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环境污染研究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污染研究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污染研究内容

第1篇: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信息和资料,分析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情况,了解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污染处理行业投资决策或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包含的内容有: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市场规范,总体需求量,市场的动向,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包括对环境污染处理行业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客户可根据自身要求研究最终的调研大纲。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直接调查法。通过对主要区域的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贸易商、下游需求厂商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深度访谈,获取环境污染处理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第2篇: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主要对国内外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对环境库滋涅茨曲线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了国内外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的现状,总结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讨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潜在关系的类型、相互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探究了针对环境污染防治的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对已有的文献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性综述,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环境库滋涅茨曲线;模型

前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提出,人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正如包群(2006)[1]所言: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都表明了一个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耗竭是经济增长阶段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一方面是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以及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另一方面是资源的可耗竭性、环境恶化反过来也限制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再单纯的研究经济增长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而是开始关注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双向反馈机制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是协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在Grossman等(1991)、Shafik等(1992)与Panayotou(1993)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及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学者们把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这一关系命名为环境库滋涅茨曲线(EKC)[1]。虽然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已受到了诸多学者的探讨及研究,但是不同的研究者估计的样本国家却不尽相同,这使得众多的研究结论出现较大的分歧,且难以比较。鉴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都会关系到国家乃至全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展探讨总结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综述工作,将具有利于今后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意义,具有协调两者关系,制定出使两者和谐发展政策的现实应用意义。

1关系理论的提出

1955年,西蒙·库兹涅兹(SimonKuznets)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论文中,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人均财富增长(效率、发展)与人均财富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此之后Grossman等(1991)的研究对此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们首先对多种污染物的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SO2、烟尘和一些水污染的指标(缺氧量和重金属浓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和库滋涅茨曲线相似的倒U型关系。1992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以“发展与环境”为主题,扩大了环境质量与收入关系研究的影响。1997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此关系的提出引发了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广泛研讨。由于数据的限制,以往大多数的EKC研究主要集中于跨国的计量分析。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在深度上,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得出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模型,例如:吴玉萍等(2002)通过分析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探究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替轨迹,以建立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为评价北京市环境政策提供依据。在广度上,关于两者的实证研究已遍及多个城市或者国家,例如:Shafik研究了31个国家的47个城市,Kaufmannetal.(1998)搜集到了从1974年到1989年为止共13个发达国家和10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而在Bertinelli和Strobl(2005)研究中,涉猎到了122个国家1950年-1990年间的面板数据[2];黄菁(2010)运用联立方程的估计方法对中国2003年-2007年的278个城市的环境数据进行实证分析[3]。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大部分学者仍然沿用早期文献的传统估计方法,即采用单个多项式方程对数据进行估计。

2实证研究的方法

2.1基于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从整理的文献数据来看,以截面数据为基础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的研究不在少数,截面数据不要求统计对象及其范围相同,但要求统计的时间相同,这就要求调查者能够选取同一时间点上的大量数据,并对其做统计上的分析。其中Pan-ayotou(1993)选用了1985年的54个国家的数据为基础,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因子,选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SPM污染物指标以及生态破坏指标森林砍伐率为环境因子,建立计量模型探究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均GDP和三种污染物的关系符合对数二次函数模型,呈现倒U型曲线;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森林砍伐率与人均收入和人口密度之间的函数,进一步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在接下来的研究中,NehaKhanna(2002)选取了单指标(CO、O3、NOx)关于面源污染物的收入弹性的分析。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被提出的初期,人们所做的实验大部分是在截面数据的基础上,以验证EKC是否存在作为出发点,而后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虽然有不少学者会基于截面数据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的研究,但本人认为,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呈现出的倒U型曲线,只能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而不能作为对国家或者地区进行政策上的建议以及预测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潜在性危机或者优势,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学者不再专门针对截面数据而进行讨论的原因所在。

2.2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研究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是根据食物过去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它的前提是假定事物的过去会同样延续到未来。基于时间序列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正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这种连续规律性,运用过去的历史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此类方法多被用于探究某一城市在不同时间段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该城市的环境保护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例如卢源泉等(2012)选取兰州市2002年-2010年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等定量指标表征兰州市环境污染状况,选取GDP总量表征经济增长状况,分析得出兰州市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出发达国家所描述的“倒U型”(EKC)关系,但集中在左半段,污染水平较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兰州市经济运行状况和产业发展方向,要借助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西移,进一步加大“治旧控新”力度的相关建议[4]。国内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数研究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所选的样本城市、指标和EKC拟合模型有所不同,得出的结果亦有所差异。如表1所示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不同城市EKC的实证研究,由此可见利用时间序列研究具体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已成为环境与经济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结果分析预测中,要结合现实分析现象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表现,并且将这些新特点和新表现充分考虑在预测值内。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分析,当遇到外界发生较大变化,往往会有较大偏差,因此不能一味的参考之前研究者所做出的研究结果。与此同时,由于此方法只针对某一城市而言,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存在全面性及普遍性,不能由此推断出其他城市的相关结论。

2.3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可以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变化、更少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比较全面综合的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对于前两种也更有说服力。基于面板数据的优点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其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例如:Shafik(1994)和Panayotou(1997)利用GEMS的数据,研究了31个国家的47个城市;Harris、Chambers和Kahn利用146个国家1961年-2000年的生态足迹和人均GDP数据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与人均GDP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并提出经济增长自身不会改善环境的结论。同样国内基于此方法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例如:包群、彭水军(2006)基于1996年-200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6类环境指标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包括产出方程与污染方程在内的联立方程组综合考察,经验结果支持了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双向作用,并提出了同时提高治污能力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组合[1]。张成等(2011)在质疑该“同质”假设的前提下,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整体和分组检验[6]。王敏,黄滢(2015)利用112座城市在2003年—2010年间的大气污染浓度数据,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7]。由于面板资料的选取和分析会耗费研究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数据可能不够全面,大部分学者会避开基于此方法的研究,而选择使用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但是,基于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可以增加估计量的抽样精度,对于固定效应模型能得到参数的一致估计量,甚至有效估计量,面板数据建模比单截面数据建模可以获得更多的动态信息,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更有说服力更加全面综合的论证和阐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3四种基本关系

