剑英,李彦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09,02.

[2]郭毓麟.订单式工学交替办学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3]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4]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5,01.

[5]邓吉元.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4,06.

[6]林毓铭.关注就业:高等教育深化过程的核心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03.

[7]杨波.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赴德国、法国考察报告(三)[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04.

第4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顶岗实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增长,它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中坚力量,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二是随着高新科技企业的涌现,扩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造成了社会对高职人才的极大缺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6亿城镇劳动力中技术人员只有8700万,仅占33%,其中高级技师360万,占4%,而企业的实际需求是14%,供小于求。基于以上两点,充分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高等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定位,其即不能等同于本科教育部规范的统一模式教育,也不能仅是继续教育“专接本”的阶梯,更不能模仿一般类型的技术院校,它应该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发展特色,走特色创新之路。就当前而言,为适应企业对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而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塑造人才途径就是教学,如何展开以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以适应企业生产需要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就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产学研结合”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为适应企业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其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面前情况,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是指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互惠互利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未来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此趋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产学研”相结合,就是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学校与企业以产学研为纽带合作培养人才,努力使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订单教育的预订者,甚至发展成为和学校相辅相成的办学主体之一的教学模式。对学校来说,这种教学包括二层涵义:一、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倾听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诉求,反馈学生在就业岗位对学校教育的希望,掌握企业对职业人才培养第一手资料。二、合理调配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课程结构、进行有效的专业开发与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匹配合理的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使学校教育培养和企业需求相吻合。

为切实可行的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学,并使此教学模式达到预期效果,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要着重注意五个关键点:一是态度。学校党政领导、各专业负责人对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办学理念的认识程度,只有真正看清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道路,才能放开手脚,大刀阔斧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二是结构。学校和各专业都与哪些企业、行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关系,是否有组织、有协议、有工作计划,双方的主动性如何,合作到什么程度,其中所涉及的利益和责任如何分配;三是关系。学校为企业做了些什么,教师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职工培训的情况和效果,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训练的情况和效果;企业及其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学校从人才需求调研和预测、职业能力考核、就业服务与指导,接受学校毕业生或实行订单教育、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状态和效果;四是成果。有多少专业形成了以“相互需要、互惠互利、相互参与、相互依存、组织落实、工作落实”为主要标志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办学机制,尤其是企业的需求动力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包括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科研培训需求、开展“订单教育”需求和其他需求;五是规范。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如校企双方不仅有由双方领导组成的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还要有由第一线操作人员组成的学生实践、课程改革、技术革新等运作层面的合作小组,而且建立管饭的运作制度,有聘任、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例会、有记录、有效果,把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这种教学模式落实到实处。除以上五个方面,要想彻底贯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还要考虑政府扶持力度这个必要因素。我们知道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换句话说,在产学研结合中,学校是主办方,而企业是协办方,企业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起始阶段,是需要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的,这在以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为主的企业来说是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的。因此企业的积极性远没有学校高,这就要求政府给出相关的政策提高企业对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如免税减税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第5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体育怎样服务

体育要想更好地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就必须坚持体育深化改革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创敢试敢于创新,重点抓住关键,走具有本县特点的体育发展路子。围绕服务主要任务,突破性的完成本职工作,具体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

(一)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因此,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不断扩大体育人口,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首先抓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锻炼标准归入教学工作计划,上好两课两操两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达标率超过80%以上,优秀率逐年提高。这是体育运动发展的普及提高的重点基础工作。我国有80%的人口在广大的农村,因此,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农村体育主要抓好创建体育先进县、乡(镇)工作。按照创先标准,具体落实,建立组织,固定经费,安排活动计划,完善必备的场地器材,培养体育骨干,输送体育人才,运动水平达到省、市、县上游水平,体育人口达35%以上。职工体育、老年、幼儿、民族、伤残人体育等。要坚持小型多样,因地因人、因时、自愿的原则下,开展各种各类多色的体育活动,晨炼、工间操、健身操、气功、武术、跑步、球类活动,充分发挥体总、单项体协、联合体协的作用,真正体现群众体育走社会化路子,自建组织、自筹经费、安排活动、解决场地器材、开展各种经常性的体育竞赛活动,抓住各方面的典型,以点带面,表彰先进促进后进,不断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持久深入的开展,使城镇体育人口达40%以上,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二)提高竞技水平出人才、出成绩

