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管理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施背景
本校是一所由多所农村初中撤并的全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500 多人,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认知水平都停留在较低水平。面对学生多、管理挑战大的实际情况,本校采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在前期的实施
(一)军训
利用军训契机,强化铁的纪律和服从观念,为宿舍管理打好前奏。开学初的第一周组织新生参加军训。
(1)军训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同时,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纪律和服从观念。
(2)在此基础上,各班军训教官定时走入寝室,对学生进行内务整理培训,重点训练整理床铺、牙刷脸盆摆放,通过教官手把手指导,让学生明确严格的内务标准,为今后自我管理奠定基础。
(二)宿舍管理员负责监督寝室内务工作
(1)内务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内务整理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培训物品摆放和床铺整理。
(2)每天定时检查。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计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生活指导老师,监督教育学生遵守寝室纪律。
(三)生活指导老师对学生寝室纪律进行监督管理
(1)进行寝室纪律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寝室纪律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强调熄灯后不讲话、不吃零食,按时起床,排队出入。
(2)每天早晨检查学生按时起床情况。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有秩序地走出寝室。
每晚巡视宿舍,检查学生就寝纪律。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记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宿舍管理员老师,监督教育学生搞好卫生内务。
(4)班主任前期指导。前一个月,班主任每天进入自己班级寝室,加强师生沟通,同时对学生的纪律和内务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
(5)德育处教育,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每一栋宿舍进驻一名德育员,每晚对违纪学生进行现场教育。每隔一月,根据各种评分,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
三、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
从2009 年9 月至今,学生的宿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都有极大改观。寝室干净整洁,物品摆放井井有条,学生出入寝室次序井然,队伍整齐,按时就寝,就寝环境宁静而安详,按时起床,起床号一响,各寝室成员快速而敏捷的处理好内务,打扫卫生,排好队伍,有序的到食堂就餐,队伍中不时的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应该说,宿舍住校生面貌的改观,是校领导及教师辛勤付出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严格规范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一)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二原则
通过对本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及其制度的大致整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精细的制度,把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严格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指无论做何种事情,都要以关心人、谋求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严格要求恰好是为了关心孩子,唤醒孩子,让孩子走正道,朝着健康的人生方向发展。孩子一旦离开了严格要求,可能就失去了一种最为有效的规范人生的方法。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未来的高度负责,也是制度得以运行的保障。
其二,人性化的关怀。正是广大教师和校级行政人员的辛勤付出,才保证每一项制度的顺利运行。
在开学之初,学生都明白,当他们就寝时,老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行政班子成员和值周老师正为他们巡夜,甚至他们知道,班主任家里的小宝宝正盼着妈妈回家!学生都是有情感的,他们能理解这份关怀。
总之,我校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本身就已经包含着许多人性化管理因素。而就现状而言,如何更多的融入人文化、人性化管理因素,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将寝室管理工作办得有特色,则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构建
1.必要性分析
(1)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
①倔强任性,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看问题看待事物片面偏激,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容易引发逆反情绪。
②由于家庭经济较好或成绩不错,逐渐形成优越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容易造成交往障碍。
③家庭离异或家庭变故,造成性格孤僻。
(2)全寄宿制学生的特殊问题
①寄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不适应在校生活,或生活不能合理安排,萌发消极的退却思想。
②寄宿生和以前相比,和父母亲的沟通几率减少,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更少。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疏导途径,长此以往,容易内向,自控力减低。
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导,寄宿生在校时间远大于在家时间,从时间意义上而言,学校已然成为他们的第一家园。因此,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精心打造学生的家园,增强学生对校园产生“家”的认同,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极有必要。
2.现行模式中的人性化管理因素分析
当前我们较为严格的宿舍管理模式中,本身就已经渗透了人性化管理的因素,笔者作为生活指导老师的一员,欣喜地发现很多闪光点。
(1)学校设立一名专职校医,专门负责学生的健康咨询和疾病治疗,如果学生生病,即便是在半夜时分,校医接到电话也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治疗。
(2)生活管理员的职能也发生某些转变,从最初的内务检查,到目前的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温馨的服务。天冷时,为学生烧热水,学生衣服破了,从家里带来缝纫机,为学生缝补衣服,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生理所当然的把他当作可亲可敬的长辈。更便于做学生工作。
(3)生活指导老师在管理寝室纪律同时,也把注意力投向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利用熄灯前的时间,利用平时了解的信息,利用正规或非正式的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树立信心;巡夜时,帮学生盖好被子,每当此时,学生都会流露出感激的目光。
(4)班主任老师形成了定时进寝室的惯例,在熄灯前学生寝室总能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5)德育处举办一系列课外活动,丰富住校生的课外生活,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学生尽情展现风采。
上述表明,人性化管理因素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有所体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构建网络化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四、关于全面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若干建议