对文献中涉及到不同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得出,两者之间目前呈现出了四种基本关系:倒U形关系、同步关系、U形关系和N形关系。这四种基本关系图(如图1所示)在李玉文等(2005)有所体现,与此同时他们在总结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上对每种关系都进行了理论解释(如表2所示),并且也能在相关文献中找到这些关系的存在[8]。虽然在所研究的文献中大部分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只涉及其中一种或者两种基本关系,但张成等(2011)在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整体和分组检验的探究过程中,却同时涉及到了这四种基本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这主要取决于地区和污染指标的选取,具体会呈现单调递减、“U”型、倒“U”型、“N”型和倒“N”型五种关系;(2)不同组别的当前经济水平会给不同污染物带来不同的内生性影响[6]。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非只存在倒“U”型曲线,除了目前研究者得出的这四种基本关系以及张成等(2011)所涉及的倒“N”型曲线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关系,仍有待考察。

3.1倒U型关系倒U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其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颠倒过来的U的形状。Y轴表示是基尼系数或分配状况,X轴是时间或收入状况。倒U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与实证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所以也常常被称作“倒U假说”。

3.2U型关系在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中出现了环境污染指标随收入的增加先下降到一定水平而后逐渐升高的情况,即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研究人员选择的指标不同,不同的指标呈现的关系图有所不同;第二是选取的时间段不同,在不同阶段可能因某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得曲线表现出不同形式;第三可能是计量模型选取有所差异,不同的计量模型导致不同变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发生转变。

3.3同步关系在某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实证研究中,两者的关系图并没有出现转折点,环境压力是随经济发展同步增加的。因为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选用多个国家的综合环境污染指标时可能出现同步关系;再者可能是城市或者国家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分离阶段,环境压力仍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加。

3.4N型关系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呈N型关系,很好地体现了“重组假说”,重组假说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分离状态不会一直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当达到一定规模后,两者的关系将会重新组合,从而呈现N型关系。另外不同的指标也可能导致N型关系的出现,例如陈延斌等(2011)选取山东省1981年-2010年经济与环境数据,探究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演替轨迹。结果表明:山东省工业废水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EKC呈“倒U形右侧”曲线特征,SO2与烟尘的EKC呈“N形”曲线特征。

4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的学者是在EKC基础上进行的探讨,有的学者是在证实EKC理论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部分文献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4.1理论本身的问题首先,EKC假定收入仅是一个外生变量,环境恶化并不减缓生产活动进程,生产活动对环境恶化无任何反应,并且环境恶化也未严重到影响未来的收入。但是,低收入阶段环境恶化严重,经济则难以发展到高水平阶段,也达不到使环境改善的转折点。经济增长与环境是互动的大系统,环境恶化也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因此需要构建将收入内生化的模型探讨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间的互动关系。大多数的文献是在探讨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很少会有学者去探究其双向的作用。张乐柱、吴颖懿(2013)的文献也证实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他们利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了广东省1985年-2010年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农业生产增加了环境压力,但环境质量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着反作用,即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反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时滞效应约为3~4年[9]。其次,研究表明EKC的适用性受到局限。EKC不能概括各种条件下环境质量与收入间的关系,在环境与收入理论关系的七种形态中,EKC仅是其中的一种形态,其倒U型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环境———收入关系。再者,在污染指标上,污染可分为存量污染与流量污染,事实证明EKC无法揭示存量污染的影响。从EKC的适用时间长短来看,EKC即使在考察时间段或较短时期内成立,在长期也可能不成立,会呈现N型曲线,即开始显示了倒U型,达到特定收入水平后,收入与污染间又呈现同向变动关系。因此,环境-收入关系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深入探讨。

4.2模型建立的问题目前,研究用EKC模型的基本函数有三种:二次函数型,三次函数性,以及将二次函数、三次函数与对数形式相结合的模型。模型如下:二次函数:y=a+b1x+b2x2+e;三次函数:y=a+b1x+b2x2+b3x3+e;对数函数:lny=a+b1lnx+b2(lnx)2+e。式中:y为污染物排放量(产生量);x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a为常数项;b1,b2,b3分别为模型相关参数;e为模型随即误差项。在现存的文献中,一般都是在基于一般函数的探究,对于对数函数的探究少之又少,如表3所示同一区域不同拟合模型所得出的不同结果来看,拟合模型选取的不同将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其次,在计量方法上,国内的研究普遍照搬国外的模型与方法,无法深入探讨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及其决定机制。

4.3数据和指标选取的问题在数据选取上,数据的选取对研究探讨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间的互动关系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数据不全,近年来研究的数据类型大部分是截面数据或典型调查数据。用这些数据就意味着把所有国家或地区看成同质的,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数据收集的准确与否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结果的准确。在污染指标上,污染可分为存量污染与流量污染,流量污染物仅对环境产生影响,存量污染物经一段时间积累后在将来对环境产生影响。两者的区分视考察时间长短而定,二氧化硫、悬浮物、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一些水污染物等从短期看可作存量污染物,但从长期来看则是流量污染物。一般的探究者只是对其中的一种污染做研究,很少有学者针对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皆做研究,从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指标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例如:卢源泉等(2012)经过反复拟合,得出兰州市固体废弃物排放与GDP呈现出弱“N”型曲线关系,废水排放量与GDP呈现出弱“倒U型”曲线,废气SO2排放量与GDP呈显著的三次“N”型曲线关系,烟尘排放量与GDP呈现二次“U”型曲线关系,主要为“U”型曲线的左半段[4],若此过程中只选择单一指标来衡量兰州市的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肯定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也就违背了准确性的原则。

5结语

库兹涅兹曲线作为关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假说,对当今中国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无论是从健康发展经济角度、建设生态文明还是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库兹涅兹曲线都敦促着政府与民众对中国的发展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最后,在对已有的文献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性综述的基础上,本文将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的前景进一步展望:指标的选取上,首先不能只选取单一指标,要兼顾存量污染与流量污染,其次不能局限于环境污染,选取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指标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构建上,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型与方法,要根据以及收集到的数据建立能够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的数量模型。最重要的一点,在未来研究中应重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双向作用,不能只单纯的探究经济对环境的单向作用,在互相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对改善环境质量和指导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8.

[3]黄菁.环境污染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0(5):8-16.

