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

第1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

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第2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关键词:反洗钱;电子渠道;困难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54 -02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单位人民币结算卡等一些新业务、新产品的大力推行,商业银行电子渠道业务呈现几何式快速发展。电子渠道办理业务以其独有的快速、方便、快捷等特点,给客户赢得了时间和效益;但是电子渠道交易具有的交易主体较为隐蔽、支付工具无纸化、交易形式多样化、交易过程瞬时性等特征,为不法分子洗钱活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因此加强电子渠道支付领域反洗钱工作, 防范和打击电子渠道洗钱犯罪行为,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保持电子渠道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电子渠道业务反洗钱存在的困难

(一)客户身份难以鉴别

传统交易需要客户到柜台办理业务,需要客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部分业务还需要客户签字确认,客户身份比较容易鉴别。但是使用电子渠道办理业务,无需面对银行柜台工作人员,只要借助互联网、POS机、ATM机即可完成交易;整个过程中交易双方的身份认证也不同于传统方式,主要通过密钥、证书、数字签名的认证等来确认;至于该笔业务由谁操控、由谁办理,难以确认。这就使为防范和控制洗钱而规定的银行负有的“了解客户”的义务无法履行。

(二)资金用途难以鉴别

资金支付的用途是判断客户是否进行洗钱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的交易可以通过客户填列的单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但是电子渠道交易过程中是直接支付,客户无需填写各类纸质凭证,完全是依靠数据电文传输,客户资金的实际用途难以分辨。同时由于失去柜面人员对大额交易资金监管限制的监督,有利于客户方便地将大额资金以电子货币形态通过网络划转至指定的账户。

(三)交易数据难以统计分析

由于部分新产品容纳了POS机、ATM、电子银行等多种渠道交易方式,客户的交易数据散落在各个交易渠道,数据难以汇总统计,就可能存在可疑支付交易漏报、错报、甚至不报的情况,不利于对客户业务流水及分户账进行有效的分析、甄别。如某行发行的单位人民币结算卡产品,该产品不但可以在柜台办理业务,而且还可以在POS机、ATM、电子银行等渠道办理,如果不法分子进行洗钱,他就可以选择多种渠道进行交易,逃避监督。

(四)资金监管滞后于交易

电子渠道业务具有7*24小时全天候的交易特征,交易过程瞬间完成;特别是使用网络交易的客户,只需要拥有一台连接网络的电脑,就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随心所欲地完成转账、支付交易,实现资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转移。由于我们反洗钱监测工作不是实时监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银行察觉时,黑钱早已到达一个安全的地方,本国司法机关已经鞭长莫及。

二、电子渠道洗钱的危害性

洗钱是公认的国际公害,不仅为当事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损害金融机构的信誉,还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而电子渠道交易下的洗钱除了常规洗钱的危害性外,其自身交易带来的危害性更大。

(一)涉及面更广

电子渠道交易包括电子银行、POS机、ATM机等多种形式,不法分子一旦利用其洗钱,就要涉及到各个层面,包括个人、企业等,而产生的危害要包括个人、企业、银行甚至国家经济。

(二)破坏性更强

电子渠道洗钱与传统手段的洗钱相比,破坏性更大。电子渠道办理业务具有全天候、无纸化特征,瞬间将犯罪所得赃款转移到金融控制较松、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洗钱活动交易金额较大、突发性强、极易诱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难,造成金融机构营业困难,对国家的金融体系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破坏性很强。

(三)危害性更大

电子渠道交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犯罪分子的违法行为很难被发现,这就使犯罪分子可以轻易地多次转移各种非法收益;大量资金外逃,包括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对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扰乱经济和金融的正常运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情况下,洗钱活动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危害极大。

三、当前解决电子渠道反洗钱工作的对策

(一)持续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切实履行“了解客户”义务

根据电子渠道客户的特点,相关人员除了在客户开户、初次办理业务等源头把好关外,还要认真履行“了解客户”的义务,要持续关注客户的经营背景、经营情况。关注企业资金动向,对于账户资金进出额较大、次数较为频繁的客户,应加强尽职调查的力度和频率。要定期对客户资料进行更新,对于身份信息或其他要素发生变更,且不配合商业银行开展重新识别工作的客户,应及时中止为其办理业务。

(二)加强技术防范力度,提高计算机对账户交易的控制能力

当前的反洗钱监测系统更加侧重于传统业务的侦查,面对海量的电子渠道交易数据,仅凭人力甄别判断、追踪可疑交易的来龙去脉,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加大技术防范力度通过预设交易管理参数,加强对异动交易情况的检测和自动预警,为反洗钱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三)加大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数据的检查工作,促进基层机构上报数据的准确

