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方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所谓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构建统一的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原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自的前提下,将企业的内部会计机构及相应会计岗位撤销,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处理各项会计核算工作,落实会计监督职能。经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企业通过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可有效提高资金流动效率,合理规避企业会计风险,提高管理质量水平。因此,本文提出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方法与路径,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一、加强对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视程度

通过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可有效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与会计管理效率,发挥企业资金利用的最大价值,也可从源头杜绝腐败行为,消灭企业内部的不正之风。首先,企业实行核算管理,必须加强宣传工作,确保各部门意识到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了解会计集中核算的职能,配合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不断增强会计集中核算的认知能力,积极学习国家的财经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将会计集中核算视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再次,企业严格遵循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开展工作,强化日常管理,确保各环节的稳定运行。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若想顺利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目标,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的支持与约束作用。无论是认定损失、确定公允价值还是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都需要构建一个完善、有力、公正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来说,除了贯彻落实会计准则以外,还需要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杜绝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这就要求企业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核算意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会计集中核算过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当企业获得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就可以指导会计工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实现盈利目标。

三、强化预算管理的落实

若想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构建一个完善、与实际相符的发展标准,对预算支出科目进行优化,做好预算的编制工作;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提前编制预算的方法,适当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完整化,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及各个环节;对于预算单位的各项财务支出来说,必须严格遵循规定和标准,将相应的科目列入到预算中,严格审核并批准,要求各个部门按照预算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开源节流意识;同时,还应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及预算执行等整个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采取追踪问责模式,形成全员预算管理意识,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保障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效率

通过保障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效率,为各项会计职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也是实现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目标的关键。首先,会计集中核算遵循《会计法》的相关规定,采取不相容会计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将会计责任制度落实到位,确保不同的会计岗位之间实现相互制约;其次,了解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落实会计监督职能;作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必须加强和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以获得更多的支持与理解;如果被核算的部门存在违法乱纪行为,需要及时上报领导;再次,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够在工作中坚守原则,杜绝违规操作行为。

五、发挥监督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企业内部提出审计策略,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严谨性,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与管理;其次,发挥外部监督的保障作用,包括审计、税务、财政及工商等行政部门,以及证券、保险、银行等部门也具备依法检查的权力;如果发现存在违反制度、违反法律的现象则严惩不贷,杜绝同类事项的反复发生,熄灭违法乱纪的不正之风;再次,组织、完善注册会计师队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这就需要会计事务所加强重视,实现规范化建设,更好地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水平,有效规避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落实法律责任;最后,优化社会范围内的会计信息环境同样重要,在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中,才能更好地满足会计需求者的多元化要求,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由上可见,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在企业成功运用,可有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通过整合人力、财力、物力,加强监督与控制手段,协助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约束与管理作用,促进企业资金的优化流动、落实预算管理任务,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建英.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探索[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2]赵淑玲.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3]张睿.我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9).

[4]宾正良.论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监管[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第2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企业发展会计电算化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劳动效率,满足企业内部和社会上有关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管理要求;二是通过电算化的具体实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为了使会计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作用,为企业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少企业砸下重金购买国内外软件,甚至高薪聘请所谓的人才,来做这个项目以达到目的。但是,结果总是失望大于期望!电算化所带来的效益甚微,其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有一条却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没有系统地运用会计电算化实施方法来引领、指导这个项目系统的实施,使企业需求与软件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效用,造成需求与软件系统的偏差,导致项目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不能认为购买了软件、安装了设备,电算化就算是搞起来了。目前,很多优秀的会计核算软件都提供了相当多的功能供用户选择,因此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之前,应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各种管理要求,作好详尽、细致的准备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且熟练运用电算化项目实施方法,能够有效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避免 “出错――改正”的实施途径。

一、会计电算化实施方法主要的内容及其达成的工作任务

(一)会计电算化实施方法的主要内容

1.项目准备

项目准备是任何项目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即为项目实施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项目人员、项目计划和项目有关初始约定的一系列相关活动。主要任务是根据项目方案和企业情况,解决项目做到什么、做什么、如何做和谁来做的问题。主要包括项目启动和方案制订方面的内容。

(1)项目启动。项目启动主要是在项目开始前,对企业电算化项目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立项分析、企业方项目组织和顾问方项目组织的建立、项目前期文档分析、企业背景研究、与企业交流项目组织要求和项目公约,并开展项目启动交流。

(2)方案制订。项目方案制订是在项目启动后,对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日常业务处理等进行的调研活动,是确定项目实施的方案,建立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实施顺序和总体性的、阶段性的实施计划。项目实施计划是项目实施的指南。

2.蓝图设计

蓝图设计是国际通用的一种企业建模方法,是用一种企业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说明复杂的过程,它是一种清晰而又简单的描述方法,只用少量不同的符号,以集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定义了什么人必须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法去做什么事情,这种描述方法使得非专业人员也可以理解复杂的业务过程。

蓝图设计是实施过程中关键的环节。蓝图定义的过程就是企业将自身业务流程转化为新系统业务流程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会出现相当大的冲突。因此,必须给予相当的重视,采用适当的策略,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现行业务及其流程的整理,一方面可以理清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另一方面可以使实施顾问获得业务规范化调整的基础信息和软件客户化需求的初步信息,为规范企业业务管理、使软件标准化和规范化、实施下一步蓝图打下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确切地说,企业蓝图设计可由标准培训、业务匹配和蓝图确认三个部分组成。

(1)标准培训。标准培训是对企业项目小组及业务骨干进行基于系统标准处理业务及流程的培训,使企业理解和认识系统的管理思想及流程,为下一步企业对系统与企业自身业务的结合打好基础。

(2)业务匹配。业务匹配是指对业务流程方案进行测试的过程。企业先在顾问的指导下整理业务流程,然后通过建立有企业业务处理特征的业务仿真系统环境模拟实现业务匹配,从而确定企业实际业务的处理规范,并且验证前期流程的可行性,确保系统或设计可以满足流程管理所需要,确保企业主要业务流程能够在系统中实现。

(3)蓝图确认。企业经过业务匹配,其应用所涉及的部门范围、功能范围会被明确地界定出来,其业务流程会被清晰地确定。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明确应用信息化系统所需要的静态数据准备范围、静态数据的准备口径,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参数、基础数据的项目字典等系统应用配置管理等也可以明确。

