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问题式教学的中心是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将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共同探究,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是将已经学到的知识作为起点,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已有结论,还要将没有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问题式教学模式将问题解决的程序与策略更加凸显了出来,使问题解决的思维环节得以有效完善,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 问题要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多,也不能设计得偏难或偏易,问题要具有灵活性与探究性,要激起学生的活力与兴趣。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合理的安排,尽量做到少而精,才能保证其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 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有用的信息,并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与讨论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三)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例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及情境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路与见解不能持反对态度,要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性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状态,给所有学生表现的机会。
三、 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 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疑问既是矛盾,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常学生在对一个问题产生疑问时,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在冲突的驱使下,学生会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考过程,而是学生创新的过程。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问题意识。问题式教学就是一种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会出现学生提问不积极、回答问题不积极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问题缺乏求知欲。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通过图像、录像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 重视问题引导
高中地理课开始前,要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整体性的掌握。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预习效果。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懂的问题,在预习结束后,会对问题产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 创建合理的地理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思考,那么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把握提问的灵活性,进而根据学生的性格喜好合理制定问题的提问形式,利用地理教学情境迅速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展开对于问题的探究。教师最好是在教学准备阶段就充分搜寻相应的资源,比如,可以找寻和教学主题相关的一些图片、视频或者是文字类的辅助资料,教学开端可以首先给学生呈现这些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展开对于问题的挖掘与探究。这样的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方式会让整个课堂更为紧凑,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并且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都得到良好锻炼。
以海水运动的地理教学内容为例,在课程开始时,为了有效实现课堂导入,并且给问题式教学形成良好的开端,教师可以首先给大家播放《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视频和电影剧照,然后设问:这段视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片段。那么大家在感叹宏大的电影场景和男女主角凄美爱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呢?因为这个电影比较经典,学生都比较熟悉,且这个故事背景与本节课关于洋流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因此,将该视频和设问作为课程问题导入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让学生产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都非常专注地看着我呈现的那些画面和电影片段,迅速进入到我提出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也一点点活跃了起来。
(四)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问题式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的地理课堂有了不少变化,也让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也深化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去解决,本文结合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来探讨了一下如何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地理;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新课改之后,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迎来了很多变化,也使得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也深化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地理的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教师去关注以及想出解决的办法。
二、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存在问题
(1)难以把握“三维目标”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对于“三维目标”的把握并不容易,虽然新课程的教材在知识点的数量以及教材方面,已经减少了不少,但在三维目标当中,“知识和技能”仍然容易被冲淡。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也是比较困难,一些老的教师仍然用原来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而新教师又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因此,教学内容的广度以及深度并不能很好地把握。
(2)探究合作过于形式
在有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再针对性以及思考价值上,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导致了教学的效率有所降低。而合作学习又有形式化的趋势,缺乏对小组合作的学习目的进行思考,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3)多媒体教学进入误区
现在很多高中的地理课堂都引入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好地发展,也让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更加的感兴趣,也让课堂的效率得到提高。但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教学完全代替自己的教学,这样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原来充满交流的课堂变得只有计算机在不停的放映。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把握使用的“度”。
(4)缺乏良好的课堂评价机制
在有些高中的地理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有时候会武断地打断,很直接地就否定了学生的想法,也不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出现的一些错误,有时候也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不能将评价机制很好地引入到学生当中,评价机制过于形式。
(5)教辅资料使用价值低
新教材与教辅资料并不是配套的,在教辅资料中,存在着超教材、超课标以及内容旧等问题,知识体系也比较混乱,并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使用。
三、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转变观念融入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果教师还是固守成规,就不能很好地对新课改的初衷进行贯彻,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知道之下,对高中的地理教学进行大力的改革,也要积极参加相关的教改教研活动,对于教学方法也要做出适当的改变,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地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
(2)正确选择辅助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之后,由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对于课时也要充分地进行利用,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地理的教学,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可以让板书的时间大大减少,也能够让书本上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形象,学生会对学习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更容易吸收,提高学习效率。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不能对其过分的依赖,忽略学生的感受,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要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在讲述地球自转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来同时进行演示,在描述地球是如何自转以及围绕着太阳转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来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够更加的直观,而在对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地方时的早晚的教学方面,使用地球仪来演示的效果就更加的理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因此在进行地理的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合理使用教材中的图表元素
