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

第1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长期绩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决由于需求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更新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消费者对知识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强化。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共享、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只是源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与增加,而是源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权能,通过知识共享和科学的知识管理,企业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通过鼓励创新,共享知识共同创建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识网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二,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三,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战略性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在成员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是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想法、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知识共同体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外,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

(1)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转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同一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是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明示,是知识主体把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大量的隐性知识如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想法被编码化。在纵向上,不同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汇总组合,是员工的个人知识库汇总到部门和企业知识库的过程,企业知识库在该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放大;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潜移默化,是员工个体知识升华为部门和企业集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螺旋的上升。

(2)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在个人、部门和企业3个层面进行,在个人层面强调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个体交流和沟通,注重实时交互和联络;在部门和企业层面强调以显性知识为主的集体知识传播和共享,注重异步知识交流和共享。

三、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要求,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如MIS、MRPⅡ、CMS、CRM等,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而没有从全局考虑,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首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一方面方便保存企业知识,同时为各种技术和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其中知识库的来源可以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人为知识的拥有者,如知识员工,形成知识团队通过协同等方式构成知识网络,亦可是各个方面专业员工的知识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DM、OLAP从数据仓库中挖掘产生知识,经过与相应专家和用户认证,存入知识库。在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件库的支持下,提供供应链综合决策支持功能,如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绩效评估、链节激励、利益风险共享、产品结构优化等,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

(3)通过数据挖掘(DM)实现知识共享,支持决策。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存储了大量对生产经营有辅助作用的知识,只有通过DM、OLAP才能使数据转化为人为可以理解的知识。首先通过OLAP、DM从数据集市中获取的综合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同时采用相应的知识发现方法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中发现知识,然后经过与领域专家交互,经过专家的认证,直接在网上,方便员工对知识的利用,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为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必须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使企业能够实时关联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通过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任何员工不仅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员工可以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建立进行知识交流的BBS,通过这种形式,使得知识员工以协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会议、E—mail形式,就某一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间合作的专题,使决策基于链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使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成员企业间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现在的EDI数据交换等方式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交流信息,获取知识。

(5)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为了统一各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得信息和知识自由共享,企业联盟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知识语义转换、以及应用集成规则引擎等机制,解决知识在其他企业难以理解的问题,实现知识表达和共享的标准化。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来实现知识共享注册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来描述和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协议实现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和使用应用集成规则引擎,从而完成业务协同处理和知识的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 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 李丽萍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0-392.

[2] 杨敏才,凌超,王槐林.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系统[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1):44-48.

第2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流通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符合时代要求,但实际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从各高职院校开设情况来看,一般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定位为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或职业技能课。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却不是很明确,是出于时代要求,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知识面侧重于介绍电子商务知识,还是把物流管理作为电子商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介绍物流的系统功能或运作流程,亦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介绍供应链物流的整体运作等等。究竟适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什么,认识不一。

1.2教学内容设计不规范

目前,由于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设定,再加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任课教师的不断变换,各高职院校或各任课教师会任意设定或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任课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专长以及研究方向来设定课程内容,导致讲授该课程时,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教学的侧重点不一致,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把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几乎演变成了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内容、物流运作流程及特点,多是企业物流的问题;有的则侧重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几乎又演变成了供应链管理;再有的就是侧重研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于“最后一公里配送”。

1.3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

从当前出版的教材来看,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内容体系是按照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来编制,非常不适合物流管理专业使用。从现有教材内容来看与物流基础内容重复率很高,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职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核心课程,课时设置一般也较多,此课程中对物流的基础知识会有详细介绍。如果再使用这种类型的教材,任课教师要按照教材来进行,重复学习相应内容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明显降低。若任课教师完全脱离教材,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身基础,学生会感觉无所依,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为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是多样化、立体化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已非常厌倦,有些也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在案例教学中由于组织不够灵活、案例选用不够完备、学生准备时间不足等原因造成并未达到应有效果。教学手段多是利用多媒体教室、配以课件或一定的视频教学,与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相比,这种手段略显不足,与课程稍有些不称。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基本知识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则应贯穿教学的始终。结合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素质要求,该课程教学内容总体可设计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是重点。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不求深,只求实用,此部分内容可设置四个基础模块: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

模块一:电子商务概论。此模块内容涉及电子商务基本概念、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电子支付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熟悉电子商务的基本运作过程。因物流管理专业前期不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所以在此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详细介绍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知识,但知识内容不可过于偏向技术,只需设置与物流有密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即可。

模块二: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此模块内容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要结合物流基础课程中阐述的相关物流理论知识,重点领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问题。

模块三: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供应链基本认知、供应链管理基础知识、供应链管理相关策略等内容,设计此模块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具有哪些特点,应采取什么样的供应链策略以应对市场竞争。若前期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不必介绍,只需结合电子商务企业分析即可。

模块四: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物流成本基本概念、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此模块不必详细阐述物流成本的深奥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要具备成本意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三个层次:认知层、操作层、综合应用层。

第一层次:认知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涉及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前述有多门物流专业课程,物流知识已相对丰富,但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很弱,此部分内容主要是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可设置的实验有: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消费者网上购物体验、电子支付等。

第二层次:操作层。此层面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物流的实际运作过程,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B2C/C2C平台管理、仓储和运输管理、物流企业和供应商协作模拟等,此部分实训需结合相关模拟软件进行。

第三层次:综合应用层。此层面实践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或B2C或C2C平台的构建和运营、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等。

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使本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电子商务的时代感,集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为一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该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将相关内容设定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为一体,让学生以相关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和实训资源的主动应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来模拟电子商务物流业务中的各种工作环境,帮助学生熟悉电子商务物流流程。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能以活生生的鲜明事例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案例的选择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授课老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案例。同时,案例设置的思考题应属于开放性问题,具有可争辩性,能引起学生热烈讨论和争辩。第二,讨论方法的选择问题。案例讨论是选择分组讨论,还是分角色讨论的方式应结合实际案例而定。比如,在前述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所设置的实践内容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此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进行讨论,如分别扮演电子商务企业、供应商、物流企业等等。第三,案例的总结问题。案例讨论之后,教师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对于有创新性的发言要做出积极的肯定,也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做出中肯的评价。