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新的系统业务应用框架、业务运行业务规程、数据准备方案、系统上线方案、客户化方案等一系列企业系统应用的策略和方针,建立起企业整体应用的系统框架。

(二)系统实现

通过前面几个阶段工作的或串行或并行,系统开始在企业中发挥作用。而初始化工作是系统开始运行的必要技术条件,企业在开始使用新的系统时,要注意数据的准备是否齐全、培训是否足够、知识的传递链在企业内部是否已经建立以及每个系统业务的相关人员是否明白: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什么方法去做他应该做或能做到的事。在此阶段,企业必须在顾问的指导下制订并通过阶段性的运行调整,然后固化下来。

为此,系统实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资料准备、最终用户培训和系统上线。

1.基础资料准备

基础资料准备就是为企业电算化项目实施的系统上线做数据方面的准备。具体来讲,基础资料准备需要为系统上线准备出符合系统运行要求所必需的静态基础数据,如会计科目、物料、工艺路线及产品物料清单等。

2.最终用户培训

最终用户培训就是对企业系统基础资料准备后应用系统的一线操作人员进行的培训,该培训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应用信息化系统后的业务培训和软件操作技能培训。

3.系统上线

系统上线主要依据蓝图设计阶段的规划以及系统上线准备计划,将企业现行数据与业务切换到正式的系统中,实现企业静态数据、动态数据的切换以及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行。此时,如果出现蓝图设计的业务流程与系统及业务不对应致使流程无法顺利运行的情况,可以根据业务运行情况对流程进行调整,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验收交付

既然系统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项目管理的对象,那它必然和所有的项目一样,有开始也有结束。对于系统实施这样的项目来说,验收交付不是仅仅发生在某个具体时点的事,它其实贯穿于系统实施的始终。只有让系统实施的这个项目在适当的时候通过验收,企业才有持续改善的基础。也就是说,项目验收不只是过去的结束,更是未来的开始。

验收交付是对在项目实施周期内已完成的实施成果进行总结,并确认双方所做的合同项目实施工作已达到的项目实施目标。通过验收交付阶段后,表明合同项目实施完成,并可投入使用。

(四)会计电算化实施方法的主要任务

实施方法的四个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四个循环渐进的实施阶段,在各个阶段中要分别完成、达到不同的工作任务,来开展实施工作,以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

1.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分析,顾问收集企业资料,包括:合同、项目调研报告项目解决方案等,做到心中有数;建立双方项目组织(通常包括项目实施指导委员会、项目实施小组、业务职能实施小组等);项目现场实施调研;明确和具体化项目实施需求后,确定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实施整体计划。

2.在蓝图设计阶段

(1)选派合适的老师担任不同级别的培训任务。对管理层的培训必须选派熟悉业务和管理的顾问;对操作员的培训则必须由熟悉产品的顾问来做,系统管理员的培训教师则必须熟悉系统配置方法。

(2)顾问组织以企业负责人、中层管理干部、业务骨干等熟知业务的人员为组织队伍,指导该队伍准备业务仿真系统的静态数据和业务数据及仿真运行的关键业务流程,并按业务流程解决方案进行业务流程的原型测试。在每一个步骤中都要由测试人员进行原型测试和确认,不符合的流程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业务解决方案。

(3)建立起新系统业务规程、制定系统数据准备方案、系统上线方案。同时,就系统的实际应用制定最终用户培训方案,对培训内容、方式、范围、人员以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等都做出相关的指定。

3.系统实现阶段

(1)顾问依据企业内的应用范围及涉及的部门跨度,让企业内相应的人员参与进来,共同讨论并协商解决静态数据编码一致性或名称等在理解上存在差异的情况;最终确定企业静态基础数据的编码规则;指导企业组织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准备工作。

(2)实施顾问给企业准备必要的培训资料,包括培训的标准课件和新业务操作规程。但最终用户的操作培训一定要由企业项目组成员来完成;最终用户培训后,应组织严格的考试,确保让合格的应用人员操作电算化系统。

(3)按计划正确、及时完成系统相关的设置工作,指导企业系统上线工作。

4.验收交付阶段

项目总结,完成项目总结报告。报告包括几个方面:项目实施背景、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系统应用的产品和模块、项目实施应用范围和项目实施成果概述。

二、会计电算化实施方法可以规避的风险

(一)缺乏控制的风险

项目实施范围界定不清、缺乏控制,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范围无限扩大,使项目失控陷入泥潭,无法收尾;没有制订出有效的项目整体实施策略与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整体的实施指导思想,造成项目无法达成既定目标。通过建立项目组织、制定总体实施方法、策略等工作内容可使上述风险得到避免。

(二)业务需求关注点过大的风险

业务需求关注点应是在项目实施周期内可以解决或基本可以解决的业务需求,也就是要突出、确定在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实施重点,避免关注业务需求的细节及软件功能完美性。

(三)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的风险

在项目启动初期,就已经物色好相关人员并做针对性的培养,使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将来项目的应用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通过标准培训、最终用户培训等一系列的培训,确保让合格的应用人员操作电算化系统,对电算化系统上线后的正常运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推倒重做的风险

只有对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订的业务解决方案才不会脱离企业实际,避免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实施工作推倒重做的结果,并且可以减少上线准备的工作量、系统上线的难度等等。

三、会计电算化实施方法注意事项

(一)实施方法的原则

1.指导性原则

实施方法是项目实施工作的指南,是帮助顾问形成良好工作习惯和风格的工具,是确保项目按目标、按计划顺利进展的策略和方法。

2.计划性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目实施过程的任何工作都要在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双方取得一致意见并严格遵照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分清责任,保证项目进展。

3.规范性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谨、规范地按照实施方法原则的要求进行实施工作,是实施顾问专业化的前提条件。

(二)确保实施方法的贯彻执行,需要通力合作

第3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财政;财政总预算会计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并且用于相关的公共或政策性事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由其下设的多个相关会计进行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就是其中之一。

财政总预算会计,又被称为总会计,是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设置的预算执行会计,其基本职能是对相关财政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对经济过程进行监督及对资金使用和相关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映。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1.特殊性

