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

第1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四项措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海量般递增。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处理加工,让信息最终为我所用,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2 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

在2010年初的一份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差统计表中,在被调查的18个公共图书馆中,只有4个图书馆开设的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早期教育业务还只占到22%;只有3个图书馆开展了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培训课,培训内容包含的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只占到16.67%;只有2个图书馆开展了现代信息知识教育的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只占到11.1%。在被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竟没有一个图书馆开展过关于读者信息素质状况相关调查和网络培训,也没有几家图书馆开展信息知识讲座与培训。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

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能力,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今天的信息素质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既关系着个人将来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应肩负重任,为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撑起一片蓝天,做出应有的、不懈的努力。

3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 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

3.1 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传递情报信息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也使其成为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中坚力量。

3.2 公共图书馆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特有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使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4 公共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4.1 通过公共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专题宣传,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意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根据自身的信息资源特点及服务优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关于信息素养实践的宣传。把新生入馆教育课做成网络专题宣传片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便于读者浏览与学习,也便于读者更快地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入馆教育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如图书的借阅方法,纸质期刊的查阅方法,电子期刊的网上查阅及下载方法,必须遵守的信息道德准则及规范等。图书馆在青少年首次入馆时便做好信息导航工作,引导其观看新生入馆教育宣传片,便于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也要张贴有关本室服务的说明, 并备有相关资料的目录查询及索引、导航指南,与网上宣传相得益彰。这种周到细致的宣传,让青少年更快速的了解与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增强他们发现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青少年的图书馆意识、信息意识。

4.2 制定针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标准教材,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

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国情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应该尽快制定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习阶段就能具备熟练的查询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本领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奠定基础。

4.3 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

公共图书馆凭借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可充分发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的政策性支持及资金投入,支持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的能力。

图书馆可以设立专人专室,专门从事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多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及经验。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与责任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与培训。青少年可以利用周末去图书馆,完成信息素养课的学习与实践。有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实践,相信在青少年的心里会种下信息素质理论与知识的种子。

对青少年开设的信息素养理论的基础课、拓展课由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专门讲授。在信息素养课的授课过程中,将计算机检索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授课重点,网络信息检索课,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课贯穿其中,从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高度来统筹实践这些课程。在青少年对信息素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阶段,公共图书馆会安排专业馆员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此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这期间,青少年要学会如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网上电子期刊文献,最终要为我所用,最后以论文或报告形式完成本次信息课的学习。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增高,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的级别、课题研究、课业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相信通过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启蒙、实践、及拓展,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会为他们未来终身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4 馆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刻不容缓

要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公共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要重视馆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想为自己量身定制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学习计划,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坚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的影响,熟练掌握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对现代信息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用全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手段、新颖的方式主动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服务。要尽快构建包括信息教育专家在内的多学科领域内的专家指导队伍,以此来提升并拓展青少年的信息素质能力及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信息人才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否具备必要的信息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个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而探索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作用,这又是当前信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图书馆员将会长期面临的一项任务。面对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做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第2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对于创造力能否培养的问题还存在着广泛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人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启动之前的历史中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怎样摧毁创造力,特别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判断和促进创新潜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经验。”中小学生不能侈谈创新,这种观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在他们看来,创新成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负担。教育观念上的种种迷惘必然会最终反映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与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盛行的神秘主义创造观有关系,也与创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导致了对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质疑。事实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人的素质发展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即使会在某个特定的节点表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征,但也必定离不开一个量的积累。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会在某个特定的人生节点突然出现,它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是个体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在17岁时趋于定型。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有意识地去完成个体创造力的累积过程。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因此,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养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阐释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人才培养即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是教师的职责,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来说,普遍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学校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的“教育”和“学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检视。丹尼尔•科顿姆提出“教育是无用的”这一命题。他说“:如果我们打算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这种观点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但却不乏其真知灼见。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学校,家长们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尤其那些所谓“名校”,似乎就给孩子的人生买了一重放心的保险。盖托却提出了“上学真的有用吗”这一质疑,尽管这是针对美国教育和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无疑能够引人深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学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难以独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为旨归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和优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社会各类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社会系统。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学校。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面向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学校应当在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施设备等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造力开发。三是企业。企业应当肩负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承担起促进教育发展的社会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统筹协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六是群团组织。如团委、关工委、科协等组织应当多组织校际之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七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地方的智库,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过程。八是科技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展览场馆都是人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们走进科技场馆,能够从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建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实践