3.3分组讨论法

第3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人才供应链 管理模式 建立

一、动态短期的人才规划

动态短期人才规划是人才供应链的重要基础,是人才供给策略对外部环境要求和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反映,换句话说需要具备的组织能力能快速相应变化。应对外界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是“短期”所关注的重点,过往长期、无效的预测被摒弃,这样的人才规划更具灵活性。就拿建筑企业项目的复杂性、多样性来说对人才的需求非常适合动态短期的规划,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业务部门应当对自身工程建设用人特点和用人规律进行有效把握,通过对相应人员情况的提前掌握及储备实现在工程建设初期的人员有效调配, 此时的人才预测应该以业务部门为主导。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人才需求的长线预测,永远不可能有完美。业务部门的参与不仅可以避免人才规划成为纸上谈兵还可以把不匹配降到更低。

二、灵活标准的人才盘点

为了满足战略发展要求,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化利用已有的人才资源,所以这个过程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盘点现有人才数量、结构、能力,并根据盘点结果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对能力评估的难度,人才盘点一直是困扰大多数企业的问题,尤其是目前许多建筑企业管理还谈不上精细化,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生产经营的重视程度。而要做这些工作,一是要有相应的企业文化和氛围;二是还应当引入标准化、灵活的工具,确保人才配置管理活动能够获得真实、可靠的依据,而这是人才盘点中的核心和难题。在人才盘点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追求每个个体所有能力的达标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因此“以团队为单位的能力达标”将更加符合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低成本、及时匹配业务发展的要求。而笔者认为建筑业企业尤其适用:以项目团队为基础的人才盘点、能力培养、能力达标这样的模式。通过梳理,找出支撑业务需要的人才差距,对团队人才组合进行调整和合理配置,同时考虑人才补给的渠道,包括哪些可以内部培养、哪些需要外部补给。并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如开展轮岗)和职业生涯与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效衔接,做好人才库储备、梯队建设以及继任计划。依据人才库建设培训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投资回报率。

三、ROI最大化的人才培养

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长期策略之一就是ROI最大化的人才培养,它能够通过提升人才能力带动组织业绩和效能的发展。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关注投入回报率,也就是组织的效能和业绩的进步能够将企业的培养投入反映出来。对建筑业企业来说,由于资质和门槛的需求,许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也逐年递增,但是培养效果能否真正体现在工作成果上成为无可考证的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考虑先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涉及到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说岗位证书必须学了再做,而一些难以预测的素质及能力培养可以采取“在做中学”――轮岗、行动学习等培养方式,这些方式由于其更加贴近于真实的工作任务,且学习成果更有利于推动真实情境下的绩效提升而备受推崇。第二,对于专业技能则是在人才进入某类岗位之后,进行JIT(Just-In-Time)的培养,帮助其更好适应某一专业类别的工作,匹配新岗位的要求,这种培养方式更加符合供应链特征的培养方式,并更加能够对新岗位上的绩效提升产生正面推动效应。第三,小批量、多批次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培养周转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培养对象的自身积极性。第四,有预测性的培养通用技能。由于企业需要建立内部流动的机制,则其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发生转型,从过去培养某一领域的专才,转变为培养适合更广泛工作类型的通才。第五,建立培养管理机制,如将能力提升培养结果和晋升相挂钩,比如建筑业各岗位可建立岗位认证机制,提升培养有效性。

四、无时差的人才补给

无时差的人才补给虽是一种短期的人才供给策略,但它是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过长当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尤其对于流动性较大的建筑业企业来说更是比较突出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可考虑建立企业内外部人才供应市场,采用内外部结合的方式,并且将零时差作为关注重点,也就能对业务生产人才的需求在合适数量、合适技能的条件下实现即时补给。

总之,人才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的发展创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当充分重视人才供应链管理,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第4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ERP实训;毕业实训;工商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6.088

1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简介

1.1ERP实训平台简介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通过ERP软件及平台的操作,可使人们对企业管理的各项业务更加熟悉,并对企业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流动更加清楚。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于2011年12月与上海鼎捷公司签署了“现代企业ERP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上海鼎捷公司提供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易飞7.0(企业版)”ERP管理软件用于教学使用。工商管理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就是基于该ERP实训平台展开。

1.2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具体内容

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共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ERP基础应用课程、ERP主流程介绍、ERP基础操作;第二阶段是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链主流程、ERP销售管理、ERP采购管理、ERP存货管理以及供应链主流程体验;第三阶段是生产管理,包括生产制造主流程、ERP产品结构管理、ERP物料供应管理、ERP工单与委外管理、ERP工艺管理和生产主流程体验;第四阶段是财务管理,包括ERP应付账款管理、ERP应收账款管理、ERP自动分录管理和ERP会计总账管理。具体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可见以下表1~表4。

用课程1第1章ERP原理概论

《供应链管理》

《生产制造管理》

ERP发展历程

企业经营理念及主业务流程等相关1(1)了解ERP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历程

(2)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业务流程1教学重点:ERP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历程、企业主流程

教学难点:ERP的基本理论ERP

主流程1第2章ERP系统主流程体验

2.1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

2.2采购与应付管理

2.3生产管理

2.4销售与应收管理

2.5期末结账1(1)熟悉ERP系统中主业务流程及各模塊子系统之间联系

(2)掌握易飞ERP主流程体验基本操作1教学重点:ERP在企业应用中的主流程、各子系统基本业务流程和单据设置

教学难点:各子系统基本业务流程和单据设置ERP

基础

操作1第3章ERP系统初始化(基础操作)

3.1公司账套建立及用户管理

3.2易飞ERP系统公共参数设置1(1)理解ERP系统初始化的作用和目的

(2)掌握ERP系统初始化的方法

(3)能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数字化企业公共参数搭建1教学重点:公司数据的建立、ERP系统用户管理及公共参数设置

教学难点:ERP用户管理及权限

表2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供应链管理1第1章供应链主流程

1.1供应链整体流程概述

1.2企业供应链与易飞进销存模块对应表11第2章ERP销售管理

2.1基础信息的设置

2.2客户及客户价格管理

2.3日常业务流程

2.4销售预测与客户订单管理

2.5客户信用管理

2.6销售管理报表1(1)掌握ERP销售管理的基本知识

(2)熟悉ERP销售管理的主业务流程

(3)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销售管理1教学重点:销售管理主业务流程及操作、销售相关单据的生成及审核