(1)特定的会计核算对象。在我国中央、省、市、县、乡(镇)若干级政府都设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其通常被设置在国库管理机构,来处理日常会计实务,反映预算收支要求,帮助国库进行合理、妥善的资金安排和调度。

(2)特殊的会计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兼有权责发生制,是一种修正的现金制。一般对于资产、负债类科目使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收入费用类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

(3)创新的会计核算方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一些特殊的经济活动采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反映相关的财务信息。

(4)独特的会计要素。财政总预算会计剔除了“所有者权益”要素,取而代之的是“净资产”科目,反映其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2.政策性

财政总预算会计作为管理政府财政资金的会计,其在执行国家预算资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计划,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划进行资金的调拨和分配。

3.广泛性

财政预算是一种计划、一种分配安排,国家的财政预算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民生发展相关联。它涉及到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所以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于资金收支情况的核算与反应延伸到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

4.宏觀性

在年末,财政总预算会计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进行汇总并集中反映,通过相关数据,领导者会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宏观上的监督并依此做出相关决策。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从设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财政总预算会计创立。创立初期,名为“总预算会计”,以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为会计要素,采用借贷记账法,核算较为简单。后来又更名为“财政总会计”,采用收付记账法。第二阶段:20世纪末,依据分税制等相关的财政体制的变革,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近年来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财政部出台了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是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是目前各级政府财政正在执行的制度。

在会计职能上,财政总预算会计从最开始只重视记账、算账等的核算工作,到后来其职能特别是对于国家公共事业的管理服务职能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深化。在核算方法上,由以前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到如今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同时兼有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方法上,由以前的单式记账法发展为借贷记账法。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上,随着经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变革,在原有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如“资产基金”等相关的净资产科目。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财政总预算会计所有的经济活动的核算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行为和财务信息已无法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去核算,且核算出来的金额等相关信息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或者是错误的。虽然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不断改革,会计核算方式具有了兼有性,但依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

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义务发生的时点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点,即不管是否收到资金或支出资金,只要权利义务发生即确认。我国的企业基本上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该原则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和评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首先,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只能核算资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于那些没有支付但相关经济活动确实已经发生的,如未还的借款,已经成为债务,但因为没有资金的支付,所以无法确认。这就导致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只能核算和反映那些看得见的、显性的债务,而对于那些看不见、隐性的负债则无能为力。其次,采用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收入和费用的变动情况,虽然已经对资产和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但依然不能全面强化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无法明确核算预算单位的相关资产价值。最后,该原则强调的是实际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对于缴入国库的资金来说,如果该笔资金是按照实际金额进行确认,那么与收入和费用没有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会造成收入与费用不配比的情况,不利于年终时对报表的分析和第二年的预算编制。

(二)相关科目内容反映不明确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但有的科目核算的内容和方向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借出款项”,该科目核算的是本级财政借给预算单位的款项,到期收回但不考虑利息的资金。但该科目没有继续细分借款的时间,并且如果发生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借款该如何进行核算说明,是否应该计入到本科目中,都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这些信息没有被详细披露,不利于政府合理安排资金,影响下一年预算的编制。

(三)相关的预算管理不完善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其管理体制对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存在不利的影响。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来源于社会缴款和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并且专款专用,只用于社会保险的预算资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并不充裕,资金在运转、安排、调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会造成财政负担。所以当政府的会计信息不充分、不完整时就会让政府对于社会保险的管理运作状况认识不清,不利于财政相关风险的防范。

(四)相关投资核算不明晰

我国政府的投资主要包括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绝大部分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股权投资以信托基金投资为主,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将股权投资纳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核算依据的相关信息常常难以获取,而地方政府在进行大量资金运作时,是否作为股权投资还需要看相关管理政策的规定,这就会导致对于政策理解水平不同的会计人员做出的相关处理会存在偏差,进而导致股权投资相关的资金和信息数据存在偏误,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

四、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

让更多的经济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发生时点,对于那些应收未收或应付未付的款项,就能够按照时间点来确定为相应的应收、应付款。这样能够将责任落实到确定的人员,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到各级政府财政的具体情况,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对于那些还没有真实收入或支出的款项来说,账面上的反映是均衡的,减少了以前方法使用不当而导致的债务风险的隐藏,使政府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

(二)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完善

结合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五类总科目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对一些科目进行增加或调整。如我国的预算收入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可以按照收入的类型来对收入的科目进行设置,可设“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科目,因为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税收收入和一些非税收入,将其由级科目变为一级科目,更有利于对不同的收入明确的核算,增加会计核算的可理解性。又比如,对于现在前文“借出款项”,可以根据时间来划分其长短,可在其下设相关时间明细,便于随时了解债务的情况。

(三)改革相应的管理形式

首先,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服务对象和领导主体,明确财政会计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资金的使用与收入更多与相关的政策导向相适应。其次,针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存在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要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保证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和有效的信息,以防止由于信息缺乏导致的某项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或出现错误,降低财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四)完善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

根据制度要求,财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一直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完全由购入时的成本确认,忽略相应的折旧和摊销,而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改革,其资产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数额增大,不应在被忽视,而需要冲减固定资产的价值,这样核算的固定资产价值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更能反映财政部门资产的价值。

(五)完善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4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摘 要 预算会计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会计工作,也是单位的一项基础财务管理工作,在单位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深入改革,也对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

关键词 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 存在问题 完善对策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是指,对单位财产拨款及其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资金的进出进行追踪、记录,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款项分配、款项数额的变动、核算实际收支、资金的实际拨付等。作为事业单位宏观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会计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具有核算和监督单位财政收支预算执行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必要性

首先,预算会计是单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预算会计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行为,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实行集中核算的模式,通过设立会计中心,对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统一核算。这样的核算模式有利于单位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建设,通过为核算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财务人员,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水平,为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其次,预算会计是强化国家财政监管职能,防止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要求。预算会计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单位管理层对资金进行统筹管理。严格控制每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对票据进行仔细审查和复核,对不合理的支出坚决予以杜绝。另一方面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拨款的使用进行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防止违法、违规、违纪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预算会计是确保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政策实施的要求。事业单位的“收支两条线”是指在收入方面,撤消了单位所有的银行收入账户,将各项事业性费用收入直接存入国库,在支出方面,由财政部门根据需要统筹安排核准后,从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拨付。这些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完善的预算会计进行保障,完善的预算编制是财政支付审批的前提,有效的财政资金监管有利于发现和减少回扣行为的发生,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不够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深化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1997财政部首次针对事业单位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后又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颁布相应的会计制度。但是目前缺乏关于单位预算会计的专门统一的制度,单位预算会计的执行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法规依据。此外,不同行业和性质的事业单位间遵循的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第二,部分资产科目的核算存在漏洞。目前事业单位的资产确认和核算方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尤其是在对资产后续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面,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处理原则,这样的处理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取决于单位是否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将无形资产的成本在收益期内进行分摊,不实行内部核算的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一次性摊销。这样的摊销方式存在很大的漏洞,容易成为事业单位操纵利润的手段。

