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第1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关键词:受众心理; 传播效果; 国防生;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38-03

1946年拉斯韦尔在由莱曼・布莱森主持的犹太神学研讨班上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堪称为“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1]。

“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是文章开头部分的基本要素,其中的“对谁”中的“谁”就是受众,“效果”即传播效果。

通常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通常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个体,受众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

一、国防生受众主体的接受心理分析

作为受众主体的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受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及外化践行等,是源于接受主体本人自觉自愿的意识和行动,单纯的外在强制难以奏效[2]。

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被受众主体真正认同、接受、内化,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对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因此,优化国防生自身的接受心理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的问卷调查分析[3],我们发现他们在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基本的心理矛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1.基本的心理矛盾

(1)与教育者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在认知、情感上认同、喜欢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及其施教的内容、方法、创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则可能选择、接受教育者所传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否则,将会对教育者传导的心理健康知识产生厌恶、排斥心理。

(2)与教育内容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现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教育内容存在差距,就会使其在心理上不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直到受众主体真正认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自觉地完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过程,并将所认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3)与接受环境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社会及心理环境与受众主体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符合,彼此适应,受众主体将产生积极、主动认同的接受心理。否则,则会使其产生困惑、怀疑甚至抵制、逆反等心理。

2.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再进一步将认知转化为外在健康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中,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我们必须看到施教系统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即基本的心理矛盾的同时,更应关注国防生因其特殊性而表现出的接受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的各种心理矛盾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1)能动性与受动性 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既有其主观能动性,又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把团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在团体教育环境中,国防生因其有极强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而使得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外界人为环境的制约,国防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动性。另一方面,在个体教育中,国防生展现了更多的能动性。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并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接受活动,因而表现出主观能动性。

(2)递进发展性 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使新健康教育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不同阶段有机组合而成,国防生健康心理发展每个阶段的某些特征是在上一阶段已经萌芽,而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在下一阶段开始时仍保留痕迹,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3)实践活动性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产生于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的接受过程中。国防生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积极的活动者,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反映以及认识的加深、提高与丰富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化而实现的。

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效果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向受众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引起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简言之,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就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内容而产生的效果,它具有内隐性、恒常性、层次性等特征。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集中反映在受众身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心理健康知识的增长,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看国防生能否对这些内容进行识记、保持、回忆、理解和运用。第二,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活动能够改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和态度,强化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这种意识的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增强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改变和抛弃。第三,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维护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技能,主要表现在国防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时能熟练和迅速的处理,使其对国防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同时,这种自我维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知不知”与“会不会”是两个有机联系的层次。第四,行为的变化。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运用一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巧,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意识转变及自我维护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其行为习惯、行为方式有所改变,使其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入营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约有25.8%的国防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有近13.5%的国防生主动提出心理咨询要求。可见,目前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弱”:一是心理认知能力较弱;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三是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四是心理应急能力较弱。

进一步而言,国防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战,我们在承认国防生入学后一直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教育而心理压力较大这一事实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思考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应更多关注国防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效果。而当前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授课教育的层面,紧贴实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的路还没有走开,同时也没有真正以人为本、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即从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的视角出发,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笔者认为,必须在客观分析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

1.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

国防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接收者,是构成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过程的两极中的一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优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应考虑国防生这一受众主体的客观接受心理,并以此为依据。笔者认为国防生的接受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动机不一 国防生接受心理教育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入学动机的影响。国防生的入学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个人理想型、强化自身素质型、解决就业型、迷茫型。如果国防生入学动机不端正,他们在入学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也会受到影响。

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动机,决定了他们接收信息的成效不同,因而会产生教育效果的差异。而目前,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是以课程任务的形式进行,因而会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制约性,其接受动机不强,由此会弱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在对国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依据不同的入学动机而产生的接受动机展开相应的教育活动。

首先,对于个人理想型和强化自身素质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并辅之以其他形式,就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对于解决就业型、迷茫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弱,如果简单地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在对这两种类型的国防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形式活泼的体验活动为主,着重增强其军人核心价值观,打牢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强化爱国观念、激发爱国热情。