教学难点:销售相关单据的生成及审核第3章ERP采购管理

3.1供应商及供应商价格管理

3.2询价与请购管理

3.3采购及采购变更管理

3.4进货/进货验收管理

3.5进退货管理

3.6常用报表1(1)掌握ERP采购管理的基本知识

(2)熟悉ERP采购管理的主业务流程

(3)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采购管理1教学重点:采购询价核价和请购管理、采购单据及其变更、进退货管理

教学难点:采购单据及其变更、进退货管理第4章ERP存货管理

4.1基础信息设置

4.2品号信息管理

4.3日常交易流程

4.4库存盘点管理

4.5库存管理报表1(1)掌握ERP存货管理的基本知识

(2)熟悉ERP存货管理的主业务流程

(3)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存货管理1教学重点:品号信息管理;库存交易及库存盘点

教学难点:品号信息设置、录入及管理供应链主流程体验

表3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1生产管理1第1章生产制造主流程

1.1一般企业生产制造整体流程概述

1.2一般企业生产制造业务与生产制造模块对应关系11第2章ERP产品结构管理

2.1系统简介&基础设置

2.2录入BOM

2.3录入BOM变更单

2.4组合与拆解管理

2.5常用报表简介1(1)熟悉ERP系统录入BOM作业

(2)熟悉ERP系统录入BOM变更作业1教学重点:ERP系统录入BOM作业

教学难点:ERP系统录入BOM变更作业(续表3)11第3章ERP物料供应管理

3.1批次需求计划特色

3.2批次需求计划基础设置

3.3批次需求计划计算逻辑

3.4批次需求计划的发放

3.5常用报表简介1掌握LRP(批次需求计划)1教学重点:LRP(批次需求计划来源及计算逻辑)

教学难点:LRP(批次需求计划计算逻辑)第4章ERP工单与委外管理

4.1系统简介&基础设置

4.2录入工单及工单变更单

4.3厂内生产流程

4.4委外生产流程

4.5常用报表简介1(1)熟悉工单及变更单的录入

(2)掌握领料单及退料单的录入

(3)能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生产入库单和委外进货单1教学重点:工单及变更单的录入;领料单及退料单的录入

教学难点: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生产入库单和委外进货单第4章ERP工艺管理

4.1系统简介&基础设置

4.2产生工单工艺方式

4.3工单工艺管理流程

4.4报工单的使用

4.5常用报表简介1(1)掌握ERP工作中心,工艺路线等基础信息设置

(2)熟悉ERP工单工艺

(3)熟悉投产单、转移单、入库单等工单工艺流程1教学重点:ERP工作中心,工艺路线等基础信息设置

教学难点:熟悉投产单、转移单、入库单等工单工艺流程生产主流程体验表4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财

理1第1章ERP应付账款管理

1.1ERP应付业务概述

1.2应付管理子系统基础设置

1.3应付账款开票管理

1.4付款核销管理1(1)了解ERP的ERP应付业务、应付管理子系统基础设置

(2)了解应付账款开票管理、付款核销管理1教学重点:ERP应付业务,应付管理子系统基础设置

教学难点:付款核销管理第2章ERP应收账款管理

2.1应收业务概述

2.2应收账款开票管理

2.3收款核销管理

2.4应收应付对冲管理

2.5坏账处理管理

2.6应收账款月结管理1(1)熟悉ERP应收业务、应收账款开票管理、收款核销管理

(2)掌握应收应付对冲管理、坏账处理管理1教学重点:ERP应收业务、应收账款开票管理、收款核销管理

教学难点:应收应付对冲管理、坏账处理管理第3章ERP自动分录管理

3.1自动分录子系统基础设置

3.2自动分录生成及抛转管理

3.3凭证还原管理

3.4自动分录管理报表1(1)理解ERP自动分录子系统基础设置

(2)掌握自动分录生成及抛转管理

(3)凭证还原管理1教学重点:ERP自动分录子系统基础设置、自动分录生成及抛转管理教学难点:凭证还原管理第4章ERP会计总账管理

4.1会计总账子系统基础设置

4.2预算管理

4.3总账结账管理

4.4会计总账管理报表1(1)掌握ERP会计总账子系统基础設置

(2)熟悉ERP预算管理

(3)总账结账管理1教学重点:ERP会计总账子系统基础设置、ERP预算管理

教学难点:总账结账管理为更好地指导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工商管理教研室与上海鼎捷公司签署联合著作协议,出版教材《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实训教程》。该教材针对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目的和要求,从ERP的发展史、实施方法、案例分析到ERP系统的实务操作,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以最通俗、最贴近企业应用实务的思考模式来引导学生,使其对ERP在企业中的价值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掌握其应用。本教材编写者都是有经验的工商管理教研室专职任课老师,参编教师均曾赴上海培训,全部获得工信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

2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价值分析

2.1仿真企业环境,使学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训,实训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有效融合管理学、财务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的知识。毕业综合实训通过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进行仿真,使学生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利用现代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理念对实物模拟的现代制造业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模拟,实现产品从订单形成、车间制造、成品入库、销售出厂到用户的整个过程清晰的控制和管理,建立实物认知仿真环境。同时,也为今后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

2.2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岗位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率

通过毕业实习综合实训,使学生在仿真企业环境中,可以获得现代企业真实的生产与运作信息化管理流程的操作管理经验,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初步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自实施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平台以来,共计培养了400多名初具现代企业ERP管理岗位能力的学生,其中近50人取得了工信部初级信息化工程师认证,多名毕业生直接被上海鼎捷公司招聘,初步实现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毕业即就业”的培养目标。

2.3有利于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教学的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财务、信息化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另外,随着ERP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更新,要求指导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也要求学校必需选送相关教师参与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培训,从而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各项企业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做好教师理论与实务能力培训工作。

2015年,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成立了“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综合实训教学团队”。本团队以“易飞7.0”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负责本系“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教研及科研工作。此外,我院目前已经输送多名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并全部获得工信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今后,还希望通过相关企业平台,派遣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参加ERP实施项目实践,使原来的师资培养型合作转变为师资实践型合作。