根据国家、省、市体育发展的总战略,从梨树实际出发,确定我县体育发展战略目标是:“立足省运会、走向全运会,以创建体育先进县为目标,重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体育发展战略”。竞技体育必须采取“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养精兵择良将”发展我县优势项目的策略。在目前人才、物力、财力适应不了体育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各县、乡(镇)重点抓好田径项目,集中力量抓好举、跤、柔、射击、射箭、无线电测向、男、女篮。克服大而全,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办法,必须做到少而精,重点突出,狠抓尖子。使整体劣势变为局部优势在一、两个项目,几个队员竞技水平培养出高水平的后备体育人才,为专业队打好夺冠基础,为国争光。要想尽快培养出体育拨尖人才,就得从小培养系统科学训练,打好基础,就要抓好业余训练后备人才梯队网络建设,采取扩大初级、加强中级、发展高级的业余训练方针。在继续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的基础上,逐步向体育中学、单项运动学校、人才基地、体育运动中专发展,有条件的乡(镇)办起业余体校(班),全县中小学都要坚持业余训练,建立各项目学校代表队,真正形成层层衡接的业余训练网络。要尽快出人才,出成绩,狠抓管理,科学训练。提高竞技水平,争一流,夺冠军,升国旗,奏国歌,为国争光。

(三)抓好体育软硬件建设,增强后劲

搞好体育设施建设,是开展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体育教学训练,提高运动水平,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增强体育后劲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十分重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但是,体育事业是发展中的事业,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把体育设施列入事业发展计划,没有固定的基建、维修经费,因此搞体育设施建设难度大,困难多,很难按需要开展工作,只好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理解和支持,宣传领导,发动群众创造条件逐步建设,但一定要做好长远规划,近期目标的适应体育发展、事业发展的需要。体育的软件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长远建设,是体育工作的百年大计,抓好县、乡(镇)体育发展规划,制定好各周期与各年度相结合的体育工作计划,搞好项目布局和训练、竞赛制度,群体工作的奋斗目标,完成好体育志、科技志、组织机构沿革、校史、队史、场史、馆史撰写工作。搞好体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从而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以史为镜做到胸中有数,掌握全局,借鉴经验教训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重要可靠依据。

(四)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以改革总揽全局开创体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振兴体育唯一出路。在总结几年来体育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转换机制、加强管理,使体育工作再登上新台阶。

继续完善对体育系统内部、县《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群体、竞赛、训练、党政工作目标条例,而且标管理体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突出当年的主要工作和长远发展的建设任务,充分体现体育工作者积极性和较高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较显著。使体育工作抓有方向,赶有目标,看得见,摸得着,向着体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群众体育的改革,由行政型向社会型,体委一家、国家办向大家办、单纯的事业型向经营型、福利型向消费型、人治向法治转变,逐步朝着“生活化、普遍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使群众体育工作出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群众体育向联合体协方向发展。做到自建组织,自筹经费,自建场地,自安排活动,形成竞赛活动制度。各体育协会每年至少4-6次单项的业余比赛活动,农村体育抓好创建先进县、乡(镇)工作,使农村体育活动做到因地、因人、因时、小型多样的各色的锻炼活动。群众体育重点应抓住学校体育这个普及、提高的基础重点,严格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倒,“达标”传统项目学校工作的同时,上好体育课、两操、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竞赛活动和业余训练工作,归入计划,形成制度,真正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第6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大学班主任 人本管理 创新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大学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多元社会对大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班主任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策略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成效。

