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材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教材注重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贴近社会生活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通过把新知识主动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行同化,当同化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新知识,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也就是新知识的学习。理论强调,只有当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探究和再创造的愿望和行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学生所同化。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选取的教材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讲解中,如果地理教师从一开始就只是在理论上介绍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这对学生而言属于抽象性知识,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更不懂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但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在这部分知识中增加“台风及其危害”和“寒潮及其危害”两个案例,将新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中,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学生对台风都不陌生,北方地区学生也都体验过寒潮带来的影响,他们会带着生活中已有的认知学习这节课,这样,调动了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材强调知识内容构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教材要尽可能使新知识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外,教材内容的组织应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教材由知识的“呈现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以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例,这一课中热力环流的讲解并不是直接呈现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而是在讲热力环流之前,教材安排一个小的实验活动,该实验就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空间。在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前提下,通过简单实验,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自己已经积累的知识突破“最近发展区”,从而获得新知识。该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支架”作用,在学生旧知识与即将获取的新知识之间搭架,一旦完成教学,将“支架”撤去,这也是现代教学中提倡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布鲁纳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上提出的,它强调在高中地理有限的课时内,着眼点不应拘泥于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应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在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提高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开创新的道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3.教材重视提供发现学习机会,倡导探究教学
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好的方法是发现法,提倡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此外,发现学习还应遵循四项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结合学生经验,适当组织教材;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的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教材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按照发现学习的四项原则,努力为学生提供发现学习的机会。与之前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增加与本单元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版块,如必修1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后的“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后的“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等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之前在单元中学到的知识联系密切,极易激发探究欲望。教材为学生提供与“问题研究”有关的图文材料,提出与之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并验证结论。
4.教材体现建构主义思想,关注地理学习过程
新课程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而认知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则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两者同样都强调学习的过程。为体现新课程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新教材编写减少文字性知识叙述,增加形象直观地理图片,学生通过收集、分析、思考等一系列过程从图片中提取所需地理信息,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将必修1与之前的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必修上册(以下简称“旧教材”)进行对比发现,在第一单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旧教材为“人类认识的宇宙”)中,新旧教材的知识点虽然几乎一样,但新教材的图片共五组而旧教材则只有三组,新教材把旧教材中用文字表述的知识用图片代替,增强了知识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学生通过读图获取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使地理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二、认知学习理论对地理教材编写的启示
1.注重地理实验,引导学生探究
著名画家达・芬奇曾说:“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是进行“发现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验可亲自获得本身所需的地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实验探究的主人,使其在探究性学习中增强对地理实验探究的兴趣,养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然而,将新旧教材自然地理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后发现:旧教材地理实验只在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运动”中有一个,而新教材共有两个,分别是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实验和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中的“模拟山前洪积扇形成”实验。虽然新教材实验数量有所增加,但相比国外地理教材仍然比较欠缺。以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为例,该教材十分注重地理实验。教材中设置31个迷你实验、11个地学实验、4个网络实验、10个地学制图实验、6个设计实验、31个探索实验和31个技能实验,对我国地理教材编写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2.拓展教材内容,实现多媒体化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用来“固定”或“归属”新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过程。过程的结果导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学习者获得新知识或清晰稳定的意识经验,原有的知识也在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变化,所以,“同化”就是新旧知识或观念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量变或质变的过程。新教材编写时可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将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情景再现”,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和形象化。并联系当下与时俱进的与地理相关话题作为案例剖析,体现地理教材内容时代性,也符合我国新课改提出的“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基本理念,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体现地理学科实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83-02