管理部门应建立电子银行可疑交易报告情况现场和非现场核查制度,加大对各机构电子渠道大额和可疑交易是否漏报、错报等情况检查力度,降低漏报、错报情况,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指导全行电子渠道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分析能力,提高基层机构人员对可疑交易的识别能力。

(四)加强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防止信息泄露

无论传统业务还是电子渠道业务,防止客户信息泄露是防止不法分子洗钱至关重要的一步。所以我们要加强客户信息的管理工作,保护好客户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同时我们要做好反洗钱的宣传工作,使客户认识到洗钱活动的危害,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洗钱的意识。提醒客户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账户,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件和银行卡,不要泄密,谨防形形的金融诈骗活动。

(五)加快培养电子渠道反洗钱队伍的建设

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的队伍,还是建立在传统业务领域反洗钱的队伍,随着电子渠道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一个既要熟悉电子渠道业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又要熟悉反洗钱业务的队伍,以保证对电子渠道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3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目前全世界受到金融危机风暴的影响,出现了经济市场低靡的情况,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此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承受着巨大的考验。为此,我们应该要特别的注意对公司治理风险的防范,以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结合来促进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对公司的评价和治理风险进行预警机制建设。

1.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

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2.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根据上面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下面就开始以我国的经济体制为大前提来进行金融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分析。

2.1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现阶段的状态就是一直处于升值的高压状态。和美国相比,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还是要比他们低,而且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国的贸易一直都是处于顺差状态,所以常常会有账户盈余,也就是说我国的抗风险能力存在一定的实力。我国自05年起就开始降低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这说明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会一直上升,因此这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要去仔细研究的,要去预防短期投资所给我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足,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从金融风险防范角度来看,让我们存在一定的金融保险。因此货币危机暂时不会影响到我国。

2.2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就资本市场危机来说,其主要的因素就是投资者的信心。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迈向规范化的进程,而且我国的上市公司质量还是有所保证的,因此从大的环境上来看,我国的证券市场投资环境还是在不断的改善,想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投资者对于证券市场的信心处于上升状态。因此,我国目前来说还不会存在爆发资本市场危机的风险。

2.3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的债务关系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还是比较稳定的,外债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而且最近7年我国的对外债务并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虽然总体债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其结构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短期债务比例在10年前就已经超出了国际警戒线的25%,这点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的债务危机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

2.4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3.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3.1加强金融监管

根据目前国际上的发展来看,金融监管存在着很大的改变,过去的分业监管,现在已近是混业监管了,而且越来越注重监管的功能性。所以,我国需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建立起我国的专门监管机构,来对金融业进行监管。这方面的做法,我们可以以美国为借鉴对象,像是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领导机构,让其对金融业的风险问题进行管理,促进金融行业的协调性,解决当前的金融监管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3.2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第4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 价格破灭 危害 防范对策

房地产价格破灭的危害分析

1985年香港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至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房价上升近10倍后达到了顶点,随之价格泡沫开始破灭。至1997年底房地产以及关联行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份额在40%以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几乎围绕着房地产业而转。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60%以上,而财政收入也主要依靠土地收入以及其他房地产相关税收。债券市场中房地产股占港股总市值1/3,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呈现“荣辱与共”的现象。房地产和银行业也互相依赖,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住宅按揭始终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0%以上。经过六年的一路下跌,楼价跌了近70%左右,给香港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直至2005年底才得以缓慢复苏。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5年的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还要高,超过了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从表1看出,香港在1991年至2011年之间受到两次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冲击:一次是1997年本地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一次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从数据可以看出,每次泡沫破灭失业率会出现大幅度上升,1997年至1998年失业率从2.2上升至4.7;2008年至2009年失业率从3.5上升至5.3。从对外贸易看,价格泡沫的破灭降低了对外贸易总额,1997年至1998年对外贸易总额从3.710亿美元下降至27767亿美元;2008年至2009年从58493亿美元下降至51514亿美元。工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从工业指数看,1997年至1998年工业指数从120.6下降至110.1;2008年至2009年工业指数从109.9下降至108.0。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危害到了整体的经济情况,降低了人均GDP,1997年至1998年从20.4万美元降低至19.24万美元;2008年至2009年从24.54万美元降低至23.79万美元,并且政府储蓄及收入都受到影响,1997年至1998年间政府储蓄从4575亿美元降低至4343亿美元,政府收入从2812亿美元下降至2162亿美元。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对经济的整体影响是长期的,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997年人均GDP为20.4万美元,在经过泡沫破灭后直到2005年才得以恢复,影响时间长达8年。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对香港的影响有限,属于区域外的影响,但是经济的恢复期也达两年之久。

综上所述,房地产价格破灭不仅引起金融危机,使银行呆账坏账急速上升,债款贬值,同时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影响工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失业率,降低人均GDP。

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害机理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

