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就业前景范文

地理学科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科就业前景

第1篇:地理学科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大类招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方师范院校

21世纪初,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低年级实行大学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1]。此后,“宽口径、厚基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2010年基本形成“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招生培养新模式。2020年,有1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占同类型高校数量(134所)的85.82%,其中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院校[2]。大类招生改变传统按特定专业的招生方式,一定程度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使其获得更多有机会深入认知各个专业,并根据自身兴趣实现专业双向选择,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主要承担中小学地理教师培养和教学理论创新的任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既沿袭了地理学专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教学内容,又涵盖了软件应用、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等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4]。与地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培养学生地学数据获取、管理、应用、分析能力为主,能在生态、环保、规划、教育等各个领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研究、开发等的复合型科技人才[5]。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科学师范生及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生以地理学一级学科统一招生,招生、专业分流、教学、就业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大类招生前后的招生规模、生源、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初探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专业招生情况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有190个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表1),其中师范类院校50所,数量最多的三个省市有江苏省(18所,师范5所)、河南省(13所,师范5所)和湖北省(12所,师范2所),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总的招生规模达8000~9000人,男女比例接近1∶1,文理科招生比例为1∶9。重庆师范大学自2003年至2019年招收地理信息专业学生,每年招生规模40人左右,2020年招生规模升至50人。2021年,重庆师范大学实施地理科学专业大类招生200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5人。生源主要来自14个省市,本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宗旨,生源配置以重庆市为主,招生人数141人,占比达71%,其余以四川省居多,占比15%。文理科招生比例为4∶6,明显高于全国。

二、专业分流方案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模式中重要的环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类培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定选择专业。分流方案是进行专业分流的前提和依据,主要有分流对象、分流依据、分流程序、分流时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6]。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学生分流专业以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等为主,在校学习1~2年通识课程后,按照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成绩排名等进行专业分流,部分师范类院校为了平衡各专业,从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教学实践能力三方面综合实施专业分流。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按照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分流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专业分流的基本原则包括:(1)学生志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积极瞄准社会的人才需求,综合考虑近期、远期社会需求和学院的发展,合理进行专业分流。(2)公平、公开原则。专业分流工作执行成员负责领导和执行专业分流,监督成员负责分流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根据专业分流方案,确保每个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透明与公平。(3)各专业(方向)接收学生的人数要兼顾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按照志愿填报结合绩点排名的方式,在第一学年结束后,每名学生只有一次专业分流机会,分流以后不再进行转专业设置,与国内其他高校分流方式基本相同。

三、教学改革

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培养期望是地理科学教育方向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具备师德情怀高、教学能力强、育人效果好、发展后劲足等能力[7]。地理信息科学方向学生从应用、研究工作,具备动手能力强、领导中小型团队、设计开发新产品和新系统等能力。教学中,需要优化师资团队,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引导,合理科学安排分流前的通识、学科基础教育和分流后的专业教育。