为了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有大量的图表元素插入在了新教材当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各种实物照片、统计图、分布图、景观图以及示意图等等,都可以充分地进行利用,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并提高学生分析图表以及读图识图的能力。但也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图表,不能过分依赖,例如在正午太阳高度的教学当中,教材上的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政务太阳高度示意图以及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容易在读图的时候理解错误,造成知识点的混乱。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不过多的停留在这两幅示意图上,而是利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三线”图来让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纬度不同季节时候的分布规律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到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独占所有的时间,要将适当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加以讲解,从而对学到的内容印象更加的深刻。如在大气实现保温作用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地球大气层在受热的不同阶段分别起到的是不同的作用,既能够让热能和光能到达地面,也可以阻止地面上的热能和光能流失,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然后就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刚才学到的内容,真正地把这个知识点了解透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的地理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经过以上的对策,并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可以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完全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晓辉.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彭建睿.新课标视野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3]李国平.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处理新课改中的“新”内容[J].教学与管理.2009(34)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阅读;能力培养
新的语文课程设置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样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要实现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必须是富有活力的,又必须在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上下工夫,力求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上做了一番尝试,尤其在让学生阅读欣赏诗歌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拙笔于此,权且得到大家的斧正。
一、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古诗文在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地位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内容之多,涉猎范围之广,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优秀诗文。小学以纯诗词为主,到了初中背诵篇目除去诗歌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短篇散文。这些诗文多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以增加积累。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诸多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毫无背诵的雅兴,究其原因是时间紧,其他学科课程学习的压力大,而绝大部分学生则认为囫囵吞枣的积累无多大意义,即使是教材篇目中的诵读欣赏,不少学生也懒得去背诵!这就需要我们去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学生能从逐步的阅读欣赏中去认识古诗文背诵的意义。为什么要去背诵古诗文?这要从古诗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古诗文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去让学生逐步领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文短小精悍但有些诗词则是千古绝唱。诗文哲理性强,通过阅读、欣赏、背诵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很好地阅读欣赏古诗文则能从熠熠生辉的明珠中敞亮我们的心扉,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而培养起建立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品味诗词的画面意境、语言,掌握鉴赏的途径
学生所必备的古诗文知识包括语文教材中诵读欣赏的古诗文,都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而学生又缺乏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谈不上丰富的历史经验,这就给学生去诵读尤其是欣赏古诗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会使学生失去欣赏的信心。但我们必须充分地看到,解决难题的方法肯定会有的。笔者以为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去创新性地学习,尤其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在意境领悟、语言品味、情感共鸣等方面举一反三,进而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登岳阳楼》时,我就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分析角度的要求,即可从人的情感角度去进行探讨,学生经过自主的分析,还真给了我耳目一新的见解。杜甫的《登岳阳楼记》感人真挚,写景虽寥寥几字,但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恢弘,学生通过讨论,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悟出了诗人的伟大爱国之情。尤其注意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让学生从一般性的认识和理解转向以欣赏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鉴赏中让学生学会主观性的表述。如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学生所必背的诗歌包括不少的离别诗和送别诗,这些诗歌的情感丰富,其哲理性非常强,每每碰到这样的诗歌时我都极力让学生去进行一些深层性的感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便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品味,笔者则让学生简述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蕴含的哲理,并表述此诗为何能成为古代送别诗中的别具一格。笔者在让学生品味感悟前做了这样的提示,即要在一般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局部或整体的个性特点,才能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学生经过深层次的感悟,对“清真其友远亦近”的道理有了充分的认识,王勃与杜少府的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使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在摆脱低沉、伤感的情绪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三、想方设法综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阅读的水平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够熠熠生辉,从一定意义上讲作者创作诗歌时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即使是状同一物,他们都能令读者耳目一新。那么在平时的诗歌阅读欣赏中,我们能否让学生去进行一些延伸呢?笔者以为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完全需要。虽然这样做难度比较大,尤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一些负担,但却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平时课堂教学中每学习一首古诗时,都要尽可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积累、感悟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品味、亮出个性,笔者还注意搜集一些中考试题让学生去做,因为近几年来,古诗词的考查已逐步与新的课程标准相对接,重在考查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主观性表述。大家都知道,西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但对同一历史人物项羽的看法和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朝李清照说项羽虽败犹荣,敢作敢为,令人敬仰。宋朝王安石则认为项王之影响力已弱化,回不回江东都难现昔日之辉煌。唐朝杜牧则认为:“胜败兵家更不期,色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学生简述三者对项羽的看法和评价,学生均能从作者所处的年代,自身的经历、处境、性格、志向等方面进行考量,做出主观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课改 高师地理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 课程响应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金,项目编号:SAJGY2012-17。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0-02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问世,促成了教育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热潮,在中学地理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强烈反响,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新疆地理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在中国教育改革大背景情况下,面对不断出现得新情况和新变化,如何进一步适应新疆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支撑新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也已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地域性特点,尤其在某些选修和师范专业必修科目设置上,由于本校所在的地区特点、学校软硬件配备、学院和教师个人实际因素等,导致本专业科目设置的不完整,不必要,甚至重复设置等现象,使非本专业必学、选学科目占有大量课程时间,没有最大化的优化课程结构,造成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短板和知识不均衡现象。
2.课程设置的建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由于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本身的复杂程度和面临的软硬件困难,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建构还需进一步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其他同等级院校相比较,某些科目缺失,如海洋地理学、现代班主任、现代教师技能等;
(2)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对于选修课程没有按照模块建构进行,而是用传统中的教学计划任务进行,这样就造成了选修课变相成为了必修课程,实际意义不大;