新编地理教材给人以清新朗目之感,它在内容要求、形式、结构等方面比以往教材有很大改进,它有助于学生感知自然、人文地理的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所以利用新教材的优势,针对初中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轻松、活泼、求知、上进的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向更高的台阶,这是提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结构上,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清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课文中增加图像的内容和篇幅,并且图像简明扼要、形式多样、景观形象,尤其教材中的"活动"使学生口、脑、手并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材既重知识性、又重实用性,既重思想性、又重可读性,学生既能得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年上册在讲世界气候并影响气候因素是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内容用了三个活动的内容:一是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的特征,再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之后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首先找到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再找出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为例,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陆的气候类型,分析其不同的原因与降水的直接关系,最后通过具体的各地气候特征,来分析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教材这样编排使学生既能认识又能分析不同地方的气候的差异,找到影响的主要因素,学生能初步认识事物的分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新的教材的优势,使学生渴望学到又能够学会,学生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在使用新教材时,基本能够做到熟悉地理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它们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掌握每节的内容,课程目标也就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给七年学生讲"地球的自转"时,按照教材安排设计教学流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图文结合、阅读与思考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演示与观察结合。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回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紧接我就提示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每天都是白天、黑天这样度过,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非常感兴趣,回答出很可笑的问题,我运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讲:"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它不透明,被照到那面是白天也就是昼半球,另一面就是黑天夜半球,地球本身绕地轴在自转,紧接着我又演示地球仪,让学生仔细回顾,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昼与夜是怎样变化的呢?一个同学是这样回答的:"白天变黑天,黑天变白天总是这样变化"。我给以肯定,回答得很好。我又让学生准确回答一下,并启发、演示,学生很快答出:"昼夜交替"。
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这节课我利用教具加强直观性的教学原则,效果很好,学生很快就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材内容不断增加、更新。但做为初中地理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掌握教学目标,设计安排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必须练就娴熟的语言,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描述要形象,传授要通俗易懂,业务熟练,知识丰富,能驾驭课堂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在形式上,教材的封面、封底及扉页上增加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每节内容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素描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统计图、组合图、漫画等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不仅改变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中国农业"这一章,首先是读农业分解图,让学生从图中指出农业的五个部门及各部门生产的主要产品,通过把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堂,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再进一步深入:"为什么说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学生通过图就能回答上,教材这样安排同以往教材有很大区别,图文结合学生既得知识又培养读图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
三、内容上注重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删减难学的有关内容。例如世界地理,我们只要学生掌握几个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相邻的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东半球其它的地区和国家,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极地地区,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中国地理从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让学生认清我国的国情,保护与节约资源教育,认识区域差异、发展及其存的问题等。
【关键词】地理教育;组织形式;讲授法;微课;翻转课堂;课件
教学形式,即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高中地理教学的形式自然要符合高中生的特点及教材实际内容,注重实际效果。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一方面,我们要适当追求形式的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坚守讲授法
高中地理教学必然要牵涉到大量的地理术语和原理,这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讲解或提示,以节省学生自学的时间。有的地理原理只要教师点拨或适当讲解,学生就可以迅速掌握,比如地球运动中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关系,富有经验的教师借助板书关系图就可以三言两语地阐述清楚,而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学,当然也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却可能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所以,传统的教授法有利于集中时间、集中空间、集中传授学生知识模块,提高信息传递的容量和效率。
学生在紧张的高中学习节奏里,很难有精力应对大量的知识梳理,甚至很少去思考地理学习方法。这时,教师以自己的教学经验,编辑出各种形式的整理知识的地理学习资源,则极大便利学生的使用。可见,教授法以严谨有序、成批量的组织形式能够快速地向学生传递预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
无论哪一种教学形式多么先进,恐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教授法依然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形式。笔者教授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章节内容时,一方面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在教授如何处理协调发展问题时融进去,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实例,切实感受到人类――环境――发展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以教学设计中的地理思想影响他们,明确地传递这样的讯息,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人类行为必须融于环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善待经济的理念。充分准备的教授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考凭借,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巧用新形式
教授法如果占据课堂全部的时空则必然出现另一种极端,即挤占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势必会造成学生过度的依赖性,无法充分释放自身的激情和潜能。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育延续初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这种大原则指导之下,我们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1.引入微课。“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这就具有了保存性、随机使用性和反复研究性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偶然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还可以有这种神奇的样式来完成,一方面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可以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满足学生的咨询服务,帮助后进生。比如以微课的形式讲解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配送必要的地理图示和动画演绎,学生就比较形象地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不同程度的学生即可决定观看的次数和强度,提高了各自的学习效率。
2.适当翻转。翻转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指导学生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笔者指导学生到学校微机教室在指定网页搜索资料,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阅读教材,明确重难点,尝试解说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学生从未浏览过充满当代技术信息、洋溢着浓厚的人文关怀的界面的网站,初次尝试这种方式,感到新鲜有趣,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笔者在巡视时提醒他们围绕预设的自主学习提纲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要迷恋界面的美丽和外在的形式。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中所提供的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学习方法,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随后的课堂交流中,笔者以检测的形式督查他们的学习情况,结果,令人感到分外惊喜:学生们不仅顺利地梳理了基本知识,发现了地理疑问,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提出了从未有过的学习建议。
3.用好课件。事实上,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无法做到堂堂都能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也不可能经常性地进入微机室或者在家里使用电脑等工具,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作为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自觉开发务实、有效的教学形式。比如制作好课件。笔者为了让学生明白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利用课件播放了四幅图片,即水稻种植、捕鱼、放牧、采茶,这就快速地提供了学习资源,随之提问:为什么同一活动呈现出不同的内容?