[4]卢源泉,孙旖彤,吕剑平.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以甘肃兰州为例[J].社科纵横,2012(9):40-42;53.

[5]朱悦.辽宁省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65-68.

[6]张成,朱乾龙,同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研究,2011(1):59-67.

[7]王敏,黄滢.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5(2):557-578.

[8]李玉文,徐中民,王勇,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11-18.

第3篇: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应急监测;预案;突发性;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83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2102

1引言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形式多样、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处理处置艰巨的特性。应急监测又是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救援工作和处理处置工作的前提与关键,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以上特性,当事故发生时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将举步维艰。

2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必要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二是对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1]。而应急监测必须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数量、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扩散态势等),以便于快速、准确地为事故处理决策部门提供环境动态信息资料。

但现行的各种应急预案主要针对的是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且内容相对笼统和空洞,这对监测部门的应急监测工作缺少现实指导意义[2]。 因此需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实用、科学、完整的应急监测预案体系,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提供前提保障。

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编制步骤

3.1确保应急监测预案的权威性是首要任务

应急监测预案如果没有权威性,那么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它不能起到相应的指导协调作用,如同一纸空文。通常应由国家或者省级监测站下达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文件,市级监测站积极响应;或者市级监测站根据所辖区域具体情况,自行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然后报上级部门批准,以此保证所编制的应急监测预案具有法律保障和权威性。

3.2成立应急监测预案制定小组

在编制应急监测预案时所涉及到的内容专业性较强、知识面较广,这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一支由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组成的队伍――应急监测预案制定小组。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日常准备工作程序、辨识可能出现的事故类型、制定应急监测行动响应计划、确保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演练。

3.3明确预案目标与范围

为了编制出的应急监测预案更具有针对性,必须先确定预案适用的行政区域范围、环境污染事故种类以及应急监测所要达到的目的。

3.4做好区域内潜在风险源的辨识与评价是关键

应急监测预案应该建立于潜在事故源的辨识与评价之上,故该步骤是关键步骤[3]。通过调查和辨识,理出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单位及分布情况,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场所特征和生产过程。摸清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评估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造成的危害程度。此外,风险源不仅包括厂矿企业等所属的固定源,还包括流入所辖区域内的流动源,例如危化品运输车辆等。这类污染源可以从已发生的污染事故中筛选确定,建立本区域内流动风险源档案库。

3.5客观地评价自身应急监测资源与能力

应急监测资源主要包括应急监测人员的数量、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应急监测人员的防护设备、应急监测车辆、应急监测通讯和后勤保障等;应急监测能力主要包括应急监测人员的响应能力、布点采样能力、实验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急监测培训经历等。对应急监测资源与能力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根据潜在的泄漏源制定出与自身应急监测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应急策略,从而编写出更符合实际的应急监测预案。

3.6阐明应急监测级别的划分

在环境污染事故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应急监测行动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对事故发展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可参照《国家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标准或者所在省(市)及地级市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标准对事件进行分级。事故发生时可根据不同的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监测组织机构、调配相应的应急监测资源。以市级监测站为例,一般分为三类情况。一类:污染程度大需全面监测评估;二类:污染程度一般需一般性监测;三类:污染程度小仅需了解掌握[4]。

3.7应急监测机构及其职责的确定

对应急监测机构及职责的确定在应急监测预案中显得尤其重要,应急监测机构通常由应急监测领导小组、应急监测现场小组、实验室分析小组、质量控制小组、综合信息小组、专家咨询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等小组构成,可将其绘制成组织结构图。在应急监测预案中必须预先详细地阐明各成员小组的职责,以保障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8确定应急监测行动

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前、中、后期各应急监测小组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就叫应急监测行动。应急监测行动是应急监测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如下程序:接警、事故地理位置的确定、潜在泄漏源信息库查询、事故评估和定级、启动应急监测预案、初步拟定应急监测方案、准备仪器开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应急监测方案并展开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数据汇总编制应急监测报告或快报并上报、应急监测终止、跟踪监测、应急监测总结评估并归档。该部分应详实地阐述应急监测行动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且宜将应急监测行动绘制成流程图,有助于更加清楚的呈现应急监测预案。

3.9阐述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制度

应急监测预案后,并不能完全的保证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应急监测人员能快速有效的展开应急监测工作。所以,在编制应急监测预案时还应阐明对应急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应急监测人员对应急监测程序的了解和应急监测技术的掌握,同时也能找出应急监测预案的缺陷并及时做出修改。

3.10构建应急监测数据库系统

研究A案适用区域范围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规律,分析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建立“潜在泄漏源信息库”、“危险品特性库”、“危险品历史事故库”。调查区域范围内饮用水源地、医院、学校等环境敏感点的分布情况,建立“环境敏感点数据库”。同时还应建立“应急监测专家信息库”等数据库。

4结语

虽然近20多年来,我国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方面做出了不断的努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应急监测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对于如何编制出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监测预案仍在不断的探寻。本文提出的编制思路在应急监测预案的编制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骁,连萍.加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5 (2):34~36.

[2]薛锐, 赵美玲, 曾皓锦,等.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07(5):33~34.

第4篇: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出口贸易;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55-03