(一)优化师资团队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既要有扎实地理学功底的教师,又要有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相关教学研究的教师。大类招生后,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团队成员共50人,学缘结构多样,专业教师来自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近20所国内外大学。学科背景涵盖了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灾害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特色和学科优势,有助于教师团队交流和共同学习,更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培养高层次教育科研人才。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变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习效果和学生个人发展,从全程教师讲授到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过渡,将导入法、举例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法相结合,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加强地理学知识的感官认识。如开展地貌、地质、植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并结合区域遥感图像,深入了解遥感图像如何记录地物信息,开展植被、水系、农田等各类地物信息的光谱特征认识和遥感图像地物识别等实践。通过地理事件、现象导入课程内容,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件,讨论区域特征及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地形、气象、地质结构等),激励学生逐步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兴趣,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不同类型院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特色不同,所开设的课程也具有明显差异。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可分为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测绘等几大类。其中,依托传统地理学为基础开设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占比最高,如北京师范大学占比34%,华东师范大学占比54%,东北师范大学占比38%,其次是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师范大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占比均为22%,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为17%和8%,东北师范大学分别为19%和24%。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依托地理与旅游学院,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为主导,占比30%,其次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比22%,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类占比均为18%(见下图)。大类招生后,将思政类通识必修课均放入第一学年。同时,加入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如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地图学等。强化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深入认识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了解专业内涵特征,明晰专业如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便于后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突破专业单一培养的局限性,强化学科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据各高校地理学专业分流调查情况看,部分高校经过1~2年的专业引导和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都能较清晰地了解各分流专业,如陕西师范大学80%的学生非常了解分流专业,有25%的同学改变了最初专业选择意向,多数学生选择分流专业的依据为个人兴趣、专业发展、就业方向及教师团队等。经过学生志愿填报后,80%以上的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表示满意[8]。而部分高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专业分流政策了解不够,分流专业选择意向不清晰,出现“一边倒”的专业意向不均衡现象,学生未进入理想专业产生心理落差等[3]。同样,在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也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面临的机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分数提高。大类招生之前,地理科学师范类是按照一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类按照二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纳入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全部学生按照一类本科招生,招生规模和生源成绩较往年有明显提升。(2)大学科、大专业的理念下,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地理学基础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交叉融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全面认识,构建综合地理学知识体系。(3)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习兴趣浓厚。专业分流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通过前期专业导论和各类专业宣讲,学生对专业的知识构建,专业的未来发展及就业前景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的选择专业,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高,学习动力足、投入时间多,参与教学、实践等热情高,教学效果好。面临的挑战包括:(1)学生对专业分流知晓度低,影响学生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在分流前,大部分学校仍有近30%的学生对专业设置、分流程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专业就业等方面了解不足,存在不理性填报专业的情况,录取后,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低。(2)地方师范类高校以培养地方教师为主要目标,而地理信息科学等非师范专业就业方向不明晰,易导致专业分流“一边倒”。学生在报考地方师范院校的初衷是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区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范围宽泛,不能聚焦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学生无法将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的行业需求相结合,导致就业信心不足,大批学生选择地理科学专业。(3)学生个体差异大,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多种因素影响专业选择,如学生的兴趣、学习和科研能力、专业就业形势、专业教学实力、专业分流限制等因素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专业分流之后部分学生对分流专业的承诺水平低,缺乏专业认同度,学习投入程度低,学习效果差。因此,在专业分流前,对学生进行分流政策的详细解读,阶段性地进行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宣讲;强化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引导,结合学生自身特征,明确就业方向;加强GIS和RS的实习实践,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过程,提高专业自信心和认可度。

结语

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招生、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化,结合部分师范类院校大类招生的学生情况调查,浅谈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参与大类招生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大类招生与培养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立足本土,地方师范类院校调整招生模式,在适应变化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宜本校、本科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尤西林.当代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改革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217.

[2]谭颖芳,张悦.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1):81-91.

[3]王永桂,王禹熹,谢渝.大类招生模式下地理学专业分流的挑战与策略———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1):42-46.

[4]高思超.“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1(04):1-3.

[5]张晓露,王妮,孙铂.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6):232-233.

[6]李莉.大类招生制度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分流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01):112-115.

[7]胡最,刘沛林,郑文武,邓运员,邓美容.地方高师院校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3):140-142.

第2篇:地理学科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设计与开发 地方院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42-0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融合了地理学、测绘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展现了超凡的学科融合能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在国土、测绘、气象、地震、林业、军事、水利、环境、交通、环保等领域,全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1]据统计,全国共有350多所高等学校近800个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2]矢量化与建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GIS软件开发与系统管理分别是GIS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三个层次技能。GIS软件开发是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占GIS从业人员的32.01%。[3]各高校GIS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GIS开发能力培养。[4]地方院校GIS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GIS设计与开发以行业结合应用型为主。故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GIS应用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院校受生源、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条件等影响,GIS设计与应用教学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GIS设计与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设计与开发经验,同时需要丰富多彩的实例演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IS设计与开发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功底。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女性比例较高,其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功底相对薄弱。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GIS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以组件式开发为主流。[5]通过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组件,可以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的GIS应用程序,嵌入常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为进一步与应用行业融合提供接口。目前,各高校GIS设计与开发大都采用组件开发,且一般选用ArcGis,SuperMap,Mapgis,Mapinfo的二次开发平台。

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强。GIS设计与开发以应用开发为主,需要依靠大量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科交叉性强。本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学科和具体应用行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融入行业应用当中。3.教学方式灵活。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GIS设计与开发常采用项目教学法[6]、分组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能动性。因此,GIS设计与开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教学。[7]以实践操作深化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不断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顿悟。

二、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探讨

(一)强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

GIS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需要配套一系列课程构建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来辅助教学。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3.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原则[8];4.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5.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课程可调整性原则。

基于当前对GIS设计与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院校课程设计情况,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GIS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等课程,囊括了GIS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全面反映了“概念―原理―方法―操作―应用”五位一体的特征。

(二)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GIS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实验教学过程多采用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进行程序演示与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编程重现。在此模仿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关注了代码的书写,而未能主动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程序运行成果所获得实践成功的成就感。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架构示意图

项目示范型。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从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进行分析、讲解、示范以及实践,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