这就引出对农业区位因素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形式同样能够帮助学生从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认知。其他诸如动画演绎地理活动过程、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都可以借助课件制作软件中的动画设计。
从教育的客观现实看,教师最易采用的教学形式就是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组织好课堂交流和各种活动。至于“慕课”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没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没有氛围浓郁的文化感”“没有现场碰撞的思维感”,况且物质条件尚不具备,所以,现实的教学形式必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适当引入媒体技术,以紧扣新课程理念、体现高中地理教学规律为第一参考。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软件产业作为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也飞速发展。因此,作为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软件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高等计算机教育必须培养出具备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从而提高我国软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系也在慢慢建立之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区也有各自的定位,但令人尴尬的是,每年从事软件行业的毕业生也不少,但许多软件企业仍反映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依然是以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教育为主,这种模式培养的软件开发人才强调的是个人学术能力,重视理论研究而看轻了应用实践,忽视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另外,随着信息产业日益国际化,绝大多数主导型的技术和标准都是国际化的,这也要求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以融入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之中。
目前,伴随着软件行业在用人方面日趋成熟和理性,对软件人才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职业素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软件专业技术人才要具备现代软件工程环境下赖以生存和成长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CDIO工程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各个国家都在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上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瑞典查尔穆斯技术学院、林克平大学、皇家技术学院合作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它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12条标准,其目标是为工程教育创造出一个合理的、完整的、通用的、可概括的教学目标,重点将个人的、社会的和系统的制造技术与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学的所有领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CDIO模式将工程职业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恰恰是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因此,该模式非常适合软件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教育部广泛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探索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合本地区工程实践需要的、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与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定位,我们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人才培养定位
结合当前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及能力要求,我院建立了“面向地方”、“ 产学研互动”与“做中学”的CDIO模式的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宽厚科学和工程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良好的人际和职业素质、较强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
2.基础环境建设
河南理工大学于2008年获准成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开设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获得了软件工程硕士点。因此,如何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软件基础环境的建设,目前我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逐步完善。
(1)除共享学校办学资源外,拥有专门的教学、实验用房1500平方米,PC机及设备500多台套,并配齐了相关的教学软件和开发平台。同时,实验室通过配备的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对实验进行智能化管理。
(2)建立了虚拟实验平台,该平台支持多门计算机及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虚拟实验,可满足这些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
(3)按照软件开发环节及CDIO的运行方式,模拟软件企业实际开发环境,建立了软件开发与实训实验室。
(4)建立了适合不同特殊要求的专业实验室,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以及工程实训实验室等。
(5)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针对软件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我们选择当前经典的计算机学科原版教材、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教材、IBM教育课程体系教材等;同时相关老师还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编写了一批反映当前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新特征的教材。
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及CDIO工程教育理念,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及手段构建了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制定本专业CDIO培养内涵与标准、培养方案、评价标准;以国际上先进的CDIO模式工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现有教学过程和方法。在充分调研和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组与整体优化,并结合地方经济及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
(2)以项目为导向,制定适应于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不断完善其培养目标和评估标准。