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改进方向与建议

3.1完善毕业综合实训教学资料的建设

实训教学大纲是执行实践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也是规范实训教学要求、提高实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大纲应对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实训方式、实训课时安排、成绩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等进行明确界定。

此外,教研室要不断丰富管理信息化实验教学知识,对现有教学实验资料等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并将教学实验数据、案例等资源不断充实到知识库系统,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毕业实习综合实训。

3.2为学生提供就业推荐及指导

《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湖北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27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要占70%。尤其是市场需求精通信息化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

通过采用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可更加有利于毕业生拓展就业方向与途径,并进一步巩固四年所学管理学知识在实践当中的运用。此外,教师也应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就业率。

3.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综合实训新方法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确立“自主、自助、自立”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自主”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导,成为课堂的主角。“自助”要求学生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下,能一定程度地自学,比如易飞7.0提供24小时在线学习平台E-Learning,这是一种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学生通过PC连接到互联网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配合ERP实训教学教材,鼎捷知识学院提供体系完整的E-Learning易学网课程,通过E-Learning课件协助老师用于教学,并协助学生的深入学习。“自立”要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此外,实训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师要更多深入学生当中,近距离观察学生,指导学生,用更加多样性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在实训课程中进行分组,通过分组来完成小组任务、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或完成单元测试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4ERP指导教材和模拟软件建设

为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综合实训,我院于2016年批准教材《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综合实训教程》立项,并与上海鼎捷签署联合著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署教材出版协议,教材将于2017年出版。此外,我院教师目前已完成企业生态圈模拟经营综合实训平台项目研发,实现专业实训教学项目自主研发零的突破。

3.5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以“兩创”(创新与创业)人才与“应用型”(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其中,进一步加强我院“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并将实验室软件设施实现升级;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引导与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培育成功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的人才培养实现常态化、订单化。

今后,还将进一步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力争实现实验室“课后全天开放”(除夜晚休息时间)。

4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实训课程开展取得的喜人成绩

近年来,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对新型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了不断建设,借助鼎捷ERP实训软件易飞7.0,将企业真正“搬进”了课堂,并因此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效果。我院学生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及企业ERP模拟经营大赛上屡获佳绩。学生参加“用友杯”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三等奖、省亚军、季军等奖项;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网络虚拟经营模拟竞赛,获得省亚军;学生参加“ITMC杯”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竞赛,获得省亚军等好成绩。此外,“十二五”期间,工商管理专业指导教师及学生共获得:“挑战杯”全国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省一等奖四项,省二等奖八项,三等奖十余项。

作者:何舒卉等

参考文献 

[1]胡忠任.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177179. 

[2]唐时俊,舒畅.新型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0):162163. 

[3]王哲.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ERP综合实训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265267. 

第5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从整个物流行业的角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在中长期内消除物流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障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提高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物流是社会经济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载体,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行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物流行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6.5%,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2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行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都与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

一、我国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物流专业的普遍设置则是在新世纪之后,因此我国物流行业一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人才供求缺口,再加上我国培训市场的相对滞后,使得物流人才显得愈加缺乏。从学历结构看,全国物流核心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仅占5.62%,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0.47%;从职称结构看,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者仅占4.38%,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占0.85%;从技术等级结构看:高级技师占从业人员的0.19%,高级工占从业人员的3.06%。不仅如此,物流行业除包装、仓储、配送、运输等领域的人才紧缺以外,综合掌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相关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

(二)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各界对物流行业的业务需求迅速膨胀,引致了大量的物流企业诞生。这些初创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从而忽视了管理能力的提高,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而且随着物流行业的超速发展,很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都将自己定位为物流企业,而这些企业由于自身实际与定位的矛盾,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物流人才的引进和人才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企业的人力资源无法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点。

(三)尚未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物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是各种物流组织中最广大的群体,同时又是具有伸缩性的群体,企业维持、培养、管理人力资源都会投入巨大的成本,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是成本还是能够带来效益的资本,在于物流组织如何看待人力资源,是不是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大多数物流组织仅仅将人力资源视为实实在在的成本。物流企业为留住人才更多的是单纯从提高薪资方面考虑,而不是考虑人的多方面的需求,从员工发展的角度提供更多的进一步培训教育的机会,这样势必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动力不足。

(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缺乏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致使整个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缺乏实施的环境。我国大多数物流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仅仅停留在了人事管理阶段,具体表现在人员招聘、配置、考评、薪酬、内外部流动等环节自成体系,缺乏有机联系和良性循环。一些较为流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人力资源规划、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技术、员工素质测评、菜单式培训、平衡记分卡、关键绩效指标、宽带薪酬等得不到广泛的应有,使物流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功能大打折扣。

(五)缺乏对物流人才的科学评价方法

目前,物流行业的人才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按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对物流行业人才进行认证评价,二是以物流专业水平考试为依托,以职称评定为目的进行评价。这两方面的评价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前者过多注重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忽略了物流行业对各职业的实践性要求,后者从职称评定的角度进行评价,可能会给从业者以短期行为为特征的导向,使这些人才过分看重职称等级而忽视对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促进我国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路径

目前我国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培养物流人才,发展物流学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种是把物流作为工程技术专业,从定量分析和技术的角度解决物流问题;另一种是把物流作为管理专业,这类高校往往把物流专业划归到商学管理类学科下,从管理学的角度解决物流问题。对于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其技术性,又要认识到其管理的复杂性,所以对于物流学科的建设,既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又要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将物流专业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发展的、有自身完整理论体系的综合性学科,这样便给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级物流人才提供了一种思路。 转贴于

(二)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物流人力资源职业培训机制

开发物流人力资源除了依托高校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依托职业培训机构。相对高校培养,职业培训机构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可以及时了解国际物流行业的最新技术。但职业培训由于其经营属性而有一定的功利倾向,热衷于物流资格的培训认证,脱离了职业培训轨道。因此有必要探索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物流人力资源职业培训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企业可采取在岗培训和离岗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员工的学习和锻炼;政府有关部门或物流行业协会应健全物流行业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在培训制度中除了重视装备、技术、资金等实验条件外,还要培养一支优秀的培训教师队伍,如此才能确保被培训的物流人员的素质。

