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四五”课堂教学;应用

一、“三四五”课堂教学的概念

“三四五”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建立在新型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为学生创建自主、优质、高效的课堂环境,以语文学科特点为基准,具体分解细化了“三步骤”、“四环节”、“五课型”的课堂教学环节流程。其中,“三步骤”主要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四环节”具体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五课型”主要涵盖课型有:阅读教学课、写作教学课、专题复习课、测试讲评课、专题探究课。“三四五”课堂教学独具特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该教学理念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教学功能,进而获得最优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三四五”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1.阅读教学课

“三四五”课堂教学应用的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课前延伸。课前延伸是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做好的充足准备工作。对于教师来说,需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编写预习学案,从而为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有效预习及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需要明确制定出学生的预习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并收集与整理出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便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探讨。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在课前延伸环节中完成自主有效预习,独立做好预习笔记,梳理预习中的难点问题。

(2)课内探究。课内探究环节是“三四五”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环节,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扩展”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在该环节中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3)课后提升。课后提升主要分为两个环节:布置作业、主题学习。学生在阅读教学课中通过“课前延伸”与“课内探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布置适量具有巩固性、实践性、拓展性的作业,以及布置学生完成主题学习任务。如此,通过课后提升教学环节培养与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

2.写作教学课

写作一直是中学生的一大困扰,许多中学生厌烦写作,甚至是害怕写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课已然成为重中之重。如此可见,将“三四五”课堂教学应用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课中十分必要。

(1)课前预置文题。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课中,课前预置文题环节是关键,具体划分为五个小环节:任务目标、指导提示、文章链接、选材构思、疑难困惑。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预习学案,其中任务目标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命题方式的写作选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指导提示,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选材与组材等多方面的写作要点,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不至于盲目与不知所措。文章链接,是指教师在预习学案中为学生提供任务目标中所涉及的相关课外预读资料,以便利于学生借鉴学习,打开写作思路。选材构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已然有了一定的想法,具有初步的构思与布局,通过写作提纲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疑难困惑这一小环节便于学生梳理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或在教师的指点下解决在前面环节中的疑难困惑。

(2)课内写作评改。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写作提纲,从而帮助学生开拓写作视野,理顺腹稿思路,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之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自主写作。教师当堂检查学生的写作,一方面让学生进行互阅互批,另一方教师对学生上交的作文进行评改,发现学生的写作优点,提出学生的写作不足。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改及相互修改,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课后展示提升。每一次写作教学课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出优秀的作文,设立班级墙报展示,或建立班级网站,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展示平台。如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肯定与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留心观察身边中的事情,坚持每天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每天进步一小点,最终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三四五”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采取“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样既利于培养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利于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地研究语文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能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二.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首先,要对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进行反思。语文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语文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这就需要:1.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的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2.丰富语文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建议多研读语文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著作等。这些专业的文著能让你扎实基础,广开思路,获得更加灵活的研究方法。

其次,要教学基本策略进行反思。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语文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语文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2.语文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语文学科来说,其实平常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三.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它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中学语文课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革新,只要在语文课堂中把握多媒体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媒体技术和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1 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艺术再创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多媒体教学用大屏幕基本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省却了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多屏信息的展示,信息量之大,转变速度之快,清晰度之高,更是黑板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在“做”中学,以“做”求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多媒体备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加重视备课,因为只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3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关键词:时代步伐 学习习惯 试卷结构

农村中学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信息交通、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也应有独到之处。

在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的今天,每个教师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扎实地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时代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更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还要抓好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第一次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来培养,体现了时代的需要。

影响教学质量的还应该有教师这个因素,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本身的个人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社会把教师比作园丁,在这里我私自把教师比作一株兰草,散发着淡淡清香,让教师本身人性美的芬芳散发出来,使学生感同身受,接受香气的沐浴、美的熏陶。

结合本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

一、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要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