(3)增强实践和实习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和主线,按基础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工程实践与实验,工程项目设计三大板块的有机融合,构建CDIO模式下的软件工程专业系列课程和教学体系。
(4)强调以工程素养为基础,以工程实践深化理论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与技术实践能力,该环节是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5)以“做中学”为手段,坚持“产学研”结合,面向地方软件行业,培养学生CDIO理念中的实现及运作环节。为此,我们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结合地方软件行业的产品实现与全过程运作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6)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办学是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聘请企业工程专家参与软件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设计,提高软件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设计项目基础上,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技术创新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培养软件人才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7)以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为依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我们主要以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河南省程序设计大赛及我校组织的“步步高”科技攀登计划、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学科竞赛为平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平台开展的团队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领导和沟通能力。在2011年度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我们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及三等奖各2项,获得了河南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在“河南省第四届程序设计竞赛”中,我校三支参赛团队取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在其他竞赛中,我专业学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8)采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毕业实习前的就业指导等活动,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对专业的就业形势、就业现状及企业需求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于使学生结合就业意向开展实习,提高实习效果,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相关问题到企业实习、调研、实践,增强了实习过程的针对性和目地性,丰富了毕业实习的内涵,也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该方式,既有效完成了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两个关键教学环节,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营改增;税务管理;财务管理;应对策略
今年8月28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汇报预算工作时表示,要适时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实际上2013年多家大型房企已参与到房地产企业“营改增”政策影响的模拟测算中。房地产企业“营改增”之所以在收官之年才可能推出,除了房地产行业牵一发动全身的社会经济影响效应,还在于房地产行业由于土地购置政策的特殊性、开发周期长导致的增值税进项、销项时间不匹配性、增值税税率确定对房地产行业及国家总体税收影响以及由于以上因素复杂性导致的制定过渡期政策的难度等一系列问题。
一、“营改增”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税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实现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从而减少重复纳税环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其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减税。 虽然从 “营改增”试行的反馈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实现了税负下降,也有部分企业因为生产具有周期性、成本结构中可抵扣的成本占比较小等原因,反而出现了税负增加的情况。据普华永道对全国近20家大中型房地产企业进行的调查,超过90%的受访企业均表示了对税负上升的担忧,其中近40%的企业认为税负会明显上升。房地产企业开发周期长,作为开发成本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土地成本进项发票的缺失,同时房地产开发成本涉及的链条长、费项多,开发成本涉及土地、建筑安装、配套基础设施、设计、装修装饰、绿化、广告宣传、财务费用等诸多项目,若未形成完整的抵扣链条,“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有可能增加。
以下将举例说明对“营改增”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假设某二线城市房企开发项目A,均价为30000元/平,土地楼面价10000元/平(无专票),建安成本2500/平(营改增后适用税率11%),设计、监理等1000元/平(适用税率6%),财务费用1000元/平(假设可取得增值税票,适用税率6%),广告策划500元/平(适用税率6%),其他销售、管理费用500元/平(无专票)。
1.“营改增”前税负(元/平)
(1)营业税及附加=30000*5.6%=1680
(2)土增税
增值额=30000-(10000+2500+1000)*1.25-1000-1680=10445(假设利息费用均符合据实列支条件)
增值率=10445/(30000-10445)=53.41%
土增税=10445*40%-19555*5%=3200.25
(3)企业所得税=(30000-15000-2500-1000-1000-500-500-1680-3200.25)*0.25=2404.94
(4)总税负=1680+3200.25+2404.94= 7285.19
2.“营改增”后税负(元/平)
(1)增值税=30000/(1+11%)*11%-(2500/(1+11%)*11%+(1000+1000+500)/(1+6%)*6%=2583.72
城建税及附加=2583.72*12%=310.05
(2)土增税
增值额=30000/(1+11%)-(10000+2500/(1+11%)+1000/(1+6%))*1.25+1000/(1+6%)+ 2583.72+310.05)=6695.31
增值率=6695.31/20331.72=32.93%
土增税=6695.31*30%=2008.59
(3)企业所得税=(30000/(1+11%)-10000- 2500(1+11%)-(1000+1000+500)/(1+6%)-500-310.05-2008.59)*0.25=2399.41
(4)总税负=2583.72+310.05+2008.59+2399.41=7301.77
从以上分析来看,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后,即使土地成本不可扣除,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大于“营改增”前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可扣除项目金额将增大及销售净收入的减少,土地增值税将下降,总体税负未必大幅增加。