(三)物流企业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物流企业作为物流人力资源的使用及进一步开发者,要主动、积极地进行物流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要根据员工的个性及学识,为员工制定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内部人力资源的长期持续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减少企业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招聘的成本。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企业做出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及各项配套措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将本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的一部分,从制度及政策各方面给予保障,促进人力资源规划的有序推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必要的人才储备。

(四)建立科学完善的物流人才评价体系

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对人才从业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各种认证机构尤其是行业协会需要着手加强对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的方法,例如美国对物流行业的人员从业资格认证由物流行业协会主导,其主要机构为美国物流与运输协会和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其中供应链管理协会着力推动对物流人才的在职教育。在供应链管理协会的促使下,美国建立了对物流行业的强制性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所有的物流从业人员都要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资格考试后才能从事相关的物流工作。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认证体系主要有:人社部主导的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北京西三角企业管理培训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全国物流管理员证书、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组织的ILT证书以及某些地区开展的地域性物流人才认证体系,比如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出的上海市物流岗位资格证书。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应结合上述认证体系关于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建立统一的能力评价体系,为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工作环节奠定坚实基础,也便于物流人才在本行业内的有效流动。

三、结论

物流行业的存在与有效运营是其他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物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物流业自身发展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将对整个物流业的经营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提出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将有助于在整个物流行业内建立有效运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力地支撑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杨长辉. 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当代经济,2006,(12):96—97

②王永富. 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咨询导报,2007,(26):184

③韩立秋. 加强建设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物流管理,2008,(6):22—23

第6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低碳采购;绿色采购;环境管理;供应链;饭店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6-0108-04

一、引言

企业采购的材料和产品在企业生产系统的各个阶段均会对降低环境冲击产生重要影响(全球环境管理倡议,GEMI,2001),故而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策略为将环境管理与采购管理结合起来以促进环境管理技术的传播,这是企业提高环境绩效(Robert Handfiel,Steven v Walton,et al,2002)及获得真正的竞争力(GEMI,2001)的有效途径。

尽管饭店采购从传统采购过渡到绿色采购已经经历了一场采购范式的革命,然而,现行的绿色采购由于仅仅关注所采购商品或服务在使用、加工、替代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而未能将诸如生产、运输、消费、(废弃物)分解等环节纳入管理范围,因而使采购管理缺乏系统性而难以真正全面满足饭店对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这一问题的出现呼唤饭店环境管理的深化,并由此催生出一种更为先进的采购过程和模式的问世。2003年,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它为包括饭店业在内的诸多业态指明了一条新的企业绿色管理途径。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概念的讨论,这些讨论带给人们诸多启示,并进一步导致了最近(2010年上半年)一个崭新概念――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出炉。从理论上讲,低碳采购将开启新的饭店管理理念、文化、环境、过程,并将引发经营管理人员行为模式的变迁。

为进一步推进绿色饭店创建及绿色采购工作,厘清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概念、内涵、模式、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实现途径等问题已经正当其时。饭店的低碳采购不仅是绿色采购的延伸,它更是一种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构建饭店低碳采购管理这一更为系统的绿色采购管理机制,既可降低饭店的总体采购成本,又可降低采购过程和供应链中的总体碳排放。有理由相信,这一新型的采购管理方式将成为未来饭店业采购的发展方向,同时,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普及将使饭店业真正获得一种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的和资源节约型的经营之路。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涉猎有关饭店绿色采购问题的研究,并且在本领域已经有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些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然而,随着世界饭店业的快速发展,饭店绿色采购所依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因此,有必要来评估及重新审视现行饭店绿色采购的现状及问题以便找到应对变化的对策。不仅如此,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都以国外的饭店业为研究对象,鲜见针对中国大陆饭店业的相关研究报道。对中国大陆饭店业的低碳采购管理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有利于饭店业实业界和学术界加深对这一新型采购管理模式的认知和理解,推动饭店低碳采购管理在国内的实施和普及,同时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繁荣。当然,中国饭店业的低碳采购管理的实践和研究对世界饭店业的低碳采购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也将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饭店低碳采购管理

尽管已有学者就绿色采购和低碳饭店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并且已经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然而“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定义直到2010年才由洪文艺提出。在他看来,“饭店低碳采购管理”要求饭店在采购设备、物资、食品时,既要关注商品的质量价格,又要关注所购商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加工、消费、降解等过程中的碳排放,在综合比较权衡中作出既有益于饭店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又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选择。这一定义较好地把握了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这一定义。

通过将饭店低碳采购管理与绿色采购管理进行概念对比,可以清晰地了解两者的差别。绿色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环境因素并作出环境保护努力,有利于资源的再循环、再使用、材料的替代使用和废弃物的减少。当我们选择所关注的环境因素对两者进行比较时,会发现在低碳采购管理与绿色采购管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前者,各个环境因素均被考虑;而在后者,诸如生产、运输、消费及降解等因素并未涉及(见表1)。比较显示,低碳采购管理比绿色采购管理具有更高的系统性、生态性、技术性。

三、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模式

传统的饭店采购管理流程一般由5个步骤组成:制定采购计划;比较商品的价格和质量;选择采购方式;商品验收、入库和使用的动态管理;总结、修正并制定新的采购计划。“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方法是:对应传统饭店采购管理的全过程,在每一个环节(步骤)上实施不同内容的“低碳干预”。即:考虑饭店的环境绩效和减碳目标;比较商品的碳排量;选择低碳排量的采购方式;对商品库存和使用的碳排放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对结果进行总结、调整和修正并制定新的低碳采购管理方案和目标(如图1所示)。干预的结果是:饭店通过自身的低碳采购努力达到减排的目的,并不断提高饭店的整体低碳管理能力和环境绩效,使饭店业为全社会的减排和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必要性

(1)在气候、环境、能源、人口等世界性的问题不断加剧之时,国际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注重环境意识、实施环境管理、实现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是深化饭店环境管理、实现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国的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又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相互交织。传统的发展方式,不仅中国的国情不允许,全球的资源容量也难以承载。因此,饭店业有必要采用低碳采购来降低资源的利用以为国家的资源节约作出贡献。