1.建立沟通机制,开辟教育第二战场。设立心理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挑选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协同心理咨询老师,定期约谈有心理异常或心理困惑的学生。定期到班主任、德育处、宿舍管理员、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获取信息,做好学生名单备案。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教育;治疗依从性;影响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有9.7%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15.5%的成年人患有糖耐量异常,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糖尿病的影响[1]。因此如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小,让其发生与发展得到缓解,因此就需要在早期进行干预,而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进行糖尿病教育。文章选择了某个社区,使其中的糖尿病患者接受健康教育,使其心理得到调整,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1月~2013年10月随机选取某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女52例,男48例);年龄27~76岁,平均(42±2.5)岁;文化程度:19例为文盲,25为例小学,22例为高中,34例为大专及以上。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并且不包括重度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在进行健康教育前让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运动疗法、自我监测、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和检查等各方面的依从情况都包括在内,另外还要填写未依从的原因,分析调查结果,对社区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解。设置个人健康档案并制定教育方案,在档案中记录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末梢血糖、血压、身高和体重的值,定出固定的地点与时间举行门诊咨询和讲座,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另外要有书面资料供患者进行查阅,电话咨询方式也要设置。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监测要在门诊咨询时完成,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观察后评估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水平、病情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并比较接受教育前、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的值。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基础知识教育:制定出一些小册子来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并对患者进行发放,举行知识讲座、发放VCD等;举办讲座向糖尿病患者讲解饮食知识,饮食的控制和搭配,以监测的血糖情况为依据来调节饮食,使患者对于每周的血糖情况与每天的饮食情况能够自行记录;教育患者正确而合理的进行运动,运动量及运动方式的制定要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依据,通常情况下最好30min/次,1次/d即可,不可过于疲劳,也不能出现身体的不适[2]。②用药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指导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重点指导自行停药的患者,将有关危害性向其进行讲解;讲解如何正确服药及其意义,药物副作用等;教育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演示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并记录结果。③心理教育:仔细的告知患者血糖与健康会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使患者尽量保持心情愉悦,缓解紧张或烦躁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能有良好的心境。④家属教育: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一些讲座及咨询活动等,对其进行重点教育培训,使其更加了解糖尿病,知识水平提高,能够理解和支持糖尿病患者,并能主动监督和帮助患者长期坚持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3.0,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如果P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对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知识教育,规范其饮食、运动及服用药物的规律,并在向患者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检测,提供咨询与诊治服务[3]。社区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如何正确选择药品及服用、药物副作用等有更深的了解,掌握处理低血糖、注射胰岛素和检测尿糖与血糖的方法;能够自行调节饮食,有适量的运动,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整,更好的控制病情,使并发症的发生得到延缓或减少,其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
在对社区糖尿患者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向一些高危人群进行宣传,鼓励其参加教育,从而尽可能早的发现早期糖尿病患者,并进行诊断与治疗。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社区内100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社区糖尿病教育后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值均远小于接受治疗前的值,接受社区糖尿病教育后在运动疗法、自我监测、药物疗法、饮食控制与定期检查方面的治疗依从性与接受教育前相比均有极大的提高,说明社区糖尿病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促进患者进行自我监测,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坚持进行治疗,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家红,郑显兰,郭蓉,等.健康教育路径对住院糖尿病患者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431.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普遍不高,不熟悉文献检索及网上信息检索、不会使用搜索引擎和缺少制定正确检索策略的常识,因此查阅文献的能力较差。其中部分人虽然学习过文献检索,具有查阅纸质文献及上网浏览信息的基本技能,但由于文献检索与获取工具不断更新,工作以后接受相关培训相对较少,偶然需要查找资料时才去接触网络和数据库,文献检索技能不专业,检出结果不理想。
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专家会议在著名的布拉格宣言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它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新医改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电子病历的管理等都需要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加强信息素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医生的医术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程度。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必须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社区医生处在基层卫生机构,熟悉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提高自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对于减少误诊、急救及时送诊非常重要。正如中科院周国平教授在首届中国式医院管理研讨会上指出的“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不光是一种谋生手段,它还是精神事业。医生应该始终保持好奇心、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应该是学者,应该是科学家”。
目前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40岁以上人员学历大多为专科,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及科研能力较弱。虽然国家医改政策提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但是目前的培训以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主,关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因此加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需求性。