第三,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产生的会计信息无法全面反映出单位的财务状况。实施预算会计,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出单位实际可支配资金的多少,存在较大的资金支配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持续性发展。目前在预算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能够提供整体的预算报告,但是由于资金使用的多元化,无法真实反映出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同时各个单位具体的财务报表都是分编分报的,各自处于独立状态,无法从总体上完整反映出单位的各项数据和指标。

第四,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预算激励制度。目前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预算目标,但是预算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事业单位缺少预算目标奖励和惩罚措施。事业单位以完成既定的预算目标为最终任务,没能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单个员工身上,导致预算目标制定过低,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措施

第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建设。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的会计准则,结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具体状况,精简事业单位会计法规体系。整合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形成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此基础上,对特殊行业设定相应的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确保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遵循统一的会计科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同时针对不同行业进行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第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适当的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对收益和费用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核算。对资产减值与折旧的处理参照企业的处理方法,增加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全面、真实、完整、可靠性,提高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将财政资金与预算资金进行严格区分,将单位的经营性收入作为预算外资金一并纳入到事业性收入中,防止单位“小金库”的出现。

第三,制度科学合理的预算目标管理机制。在整个预算体制还不甚健全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制定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来对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进行约束与监督,在目标管理中应当将预算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基础,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细致化、科学化,既保证计划编制的全面,确保单位各项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又能够避免计划外的浪费现象发生。同时对于预算会计工作要加强目标化的监督管理,实行实时化监督,保证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预算工作的质量,确保公共资金的使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绍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国市场.2010(27).

第5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改革与协调

为使我国财政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并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相关制度。但是随着之后的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得国内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于是,我国于2013年颁布的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中便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的会计核算项目,使得这两者之间具有了基础的协调性。

一、部门预算及会计核算

(一)部门预算改革

1.部门预算的定义

部门预算是指单位各个部门根据我国有关的规定以及政策,并与自身的职责相结合,由各底层单位进行资源整合进行预算,再上报上级,上级单位对各低层单位的上报预算进行整理及审核,再交由财政部交由提交到立法机关进行批准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1]。

2.部门预算改革

我国自2000年颁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制度,至今已有近20年了。在推行部门预算体系最开始的一年,试点单位只有26个部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制度的逐渐完善,我国部门预算体制在具体应用中已经优化了编制范围及支出结构,并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使得其管理机制以及预算信息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公开化、透明化。但是,从长远来说,我国部门预算的改革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有关人员应不断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方式及方法。同时部门预算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政策原则,行政事业型单位在规划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时,必须以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进行实事求是的进行编制;第二,可靠原则,行政事业型单位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须严格遵循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可靠的资料以及对应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作为基础,认真编制,确保财政资金的划拨平衡;第三,合理原则,政府推行部门预算体系,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家下发的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能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发挥最大功用。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部门预算的编制时,要对各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第四,绩效原则,对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需要建立对应的绩效考评制度,从而达到对编制过程、下发结果以及具体执行情况的全面追踪。

(二)会计核算

1.会计核算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可以称为预算会计,其主要工作为会计主体提供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及财务收支情况等重要信息,从而使会计主体能够更科学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决策。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主要核算对象为:在预算进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支出以及资金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负债等等。

2.会计核算特点

相对于企业中的普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基于会计核算基础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收付现实制,而企业会计则会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第二,基于会计要素构成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主要有五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以及支出;而企业会计的要素构成则有六项,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相比较,除资产、负债以及收入相同外,还有所有者权益、费用以及利润的要素特点;第三,基于会计等式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等式主要是由负债以及净资产组成,而企业会计的等式则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四基于会计的核算内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中一般不包括计提折旧,只是对成本及利润进行分配核算;而企业会计则需要对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工作的。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间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今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运算方面的不足,可将其存在的问题分成以下两点。1.各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不够从理论上来说,部门预算关系着一个部门下一年所有可支配金额的多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预算编制工作往往会存在信息广、工作量大、信息难以综合处理等特点,所以更加需要各个部门有效的相互协调、配合。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现如今大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部门并没有给与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提供积极的帮助,反而在有些单位中,认为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财务人员个人的工作。这样一来,本该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也使得财务人员编制出来的预算表无法准确的反映真实情况,缺少可靠性。2.预算管理不精细首先,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对部门预算的统计编制工作的工作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导致工作时间过短;其次,这部分财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往往采用的是“定期预算法”,这也导致了预算表的信息不够精确、质量不够高等问。这样一来,财务人员也很难保证部门预算与财务核算形成有效的协调。

(二)会计核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1.收付实现制导致资金难以核算所谓收付实现制,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将每一笔资金收支都记为收入或费用,而不管实际的经济业务是否已经发生。相对于普通企业所使用的权责发生制来说,收付实现制具有核算简单、信息处理方便等等优势。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中,收付实现制的使用容易导致出现资产虚增的弊端,从而加大单位成本核算的难度,不能有效地反应真实的财务状况[2]。2.行政事业单位科室建设不健全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的飞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种类也逐渐则加,但是现如今使用的科室分类往往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制度,从而导致科室的分类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变换以及会计核算的需要。

(三)二者不协调形成的主要问题

导致二者之间不协调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预算编制的具体要求为,需要能具体反映出单位的实际资金运用以及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应主要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以及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导致规定与实际使用的方法并不一致;第二,项目支出预算与会计规定不协调,在我国财政部的规定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需要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而在会计核算中则要求“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项需要单独进行核算,这样一来,也导致两者之间无法做出很好的协调;第三,对于财政资金不充裕的地区预算资金不足以填补支出,在多数情况下,对于参政资金不充裕的地区来说,他们往往会将专项业务费列入基本支出,而不是规定的项目支出。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在该地区完成日常任务的经费往往非常低,甚至已经无法满足日常任务的正常开销,所以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基金来补充日常任务的开资,从而维持单位的基本工作运作。

三、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

改革与会计核算间存在的问题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解决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间产生的问题,可用如下四种方法进行解决:第一,明确会计核算方法,使财政部与会计的核算方法相一致;第二,优化预算编制,提高信息准确性,动员全员参与,这样才能对部门预算做出更好的编制;第三,优化预算核算科目,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最后,还要在加强领导重视的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素质[3]。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在我国行政职业单位中部门预算的改革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难免会与会计核算之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起这些问题,并尽快完善。这样,才可以使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走向正规化。

作者:陈慧 单位:菏泽市水文局

参考文献:

[1]黄彩琴.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J].电大理工,2015(04):54-57.