(3)“全球环境管理倡议”通过研究发现,企业所采购的材料或产品对于企业产品生产系统的各个阶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均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饭店企业为降低环境影响,有必要通过低碳采购来对材料和产品的采购流程加以干预。

(4)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直接决定了供应链的整体绩效,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绿色采购管理可以使企业获得真正的竞争力。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是对现行绿色采购管理流程的革命性再造,饭店企业对

自身真正竞争力的持续追求使得低碳采购成为必然。

2 可行性

同传统的饭店采购比较,低碳采购管理具有“新颖性”、“生态性”、“经济性”、“政治性”、“文化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1)新颖性。低碳饭店及低碳采购管理均是新生事物,前者以饭店的资源节约性和环境保护性为特点,后者则表现为一种新的采购模式;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手段。全球低碳经济浪潮的兴起预示着低碳采购管理在低碳饭店创建的热潮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获得较大的成功。

(2)生态性。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低碳排放。饭店要么通过购买低碳材料、商品,要么鼓励提倡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来实现低碳排放。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最直接的目标便是通过供应链干预来从源头上和全过程降低饭店运营中的碳排放,降低环境冲击。这一环境价值取向顺应了国内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潮流,必将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重视并走向成功。

(3)文化性。饭店的生产经营是一种生产方式,饭店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同时又是一种生活、消费方式,饭店的低碳采购管理涵盖了从生产到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饭店低碳采购管理实际上是在营造一种新的采购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和消费文化。这一文化营造恰好契合了国家对新型旅游文化的弘扬,更具体地说,它是对中央政府于2009年大力提倡“低碳旅游方式”的一种管理响应。文化上的融通可以使饭店的采购部门借助政府对低碳消费文化底蕴的主导式夯实,消除或减少推行低碳采购管理的文化壁垒,培育饭店低碳消费的客源市场。

(4)经济性。采购是饭店运营和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瞄准所购买的产品在生产、运输、使用、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性,这实际上有助于节约采购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和浪费,有利于饭店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显然,这一经济性特点本身便可充分调动饭店业主从事低碳采购管理的积极性。

五、饭店低碳采购管理的实现途径

1 政府创建低碳化的政策体制环境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稳定平衡全球生态系统而提出的。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具体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往往是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调控者。企业固然应当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然而,在环境体制尚未制定和完善以及各种环境机制尚未有效运行,特别是当饭店采购部门的经理认为环境管理的成本高(如认为循环使用意味着不经济等)的情形下,企业的环境行为特别依赖于政府环保政策的引导。当前,中国饭店业低碳化目标的实现,首先离不开包括饭店采购的低碳管理在内的饭店自身的低碳化管理。但仅有饭店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鼓励性、引导性政策的出台,公平、合理的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实现饭店低碳化管理的不可或缺的政策体制环境因素。引导性政策可以使饭店企业明晰努力的方向,鼓励性政策可以激发和调动饭店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推行低碳采购管理的潜能和积极性,而合理的体制、机制则可以有效地协调各个阶层和部门实施低碳管理的社会责任。

2 饭店业主及管理者树立低碳理念

高层领导的环境意识是企业绿色采购的动力。国外的实践表明,采购部门及采购经理已经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在没有强制性和奖励性措施的情况下,中国饭店企业主动实施低碳管理的可能性较小;而企业缺乏环境意识和低碳理念指导的低碳行为,可能会脱离可持续的发展轨迹和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饭店业加强环境绩效、实施包括低碳采购在内的低碳管理的直接动力,往往来源于饭店业主和管理者所持有的低碳理念和他们对饭店环境绩效的不懈追求。

3 选择专业化、集约化的低碳采购方式

由于单体饭店所占比例大,个体采购规模较小的原因,中国饭店传统的采购方式一般以购买式(临时性)采购、比较式采购、招标式采购等方式为主。前两种方式常使饭店采购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劣势的状态,招标式采购一般只适用于四、五星级的饭店,更多的中小型饭店无论国营还是民营,一般不会采取开招标会的形式来进行采购。即使是招标式采购,也多以成本和质量为主要追求目标,对环境因素考虑得不多。低碳采购管理对饭店采购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委托式采购、网络式采购、集团式采购等专业化、集约化的采购方式有利于饭店采购管理的低碳化,其中,委托式采购是指饭店将采购业务委托给专业的采购公司,并对采购公司提出低碳要求和低碳管理目标;在网络式采购中,饭店企业采用“绿色+资本+网络”这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绿色”、“资本”、“网络”这三大抓手,可推进中国饭店业实现以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为导向的采购流程战略转型;集团式采购,无论是若干个单体饭店组成采购联盟或联合体,还是饭店集团或饭店管理集团的统一采购,均能以集团的优势来提出低碳管理的目标诉求,以达到提高饭店环境绩效的目的。

4 从有关研究机构获得技术支持

尽管低碳理念在全球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各领域、各行业有关低碳技术的研究正处在不断的探索和修正之中。专业技术往往依赖于专业机构的研究,饭店业只能从有关组织和研究机构那里获得专业的低碳技术支持。当前,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在有关商品贴上“碳标签”的做法,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已经开始了贴“碳标签”的尝试。但由于饭店采购的商品涉及的行业和品种特别繁多而且复杂,因此较为成熟的饭店采购管理的低碳技术,特别依赖于有关环境组织和饭店协会等机构的权威。

5 提供低碳采购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保证

低碳采购管理对饭店采购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低碳采购管理人才必须做到:掌握丰富的低碳知识和生态学基本知识;有较强的环境意识、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和较高的环境责任感;有追求平衡的心态和工作技巧,即在追求饭店经济效益和环境绩效的平衡以及饭店整体和谐的大前提下,善于追求商品价格与质量的平衡,追求成本与效益的平衡,追求采购成本与服务质量的平衡,同时保持采购人员心理的平衡。只有同时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意识、伦理、道德、意志和情商的人才队伍才能为饭店低碳采购管理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

