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

第1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区域品牌次品市场成因及质量改善机制的探讨

天津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的外包服务商的管理

借鉴OECD国家税制,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税制结构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评价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范围经济的研究视角

构建客户忠诚度模型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小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离职动因分析及对策

基于灰色聚类模型的纺织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

论制度包容性增长

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新经济下我国电信产业管制政策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分析

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分析

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价值评估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

农产品质量安全宏观环境综述

我国IPO定价多因数模型设计实证研究

大、小股东和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

本刊稿约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及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

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研究

走出内外环境的困扰推动和实现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探析——基于“创新—知识人”假设的认知视角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理论和实践:回顾与展望

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对我国就业影响分析

基于顾客满意的顾客忠诚培育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熵权法综合评价研究

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

后危机时代应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制约消费扩张的制度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经验借鉴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供销合作社的流程再造

论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制寿险营销模式:现状评估与改革建议

从基金经理高流动看基金公司的制度创新

美国市场利率对基准利率的反应研究

突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委托理论的家族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企业家生命周期战略演化研究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互动分析框架的理论模型构建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

公共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实现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对策研究

对外贸易与新疆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税政管理博弈均衡分析

我国增值税转型分析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探析

商品房成交量下降的供求原因

统筹城乡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

第2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内外经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常德;融入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99-02

常德市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之一,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推进,产业竞争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同步提升,是当前常德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国内外,许多大江大河流域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凭借其独有的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成了产业密集带,进而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河湖流域的不少城市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崛起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开发和保护模式。对河湖区城市的开发模式进行系统剖析,能很好地为常德市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经验借鉴。

一、国外河湖流域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北美五大湖

北美五大湖地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拥有优越的水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沿五大湖周边,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市形成了沿岸城市群,其开发经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区域协调合作。为了更好地保o和开发五大湖,美国联邦政府2004年成立了五大湖区域性合作特别工作组,负责管理五大湖治理开发问题。此外,为方便湖区各市州开展分工协作,美加两国成立了国际组织、联邦组织和民间组织组成的多层次的五大湖治理和开发机构,大大提高了各市州就流域问题展开讨论的效率。

2.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也是传递辐射带动作用的主渠道。以芝加哥为例,它不仅是美国的水上交通中心,同时也是美国的铁路中心、航空枢纽,公路、铁路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展,形成了发达完善的交通体系,很好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以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各市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

(二)日本琵琶湖

琵琶湖位于日本滋贺县,临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以及日本经济重镇名古屋和大阪,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琵琶湖流域一直以来都是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开发经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发展模式。以位于琵琶湖东岸的长浜城、近江八幡和彦根城为例,三市同为琵琶湖畔的“城下町”(即古代日本以王侯居住的城郭为中心所形成的城市),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基本一致,但却在过去几十年中因势利导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长浜城制造业相对发达,以机织产业为支柱产业;近江八幡以商业流通和商品贸易为主,形成“商社”集团;彦根城保留了“城下町”构成精髓,继承传统文化,成为日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20世纪60年代,琵琶湖生态环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浪潮中遭遇严峻威胁。为此,日本政府1972年制定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之后,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出台,1975年制定《排放污水规则规定》,1979年制定《琵琶湖富营养化防治条例》,1980年《琵琶湖环境保护新对策方案》,1982年制定《湖泊富营养化环境质量标准》,1984年颁布《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法》,为维护水生态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博登湖

博登湖位于瑞士、奥地利和德国三国交界处,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资源条件,博登湖流域若干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对于常德发展旅游业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其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对于湖泊开发而言,除观赏和散步外,多为开发水上产品以吸引游客,如游艇、游船、垂钓、游泳等。这种开发方式既受季节限制,同时也因产品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鉴于此,博登湖几大旅游城市在水上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陆地和空中产品,譬如梅尔斯堡,通过设立飞艇博物馆、葡萄种植和酿造博物馆,创办原始人小渔村等,化解了旅游产品单一的困境,延长了游客在当地游玩的时间。