(2)接受能力不一 由于个体差异性,国防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过程实质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是否能通畅完成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国防生接受技巧存在差异。若国防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反应不灵敏,不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灵活运用,很难高效地获取信息,这表明国防生缺乏相应技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受阻或中断。其次,国防生转换能力出现两极。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变换过程。国防生在接收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经信息转换,以各种方式对其反应进行信息反馈。有的国防生对信息的反馈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的则是消极、负面的,这两种反馈方式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何引导国防生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正面、积极的反馈是发挥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点。

2.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

在强调受众心理过程的同时,我们同样要考虑到传播的能动性。信息能不能为受众所接受,固然和受众的心理及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有关,但还和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紧密相连。信息表达形式优劣高下的不同,对受众选择和取舍的概率有很大影响。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心理上有着极大的随意性,他乐意接受就接受,乐意接受什么就接受什么,反之亦然。一般而言,受众易于有选择地感知与他们原有的观点、兴趣、动机、态度相同或相似的传播内容,并有选择地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传播者的能动性在于他可以用巧妙的方法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相信它,使他们克服对信息的消极看法和逆反心理。科学的传播方式是实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优化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以下三种传播方式:

第一,信息。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信息的可靠性与传播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教育信息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信息量都会影响教育传播的效果。如在国防生心理压力管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和情景剧的方式促使国防生了解其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使有关心理压力的信息量及信息呈现贴近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选择方面,应根据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国防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如果信息呈现的组块过小,国防生会感到太浅显而认为是浪费时间;组块过大,有些国防生会感到过于深奥而不胜负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应尽可能适合国防生学习接受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量方面,由于一定时间里,国防生的接受水平的限制,应保持适量的教育信息。

第二,媒体。不同的传播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不可克服的局限,因而,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选择适宜有效的媒体,才能取得最优的教育传播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育,其媒体运用更加多样化,主要以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播。

第三,环境。一般来讲,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包含校园文化、区队管理、人际关系、教室环境等,尤其就教室环境而言,多以活动桌椅、温馨开放的活动场地为主。教育传播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国防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环境,如精心设计传播场所可促成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杨昌裕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第2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Zhongshan City pregnancy eugenics health education quality in the health examination.Method:A total of 1000 cases of registered population and transient population family planning couple were selected from Zhongshan City,referred to“about undergo pre-baby eugenics health education for pregnant couples questionnaire”,pre-baby eugenics health education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in health examination were investigated.Result:98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totally recovered,the recovery rate was 98.60%(986/1000).Health education in pregnancy health inspection object were mainly in 20-40 years old,professional,high school or above,eugenics health education existing way of promotion werelectures,Internet,television and newspapers,understand and accept to eugenics health education project consciously or passive consulting service check,to gain higher expectation eugenics health knowledge,attitude toward the experience in the family planning personnel,professional and obtained satisfactory evaluation.Conclusion:Through health knowledge lecture,personalized health guidance,video health education,health education publicity column,outpatient health counseling and follow-up education helps to strengthen the family planning couple's concept of eugenic and superior nurture,reduce the risk of birth defects.

【Key words】 Pregnancy eugenics; Health examin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Survey

First-author’s address:Population &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Center of Zhongshan City, Zhongshan 528458,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38

国内每年出生缺陷新生儿约有90万,占全部新生儿(1600万)的5.63%[1]。中国出生缺陷的发生比例接近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比例[2]。中国出生缺陷发生呈增高的倾向,其中广东省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地区[3]。为了预防出生缺陷与改善出生质量,2013年全国免费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4]。本研究探讨中山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方面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广东省中山市户籍人口计划生育夫妇500对,同期选取广东省中山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夫妇500对,共1000对夫妇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广东省中山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统一标准化设计制定的关于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待孕夫妇的调查问卷,全部调查员均经严格统一的培训,调查前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详细解释调查表各项内容,并嘱咐调查对象需在彻底理解调查表各项内容后独自填写。全部调查对象自填或自述代填方式实施现场调查,共回收986份有效问卷调查表,回收率98.60%(986/1000)。

1.3 护理方法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健康知识讲座,个性化健康指导,视频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宣传栏,门诊健康咨询与随访教育。