2.上好课、备好课。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让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既要有所创新,又要课堂教学轻松,教师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以我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备好课主要备以下内容:备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设计教法。备教学法,为了达到目标,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学生如何学。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些什么要求和问题,这些教师都要有所准备。备自己,想想自己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做到了这几点,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生动,教师上课一定轻松自如。

3.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应该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对教师的主导地位的理解是: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取先进的教学模式之精华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达到离开教案教参能收发自如地进行教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对即将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有思想准备与尝试,也为了让初中学生到高中能更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接新班时都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班与班之间一争高低,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长了不少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其次,兴趣还来自成就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语文成果,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

2.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及时复习,是学困生查漏补缺的良方,找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解疑,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才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3.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多写真情实感,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多练笔生花”,所以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优秀的作文就是练出来的。

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训练作保证,学生还应具备必要的工具书,这都与教师长期的督促密不可分。老师要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在每堂新课之前抽查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比较:预习了的上课效果和没预习的上课效果的差别。课外阅读,书多而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筛选要读的书,其中更要读文质兼美、思想健康向上的好书。

三、从试卷结构来分析

综观近年来初中语文中考题中,试卷有三个部分,一是“积累和运用”。二是“阅读理解”,三是“写作”。那么根据这三部分的考试题型,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汇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重视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的积累、背诵及默写。要考好此类的题型,必须要在教学别注重古诗词的背诵及积累,争取在这一题型上不要失分。另外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灵活掌握,这一部分教师要在平时的讲课中注重练习,比如练习仿写,练习归纳能力等。学生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意识记的能力,通过读读背背,使所学的知识在脑子里反复出现。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每次的考试中,阅读理解往往是占很大的分值。它不仅有现代文的阅读,而且有文言文阅读。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课堂中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要包讲或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那么要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那就是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做到四个字“三多三少”――多读书少做题、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要把读书变成学生本身的一种需要.再加上我们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受条件的限制,劳动负担重,见闻少,视野小,生活阅历单调,在写作文时无材料可写,无话可说,在阅读理解方面不能感同身受,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东西的含义,没有开动智慧的力量,缺乏真正的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提高学生的语感的基本方式是读。另外在文言文的阅读方面,要多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其意思。还要加强文言文的背诵。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关键词 语文创新实践途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语用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

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教研组每位成员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通读一本理论专著,围绕“轻负高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教研组每位成员至少阅订一份语文报刊。平时,语文教师要坚持通读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教研组每位成员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

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做到: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使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落实学科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键是落实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本学期,在对照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常规调研,确保减负增效。本学期,教研组将配合学校通过听课、抽查备课、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检查常规落实情况。

3、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做好年青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5、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6、扎实有效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7、全心全意为九年级学生服务,打好中考这一仗。

8、成就学生,成就自己。

四、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研常规管理,进一步形成语文教学的研究氛围

1、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比如怎样把握新教材,新教材的单元安排体系怎样与教学进度统一起来,怎样对学生进行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怎样利用现有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等。

2、开设组内教研课,通过年级内、语文组内、校内的互听互学,通过汇报课、示范课、研究课的观摩学习探讨,促进语文教研工作的开展。拟定由周正高老师执教一节公开课。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以本学科的课为主,认真填写好听课笔记,做好评课。

4、备课要适应新要求新形式,不但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新,而且教学目标要新,教后反思要不走过场。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教科研 教师 专业成长“科研”二字十几年前对我来说是那么陌生,那么深奥,而今它已成为我的知已,成为我教育教学的法宝。使我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使我明白了成功的道理和失败的原因;使我更具热情、远见和行动,促使我不断地成长起来。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钱伟长说“学习是终身的职业。在学习的道路上,谁想停下来就要落伍。”不断学习,成了我开辟教育科研之路的有力武器。每学年我都订阅《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多种杂志,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热点问题和最鲜活理论及实践。专业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也随之得到了转变。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购买和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并做了大量的笔记。还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会,不断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必将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利武器。我为此自学了多种多媒体制作平台,为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随着课题研究及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掌握了主体教育,创新教育及多元智能等理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教育思想,并指导我的教学工作,成为我参加教科研的内驱力。