2.在沿湖流域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依托城镇开发湖泊旅游,不仅有利于丰富湖区旅游资源,同时也能有效扩展城镇功能,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3.以特色活动和节庆的方式做好旅游产品宣传。例如林道有起航日、市镇节、海港圣诞节,梅尔斯堡有葡萄酒节、国际城堡音乐节,布雷更茨有音乐节、春季节、夏季节等等,通过特色活动和节庆日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游览。

二、国内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目标是要建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其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截至2014年6月,黄三角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9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2个。同时,通过一系列项目加快创新步伐,例如启动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打造科教创新园区、建立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等。

2.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各市立足自身禀赋条件,积极对接国家项目,打造了一批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东营市突出抓好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莱州市依托省级园区和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机电、装备制造、生态化工等特色园区。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009年12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批复以来,湖区各市积极对接,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实践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地方特色,以产业集群化做强生态产业体系。基于对地区间竞争与合作的思考,江西省着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以提升特定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例如,在发展新型汽车及配件产业时,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为基础,打造南昌汽车生产基地、景德镇汽车生产基地、上饶客车生产基地;又如,在建设江西动漫产业基地时,积极整合区域内的勇公司,打造江西省动漫产业集团,以加快动漫产业发展。

2.实施智慧工程,打造智慧城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湖区统一布局,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推广智能化、信息化应用,着力打造“智慧鄱阳湖”。其中包括,构建智能化生态环保体系,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构建智能化交通运输体系,以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中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中枢;构建智能化低碳生态产业体系,推动湖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等。

3.争取国家支持,以试点改革带动整体发展。启动先行先试政策试点,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开展低碳经济城市试点、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生态补偿试点、绿色GDP核算试点等,使政策和规划精准落实到具体项目。如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其中选择了若干县(市),将发展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为完善全区域考核办法打下基础。

三、国内外经验对常德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

(一)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国内外湖区城市发展经验表明,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十分重要。就常德市而言,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底线,推进污染治理,坚决杜绝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使用;另一方面,引导和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采取规范有序的开发格局,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城市建设做出积极示范。

(二)坚持转型发展,构建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生态立市,生态强市,关键在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一要着眼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要立足已有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延伸产业链,同时运用市场化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常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生态农产品品牌。二要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特色新型工业体系。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对造纸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夯实新型工业基础。三要着眼现代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以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园区,融入环湖生态旅游圈,形成旅游发展带。

(三)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

特色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抓手。常德市应依托市内“四纵三横”快速通道网络,打造沅澧产业长廊,形成大中小城镇集群发展、产业特色明显的城镇布局。一是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推动常德中心城区发展和津澧融城,实现两极引领。二是加快县域经济崛起。立足于各个区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分工,例如,桃源县以旅游资源为优势,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精品旅游区,强化“张家界-桃花源-柳叶湖”旅游线的联系纽带作用。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四)坚持创新发展,为对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供动力支撑

一是要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持。以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依托湖区独特资源禀赋,大力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新技术,革新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形成科技竞争力强、具有良好示范带动效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投融资机制、开发开放机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松龄,李娜,李利.洞庭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唐宇文,李银霞.洞庭湖区域新型工业化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鲍曙明.国内外湖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09(2).

[4]陈洁敏,等.北美五大湖流域综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湿地科学,2010,8(2).

第3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一、排水系统的功能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保护了局部的生活环境,危害了广大流域地区。实际上,良好的水环境不是局部地域的,它的范围是整个流域的乃至全球的。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好比是城市水循环的动脉与静脉,排水系统起到回收城市污水和净化再生,畅通城市水循环的作用。21世纪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防污减灾逐步转向污水的资源化,从而恢复健康水循环和良好水环境,维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事实证明: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回用是恢复水环境的必由之路,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已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在这方面每一个点滴进步都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二、排水系统规划

在进行排水系统规划时,应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分区、工农业分布、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现状等做周密的调查,调查现有的和预测潜在的再生水用户的地理位置及水量与水质的需求,并将这种结果反映到给排水专业规划中。在市政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中,雨水和污水管道系统常占有较大的投资比例。因此如何在满足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下,合理设计城市排水管道系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排水体制