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方法
1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信息意识
意识的培养重于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了自身信息意识,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才会逐渐提高能力。可邀请医学高等院校或三甲医院图书情报、信息化和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普及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文献检索、网络检索、信息搜集、科研能力方面的知识,提高其信息意识,增强其利用信息的意识、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还要鼓励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强化其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2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信息能力
一是以知识服务下基层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满足其查阅资料、获取知识、课题申报、撰写论文的需求。在为基层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进行网络化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E-learning这种不受时空约束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决定了其文献查阅能力和计算机掌握程度各异。为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河北省引进了3家培训机构在全省开展网络化教学。这些机构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选择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医学文献检索技巧、科研课题立项技巧、论文撰写、电子信息系统利用等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每个机构提供的不同专业论坛,进行在线答疑、网上咨询等。
结语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生;电子健康档案;知信行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27
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居民的健康档案工作,尤其是电子化的健康档案将是居民健康档案的发展趋势,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崇义县是江西省第一个在农村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示范县,其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率为98%。但经济欠发达的崇义县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济、文化上的优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电子健康档案工作的开展却步履维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子健康档案未发挥本来所具有的作用,违背了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初衷。为此,在崇义县开展了本次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知信行情况调查,以发现问题和明确今后农村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方向,为探讨促进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生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的适宜模式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2年12月随机抽取的崇义县18个乡镇的基层医务人员,共200名。
1.2调查方法 采用课题组自制的并经过专家评估的《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知信行”情况调查问卷》,分两批进行集中问卷调查,每一批100人。调查内容为: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执业资格),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知信行情况。采用问卷现场考核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计算正确率。现场收集调查问卷,对发现有问题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及时返回修改完善。本次调查实发问卷200份,实收200份,回收率和合格率均为100.0%。
1.3质量控制 调查员为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4名研究生,具有丰富的现场调查经验,经统一培训合格后担任本次调查工作;进行预调查,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修改;由崇义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陪同此次调查,提高被调查对象的依从性;数据采用双人双录入方式录入数据库并进行逻辑纠错,确保数据万无一失。
1.4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所得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同性别之间各指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乡村医生人口学特征 200名乡村医生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37±11)岁。执业资格以乡乡村医生生为主(占57.5%),执业资格为执业医师/助理医师仅占22.0%。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技校为主(占68.5%),本科及以上仅4人(占2.0%),没有人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见表1。
2.2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基础知识考核情况 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基础知识考核的正确率均在50.0%以上。其中对“电子健康档案中需要登记随访的慢性病”的准确率最高,为93.0%;对“电子健康档案查询支持的方式”的准确率最低,为57.5%。各指标男女乡村医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的认知情况 77.5%的乡村医生认为居民个人健康信息应使用电子健康档案记录;73.5%认为电子健康档案很重要,但只有10.0%能熟练使用电子健康档案;6.0%的乡村医生清楚电子健康档案应该记录哪些信息。在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与电子病历有无差异及应该记录的信息等指标上,男、女乡村医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便利性认识情况 60.0%以上乡村医生都明确意识到电子健康档案能给工作带来便利,其中84.5%认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的共享,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62.5%认为提高了卫生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水平。男、女乡村医生在电子健康档案能增加保健意识和提高宏观调控决策水平的认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乡村医生使用电子健康档案动机情况 70.5%的乡村医生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的动机为“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以应付检查”,42.0%的动机为迫于形势要求,“其他人都在开展电子健康档案工作,自己不开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各指标男女乡村医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乡村医生电子健康档案使用技能考核情况 少于70.0%的乡村医生能够正确掌握电子健康档案的各项操作,乡村医生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技能普遍不够理想。