政府因素是导致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的主导因素,而由价格引起的市场影响度依然存在。从图1可知,价格泡沫破灭即价格出现持续下跌,并且幅度大。价格的持续下跌引起消费者预期发生变化,从看涨变成看跌,购买意愿延期,影响当期房屋交易。由于价格长期下跌,许多散户投资者迫于资金压力大量抛售,从而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会继续下跌。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商无法通过销售回笼资金,导致银行回笼资金困难,银行危机随之产生。房地产危机带来相关产业的股票下降,银行危机加速证券市场的危机,整体金融危机随之爆发。此外,房地产危机引起的相关产业萧条,会加剧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

(二)实业危机的形成

实业危机由房地产的连锁反应引起(见图2)。泡沫破灭,房地产市场衰落,其涉及的建筑材料、钢铁、运输等产业遭受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不断扩散。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是相互关联的,通过上下游产业、辅助产业等各种相关形式链接在一起。在房地产及上下游产业衰退时,与其上下游及相关产业之间具有上下游关系或者相关产业的产业都会受到影响,并且这种链条式的扩散效应逐渐会波及整个经济实业。泡沫破灭给实业带来的冲击除了来自于这种产业相关性影响外,还因为其泡沫本身已经给实体经济造成了冲击。在泡沫未破灭时,由于房地产的暴利,大量资金被用到房地产这个大行业中,所以房地产占整个经济的份额非常重,因此当房地产价格泡沫时,其突然的衰退会直接给整体的经济以重创,使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此外,由于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金融危机,会给实体企业的资产评估带来严重影响,而糟糕的经济形势导致人们投资信心的缺乏,实体企业融资也会遇到困难。在经济不景气时生产者信心也会受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受阻。并且,银行业银根收紧,实体企业贷款难度更大,许多实体企业因资金链终端直接面临破产危机。所以,在这样多重交错的影响下,实业危机爆发,即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引起产品生产的整体萧条,产品生产下降。

(三)社会危机的形成

社会危机源于人们生活状况的恶化(见图3)。房地产泡沫引起金融危机进而会影响投资者信心。投资信心的缺乏致使储蓄下降,货币资金大量投入到消费市场。同时,由于实业危机引起产品生产下降,货币量与产品量的矛盾引起价格上涨。由于生产萎缩,实体企业面临危机,大量企业倒闭或者裁员,就业需求减少,失业随之增加,因此房地产泡沫破灭伴随着失业率的攀升。失业使收入减少,价格上涨使消费增加。收入与消费的矛盾加剧了生活状况的恶化。在生活压力过大,生存遇到障碍时,人们便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宣泄自己的压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不仅涉及贫富矛盾,更会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不满。人们的宣泄方式很多,无论是那种宣泄方式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四)危机之间的关系

房地产危机、金融危机、实业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是此起彼伏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见图4)。房地产危机在引发金融危机、实业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同时,这些危机同时在彼此作用。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房地产的资金问题,同时降低投资者、消费者以及生产者信心,进而给实体经济融资和市场带来危害。实体经济的恶化又会进一步恶化经济的基本面,降低投资者、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心,间接的恶化金融危机。社会是基本的宏观环境,社会危机的产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影响严重破坏了宏观环境,而宏观环境是投资者、消费者及生产者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社会危机的产生无疑加剧了实业危机和金融危机。所以整个经济体系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方面恶化会引起其他方面的恶化,而其他方的恶化又会反过来加剧整体的恶化程度。所以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如果不加以引导,其影响是无法估计和衡量的。

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害防范对策

第一,政府对房地产的压制政策应该循序渐进,延长价格泡沫破灭的过程,防止价格泡沫直线崩溃。一招毙命的政策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快速破灭。快速破灭必然导致房地产的快速崩盘。在没有缓冲作用下,房地产快速崩盘,价格迅速下跌,必然银行资金风险。在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击破泡沫不存问题,但其实施的政策要想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危害的产生是其力所不能及的。无论是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或者是一般行政政策,都无法在短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即使在短期取得效果也无法保证短期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第二,大力促进实业经济的发展,压缩房地产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的比例。总结房地产价格破灭对经济影响,关键是货币资金大部分流入到房地产市场,冲淡了投资者对实业经济的投资,使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果中房地产占据的过分份额,使整个经济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过大。但是要想降低房地产价格破灭对经济的影响,首先就要压低房地产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所以政府需大力发展实业经济,吸引更多投资者、更多货币资金到其他领域的发展中去,以提高实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地位。

第三,稳定就业率,稳定物价。这是关乎民生的措施。促进实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因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就业危机,但是并不能消灭。为了冲淡房地产对就业带来的危机,建议政府在刺破房地产泡沫时,大力发展民生工程,以冲淡甚至消除房地产对就业的影响。同时,应减少货币供应以缩小流通市场的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减少流通市场货币对消费市场的冲击。政府在房地产泡沫逐渐破灭的关键时期,应该加强对价格的管控,防止投机主义者人为抬高物价。