一、当代大学生的新特征

在价值取向方面,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精英意识向平民意识转化,积累知识向能力培养转化,拜金主义盛行,理想信念缺失。在人际交往方面,热衷网络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心态日益主动、开放,现实交往中平等互动式交往期待性增强,追求特立独行,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淡薄。在学习与教育方面,提升个人能力成为第一需要,对实用技能兴趣浓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途径多样。但学习目标盲目,学习目的功利。在消费方面,学习消费成为主流,消费的实用性、差异性和前卫性色彩浓厚,但同时存在盲目性、虚荣性和攀比性特征。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

计划是工作的指南针,科学的工作计划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完善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能积极推动班级建设,促进学生进步。

在班级管理中,确立科学的班级管理目标是前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引导班级争创红旗团支部、精神文明班集体,引导学生成长为积极上进、遵纪守法、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把这一具体目标分解到每学年和每学期,努力做到与时俱进,适时评估和修正。

抓好班风、学风建设是核心,良好的班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狠抓班风学风建设,扶正压邪,逐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

建设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关键。优秀的学生干部团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对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建设良好班风、学风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因而班主任要对学生干部严格培养、要求,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引导,在业务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给予指引,让班团干部能自主地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组织开展各项有益活动。

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是基础,良好的班风、平等的师生关系、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凝聚力,发挥正能量。

三、树立人格平等观念,加强对话与交流

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话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客观载体,它追求平等、自由、公正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实现双方知识的共享和新的意义的生成。因此,班主任必须对工作对象进行本质的分析与认识。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情景中,互动双方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师生能够处在一种较平等、民主的地位,班主任应尽力创造对话的机会和平台。

四、实施个性管理,注重因材施教

个体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强调人的个体性是人本管理思想的一贯主张,管理最大的成功、最完善的境界是使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最完善的实现。班主任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的个性特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少批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知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要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完善信息调控能力,掌握信息主动权,对不利信息要快速做出分析与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预防重于惩处,因材施教,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和引导学生做社会人

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充分尊重,但其不成熟部分必须加以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的思想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师生之间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学生才能自觉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教育者才能准确掌握对方的思动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他们蕴藏着极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既有辨别是非、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又有不甘落后、力求向上的心理要求。因此,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六、增强教育的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实践智慧的核心是德性。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实践活动,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的价值活动,教书与育人不可偏废。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只有真心真意地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命意义的丰富。教育要摆脱单一工具价值的追求,走出忽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实现的泥潭,走出背离生命发展的异化状态,关注学生的生命,把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提升生命作为基本追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弘扬生命的意义。教师在关注生命价值的同时,要以生命点燃生命,获得丰富的自身实践智慧和实践性格的源泉。①对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身教重于言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注释:

①赵瑞情,范国睿.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6(07):9.

参考文献:

[1]杨四海.本科生班主任制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出路[J].江苏高教,2008(5).

[2]付八军.高校三种育人制度的冲突与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10(4).

[3]刘金周.高校班主任工作五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4]吕一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5]宋虎珍.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6]张兰英.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0(18).

第7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 实训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由此可见,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综合了建筑设计、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色彩学、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家具设计、照明设计、绿化设计等等一系列学科。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房地产行业的兴盛,室内设计专业应运而生,并且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发展壮大起来,各大院校纷纷开设室内设计专业培养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其中,传统美术类院校侧重培养学生的造型和装饰能力而忽视了建筑工程能力;传统工程类学校侧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和建筑工程能力而造型和装饰能力比较薄弱;而高职类院校只培养学生电脑制图表达能力而创意思维能力远远不够。以上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偏颇导致学生知识模块的缺失,直接影响其就业时的工作能力。企业录用员工的标准和院校培养人才之间存在错位,院校课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企业需求或者与企业需求脱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把经过理论培养的学生变为企业需要的人才,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就业实现岗位的对接,是每一位从事室内设计教学工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

根据这一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教学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

室内设计课程培养的是室内设计师,而胜任室内设计师这一岗位需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具备哪些专业知识,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最科学的。