第6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制度和方法,它由各级政府的多个部门编制,反映各个政府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对于财政全额核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而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的关键一环。理论上讲,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二者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并不完全协调。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的对策建议,最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我国财政部在2000年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定了相关制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改革的呼声也随之加大。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新增了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为二者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打下基础。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并不容易,严重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不相协调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1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概述

1.1部门预算改革综述部门预算是指单位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自身单位职责,由基层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上报上级汇总和审核,由财政部审核之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的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000年我国财政开展部门预算的改革试点,2001年推广到国务院26个部门。至今,部门预算改革已经有超过十年的历程,编制的范围和支出结构渐趋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预算信息也具备一定的公开透明度。但是,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总的来说,预算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政策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据有关国家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进行预算编制、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2)可靠性原则,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可靠的资料和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认真进行测算,确保单位预算收支平衡;(3)合理性原则,预算编制就是要保证有限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合理的安排各项财政资金;(4)绩效性原则,预算编制要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执行结果进行全面追踪和阶段性考核。

1.2会计核算综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称预算会计,具体是指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和财务收支情况,为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从而科学地做出经济和社会决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收支及资金营运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相对于企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在会计核算的基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而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2)在会计要素构成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分别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而企业的会计要素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3)在会计等式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等式的组成是负债和净资产;而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4)在会计核算内容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只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以及利润分配核算[1];而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是要进行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后续计量工作的。

1.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可以反映各项财务收支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和单位资金营运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预算会计核算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好各项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家宏观调控。例如:厦门市招商中心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做好本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有利于保证预算编制真实可靠,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保证单位收支预算平衡;(3)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着我国行政管理与公益性事业,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有利于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单位认真履行自身职能[2],从而不断提高其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2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部门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状,部门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有:(1)编制的预算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单位预算来说,它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部门下一年度收支的整体估算,不仅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给予财务部门预算工作以积极配合和支持,甚至在有些基层单位出现了部门预算工作是财务人员单方面的事,本应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无法掌握单位各层面的业务情况。这种情况下编制出的预算表也就很难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2)部门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给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时间太短,通常为期一个月左右,再加上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的是“定期预算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不够高,数据不够精确,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从而也就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监督制度不到位。在年初编制预算表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由于先考虑自身既得利益,通常预算都会较上一年度略微增长,并且有些预算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存在超支浪费的现象,对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的界定关系没有明确的概念,经常将项目支出的经费作为基本支出之用,从而来填补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的不足;再者,对于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也是存在轻管理、重拨款,没有进行实际有效的监督和考核[3]。

2.2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规定,将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以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和规范运用。但在单位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难以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不利于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是指单位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都将其记为收入和费用,而不管与现金收支行为连接的经济业务是否发生,相对于权责发生制而言,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核算相对简单,易于被使用者理解,数据处理较为廉价。显然,行政事业单位仅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的费用来进行会计确认,很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不利于单位成本核算,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也不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结余和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就更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2)行政事业单位科目设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业务层面逐渐增广,原本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够完全满足当前业务开展和会计核算的需要;(3)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严重影响到单位预算改革及会计核算的质量。不管是年初的单位预算编制,还是平时单位经济业务开展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主要是由单位会计人员来完成,所以单位会计人员如果业务素质不高,那么在处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就很难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为单位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加之有些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利用职位之便谋取不当利益,在单位内部产生一股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4]。

2.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导致的主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早已成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一环。为了完善和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以此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现实中二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要求预算编制应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和负债情况。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也应当全面反映部门资金和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却并未按此处理,例如,财政部在事业单位修改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中要求事业单位要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分别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确“基本支出”是作为完成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任务的保障性支出,而“项目支出”是为完成事业单位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然而从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项目支出应当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这与财政部要求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二者会计科目设置未形成统一[5];(2)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按照财政部关于修改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来看,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科目应该将其作为单位为完成某个特定工作任务而产生的项目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基本会计制度中规定将2013年后拨出专款记为事业支出下的项目支出科目,二者虽然都是核算相同的款项,表面上没有不相协调的地方,但是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操作统一[6];(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自财政部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实施单位预算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含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的“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会计科目却要求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事业单位部门预算要求统一编制与会计制度要求单独核算发生冲突,二者之间互不协调;(4)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无法满足单位日常支出资金的需求。一般情况下,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会将单位经常性专项业务费记为基本支出项目,而不是按照我国财政部规定的将其列入单位的项目支出。原因在于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日常任务所需的预算经费非常低,根本无法满足其基本运作,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结余来补充单位的日常支出,以保证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3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对策建议

3.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应当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之处加紧修订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单位经营事项要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并注意与财政部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新规定之间的协调性。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新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将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扩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完整性。同时应明确事业支出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范围,加强会计考核和监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使用统一划分口径[7]。

3.2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首先,在编制预算方法上应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细化,清晰各部门权责,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要适当的延长,采用先进的编制预算方法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同时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制度和反馈机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力度,定期做好单位部门工作总结和信息共享机制。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权责发生制,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事项实用的范围,调整单位会计核算的程序,对单位部门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最后,要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约束,保证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度[8]。

3.3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核算科目为了能够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熟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划分要统一口径。同时,根据新的预算法将预算外资金列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当中去,并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单位的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以此调整好单位的会计科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加大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完整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3.4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的素质和领导的重视程度首先,在进行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过程中,单位应该努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加大对其培训力度和专业技能提升工作,帮助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掌握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预算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邀请相关专家对工作中遇到的疑惑进行详细解答。其次,对于单位非财会工作人员,应建立奖惩制度,对其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其与财会部门积极交流程度[9]。最后,应该提高单位领导和管理层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只有这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减少因预算编制不当而导致的一些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不协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与否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效率。总之,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景丹.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财会研究,2009(7):20-21.