1.3.1 健康知识讲座 根据孕前检查人员的不同需求,每4周定期举行健康知识讲座,通过讨论、提问与多媒体等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科学减肥、乳房保健与月经期保健对优生的影响。

1.3.2 个性化健康指导 根据育龄夫妇的年龄、职业与文化程度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准确与耐心解答育龄夫妇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孕前健康教育指导。

1.3.3 视频健康教育 孕前检查者可于孕期检查候诊期间免费观看优生优育视频,循环播放,定期更新视频内容,使孕前检查者熟悉掌握孕期的全过程。

1.3.4 健康教育宣传栏 在候诊大厅处建立孕前健康教育宣传栏,免费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与宣传小册子,及时更新与补充健康宣教的相关内容,使孕前检查者熟悉掌握孕期的相关知识。

1.3.5 门诊健康咨询 为育龄夫妇设定孕前健康咨询门诊,并提供专门的咨询电话,护士针对性解答孕期健康相关问题,使育龄妇女形成优生优育的观念。

1.3.6 随访教育 通过采用不定期问卷调查、学习与电话回访等方式追踪孕前健康检查者的情况,确保孕前健康检查者获得充足的孕前与孕期保健知识,并耐心听取孕前健康检查者的意见,纠正不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孕前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对象主要以20~40岁、有职业、高中及以上学历为主,且孕前健康检查中健康教育对象均对优生健康教育现有的宣传推广方式了解并接受,对优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自觉或被动咨询检查,对获得优生健康知识的期望值较高,获得优生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为讲座、网络、电视与报纸,对基层计生人员经验、专业与态度的评价较为满意,见表1。

3 讨论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健康教育是通过不同途径向计划生育夫妇提供科学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健康教育知识,有助于强化育龄夫妇对出生缺陷的预防意识,协助育龄夫妇建立“健康环境、健康行为、健康饮食、健康婴儿、健康父母”的预防观念[5-7]。通过健康检查、健康宣传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指导与健康知识讲座等途径逐渐完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与健康教育[8-9]。

第3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雾化吸入;健康教育;需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种常见和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将COPD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主要病变特点是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和肺气肿,最后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美国成年男性患病率4%~6%,女性1%~3%,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大约3%。近期在我国7个地区20245成年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5大经济负担的疾病。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如果在稳定期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可以减缓COPD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但目前患者忽视稳定期治疗,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识,重视稳定期的治疗。我科自2009年1月开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患者中施行雾化吸入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我科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患者雾化吸入健康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对实现整体护理,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起到促进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在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上海仁济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患者意识清楚,能充分配合,自愿参加。其中男56例,女20例;年龄56~87岁;初中以下程度49例,高中中专21例,大专以上6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1)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与否、易感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2)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程度及需求调查表。

1.2.2 调查方法 由专业护理人员向研究对象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疑惑,调动患者参与的兴趣,用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记录。所有问卷由受测试患者独立完成答卷。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80份,实际发放80份,回收80份,其中废卷4份,回收有效率达到95%。问卷收回时,进行筛选,对于数据不全等不合格问卷予以删除,作好问卷的质量把关。在数据输入时,做到两人核对,确保资料输入的准确性。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在计算机上用SPSS11.0软件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百分比,频数来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一般资料 见表1。表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一般资料 (N=76)

研究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对象男性居多,占73.7%;文化在初中以下程度的为64.5%;年龄在56~87岁之间,以77岁以上年龄段居多,占51.3%;已婚者占63.2%;既往吸烟者居多,占81.6%;存在易感职业者(如接触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等),有57.9%;付费方式以医保居多,占55.3%。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程度资料 见表2。表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程度 例(%)

2.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程度 见表3。表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例(%)

2.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雾化吸入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程度 见表4。表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雾化吸入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 例(%)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是一种因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气流受限呈不完全可逆,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患者疾病病程相对较长、康复训练难度大、卧床时间长、易产生并发症。雾化吸入[2]是临床上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是改善通气的有效疗法。其原理是将支气管扩张剂、 抗生素、 激素、 抗过敏药物等制成气溶胶,以雾的形式经口腔、鼻腔或气管(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吸入气道和肺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者缓解症状的目的。临床主要用来起到稀释痰液、消除炎性反应、解除支气管痉挛、平喘等作用。