1引言

多年以来,出口贸易一直是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江苏的出口贸易总额逐年高速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显著提高。其出口贸易总额从1990年的29.44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705.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近29.05%。在实现对外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江苏省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环境质量变化问题。工业废气排放量逐年上升,从1990年到2010年,废气排放总量从5047亿m3上升到31212.9亿m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也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2234万吨上升至2010年的906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则变化不太显著,废水排放量基本保持在20亿吨以上。经济的增长往往会带来环境的恶化,然而,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江苏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如果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有负面影响,那么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是否会对环境污染也造成影响?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2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寻求解决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办法。Copeland和Taylor实证认为贸易发展将会导致更多的污染排放。Grossman与Krueger(1991)最早将国际贸易的环境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建立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Chichilnisky(1994)认为,在自然资源的产权界定和环境规制方面,南方国家比北方国家会更宽松,贸易自由化将导致南方国家更专业化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当产品规模扩大后,环境会进一步恶化。Esty和Geradin指出,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环境避难所,这是因为某些国家实施的低环境标准和松弛的环境管制措施对该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能起到推进作用。vanBeers和vandenBergh(1996)侧重于从方法论角度评论贸易和环境外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Antweiler等人(2001)运用回归方法进行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此外,Ederington和Minier(2003)以及Winters(2004)等学者都各自对贸易和环境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张梅认为经济增长、自由贸易的进一步会扩大导致环境恶化。李慕菡等(2005)通过对相关产业进出口和污染情况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环境转移客观存在的结论。叶继革、余道先(2007)用统计性描述方法从更加微观的层面上分析了具体行业出口量的扩大对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党玉婷、万能(2007)等人对我国1994-2003年的对外贸易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的进出口易从总体上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但是,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贸易增长对环境污染造成负面影响。李秀香等分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出口增长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出口增长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张连众等利用31个省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陈红蕾、陈秋峰(2007)建立计量回归模型,以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对我国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减少污染排放量。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联系。基于此,在一个相对具体的区域内,在相对稳定的经济和政策条件下,研究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更符合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为一个地区的经济良性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了1990~2010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江苏省出口贸易及贸易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得出若干有助于推进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论。

3实证分析

3.1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江苏1990-2010年江苏出口总额(其中包括2000-2010年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借助Eviews6软件,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江苏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贸易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

3.2指标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三废”即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气排放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3个指标度量环境污染程度。出口总额作为出口贸易指标,并且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选取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作为指标分析产品贸易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3.3数据采集

本文所选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等。具体如表1、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阶差分以后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及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与环境污染存在相关关系,一阶差分后,初级产品与环境污染存在负相关关系,工业制成品与环境污染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认为贸易结构中,相较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加更能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3.6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是分析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协整分析的结果反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需要进一步验证。考虑到经济中通常出现的时滞效应,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时,本文将对滞后各期的X与Y1、Y2之间关系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列入表7内。

表7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

原假设滞后阶数F值P值结论Y1不是X的Granger原因29.555410.0024不拒绝X不是Y1的Granger原因20.426470.6610拒绝Y2不是X的Granger原因34.604310.0254不拒绝X不是Y2的Granger原因30.683350.5805不拒绝Y3不是X的Granger原因22.306510.1362不拒绝X不是Y3的Granger原因22.361070.1307不拒绝检验结果显示,在滞后二期的情况下,拒绝X不是Y1的Granger原因,即X是Y1的格兰杰原因。其余情况下,均接受原假设。这就说明,江苏出口总额的变化是导致是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的原因,而出口总额变化不会导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变化,究其原因,笔者猜测可能与所选分析数据较少,导致无法得出结论有关。

4结论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出口总额和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排放指标分析,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出口贸易的增长会加剧环境污染。以江苏为例,随着出口贸易的逐年增长,贸易规模的扩大,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江苏省的环境污染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因而,控制贸易的规模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一味地扩大贸易规模,意味着扩大生产,增加污染,因此企业须制定全年生产计划,不能因盲目追求利润而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政府也应发挥作用,指导企业安排生产,不能只关注GDP数量而忽视GDP质量。

第二,出口贸易结构会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由于在初步的回归分析中,虽然拟合程度高,但是系数的斜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随后进行一阶差分,重新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在出口产品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出口额及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都与环境污染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初级产品与环境污染存在负相关关系,工业制成品与环境污染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我省出口产品贸易结构中,尤其是工业制成品更能影响我省环境质量。因此,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于减轻我省环境污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降低出口商品中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商品的出口比例,加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附加值高,污染低的产品。积极促使生产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要时,甚至可以关掉这些高污染企业。

第三,出口贸易是影响江苏省环境污染的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出口总额的增长,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各类环境污染排放(诸如工业废气排放量)有上升趋势,加重了我省的环境污染。因此,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结构,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不仅能够引导产业结构优胜劣汰,也能更好地提高自然环境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根,卞琪捐,王玉霞.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

[2]叶继革,余道先.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

[3]赵银,李晓蕾.江苏省环境污染与人均GDP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08.

[4]傅京燕.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动态与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5.

第5篇: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字]城市规划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77-1

0 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把“双刃剑”,既给予了人类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心灵关怀,又给人类的幸福生活带来了众多问题。近年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环境保护,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遭受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重创,环境问题的发展也随之步入恶性轨道。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下降,表面现象主要有居住环境狭小、远离自然环境,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阻碍了城市的发展,甚至导致城市的衰落。此外,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畸形的生活消费方式、工业有毒有害的废弃物等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产生不良的影响。

1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国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中,人们价值观念没有意识到环境价值的属性,往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这是引起环境问题的物质原因。众多学者研究发现,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环境污染与城市规模和经济开发强度成正比。从环境污染上看,大城市比小城市污染严重,工业城市比旅游城市污染严重。

1.2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这是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目前人口、环境、资源并列为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从人口数量上,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突出。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较为直接,是造成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3 政策引导缺陷

目前,环境问题已涉及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等众多领域,但环境问题主要依附于城市规划中的经济决策机制。政府部门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政策缺陷视环境保护为软指标,使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4 技术手段落后

防治和清楚环境污染的技术手段落后是环境污染的技术原因,有些技术由于费用昂贵难以推广,有些关键技术仍没有办法公关。

2 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被看做是世界范围内四个主要的环境问题。

2.1 水污染严重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和工业化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没有经过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放,导致整个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近几年的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影响严重的事件就是农夫山泉由于根源水受污染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据专家统计,我国每年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万亿元。

2.2 空气质量低下

工业废气和运输业排放的尾气中包含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这些物质极易造成雾霾天气,在加上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空气质量低下,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我国部分城市空气中悬浮微粒浓度严重超过国际标准,造成一些城市由于空气污染严重而不能在卫星上显示。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温室效应等空气问题直接威胁这人类的生存。

2.3 城市垃圾成灾

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产生了许多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大量垃圾运到城郊堆放,全国近2/3的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同时,工业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使得有害物质经过风吹日晒、地表径流渗入土壤、空气、水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3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

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重视的程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深入人心。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权衡利弊。