第四,保障银行资金的基本稳定。银行危机是金融危机、实业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前兆,保障银行业的稳定是稳定经济基本面的重要举措,而资金问题是银行危机的关键问题。价格泡沫破灭必然引起房地产资金回笼困难,造成银行业的呆账坏账上升,资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银行作为社会储蓄最主要场所,如果资金出现问题将引发疯狂挤兑现象(我国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就出现了严重的挤兑现象),这将严重损伤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造成社会性恐慌。保障银行资金的基本稳定,实质是保障人们的基本财产安全、稳定人们对经济的信心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金娥.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成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

2.吴铁稳,林珊华.日本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探析及启示—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3)

3.李宗怡.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房地产泡沫—中日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07(4)

第5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宏观经济形势

一、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房地产的影响

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房地产的影响。如前分析,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发达水平下,当国民收入分配向中产阶级以上倾斜时,会拉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因为城镇居民06年的恩格尔系数是0.35,农村居民为0.47,而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恩格尔系数更低。对于他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储蓄、投资以及奢侈品的消费。在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购置住宅、汽车、旅游以及投资股市是他们主要的消费和投资选择。根据06年国家统计公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比05年上升了10.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587元,比05年上升7.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仅基数远大于农村居民收入,而且增幅也大很多。而又据国家税务局公报,06年个人所得税由于起征点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总额只增长17%,低于整体税收增长25%的比例也低于往年的增长水平。但其中,税率在5~25%的个人所得税增长8.4%;而税率按30~45%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增长33.9%。国家税务局指出个人所得税的增长主要在于东部和沿海重点地区。这些数据表明,国民收入在过去几年是向城镇倾斜,尤其向较高收入者倾斜的。这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并使储蓄率偏高,也进一步拉动了房地产的需求。并与房价上升的分布吻合。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自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形势逐步转变,2008年3月贝尔斯通被收购,情势出现较大恶化。9月初雷曼破产,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了严重恶化。由于中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开放,此次危机对中国金融系统影响不大。但从实体经济来讲,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实体投资产生较大冲击。自2008年10月以来,中国的出口下滑很快,估计2009年出口很可能出现零增长。再从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出口下降直接影响制造业投资,两者表现出高度相关。由此可见,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先从出口开始,然后进一步影响与出口高度相关的投资。2008年10月份中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已经跌到8%,用电量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说明对投资的影响已经显现。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通货膨胀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两次通货紧缩,一次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另一次是2001—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当时由于出口大幅下滑,产品出口下降,只有转销国内,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出现供大于求的迹象,因此出现通货紧缩。2007年底,我国提出了从紧货币政策,当时觉得金融过热、流动性过剩、物价通胀,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为紧缩货币、抑制通胀,结果通胀下得非常快,出口也大幅下跌。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年初对全球经济形势有个准确判断,就不应该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房地产和出口。一旦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萎缩,我国的出口肯定要往下走。既然出口下行,通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2008年年初,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一是不会加息;二是紧缩措施不会全年执行;三是人民币不会大幅度升值。现在验证基本是这样,不但没有加息,还出现了连续的减息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对2009年的基本判断为:2009上半年很可能出现全面通缩,即价格水平出现下降。

三、房价回归理性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本文的一个重要结论便是房地产价格将会回归理性,同时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会不断下降,前者将在短期内完成,后者则代表未来的一种必然趋势。转型尽管痛苦,但中国经济若要继续保持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则必须走转型这条路,转型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否成功转型,这决定中国经济运行中积累的矛盾能否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决定了中国经济是否能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以下通过笔者的分析进一步论证这一下跌趋势的必然性:

1.市场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房地产价格下降的趋势。尽管既得利益集团在想方设法阻止房价的下跌,希望维持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的规律,即使政府不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通过市场的自发性,房地产泡沫也必然会破灭。目前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地产商的资金需要回流,过去几年地产商获取的暴利不足以长期支撑这种有价无市的局面,对资金回流的需求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迫使房地产商降价销售,使价格回归理性。

2.政府政策的引导及其实施的决心决定了房地产价格下降的趋势。泡沫破裂的危害性,使得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出台相关调控政策去抑制房价泡沫的进一步扩大,并引导房价回归到理性水平,并且有证据显示政府在这方面已有所行动并且决心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第6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以后,美国资产价值泡沫连续消散,不少手持次级房贷的银行和涉及金融机构都陆续破产,金融商品危险和流走性缺失进一步扩展,导致产生世界重要金融市场剧烈的波动。房价一落千丈、房地产业不停走低、抛售银行股、银行提挤状况十分严重,使几个月下来华尔街五大投行三家关门两家改革,次贷危机自然成为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危害性已伸展至全球,且不停、严重地侵蚀实体经济,金融学者常对此类事件都称作经济危机。