慢性病随访流程的正确率最高,为65.0%;能熟练掌握重复档案处理方式的只有15.0%,男、女乡村医生在这两者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基础知识掌握尚可,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崇义县从2009年开始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来,县卫生局对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进行了整体规划和重点建设,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以宣传培训、定期督促检查等形式,不断加深了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电子健康档案软件开发公司长期派人驻守在崇义县,负责电子健康档案的日常维护和宣教工作,一方面紧跟国家政策要求不断为电子健康档案进行技术升级和内容完善,另一方面着重解决乡村医生在日常使用电子健康档案中碰到的问题,加大对电子健康档案的宣传普及力度。同时近些年来有多个关于电子健康档案的项目落户崇义县,通过项目带动了乡村医生开展电子健康档案工作,使乡村医生在参与项目的实施中得到不断的提升,成为了项目的最终受益者之一。所以经过近3年的建设,在政府主导、乡村医生参与、软件工程师协助、项目强化的作用下,乡乡村医生生对电子健康档案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逐渐加深了对其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重要性的认识。其表现在崇义县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基础知识考核的总正确率为77.5%(男性为76.4%,女性为81.4%),部分指标的正确率甚至高达93.0%,为促进和推广乡村医生使用电子健康档案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调查中有35.0%的乡村医生在40岁及以上,57.5%是经过短期医学培训就上岗的乡村医生,限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制约,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部分乡村医生对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是很理想。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将改变传统的社区卫生工作流程及模式,需要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及信息技术人员携手合作。电子健康档案正式建立并投入使用后,使用者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并及时更新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知识。因此,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培训,通过各种积极措施加大电子健康档案的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综合素质较低的重点人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这对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1、《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介绍了各级别公共营养师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涉及职业道德、医学基础、营养学基础、人群营养基础、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食品卫生基础、膳食营养指导与疾病预防、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基础、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
2、公共营养师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2005年3季度第4批新职业之一,是应社会、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职业技能人才,指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取得从业资格,从事营养指导、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
3、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68号)》,公共营养师自2016年12月8日取消。
4、2018年经严格评审,珠海市朗京职业培训学校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授予公共营养师考核认证资质。为重启公共营养师职业人才培养教育及认证提供支撑。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六位一体”服务;现状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99-03
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是保障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和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的基础,是为居民提供人性化、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可及的重要前提[1-2]。本文通过全省全科医生培训之机,对参加培训的社区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求全科医生培养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供卫生行政机关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调查采问卷方式,对参加2011年省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张,回收118张,经过筛查合格问卷为83张。
1.2 调查方法
在问卷前讲解本次调查目的、意义,发放问卷,现场统一填写,现场收回。对所有问卷审查后,通过简单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学员性别与年龄构成 被调查的83名学员中,男性24名,女性59名。年龄以31~50岁的中年为主,其中,20~30岁7名,占8.4%;31~40岁39名,占47.0%;41~50岁30名,占36.1%;51~60岁7名,占8.4%。年轻人员明显较少,社区医务人员后继乏人现象值得重视。
2.1.2 学员职称职业构成 学员职称构成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是构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力量。其中管理人员13名,占15.7%;副主任医生23名,占27.7%;主治医生4名,占4.8%;医生37名,占44.6%;中医药3名,占3.6%;其他人员3名,占3.6%。全科医生仅有23名,占27.7%。
2.1.3 学员临床服务科室 调查学员科室岗位分工,大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按国家文件要求设置相关科室。而是依自己服务情况开设诊室。开设全科诊室的社区机构,仅有23所,占27.7%,有中医药服务的5所,占6.0%,开设内科的24所,占28.9%,开设外科的9所,占10.8%。同时发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没有设立预防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科室。
2.1.4 人力资源与全科医生培训情况 被调查者中参加过省、市组织的全科医学培训时间,最短只有7 d,最长断续为8年,最后获得省、市卫生行政部门颂发的全科医生证书。在认证全科医生资格方面,在被调查的83名学员中,有2名获得全国全科医生证书(颁发单位不详),表示自己是全科医生者有48名,占57.8%,不是全科医生者36名,占43.4%。但有省、市颁发全科医生证书者有47名,有36名无全科医生证书。
培训时间方面,有23人表示经过1年培训,2人参加过2年培训,但了解我省及各市均未开展过1年期以上的全科医生培训,可能是学员将以前的多次培训时间累加计算所致。而23人有全科医生证书者表示,他们仅参加1~10个月的培训,就获得全科医生证书。
2.1.5 社区卫生机构缺少什么样的医生 询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什么样的医生,有75.9%(63/83)的人认为社区基层需要真正合格的全科医生,22.9%(19/83)的人认为更需要服务态度好的社区医生。
2.1.6 近年是否有新毕业生上岗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需要新医学毕业生、护士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调查中只有13个学员单位有新毕业医生到岗,有47个机构无新毕业医生到岗。有2个学员单位有新毕业护士到岗,有38个机构无护士到岗。
2.2 社区卫生服务认识情况
对有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基本知识调查发现,大多社区医生基础知识缺乏,对有关近年国家出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文件及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不知情或理解不深,值得今后在培训中关注。
2.2.1 是否知道“六位一体”卫生服务 从理论上讲,社区全科医生应当知道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综合服务项目内容,但调查发现,知道“六位一体”服务项目者有46名,占55.4%,不知道“六位一体”服务项目者有31名,占37.3%。已经有全科医生证书,但竟不知道“六位一体”服务项目的全科医生有22名,占26.5%。全科医生培训后仍不知道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项目,反映出培训目标的不足,值得今后注意。
护理专业主要学什么