3.1 传统的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做法

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有两个手段:第一个手段是环境影响评价,简称EIA,EIA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当的建设项目对城市环境的破换,但在随后的后续的城市发展中显示出局限性。第二个手段是通过建设同步配套的道路交通、供排水、供热、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减少城市中表面的污染源;通过识别污染源,提出各个污染源治理或者搬迁方案。该方案避免了城市公害的发生,但是忽略了环境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局限性。传统的城市规划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缺陷已决定了改革势在必行。

3.2 城市规划中应该注意的内容

基于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现状,不仅要充分利用传统的EIA和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还应具有以下内容:(1)在做某一地区的规划前,应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实情,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2)在城市规划的逐一阶段,增加相应的环境规划指标,从根源杜绝污染的发生。

3.3 城市环境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综合考虑。环境规划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也十分明显,与城市布局息息相关。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四个:水资源综合治理规划、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规划、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和噪音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一般有七个步骤:调查评价、污染趋势预测、功能区划、制定目标、拟定方案和优化方案、可行性分析、编写规划文本。运用现代环境的科学理论,控制污染,预防污染的恶化,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4 总结

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时至今日,统一的标准已被政府各个部门基本明确。事实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环境效益的最大化,重视有序开发自然资源和强化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而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25-228.

第6篇: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环境污染 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发展基础。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环境,而周围的环境也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类生活的质量。

在我们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给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联系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教师当“从我做起”进行言传身教。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其实很多,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了解认识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做到科学地、巧妙地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之中,给学生及时的掌握。

在某些情况下,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理,不断重复的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然后,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电镀、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的燃烧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好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二、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学校忽视了化学实验室的污染问题,对化学实验室的废弃物很少进行处理就直接将它们排放到环境中,不仅严重污染环境,也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所以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是非常多的。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而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当做一些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强调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液溴贮藏时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又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挥发,污染空气。在学生的实验操作中,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学生为了追求趣味好玩而乱动手摆弄。在制取有毒气体时,要求学生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就所要研究的专题收集信息,通过实验、调查、推理等方式来分析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得出结论。而“在环保中的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自己认识环境,通过调查研究、访问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将环保教育和研究性学习这种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增长学生环境科学的知识,而且能达到环境教育的技能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环境教育的内涵,合理有效地开展各种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例如: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燃料的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的污染,学校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调查,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本地区的空气质量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的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

四、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的形式更加多种多样,更加丰富多彩,能更好的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水、湖水的酸碱度,带领学生到附近工厂(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等地方)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并可通过所学知道指出他们的做法尚有哪些不足之处;或者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学生到野外捡垃圾、收集废电池等有益的环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通过这样的实地环保教育,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有好处的。另外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出小报,利用橱窗、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和展览等,如学习了合成材料后,让学生对“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办专栏和展览;或者组织学生及家长的环保调查,及时反馈环保教育的信息;也可以进行环保知识竞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甚至还可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活动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个刻不容缓的国家大计,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也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总之,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应该成为环境污染的祸首,而应该是美化环境的先导。为此,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清新、更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宗伟.环境污染警钟长鸣.法律教育网

第7篇: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污染治理;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在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环境监测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含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验收监测等内容。环境监测和治理在近些年发展速度较快,不断推出各类新技术,而环境监测网络也得以不断完善,一个健全的环境监测系统已在全社会形成。加之,各级政府与民间、国内外、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环境污染治理效逐渐显现出来。本次研究紧紧围绕当前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日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一、环境监测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不单是环境质量的评估指标,也是政府制定环境治理决策的依据。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监测任务,多数基层检测点均出现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此外,也存在几个人同时开展十多个环境监测项目,这对环境监测任务的完成效果及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对日益严重的各种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无法快速适应。现阶段,环境监测和治疗技术对污染物的采样、分析并不系统,对不同污染物需使用不同的分析与采用方法,但并未设定标准的环境监测标准。在环境治理方面,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滞后性上。加之,我国所用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和创新度不足,遭遇新型污染物时,无法提出最佳的监测方案和治理对策[1]。随着国内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我国政府部门虽已不断加大环保和治理力度,由于新增多数污染物,治理过程中均要依托大量新型环境检测设备辅助检查。但设备仪器在设备配置上会因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足,使得我国环境检测水平及治理进程遭受诸多阻碍。

二、做好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的对策

(一)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意识

想要做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作用,因此,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和水平。具体来说,应以创新管理模式为契机,切实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在此基础上,强化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宣传,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促进监测工作有效开展。立足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业务和技术水平,主动引入高素质人才,并规范用人进出机制,提升整个管理队伍的水平[2]。同时,不单要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也要培养其环境监测专业技能,改善环境监测管理效果。

(二)严格设定排放标准

部分商家日常生产过程中,自身环保意识薄弱,这些厂家排放的有害气体明显大于规范标准。加之,有些商家对排放标准缺乏了解,没有真正认识到超标排放产生的不良影响。此时,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度相应的立法条例和排放标准,例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在此基础上,并加大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生产企业均树立环保意识。对没有根据规定或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厂家或个人进行惩罚,并勒令他们停止生产,进而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政府也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正常好资金的支持,提升各地产家运用新能源的主动性,并对使用环保材料的厂家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细分城市的功能分区,对城市的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实施严格的规定,那些处于市内的厂家让其快速更换地址,禁止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市区生产,严格分开商业圈、居民区与工业区,避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水平。

(三)运用新技术治理环境污染

要针对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治理展开讨论,强化对污染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根据颗粒污染源头及治理方法,组建与之有关的研究小组。对其他有害气体及污染物,可使用激光雷达、GPRS等先进仪器实施监测,有效弥补人工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创建覆盖全面的监测网络,提升环境污染检测的效率及准确性。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例如:火电、石油生产等重污染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及治理,全程完成信息收集、传递及控制排放方法。

(四)加大环境监测的资金、仪器投入

仪器设备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所用企业的性能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提升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环境检测中就要科学管理仪器设备档案。因此,仪器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仪器设备使用人员的交流与培训,强化他们的责任和质量意识促使仪器使用者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仪器的结构、原理及性能。众所周知,所有仪器均是精密、贵重的,对所用环境条件要求高的仪器设备,使用者要认真填写设备使用登记表,并定期做好仪器的维护和保养,提升仪器使用寿命。开展环境监测必须依赖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验获取数据是否准确与所用设备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污染实验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便于及时更新设备和先进技术,提升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要定期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及维护工作,并做好各项监测数据的归档。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世界有待解决的问题,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过去人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过度索取、破坏,往往造成令人痛心的环境污染事件。此时,我们必须吸取教育,在促进发展的基础上做好环境污染监测和保护工作。本文从环境污染重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治理对策,以期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和质量。

参加文献:

[1]邓刚.探究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三废”污染及其处理[J].低碳世界,2014,30(22):9-10.