[2]陈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14):61-62.

[3]灡凤兰.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9):84-85.

[4]曾海鹰.浅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2012(7):17.

[5]甑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学术版),2014(3):180.

[6]牟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会月刊(会计版),2011(3):13-14.

[7]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1):67-69.

[8]李方钦.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与禁忌核算协调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7(9):22-24.

第7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

厦门大学李建发教授在他的著作《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中详细地介绍了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改革情况,暗示性地指出预算会计的国际化改革趋势在所难免。回顾我国10多年的企业会计改革,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看,与国际惯例充分接轨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无法从企业会计改革的轨迹推断出预算会计改革的路径,但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的,环境也随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对于经费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完全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来解决,同时由于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的加深,高校会计制度的国际间协调已经有了客观需求。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力求通过对美国高校会计体系的演变及其现状的,探索一些客观性的东西,为我国高校会计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一、会计规范体系:“双轨制”的演进

美国将大学分为政府型大学和非营利性大学(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会计规则。政府型大学主要由州与地方政府资助,其会计规范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公告;非营利性大学则由政府以外的经济主体资助,其会计体系则服从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美国高校会计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直至1989年才最终确立了现在的“双轨”模式。

1.早期由NACUBO规范会计核算的。“全国大专院校事务官协会”(NACUBO)是一个民间的协会组织,就像美国其他的协会组织一样,NACUBO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标准,并形成《高等教育财务会计与报告手册》作为对高校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约束。NACUBO的权威性得到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认可,如1973年AICPA的“行业审计指南”中,有关“高校审计”部分就采用了NACUBO《手册》中的内容,1974年AICPA的“财务状况报告(SOP)74-8”中“高校财务会计与报告”部分也是按照《手册》的内容制定的。NACUBO现在仍然是美国高校的非官方管理机构,只不过在FASB和GASB成立以后,NACU BO就不再制定新的会计规范,而仅是在高校范围内对FASB与GASB的准则进行解释与。

2.FASB与GASB“斗争”的时代。FASB成立以后,财务会计基金委员会(FAF)于1979年赋予其制定所有非营利组织(不包括政府)的会计准则,这其中包括那些非营利的高校。1984年GASB成立后,FAF又授权它制定以州和地方政府为会计主体的会计准则,公立大学就被划为GASB的管辖范围中,这样,就出现了高校按照公立与私立分别适用不同准则的情况,如下图:

财务会计基金委员会(FAF)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非营利高校(私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政府主体高校(公立)

GASB在成立之初就发现了这个,提出应指定一个单独机构来制定大学(公立和私立)的会计准则。FAF于是联合“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GASAC)组成了复议委员会,预计用5年时间,在1989年4月前,完成对高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存在的这一问题的调查。在这期间,由于FASB一直没有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所以两个机构没有形成准则冲突。这种矛盾终于在1987年暴露出来,当年8月FASB了第93号准则,要求所有的非营利组织(包括高等学校)都必须从1988年开始提取折旧。然而此前政府高校一直按照AICPA公布的“高校审计”不提取折旧。针对这个问题,GASB立即了8号公告,不允许政府高校执行93号准则。此时,FAF的五年调查还没有最终结果。对于GASB的反应,FASB做了让步,了第99号准则《非营利组织折旧确认的生效日期的推迟》,决定将93号准则的生效日推迟到1990年1月1日,以等待FAF的审议结果。1989年11月30日FAF终于做出决议,确定将GASB的行政管辖权限定于州与地方政府的会计主体,包括政府承担的高校、卫生机构以及公共事业单位;FASB为其他会计主体制定会计准则,包括非营利性大学和卫生保健机构,并建议两个委员会相互协调,尽量减少相似会计主体同一事项的差异。

3.两组织协调发展的时代。重新确定了职能权限后,FAF要求两组织在制定准则时尽量相互协调。1991年,GASB了第15号公告,允许公立高校会计报告采用“政府模式”或者“高校审计模式”,部分地承认FASB的一些规定。1993年6月FASB了第117号准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要求高校在披露信息时以高校为主体,这不同于传统上以基金为主体的披露方式。1999年11月,GASB第35号准则《大专院校的基本财务报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要求公立大学分别按照“主体层面”和“基金层面”编制会计报表,前者是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必区分各基金的详细情况,后者仍然按照传统的基金报表格式。GASB第35号准则实质上接纳了FASB的117号准则,公立与私立大学会计报告逐渐走向统一。

二、“基金”会计为主的核算方法

美国高校会计核算在传统上就使用“基金会计”模式,尽管FASB117号准则已经不再要求私立学校按照基金会计核算,但现在美国大学仍然主要以这种模式核算。

“基金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将收到的各类资源按照提供者限定的用途分为几类基金,每类基金账户各自独立,分别登记收入、支出、划转、资产和负债,并在会计期末结出余额。最常见的基金类型包括:(1)流动营运基金。是为了完成学校主要任务(如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的经济资源,该基金一般分为限制性的(如学生的补助、科研活动)和非限制性两类。(2)房屋与设备基金。用来更新学校长期资产(如房屋或土地),或者为偿还长期债务而储备的资源。(3)贷款基金。用来向学生、教师和雇员提供借款的资源。(4)留本及类似基金。是指从捐赠人处获得的,只能花费本金获得的收益,却不能动用本金的捐赠款。(5)年金和终生收益基金。指附有延期赠予协议的基金,收到捐赠的人必须要等到特定时间以后,或是协议规定终止后才能使用该基金。(6)基金。学校充当保管员,为存款人(比如学生组织)保管钱的一种基金,存款人可以随时支取。