在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探索过程中,我的教科研意识有了质的飞跃。使我逐渐无惧教育科研工作的烦累,变得更加热爱教育科研工作。

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科研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作为教研组长,只重视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这显然不是一名合格的组长。于是我带动本组老师和我一起热爱语文教学,共同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做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我们采取群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两次集体学习、座谈、交流学习心得,检查学习笔记、读书卡片,并布置学习任务及下一次讨论题。

我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与教师谈话,了解教学中存在的疑难。走进课堂听课、诊课、议课。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他们急需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上好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研究分析,向专家请教: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样教?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马卡连柯曾指出:“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我力求在语文组范围内,甚至在所有教师中,建立这样的集体,使教师得到关怀、帮助、熏陶和提携。在我们充满科研、团结向上的集体中,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我们的青年教师:相彬、于光荣、刘相菊、丁静老师,一年中他们经历三次评估,互相交流每一个经验,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同时,我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如:教态、语言、问题的创设等等。他们现在已成为青年教师的佼佼者。区语文教研员这样说:“从相彬老师的授课中可以看出她真是钻研进去了,进步幅度太大了,真是今非昔比呀!”她为了今天,付出了多少个带灯的夜晚;而她一个人的成功,又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啊!

青年教师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李老师,你什么时候来听听我的课?”“李老师,你看我这篇论文怎么样?”我听到这样的请求,感到非常高兴。我会把我的经验告诉给他们,我会挤时间一次又一次地去听课,我会为他们论文中的某一现象查找资料。为他们做了这一切,我感到疲惫,但我更加感到欣慰。

三、关山初度,路犹长

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只是读读教育科研专著,看看教育科研文章,写写论文,而是要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教育科研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第一线广大的教师才是主力军。

于是开始了点滴的尝试,2009年7月,撰写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学案例,在全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案例评选中获贰等奖。2010年5月,撰写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三境”》教学论文,在《语文学习报》发表。这只是一点心得,零碎地写一些案例、总结、论文,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科研。

直到2010年,在市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和一些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参与并实验了山东省教育科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才算是真正开始了教育科研。课题主要研究:①学案导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的选择、作业设计等,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总纲,以语文课本为主线,以本校学生可接受水平为标准,按教学计划设计编写的一套教路、学路、作业设计等内容的学习方案的研究。②学案导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运用等策略的研究。③学案导学反思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指对教学案例、教后反思、教学小记、教前反思等的研究。

2012年12月该课题,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顺利结题。(编号:2010JZ052),通过这次课题研究的尝试,熟悉了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积累了研究经验。

有了这次经验,更加深了我对课题研究的热爱。我感到值得探讨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2014年8月,课题成果《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岚山区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编号:JB2013-3-6-2)。2014年9月,申报的《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课题,被日照市教科研中心列为2014年度日照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PT2014118)。2014年9月申报的《挖掘乡土资源,研发卓越课程》课题,被市教科所列为2014年度新教育实验专项课题。(编号:XJYZX2014024)。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关键词:作文 难点 成因 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 可以说,作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离不开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教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要求的远见卓识。因此,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弱点。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呢?笔者作了如下概括。

成因一:教师作文教学思想令人担忧

有一部分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写他们喜欢的人和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写作文是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不少教师的作文教学没有任何计划,到了作文课,随便找一个作文题,讲几句或一句不讲,就让学生进行写作。更有甚者,学生写了也不认真批改,只写“阅”和日期了事。