健康教育是卫生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治疗因素[3],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作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4]。因此有效地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对病人的功能恢复及预防并发症有重要的作用。

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程度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雾化吸入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甚微,通过表2可以看出,患者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程度调查中,“非常了解”的人次占总人次的6.58%。其中以病人对的最为了解,其次是心理准备,不难发现有关这两方面的健康教育内容是临床工作中相对比较详细具体的。由于患者在雾化吸入时,因放置不恰当最容易发生排痰困难,致使气道阻塞、胸闷等,同时合理的放置,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舒适度。故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这些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比较详细具体和有效。然而,有不到10%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是“部分了解”,说明在平常的健康教育工作中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方法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在患者不了解的例数中,以雾化吸入的技巧、方法和呼吸方式例数最多,这些知识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及疾病的预后,临床护理人员有必要加强开展这些方面的工作,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程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较为强烈,“非常需要”的人次占总人次的90%以上,“不需要”的患者仅有6例。其中,最需要的内容是雾化吸入的技巧和方法,所有患者选择了“非常需要”。排列在健康需要第2位的是雾化吸入的呼吸方式的重要性,由于个体的差异,大部分的患者为年老体弱,卧床时间相对较长,易产生肺部、皮肤等并发症,如果吸入速度过快且吸入量过大,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发生支气管痉挛、呃逆、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排列在第3位的是雾化吸入心理准备,首次喷射雾化吸入时,患者易产生不安情绪或对抗情绪,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教给患者相应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需要护理人员应守护在病人床旁,应及时给予安慰、耐心解释,尽快消除影响继续雾化吸入的不良因素,指导、鼓励病人完成全程雾化吸入。

本次调查发现,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年龄、文化程度无显著相关。这说明,不管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患者对健康教育均有需要,因为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手段,患者有权获得这种服务。作为护士,要树立现代护理观,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把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自觉行为。

3.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程度 本次调查发现,患者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有所不同,患者最多选择的是“医生经常与患者交谈”,其次是“护士经常与患者交谈”,再次是“针对疾病各时期讲解与指导”,在这三种方式中,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及时地、有效地传授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雾化吸入前后的健康知识,使之能够面对面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且可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与需要有效地宣教。对于文化层次低、适应能力差的老人,护士应多次讲解,不厌其烦地耐心说教,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患者易于掌握和接受;对于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的患者,可根据需要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等,使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心中有数,积极配合[4]。而对于“医院编写科普手册”,“听同病患者经验介绍”的选择则次之,在“多媒体”的选项上,由于患者认为疾病造成卧床时间较长,观看多媒体存在困难,况且患者希望与医护人员更多地直接交流,获得更多有关疾病的信息,所以患者对此项的选择最低。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临床情况采用健康教育方法实施合理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患者了解、掌握及运用相关医学知识,重视健康价值,是促进患者机体康复的重要措施[5]。

护理人员在落实教育计划的过程中未考虑病人的身心状况,使教育时机与方式不当,都可能使教育达不到目的,甚至产生负性作用[6]。应根据病人的接受能力和健康信念,量身定做,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合理,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7]。

世界卫生组织确认,21世纪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将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平等的合作者[8]。因此护士应该有能力有义务作好健康教育宣教工作。

4 小结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内容不甚了解,对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的需求都相当高。所以,加强雾化吸入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患者雾化吸入健康教育知晓度,可以有效提高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病情,在临床护理中实现整体护理。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问卷的调查分析,发现雾化吸入健康教育知识的不足及重点问题,从而改进临床健康教育工作,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增加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满足其需求。

参考文献

1 彭敏,蔡柏蔷.美国胸科协会和欧洲呼吸协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修订.中华内科杂志,2005,44(5):394-397.

2 陈文彬,程德云.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2.

3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9.

4 孙玉英. 雾化吸入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8):172.

5 陈红梅.浅谈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6):760.