(3)课程修习时间不均衡,严重失调,公共基础课程比例明显过大,影响到了专业修习时间,造成专业学习质量下降;
(4)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进行,虽然有助于综合性的提高,但对于建立统一逻辑体系,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因此,各课程完成修习的时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5)如果按照传统进行教学,那么,本科前两年相对宽松,后两年教学和学习任务相对紧张,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整合;
(6)课程中虽涉及到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但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明显不够;
(7)教育实践类课程从总体上,时间有了较好保证,但效果并不突出,各类教育实践类课程时间需要进一步整合,发挥最大优势。
3.与中学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自然地理课程和经济地理课程是截然分开的,缺乏统一的联系。忽视了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特征。自然课程中,如计量地理、遥感、水文、土壤以及气象等的许多知识在中学新教材里几乎没有涉及,而高师地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却相对过多。在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大大提高。除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经济地理内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休闲地理也出现在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课程开设过少,明显薄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2)新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以学科专业为中心设置,比例不协调,学科专业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程比例低,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偏低,该课程结构体系下,容易培养出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缺乏、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的学科型教师。新课改中已经出现许多综合性课程、活动实践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因此学科型教师已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3)部分内容重复,缺少环境教育内容,课程内容上陈旧,呈现“旧、窄、杂、空”现象,无法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缺乏时代感。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密切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极不适应。有的课程脱离中学实际,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课程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太多,相反,培养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课程太少,甚至某些培养中学教师必备能力的课程根本没有。有些课程设置,如选修课不是从学生需要或培养目标考虑,而是从教师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来设置课程,整个课程缺乏注重务实的内容,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训练。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的部分课程内容侧重于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致使内容互相交叉、重复,造成专业课课时过多和学生的学习浪费,如地质学与地貌学、地貌学与水文学、植物学与土壤学、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自然地理等内容均有交叉,无法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
(4)实验和实践课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时间和学时安排不合理。地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课程体系里实践环节效果不够明显,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表现为地理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程薄弱,缺乏技能训练。部分学校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根本不开设野外实习课,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仅是一些死教条、死知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将来很难胜任作为中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
(5)课程实施观念和方法落后。主要表现在:重接受学习轻发现学习,即重视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忽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结论,重视学生存储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学中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
二、新疆高等师范院校地理课程的优化策略探索
1.拓宽专业口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1)精选学科专业课程,各专业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立各专业主干课程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大学时、大容量,专业提高课程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重选修,让有潜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深。对专业大类中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保留主干,适当减少非主干的学科专业课程门数,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化,扩大课程的互通范围,进行课程合并与调整。
(2)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
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发展空间。在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选择不同发展方向,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需要。
(3)横向拓宽知识面,实行主辅修制
要加强文理学科渗透,满足地理教育师范学生多种学习需要,促进他们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增加文科类课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文科类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实行小课时、大容量、靠自学、多辅导、重考核的方式,以专题性、讲座性课程开出,用严格考核的制度促进学生对自学和探究的重视,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课外学习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对理论问题的自主探究,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4)增设教育类技能课和选修课,丰富教育专业课程
即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增开中外教育史、现代教学论、教育技术、板书版图等作为教育技能必修课。另外,还应考虑开设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思想、国外教育动态、教育技能等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教育专业素养。
另外,要改进教育实习,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根据高师教育的特点,参考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教育实习可考虑安排两至三次。将见习、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习频度,要求学生在见习时发现问题,并能从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实习要和教育理论紧密结合。给教育理论学科提供适当的经验支持,同时还要增加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将此纳入教育实践成绩评定的范围。通过加强教育实践活动,训练教育实践技能,强化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意识
目前,教学内容过深过细,相关细节的描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宏观的战略思想传播很少受到关注。因此一方面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对“老”问题进行讲授,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介绍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讲授多年不变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上,要把国内外当代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编入教育理论课教材,并注重及时收集和整理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适时更新有关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具有开放性的国际视野,从而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3.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1)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2)调整教学计划,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调整教学计划,增加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必修、选修、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获取第二课堂相应的学分。
(3)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通过科研训练,促使同学们自己看书、查阅资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教学方式改革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状况,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提倡理解、记忆、练习、运用并举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甚至可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改变设置单一、内容太专、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需要的课程设置的现状,在减少课时的同时,不断扩大课程内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吸纳到教学中,进行课程扩容,突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5.加强实验教学课程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完善和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举办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学生必须参加生产劳动,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需要安排专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和非师范学生的专业实习。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佟庆伟,罗辉.高校现代课程设置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教育2004.4