(二)对房地产企业票据管理的影响
根据增值税“以票控税”的特征,增值税专票的开具、取得、传递和管理都必须比增值税普票和非税控发票更为严格。增值税发票开具必须使用专用税控设备开具,专票必须如实开具,信息完整、格式正确;同时专票的冲红更加严谨,必须专项审批;从进项发票抵扣上,每张专用发票均需通过认证方可抵扣。
同时,企业需对现有供应商、客户群体进行分类梳理。因为供应商是否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客户群中公司客户的占比,客户的价格敏感性等决定了客户能否接受税负转嫁,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收入、税负及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另一方面,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必须在发票开具之日起 180 天内进行发票认证,否则将无法进项抵扣。财务部门可要求业务部门取得增值税发票后及时提交给财务人员进行扫描认证。
(三)对企业税收申报的影响
增值税“以票控税”和“差额征税”的特征,使得增值税申报更加复杂。纳税申报包括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交税金、专票认证等多方面信息。销项税额统计需区分开票收入、不开票收入及其他信息;进项税额统计需确定可抵扣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及其他信息;专票认证需统计份数、金额、税款及其他信息。
二、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虽然只是在税种上发生变化,却造成了整个会计核算体系的改变,涉及科目增多,核算要求也大大地提高。(1)对收入核算的影响,在营业税核算体系下,按合同金额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在增值税核算体系下,销项税额通过“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税”核算,所以收入金额要扣除销项税额进行确认;(2)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在营业税核算体系下,相应发生的成本按实际发生额列支,在增值税核算体系下,进项税额通过“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税”核算,所以成本金额要扣除进项税额进行确认;(3)对营业税金及附加核算的影响,增值税是价外税,不再根据收入计提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改增对于多业务运营的企业来说,在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要求更高。若无法划分出明确的经营业务性质,无法将各类业务的核算明细化,则按照高税率税种进行税收征收。目前,房地产企业常存在商业地产租赁、物管多种业务形态,所涉及税率也不一致,因此,应针对不同税种的业务分别进行核算。
(二)对房地产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
1.“营改增”对利润表的影响
营改增后,由于收入和成本分别扣除了销项税和进项税,收入和成本的列表金额都随之减少,由于不再计提营业税,营业税金及附加将大幅降低。根据上述举例测算,企业净利润的增加或减少,具体取决于收入、成本降幅及营业税金及附加降幅。
2.“营改增”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营改增后,存货中的开发成本或投资性房地产(自持物业)均以不含税价格列示,相应将减少企业的资产总额;另一方面,营改增后,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已不存在,应交增值税的余额以借贷方差额列示,较改革前应交税金将有一定程度下降,因此,企业的负债相应也降低。
3.对房地产企业预算分析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营改增后、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开发成本等报表项目的核算口径均与原口径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变更年度及以后年度的预算及比较分析中需注意转换为同口径分析。
(三)对房地产企业现金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后,项目开发前期(尚未取得预售许可),由于有大量进项税额,将导致开发前期缴纳的增值税较少,税收现金流出较小;一旦进入强销期,房地产企业将面临集中回笼资金实现高周转,还是为实现进销税金匹配而牺牲资金成本的选择。因此,房地产企业未来需在企业经营目标导向下进行相应税收筹划。
三、房地产企业迎接“营改增”政策变革的应对策略
与营业税不同,增值税直接影响收入、成本确认和税负差异,因此,房地产企业实施“营改增”后,需将增值税管理贯穿于公司业务管理全过程。在“营改增”后,税负变动性加强,需从业务、财务融合的角度进行税收筹划,降低整体税负。同时,需强化全员增值税管控意识,各部门紧密配合、协同合作,做好增值税税前筹划、事中管控和事后跟踪。
(一)在价格制定策略方面,应做好相应测算,用数据支持决策
1.以增值税的纳税规定对收入、成本、费用进行价税分离,综合收入、成本因素变化,评估对毛利率的影响;(1)在收入方面,应结合市场行情和公司战略综合考虑;(2)在成本测算方面,还需评估“营改增”对供应商的影响,评估供应商的价格调整幅度;作为地产企业上游的建筑企业,其税负上升、利润下降已成定局,其存在强烈的成本转嫁意愿。企业需根据历史数据、供应商选择策略等因素,对各项成本、费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比例进行估计,为企业呈现分项议价空间和综合议价空间。
2.在营销方案制定方面,应更加关注增值税税收政策和对应税负的分析,特别是对视同销售、从高税率等方面,需综合衡量营销效果和税负成本。
(二)在供应商选择方面
应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合作方,便于增值税链条的完整,对于需要合作的小规模纳税人,要求其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不能开增值税专票的合作方,需根据对利润和现金流的影响,重新议价。
(三)在合同条款制定方面
1.对常用合同中涉税事项增加重要的法律条款或修订原合同条款。
房地产企业实行“营改增”后,增值税发票的取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税负,合同付款条款,如销售合同的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及采购合同约定的取得增值税进项票的时点不同对企业的税负影响均不同。因此,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中关于增值税发票相关条款的约定,如提供发票类型,价格是否含税价,何时取得发票及对方虚开发票应承担的违约责任等。另违约条款中关于违约金、赔偿金等价外费用是具有收入性质的,需要作为收入缴纳11%的增值税,因此合同中的惩罚条款也需要全面审阅和修订。
2.加强采购合同管理,增值税要求票、款、货三流合一,即纳税人购买的应税劳务提供方、开票方和收款方必须一致,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营改增后,除非取得当地税务机关的同意,不运行继续签订三方抵账协议,不允许继续采用委托收款的方式支付款项。
(四)在企业运营流程方面
营改增下,财务部应牵头全面梳理公司的运营,其他部门配合营改增的需求,严格遵守相关运营流程。如不含税成本的编制,需要成本、采购、项目部与财务的共同努力,可按成本科目的类别进行税率测算不含税成本,也可基于合约规划进行测算,根据合同类别与预期合作对象的纳税人资格进行税率的设置并测算不含税成本,甚至需考虑混业销售的情况,如电梯销售及安装,由于货物与劳务增殖税率不同,需分开核算。在工程结算方面,已完工项目应尽快完成结算,否则待建筑业营改增后,应税负增加的成本很可能转嫁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已完成销售的项目,若工程结算延至税改后,将导致大量进项无法抵扣;导致土增税及所得税前可抵扣成本不完整,增值额上升,税金同步上升。
(五)在IT系统方面
营改增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是全面的,IT系统需应需而变,在财务管理方面,需从价税分离、进项税管控与增值税纳税管理三个维度满足和支撑需求,具体包括增值税发票管理、进项发票认证、进项税抵扣与转出,应纳增值税测算与平衡、纳税申报。在工程造价计价方式,营改增前仅一个建安税率,营改增后人工、辅材、主材执行的税率不一致,包括对应的计价定额、规范、软件都得以全部升级。
参考文献:
[1]张运贤.刍议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未来影响及对策[J].会计师,2014(7) .