6 沈伟.护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11(11):115.

第4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治疗;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9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39-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我国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数量逐渐增加,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于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有着较严重的威胁。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依靠医院进行诊治,其治疗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在社区中对老年高血压进行及时的治疗,同时结合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但在现阶段中的社区治疗和健康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社区健康教育人员加强对于疾病的宣传,提高居民的认知水平,同时针对老年人进行定期的血压检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针对昆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患者为38例,女性患者为42例,平均年龄为72岁,之后对其进行观察。

1.2方法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针对患者开展相关知识的教育,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合理体重、坚持服药、定期血压监测等的重要性,及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及转归,使患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影响高血压的因素和并发症,使患者能够意识到其在进行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同时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加强患者的身体锻炼,同时对其饮食进行控制。在观察组中采用综合性的健康教育方式,由社区全科医生和护士负责。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常识健康教育、正确使用药物方法教育、血压及时监测教育,综合采用健康讲座等多种教育方式。在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方法的调整,干预时间为8个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针对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和接受健康教育后的疾病预防知识、健康行为方式的转变采用x2进行检验。

1.4效果评价在进行社区治疗和健康教育前后针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了解状况的统计,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存在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症状、高血压的危害等知识,同时还包括患者的自我保健、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一共有30项内容。问题以选择的形式回答,共有三个答案,满分为100分,得到的分值和健康教育的结果呈正相关。

2结果

2.1治疗和教育前后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了解程度比较治疗和教育前后患者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P

3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步提高,而以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慢性病中的发病率为最高,越来越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产生了不良的后果。但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仍有限,即使患有高血压多年的患者也认为只要坚持服降压药就可以控制好血压,而不注重生活方式及行为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降压的效果。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治疗及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治疗和健康教育,能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随着危险因素的减少,从而有效控制好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结果指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治疗同时采用健康教育的方法能够改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干预后患者掌握的高血压预防知识明显高于干预前的认知水平。但在行为的转变上,健康饮食方式、规律运动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体制控制、吸烟前后无明显变化,这与干预时间较短(8个月可能有一定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区干预及健康教育持续性的重要性。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要坚持专业、系统、长期的工作。真正实现健康行为的转变,要采用多种形式,这也社区卫生服务今后长期持续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文,马丽媛,向华.重视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J].高血压杂志,2005,(16:327-331.

第5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关键词 集中式健康教育 脂肪肝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312

资料与方法

2006~2009年选择本地区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经济条件较好且社交应酬较多的6个脂肪肝高发病率职业群体1916人作为健康教育对象,在全面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其中463例无肝炎病史、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的患者[1]。本着自愿的原则,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健康体检资料划分出集中式健康教育组和随机健康教育组,实施脂肪肝专题健康教育。在集中宣教时,通常鼓励其家属和同事共同参与。

评估:①职业群体学习需要及学习能力的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职业人员与脂肪肝相关的行为因素及自我保健知识学习需求。问卷内容包括职业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等基本资料,以及饮食起居、个人嗜好、休息与运动、目前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是否认识脂肪肝的危害;是否愿意接受集中式健康教育等行为资科。②教学资源评估:职业群体工作性质,群体领导对职工健康的关注程度,分管职工保健的部门负责人态度,可利用的集中式健康教育场所和视听器材等等。

健康教育:①内容:脂肪肝的概念,肝脂肪变、脂肪肝炎、脂肪肝硬化等不同层次的病理改变;脂肪肝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脂肪肝的常见病因;重点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脂肪肝的种种行为因素以及脂肪肝是否好转的评价依据;各种检查单的识读等等。②方式:随机教育组主要采取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个别会谈,电话咨询,定期更新职业团队健康教育专栏等方式进行宣教;集中教育组除采取上述宣教方式以外,还定期开展专题健康讲座、团队讨论、健康资料展览、播放幻灯片及保健技能示范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③预期目标:从受教育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变到有益于健康地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最终达到脂肪肝及其伴随症状的改善或消失,是一个由多个短期目标结合而成的长远目标。