[2]郭玉英.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俊丽,丁占良.中外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之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
[4]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永化,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
[6]周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J].南阳师范学报2006.5
[7]赵春雨,陆林.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8]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2007.9
[9]文胜利.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10]薛秋.高师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地理教育2006.3
[11]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2]廖暂勋.论高师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13]林多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核心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05.4
(一)课程改革与地理基础素质教育的目的
新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相对应的我国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较高素质的学生,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是高中学习任务中一门综合文理特点的必修课,包括了自然、人文、经济等多方面内容,亦有不少抽象的原理与规律,实用与实践性非常强。
(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对新知识从初步认识到总结再到自主应用,能从主动的探究问题一步一步到自主解决问题。从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认知、自主总结知识,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深层理解。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
在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还给学生,只是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分析、怀疑或者自由讨论,从中集结多种答案或是答案的多重解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课程内容,过程中不断打破、构建自身的地理知识系统,激发学生思维能动性与渴求真知的意识。在得到教师对学生自身总结的知识的认可时亦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加强对学习的更深兴趣。
3.重视实践,益于创新
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教师引导性的启发下,学生独立自主构建学习过程,质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提出、解决问题无疑不是最好的检验既往知识的实践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复习、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大胆发散猜想、独立思考分析。不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组成的学习小组都有很大的益处,不仅有效整理了已学知识的思维脉络还能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锻炼培养创新思维。
二、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引导性提问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这点运用的很频繁,每当有新的知识被带入时都会提几个标志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研究思考。有了问题就有了目标继而有了思考方向。
(二)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与假设
教师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情景实例描述,发出质疑之声后,大多会留给学生大段的自主思考与自由讨论的时间。这期间学生集各种观点于一体,讨论总结出相对合理的解答。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感性认识亦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验证假设,解决问题
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毕竟是零散的,属于猜测性感性结论,所以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指正,从新梳理知识脉络分析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自主思维的正确校正与知识网的正确构建。
(四)教师总结及评价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知识重点、理清知识脉络,使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从教师总结的答案中整理出新的学习思路与方法。教师再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对学生思路给予鼓励或正确的指导,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信心、优化学习方案构建正确思考思路的目的。
三、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建议
(一)高中地理学生由于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的不同,学生们在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思考思路,尽可能多的收集同学的不同思路作为课题实例予以指导评价。
(二)地理探究式教学不应只光着重于表面的形式化,着重提问探究而忽略知识的整体性与知识的具体应用。
(三)关于营造探究式地理课堂氛围,需要学校、教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学校为实践课提供基本物资,教师加强科学培训,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四、结语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应用研究
在引导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一定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地理教学变得多样化、多元化。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中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着错误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教师们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一味的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久而久之必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对此,相关教师一定要对探究式教学有所认识,明确地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与作用,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该种教学体系。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属于偏理性的科目,其中会涉及到计算等内容。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如今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如果长期下去,必定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失去兴趣的学生自然会对地理学科望而却步。很多学生认为地理知识需要记忆和背诵很多内容,所以总是怀有厌倦的情绪,对地理没有任何兴趣,为了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教师完全可以将地理课设置成一种趣味性的课堂,将地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文化随处可见。2.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师通常会以书本为依据来开展教学,很少会涉及课外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束缚,思想会固步自封。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并不适用于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如今社会需要创新式人才,企业需要多元化人才。所以教师要注重创新式的教学理念,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式地理教学模式迫在眉睫。3.地理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地理教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与其他的科目相比,地理学科存在着抽象的特点。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就要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能枯燥地讲解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师要懂得巧妙地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地理教学特有的魅力。将生活与地理教学建立密切联系,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新课程 案例教学法 应用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案例教学法也正越来越被广大地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整个教学过程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笔者一年多地理新教材教学的经验积累。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4、应注意的问题。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嗨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非常抽象和深奥的,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概括与灌输,是学生获得的都是抽象的以及概括化的生硬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可以获得自己能够驾驭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如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就可以通过一次具有研究性的案例探究,让学生理解清楚。(不详叙)