近年来,绵阳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喜人。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中心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成效显著。在创新教育机构方面,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开展创新教育的创新学院和国家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绵阳市建有以展示中国核科技发展历程和展示“两弹一星”功勋获奖者及感人故事为主题的绵阳科技博物馆、绵阳市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担当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等。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由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等;此外,2014年还增设了科技城“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由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中小学课程组织开展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绵阳市团市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当然,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统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教育体育局、科协、团市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中国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场馆等科教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为业余性质,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经费投入需加大,相关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层次较低,制作较粗糙,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

四、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这方面的工作还大有潜力。根据创造学原理和系统原理等理论,建构科学的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倾力打造科技城创新文化。系统、科学的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够促进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绵阳市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软实力”方面还需要提升。通过系统、全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在全市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同时,带动中小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的创新氛围,同时影响家长和教师,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民关心、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对中国科技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搭建三个平台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需要搭建合理的创新实践平台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包括三类:教育培训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展示提升平台。

第一,教育培训平台。

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对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从现有的教育体系来看,传统的师范教育没有相应的创新教育师资,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在教师培训方面,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力军,需要组织开展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教师不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掌握如何在校内外有效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二是在学生培训方面,应该在最大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的培训,并结合学生兴趣、需求、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培训。三是在家长培训方面: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展家长培训;可借助“绵州讲坛”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市民进行宣讲、培训。此外,在培训形式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夏令营”“智能机器人培训班”“创造发明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互动式的、体验式的不同方式,激发创新创造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来吸引青少年进行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启迪创意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创新竞赛包括多种类型,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青年创新创业竞赛等。一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要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类层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总局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学生科技竞赛和展示。二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通过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作与技术构建,结合青少年的日常观察、积累,去寻求自己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三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是一项更贴近社会、更为复杂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国内有多个创新创业竞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2014年5月,绵阳市启动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各类专题创新竞赛活动,例如:创意设计竞赛、航模比赛、劳技创新作品竞赛、“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都是激发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第三,展示提升平台。

通过教育培训和创新竞赛,将产生较多创新成果。为了营造创新氛围,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设置不同类型的展示提升平台,不仅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而且能够较好地营造城市创新文化。首先,设立“市长创新奖”,每年评选2至3名在创新创造或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少年,颁发市长创新奖。通过对获奖者的宣传报道,营造创新氛围。其次,设立科技城发明奖,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奖,对突出的青少年创新发明成果进行奖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科博会上对绵阳市青少年的优秀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在绵阳市的新闻媒体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展示等活动,营造科技城创新文化。

(三)提供四项保障

为了确保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力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宣传,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中,还需要明确保障措施。

一是人员保障。

人是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体。在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需要确保三类人员。首先,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其次,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专家委员会,聘期国内外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由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评审、指导等工作。最后,各类学校的“种子教师”,从各个学校抽选出骨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然后回到原单位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扩大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是条件保障。

青少年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资料室等条件,因此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首先,在绵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设立开放实验室,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其次,遴选科技创新基地,将绵阳科技博物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作为基地面向青少年开放。此外,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成立“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借鉴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重庆市的“雏鹰计划”,设立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三是制度保障。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在制度方面跟进,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明确职责、规范经费使用、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建章立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创新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四是经费保障。

第3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我们身边,手把手地传授理论,指导实践。2008年10月12日中科院老科学家对科技创新参赛学生进行科普演讲。2013年10月学校邀请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到学校进行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学习。2013年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科任教师到山西太原集中学习。此外,每年均选派科技创新辅导老师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各级培训。2008年11月29日,学校高一各科技创新小组的教师、学生共106人到高明一中观摩第二十四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4年,赵永冲老师到陕西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修班,等等。

科技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素质在竞赛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参加竞赛的是学生,实践操作也是学生,所以打造良好的高素质的学生科技队伍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培训。我校在重视集体培训的同时,还发挥主渠道作用,按教学计划要求,开齐开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科学类课程。学校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各学科的教学全过程。同时,学校开发了《走进科技创新活动》《现代信息技术下物理学习策略导学读本》《地球与人》《小发明制作》《结构与设计》《卫生与健康》《鼠标下的道德》《电与生活》《环境教育读本》和《青春与梦想》等多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教材。

专家学术引领及科技教育与学科整合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教育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师生心智增长,能力增强。

二、“点”与“面”相结合

我校既有对科技创新辅导骨干教师的培训,也有对所有专任教师的全员培训。我校是一所新学校,2004年才开始参与这项活动,起步晚、时间短、经验少,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发展目标,才能在短时期内赢得自身的发展优势。学校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之一的办学思路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长远规划着眼,根据“思想上重视,思路上明确,行动上落实”的原则,将科技创新教育上升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落实新课标理念 、促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从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仅仅半年时间,学校就举行了5次教师全员培训。