实施:在实施健康教育计划过程中,对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监督和激励机制,在实行有偿服务的同时还将社区教学列入医生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习者主动发问,参与互动,形成双向沟通;了解其对教育结果的满意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获得更佳教育结果。

评价:主要采取受教育者自我评价,群体成员相互评价和医务人员专业评价3种形式。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健康的态度改变;行为改变和自觉症状改变;他人评价旨在发现同事外显行为的变化。

结 果

结果见表1、2。

讨 论

脂肪肝又称脂肪性肝病(FLD),是一组病理上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积聚肝脏损伤的总称,包括单纯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2]。由于FLD的药物治疗疗效不肯定,FLD的防治重点应放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全面防治代谢紊乱上。现代医学模式揭示,人类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受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地域性饮食文化,饮酒文化常常成为FLD的直接病因。夜食、家外食多以聚餐形式出现,能否坚持自我保健很大程度取决于职业群体共同的健康信念和亲朋好友的支持。

参考文献

第6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快速变迁和青少年自我成长交织在一起,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叛逆、恐惧、自卑、孤独、猜疑、嫉妒等心理,因此,带来的抑郁症、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等问题见诸报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干预,怎样构建一个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党的十八报告中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承诺,关怀着青少年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党和国家正以积极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这为新常态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又好又快的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全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也促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样本,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平衡性发展。本文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苏北地区S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解答目前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与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观察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便利性,研究者通社会服务关系进入到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选择了1所中学、1所小学、1家课后辅导机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等,同时在机构内观察学生的心理等。观察完毕后,撰写观察日志,并汇总和梳理分析相关日志。本文还采用深入访谈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等教育体系。秉承聆听、开放、干预服务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谈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方式进行选择,总共选择了12位访谈者,其中学生10名,老师2名,每次的访谈或提供干预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每次访谈进行了详细记录,记录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访谈记录中,以便于数据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边缘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组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在推广素质教育的时代,应试教育仍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学生到家长,甚或学生本人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所以在应试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不清晰,应试目标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长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被访谈的中学老师直接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访谈者直言不讳地谈到,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以文化课教学为主,把学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导致学校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文化课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师无事可做,不得不借调到其他部门从事非专业工作。部分领导和教师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小城市的学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应试教育目标所取代,重视语数外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较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学,原因是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偶尔也会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一些心理素质训练、心理辅导等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被访谈的小学老师谈到,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般不安排上课时间,主要在课间或者其他时间开展。被访老师说,如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活动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和研究团队的其成员在三家机构进行观察时,主要观察到了学习类的活动,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看到最多的是海报栏和黑板报上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展示与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边缘化,重视心理健康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转变为行动还需一段时间。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趋形式化。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校也不得不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出现了形式化趋势。笔者在两家学校中发现他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者小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但经过一个月的驻点观察发现,这些活动室要不大门紧闭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团队对10余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他们普遍反映自己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也没有听说同学去过心理咨询师,只知道有这样空间,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间的形式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形式化。某些心理测试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观察期间曾经看到某中学把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活动放在课间,给学生发一张表格随便填写完就可以,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训练。未进行专业训练的学生错误地把心理测试看成是一种形式活动,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进行百度搜索。当问及这些被访者时,他们都认同学习是第一位的,没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调适、心理辅导、抗逆力培养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学校很少开展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校和学生都把心理咨询疾病化认知,师生都把心理咨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前,这种生态系统尚未理顺,家长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学校以倡议书、家长信的形式向家长开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导致单相传达,缺少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机制。学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将康讲座和心理游戏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很少亲自进行相关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减少,知识传达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处于断裂状态。家庭方面,访问的学生多以隔代抚养为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都好,这是一种错误的培养观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几乎不与学校进行沟通,家校合作系统尚未有效建构。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媒体的话语权较重,是媒体在唱独角戏,只是部分的社会团体进行参与,参与力量不足。课后辅导机构主要对强少年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的辅导。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尚不健全。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问题分析来看,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边缘地位走向核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教育主体的优势,充分挖掘各教育主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从思想走向行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联着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主动地扭转已有的教育误区,走出唯成绩论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边缘地位进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三方也要重视学习能力提升、人际关系调整、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现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2.从形式走向实质,多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学校、家庭、NGO等教育主体推动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积极宣传与思想认识,还应从行动上积极推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生态支持体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应尽快构建生态支持体系,形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互动模式,邀请家长、社会成员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张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张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第7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所有的教育到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为高职生的未来发展做好积极的心理引导,但现实的状况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围绕着学生现有的消极心理问题,远离了学生心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主要内容。这种以问题为本位的教育内容,不仅没有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而且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层面上,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造就全面的心理品质。除了教育内容上以学生心理问题为取向外,在教育形式上,很多高职院校也只是建立心理档案、实行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等,忽视了体验积极心理和开发心理潜能的实践手段,严重地削弱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一)完善系统,健全机制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现状,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构建“五个保障”的工作格局,从领导、机构、投入、师资和场地等五个方面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各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人学院工作日程上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明确界定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科学性工作,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为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应经常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技巧,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二)扩大教育对象的覆盖面,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层目标