普通教学存在的弊端有理论性课程比例较重。真正的技能课和实践课往往放在最后学年,而此时学生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满堂灌”的现象,仍然以教师为主导,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上岗技能。而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从技能训练来看,用于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也较难以保证,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

针对普通教学存在的问题,室内设计教学应以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依据室内设计师岗位的工作流程对应的能力要求选取课程内容,将室内设计师岗位工作流程归纳为6个部分,分别为:与客户洽谈、沟通;现场勘察;方案初步设计;方案确定;方案深化设计;技术交底。在每个过程中又包含有不同的子过程,每个过程以实际的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设置实际任务,以实际训练为手段,将知识、理论、实践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体化的课程,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岗位能力。通过讲、练、体验性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室内设计师岗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室内设计师岗位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与客户洽谈沟通阶段,由教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设计师,现场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指出学生的问题,如沟通前的准备、沟通的必要程序和技巧以及公关礼仪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并掌握工作过程。

二、校内模拟实训基地与校企合作并行

1.室内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教学,让学生掌握设计师岗位理论知识之外,亲自参加并完成材料采购和施工过程,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了解材料特性和施工方法,增进对于室内设计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学校应建立模拟实训基地,包括设计中心、材料展室、施工展室和若干施工试验室,由教师编写相应的《模拟实训设计工作大纲》,将整个装修过程(建筑结构改造水电布线防水工程瓷砖铺装木工制作木质油漆墙面涂饰地板铺装水电安装设备安装卫生清洁)涵盖进去,并细化每个过程的工作程序、注意事项、需完成的工作文件及需达到的目标。实训课程安排如下:

⑴根据学校施工试验室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模拟实训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实训教师所提的设计要求和装修费用总额共同完成设计,进行组内讨论后,提交一份组内认同的设计方案和预算书,并交由实训教师审核修正;

(2)按照《模拟实训设计工作大纲》要求,组内分工完成相应的工作计划书、材料采购清单和施工图,并交由实训教师审核修正后,各个小组独立完成施工蓝图和材料采购;

(3)施工试验室应配备包括瓦工、电工、泥水工、木工、油漆工、水电工、设备安装工、污染治理工、清洁工在内的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工人教师。各个小组在指定的工人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施工蓝图进行施工,具体参与到每项施工过程中,并完成相应工作程序的施工记录。

第8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一、建立队伍,明确职责。为确保文物普查工作在我县扎实有效地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以文化局薛局长为主任,原县衙博物馆老馆长王家恒同志和文化局主任科员马建锁同志为副主任的内乡县文物普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物办,负责协调指导全县普查工作。抽调县衙博物馆、文化馆有关业务骨干组成普查队伍,并对这些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勤。专门腾出两间办公室,安装了空调、电话,配备了办公设备。建立建全县、乡、村、组文物普查网络,各乡镇都已建立了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每个村、组也都确定了一名副职做为这次文物普查的骨干或联络员,使普查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同时,我们今年争取到县财政普查经费3万元,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培训,夯实基础。利用县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我们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标准、要求,对全县各乡镇文物普查专干、文化中心主任进行培训。其次,为了便于各乡镇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把有关文物普查的文件、要求、标准、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现已掌握的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分别下发到各乡镇。同时,我们还组织有关人员对各乡镇的文物普查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

三、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由于我县的文物工作当前正处于青黄不接和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把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做为我们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首要目标。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每个同志负责2-3个乡镇的普查工作,负责所分管乡镇的复查认定和新发现文物的所有文字资料,并且要求每个同志增强责任意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来完成。目前,全县16个乡镇的普查工作任务已全部分解到每个同志。

四、核实认定原有已知的文物点和在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相结合。我们这次文物普查工作距上次已有20多年,这20多年正是我县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原有的文物保护单位生存环境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借此普查机会,对原有的保护单位逐个进行核查认定,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要求每个同志积极搜集有关资料,一是查档案、查县志、查乡志,二是深入乡村,走访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村长和名家后代,三是寻访保存下来的石碑上,从石碑上去寻找实物证据。