我国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投资因素的限制及发展模式的影响,现状建成区多为雨污合流制。合流制区域面积至少占建成区面积的80%以上,而且八十年代以前的建成区,建筑密集,各种地下管线拥挤,要改造为分流制,需增设一套污水管网系统,难度非常大。结合近年国内城市污水设施建设的情况,本人认为宜采用混合制的排水体制,即城市新区及有条件改造的建成区采用分流制,把雨水、污水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结合起来,逐步转变目前的雨、污水合流制或不完全分流制系统为完全的分流制系统。雨、污水的分流有利于对不同性质的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和控制,有利于雨水的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避免洪涝灾害,增加城市可用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城市面源污染。部分现状建成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不宜盲目追求分流制。

合流制排水体制的设计应注意截流倍数、雨水调蓄和环境评价等几个因素;分流制排水体制的设计则应注意与现状排水系统的衔接问题;混合制排水体制在设计时,其分流制污水干管应在合流制截流干管的最终溢流井下游接入,严禁先汇流再溢流。

2、排水管网的设计计算

传统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是:设计人员在掌握了较为完整可靠的设计基础资料后,按照管道定线和平面布置的原则,确定出一种较为合理的污水管道平面布置图。然后计算出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以水力计算图或水力计算表及有关的设计规定作为控制条件,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进行各设计管段的水力计算,求出各管段的管径、坡度以及在检查井处的管底标高和埋设深度。计算中,一般只是凭经验对管段的管径和坡度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但其合理程度受到设计人员个人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大多数计算采用反复查阅图和表的方法进行,工作效率低,时间长,不利于设计方案的优化。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在经验总结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各种给水排水工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从而发展到了以定量和半定量为标志的给水排水工程“合理设计和管理”的阶段。与此同时,对于各种类型的给水排水系统,开展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实践。

排水管道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设计计算主要涉及到3方面的内容:(1)在管线平面布置已定情况下进行管段管径-埋深的优化设计;(2)管线平面布置的优化选择;(3)雨水径流模型的建立。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通常具备溢流设施,用以限制输送至当地污水处理厂的水量。由于溢流出来的雨水也就近排入河道,因此从水量角度而言,合流制排水系统对于排水区域的影响与分流制雨水系统实际上是相同的。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排水管道系统设计的理论计算和工程应用上均已取得很大的成果,也仍然存在着许多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技术和系统方法的发展,更好地研究开发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软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第4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 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第5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县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县社会实践小组对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

(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第6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环境卫生;生活垃圾;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170-01

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置无凝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属市政基础设施之一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担负着收集和运输城市生活垃圾的重任,对城市整体环境和形象有着较大影响,收运设施的配置和建设日愈重要,系统性的规划也逐渐受到各地方的重视。各城市陆继编制环境卫生规划,但专项收运规划则较少,笔者有幸参与编制了“广州市中心城区垃圾压缩中转站布局规划”(以下简称广州收运规划),借此对收运系统专项规划的编制进行一些探索。