2美国金融管理系统归纳和教训

2.1美国金融管理系统总体态势

国家金融竞争力主要组成要件是金融管理系统,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国金融业从侧面体现它管理系统已经适应市场发展并占有优势。据实证调查,美国金融管理系统是典型分权型多头管理模式,被称作伞式管理+功能管理体制,是功能管理和机构管理综合体。在这样管理系统里存在各种各样的类型、层次的金融管理机构,美国执行在分业管理与统一管理间的一种金融管理模式。其中,金融持股公司采取伞式管理规定,作为伞式管理人的美联储负责公司综合管理;且金融持股公司又按所营运业务类别来接纳各种行业管理人的督导。伞式管理人和功能管理人联合促进美国金融业发展。

2.2美国金融管理系统存在不足

2.2.1“双重多头”管理系统易发生监管重叠与真空

出于管理机构繁多而对某一行为具管理权力产生的现象就是管理重叠。管理过程中它的最大缺陷在于出现管理多余内耗和资源浪费,正常可采取合理的权力区分方法处理。而全部管理机构职权都不涉及某些金融风险是管理真空。美国金融管理系统中还没有统一法定最高管理机构,在相同分业管理模式、金融混业经营环境下,“各管其一”的机构设置容易使各管理部门发生对某些金融市场状态特别是部分金融衍生商品管理出现漏洞。所以,从根本上与此相同的全面管理“双重多头”的机构设置是存在管理重复和漏洞的。

2.2.2金融管理制度发展滞后于金融创新发展

金融管理体制发展给出新规定是金融业全面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脚步迅速。在逐渐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金融风险无法完全管控状况下,可惜美国金融管理体制未适时地进行改革,金融机构持续拓展市场和展开创新业务反而成为危机形式的累积。在风险扩展进程中,美国分散管理体制决定机构并没有进行负责,实际管理系统与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发展态势并不吻合,进而面对市场不断变化和发展,管理者没得到有关法规明确授权,使本来具有优势的分散管理体制反而变成致命弱点。

2.2.3次贷源头贷款缺乏监督,管理机构职责未履行到位

特殊客户层在接受发放次级贷款时,没有抵押资产、连带保障,管理部门就事后向贷款机构财务情况实行评判,事前管理没有履行相对应责任。出于此类贷款机构可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过程,所以,财务状况无法及时体现贷款效益,因而,管理当局只在最后资金链破坏时才认识到是存在风险的。

2.2.4缺乏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

次贷产品属于结构复杂性融资商品,投资者不太清楚估价内在价值与险情。所以,信用评级便成为投资者决策重要的唯一凭据。不过,信用评级制度被美国政府及管理部门归于联邦证券管理法律系统以后,还未成立针对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管理与问责体制。正是因为缺乏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和权重责轻制度错位,引起了信用评级业道德风险,为危机广泛延伸和爆发埋下隐患。

3借鉴美国经验深入分析我国金融管理系统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借鉴美国经验对我国金融管理系统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证,我国金融业于上世纪90年代真正兴起并发展,我国通过金融改革实行严格分业经营和管理制度。金融管理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并不互管的行政和事业机构组成,还设置除这四部门外的财政部等多部委领导参与的金融管理联席会议。据有关资料及学习研究,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仍是目前我国金融管理存在缺陷,特别是多头管理监管权力分散,不利于管理实施且有悖效益原则。

第7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2009年全球经济下跌0.6%,西方国家下跌3.4%,国际贸易萎缩23%,国际直接投资下降37%,失业人数增加3000多万。2010年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增长乏力,美欧经济仅增长了2.8%和1.7%,全球经济增长5%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带动的。今年疲势依旧,西方国家赤字增加,债台高筑,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劳动群众示威此起彼伏,表达自己的不满。西方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它周期性地出现,隔七八年必来一次,不自今日始,也不会至此结束。但这次金融危机有其特点,告诉了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值得加以研究。这里仅提出几个与我国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有关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是由次贷泡沫破裂引发的,是虚拟资本天马行空式的发展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必然结果。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暴露出资本逐利的本质,逐利达到反常的程度,不仅使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激化,而且使借贷资本与实体资本矛盾激化,借贷资本之间的矛盾激化,危机必然爆发。