第8篇: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消防;环境污染;消防工作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消防部队在消防防火监督和灭火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消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环境污染。笔者结合大量的案例,对涉及消防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消防工作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建议。

1、消防工作中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1. 1、灭火药剂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使用的灭火剂除水以外,己发展到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气溶胶等多种类型,这些灭火药剂在扑救火灾过程中被释放到环境中,在灭火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最早意识到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是哈龙灭火剂。哈龙灭火剂因其灭火效率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一种气体灭火剂被广泛应用于灭火器和灭火系统中,但是经科学家研究和试验,发现哈龙是一种破坏臭氧层很强的物质,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干粉灭火剂是以具有灭火效能的无机盐为基料,添加改进其物理性能的添加剂(防潮剂、防结块剂、流动促进剂等)经粉碎、混合而成的。干粉灭火剂尤其是超细干粉灭火剂因其灭火效率高、灭火速度快、可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电绝缘性能优异、使用方便、储存期长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发生火灾时,干粉灭火剂喷射后会释放大量颗粒物,人吸入肺部之后会对呼吸道产生影响,另外释放到外界空间,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且不易清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型、高效能表面活性剂的涌现,泡沫灭火剂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泡沫灭火剂制备原材料的原因,使得从生产到最后报废处理,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如蛋白泡沫灭火剂是以动物或植物性蛋白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处理会产生大量废水,且属高浓度有机废水,一旦排入环境,会污染土壤,危害水产资源,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同时报废的蛋白泡沫灭火剂在处置过程中也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1. 2、消防用水及其他处置不当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火灾扑救过程中往往因为消防水的排放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工业火灾事故的增多以及扑灭火灾过程中消防水的大量使用,特别是石油化土企业的火灾中,火灾的发生将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泄漏,泄漏出来的物料混入消防水,如果没有进入污水管线或缓冲池,而是通过雨排管线直接排入周边环境,

就会产生次生环境灾害,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形成的硝基苯污染带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在我国境内历时42d,12月25日进入俄罗斯境内,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这一事件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对此类火灾不进行及时扑救,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198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Dayton镇发生一起汽车喷漆厂火灾,鉴于该厂位于市政供水系统的分水岭上,为避免带有油漆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水流入并污染城市生活用水水源,消防部门开始只使用了少量的水灭火,后来不得不关掉了设在仓库旁的正在供水的消防水泵停止灭火,眼睁睁的看着喷漆厂燃烧殆尽。

因此,面对消防用水会引起环境污染时,灾害处置与否,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孰重孰轻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应对消防工作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随着火灾和火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多,对环境破坏的不断增长,预防火灾和防治火灾危害两项工作在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使消防事业发展同经济建设发展更加协调一致,必须加强预防火灾和防治火灾危害对策的研究工作,应从政策、管理、技术、教育等方面入手。

本文在前章分析了消防领域的环境污染因素来源,并做了定性分析,情况如表1 。本章将就如何控制并减少这些环境污染因素,达到促进消防工作发展、有利环境保护的兼顾双赢进行探讨。

表1 消防领域的环境污染因素及防治措施

2.1、提高全社会消防法制观念

一个国家消防安全整体水平集中体现在公民对消防法律、法规的了解。目前,我国公民法制观念不强,守法意识淡薄,严重缺乏自防自救常识,不知如何报警,不会使用消防器材,不会逃生疏散,不会扑救初起火灾。对公民的消防安全责任及义务也不了解,广大农村的情况则更令人担忧。一些单位缺乏法制观念,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法违章行为相当严重,例如擅自堵塞消防通道,违规使用易燃可燃装修材料,对消防设施不管理维护,消防设施起不到早期报警、早期灭火的作用等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大力开展消防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消防法制观念势在必行,应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社会开展以普及消防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2.2、研发和使用高效、节水、环保的灭火药剂和消防装备

随着全世界范围的哈龙淘汰计划的实施,一些机构开始着手哈龙替代型灭火药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目前己广泛应用于灭火器和灭火系统的哈龙替代型灭火药剂包括六氟丙烷、七氟丙烷,全新开发并在逐渐推广使用的灭火药剂包括三氟一浪甲烷、二氟一氯一浪甲烷、三氟碘甲烷、五氟乙烷和全氟丙酮等。这些哈龙替代型灭火药剂因其灭火效能高、清洁、无毒、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细水雾灭火剂、压缩空气A类泡沫灭火剂及其灭火系统,以及中压、高压灭火、立体灭火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既能提高灭火效能,又可节约大量水资源。

2.3、开发和使用环保型阻燃材料

目前,阻燃剂在建筑材料中被广泛使用。易燃的合成材料加入阻燃剂后有难燃性、自熄性和消烟性。阻燃剂能有效防止引发火灾和抑制火灾的蔓延,降低火灾的发生几率,同时减少了建筑物火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为避免建筑火灾带来的次生环境污染,对阻燃剂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阻燃剂不仅要高效、阻燃、无毒、无致癌性,还要燃烧时一无烟雾、无有毒气体、无重金属,且容易再生、低成本、易回收利用。膨胀型阻燃体系、无卤阻燃聚合物体系、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阻燃剂中的应用,以及新的改性的阻燃材料和不用任何阻燃剂的阻燃材料的研究,都将大大减少建筑火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4、保障监视、监测力度,加大灾后环境治理

 消防监督检查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把能发生火灾事故和各种诱发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要达到这个目的,消防监督检查非但不能减少,而且必须加强。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以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的客观需要,减少和控制火灾事故发生,就要尽量消除火灾隐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深入细致地消防监督检查来发现火灾隐患进而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来比较熟悉的情况和比较安全的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可能变得不那么熟悉和不那么安全了,当然也就需要经常不断的强化消防监督检查。 