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作文水平靠教师教是很难提高的,费力不讨好,并认为在正规考试乃至在中考中,作文阅卷教师看顺眼打的分数就高,不顺眼分数就低,学生只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卷面整洁,得分一定不会低。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教学是认真的,但是他们往往在技巧层面强调的多,对作文的谋篇布局、开头结尾、中心安排、虚实详略等有关写作的知识和行文的要领讲了不少,却忽视了平时的作文训练。

成因二:学生写作态度让人费解

一方面,现在孩子的生活空间比较小,生活比较单调,总感到没什么可写,写出的作文很难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账,无情无趣。教师过高的作文要求让学生感觉永远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永远写不出所谓的“好作文”。

另一方面,学生中真正喜欢作文的人不太多,惧怕作文的不乏其人。遇到各级语文考试,其中的作文题,敷衍了事,抄袭套作的学生大有人在。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谁都会写几段应付交上去,只要能够及格就行。有的学生写作随意性较大,头脑中很少顾及文章结构,内容顺序,开头结尾方法。

还有一些学生公然抄袭课文里的内容,让教师哭笑不得。在考试前,语文教师往往三令五申地强调,作文要认真写,因为作文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可考试时偏偏有些学生把试卷上的阅读文章抄上去。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以下策略。

策略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有真切的体验;只有对生活有深刻体验,才能写出有生活味、有人情味的好文章。我们作文教学都应该把“爱生活”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生活,爱自然,爱人类。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生活、欣赏生活。

策略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去直接观察、经历。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间接观察、经历,即通过阅读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认识事物,弥补直接观察、经历的不足,充实我们的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从阅读中,我们可以获取写作的材料和方法。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有必要通过广泛阅读来弥补感性知识的不足,扩大知识面。阅读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的一部分。但我们的学生阅读盲目性和随意性大,针对性和有效性小。这是当前中学生阅读的一大毛病,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有效性阅读的指导。清人方东树说:“平时读书考道,胸中积累至多,及临事临文,举而书之,若泉之达,火之燃,江河之决,沛然无所不注。”坚持有效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语文,还可以提高审美水平,逐步学习写作技巧。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一些文章。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读书就是观察生活,认识社会。高尔基在回答“你是怎样学习写作的”这个问题时说:“我既直接从生活中得到印象,也从书本中得到印象……书本具有一种能给我一种在人的身上所没有看见和不知道的能力。”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也曾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以阅读增积淀,以积淀促提高,这样才能更好提高作文水平。 “读书破万卷”,又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的人,才能“下笔如有神”。积累的具体方法有:(1)写读书笔记。(2)作剪报。(3)作读书卡片等。

策略三:从写作实践中积累素材

作文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要写出美文,光有生活和阅读的积累是不够的。正如游泳一样,光看别人游,听教练讲是不行的,还要亲自下水试试,才能成为游泳高手。因此,教师要从两个方面抓好写作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应的知识,在语文学习中有目的地引入实践。训练的次数要适宜,既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训练的内容要全盘考虑,整体计划,梯度推进。每学期涉及哪些文体,各文体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哪些训练逐步达成,教师要心中有数,最好要有书面计划,以定期对照检查。这样就能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有些教师作文无计划,上到哪里算哪里,题目随意出;批改“看两头,瞥中间”,仅改几个错别字;讲评是无的放矢,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兴趣尽失,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也不会提高。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人,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上述生活积累和写作实践即为“行动”,阅读积累和技巧积累即为“知识”。唯有行动和知识具备,学生作文才有创新的可能。中学作文教学应使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这就是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范文

一、创设读书氛围,合理选择阅读内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对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所以创设家庭的读书氛围、学校的读书氛围,指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内容尤为重要。

我按初中三年罗列书目,让每个学生每一个学期到图书馆选定一部文学作品和一本文化教育书籍阅读,同时拥有一种期刊读物,充分利用好图书。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理论、读时事,从书中汲取营养。自读本须同步阅读,阅读时要做圈点批注。名著可以互相借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看后写出读后感,每两星期做阶段性检查与交流,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阅读之星”,并给以奖励。“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之火,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同时,合理利用电子媒介,现在的孩子也喜欢玩微信,我指导家长和学生关注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公众号,比如 “有书共读”“听周国平”“兰亭朗诵书院”“为你读诗”等等都是很经典的听读平台,可以引导学生每天坚持用零碎的时间听读。