团队协作型。GIS设计与开发设计项目过程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教学知识点假设项目背景拟定题目,教师担任指导,由学生分组自学、协作完成教学工作。小组中一人负责问题分析,担任项目甲方,负责提出需求;一人负责与甲方沟通,建立规范化需求清单;两人负责系统设计与系统原型快速构建;一人负责项目测试;建立系统设计之后,全组分工协作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开发竞赛型。GIS开发大赛注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选题、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最后的测试,周期长、任务多样、难点多,能锻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磨炼学生意志,非常接近工作状态,能使学生尽早接受社会竞争。目前,除ESRI和SuperMap每年均会举办一次全国性GIS大赛外,很多高校会举办一些校内竞赛,其中GIS设计与开发均是其重要的竞赛项目,这为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型。通过与相关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和接触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辅助完成项目的同时,熟悉项目流程、认清重点和难点、提升开发技能等。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项目阅读能力。

软件测试型。通过对GIS系统进行黑白盒测试,发现GIS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常见Bug分布情况,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避免自己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就业引导型。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进行应用行业分组,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联系,举办企业专题、行业发展前沿、就业指导等讲座以及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业务流程、观摩企业成果,扩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知识面,了解业界动态,建立行业发展与GIS应用交集,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三)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GIS设计与应用课程群学科交叉广泛,知识增长点众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展学科领域和提升知识结构,以优化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多数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教研仅限同门或相似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9]众多实践表明,科学研究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与抓手。科学研究可以以项目为纽带团结各层次、各学科人才,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建立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项目资助与带动下,才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更新、人才交流,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教学与研究,形成良性的“引进、培养、锻炼”长效发展机制。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凝练研究方向,覆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教学团队。

三、结语

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GIS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GIS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GIS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以及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多模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可丰富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转变,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优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董隽.高等综合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9(1).

[3] 赵银军.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4] 蔡菲,孙英君,单宝艳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GIS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6).

[5] 钟广锐.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7(2).

[6] 黄猛,李攀.项目教学法在地里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2(5).

[7] 赵冠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4).

第3篇:地理学科就业前景范文

拥有370年历史的大学

该校位于荷兰人文荟萃的重镇乌勒特支,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闻名于世。大学所在的乌特勒支还是一座学生城,有近2000年的历史,现有居民约30万人。数条运河穿过并环绕着市中心,112米高的古老而美丽的大教堂塔楼,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绚烂的景色。它不仅是荷兰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也是人才、知识汇聚的中心。

今天的乌特勒支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最有名望、集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高等院校。大学有14个院系,开设了70门学位课程。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体系中,学校一直把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从1901年以来,乌特勒支大学有多达12位学者和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如伯伊斯・白贝罗、东德斯、鲁道夫・马格努斯、范乌尼克和弗罗伊登塔尔,专业涉及物理、化学、经济、生理学、医学等领域。乌特勒支大学在这些领域达到了世界最高的学术水平。

乌特勒支大学共开设有47个学士项目,162个硕士项目,其中英文授课的国际硕士项目多达84个。专业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药、计算机、人工智能、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学科。硕士项目分为研究的或是专业的两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或是将来成为理论研究学者,或是成为专业人才,选择不同的项目。并且每个硕士项目都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课程,每个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计划学习。

乌特勒支大学现有21000名学生,7000名教职员工。大学及其分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科学领域,其中包括:艺术、生物科学、化学、地球科学、法律、地理学、数学及计算机、医学、心理学、物理及天文学、社会科学等。

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乌特勒支大学学习,可以感受到很强的学术研究氛围。授课老师均为顶级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到学术研究领域。富有教学经验的小班授课,更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并且老师还会鼓励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以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学生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之中。

乌特勒支大学为国际学生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除了安排住宿、办理签证、接机、介绍活动、帮助开立银行帐户以外,还有学生顾问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管国际学生已经达到了英语的入学要求,在乌特勒支仍然可以选择语言培训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还有荷兰语可以选修。遍布学校各个院系甚至学生公寓的计算机网络,使学生们可以方便地上网。

此外,大学为了吸引国际优秀的学生,为硕士学生设立奖学金项目。优秀学生奖学金最高金额10000欧元,每年授予60个优秀的国际学生。DELTA奖学金的额度为5000-8000欧元,每年授予20名来自中国、印尼、南非、台湾的优秀学生。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乌特勒支大学经济学院的主要入学条件,是考生必须达到雅思6.0(学术类)的英语语言标准,并通过经济类数学入学考试。

值得申请者特别关注的是,同样是知名学府,就留学成本而言,乌特勒支大学学费是世界名校中最低的,而且,学费按学年分期交付可进一步减轻家长的经济压力;比留学英、美一般高校学习成本至少要低30万元。另外,荷兰是欧盟成员国,而且拥有大量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高等院校,经济学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入学要求:

1、大专毕业、大学二年级以上学生、毕业生;