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把所有学生都纳入到教育对象中来,使教育范围由原来的仅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扩大到全体学生,帮助所有高职院校学生塑造健康向上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仅以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与矫治为目标的现状,需要重新定位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按照积极心理学解释,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少数学生,主要任务是矫治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针对部分心理亚健康的学生,主要目标是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针对绝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则以优化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为主。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调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不仅要针对不同心理健康层次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也要帮助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度过心理困难期以适应当前环境,还要帮助全体学生塑造良好心理品质以促进未来的发展。这种分层目标的界定,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原来只关注问题学生的“点教育”扩展到重视全体学生“面教育”,实现了“点面结合”,必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针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学生的消极心理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现状,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教育特色统一起来,突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尤其需要把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抗压抗挫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和支持,还包括个体内在潜能开发、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和谐人际关系构建、自我情绪调节、客观自我认知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评价普遍不高的现状,在实施心理建康教育时,关注学生实践参与和内心体验,丰富和加强学生的积极心理感受,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具体说来,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途径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通过积极心理测量技术加强学生对其优缺点的全面认识;通过积极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积极反应,鼓励学生关注其积极品质;通过积极心理教育课程,让学生懂得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幸福感的方法与途径。

(四)综合运用多元立体的教育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第8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障碍性咨询方面,主要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治疗,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相对缺乏,这既不符合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不符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事实上,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身体劳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紧张心理状态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疲劳和焦虑;强迫和嫉妒心理;心境不佳、丧失兴趣、消极悲观、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抑郁心理[1]。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能够从多方位实现对大学生全覆盖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反映了我们在注重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发展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适应岗位的心理发展能力,对于其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构建心理健康“二元四级”教育网络体系丰富、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扩大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面和受益面,在行业领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二元四级”教育网络体系的构成

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因素等多因子和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紧密相关,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单纯的网上教育或网下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逐渐转变为网上和网下联动的模式,网上虚拟教育和网下现实教育对接,即是“二元”教育结构。网下教育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来实现。网上教育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网络课程、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网上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网上心理互助等,引领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认知和道德情操。“四级”教育网络体系:一级结构即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和日常心理咨询与教学、研究工作;二级结构即辅导员团队,落实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实时掌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三级结构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协助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灵电影、心理交流会、户外拓展等活动。四级结构即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通过日常学习、生活接触为周围同学提供人际关系的支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实时进行疏导或介绍到咨询中心。通过四级结构运行探索网上、网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沟通,建立起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动静结合、功能互补、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网络模式,既切合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又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二元四级”教育网络体系运行机制

第9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中小学 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angxi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Midwest Backbon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raining Program

WEN Xiaoz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School is the main place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lso more concern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study the basic status of Guangxi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alyze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reas in Guangxi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project, the relevant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Guangxi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urban areas; Guangxi rural Schools in serious lack of specializ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the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ducation funding and lack of mental faculty position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 bottleneck to constra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Guangxi.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st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specialization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迅速,各个学校基本配备了心理学专业教师、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其教学的内容更涉及到各科教学中,如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生自身家庭作业努力等。①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仍处于起步状态,师资严重不足,而相应的政策也将呼之欲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短期培训(心理健康班)”是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统一规划实施,旨在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项目,该项目采取集中研修的方式,对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该培训班共44名教师,均来自广西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