推行“火灾隐患整治承包责任制”,消防监督部门对检查发现且存在一定整改难度的火灾隐患实行“整治承包”,逐个签订《火灾隐患整治承包责任书》,采取“定区域、定单位、定人员、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限”的“六定”措施,坚持“工作量化、逐月考评”原则,推行“消防监督执法质量逐月量化考评”机制,推动执法质量考评工作的经常化和动态化。

消防管理部门应当开展消防监督工作时限制,规定每名监督干部每天至少利用半天时间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在这半天时间内,再把一半的监督工作时间用于火灾高危场所和高发时段,有效预防和遏制了高危场所和高发时段火灾事故发生。采取集中培训、轮流授课、现场教学、案件旁听、“以考促训”等多种方式开展监督执法岗位“大培训”,夯实监督执法人员基本功,并提高了监督执法质量。建立起常态化的消防监督业务培训制度,在坚持业务理论培训的同时,分期分批组织消防人员实地跟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灾害事故处置过程中,要确保有力的监测和监视力度,对环境污染物的产生量、走向必须全程全天候的监控。灾情处理完毕后,要加强灾后的环境治理,及早减少和消除灾害对环境的污染。

2.5、开展环境污染与灾害事故损益分析研究

损益分析是从损失与利益两个方面用经济测量的分析方法。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判断一个项目是满意的,即收益大十损失,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执行。

开展环境污染与灾害事故尤其是火灾的损益分析,可对能够引发环境污染或次生环境污染的火灾事故进行评估,对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与火灾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预判断,为相关企业或行业的应急预案编制提供支撑。

2.6、做好应急预案,避免消防废水引发次生灾害

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对于存在高风险的石油化工企业,制定应急预案非常必要,尤其对消防废水的收集处置问题,一旦污染事故发生后,应将污染物扩散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危险品泄漏事故中,消防用水要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对外环境造成污染。

结语

目前国内对于火灾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论文研究结果对于开展消防领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预防和减少火灾的环境影响,促进消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环境污染研究内容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2)-0088-07

一、引 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下均简称FDI)也取得了瞩目成就。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遭受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流入中国的FDI超过七成进入了制造业领域,较为集中的行业为: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的FDI增长较快,然而这些行业都是污染大户,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是废水排放最主要的行业之一。出口主要集中于化学化工,塑料,纺织,贱金属及其制品,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等高污染制造行业,且这些行业的出口近年来都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2005-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年中国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均逐年加快增长,另怀德的研究,近5年总的污染经济损失也呈加快增长态势[1]。那么,对外贸易、FDI是否导致了中国环境污染恶化呢?

FDI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有着争论性的联系,这方面理论以“污染避难所”假说为代表。Baumol和Oates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自愿实施较低的环境标准,专业化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由于制定的环境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高污染产业必然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污染避难所”,环境污染随之逐渐加剧[2]。不过这一假说并未得到普遍认同,Porter和van der Linde认为,企业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可以促进技术创新,降低总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从而增强竞争优势[3]。这就使得低环境标准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否吸引FDI成为疑问。另外,马丽、刘卫东、刘毅认为,污染控制成本并非企业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也不会成为促使企业向海外迁移的动力[4]。

对外贸易也与环境污染存在着争论性的联系。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所导致后果的凸显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收益问题开始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反思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引起的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后果。Ropke指出国际贸易会在几个方面引起环境问题,例如自然资源的低估,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扩大环境的外部性影响等[5]。Dua和Esty等指出,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持或增强竞争力,出现所谓“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race to the bottom),甚至出现阻挠环境立法等漠视环境管制的现象[6]。但也有学者认为“向底线赛跑”的论断缺乏足够证据,Eliste和Fredriksson在对农业部门的经验分析中,没有发现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论断[7]。

上述分析表明对外贸易与FDI可能与环境污染存在了某种关系,本文拟利用2000-200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验数据,分析对外贸易、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试图找出既能抑制环境污染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这一(些)要素便是促进对外贸易、FDI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变量。

二、模型构建

在de Mello和Ramirez模型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因素置入生产函数[8-9]:

三、主要数据的简单说明

人力资本(H)、初级劳动投入(L)、公路标准里程(Transport)可根据2001-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对容易的获取。各省GDP以2000年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后得到;进口渗透(M)和出口导向(X)为各省进出口扣除美国2000年为基期的CPI后转换为人民币,再与各省2000年为基期GDP相比的比重。下面主要对污染(P)、资本(K)、FDI、实际汇率(Exchange)数据做简要说明。

本文主要难点之一是环境污染数据的获得较为困难。首先是完整原始数据获得困难。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为标志,国家和各地方环境状况统计制度开始建立。1997年环境统计将乡镇工业污染纳入统计范围,此后的生活和工业污染统计范围进一步扩大,环境统计逐渐趋于完善。但2000年之前的部分地区环境状况公报中生活废水、生活废气统计资料缺乏,因此将污染数据年限设置为2000-2005年。其次是以何种环境污染指标表示整体环境污染状况的问题。以往研究中,环境污染常常以单个或几个独立指标来表示,而个别独立的环境污染指标走势通常不一致,因此很难代表环境污染整体。本文拟以价格为权重建立一个综合环境污染指标(即估算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使该指标能最大限度代表环境污染整体,并弥补以往利用单个或几个独立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的实证研究,无法揭示环境污染整体状况的窘境。将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①、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烟尘、工业粉尘),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排放,以及噪音污染等作为环境污染损失估算对象,舍弃固体废弃物、一氧化碳等指标②。环境污染损失估算是近几年我国环境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借鉴刘渝琳,温怀德的研究方法(限于篇幅考虑,本文不做详细介绍)[1],以2000年为基期,估算出各省环境污染损失。限于资料获取能力,本估算不含固体废弃物、一氧化碳,以及其他一些非主要指标,这使得本估算成为保守估算。这里仅给出2005年环境污染损失表。如能获取更完善的数据,环境污染损失应大于表1数据,但它由最主要污染物估算得到,应仍能较好地反映各省污染损失状况。由表1可知,无论从三大区域环境污染损失的最大值、平均值,还是总值来看,我国环境污染损失都总体上呈现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格局。