[2]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总部财务部.“营改增”对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影响的初步分析PPT, 2012.
一、全面理解教材
熟悉教材,这是基础。一套好的教材必然是专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又经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审定,一定有其独到之处,正因为这样,教材才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下一番苦功,做到滚瓜烂熟、了如指掌。教材分析要做到首先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其次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及其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再次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教材,从而游刃有余地进行地理教学。
二、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
“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力求让教科书“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和编排体系”。但百密一疏,有时也会不太合理,有的虽合理但不太符合教学的要求,这时教师就有必要打乱教材的原有顺序,重新安排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体系,调整教材。调整教材也可以表现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而且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例如湘教版(下同)必修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是分开来叙述的,教师要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就得将后面的“地球公转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提前,以利于教学。
三、补充教材以外的知识
教材的叙述限于篇幅往往非常精要,不够丰满,不够完整。这时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全面、完整地理解知识,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做些补充。
地理是一门地域性很强的学科,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案例,并不一定适合本地的学生,这时教师可以“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对学生发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等”。例如必修III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材中引用“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来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浙江的地域特色补充“温州‘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让学生对照对比学习。
四、删减教材
有的教材内容不符合课程标准,或者存在过难过深、陈旧、不够新颖的情况,教师应当大胆删减。不过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要慎重对待。
五、修改教材漏洞
教材虽然是专家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但难免也会出现差错。另外教材往往是比较稳定的,而时代的脚步并非停滞不前。地理学科更是如此,它是一门时代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做出修正,更新教材。修正、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例如必修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涉及太阳系的知识有“行星包括九大行星与小行星两类”、“图13太阳系示意图”和“阅读: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这部分知识现在看来已经是错误的知识,应当根据最新的天文学知识予以更正。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6年8月24日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 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成为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太阳系有了新“家谱”,由此,除太阳外,一个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在内的太阳系新“家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行星成员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矮行星成员包括冥王星和谷神星等。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物体。
新课程意味着教师对课程有了更多的权利,教师“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建设,有效运用地理教材,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教材;课堂教学
乡土地理教材是指各个地方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根据本地的地理情况和地区人文环境而为学生准备的地方教材。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个标准意在引导地理教学向着实用的道路去走,注意地理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新课程标准还“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为学生们补充本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注意从身边的地理知识教起,进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那么,乡土地理教材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乡土地理教材应该包括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结构、地理气候、河流、湖泊以及土壤植被农作物等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其特征以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要了解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改造自然所需要的成本和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各种名胜古迹、交通运输情况等。乡土地理教材是对地理教材的有力补充,其意义丰富而深远。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在他1929年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中就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就已经指出了乡土地理教材的重要性。身边的情况还弄不明白呢,怎么能弄懂外面世界的情况呢?本文尝试着分析了乡土教材的意义。
一、乡土地理教材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脚下的这面土地充满了诚挚的感情。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一首诗中曾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诗唤起了国人普遍的共鸣。利用乡土教材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教材,把自己家乡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情况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让学生正视现实,艰苦奋斗,能帮助他们树立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理想和追求。
比如在教学“我国山区面积广大”这一课时,我就结合了乡土特点来让学生们了解河北平原的地理特点。相对于山区,平原的人均面积少,而且,随着近些年经济热潮的汹涌,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村子里,当地政府往往为了政绩而实施圈地行为,将广泛的耕地划为经济开发区。这样做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各种不公平现象的产生,而且是对“珍惜方寸土,留与子孙耕”这一口号的无情践踏。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于土地的感情,让他们懂得土地的重要性。
二、乡土地理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教材取材于学生的周围,是学生们非常熟知,却未必为学生所认识的知识。虽然学生们生于此长于此,这里是他们幼儿时期玩笑打闹的地方,但是他们只知表象而不懂实质,有的似乎懂,又不能说出。所以,教师站在理论的高度,从地理与人文的角度去讲解,就能让学生恍然大悟,使眼前的自然更富有生命力,更具有亲和力。正如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布鲁纳曾说的那样:“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通过对家乡地理情况的了解,就能很快树立起对地理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从身边所熟知的学起,还符合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乡土地理教材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好奇心。懂得了身边的地理环境、事物交通,就为他们认识整个世界打开一扇窗口。可以这么说,乡土地理教材是中学生最好的地理入门课程,能够为他们打开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三、乡土地理教材是对通用教材有力的补充