三、集中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学校努力打造教科研工作理论阵地。学校办有一份教研刊物《高明纪念中学教研通讯》。每学期一期,刊登最新的教育理论文章。学校网站开辟“科技教育”专栏,介绍各地最新的科技教育科研成果,介绍那些在科技教育领域已经成名成家的学者型教师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及其著作,还贮备大量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训课件、辅导方法等文件,供教师随时自主安排学习。学校每学年出版一本《高明纪念中学教师论文集》,在上面专门开辟“科技教育”专栏。学校为教师订阅科技教育报刊杂志等,拨出专款购买科技教育类图书,充实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中心”,让教师了解教科研的前沿与动态。学校图书馆则购置《发明创造趣味培优教程》《科学教学创新手册》《你也能迪生》《创造天梯》等科普书刊,每本50册,供师生自学。

自主培训、自觉发展,开拓了科技教育培训空间,丰富了科技教育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做得更实在、更灵活。

四、学校培训与科组培训相结合

我校既有学校组织的培训,也有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的科组培训。积极发挥科组的良性互动作用,团队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个体不断超越,让个体迸发出极大的智慧和能力。凝聚团队力量,借助团队力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校本培训的根本。一是科组和备课组,共同研讨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思。广开教师对话的渠道,鼓励教师平时多互相学习,认真交流。二是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科组,综合实践活动科组是一个跨学科科组,成员由其他科组的老师兼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管理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科组以“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中心”为基地,中心的骨干教师坚持定期交流,集体研讨,不断反思,彼此配合,取长补短。三是以校本教研为动力,不断改进方法。在各个科组内加强课题引领,夯实推进科学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石。构建与科学教育相适应的开放、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使“课题研究”常态化,“常规教学”课题化,“课例研究”与“课题研究”有机整合。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由实践到理论,进而指导科学教育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新突破。

第4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素质教育校外资源利用

一、以校内教育为基础,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互补作用

改革开发以来,校外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今的校外教育不再像以前,仅仅对校内教育的补充、扩大和发展。两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互补,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以往学校教育以知识为本,如今转向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学校传授理论知识,校外加强实践能力,这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今学校课堂学科性过强,无法融入新知识与新教育,比如现在关心的环保、自然灾害、希望工程、禁毒禁赌、国家安全此类问题。不同的教育体系互相包容,形成互补的模式。我们还可以以校内的科技教育资源为载体,开展校外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比如说,小课题的研究,参加校外小论文的评比,创新大赛等。通过与校外其他学生的问题讨论、意见互换、研究成果共享,能增加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及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学生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科学教育的有机渗透,最大限度的吸收知识。

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基于温州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调研)

(一)以温州为例,浅析问题

以200位来自温州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的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将城乡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比较研究,剖析温州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1、温州市各个活动中心的情况分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家长对公共校外青少年活动设施不满意。而在对这些比较满意的人群中他们对为何选择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大约30%的人认为校内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大约55%的人认为除了课本知识,还想锻炼其他能力,比如:强身,动手能力,少数家长认为现在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多些时间与其他孩子接触,能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小班制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2、家长对校外资源场所的意见分析

此百分率说明家长对各个场所的意见大部分原因来自安全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

3、从调查中总结出城乡校外教育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政府不够重视,资金不到位;第二,城乡市民对校外教育的重视度有差异,乡镇学生涌入城市。其中第二点原因是主要的,占了将近85%,所以以后要多从这个方面考虑。

三、研究并总结中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把握好硬件上的建设

教育观念上的彻底改变,服从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共同管理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对工作机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对私立的校外教育机构要严格把关,对审批、准入、监管和考核机制进行改善并严格执行。取缔不具备办学要求与资格的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培训应当纳入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中,严格管理,这样使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成为一个整体,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宣传,提高大众的认识,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政府部门也应做好协调、调配、指导与考核等工作。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上,应进行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财政投入上,应将此财政支出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制中去。鼓励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投入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应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如职称、职务晋升等,有利于吸引优秀教师投身于校外教育事业;制定外聘教师制度,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三)缩小城乡差异

因城乡之间收入、知识与整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必然会出现对青少年教育理念的差异,更不用说校外教育方面了。虽然说村镇人们的教育意识增强,但教育理念未得到改变,大多数人们认为教育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只要是送进学校了,那就完成了家长应尽的教育使命,改变理念是村镇校外教育的当务之急。大部分村镇的校外教育是由社区负责开展的,管理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完善;学校则因为经费、安全等问题,极少或是从未组织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村镇家长本身的教育水平偏低,无法开展家庭教务,所以说校外教育在村镇未曾得到合理的发展。我们提倡村镇学校与校外教育成为一个共同体,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区与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推进青少年教育在村镇健康迅速的发展起来。

青少年校外教育不容忽视,充分利用与开发校外教育资源,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更好地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我市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成才之路,2009,(11):8.