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阅读教学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加强背诵记忆,积极存储丰厚语料

现在,语文教学中有重理解轻背诵的倾向,以为这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的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仿”。中国古代素来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些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加强诵读的。白居易在求学读书的时候,诵读得口舌生疮;坡把每天花两个时辰诵读《汉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曹雪芹词汇量达8000多;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词汇量竟达12000多;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里的200余篇古文;于丹从小就背四书五经,丰厚的语料语素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妙笔生花的可能。先背课文,再背古诗,背经典片段,开展背诵比赛。我在所教的班级展开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已经两年了,同学们在“考级”的刺激下,积累了大量经典诗文,写作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同级教师赞不绝口。

坚持做读书笔记。即使暑期同样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天形成至少300字的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在抄抄写写中积累语料,并学会思考,学会体悟,一个暑假下来,形成“我的读书手册”。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在网上开通博客,把阅读感受写成博文。

《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水到渠成。

三、发挥情感效应,激活思维引发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情感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创设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这种感悟,有的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深切领会文章的妙处;有的,也许是只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作为一种情绪记忆在思维的深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思维。”虽然学生智力因素不等,但是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抓住学生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吃饱”。然后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的阅读思考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吃好”,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同学进行阅读理解时敢于突发奇想。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整体的阅读教学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阅读教学形式多样,具有相对广阔的抽象空间,为学生活跃思维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感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师生共同相融在强烈鲜明的情感意境中。一盆花草,一幅图画,一个谜语,一声问好,一句比喻或笑话,一段诵读或吟咏……只要是为具体的阅读教学主题服务的,且运用得当,都能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拓展课外阅读做好准备。

四、引导概括复述,持续发展阅读行为

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学生的复述不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就是较详细的复述也只能是较接近原文。所以,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另外,复述还能使学生在吸收运用原文中的优美语句、语言发展为自己的书面言语,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复述训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请一位学生复述读过的主要情节、看过的电视节目、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先让学生复述故事中优美的句子,训练一阶段后,再让学生从头到尾把故事讲述一遍,再让他有表情、有动作地复述一遍。最后,再学生谈一谈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阅读感悟。这样,学生就会变得爱思考、会思考,思维能力也能发展起来,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到底,就是培养了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

北大教授陈平原说,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原因是“急不得也么哥”,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三年的坚持与循序渐进,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可能成为终生持续的行为。

五、重视朗读训练,自主构建乐学境界

叶圣陶先生指出“有很多地区,读语文课本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下,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作家魏巍在他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中,曾满怀深情地提及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朗读,他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一点给我很大的启示,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朗读,对学生的阅读能起到春风化雨、细雨润物的良好作用。老师范读、录音听读、学生分角色朗读、集体朗读,形式不拘一格,总之就是让朗朗读书声充盈课堂。老师对于晨读内容必须加以推荐、指导。我每个学期自己准备了由王立根老师编选的《晨读》,学生获益匪浅。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里的“享受”,是指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鲜活而生动的乐趣。循着这种途径进行朗读,朗读才可以进入更自觉的境界,学生也才能达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乐学境界。可以肯定地说,朗读是达到乐学境界的一个重要桥梁,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曹文轩说:“阅读可以让一个美丽的女孩更加美丽,阅读可以让一个英俊的男孩更加英俊。”“这个世界上最优美的动作就是阅读。” 阅读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无结论”的世界,常读常新,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发现的喜悦。加强阅读教学,引领学生畅游书海,无疑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而只有阅读才能使我们成为高贵的人。读好书,好读书,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境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