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股票、有价证券、国债为代表的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它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是虚拟的,只是代表有权取得未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所有权证书。股份制和债券制可以使资本与资本持有者分离,使资本持有者的资本在保持资本所有权并索取一定剩余价值权的基础上与实有资本相结合,使闲散资本通过买卖流通集中集聚和重新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这是非股份制经济所不能完成的。它这种可以分离买卖组合,所有权及剩余索取权含量会随着其市场价值变化而变化波动的特点,使之既具有集聚资本、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作用的一面,又具有风险、投机和欺诈、破坏生产力的一面。由于股票价格会受供求关系、舆论、政治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预期股息收益成正比,而与银行利息成反比,可以脱离实体资本实际运行状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投机和欺诈,成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指出:股份制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一种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 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恩格斯说:证券交易所是资本主义赢利的顶峰,在那里所有权完全直接变成了盗窃。

100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再发展到金融资本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寄生性与腐朽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虚拟资本及其投机、欺诈性也有了新的更大发展。其生产职能下降,投机、欺诈职能上升为主体地位;聚集资本的职能下降,利用资本运动逐利的职能上升为主体地位;规模无比增大,实体资本规模下降,虚拟资本规模上升为主体地位。2006年美国金融衍生品总量达518万亿美元,是GDP的40倍,其中各种债券和资产券是GDP的6.8倍;现在金融衍生品总量则发展到高达GDP的418倍。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由1960年的29.7%,下降为1980年的23.5%,1987年的20%,2007年的不到12%,虚拟经济和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上升为80%,而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则占到总利润的70%。美国本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质生产基地,能源、钢铁、汽车、制造业都居世界第一位,这些年来这些产业都逐步衰落了。制造业不断空洞化,证券业、军事工业以及与军事有关的高科技研究却疯狂发展。美国每年军事开支高达5000多亿美元,军事开支占世界军事开支的40%。债台高筑。2010年,美国公债达到11万亿美元,占GDP的54%和税收的674%,每年借款占税收的248%。美国财政部必须每年再支付其债务的一半以上,国债券利息占到债务负担的34%。不仅国家负债,老百姓也负债。美国家庭私人负债由1979年占GDP的46%,上升为2007年98%,负债比自有资金高50多倍。1974~2008年,美国家庭负债由6800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④平均每个家庭负债21.7万美元。

其他西方国家的情况也是这样。二战以来,西方国家GDP年平均增长不到4%,全球贸易年平均增长6%,但货币则以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4%,股市值年增长达到14.8%。2010年全球货币交易额超过1000万亿美元,其中与物质生产有关的仅占1%,货币存量比GDP高16倍。2007年,世界外汇资本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为3259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GDP的67倍;2009年,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量4.2万亿美元,是商品和服务量日交易量的90倍;金融衍生品场内交易日成交量10万亿美元,达到产品和服务日交易量的200多倍。2010年全球债券市场109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9倍。⑤2010年,欧洲的公债相当于GDP的80%,其中英国为100%,日本为204%,加拿大为100%,法国为77%,希腊为135%,其中2/3是欠国外的。

西方国家虚拟资本如此疯狂地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本性的必然反映,是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发展的集中表现。

第8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为规避这样的“顽疾传染”,国内外理论界则始终把防范金融危机传播机制作为经济发展头等要务,并不懈致力其研究当中,竭力从看似杂乱无章、并无关联路径中辨识相似或相近的特征,在跟进的特征突破中寻觅一种预防危机“重演”的有效手段。有知名学者曾提出,市场中一旦出现与市场汇率不协调“音符”,即便是政府的“强硬”宏观调控,其结果也必将是背道而驰,金融危机则一触即发。尽管学者研究危机问题的立意视角各有不同,但基于实际结合理论研究问题的思路是相通的,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金融危机路径的理性辨识。路径一:共生因素的辨识。一般而言,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协调价格运动多由共生因素导致,由此而引发的各国货币危机皆源于此。该理论辨识点在于突出解释了一些新型工业国家货币危机的根源,在遭受国际商品的价格冲击影响,国内货币危机通常会一触即发,而危机的“罪魁祸首”则是来自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调整政策,即便再多一些挣扎,也如同风雨中娇弱的身躯难以撼动大树一样,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路径二:外贸危机的辨识。用一句形象的话讲,外贸危机就是国内危机通过贸易活动形成国际外溢,从而引发国际“连锁式”金融危机。该理论辨识点强调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提出国际贸易危机其传导渠道不仅限于贸易国之间,由此还可带来第三方市场的动荡,也就是说某国家的发生货币贬值,在出口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无形中也间接性掠夺了同类商品生产、供应国家市场,其结果则是国际性市场预期将被无情打压,贬值国汇率势必险象环生,最终诱发货币危机。路径三:资本市场的辨识。资本市场作为老生常谈的话题,重拾话题又有新的市场说法。国际化资本危机新的表现形式为跨市场的金融危机,资本国际化的渗透无形加剧其危机的“蔓延”和“传染”。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流的层层深入,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也逐渐挣脱了国界限制,而彼此紧密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形下,一种国际流动性货币资产频繁交流在所难免,一旦其中某个国家发生流动性危机,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头寸拆借缓解,尽管能短期奏效但也无形加大了他国潜在的货币危机风险。倘若国家间的资产运动具有高度共性之处,则金融危机可借助跨国市场背景下的套期保值迅速外张,造成他国“再蹈覆辙”,显示出跨国危机的“传染高发性”。路径四:投资波动的辨识。投资者的市场运作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相关价格波动的主要诱因,不规范的投资行为极易引发金融危机。对投资波动的辨识,应着眼于投资心理预期与资产市场调整行为的冲突环节。金融市场由此而导致的波动与前三种大有不同,这种波动的出现并非国家的经济实体基础暴露非稳定性,而是一种由投资者单纯行为导致而成的资本短期异常流动与大幅资产调整等,由此带来某国国内以及跨国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骤变波动。