高校“基金”实际上将一个对外报告的会计主体分成若干个小的“记账”主体,对于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区分不同的记账主体登记,而不像会计那样只有一个记账主体,这就会产生同一个会计科目(比如“现金”)分布在不同的基金科目中,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也分类披露。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是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是为了反映各类资金(拨款、捐赠、赞助等)的使用情况,所以它要采用分门别类的“基金”来体现不同资源提供者的要求。学校不同于企业,企业投资人将资源投入后,关注的是盈利性,对于资源被经营者如何使用并不关心;学校是非营利组织,它的义务是按照资助人的要求将资源用于指定的用途,相对于投资人来说,资助人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上述六类基金中,“流动营运基金”是用来核算学校主要经营活动的账户,记录的都是日常业务活动,一般包括教学、科研、公共服务、教学支持活动、学生服务、学校支持活动、房屋使用与维护活动、奖学金、强制性划转、非强制划转、辅助企业、和独立经营部门。有些学校的辅助企业、医院、独立经营部门采用自主经营核算的,那么就不必在基金会计中核算,而是单独地采用企业会计模式。在流动营运基金中,发生的所有业务都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进行核算,其基本程序与企业会计核算原理十分近似。

三、启示

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始终伴随着预算会计的改革而变动。新成立初期,高校执行的是和政府一样的预算、决算办法;1965年高校会计核算由借贷记账法改为收付记账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减轻财政压力,国家允许部分事业单位实行“以收抵支”制度,部联合财政部了部属高校校办工厂财务会计制度;1988年依据新修订的《会计法》国家对原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了新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但基本框架依然以计划为基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部从1993年着手酝酿新的预算制度改革,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执行的就是1998年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次改革重新启用了借贷记账法,记账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主,部分业务实行权责发生制。回顾50多年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不难发现尽管预算会计的改革步履蹒跚,但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并且,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转型,预算会计体制正在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坚冰,向市场经济转变。无论是借贷记账法的回归,还是权责发生制的部分,都在预示着高校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方向。未来我国高校会计改革必然是在整体预算会计改革的框架内进行。但是,高校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其会计改革仍要体现出一些特点。

1.改革的目标:满足多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上我国高校都是以公立为主,所以整体会计制度的设计也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比如,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要进行预算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与美国高校会计制度相比,我国的这种制度显然没有考虑到其他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国家以外的主体与高校发生财务关系,他们也需要了解高校的经营情况,所以,在设计会计制度时必须考虑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我国高校会计信息还没有实现公开披露,而仅仅是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这使得其他主体无法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美国高校则不然,任何人都可以在高校的公开网站上得到财务报告。公开信息有利于提高国家、捐赠人、赞助者,甚至学生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率。

2.改革的方法:单轨还是双轨?美国高校会计核算采用的是双轨制,GASB规范公立大学,FASB规范私立大学。应当看到,这种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上的原因,双轨制很难解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这种冲突已经在美国暴露出来。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近几年来美国公立与私立大学的会计制度开始趋向一致,实践证明两套管理机构没有更多的优越性。我国完全不必要设立两套会计管理机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会计管理机构客观上只能是财政部门。那么要不要由财政部门针对公立与私立大学设立两套会计核算与披露办法?我们认为也不必要,毕竟客观上还没有这样的需求,私立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一套核算办法中应该可以协调这种会计差别。

3.改革的路径:信息披露方面缩小与企业会计的差异。会计信息说到底是为了满足人们了解学校运行状况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讲求信息的相关性和明晰性,高校会计信息同样应该提倡这样的质量特征。美国高校信息披露由基金主体转向学校主体,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财务报告。目前国际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许多方面借用了企业会计的方法,比如用权责发生制替代收付实现制,用费用概念替代支出概念,编制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都证明了两类会计方法的融合性趋势。我国会计管理部门事实上也在消除这种差异,比如会计职称已经由最初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分开,变成目前的合二为一,并且只保留非常少的(一章)具有预算特征的。

第8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摘要: 未来十年,我国政府的社会职能将进一步由“主导”转变为“引导”,并将继续对以预算会计为核心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本文在关注当下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现行会计基础不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绩效考核和按现金制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政府受托责任口径窄等缺点,并提出政府会计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包括: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由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以及初步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关键词:政府;会计核算;改革; 财务报告      

长期以来,政府会计在我国习惯性地被称为预算会计。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我们只强调预算会计为预算管理服务,侧重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而对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已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研究建立起适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规定: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由此可见,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仍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权责发生制为辅。收付实现制具有核算程序简单、核算科目简化、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支出的优点,但随着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也更加迫切。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金活动全貌。收付实现制不记录非现金交易事项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核算,相应的债权和债务也不确定,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支结余表不完整,无法满足国内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资产状况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支出结构及其效果等信息的需求,也将难以满足国外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政府债务结构、偿债能力以及平衡财政赤字能力等信息的需求。

不利于提高政府活动效率和绩效考核。由于收付实现制下,只有款项实际支付时才确认为支出,对于那些支出己经发生,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则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这样就造成单位的成本核算不完整,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不能适应开展对预算的绩效管理的需要。不符合会计国际化趋同方向。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大多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逐步摒弃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一定程度上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是世界上许多大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我国的经济已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遵循国际公认的经济规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应尽的一项重要义务。因此,硕士论文 我国政府会计现行的主体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应尽快实行变革,以实现与国际政府会计的趋同。

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我国政府会计发展方向探究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创造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广大纳税人及社会公众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状况以及其工作效率愈发迫切。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信息,对所提品、服务的成本与费用进行配比,使政府的业绩透明化。

另一方面政府主导下的非营利组织的财产实现良好的监控也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应计制将责任和义务的发生作为确认的基准,管理者不再具有影响时间的能力,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所消耗的资源及其为其所支付的价格,即资金使用的效率。所以说,应计制的实施有利于引进效果更佳的财政控制系统。初步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财务报表的内容过于简单。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主要以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要目的,没有披露养老金、失业金等的使用情况以及各级政府在其他财务方面的受托责任的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的报告。因此,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不能真正反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初探罗 彬内容摘要 未来十年,我国政府的社会职能将进一步由“主导”转变为“引导”,并将继续对以预算会计为核心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本文在关注当下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现行会计基础不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信息、不利于绩效考核和按现金制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政府受托责任口径窄等缺点,并提出政府会计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包括: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由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以及初步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映政府的整体财务状况,也不能满足使用者对绩效信息的需求,但是如果改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就能使得以上情况得以改观;其次,从报表的结构上看,财务报表项目设置不科学。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既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又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这样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人们了解政府的实际财务状况。引入应计制作为核算基础的步伐应如何适应政府会计的发展以上分析讨论了我国政府会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其共同特点是都包含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信息真实化、公开化、效益化的要求。