[2]吴鲁平,彭冲.中国青少年校外教育政策研究――种文本内容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12):30-35.

[3]刘颖.校外教育机构在新形势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0,(10):5.

[4]赵刚.校外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4):100.

第5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在市民政局、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市委的帮助支持下,年我校的办学取得了显著成绩。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坚持方针,执行政策。国家对民办教育十分重视,颁发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我们的办学指明了方向。在办学中我们严格按国家的政策法规办事,在招生中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报名自愿;第二,不上新课;第三,不乱收费;第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第五,对困难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全年共减免学费2万多元,获得了学生、家长的好评。

二、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做好安全管理,抓好教育质量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对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1、聘请优秀骨干教师任教,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参与管理。2、组织教研组长、业务骨干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资料。3、加强日常管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一年来未发生过重大违纪等教学事故。

三、精简人员,提高效率。今年因各种原因,学校办学人员减少了一半,但学校规模却扩大了一倍,各项任务都得到了较好地完成。

四、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争取年取得更大成绩。目前办学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加上本校客观条件较差,办学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因素,但是我们有决心在新的形势下,依靠政策,开拓进取,把学校办得更好。年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拓宽办学思路,在开辟新的培训专业上下功夫,在继续开展文化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增加青少年书法、美术等素质教育培训,同时争取开展成人职业培训,使我校的办学更上新台阶。

第6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一、了解足球,让孩子热爱足球运动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两个队在同一场地内进行攻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让孩子了解足球起源、发展史,以及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规则的演变,体验足球的激情和魅力,切实让孩子喜欢足球,热爱足球,投身于足球运动。

二、足球本位意识是必要的课前准备

1.家长和孩子心中必须有这样的意识:一旦选择足球,就应当把她作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持之以恒的对待她,恋上她。

2.足够的、较稳定的训练时间是孩子练足球的必要保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足球素质的提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这就需要家长配合孩子选择稳定合适的时间进行足球训练。

3.家长应为孩子营造学足球的氛围,生活中家长需要尽可能多学一些基础足球知识,尽可能对孩子的兴趣、注意力、意志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和孩子进行足球练习的互动,可能会提高孩子的足球学习兴趣。

三、培养孩子学习足球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知识或参与某项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在足球教学中,孩子如果缺乏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爱好,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足球运动的习惯。而足球练习是一个具有长期的、反复性的较枯燥的机械系练习。所以在教学当中兴趣的培养是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学习足球的兴趣呢?本人总结出自己的几点观点:(1)学好足球理论基础,了解足球规则,同时了解足球运动对人体健康、对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刻认识足球,喜爱足球,并积极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去。(2)通过组织足球比赛和观看足球比赛或者比赛视频刺激扩大直接兴趣。(3)在学足球的漫长过程中,家长必须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家长对学足球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孩子学好足球的重要心理基础,做到收放自如及控制好孩子练足球的松紧度,以使青少年在良好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保持学足球的兴趣。否则孩子对足球的兴趣会由喜欢――不喜欢――厌烦――厌恶,最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4)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应营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尊重青少年,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还应正确积极地鼓励青少年学习足球技能,帮助他们形成主动、积极的内在动力,使孩子能感受到爱护、关注、鼓励、支持、赞许等,这样青少年的足球学习才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稚嫩到成熟,从失败到成功。在足球技术技能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学习情绪,使身心得到放松,消除疲劳,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孩子的兴奋度,有助于孩子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比如通过“躲闪追逐”“背人踢球”“颠球比赛”等游戏,可以明显提高孩子的球性和球感,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运球接力赛”“抢球”“射门晋级”等游戏把足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孩子在游戏中充分体验到足球的乐趣,吸引孩子全身心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防止孩子感到枯燥,影响练习效果。将足球训练融于游戏之中,来调整练习中产生的抑制心理,使孩子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增长足球技术,大大激发孩子对足球的兴趣。

四、加强情感、审美教育的引导

第7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一、依托团属阵地树品牌,

丰富中学生课余实践生活

山青世界是集亲近自然、劳动实践、拓展培训、军事教育、户外体验、科普学习于一体的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是山东省内第一家省级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也是团中央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