学生通用的教材顾及到的是整个国家的教学情况和地理情况,不具有具体的针对性,也很难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而乡土地理教材恰恰补充了国家教材脱漏的地方,弥补了没有顾及到的罅隙。这是从知识体系上来讲的。
关键词:地理教材;地理学科能力;比较;香港版;湘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51-03
2004年秋,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首先开展,随后在全国各省市区陆续实行。高中新课改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基本的地理学科能力,地理学科能力是指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主要包括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另外,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承载物,教材的革新是促进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地理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如何通过地理教材的编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地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时多围绕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提倡自主探究。我国香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在地理教材的编订上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本文选取香港《高中活学地理》(以下简称香港版)与内地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湘教版)两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进行比较,笔者认为这两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代表香港与内地地区高中地理教材的现时特色。文章将分别从培养地理智能与地理技能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两版教材得出结论,为我国以后地理教材在重视培养学科能力方面的编写上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有关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
1.从地理智能方面来看。根据地理智能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地理智能分为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识记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想象能力。
(1)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观察能力是指对地理事物或现象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一般将观察分为间接观察和直接观察。地理观察能力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能力之一,随着现代技术在地理学科的逐步渗透和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地理事物的方式和层面都大有改观,对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愈发不可缺少,而直接观察能力较间接观察能力来说越来越受到重视,直接观察是指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直接观察身边的特定的地理现象。
一般而言,教材是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来体现对学生直接观察能力的培养。在香港版教材中,如“学习‘水如何塑造河流和海岸’章节时,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利用绘画草图、拍照或摄影来记录有关河流/海岸的资料,然后从照片或录像比较不同河流/海岸的环境”。在湘教版教材中,如“学习‘月相’时,要求学生从农历初一开始,观察一个月内月亮的形状和它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虽然两版教材都设计了一些适合培养观察能力的活动,但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香港版教材的实践设计更为有效,且方式更具活泼性与多样性。香港版教材运用了多种方式来深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先用绘图、拍照和摄影的方式记录所要观察的事物,通过事后详细观察对比,提升综合观察的能力,而湘教版教材在这一方面设计的不够完善。
(2)地理识记能力。地理识记能力即了解和记忆地理课程知识的能力。培养地理识记能力,首先是受到学生个人主动性的影响,教材的设计要善于设置问题或矛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香港版教材的目录设计极具特色,全部章节的标题均以问题的形式表现(见表1)。
表1香港版与湘教版教材必修一目录节选
由表1可知香港版必修教材的问题意识突出,章节目录全部设置为问题,而湘教版必修教材的章节目录则属于概括性的陈述标题,笔者认为香港版选取的方式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式对提高识记课程内容的能力很有帮助。还有,香港版教材在每章末都设置了本章总结这一栏目,利用概念图的方式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巩固了先前知识的学习,加深了知识的记忆,而湘教版中没有此项设计。
(3)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认识过程中运用区域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
表2香港版与湘教版教材地理思维理念比较
(续表)
由表2可知香港版教材与湘教版教材都较为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仔细比较则会发现香港版教材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上面比湘教版教材更有优势,在香港版教材中突出思维理念渗透的同时,辅以搜集资料,模拟或设计未来发展状况等实践活动,思行合一,更为有效地深化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湘教版教材虽也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方式主要限于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问题,不够多样化。
(4)地理想象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即大脑对客观地理事物现象的反映,是对已有地理现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笔者细读两版教材后,发现香港版与湘教版教材基本上都是通过活动技能部分来对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进行培养。香港版设计了如下问题:“长期不以可持续方法发展一个城市的后果、研究全球增温对某一国家可能带来的影响(即预测全球增温的后果)、预测香港在珠江三角洲运输发展上的角色转变和香港成为区域性运输及物流枢纽的可能性等”。湘教版则在以下几个问题中体现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想一想沿北纬40度从欧洲西海岸出发向东前进,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模拟想象去四个不同气候地区旅行并描述在这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地理景观。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湘教版教材设计的问题更为大胆、活泼,放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想象能力方面比香港版更加有效。
2.从地理技能方面来看。地理技能又分为阅读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气象天象、地震观测能力,野外观察和调查能力。两版教材都主要通过设计教材活动这一栏目来体现对地理技能的培养。
(1)阅读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将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渗透入教材的设计中,是现代化的地理教材必须要考虑的一项内容。香港版教材重视对学生有关解释和运用地图能力的发展,如:“要求学生绘画地图(纸地图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以显示全球地震、火山爆发及海啸的空间分布;阐释地图、图表、数据或图解的资料以得出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在湘教版教材的活动部分,为围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设置了部分问题及活动,比如“读图分析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来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读武汉地理位置示意图来回答武汉市的形成和发展跟其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笔者认为香港版的设计相比湘教版更具效果性,不仅要求学生分析地图甚至让学生学会画地图,绘画地图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运用地图能力提升的过程,一举数得。