而言引入权责发生制成为了关键。实行“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并行”时如何引入应计制。根据中国实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进行重新归类。其中,政府会计包括目前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公立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公立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私立事业组织会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会计。为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并且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总预算会计在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时,对于部分科目应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改革形式属于逐步深入式,即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根据需要在一部分政府会计科目中使用权责发生制。由于行政单位所有资金来源于国家预算资金,因为一般只涉及资金的使用情况,所以可以仍然使用收付实现制作为其会计基础,改革形式也属于逐步深入式。

鉴于事业单位从事社会活动时远不止涉及资金这一种资产,所以建议在财务报告中实行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核算方法,采用渐进引入式的改革,即从政府财务报告的权责发生制开始,然后深入到政府预算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应用,但在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现金流量方面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非营利组织会计,不管是政府主导型还是民间自我管理型,因为都是社会目的明确的机构,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更有利于提高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一方面更好的接受社会民众和出资人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能使机构管理者实施好自我监督。“我国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程度。笔者的建议是:凡是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已经有规定的

--> 或已被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原则及核算方法,如果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不相矛盾,而且我国现行实务中已经存在该类业务的,则尽可能借鉴吸收,尽量少走弯路。

凡是我国实务有的业务、特有的政策规定,则应立足国情,有针对性研究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硕士论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层面财务报告除了在现金制基础上继续编制政府预算报告外,还应按应计制基础增设资产负债表和业务活动表(或称运营表)。全面的财务报告与政府统一的总预算相配比,从而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反馈机制。如上文中提到的权责发生制的“渐进引入式”,从政府财务报告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开始,然后深入到政府预算的权责发生制应用,但在现金流量方面可以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展望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目标、会计职能和作用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由此导致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完全采用以前的作法,会计基础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我国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没有必要按常规走完每一个步骤,可以选择渐进引入、逐渐深入等模式,以减少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效益,真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逐渐建立起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姜韶、孟阳光,中国特色政府会计改革———两种会计基础并存[j].全国商情 - 经济理论研究,2007,(13),82-83。

[2]施生勤,对我国预算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时代金融,2006,(09),125。

[3]刘瑜,对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新思考[j].经济论坛,2010,(06),38-41。

[4]杨曼,对我国政府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244-245。

[5]牛小宾,关于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24),102-103。

[6]刘炳江,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9,(2),11-12。

[7]杜立纲、战莉,论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渐进引入[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205-207。

[8]金希萍,论政府会计核算基础[j].事业财会,2005,(06),32-33。

[9]迟雁红、张集会计毕业论文琼,浅谈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j].商业会计,2008,(13),60。

[10]刘牧野,浅议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原因[j].消费导刊,2008,(5),78。

[11]谷蕾,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的应用探索[j].北方经济,2010,(06),82-83。

[12]周云晖,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在核算中的利弊分析 [j]. 现代经济信息,2010,(5),111。

第9篇: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 会计成本核算 问题 对策

企业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支出,企业成本核算指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的货币计量。完善的企业成本核算可以促进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和重组,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并且对企业成本实行全面控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透明化和合理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现阶段,中国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中国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管理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规范

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统一的核算规范,核算方法具有随意性。品种法和分批法是两个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大部分企业选用品种法,对于分批发则缺少应用。许多企业在选择核算方法时,没有在充分了解企业的自身财务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性质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导致成本核算方式与企业发展不适应,导致许多数据口径不统一,数据无法重复使用,成本核算较为混乱,在中小企业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其次,核算主体单一。大多数企业以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为主,而预算会计的成本核算存在许多缺陷,如:成本核算主体单一、核算内容难以落实、资金需求大、缺乏责任制等,导致企业成本核算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消耗支出缺乏重视,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2企业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

内容缺乏完整性与合理性,企业成本核算内容比较繁多,核算工作量大,因此 成本核算内容片面化、核算信息不完整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忽视对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目前是知识化时代,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等无形资产愈发重要。但在有的企业单位,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消耗,没有将其作为成本构成项目,而是计入管理费用项目。(2)企业核算人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成本核算工作的复杂性和庞大性,对人工成本核算的范围缺乏正确的判断。人工成本核算的范围主要是一线的工作人员,将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研发人员等排除在外,导致人工资本消耗信息的不完整。(3)企业成本核算主要注重产品生产制造工程的消耗,忽视产品产前和产后的成本核算。(4)企业核算人员将重点放在企业内部消耗的成本核算,对环保支出等费用核算忽视。

1.3企业成本核算观念的落后

目前,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财务人员严重缺乏成本效益的观念和成本控制观念。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一味地扩大生产规模,注重生产产品的销售额,忽视对企业产品的成本控制,导致企业成本支出增加以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2改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措施

2.1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的基础,企业需要不断规范成本核算方式。首先,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以及定额法等,企业应该充分全面的了解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企业财务核算的特征,对企业的生产产品的流程和特点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另外,由于成本核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企业需要对多种成本核算综合利用或者重新组合再使用。其次,不断创新新的核算方法。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企业的管理方式要紧跟时代步伐。企业应该在其原有成本核算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企业成本核算更科学化、先进化。再次,企业需要做好固定资产、存货、采购材料的成本的核算工作,将企业独特的特点与企业相关的财务法规相结合,制定出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2.2 确保核算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在进行企业成本核算时,要保证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第一,企业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将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类,采用多种核算方式,将无形资产的成本计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同时,企业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知识资源的特殊性,在知识资源消耗时,使用科学的核算方式,对其进行弹性摊销期限的设定。第二,有些企业在核算时忽视了环境成本核算,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时候应当将环境成本列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加强对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

2.3 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观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观念,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首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大力宣传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文件,提高企业核算人员的成本意识和法律意识。其次,树立全面观念,从整体把握企业的成本核算,增强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表示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企业所有生产环节成本的综合,是对各个环节成本的有机结合,形成对经营决策的有力支持。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就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效率。而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企业应该加大对成本核算的重视,全面深刻地分析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完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所以,企业需要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方法,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核算方式。保障成本核算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减少错误和遗漏的成本项目。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观念,提高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祁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