一方面,全力打造功能齐全的实践教育基地。多年来,围绕提升山东省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营这一品牌项目,不断完善山青世界基础设施,建成了健身广场、重走路、假日农庄、风雨球场、篝火广场等活动场地,形成了快乐大本营、假日农庄实践区、生态生活园区、国防教育区、素质拓展区、森林探险区等六大实践体验区域,并在孔孟之乡济宁、东岳泰山所在地泰安建立分基地,每年可接待规模达到38万人次。

另一方面,设计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活动。一是开设中学生社会能力课和农耕体验课,组织开展了“山青自留地”包户种养、共青团员体验田种植活动,每年让万余名中学生在此体验农耕、感受农桑、学习炊事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二是开展组织化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联合山东省教育厅每年组织适龄中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营,累计服务省内青少年超过100万人次。三是启动“军地青少年联谊共建活动”,邀请部队官兵为中学生开设国防教育课、真人CS野战对攻课程、军事越障课程,增强中学生国防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四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山东省侨办、山东省外办合作开展“中国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春夏冬令营活动,向数千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推介中华传统文化。五是开展生存训练活动,设计推出了红十字急救、登山抢险、急救伤员、攀岩崖降、扎筏漂流、山地穿越等项目。六是加强中学生科普教育,开设的植物劳技与农耕体验、通用技术等课程深受中学生喜爱,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二、依托团属阵地强基础,

示范开展中学生主题实践

团支部是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的首要阵地。为充分发挥中学生团支部的自我教育功能,以“三观”、“三热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示范开展了中学生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从执行统一的入团仪式和戴团徽、唱团歌、过团日入手,把每年五月作为全省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月,以中学生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到山青世界开展户外主题团日活动。以“与人生对话”为主题,在初中生中开展“告别金色童年,唱响青想”迈入青春期教育活动,团支部全体成员在“共青团员体验田”里种下具有青春意义的树苗。在高中生中开展“树立远大志向,担当社会责任”走好成人路教育活动,举行成人宣誓仪式,并进行为时半天的体验劳动,引导中学生增强团员意识、青年意识、公民意识和成人意识。

二是开设户外体验团课。区别于室内讲述式团课,在山青世界开设露天漫谈式、运动式、互动式体验团课。以中学生班级团支部为基础,由山青世界工作人员或团支部书记主持,围绕“三观”、“三热爱”和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交流,有小组交流、主题演讲、时事辩论等传统互动方式,也有通过小组体育竞赛和小游戏等方式来分享中学生对“大道理”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借助新媒体等形式开展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讨论,在科学引导下进行有力发声,进一步促进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三是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从养成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入手,发挥中学生团支部的带头作用,组织开展了以“参与公益劳动,塑造青春形象”为主题的中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对山青世界基地内外、周边镇村的河道、山体、卫生死角以及白色污染物、公益广告牌、交通护栏、公交候车亭进行清理。通过身体力行的卫生清理和志愿服务,进一步提高了中学生的文明素质,增强了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依托团属阵地抓培训,

开辟广泛的实践交流渠道

为进一步拓展中学生实践教育渠道,以加强城乡中学、不同民族中学、高校与中学实践交流为切入点,以中学生骨干为主要群体,开展更深层次的实践教育活动。

第8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1.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研究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4—05—27(2).

第9篇: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由于农村老师的待遇普遍比较低,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从教,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从师资力量上来看,城市和乡村的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相差不大,但是城市的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要超过农村。在初中教师队伍中,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初中教师的学历平均合格率低于城市的初中教师学历平均合格率。

2.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大,持续发展有难度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目前,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也无法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求。农村义务教育本应成为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但是随着义务教育方向的调整,目前教育经费不断向高等教育投入,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也不断向城市倾斜,如此一来就造成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面临着经费短缺问题。

3.学生辍学较多,产生“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

一方面,有些人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少数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旧,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对于他们而言较高的教育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二、新时期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农村义务教育思想

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左右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亿万青少年的发展。因此更新农村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是广泛开展农村素质教育的前提。应该启用一批具有先进素质教育思想的管理者,鼓励其勇于探索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观念的更新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政策导引。尤其是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沿用了多年的教学方法一时难以改变也不愿意改变。因此,在教师业绩的考察方面再也不能仅仅凭借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升学率,应该建立一套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引导教师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2.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早在2003年总理就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加大宣传力度,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3.加大教育投入,满足农村义务教育需求

农村义务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要保证图书、体育用品、乐器等基本的教学用具供给。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现素质教育的标准化,完善农村素质教育所需的基本设施和设备。免除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无疑给农村义务教育吹来了温暖的春风。“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农村素质教育状况有了显著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