2、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培植创造才能的土壤,就不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做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4、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牵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三、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高中地理教学整体上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部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在地理教学中引用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早已为教师自觉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学中引用例证逐渐形成固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被普遍运用与讨论,并逐渐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从最初的课堂例证到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对于引用案例的质量与内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与优势的简单阐释,进而对于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对日后教学实践起到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学生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加之作为高中教学指挥棒的高考在近年来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地理考试中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也为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实例为媒介,引导学生进入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内容的探究与思考,是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在分类上,案例教学法属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案例一般分为例证型案例、分析型案例与讨论型案例;在教师的角色上,由原来的灌输讲解的教学者转变为引导思考的引导者,不再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了如下的优势:其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到了相对成熟的年龄,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处理事情也有了自己的风格与习惯,此时教师如果毫无针对性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自行思考、处理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其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前文已述,新课改对于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要求进一步提升,高考中也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而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恰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其三,巩固所学知识。地理课本的知识点往往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且涉及面广,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的地理较好理解,但对于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较远的地区的知识就会有陌生感,甚至需要死记硬背才能记住,运用案例教学法,用真实而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二、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1.选择高质量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挑选高质量的。案例选择首先要在学生接受范围内,并且尽量与学生兴趣相贴合;另外,在选择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与课本案例不同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案例的新鲜感,不会认为是对于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在选择例证型案例时要与生活实际相贴近,可以选择一些名胜古迹或者风景区等作为讲解的例证,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加强可信度;对于分析性案例的选择,要相应的设定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讨论性案例的选择,更要求真实生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话可说。
2.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
地理教学对于实践要求较高,也与生活实际切实相关。例如我们每天的天气、土地的颜色、太阳的升落等都可以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也都可以被教师引用为案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案例变得可观、可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地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案例既包括天气等这样随时可感的,也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等,这部分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经常做一些调研,并经过处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
随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应用的普及,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加以探究,也可以在课下以及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后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的进一步探究,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也会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教师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深入的思考,逐渐完善案例教学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案例的选择,也不能固定于已有,虽然已有案例已经成为经典并被记录,但教学贵在创新,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不能拘泥于已有,大胆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
作者:陈文治 单位:江苏新沂市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红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和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2,9(9).
摘要:近些年来,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高中地理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对地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在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性阶段,所以必须贯彻高中地理新课改的精神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地理有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探究;能力;有限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地理教学模式,通过组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地理实验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探究本领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设合理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
在高中阶段,由于有些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具体的、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理解。例如,在讲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好投影仪、地球仪、手电筒和发光的太阳模型,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发现一些基本的运动规律。这种现场演示的教学模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继续给学生讲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晨昏线的判断方法,一些地方时的计算方式,四季的划分方式以及划分依据等,学生就会很轻松地理解课本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置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了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例如,在讲高中地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总体分布概况和基本特点,理解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从而树立节约用水的重要意识,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列出一系列的问题,即世界上降水量和径流量最多的是哪个洲?最少的是哪个洲?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是什么样的?水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重大影响?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寻找合适的答案,并与同伴进行讨论。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是什么?为了节约用水,我国现在采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呢?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体的分析,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有效理解。
三、引进微课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录制一个几分钟的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介绍,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从而促进有效学习。例如,在讲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城市的形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去理解分析城市里各个功能区的形成特点以及区位特征,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通过动态图画的形式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即城市的地域形态特点和分布结构,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区的作用,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重要联系等,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宏观的印象,便于后面的学习。之后教师结合视频给学生讲述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微课教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地理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地理教学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