一、规划中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研究。(一)规划目标的确定。收运规划目标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定位分析而确定垃圾收运系统应达到的要求和高度。目标的实现涉及收运工艺的科学性、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环境保护要求、市民的接受程度、经济可行性等。因此,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经过目标初定――编制中修正――可达性分析――确定目标的多步骤的过程。在确定总体目标后,应进一步将目标分解,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初步的目标范围,并在后续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具体目标进行分析、修正和调整。(二)现状研究与问题解析。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基于对将来的配置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的计划。因此,对现状情况的了解、掌握和深入分析,是规划的基础。收运系统规划的现状分析,主要针对现状采用的垃圾收集流程、收集方式、转运方式、收集设施情况和数量、转运设施情况和数量、设施建设标准、环境保护效果、市民接受程度、收运系统运行效果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分析。巩固即得成效,认识潜在潜力,发现存在问题,便于在规划中继续保留现状亮点,挖掘潜在潜力,解决存在问题。现状情况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在“广州收运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采用表格调查、社会调查、现场调查、会议座谈、相关部门走访、宗卷查阅等方式,对现状的基础情况进行了详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三)规划策略、措施的制定。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对现状情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策略、应对措施,形成后续规划基础框架,为收运流程、设施布局、设置和建设奠定便细致原则基础,也是对规划原则便深层次的表述。规划策略的提出、措施的制定,应具体而不缺原则性。具体的策略和措施才能指导后续规划的编制,而不缺原则性则能给予后续规划编制一定的灵活性。(四)设施配置、用地和建设标准。收运系统的设施主要有垃圾收集站和转运站。国标和规范中对垃圾转运站用地标准按转运量进行核定,但跨度较大。在专项规划编制中,应在遵守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以满足转运站规划具备的功能,来测算转运站应用地面积,并结合实际征地可能性进行调整。不具备测算转运站应用地条件时,可按规划的转运量按插值法计算。对于垃圾收集站,规范没有明确的用地标准,可依据当地的城市规划规范确定用地标准。(五)设施布局规划。设施布局是规划的核心。设施布局是否合理、能否落实,直接影响到规划的可操作性,是规划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设施布局的核心是设施的选址,《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中明确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二、规划编制中容易出现的盲点与误区。(一)规划易出现的盲点。1、规划原则要点的遗漏。规划原则作为指导规划编制的纲领,极其重要。在规划编制中基本都遵守了“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经济适用”、“操作可性”等基本原则。但也较容易遗漏“区域统筹”、“循环经济”、“合理布局”、“预留余地”的原则。同时,结合现阶段的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应城乡统筹兼顾,适时适宜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纳入城市垃圾收运体系。2、缺少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和规划风险论证。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和风险论证,作为对前述规划目标、内容、选址进行最后的综合分析,并针对规划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论证和提出防范措施,是规划的重要组成。3、收运量的预测方法单一。收运量是设施规划和布局的基础,采用单一预测方法容易出现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大,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似合和修正。4、转运车辆与垃圾处理设施相适应的衔接。转运站的转运车辆应与接纳的垃圾处理设施相适应。例如,焚烧处理厂能接纳的车辆长度有一定限制,则转运车辆应不宜过长,特别是竖直式压缩转运车辆要一定的回转场地,在规划时应予周详考虑。(二)一些误区。1、规划目标宜高设定。规划目标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的实际和发展情况而定,过高的目标难以达到,且加重财政负担。因此,目标不宜过高。2、认为收运设施就是污染源,难于改变民众观念。。被誉为“空中花园”的上海静安区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是由澳大利亚设计师设计的下沉式垃圾压缩站,地面之上是开放式花园绿地,可供市民休闲娱乐。该中心由于设计合理,环保措施到位,污染源控制得力,周边基本无视觉、臭气、噪音的污染;该中心将转运功能和绿化景观巧妙结合,将工厂操作与会务休闲融为一体,将室外布局与室内设计有机融通,在满足垃圾中转功能的同时,成为开放式的花园绿地,形象地改变了人们对垃圾中转站传统的视觉、外形感受,成为环卫设施现代化、环境优美化的一项示范工程。

第7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为了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国家相继制定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各种行为规范,同时加大了对这些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经过相关干预后,一些环境问题逐步得以解决。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环境工程的现状,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进行定位作用分析,希望能对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定位;节能减排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为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治理环境污染的投入量为4490.3亿元,是2008年GDP的1.49%,比2007年增长了近33.0%,此外2001年至2005年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3.3%。环境工程的技术规范就是以环境保护为前提,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它是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准则,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了卓越的贡献,对均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将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1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应用的目的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通过多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总结,从而得出的对于环境工程技术的一类规范性文件。通过这一系列文件来促进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指导建立比较全面的环境工程技术,尤其是在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更具指导作用。该系列规范还可以加强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监控,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和作用

2.1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推动环境工程技术发展

对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也投入了很多资金进行处理,通过对城市市政建设、工业污染处理、项目建设方面的环境保护的投资,部分解决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因为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的管理不具有全面性,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还处于落后水平,国家对环境工程投入的资金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无法实现其最大效益。故而,目前国家环保部已经出台环境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指南、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含油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等数十个相关工程技术规范,这些规范的环境工程技术体系是推动环境工程发展的重要措施。

2.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维护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制度,它所涉足的环境工程有诸多方面,其内容指导了环境保护过程中污染治理的整个过程,并且对不同的环境工程具有不同的规范内容,可以说具有通用性和针对性。此外,环境工程规范还可以定位到环境工程的设计、运行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指导。2.3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背道而驰,污水的大量排放、废气的随意排放等都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环境的需求,创造一个与21世纪的中国经济相同步的生态环境,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有助于我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标,有利于环境工程及其管理的实施,减少财政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同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稳步增长。