二、源自危机“跨国传播”的病态机理探析

爆发初期的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为主表现在国内市场,但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驱使,这种局域性的小范围危机则极容易蔓延,借助外贸渠道就可轻易传至其他国家,如同“肿瘤”般孳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规模危机。外贸活动是其借助的主要传播渠道,贸易伙伴与竞争对手是其实现跨国传播的主要力量。究其病态传播机理主要如下:(一)贸易伙伴传播机理。这种传播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直接双边贸易传播,通常情况下,“危机源”主要通过外贸交易、对外商品及货币投资等扩散路径,将本国风险传播扩散到其他合作贸易国。其病态机理主要是,危机源头国家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形成本国货币在短时期内大幅骤然贬值,带给贸易合作国家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同步增加的巨额贸易赤字。阵痛之余,合作国的外汇储备也骤然减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被动经济趋势也极容易让这些国家成为国际货币投机者的冲击对象,结局更不容乐观,最终将遭受货币危机的冲击。在此情形下,危机源头国家大幅的短期货币贬值必将同步拉低贸易国家的价格水平,造成贸易合作国家价格消费指数的整体下降,相对合作国家居民消费,国内市场的货币需求量也相应减少,而外币兑换需求则反其道而行之,短期内骤然上升,对外汇储备无疑又“雪上加霜”,更加严峻的货币危机如履薄冰,极易导致再次恶性循环。(二)竞争对手传播机理。如此称谓的传播可理解为间接性双边贸易传播,究其根本,尽管对象不同但也是凭借贸易联系与对手国家将危机“传染”开来,所不同的只是传播形式与贸易伙伴传播略有不同而已。可将此传播路径如此假设,A、B两国为竞争对手,倘若A国遭受了货币危机,在大幅贬值出现的同时也将带来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的短期“利好”,而竞争国B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绝不可“袖手旁观”,危机面前也必然是采取相应的货币贬值政策积极应对,同步刺激跨国贸易。表象看竞争对手B国的做法似乎无可非议,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实则不然,该种情况一旦出现,B国则会无形增加被投机者实施货币攻击的潜在风险。同样使原本只发生在一国之货币危机扩散、蔓延成跨国型多区域性质金融危机。

三、整合国内“危机免疫”的应对策略思考

经济全球化彻底打破了国际贸易传统格局,使得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行展现出系统性与复杂合的时代特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提速经济做出整体努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复杂式、传染性与强破坏性等负面话题。如何做好“危机免疫”相继成为各国预防、化解金融危机的“众矢之的”,致力落实两点要求,处理危机时,既注意危机系统的结构研究与功能探索,有注重“危机免疫”的整体。落实到经济发展当中,要求国家整体形成紧密性贸易关联,自对外贸易体系的功能整体改善着手,依托调节系统与配置资源效能“强身健体”,达到减缓风险传递的把控能力。全球2007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是喜人的,这其中虽然经济运作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其整体破坏程度还非常有限,十年的经济发展走向令我们十分欣慰,足以这样告慰我们前进中的祖国:十年中国经济不懈于发展正常态;十年间我国的外汇储备始终处在持续递增态势;进出口贸易仅在2009年偶现小幅波折,但很快归位平稳增长局势;我们的外债余额始终控制在理性区间;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则一直控制在合理的态势区域,人民币并未发生大幅贬值的情形。这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说明2007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平稳喜人,尚未发生货币贬值、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及经济衰退等类似金融危机诸多感染迹象。但所有这些并非我们做得尽善尽美,工作中也并非高枕无忧,依然需要落实相应的必要措施,切实增强“危机免疫”能力,拓展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首先,立足内需策略发展,降低外贸经济依赖度。纵观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出入度与节点权整体排名,全球前五的荣耀无不令国人欢欣鼓舞。但我们这样一个进出口大国,也意味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我们国际贸易的经济依存度还相当高,尽管与世界国家贸易有着联系紧密的优势,但反应在侧面的问题也让我们尴尬不已。从跨国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分析,我们这种外贸依存度将导致遭遇他国金融传染风险的危机概率异常超高,鉴于这样的情况,未来我们应立足内需策略发展,将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源置于国内市场,适度降低外贸经济的依赖度。虽然过去几年的外向型经济对提升国内就业率贡献突出,但从发展的眼光看立足内需才是经济制胜发展的法宝,也是消费拉动更持久、经济发展更安全的动力之源。第二,拓展对外贸易空间,构建经贸伙伴多元化。置身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天,要想成就更快的自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高效融入。相对我国发展而言,以往历史上与日本、美国的贸易频繁接触,固然保持了国际进口额、出口额多项指标的持续增长,但相比未来发展所需还远远不够,更不应该仅限于此,基于贸易国过于集中考虑,这种现象极易诱发感染危机。本着惩前毖后的原则,今后我们应重力拓展对外贸易空间,吸引发展新的贸易协作伙伴,尤其要切实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联系,携手打造经贸伙伴多元化的新格局。第三,助力国际金融货币协作,维护国际金融稳定效能。置身国际金融与世贸经济,则必须自觉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否则,任何国家均难以独善其身。关于这一点,仅从危机的传播渠道便可透视一二,要想破解危机,惟有将“传染源”杜绝于国门之外,方能终止危机,杜绝扩散。作为快速振兴的经济大国,我们应当积极投身国际货币金融协作之中,也只有这样,持续发展的经济强国方可续写可能,我们的身边才能有一个更为稳定健康的国际金融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成,王建军.国际金融危机:直向性传染到交叉性传染的动态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09,(6).