2、拥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或雅思6.0分,托福550分);

3、荷兰语要求:来荷兰学习半年至一年的荷兰语课程,通过国家二级语言考试。9月开学,六个单元,每单元454欧元(参考),每单元六个星期。

报读乌特勒支大学荷兰语授课专业的高中毕业生,各专业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求测试数、理、化。通常报读化学、生物,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求测化学,其它专业要求测试数学和物理。英语有时不要求测试,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某些教材是直接用英语编写的。

学费:2,950荷兰盾(约 9,735人民币 换算率1:3.3)/年

第4篇:地理学科就业前景范文

一带一路谋略远,欧非东亚共双赢。

两千年前,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惠互利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

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带一路”将给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契机。那么,“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使哪些行业最为受益呢?与这些行业相关的大学专业又有哪些呢?下面请跟随我的镜头,一探究竟。

镜头定格1

文化交流的剂――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广角

国家间合作共赢的基础在于语言的沟通和对文化的认同。“一带一路”的轨迹遍及众多东南亚地区国家,这些国家的民众都涌现出学习中文的热潮。据了解,目前全球汉语国际教育老师仅有4万名左右,相对市场近200万名教师的需求量,缺口相当大,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老师成为各所国际学校争抢的香饽饽。

专业微距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专业,培养能够在国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研究在涉外事务中汉语的应用、翻译或教学的方法与技巧。通过理论学习、语言训练等途径,你可以掌握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学知识,具备较为扎实的中英语言功底,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翻译或教学技能,从而能胜任各种涉外事务的工作。

该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和英语两大部分组成,如果从一个高中生的角度来看,就是对中学语文和英语的精修。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英语,喜欢与人交流,愿意接受不同的文化,那么这个专业很适合你。

大学群像

“985工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普通院校:北京语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很多人考该专业的研究生,是因为该专业的研究生第二年有出国实习的机会。不同的院校拥有的资源不同,拥有出国机会最多的学校主要有两种:孔子学院(是做实习老师,不是做志愿者)和中外合作院校。开办孔子学院较多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

镜头定格2

贸易沟通的桥梁―― 小语种

专业广角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许多企业走出国门,寻求新的发展带来机遇。随着战略的深入,企业间的贸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少企业都开始注重小语种人才的储备。据了解,“一带一路”涉及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和中非等国的40多种语言,考生们如果想要填报小语种专业,可以多多考虑俄语、波兰语、匈牙利语、阿拉伯语、泰国语、马来语、缅甸语、老挝语等专业。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势必能迎来广阔的就业前景。

专业微距

小语种这个称呼实际上是个“小名”,它的学名应该叫非通用语。在我国,由于绝大部分中学开设的外语课程都是英语,各高校招生的外语专业也绝大部分都是英语专业,所以,大家习惯把英语以外的语种统称为小语种。

由于开设俄语、日语的院校和招生人数比较多,有的学校便没有把它们列入小语种单招目录中,而是放到了统招计划内。

小语种专业与一般的专业不同,由于它培养的是特殊的专业人才,而学生上大学之前又从来没有接触过它,学习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天赋,如口齿伶俐、模仿能力强、对语言反应敏感等。在此提醒大家,如果你唱歌跑调、五音不全、口齿不清,很有可能不适合学习外语,尤其是比较陌生的小语种。

另外,由于民族、地域、风俗、历史等原因,对中国人来说,学习不同的语种也有难易之分。比如阿拉伯语,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在各大外语院校中就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三分钟的韩语,三小时的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学习阿拉伯语的难易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大学群像

全国外语院校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这些学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种类多,办学实力雄厚。

镜头定格3

专业广角

目前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定,预计在未来,中国将以这些已有的经贸合作为支点,逐步扩展和深入与这些国家的合作。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政策,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专门人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订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专业微距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实务以及国际贸易法规等内容。学生要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如果你在高中时代打下了深厚的数学基础,那么你便可在这个专业的学习中如鱼得水。

各类型企业对应聘者外语能力的要求略有不同,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常要求应聘者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要求应聘者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

镜头定格4

专业广角

无论是贯通西北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连接南部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异域风情,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人们勾画了一幅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新蓝图。在这幅蓝图中,旅游业注定会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专业微距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和管理,学生毕业以后并不一定要做导游,也可以到政府部门、规划设计单位、会展公司、度假区、酒店以及主题公园从事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

该专业是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课程内容跨度较大。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说明里都会提到“涉外”两个字,这就说明英语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借“一带一路”的东风,进入相关的涉外旅游企业工作,大学期间就要多熟悉这些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多了解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在这些企业里工作,经常要处理英文文件,也经常会和一些外国人打交道,英语好的学生在应聘这些企业时会占很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