(2)气象天象和地震观测能力。气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频发,如台风、冰冻、干旱以及洪涝等灾害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观测了解气象的目的就可以规避这些自然灾害对个人日常生活的影响甚至是伤害,故在高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气象观测能力越来越具有现实需要。香港版教材在必修第三册全球增温――是事实还是虚构以及选修第五册气象与气候中提及天气与气候知识,但基本没有对气象观测能力培养的考虑。湘教版教材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以及第四章中提及了气象知识,在活动探究中仅要求学生收看记录一周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并绘制相应的天气系统。可以看出,两版教材均有所忽略对学生观测气象能力的培养。在观测地震的能力上,笔者发现两本教材均没有重视对学生观测地震能力的培养,香港地区自1905年以来的有感地震从未造成过任何伤亡,这或许是香港教材不涉及地震观测能力的原因,但中国仍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国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汶川大地震与雅安芦山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作为中国内地使用的地理教材,因此不能忽略对学生地震观测能力的培养。
(3)野外观察和调查能力。野外观察和调查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课堂,在野外接触到的感性知识可以同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理性知识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通过翻阅香港版教材,发现其中有关野外考察的活动有近10处,其中有代表性的主题活动:“参观马屎洲并识别与香港断层及褶曲作用相关的各种地质形貌;在新界西北的一条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识别各种管理策略的推行;组织前往深湾的实地考察以识别预防山泥倾泻再发生的措施”。而湘教版教材在设计野外主题活动上,没有香港版教材丰富,笔者仅发现有2处活动与此相关,即“组织学生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利用所学知识确认岩石名称后进行分类还有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河流的基本概况、补给类型、水质状况和开发利用状况”。由此可见,不仅在野外活动设计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湘教版教材远不及香港版教材对学生野外考察能力培养的注重程度。
二、结论
综上所述,香港版教材从总体上来说比湘教版教材更具科学性与现代性,更加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设计多样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观察活动有利于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问题意识的突出,积极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地理识记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充分考虑区域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且思行合一有利于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绘制地图进而培养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设计丰富多样的野外考察活动来培养学生野外观察和调查的能力。香港版在能力培养上也存在些许缺点,例如,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方面、对气象与地震灾害的观测方面。所以,笔者建议内地未来地理教材的编订要借鉴香港版在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上的优点,同时也要注重香港版教材所忽略的部分,在教材中注重对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活动设计中加入对气象及地震观测能力的考虑。
参考文献:
[1]任虹.地理能力的培养[J].云南教育,2004,(4):44-45.
(一)教材编写。
我国最开始编写地理教材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地理要素,把这些相关的地理要素并列编排在一起就完成了地理教材的编写。教材只是对乡土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简单的介绍,图像数量比较少,多是文字描述。就算配有图片,图片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学栏目的设置主要是以作业练习为主,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功能。90年代后,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有所改进,在编排体系上更加完善,侧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炼。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旅游和环境保护知识。教材配图数量也有所增加,同时丰富了图片呈现方式,比如说新增了地图、景观图和示意图和统计图,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2000年以后,乡土地理教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在编排体系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地理教材的编写可以结合地理要素并列式和地理特征标题式,混合式类型等多种编排方式。在内容选择上,更加简洁突出了地区地貌的特征。这样的教材反应了乡土时代鲜明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二)实践活动。
随着地理教材编写活动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在普通的地理教材大纲就明确规定:要重视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但是在80年代,因为条件有限,所以只有少数的学校可以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大部分的学校都只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师只能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地理知识。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技术也有所提高,在实践内容上也增加了家乡知识、实践基地的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乡土人文地理教学水平。进入21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开展方式方面也有了重大的改变。各个学校有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可以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临沂市,可以开展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调查活动,通过调查、观察的形式深入地理实践,然后结合图表、论文的方式展现调查结果,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地理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型的比赛活动。比如在临沂当地中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论文比赛、演讲比赛和地理晚会活动。不仅结合了地理学科和乡土地理的特点,还帮助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促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乡土地理教材编写。
乡土地理教材应该有乡土气息,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根据当地的人文社会的最新资料来编写,并且适当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学编写要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智力的技能发展的要求。在教材呈现方式上,要注重优化性,极大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构建开放性的教材呈现方式。文字部分应该做到尽量简洁,多用图片和统计图表,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还可以采取漫画和示意图的方式,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二)丰富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地理勘测和探索活动,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到科技管,博物馆和气象站去参观学习。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布置研究的课题,比如大气环境研究、水环境研究、固体废物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鼓励学生深入地区的地质环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帮助他们对家乡的环境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灵活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应该是全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应该加强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国在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主要局限于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方面。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经验,注重教学的实践和课程的实践,采取课程实施者的角度来探索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