我国中小学处于教龄阶段的学生主要为6~18岁,该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相差甚远,却又存在紧密联系。儿童时期是个体认知、行为等方面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该阶段儿童在心灵受到创伤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将来可能会导致其自卑、怯懦、恐惧、多疑等消极心理的形成;生理上的变化往往使学生过多关注自己,过于在乎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加之社会经验不足,极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其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而设计的,在校接受专业知识人员以理论授课、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进行的有效教学方法,有效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一条顺畅的道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就开始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而这些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在边远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鉴于此,更多教育工作者倾向于“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带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均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本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4名教师当中,只有一名教师是该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18.9%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其他均不从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为该校的政治老师、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其中,一人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一人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43.2%的被试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以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而54%的被试从来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37.8%的被试只参加过1~3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情况:广西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于教育的经费也严重不足,而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更是微不足道。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6.8%的被试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目前没有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29.7%被试所在学校年均有2000元以下的投入,5.4%被试所在学校有2000元至5000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然而,接受调查的44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经费超过5000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教学内容情况:在44所学校当中,仅有少部分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多因缺乏心理专业教师而无法向学生正常开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初步涉及学习效率、自信心的建立、人际交往、感恩等,内容较为粗浅,授课形式单一。③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模式,均以学校领导引导为主,具体表现为:班会(86.5%)、学科渗透(64.9%)、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均为45.9%),其次为心理健康教育课(18.9%)和其他(16.2%),较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宣传(13.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3.5%)、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0.8%)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8%)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以集体理论授课的方式开展,形式单一,授课时间与班级有限,多为“问题班级”教学,以政治教导为主,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较浅,学校均未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具体表现为,仅40.5%的被试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各个年级,但均以班会课的方式进行,13.5%面对部分年级,10.8%面对部分班级,35.1%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按照正规标准,每5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心理老师。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由于受教育人数少,均无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在人数超出500甚至上千的中学,也因无招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计划而由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兼职任教。

(2)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虽然推出了认可度较高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但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差异甚远。④多数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或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得不到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其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具备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及设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部门没有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标准与硬性的要求。

(4)心理健康教育考核体制不规范。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教育部门未能出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硬性要求措施与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均衡,教学内容笼统、可有可无。

(5)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服务效果差。广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缺少专门介绍心理健康的书籍以及专业课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上仅处于初级水平,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形式不熟练,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有时滥用心理测量工具以及混乱的心理咨询操作技术,适得其反。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将更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家长以及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清楚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⑤广西农村地区多留守儿童,其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多离家外出打工,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无暇顾及,孩子身心、学习的发展均交由学校全权负责,学校教学压力大。

3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交流平台。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匮乏这一现状表明,教师在遇到学生心理或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没有互动平台,从而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对此现象予以改正,如设立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与评估标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学习或培训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事业运转的状态很大程度受到教育基金投入多少的影响,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放松室、沙盘治疗室等硬件设施。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加强心理教育行政立法。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教育工作较为闲散,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完善的上层建筑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常规,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管理工作做到极致,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果。

(4)寻求适合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较多,如辅导模式、四结合模式、系统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等。⑥教育模式的选择,必须得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校园环境、师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在旧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规律、需求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建立符合事实、有明确目标、任务、方法、内容、原则、策略和途径等的模式,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参与个体的全面性和多环节授课渗透的深度。

(5)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的教育者决定了专业教育的水平,唯有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才能更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准入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爱心、懂得师生心理发展规律。⑦然而,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匮乏,在聘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在岗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参观学习、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台、设立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方法加强在职或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力争做到“一专多能,更超一专”。⑧

(6)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待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当其岗位得到认可、付出取得硕果时,工作才会更有动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与其他教师一样具有职称评定的权利以及与付出相适应的薪酬待遇。

注释

①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② 韦俊卿.广西推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③ 陈雪,余欣欣.广西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④ 石建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心理论坛,2012(3).

⑤ 上官崇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师资管理,2008.

⑥ 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