3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在编制之前对不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数据。清楚认识环境保护规范的定位及其作用,明确把握系列规范编制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要点。规范的制定还要具有可操作性,能符合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的要求同时又便于管理的操作。规范的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着国情及相关实地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做到具有先进性。此外,在制定好规范后还要进行预实施,通过预实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不断完善规范的内容后方可全面实施,实施后要进行全面监测,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做到及时纠正。

4结语

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我国各个重大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节能减排新型社会的建立,影响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基于其重大作用,国家加速了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在这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期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建立,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提高起到作用,有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减少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并对投入的资金能真正物尽其用,推动国家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实现国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希望本文能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赵志刚 单位:齐齐哈尔市环境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姚芝茂,姜宏.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编制进展[J].中国环保产业,2011,01:13-19.

[2]邰喜庆.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J].中国外资,2013,22:190.

[3],金德才.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7:102.

第8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当我们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经验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在经济领域方面存在经济模式。曾指出。经济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关于经济模式的具体类型,国内较富盛名的有“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长江三角洲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等。

一、温州模式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包括温州企业和温州政府)动员和组织各种资源回应压力和问题并取得了独特而巨大的成就,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人们对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称之为“温州模式”。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把温州模式的实质概括为“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袁恩桢把温州模式的内涵概括为:以个体经济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为基本形式,通过发展商品经济而促使农村致富;史晋川认为,温州模式是通过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利用了体制外进行改革的先发优势。率先迅速地推动了私营化和市场化的进程,由此造成了一种区域性的经济体制落差,并且借助经济体制落差的“势能”,迅速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总而言之,温州模式是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它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解决模式,其动力来源于民间力量和当地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自发和内生的经济发展,带有强烈的自组织特征:其基本形式是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在模式中,政府只起着促进性的、辅的作用。温州模式的这些特征带来了温州经济在上个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的一度辉煌,但同样历史地造成了温州市经济框架中产业层次低下的特点。在较易获得发展红利的年代,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几乎是一帆风顺。

二、温州模式面临重构的压力

随着外界发展环境的变化,温州模式出现了较大的不适应,温州经济增速出现下滑。2002年,在浙江11个市中,温州经济增长速度排名第七;2003年,温州经济增速落到浙江倒数第二的位置;至2006年上半年,虽然增长速度达到14%的高水平,但是,在整个浙江省,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仍然居后,温州产业整体利润低下,如塑编等行业利润不到1%,温州模式面临着重构调整的考验。总体来说,温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外界压力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促使民营企业加快优胜劣汰,家庭工业难以为继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温州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高实力对手的竞争:二是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三是竞争层次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不但在产品、价格、销售、服务等方面展开,而且最终将反映在管理体制、组织制度、管理思想等方面。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温州模式表现出产业上的不适应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占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以物质资料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传统方式将更多地由技术、管理创新和人脑的智力、创造力所代替。同时,商品生产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贸易的交易方式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将由于信息传导技术而日益数字化、网络化。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以劳动密集型为产业特点的温州模式与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日益严格的环境约束促使企业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生态观念的加强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温州市政府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使得原温州模式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企业增长的方式被日益取缔。相对企业而言,其原先由社会承担的外部成本变为需要企业内部承担。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高污染、高能耗的中小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下面临解体或另寻出路的选择。

三、温州模式的重构之路

新温州模式是作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在变化了的环境下,按照原温州模式发展时遇到障碍而自发进行一系列调整,并经过不断的去芜取精与综合加总而形成的新发展方式或经验的总结。从时间上来看,新温州模式应该是从1997年十五大报告对私营经济的约束大幅度放宽时开始孕育的。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外部环境的逐步变化。与原温州模式呈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新模式的本质依然是“市场解决”,其核心依然是“自发、内生”,这点与旧模式一脉相承,发生变化是其基本形式。新温州模式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点变化:

(一)建立更为科学的企业组织形式

原温州模式下建立的微观企业,普遍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些企业规模偏小,大多为家族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内部没有明确的管理分工,支薪经理阶层尚未出现;企业股权设置不完整,股权流动性低,大多为无限责任公司等,属于钱德勒所谓的“古典企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性契约安排必然推动“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以容纳具有现代技术特征的生产函数。因此,部分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为突破进一步发展瓶颈,在企业组织形式上做出了根本性的变革。从温州近年企业组织发展演变来看,企业产权关系日益明晰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产权明晰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国有、集体、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关系不甚明晰的企业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见下表)。

(二)追求更为科学的企业分工与合作

原温州模式中,以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和分工制度的创新,使温州企业获得了持续的规模经济利益,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最大效率来源。而新温州模式中,对于合理分工的追求不再单纯依赖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而越来越多地诉诸于企业的集团化。根据国家工商局《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企业集团对于社会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同时还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集团的一般性分析表明:企业集团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性体制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组织的一种替代,又是对市场组织的一种替代。在一定条件下,企业集团能通过市场协调部分替代企业内部协调,在降低组织费用的同时又不增加市场交易费用,从而使经济运行的费用降低,促进经济发展。2004年温州共有123家企业集团,拥有总资产达554.6亿元,享受着分工与合作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全市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均保持20%以上的增幅。

第9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实践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设想。觉得十报告又提出了“新四化”,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时,还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由此看来,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城镇化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

2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

江苏省张家港市(县级市)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市,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也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地区。近年来,张家港市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实施富有生态文明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其主要成效与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注重统筹规划,着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按照“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城市化为途径,以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为内涵”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发展布局。

2.1.1完善城乡规划布局

通过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完整统一”的城镇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市域规划、各镇总体规划、各镇环境保护暨生态文明建设等专业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实现全覆盖。对市、镇实施统一规划,形成“一城四区”的市域城镇体系。通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使有限资源实现集中整合、集约利用。

2.1.2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按照“发展新市镇、繁荣新街道、建设新社区”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城北科教新城、城西生态宜居新区、城南商务新城建设。推进各区镇的综合改造和新城镇建设,优化城镇资源配置,提升城镇整体形象,新老街区融为一体。

2.1.3稳步推进农村“三集中”和美丽村庄建设

持续推进农村“三集中”模式,部署开展美丽村庄建设,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模式等要素,打造一批具有苏南特色、体现节地节水节能的各类载体和集中居住区。

2.2坚持转型引领,着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硬”,以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发展,促进发展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2.2.1突出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通过做“绿”农业、创“新”工业、育“优”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依靠人才科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腾龙换凤,狠抓节能减排,加快传统产业生态化、传统产品高端化。

2.2.2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该市在2003年率先编制了《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现建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家、省级试点单位9家,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布局。如张家港保税区作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循环化链条为纽带,初步形成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条,园区半数以上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

2.2.3农业产业特色明显

全市围绕“一核三区五园十基地”的现代农业布局规划,新建和扩建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市现有耕地保有量54万亩,基本形成优质稻米、高效畜禽、名特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等五类特色优势产业,主要农产品“三品”种植面积比重达90%以上。同时,通过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功能。

2.3狠抓生态环保,着力优化城乡宜居环境

围绕“天蓝、水清、地绿”的目标,该市一手抓源头治污、一手抓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屏障明显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2.3.1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全市天然气主管网实现“镇镇通”,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实现市域全覆盖,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2.7万t/d,并因地制宜建立有动力、微动力等分散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近2万t/d。先后建成总库容25万m3的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置中心、总库容220万m3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年处理能力6000t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日处理能力600t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日处理能力50t的餐厨垃圾处理厂。

2.3.2狠抓落实节能减排

重点实施“万企节能低碳行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和落后产能淘汰。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70亿元实施了两轮环保“333”工程和工业园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电力行业实现燃煤机组全脱硫,城区建成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清洁能源使用区”。

2.3.3探索推进生态修复

成功把废弃窑洼地建成张家港公园,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暨阳湖生态园区,把市区东郊废弃地建成生物多样性的梁丰生态园,把百里沿江湿地建成天然绿色屏障等。

2.4紧扣城乡一体,着力保障资源均等共享

牢牢把握“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环境的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促进城乡环境资源配置均等化保障。