六、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和自身的责任承担,已经不可能无视环境问题的存在。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都已经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付诸实施。同时,有关“低碳”的研究也正在成为国内外饭店业研究的热点。饭店环境管理应当注入低碳经济的理念,以推动绿色饭店的创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重转型升级;具体到饭店绿色采购,则是推动饭店低碳物流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与上、下游企业的低碳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第7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1.1“211”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原则与依据具体说来,本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四部分组成:(1)通识教育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使之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这些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术技能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以及计算机课程等。(2)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该专业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和数理统计A、大学物理、工程实训A、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3)专业核心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该课程包括计算机绘图、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运筹学课程设计、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设计、系统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系统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4)专业选修及实践实习领域课程。该课程包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机械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现代物流学和专业社会实践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1.2“21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前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学生还必须修读非本院、本学科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完成8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体育专项课程等,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5学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学分5学分纳入自主修习课程考核。其次,“211”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共性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以思想的自由为前提的,个性是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的表征;如果说通识领域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

2校企合作背景下的“211”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

为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工业工程专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业工程专业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与之对接合作,采取课程实训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措施。

2.1明确实训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为了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效果,“211”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所有的实训课程都有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这些实训教材或指导书由本专业的老师集体编写和修订,并贯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2)实训课前,教师和实训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备课,检查实训设备、设施的性能和实训材料的有效性,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运行。(3)实训教师需严格管理学生,向学生讲明实训规章、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对那些违反实训章程,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应该明令其停止实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实训报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做。(4)实训结束后,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并认真批阅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将其记入实训成绩档案。

第8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12

[HJ1.05mm]

0引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落实关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重要指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建成“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宜居乡村,到2020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电商平台建设是美丽乡村专项建设中的其中一个,它要求构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对美丽乡村农副产品、休闲娱乐产品及旅游文化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建设提出实施措施,对配套服务设施提出选址、规模、功能、标准等建设要求。

本文在介绍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挑战,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促进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1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河北省成立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根据农村市场特性创造性的提出了包含“政府支持体系、人才培育体系、产品培植体系、三级物流体系、两级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农村旅游体系、区域数据体系”在内的农村电商孵化体系,各体系之间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5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与河北省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协定将充分发挥阿里巴巴集团在互联网电商领域内的影响力,在电商扶贫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当地有条件的个体和企业在淘宝天猫等网站设立网店,发挥农产品特色优势,依托网店推动“一村一店”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阿里巴巴集团还将在河北省贫困地区选择2-3个试点县,帮助地方政府打造本地化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输出电子商务产业园模式和经验,进行电商机构培训等,帮助当地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2015年12月,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到2016年底,实现县域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双向流通渠道全覆盖,全省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达到2800亿元;到2020年,全省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突破9000亿元,占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20%以上。

2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先后确定了清河县等17个综合示范县,贫困地区所占比例达30%以上,并成立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对各县(市)开展综合指导工作,建立健全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生态服务体系。但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村传统观念的制约

农村有着自己独特的获取信息渠道和生活方式。当我们用微信QQ和邮箱传递信息时,农村还在用大喇叭实现传播信息的功能:当我们已经在使用淘宝京东在网上购物时,农村还是去小卖部购物:当我们经常去商场公园等地娱乐休闲时,农村的门前树下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之所。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使得农民不太愿意去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低,虽然很多农村都已安装宽带和电脑,但他们缺乏上网技能和开设网店的经验,对于电子商务的使用意愿并不强烈,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和使用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从而降低了农民对电子商务建设的主观意愿。

2.2电商新型供应链不成熟

电商压缩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但对供应链两端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下的供应组织能力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虽然农产品电商的创业非常活跃,但电商供应链各环节的互动联合与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销的特殊性、农村关系型社会的复杂性,大量新型的互联网创业者进入农村后无所适从,而农村市场又缺乏专业化的组织供货者和服务团队给予充分支撑。传统农业生产者和经销商缺乏互联网运营技能和营销经验,难以维持稳定的网上客源和农产品电商。大量分散的农业电商创业者之间的供需信息难以整合和分享,供应链的前端与后端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集聚和需求集合,产地与销地之间网络卖家未能有效联合,电商的效率与成本优势难以显现。

2.3农村电子商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通信设备。目前河北省农村网络通信设施无论在技术、管理、速度、安全等方面都与完善的电子商务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方面出现了滞后现象。特别是河北省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基础设施建设,宽带接入、物流体系等方面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此外,在品牌建设、电商协会建立等方面,地方政府还没有主动意识和积极作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优化和解决。

2.4农村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度滞后

电子商务本身具有数字化、高度开放性、全球化的特点,农户与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自由信息,从事商务活动。但与之而来的个人信息被盗用、非法交易、违反契约合同、黑客恶意攻击、网上诈骗等违法行为就会破坏电子商务正常的运营秩序。然而河北省乃至全国都没有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法律法规,某一个行业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农业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农村电子商务中涉及到的商品缺乏相关的质量保证机制,商品的审批文件也都是靠电子文件完成,容易造成一些商务纠纷,进而会影响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5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农产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政府针对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对农药残留、有害物质的控制不严,这对我国农产品的整体形象以及农产品对外贸易造成了很大影响。由政府和行业组织牵头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抓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控制,对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尤为重要。目前,河北省农户相对分散,大多数农产品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标准化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本身的品质、大小、形状有所差别,商品图片与实际产品有较大差距。二是农产品品种多,种植分散,品质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统一定价机制。因此,在缺少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农产品的包装规格、品质等级、加工工艺等方面很难做到统一规范,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难以保证。

3河北省农村电商发展策略

3.1注重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重点是人才的培养。农村在积极引导农业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转业转岗农民开展电商创业的同时,应当培养具有网络操作技能以及电子商务意识的人才,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邀请高校或者专业的培训机构来到农村开展专项培训,传授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农村电商存在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可以在全省认定一定数量的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吸引农民群众加入到电子商务行列之中,多层次多方面的培训电子商务操作人才和运营人才,提高农民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的主力军是种养大户、农村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他们接受新鲜信息能力较快且具有很强的渴求欲望,可以发挥他们的“领头羊”作用,激励带动其他农民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热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2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环节,使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活动。当前经济条件下,流通成本太高是农产品流通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农产品物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应在农村重点区域重点建设一批集散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现代化仓储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直销配送的物流体系,鼓励第三方物流和冷冻链物流的参与和发展,用先进管理思想进行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中协调能力好的主体作为核心,整合各方物流资源,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大价值,将现代先进技术如物联网引入农产品物流中,在批发市场设置信息中心,负责农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信息的采集,通过统一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对外公布,并通过物流网技术实现物流全程实时跟踪,实行严格标准的监控管理,保证农产品生产流通中的安全和快捷。