第9篇:学校培养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1 学校规划不是工作计划

当前,对学校规划认识较肤浅的表现之一是把学校规划当成学校工作计划,当成学校年度开始或校长上任的例行公事,甚至有的同志把学校规划当成上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普通文书资料。因此,学校规划成为了没有“灵魂”、没有“激情”、没有重点的学校工作计划,形成了“年年可用、年年如此”的资料性文件,缺少发展的动机和自主发展的内涵。

其实,学校规划应当是学校“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的”计划,应该有学校发展的“灵魂”――办学理念和思想;学校发展的关键――培养人才的目标;学校发展的核心――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师生发展的动机等。同时制定学校规划的过程,不是单纯的“写文本”的过程,而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策划,周密的安排,使规划制定的过程成为强化学习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使学校办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过程。

2 制定学校规划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

学校规划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自主发展规划”的内涵包括:学校规划在满足政府、社会、学生等各方面需求时,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学校的现状,特别是关注学校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和所面临的问题,只有“外看形式、内估实力”,才能制定出适合校情的自主发展规划;学校自主发展规划不仅为全体教职员工提供了一个时期内行动的纲领和指南,还是实现学校科学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同时,学校规划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教育和受教育的是人,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要受到外界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具有指导作用的学校规划也要与时俱进地做出修订完善,因此,学校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同时,从学校规划的制订过程来看也是动态的,基础分析――制定规划――实施规划――评价反馈――完善修订,这个循环的流程充分显示了学校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 制定学校规划是一个更新观念的过程

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可能制定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规划;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的一个先决条件。

3.1 教育思想的内化和教育观念的转化。学校规划的“灵魂”是学校广大教职员工所具有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

首先是学校班子成员教育思想的统一。在制定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前,要求班子成员分头搜集教育管理学和现代学校管理学丛书,浏览不同版本,特别是从管理学“大家”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真知灼见中获得启迪,更加系统和全面地认识学校自主发展规划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时机成熟时,把学校整体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提出来供班子成员讨论,要求每一个成员在自己负责的工作中,提出今后的工作理念和具体目标、措施,然后再把大家的智慧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其次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内化。当前,很多学校在规划中提到学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教育理念,更没有把这一理念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去,如变相惩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追求纯分数而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学事件屡见不鲜。在学校规划过程中,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统一和内化十分必要。如我校在规划培养学生成长的目标时,提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思想,它不仅包括了经典的“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思想,而且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学校规划过程中的多种形式的讨论和座谈实质上就是教师思想的统一和内化的过程。

3.2 凝聚人心的过程。作为学校校长,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学校的管理工作,那种单纯的、机械的、就事论事的、非此即彼的管理思想不是辩证的,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在制定规划时既不能完全照搬抄的原有规划,也不能简单推倒重来。要结合校情、师情、生情,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结合现时期教育形势、学校工作特点和时代对教育新的要求,科学地把握好扬弃的“度”。广大教职工深入广泛地参与制定学校的自主发展规划,是全员学习科学发展观,研究学校工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大家的认识,统一大家的思想,使全校上上下下拧成了一股绳。

4 制定学校规划是一个强化学习,创新的过程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学校有义务成为示范性的组织和团队。在制定学校规划前,要对学校的办学基础和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诊断,在科学诊断基础之上的“扬弃”。这好比中医给病人看病,要先把脉后开药方一样,我们这里的诊断就好比“把脉”,订规划就好比“开方”。一个好的规划,一定要建立在一个科学的论断基础之上。

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制定规划的方法是“SWOT”分析法。通过对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方面的综合平衡分析,发现并把握机遇、认识并发挥优势,扭转劣势、避开威胁,从而为学校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发展观奠定基础。因此,在制定规划时应注重研究如下问题:①以往学校规划的缺陷在哪?实现程度如何?②目前学校是否实施了有效的管理?③教育专家对学校的评价和建议是什么?④学校如何使学生和教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