2.4.1服务网络城乡一体

率先全面建成“行政办事和服务、医疗保障、文化活动、商贸服务、警务治安”五大中心,形成一套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法律维权、文体娱乐”等8大类72个项目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健康舒适、便利快捷、文化活动、个性发展”的需求。

2.4.2生态环境城乡一体

围绕建设“城乡一体的宜居城市”目标,持续推进以“三清三绿”(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家园)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建成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23个、二星级21个和一星级93个,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100%,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美丽镇村”建设;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和水循环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东、中、西部三大水循环体系,初步形成林地、绿地、湿地融合的生态基础空间。

2.4.3绩效考核城乡一体

该市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行政”理念,对各区镇严格实行经济与环境指标“双重考核”,将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岛确定为“不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绩效部门对区镇、相关部门实施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定期公布“生态成绩单”,真正使“绿色元素”成为行政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

2.5培育绿色人文,着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政府决策、企业行为、学校教育、群众生活各方面,积极引导生态文明的全社会文化自觉和全民化共建共享。

2.5.1普及推广生态教育

把生态环保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全力打造“生态课堂”,发动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关怀”公益活动,培育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一批有特色的生态教育基地。

2.5.2宣传推介生态文明

突出城乡联动的社会化生态文明主题宣传,使绿色人文理念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让垃圾分类、环保购物、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成为百姓追求的绿色时尚。利用覆盖镇村的网格化文化服务阵地,在镇村、社区巡回展映“生态小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2.5.3积极倡导绿色生活

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机制,推进机关无纸化办公、智能化管理,积极开展节水、节电、节材等节约行动;推行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使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LNG清洁能源公交系统、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等成为“绿色出行”的新亮点。

3对策与建议

3.1加大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必须立足于区域整体来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与制衡,减少政府在城镇建设中反复拆建带来的资源消耗;采取阶梯电价、阶梯水价模式,抑制企业和居民对水电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私家汽车的运行成本,鼓励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与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注重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范围,提高植被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更多采用绿色生态建筑,广泛采用节能环保保温隔热材料,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通过建设循环型产业园区,促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量多级利用,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产业政策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动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城镇生活垃圾的回收管理,采取国际先进的处置办法消除垃圾围城现象。

3.2完善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目标和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入到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之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差异化协调发展。要坚持与完善现有城乡土地公有制,强化城乡规划调控,为有序城镇化铺设轨道。要规避经济全球化之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健康城镇化新动力。要多方位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以及国家竞争力。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要从合理分配城市空间资源入手,强化交通需求管理,促进城镇化和机动化和谐发展。要积极应对日趋严重的水危机。要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有序城镇化。

按照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要切实做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把“五位一体”的基本要求引入规划。在城镇规划中,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融合”的基础和抓手,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实现规划“融合”,确定城镇的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3.3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具有较大的作用力,从而具有正、负效应。必须对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加以限制,其中关键举措之一是基于生态文明推进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生态环境的阈值范围内。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同完善。

要积极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加强相关模式的探讨、路径的研究、经验的推广,走绿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形成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活新模式、生产新模式、发展新模式和管理新模式。

要从城市的优先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市要从高耗能的模式转向低耗能低碳的发展模式;要从传统的大城市扩张转向生态卫星城的建设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从盲目克隆国外建筑和美国式城镇模式转向文脉的传承和城市特色的创造上来;要从高环境冲击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低环境冲击,善待生态环境的本质;要从放任式的机动化转向集约式的机动化,发挥集约型的机动化的空间引导功能,实现集约型的城镇化;要从偏好大型、集中式基础设施转向小型、分散、循环式基础设施,要善于将大型的基础设施与小型、循环式和分散式的基础设施互补共生;要从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转向谋求社会公平的城镇化。

3.4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新的体制与机制

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新的体制与机制。做到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要强化部门工作职能,建立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责体系,拓宽研究渠道,建立生态环境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为契机,建立严格的考评奖惩机制。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和条约,公众参与机制等等这些相关制度,体制、机制要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

成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对城镇化发展的统筹指导和协调。研究制定城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城镇化发展的绿色生态评价标准。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对绿色生态项目,在资金、技术、人才引进、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建立起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重要标准考核城镇政府官员,强化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干预,规范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