3.3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法律法规制度是每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河北省在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尚缺乏一系列有效的法律法规,也缺少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这就需要统一的法律框架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更好的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护航手”作用,保障电子商务理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当加快制定关于电子支付、数字认证、网络隐私保护、交易安全及信用体系等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体系,严格规范电子商务准入标准,成立农村电子商务组织,指导各个村庄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电子商务环境。

3.4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制定其质量标准有一定的难度,而质量标准又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标准就没有产品的品质保证。因此政府应统一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和计量标准,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发挥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户组织的作用,农户也应当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需要积极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积极参与标准化生产过程,由自给自足的经营者转变成为具有专业种植技术的农产品生产者,打造优质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芳.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2]朱品文.农村电商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3]骆巧巧.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

[4]王爱萱.新农村视角的农业电子商务风险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5]王红梅.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机遇与挑战[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第9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 物流管理 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国务院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制定了国民经济十大振兴纲要。在这个纲要中,把物流业列为继原有九大行业之后的第十大行业,作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与振兴的重中之重;已于2009年2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未来的几年内,物流行业必将迅猛发展,物流人才现在和将来必定急需和大有作为。另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发展的实际,广西急需大批熟悉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的人才(摘自《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人才开发目录》),以满足广西经济增长的需求。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加。现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些职业技术学院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了高职物流专业或在管理类专业开设物流课程,开展物流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但物流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研究的滞后与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总体上尚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做好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前提。只有定位明确才能使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使教师能按具体的目标组织教学。高职院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注意把握两点:一是要面向物流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性和操作性物流人才。为此,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针对现实的岗位需求,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二是要结合现代物流实践和理论的最新发展,不断创新,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既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跟踪新知识、新专业的发展,为学生及时开展新的课程和内容,又要注意新的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涌现,不断为学生提供新技术和新技能的训练,由培养纯学科型专业人才向培养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转化。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要与现实岗位需求相适应,现实物流岗位主要分布在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两大块。就企业物流岗位而言,又有采购物流、仓储保管、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岗位;就物流企业而言,岗位主要有运输、仓储配送、国际物流单证、国际货代及报关报检、物流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管理等。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现代物流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它引发了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趋势。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就要求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也要复合化,比如配送中心主管不仅要懂物流知识,还要精通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现代仓库管理员不但掌握物资的储存保管技术,还要能熟练运用仓库管理软件;职业岗位的专门化就要求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有较高层次的专门化。据此,我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国际物流视野,掌握市场营销、会计、生产运作、国际贸易等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重点掌握物料采购、仓储与配送、运输、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货运、报关报检实务等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国际物流基本流程、规范及主要单证,具有较强物流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物流职能部门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物流专业课程研究和教材建设

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要突出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聘请物流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物流机械操作能力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为核心去优化课程设计。物流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物流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虑到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衔接和沟通(即“双证沟通”)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在大力引进和促进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因此,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结构还应适应“双证沟通”的要求,设置的课程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在具体实施中,我校根据我国物流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较为完备的现状,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物流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的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经过整合以后,专业课程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与配送》、《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配送中心》、《物流案例与与实践》、《国际货运与报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法律法规》等九门,并使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证基本对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确保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职物流专业的教材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物流专业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贯彻“双证沟通”的精神,突出物流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除必有文字教材以外,还应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等。高职物流专业的教材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各门教材内容要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避免内容重叠。

三、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物流教学队伍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是办好高职物流专业的关键。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包括管理、贸易、公关、运输管理、机械使用、电子商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教师,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角度出发,物流专业的教学要重操作、重技能、重实践。因此,高职物流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师,应该既具有物流机械和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物流机械操作技能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即应是“双师素质”的教师。目前,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普遍缺乏“双师素质”的教师。现有的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管理、营销和运输管理等专业转型的,普遍缺乏系统的物流知识。近年来,虽然有一部分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充实到高职物流教师队伍中,但他们又缺乏物流机械操作技能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因此,要加大物流“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

我校以全面提高物流学课程建设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材编写、授课、作讲座和指导实训环节,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我校物流专业教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校内校外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师资队伍,以提高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四、不断创新适应高职特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更新培养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在物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培养物流人才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树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勤于实践,通过不断地进行观察、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和总结,去领悟物流知识的真谛,去尝试用系统的观点、方法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培养探索精神。同时还要加强物流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首先在教学形式上要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和以自学为主的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单纯的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向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师生讨论相结合转变的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其次,要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积极构建物流学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网上习题、网上答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将课堂教学和试验室教学相结合,逐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物流模拟实验室,配置物流管理软件系统及物流硬件设备等。此外,为拓展实践性教学,我校还积极与当地企业共建物流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超市连锁店、仓库等处实习,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改革考试方式以完善考核体制

要真正体现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完成考核体制从分数评价向能力评价的转换,把考试和教学结合起来,变单一的考评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转为考评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来进行综合测评,除笔试外,还采取了口试、案例答辩、实习作业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并适当加大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权重,引导学生重视实践,从而真正提高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一般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物流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口试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验和实习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笔试试题的设定上,要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结合物流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物流的认识。在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的设置上多一些理解型、应用型强的题目。比如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检索,综述物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实例说明如何理解物流可以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等。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可要求学生实地分析校园物流活动的现状及问题,如校园垃圾物流分析;学校食堂物流调研;学校各小卖部物流情况调查等。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比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高职类院校的教学处于不断的改革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在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没有脱离这一特性,所做的教改工作,也是坚持专业实际需要和教学实际要求,主旨为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老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斌:物流管理课程多种手段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7―49

[2]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25―36

[3] 谢五洲 郑浩昊:对高校物流类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6(7):56-57

[4] 黄福华 邓胜前:地方性商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育与培训,2007(4):61―63

[5] 李建成: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4):36―3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