FDI应采用存量指标还是增量指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具有溢出效应和参与生产的FDI应是存量FDI,而部分新引进FDI很可能还未充分发挥其应用功能,因此采用存量指标应更合理。中国统计年鉴中所列FDI数据实际上是增量FDI,并非存量FDI。可借鉴上述资本数据计算公式,有:FDIit+1=(1-δ)FDIit+Iit+1[]PFDIi,折旧率仍参照7.5%,存量可由各地新增FDI经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增量FDI价格指数可参照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结果略。

由于2005年7月21日及其之前几年我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汇改后我国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的顺差都主要来自美国,美元在篮子货币中仍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的实际汇率使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实际汇率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四、实证分析

(一)全国整体分析

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2。资本、FDI、初级劳动投入、人力资本等参与生产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为正,其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环境污染损失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这表明它确实做为一种环境代价,促进了经济增长,且其对经济的贡献仅次于资本(其系数仅小于资本)。除此之外,出口和进口(由于本文出口导向率和进口渗透率可理解为出口和进口的替代指标,为分析简便,下文中X与M均直接简称出口与进口)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的影响,这表示中国进出口促进了技术进步(也可能是由于扩大市场、带动投资等等其他因素),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不过进口系数很小,这表明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有限。交通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整体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真实汇率系数为正,但在固定效应模型中不显著,这表明汇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省份特征,这可能是由于东中西部各省对外经济联系的差异造成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2000-2005年这一时期名义汇率的相对贬值增强了我国经济的竞争力,预期实际汇率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Yao和Zhang 、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3-14]。

以环境污染损失为被解释变量的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3。经济增长是环境污染损失的主要原因,高产出地区环境污染损失也相应高。FDI加重了环境污染,这是由于我国吸收FDI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制造业是产生污染最主要来源,这也说明FDI技术外溢并没有整体上改善环境污染,或技术外溢不足,亦或是对技术外溢的吸收不足。初级劳动投入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我国劳动力投入整体上仍以污染性生产为主。资本系数显著性水平都不高,对环境污染不具有解释力。人力资本系数显著为负,对抑制环境污染损失有积极意义,这是由于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而知识和技术的增加会对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进口系数仅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均为负,表明进口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替代了国内污染性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污染,不过其系数较小,对控制国内环境污染的作用有限。出口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出口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生产扩大的同时,却造成了环境污染,出口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了生产扩大上,并没有对环境污染形成积极影响。

从可持续增长角度看,必须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然而我国经济增长以较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若处理不当,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人力资本既可较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抑制环境污染,因此积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可缓解控制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矛盾。另外,进口存在促进技术的功能,并可以替代国内的污染性生产,这使得它对于缓解上述矛盾有一定积极意义,不过进口对于降低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比较小。

(二)地区差别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FDI在地区分布上也呈现出显著不平衡性,到2005年东部已经累计吸收FDI占全国总吸收额的近84%,而中西部分别仅为11.4和4.7%;而进出口贸易中,东部地区所占份额更是达90%以上;据表1中三个地区环境污染损失均值可知,环境污染状况表现为由东至西逐渐减少。这一现象影响了以全国为对象的研究精确度,因此本文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进行分析(区域划分与表1同)。

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分地区数据回归结果见表4。东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FDI、初级劳动投入、出口,以及环境污染代价。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并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这主要因为东部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才,东部人力资本由本地和外来两部分组成,其经济增长应由这二者之和的人力资本来解释。东部进口也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显著依靠FDI,而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如资本、初级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出口,以及环境污染代价等,这主要是由于西部所吸收的FDI较少,且增长不稳定。中部地区的资本、初级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出口、环境污染损失,以及汇率等都促进了经济增长。中部地区的进口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作用(随机效应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与西部较低的技术吸收能力有关,或是进口替代了中部地区的生产。中部交通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原因。

以环境污染损失为被解释变量的分地区数据回归结果见表5。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FDI、出口等均是环境污染增加的显著原因。东部地区资本是环境污染减轻的因素,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反,中西部地区资本系数为正。这说明东部地区资本承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本的增长使得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从而有利于控制污染,而中西部地区资本承载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资本的增长扩大了生产,但不利于控制污染。初级劳动投入系数为正(但在东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基本上印证了我国劳动力投入整体上仍以污染性生产为主的观点。进口对污染的缓解作用仅在东部成立,这说明东部地区吸收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能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另外也可能与中西部地区进口额较少,且增长不稳定有关。

五、简短的结论

本文就对外贸易、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环境污染效应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将以上分析整理后,有如下四点重要结论:

1.对外贸易与FDI都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其中,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显著依靠FDI,东部地区的进口也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这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吸引外资,从整体上说,在促进经济增长这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2.出口贸易与FDI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由于中国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出口贸易,以十分优惠的条件吸引FDI,使得出口贸易与FDI所获得的利益是国内外共享的,然而其污染却留在了国内,由国内独自承担。要实现生产福利最大化,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出口与引资政策还有待继续调整和完善。

3. 进口贸易可抑制环境污染,但作用比较小。从地区看,仅东部地区的进口贸易显著抑制了其环境污染。虽然本文的实证结果认为进口贸易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其系数很小,而且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因此,在控制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时,应谨慎使用进口贸易这一政策工具。

4.人力资本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环境污染的双重功能。虽然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均不明显,但是本文给出了人才往东部流动,补充了东部人力资本的解释。因此,人力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与控制环境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应积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使对外经济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渝琳,温怀德.环境污染损失的货币化估算与政策建议[J].改革,2006(9):106-111.

[2] Baumol W,Oates W.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2nd edi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 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 Green and competitiv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9-10):120-134.

[4] 马丽,刘卫东,刘毅.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3(10):129-132.

[5] Ropke I. Trad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free trade dogma[J].Ecological Economics,1994(9):13-22.

[6] Dua A,Esty D C. 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M]. 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

[7] Eliste P,Fredriksson P 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transfers,and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2):234-250.

[8] de Mello,L. R.,J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growth:a selective survey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7,34:1-34.

[9] Ramirez M 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exico:a cointegr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138-162.

[10] 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04(1):3-10.

[11] Hine R ,Wright P. Trade with low economies,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9):1500-1510.

[12] Yao Shujie On economic growth,FDI and exports in China [J].Applied Economics,2006,38:339-351.

[13] Yao S,Zhang Z. Open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and the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sed economies[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03(1):71-9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