护理专业主要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研究等专业的高级人才。护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迷信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木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术的培养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施行全体护理系社区安康服务的能力。
主要学习人文社会相关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培训并具备对客户买施整体护埋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主干学科为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诊断学基础、药物医治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
女生学护理专业怎么样
相对女孩子来说护理学专业是一个稳定的专业,并且很热门。在大小医院护士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岗位,很多崇尚白衣天使的女孩子乐于从事护士的行业。
女生比较细心,很会照顾人,更容易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护主。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各司其职,资源共享,紧紧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加强政策法规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康复技术和服务能力,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二、组织机构
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残联、区卫生和人口计生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公安分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评审工作小组,办公地点设在区残联。办公室负责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督导检查工作,发挥职能作用,共同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评审工作小组,负责对各街道、园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审评。各街道、园区要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组织管理本辖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
三、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区残联:制定实施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康复服务工作;组织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指导、协调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业务;组织实施康复管理人员业务培训;负责对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组织评审工作。
区卫生和人口计生局:负责行业监督管理,建立考核评价标准,落实各级卫生服务机构的康复项目,加强对设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训练室的管理,配备专(兼)职康复指导员;组织开展康复指导员专业培训;抓好残疾儿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预防残疾发生;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工作。
区民政局: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社区服务中心要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活动场所;社会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和老年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符合条件的低保和处于低保边缘的贫困残疾人提供生活和医疗救助。
区财政局: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重点康复项目和康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对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给予补助;支持和参与残疾人康复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制定。
区教育局:把安全知识教育和残疾预防、康复知识纳入课程内容,普及康复基础知识。加强特教中心残疾学生的康复及评估工作。
公安分局:负责牵头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处置工作,依法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司法鉴定工作,按程序送定点医院强制治疗及解除强制治疗工作。
四、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至2012年7月)各街道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召开动员会,做好宣传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7月-8月)各街道、园区、各有关部门依据任务指标分解要求,落实各自职责,协调解决问题,做好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分别对本区六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检查;在检查评估基础上,8月底前完成本区自查报告。
(三)整改阶段。(2012年9月)查漏补缺,逐个整改,巩固提高。
(四)迎检阶段。(2012年10月)迎接省审评领导小组对本区的检查验收。
广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万多个,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广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民族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这为药学基层服务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广西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草药物种达4623种,中草药物种数量排全国第二位,还有近千种海洋生物品种和极具特色的壮、瑶、侗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现代中药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90亿元;到2020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对生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医药流通业实现销售收入翻番。这些都为药学专业提供了更新、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我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立足广西,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行业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基本上注意涵盖执业药师考试所要求的内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拓展课+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开设的专基础课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论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及扎实的化学基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药理学、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等。紧密结合广西药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针对广西天然植物丰富,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如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同时广西医药流通业正高速发展,因此设置药事管理学、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这些专业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使学生更紧密地与一线岗位对接,开设药物制剂生产技能综合实训、药品销售技能综合训练、药学服务综合技能训练等专业技能拓展课程,实现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
2、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