[2]谢尚宇,周勇.次贷危机中的传染机制研究和策略分析[J].管理评论,2009(2).

第9篇: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关键词]危机干预 辅导员 专业化

[作者简介]曾亚纯(1977- ),男,湖南株洲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党办主任、学生管理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各类学生问题的与日俱增,高校俨然时时处于“危机”之中。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对高校学生危机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危机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心理危机。随着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学生个体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如自卑、自负、强迫症、幻想症、焦虑不安、行为偏激、情绪失控等行为常有发生,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的现象。面对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着不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尽一致。由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不再像高中阶段,更多的是独立、个性和张扬,加上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导致部分同学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紧张、个人行为怪异等。高校当中存在一些特殊群体,包括贫困学生群体、家庭变故群体。贫困学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求学,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家庭变故包括父母离异、父母病故、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等,这部分群体容易出现孤独、排他性、仇视社会等倾向。大学就是一个社会,同样存在心理弱势群体,这部分群体成为高校心理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

2.生理危机。高校中身体不健全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身体的残疾和异常性,使他们成为一个与正常学生不一样的群体,身体残疾学生的不自信,成为与正常学生相处所产生的心理危机的源泉;同样高校学生个体出现的突发疾病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及家庭经济危机,也尤为突显。

3.网络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一种工具和时尚,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完成学习、资料查询和娱乐,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不再封闭在一个密封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与真实的社会接触,随之而来的却是由网络引发的各类事件,如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网络赌博、网络人身攻击、网络个人隐私的曝光等。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的自由性和无约束性,导致网络发言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导致夸大宣传、制造恐慌;同时网络欺诈、网络人肉搜索、网络人身攻击等网络暴力现象在校园中也时常发生。在现实环境下的黄、赌、毒在网络空间同样存在,学生为了获得刺激,追求金钱,在网络上参与黄、赌、毒。同时网恋也成为一种校园时尚,但学生缺乏认知,出现因网恋造成伤害的事件。由网络引发的其他各类事件,同样存在校园中的各个角落。

4.。高校作为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容易爆发。面对校园,其危害性和影响面更大,涉及学校、学生群体、家庭、社会,需要积极面对和有效处理。

5.就业危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学生进入学校后,需要面对最大的问题便是就业。目前,各类大型招聘会,成本高、成功率低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共识,毕业生群体已经成为弱势群体。面对金融危机,就业机会的减少,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出现读书无用论,高校毕业生及学生家长整体情绪低落和复杂,并成为潜在的危机。因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危机同样存在,这种危机会在学生入校后产生,并相互影响。

6.社会政治性危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社会环境,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冲突也引发了高校学生危机,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战机南海相撞、中日纠纷等国际重大事件无疑影响着高校学生,这部分群体觉悟高、社会精英意识强,参与社会重大事件意愿强。但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和阅历少,容易被误导,年轻人的激情和冲动,往往容易让简单事件复杂化,并带有社会色彩,容易被利用。由于社会重大事件引发的校园动荡,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危机产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高校学生所产生的各类危机,需要一支危机处理队伍,及时化解危机,在危机发生后对危机进行及时干预,将危机发生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但面对危机却存在着制度上的问题。危机干预及处理的队伍主要来自辅导员,但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目前高校的体制环境内却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